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社会热点特色练5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_第1页
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社会热点特色练5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_第2页
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社会热点特色练5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_第3页
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社会热点特色练5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_第4页
统考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社会热点特色练5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热点5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国家治理是自有阶级社会以来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体制机制,以及人们的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各个方面。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西周时期,诸侯国实行“一国三卿”制,“大国(公侯之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伯国)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国(子、男之国)一卿命于天子,二卿命于其君”。这表明西周时期()A.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B.周王注重对地方的控制C.诸侯国完全模仿中央官制D.官僚政治等级秩序森严2.从春秋末年起,在有些诸侯国内出现了以粮食为俸禄的官僚,在卿大夫家臣中也出现了官僚性质的家臣,这种官僚和家臣不再有封地,而以粮食为俸禄。这种现象反映了()A.官僚行政制度确立B.血缘政治渐有褪色C.统治集团渐重才干D.国家机构逐渐完备3.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A.有效杜绝基层吏治腐败B.加强了基层治理制度化C.旨在抑制豪强地主势力D.保证了中央财税的增长4.秦汉时期重视公文保密工作。在公文起草阶段,拆字法、隐语法、反切法等为常见的保密方法;在传递阶段,常用泥封法、斗检封、用印等确保公文信息安全;在保管阶段,设置专职保管人员和专门保管机构。上述举措旨在()A.防止行政法令泄露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加强对官员的监察D.规范政府公文运作程序5.唐初,宰相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政。中书、门下两省先在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唐中宗继位后,宰相裴炎改任中书令,并将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这表明唐朝()A.君主专制的强化B.集体议政效率大大降低C.决策中心的转移D.中书门下职责发生变化6.北宋中期,政府设立“纳粟补官”制度,对向国家纳粟救灾的富户授予官职,但多为监主簿、斋郎等,不如科考出身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这一现象说明当时()A.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B.抑商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C.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赈济制度D.官僚体系以出身为选拔标准7.明朝实行巡按御史和按察司双重监察体制。巡按御史由中央派遣,巡查地方行政、财务、教育、农田、水利、治安乃至风土民情;视问题轻重随即处理;或回京交有司处置;或交皇帝裁决;按察司为地方常驻监察官,以监察吏治和审理冤狱为主要职责。明朝这一体制()A.标志巡视监察制度的开创B.导致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C.有利于监察的全面和深入D.完善了地方权力制约机制8.1946年4月,陕甘宁边区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采取人民代表会议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以保证人民管理政权机关;边区、县、乡人民代表会议为管理政权机关,各级权力机关开始由抗日时的参议会过渡为人民代表会议。这些做法()A.积累了民主政权建设的经验B.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C.反映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D.适应了解放战争的推进形势9.粮食是关注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粮食产量为2000多亿斤,1952年为3000多亿斤,1966年4000亿斤,1984年达到8000亿斤。新中国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A.土地私有制的推行B.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C.供给侧改革的推行D.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1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逐步解决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问题。这一决策()A.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B.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C.推动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D.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11.改革开放初期,广东有一个说法:遇到绿灯往前走,看到黄灯赶紧走,碰上红灯绕着走。但1992年他们说:北京送来了更通畅的绿灯。“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中国()A.开始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B.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C.决定实施“走出去”战略D.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12.如图是有关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漫画。该漫画反映的内容()A.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B.提高了行政人员工作效率C.增强了行政机关活力D.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答题区]题号123456789101112答案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土地改革、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社会再组织过程,宗族权威丧失了合法性,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摘编自潘振华、李小波《古代宗族组织在基层乡村治安控制中的作用及启示》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推进,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城乡基层管理也发生了巨大变革。20世纪90年代初,在借鉴国外社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社区建设”思路,即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在1998年的政府机构改革中,整合成立了民政部基层政权与社区建设司。1999年,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并制定了《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2001年开始,农村社区进入地方自发试点阶段。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减少村委会管治的任务,完整地提出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概念。——摘编自李昌庚、段东升《中国基层社区治理的历史镜鉴与现代转型》材料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成效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第二,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加强机构设置改革,优化职能配置,尤其是在国家层面组建的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应急管理部以及个别地方的行政审批局、“多合一”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社会治理中的多头管理问题。第三,基层社区共建共治机制不断完善。第四,推动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得到了快速成长,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摘编自陶希东《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的五大历史性成就》(1)根据材料一,概括不同时期中国基层治理的主导力量。(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区建设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代中国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意义。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两会“热词”反映时代大势,也折射社情民意。下表是近五年两会高频“热词”的汇总时间热词2018年反腐败斗争社会保障脱贫攻坚环境保护乡村振兴2019年经济体制依法治国脱贫攻坚环境保护社会治理2020年经济运行全面小康公共卫生农业对外关系2021年远景目标民生刚需乡村振兴绿水青山科技创新2022年依法治国从严治党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国家安全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政治制度与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社会热点5国家治理——制度创新与社会担当1.B西周时期,诸侯国内一定数量的高级官员由天子任命,表明当时周王注重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西周时期地方官吏并非全部由中央政府任免,排除A项;诸侯国完全模仿中央官制说法绝对,排除C项;西周实行的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D项。故选B项。2.B据题意可知,春秋末年开始出现了领取俸禄的官僚,这些官僚不再有封地,意味着淡化了血缘的作用,B项正确;官僚行政制度的确立是在秦朝,排除A项;出现领取俸禄的官僚并不足以说明统治集团渐重才干和国家机构逐渐完备,排除C、D项。故选B项。3.B据材料“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分析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对地方的管理有一定的依据,促进了制定化,B项正确;杜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据材料旨在对官员和地方的控制不是针对地主豪强,排除C项;保证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4.B秦汉时期在不同缓解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公文保密,其意巩固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项正确;行政法令需要公之于众,排除A项;公文保密与官员监察无关,排除C项;规范公文运作程序与材料中公文起草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5.C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政事堂由门下省转移到中书省的史实,因政事堂是议政的场所,所以表明决策中心的转移,C项正确;材料没有表明君权和相权的博弈,只是相权转移,难以说明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A项;政事堂由门下省移到中书省,并不能说明集体议政效率大大降低,排除B项;中书门下职责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项。6.A根据材料可知,纳粟补官不如科考出身的官员,几乎无晋升高级官员的可能,说明当时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纳粟补官”不享有特权,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抑商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与赈济制度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宋朝官员升迁有严格的考核制度,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7.C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巡按御史和按察司职责范围不同,各司其职,有利于更全面和深入地发挥监察机构的职能,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明朝监察体制的完善,不能认为是巡视监察制度的开创,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监察区向行政区转化,排除B项;监察机构与地方权力机构不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8.A根据材料可知,陕甘宁边区所进行的一系列民主活动,为后来民主政权建设积累了经验,A项正确;这些做法并不会削弱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排除C项;解放战争于1946年6月爆发,排除D项。故选A项。9.D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1952年……1984年”及所学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变农民土地所有,使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转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78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故新中国粮食生产的不断发展主要得益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D项正确;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2015年提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0.D根据材料“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下放一部分权力,调动企业、干部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一决策主要针对的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与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思想路线调整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1.D根据材料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10月召开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为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解决了后顾之忧。根据材料“1992年”可知“北京送来的绿灯”是指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项正确;1980年开始在广东设立经济特区,排除A项;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B项;2002年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方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排除C项。故选D项。12.D从材料可以看出,我国推行公务员的规范选举及考核,有利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治理,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项正确;材料与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内容并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能增强活力,排除C项。故选D项。13.答案:(1)主导力量:古代是宗族组织;近代是国家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权力。(2)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政府主导与地方自主相结合;逐步推进,不断完善。(3)意义: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解析:(1)主导力量:根据“在古代中国,宗族组织不仅是封建伦理秩序的维护者,而且是国家政权维护基层治安秩序的重要辅助力量”得出,古代是宗族组织;根据“近代以来,宗族组织在西法东渐之下逐渐开始瓦解,成建制的国家法律体系触动了宗法制度赖以存在的基础”得出,近代是国家法律体系;根据“国家权力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程度实现了对乡村社会发展的主导”得出,新中国成立后是国家权力。(2)特征:根据所学可得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借鉴国外的经验;根据“第一,建立健全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得出,政府主导与地方自主相结合;根据“基层社区共建共治机制不断完善”得出,逐步推进,不断完善。(3)意义:结合材料和所学可得出,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提高行政效率;促进基层民主的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社会组织体制的改革。14.答案:示例一:论题:政治制度的创新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论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建设拉开序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54年我国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建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我国民主政治的广泛性、真实性和管用性,极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成果突出。改革开放后,法制建设走向健全和完善,从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到依法治国的提出,从《宪法修正案》再到《民法典》的出台,我国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这些都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并且为我国经济建设、文教卫生、人民幸福和祖国统一等方面提供制度化和法制化保障,使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结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完善,政治体制的创新,有利于推进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