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_第1页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_第2页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_第3页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_第4页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流

文化交汇有其必然性与优越性。人类历史的前进,离不开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文化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才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与时间上的延伸。中国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决非自我禁锢的系统。文化交汇的途径:迁徙、聚合、贸易、战争。第一节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

秦汉以后,中华大地上的各民族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文化类型,这就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山地游耕文化、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三个文化类型以中原定居文化为中心,多方面交汇融合,而气象恢宏的中国文化正是在这样一个相冲突又相融合的过程中整合而成的。

一、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长城是中华文化圈内农耕与游牧这两大部类文明形态的分界线,同时也是两种文化冲突的结果与历史见证。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的交互关系,冲突、战争只是一个侧面,另一个侧面是文化互补、民族融合。农耕人与游牧人相往来,常常发生相互间的交流,而这种交流也大体沿着长城展开。游牧人虽然整个社会发展水平较低,但也有两个明显优势,一是孔武善战,骑射为其绝技;一是因生活的流动性而富于变化,勇于创新,善于传播。两种民族文化的关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大文化之间,文明与野蛮、先进与落后,形成长期的对峙,在这种对峙中两大文化得以交汇融合,如春秋战国、南北朝、汉朝、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大融合时常发生。

民族融合的结果是通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定居农业文化发挥主导作用,使境内两大文化类型抟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两大文化类型实现共存共荣。文化水平高的中原文化带动了游牧文化的发展,由此带动了东亚文明的进步,同时也遭受了极大的扼制和阻碍。社会进程加慢,中原文明的历史进程减速,这是致使封建社会时间漫长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欧洲古代文明,在经历过日尔曼民族的大举进攻和毁灭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而在中国却不同,却是多次发生,中国独特的地缘特征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当然这是大致的情形,中原文化也能从游牧文化那里得到文化的补充。

二、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游耕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游耕是其经济基础,如民国《蓝山县图志·礼俗》卷14在谈到南方山瑶的经济生活方式时说:“凡过山瑶,迁移縻定,以游种为业,颇近上古游牧之风。”其特征为:

1〉在耕作方式上“刀耕火种”,“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虫蛇死,以为肥”。

2〉与汉族“安土重迁”的生活方式不同,游耕民族过着迁徙无定的游动生活。

3〉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尚处于不成熟水平:商品交换与手工业生产不发达,种植作物单一,渔业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住宅简陋,保留原始婚俗风习等。

两种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由其经济方式所决定,南方游耕民族与中原民族不存在争夺生存空间的问题,双方关系总体而言较平和。历代王朝对其往往是采取羁縻柔远的怀柔政策与强硬镇压相结合的办法,重在设官治理,积极推行教化,由此加速了中原文化向南方的输出,带动了南方的社会经济,这样游耕民族“汉化”程度日益加深,以至某些支系消泯于汉族之中。同时,南方文化对中原文化也带来了一些影响。如重庆地区巴渝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就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史上重要的篇章。

三、少数民族的文化贡献经济生活:多种粮食加工方法、瓜果蔬菜与粮食作物均经少数民族传入内地。衣着服饰:棉花、黎族纺织技术的传入与推广。胡服、袍服、旗袍、马褂等都是从少数民族学来的服装样式。日常起居:西域坐具传入,受启发,中原居民不断创新,桌椅板凳相继出现。音乐舞蹈:胡乐流行,不少少数民族乐器也传入内地,沿用至今。文学:少数民族产生了众多杰出作品,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维吾尔的《福乐智慧》《阿凡提的故事》。史学:用蒙文创作的《元朝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并称为蒙古三大历史名著。此外有《青史》《拉什德史》《异域史》等。藏族亦有不少经典著作。第二节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外文化交汇大的有两次。梁启超指出:“中国智识线和外国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便是第二次。”

一、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事实上,中外第一次文化交汇应当追溯到汉代。所谓外来文化,先是西域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后者对中国文化影响更深刻。南亚次大陆的佛教文化是汉唐时期输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的主体。佛学进入中土,与中国传统哲学相交融,逐渐本土化。一是在佛教基础上,相继产生了中国化的佛学宗派,如隋唐时期的禅宗、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等即如此。二是影响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宋明时期,新儒学派从佛学中汲取思想因素,与易、老、庄三玄相融,由此产生了宋明理学。中国文化系统不仅吸收、消化了南亚次大陆的佛教哲学,而且还在创造的基础上,又反输给其他文化系统。唐代的艺术也因吸收佛教文化而更为瑰丽辉煌。

二、中外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张岱年《文化与价值》:鸦片战争之后1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大转变的时代,也是大动荡、大转折的时代”,“更是千古未有的大变局”。这次文化大交汇已延续四个世纪,至今仍在继续进行中。中外文化16世纪至20世纪的这次大融合,中国人面对的是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文化,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大大超过以往。

第二次文化交汇的标志是明代万历年间西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万历年间,罗明坚、利玛窦(意大利人)、庞迪我等天主教士由海路至中土,崇祯十一年天主教士发展到3.8万人。清时,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等至中土,在清政府中任要职,传播西洋文化并传教。顺治十五年(1658)罗马教廷于中国设第一批监教区,康熙时全国有28个城市有天主教堂,教徒有十多万人,康熙四十三年(1704)罗马教皇禁约中国教众“祭孔祀祖”,康熙五十四年重申该禁约,康熙帝令禁天主教在中土传教,以后帝王如是。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而后者又是最主要的部分。中国早期启蒙者对外域学术态度非常开明,同时体现了深深的爱国精神。

耶稣会士于明万历年间开始进入中土,其直接目的是来华传教,肩负宗教殖民的使命,方式是“学术传教”,即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来引起士大夫的注意,由此扩大宗教影响。因此他们来华,客观上起到了传播西洋文化的作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速解体,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三、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以滋补本民族的文化血脉,另一方面,在与外民族文化系统的交流中,也传递出其独有的“智慧之光”,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中国的科学技术发明、文学、史学、哲学、文字学等被介绍和传播到西方,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梁启超曾分中国史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段,而以秦统一至清乾隆末年为“亚洲之中国”时期,在此期间,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的主角,中国文明强烈的影响着亚洲国家。日本、朝鲜和越南均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的受容中国文化。中国和日本直接的交往由来已久。公元600年,日本派出第一次遣隋使,新兴强大的隋帝国给日本使节留下了深刻印象。7世纪初,圣德太子仿效中国制度实行改革,革新初见成效使日本统治者更坚定了移植中国文化的信心。公元645年,日本发生著名的大化革新,大化革新以“中国化”亦即“唐化”为最高理想。此后,日本所推行的种种政策皆模仿唐朝,日本社会各阶层也深受唐文化浸染。中国文化的大规模输入,有利地推动了日本文明的长足进步。

中国与朝鲜半岛的文化交往亦溯源久远。还在古朝鲜时期,儒学与汉字便输入朝鲜。至唐朝,高句丽、百济、新罗积极向唐遣送留学生,入国学学习中国文化。新罗统一朝鲜后,更以唐制为立国轨范。此外,新罗的姓氏制度与民间节日,都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痕迹。新罗时期的佛教,更在中国佛教的直接影响下展开。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和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物质文明上连成一气,形成一个在地理上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在文化上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文化群。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势力进入东亚地区之后,这一文化圈被西方的强大影响和东亚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打破,但其文化轨迹却长期存在,至今不灭。

强盛深厚的中国文化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化的进程。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和活字印刷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成果。遗憾的是,四大发明未能在本土产生革命性的社会效应。

中国科技对世界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炼丹术传入阿拉伯直接推动了阿拉伯炼丹术的生长。阿拉伯炼丹术又影响了欧洲炼丹术,而现代化学便是在欧洲中世纪炼丹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最早在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计数法直接推动印度数学产生了位值制数码。

15世纪后半期,中国制瓷技术传到意大利威尼斯为欧洲造瓷历史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其影响至今。

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其独具魅力的东方意识对欧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中国文学在国外影响比较广泛。《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金瓶梅》被译成多种文字,并获得外国学者的高度评价。中国神秘而又多彩的艺术,曾使西方哲人和艺术家为之倾倒,如伏尔泰、巴尔扎克都大力称赞。

中国哲学亦在17到18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开启了以后启蒙思想家借重中国文明鞭笞欧洲旧传统之先河。莱布尼茨对二进制算数的研究,曾从中国古代易经中得到重大启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广泛展开,而中国古代文明成为启蒙思想家汲取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首先,热烈追求理性与智慧的启蒙思想家注意到中国哲学宗教色彩淡薄,而以“认识道的各种形式为最高的学术”,他们对此大加推崇。而在德国,以“哲学的宗教”来代替神学宗教的思潮也受到中国哲学的影响。在英国,有的启蒙学者,也常常引用“中国人的议论”来批驳《圣经》。中国文化的伦理型倾向也引起欧洲某些思想家的注意。

伏尔泰针对迷信、愚昧、反动的宗教神学,主张建立一个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新的“理性宗教”和“哲学的宗教”,在他心目中,中国儒教乃是这种“理性宗教”的楷模,他称中国人“是在所有的人中最有理性的人”,他也推崇孔子,称他“全然不以先知自诩,绝不信为自己受神的启示,他根本不传播新的宗教,不求助于魔力”。另外,狄德罗也推崇中国儒教,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是“理性”,称中国儒教“只须以‘理性’或‘真理’就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