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论证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3.认识作者对推行新法的坚定立场与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并从中受到教育。提到变法,我们经常会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确实,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改革到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秦国的商鞅变法,他们都通过变革,让国家变得富强,成为一方强国。但到了宋代的王安石,几经磨难,他的变法最终却失败了。为什么会这样?读了这篇《答司马谏议书》原因可见一斑。课堂导入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曾被封为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又称王文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两次出任宰相,坚持推行变法,世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变法自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作家作品王安石又是著名的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为文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著作有《临川先生文集》《王荆公诗文集》。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给王安石写了长达4046字的信——《与王介甫书》,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两方面指出变法的失误之处。列举新法的种种弊端,要王安石放弃新法。王安石“故略上报”,没有对司马光的意见作实质性的答复。司马光心有不甘,又于三月三日写了《与王介甫第二书》。于是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写下了这篇仅有428字但却千古流传的驳论名篇《答司马谏议书》。写作背景司马迁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主持编纂了中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写作背景王安石和司马光,既是朋友又是政敌,两人的政治主张针锋相对,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王安石大权在握,皇帝询问他对司马光的看法,王安石大加赞赏,称司马光为“国之栋梁”,对他的人品、能力、文学造诣都给了很高的评价。正因为如此,虽然司马光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但是并没有因为大权旁落而陷入悲惨的境地,反而得以从容地“退江湖之远”,吟诗作赋,锦衣玉食。写作背景神宗死后,司马光担任宰相。皇帝询问司马光对王安石的评价时,司马光说:“王安石嫉恶如仇,胸怀坦荡,忠心耿耿。”皇帝说了一句话“卿等皆君子也!”1086年,王安石去世。司马光预感到王安石身后可能会遭受世俗的鄙薄和小人的凌辱。他立即抱病作书,告诉右相吕公著:“介甫文章节义,过人之处甚多......方矫其失,革其弊,不幸介甫谢世,反复之徒必诋毁百端,光意以谓朝廷宜优加厚礼,以振起浮薄之风。”文题解读“答”即“答复、回复”之意“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司马光当时任右谏议大夫“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本文作“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来理解文题解读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文题解读1.通假字基础积累①不复一一自辨②故今具道所以③于反覆不宜卤莽“辨”通“辩”“具”通“俱”“卤”通“鲁”2.古今异义①故略上报今义:向上级汇报古意:②于反覆不宜卤莽今义:内心无明确目标而无法取舍导致抉择不定的状况;古义:写回信指书信往返③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今义:指小或少古义:谦辞,用于自称3.一词多义1.见①终必不蒙见察②冀君实或见恕也③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④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被我我看见2.而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③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④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表转折表顺承表递进表顺承3、一词多义3.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④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在从在向4.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守前所为而已 判断动词,是介词,替,给动词,当作介词,因为名词,作为动词,做5.以①以致天下怨谤也

②以授之于有司③以兴除利弊

④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⑤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连词,表结果,因而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目的,用来介词,把来介词,表原因,因为6.则①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②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③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连词,表转折,却副词,表因果,就是连词,表因果,那么4.词类活用以膏泽斯民同俗自媚于众为善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施加恩惠形容词作名词,好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整体感知本文结构第一段交待写信缘由第二段批驳司马光的看法第三段分析原因,表达决心。第四段书信结束敬语,表赠答之理。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安石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往来交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常常意见不合,(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啊。信中自称谦称,私下常常政治、主张梳理文意承蒙您赐教认为同游共处、交往持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虽然想要(向您)勉强解释,最终必定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是简略地给您写了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辩解。又想到君实待我优厚,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简慢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能够原谅我吧。勉强解释我古:书信往返详细说明看待、对待…原因原谅我表被动又同鲁古:写回信同“辩”分辩,辩解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实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认为我侵夺官吏职权,生事扰民,与民争利,拒绝接受不同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诽谤。读书人顺承,那么侵犯官员职权与民争利指教我古:因而招致用来…认为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商议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是侵夺官吏职权;施行先王的政治主张,用来兴办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这不是生事扰民;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是与民争利;批驳荒谬有害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天下对我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料到会这样的。法令制度讨论修改批驳有关部门施行a-v排斥巧言献媚的人本来预先知道以为、认为不是,不算a-n有利的事业,有害的事情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

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冠上的罪名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司马光王安石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名实之辩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久打算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把不忧虑国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美德,皇上想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不去考虑反对者的多少,想出力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那么这些人又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得过且过忧虑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形作名,美德思量,考虑按土地多少收税内容目的青苗法政府低息贷款农田水利法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免役法以钱代役方田均税法措施市易法设市易务稳定市场均输法就贱就近采购物资1、为了改变积贫局面2、调整国家、地主与农民的关系,3、发展生产4、根据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天下“怨谤”、众人“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新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激烈反对。盘庚之迁,胥怨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商王盘庚迁都(的时候),怨恨他的是老百姓啊,并不只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这样做合理就采取行动,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做的正确且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地方的缘故啊。相怨不仅认为正确n计划考虑适宜值得反悔的地方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如果君实您责备我在位时间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知罪;如果您说我现在应该不做任何事墨守着以前的成法就行了,那么这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名作动,施恩惠名作动,做、办墨守领教因为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机缘、机会不胜用作自称的谦辞见面驳论过程1、中心论点:反驳论敌指责变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论据:理论论据:事实论据:①名实相符的原则①新法的实际情况

②盘庚迁殷书信体

驳论文

效果:使反驳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原则基础之上3、论证方法:①道理论证②举例论证合作探究1.司马光如何指责王安石变法?指责王安石变法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2.作者认为判断是非的原则是什么?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名实相符是辩别是非的原则)3.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欲变此”4.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在文中具体指什么事?“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为天下理财”;“辟邪说,难壬人”。5.在如此严峻的情形面前,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坚持变法,义无反顾。“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6.作者重点批驳对方的什么观点?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变法)以致天下怨谤也”(致谤)抓住要点、驳倒要点,司马光信中其他的细支末节也就不攻自破。言简意明,要言不烦,理足气盛,毫不枝蔓。7.对于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如何辩驳?立在辩驳之前,先高屋建瓴地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驳逐一批驳侵略、生事、征利、拒谏、怨谤只要“名实”关系明确了,“天下之理”就清楚了;“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是“名实”不符;所以,“天下之理”不清。8.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11.作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本文中的哪些地方体现了王安石非凡的政治胆略?①“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一句说明,改革前王安石就已经将这种情况洞明于心,却敢于挑战,体现了其非凡的胆略。②“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一句,直斥当时朝中苟且偷安、不思进取、墨守成规的现象,不回避、不妥协、不遮掩,体现了其直言不讳的勇气。③王安石明知寡不敌众,却“欲出力助上以抗之”。④王安石在论辩中面对司马光这样的朝廷重臣,使用“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之类的带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的句子。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的指责,点明其为名实之争,也就是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王安石答书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揭示司马光责难的名实不符和因循守旧,在阐明自己政治观点的同时,表达出不为流俗所动、坚持改革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课堂总结写作特色1.论证方法多样。①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③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2.气势磅礴,寓刚于柔。①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②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③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3.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拓展延伸1.如何评价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的表现?观点一:王安石在文中表现出了“三不足”的大无畏精神,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表明了他的进步思想。王安石和司马光的斗争,虽然是统治阶级内部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两个大臣的个人政见之争,但它更是中国11世纪的一个重要事件——王安石变法的缩影。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是这一场斗争的生动速写,是这一大事件的真实纪要。它是王安石在当时北宋“积贫积弱”的困境中发出的发奋图强的呼声,它直接宣传了变法革新的积极思想。观点二:王安石在文中把反对意见一概斥为“邪说”,把持不同意见的人一概贬为“壬人”,虽然行文痛快,但与实际情况不尽相符,有失偏颇。所以明人茅坤说:“荆公之愎而自用,所以自误。”拓展延伸2.文如其人,透过这短短的三百字,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王安石?如果可以和刚任的宰相王安石对话,你想和他说什么?自命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文体不限。通读全文,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承蒙

认为

交往相处友好

常常

方法,主张

强行多说几句

一定

不能被(您)理解

简单

回复,写回信

再,又

同“辩”,分辩

又考虑到

看待,对待

书信往返

应该

粗疏草率

详细地说出

原因,理由

希望

原谅我

名义和实质

清楚、明确

清楚

教导我

才招来

以为,认为

接受命令

负有专责的官吏

施行

用来

批驳

排斥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本来

预先

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念,忧虑

附和世俗

献媚

当作好

估量

为什么

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

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

不仅

原因

计划

考虑

适宜

行动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责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