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及冲刺测试_第1页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及冲刺测试_第2页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及冲刺测试_第3页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及冲刺测试_第4页
教师资格统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习题及冲刺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2-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试题:教育根底原理第一章教育根底和根本原理一、单项选择题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A.《孟子•尽心上》B.《论语》C.《说文解字》D.《学记》2.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能3.终身教育的提出者是()。4.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是()。5.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效劳,主要是通过()表现出来的。6.宋代朱熹在《论语》的注解中指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一词的来源。“因材施教”表达了人的身心开展的()。7.关于影响个体身心开展的因素观,“白板说”的观点属于()。8.双轨制在()表现得非常典型。9.我国于()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开始推行九年制义务教育。D.199010.确定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根底是()。A.凯洛夫的《教育学》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二、辨析题11.一方面,教育与社会其他因素的关系密切;另一方面,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12.新课程强调内容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三、简答题13.政治制度是如何制约并影响教育的?14.简述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四、论述题15.论述遗传素质的含义及其在个体身心开展中的作甩。16.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的根本理论。【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育”一词的最早起源。[名师详解]“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故正确答案为A。2.[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心理起源说。[名师详解]心理起源说的根本观点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代表人物为孟禄。他在《教育史教科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对年长成员的无意识模仿就是最初教育的开展。”故正确答案为A。3.[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终身教育。[名师详解]随着社会开展速度的加快、科学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人口的增长、闲暇时间的增多,人类的生存与生活空间发生了转变,终身学习成为人的开展需求,阶段性教育正逐渐走向终身教育。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在“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提出了终身教育思想,并于l970年出版了《终身教育引论》,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日益成为各国开展继续教育的理念和依据。4.[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名师详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那么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并表达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决定教育目的的直接因素。故正确答案为B。5.[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名师详解]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自古以来,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要想得到维持、稳固和开展,都需要不断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一方面,使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向其传授社会长期积累下来的经验、知识及技能,以使其能对政治经济制度产生直接作用。故正确答案为A。6.[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人的身心开展的差异性规律。[名师详解]因材施教就是指针对不同的学生施加不同的教育,它反映的是个体身心开展的差异性。7.[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外铄论。[名师详解]人的开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和学校教育等,这是外铄论的根本观点。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此理论典型的代表。8.[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各国学制。[名师详解]英国实行双轨制,美国实行单轨学制,苏联与中国为分支型学制。9.[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公布时间。[名师详解]我国于1986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证了受教育者的权利。10.[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名师详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根底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开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为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和理论上的依据。故正确答案为D。二、辨析题11.正确[名师详解]教育不仅与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等关系密切,而且还具有相对独立性。12.正确[名师详解]新课程下,教学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教师要为促进学生理解而教,学生的学习并不能忽略间接经验的学习。三、简答题13.[参考答案](1)政治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和享受权;(2)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目的;(3)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内容;(4)政治制约和影响教育制度:①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②政治体制改革推动教育体制改革。14.[参考答案]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发挥以下作用来实现的。(1)导向作用。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教育行动的指南。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开展方向、预定了开展结果,而且还能对不符合教育目的的开展给予引导,使受教育者的开展与预定的方向相一致,并且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因此,教育目的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对受教育者来说都具有目标导向作用。(2)鼓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育者未来开展的期望,具有目标导向性和一定的理想性,它对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鼓励作用。它一方面鼓励教育者通过各种方式把教育目的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另一方面也鼓励受教育者积极参加教育活动,为了自己的未来而不懈努力。(3)评价作用。教育目的不仅是教育活动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那么,而且也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可集中表达在现代教育评估或教育督导行为中。四、论述题15.[参考答案]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包括一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遗传素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遗传素质为人的开展提供了可能,它是人的身心开展的生理前提;(2)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3)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开展的水平及阶段;(4)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开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决定人的开展。16.[参考答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根底上的,它把人的全面开展既看成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又是对共产主义新人的理想蓝图的描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的根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开展。全面开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开展的人。(2)社会条件决定了人朝什么方向开展,怎样开展,开展到什么程度。(3)从历史开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开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开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开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开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开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唯一方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开展观,指明了人的开展的必然规律,并为我们制定教育目的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只有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开展学说,并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教育目的。2012-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试题:中学课程第二章中学课程一、单项选择题1.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被称为()。2.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和国家衡量各科教学的主要标准是()。3.注重培养学生根底学力的课程是()。“三维目标”是()。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B.知识、情感、意志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5.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高中阶段以()为主。二、辨析题6.素质教育就是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效劳者。8.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9.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三、简答题10.简述课程标准的构成。四、材料分析题“勇敢者的道路”(规定场地和器材,包括四种不同类型的障碍物和一条等长的跑道),障碍顺序自定,四种障碍分别是走过体操凳、钻过跨栏架、跳过跳箱盖和滚过体操垫。当某一位同学完成练习后,要求其他同学给予掌声鼓励。第一次练习:各小组每个学生挑选一个自己最有把握通过的障碍物做尝试练习。第二次练习:选两个障碍做尝试练习。第三次练习:选三个障碍(留下一个通过最困难的)做尝试练习。第四次练习:越过四个障碍做尝试练习。试分析该体育课的设计思路及效果。【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课程标准的定义。[名师详解]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根本要求。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的分学科展开。2.[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课程标准的作用。[名师详解]课程标准是课程方案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订的、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3.[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根底型课程。[名师详解]根底型课程,注重学生根底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以“三基”(读、写、算)为中心的根底教养,是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组成局部。根底型课程是必修的、共同的课程。故正确答案为A。4.[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名师详解]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高中阶段的课程结构。[名师详解]在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二、辨析题6.错误[名师详解]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开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开展奠定根底,同时又要开展学生的个性,因而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7.错误[名师详解]这是对素质教育倡导的“学生的主动开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开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统一的人,是具有自主开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实践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开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开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的塑造者、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效劳者。8.错误[名师详解]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本身没有错,要说错的话,那就是在应试教育中使用者将其看做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是衡量学生开展的标准之一,也是鼓励学生开展的手段之一。9.正确[名师详解]具体看来:(1)教材编写必须依据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为教科书编写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3)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4)教材的编写和实验可以检验课程标准的合理性。三、简答题10.[参考答案]课程标准一般由以下几个局部组成:(1)说明局部扼要说明本学科开设的意义、教材选编原那么,规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材体系的特点和具体要求,以及教学法的原那么性建议等。(2)文本局部这局部主要是阐述本学科的教学指导思想,为理解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以及教师的教学提供方向性和指导性的建议。这是课程标准的中心局部或根本局部。它是对一门学科讲授的根本内容所作的规定。规定教材编写顺序,章、节、目、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作业、考试、测验的要求和时数;参观和其他活动的要求、时数。(3)其他局部有些课程标准还列出教师的参考用书,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以及规定学生的试验、实习作业、参观等内容。四、材料分析题11.[参考答案]该案例表达了新课程理念:在根本技能形成过程中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开展。(1)道路的名称“勇敢者之路”对学生具有很强的鼓励作用。(2)由学生自己亲手布置,这表达了教师对学生能力和自主性的尊重,从教师的尊重中,学生会获得自尊和自信。(3)练习过程由易到难,逐步升级,防止了学生望而却步的现象,学生在渐进的成功中增强了自信心。2012-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试题:中学教学第三章中学教学一、单项选择题1.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加以论证的是()。3.教学活动中师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4.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这是()。6.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是()。二、辨析题7.现代教育的活动中心观点就意味着活动应该成为教学的目的和中心。8.个别化教学就是个别教学。9.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三、简答题10.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1.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是什么?四、材料分析题“因式分解”这一单元时,发现学生的根底知识差异较大,于是对八位成绩好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让他们到图书馆自学《因式分解及其应用》一书。经过自学,他们完成了规定的习题作业,集体选编了几十道有代表性的习题。教师将习题有选择地按程度分别介绍给其他同学练习和讨论,进一步推动了全班的学习,使全班提前五课时完成了“因式分解”单元的教学任务。指出上面案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或违背了什么教学原那么,并简要解释。13.对学生来说,由于知识根底的差异和个性品质的不同,对新课程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比方,新课程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就使很多学生不知所措。一个班少那么有四五十人,多那么有六七十人,要进行有效的合作探究,难度很大。据上课教师分析,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受益最多的是那些主动性强的学生,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跟着走或跟不上。在众多的课堂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只是那些性格外向的学生,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能做旁观者。这种状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出现两极分化。对于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个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调动全体同学的积极性?采取什么有效的方法,才能使所有学生在新课程改革中受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班级授课制。[名师详解]班级授课制亦称班级上课制,与个别化教学相对,它是一种分班级进行的教学组织形式,最初尝试于西欧16世纪,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给以理论上确实定,l9世纪开始在世界各国大规模推广,一直沿用至今。2.[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学组织形式。[名师详解]班级授课制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班级授课制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而班级是教学工作的根本单位,教师根据教学方案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的安排同时对全班循序渐进地进行集体授课,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因而能使大量的学生同时在较短时间内系统地、扎实地擘握知识技能。同个别教学相比,班级授课制扩大了教学规模、加快了教学速度、提高了教学效率。3.[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义。[名师详解]教学组织形式是为实现一定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介,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4.[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的结构。[名师详解]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进程的根本阶段。故正确答案为D。5.[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启发性原那么。[名师详解]启发性原那么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成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原那么是为了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起来而提出的。故正确答案为B。6.[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练习法的定义。[名师详解]略二、辨析题7.错误[名师详解]现代教育正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活动中获得新知识,促进能力的开展。教学的目的和中心应该包括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根底知识和根本技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命题混淆了手段和目的的意义,活动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但并不能代替教学目的。8.错误[名师详解]个别化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学方法个别化。当同一教材、教法不能针对班级教学中学生的程度差异时,为顾及个别能力、兴趣、需要及可能遭遇的困难,教师须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个别教学是一种“一对一”的教学实施形态,与班级授课制相对应。它可能是个别化教学,也可能不是个别化教学,关键在于其是否为符合该生能力需要而特别设计了教学方案。所以,个别化教学不等同于个别教学。9.错误[名师详解]首先,将教师比喻为工程师,表达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和重要性;其次,“灵魂”的工程师表达了教师工作关注学生心灵的开展。这是值得肯定的。缺乏之处在于,命题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暗示了一种固定的、统一的外在塑造,无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易流于机械施教。三、简答题10.[参考答案]班级授课制主要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班级授课制、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而班级是教学工作的根本单位,教师根据教学方案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课程表同时对全班循序渐进地进行集体授课,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因而能使大量的学生同时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地、扎实地掌握知识技能。(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各国的教学实践都反复证明,迄今为止最能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仍是班级授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实际上,它就是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使各科教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教学而形成起来的,便于有方案、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并使之不断得到改良和完善。(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学习的集体性使得学生可与教师、同学之间进行多向交流。同班学生学习内容相同、程度相近,便于相互切磋讨论、互帮互助、共同提高,从而增加了信息来源或教育影响源。11.[参考答案](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四、材料分析题12.[参考答案]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原那么。因为他的教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正确对待了学生间的个别差异,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而使包括后进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得到高效率的开展。13.[参考答案]对于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这个M题,应采取的方法如下:(1)重视智力开发与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根底知识教学中,重视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特别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2)重视个别差异,加强个别指导。每个学生已有的知识根底及其天资、禀赋、兴趣、性格等心理品质差异很大,教师应对每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2012-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试题:中学生学习心理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现象,典型地表现了注意的()。2.看到某件物品时常被其常用的用途所束缚,很难想到它别的方面的功能。这种现象称为()。3.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属于()。4.()强调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重构者。5.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是通过以下哪一经典实验得出的?()“迷笼”实验“迷箱”实验6.当学生取得好的成绩后,教师和家长给予表扬和鼓励,这符合桑代克学习规律中的()。7.很多留学生刚来中国学习汉语时,会把“银行”错认成“很行”,这其中表达的心理学现象是()。8.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减少其家庭作业的量,教师这样的行为称为()。9.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个体要求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发挥,这属于()。10.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把成败的责任归因于努力程度,这属于()。11.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以下哪类成败的责任归因属于稳定的内在的不可控归因?()12.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利用典范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属于()。13.“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等属于以下哪种迁移?()14.在现代迁移理论中,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是()。C.奥苏伯尔15.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D.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1818年5月5日”时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产阶级呜呜地哭”,是运用了哪种记忆术?()“青蛙桌子”想象为青蛙在桌子上跳来跳去,是运用了哪种记忆术?()18.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二、辨析题19.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其作用都是改变同类反响在将来发生的概率。20.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与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相同,但各自的解决特点不同。三、简答题21.简述知觉的特性。22.根据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说明有意义学习的条件。23.迁移的作用是什么?24.简述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关系。四、材料分析题25.小明的父母都从事房地产开发工作。因为工作的原因,小明从小到大跟着父母去过不少地方,每个地方待了不到两三年,就又要到另一个城市去。因为父母工作忙,小明与父母的沟通也不是很多,每次到了一个新的地方进入当地学校读书,小明就又要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而当小明渐渐熟悉起来,又可能要离开了。刚入学时,小明成绩挺好的,可是几年下来,成绩一落千丈,他自己很烦恼,父母也很担忧。问题:(1)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小明的哪种根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2)请从需要之间的关系分析小明成绩下降的原因。(3)请分析如何帮助小明摆脱困境,提高成绩。26.一位初三学生在一次化学期中考试中考了59.5分,在自以为某题正确的情况下,找到了该科任老师要求加上该题应得的分数,老师细心地讲解了不能得分的原因,但当他看到该生失望和沮丧的表情时,还是毫不犹豫的给他加了0.5分,并告诉他:“这次借给你0.5分,下次考试的时候要还回来啊!”该学生快乐地容许了。期末考试中,这位学生的化学考了65分,当他找到该老师还当初借的分数时,老师笑着说:“看到你进步,我很快乐,当初的那0.5分就不用还了。”之后,该学生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化学,遇到有不懂的问题也敢主动地请教老师了,而老师对他的每一次请教都很耐心地答复(不管I"-3题的难易),并且还经常夸他化学有进步,有学化学的天赋。慢慢地,该生的化学成绩到达班上中上等同学的水平了,并且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问题:利用学习动机的相关理论分析本案例中的初三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和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注意的特征。[名师详解]注意的集中性指注意指向于一定的事物时所持有的聚精会神的程度。当人们专心注意某一事物的时候,在意识中极其鲜明清晰地反映这一事物,而周围的其他事物那么模糊不清。2.[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功能固着的概念。[名师详解]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3.[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定势的概念。[名师详解]定势是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4.[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各种学习理论。[名师详解]有意义的接受学习论由奥苏伯尔提出,强调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由加涅提出,强调学习是分为假设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刺激一反响的联结,代表思想是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说。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5.[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理论。[名师详解]选项A黑猩猩问题解决实验是苛勒顿悟一完形说提出时所做的系列实验;选项B饿猫“迷笼”实验对应的是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选项C小白鼠走迷津实验,是罗森塔尔为了验证实验者期待效应所做的系列实验之一;选项D白鼠“迷箱”实验是斯金纳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时所做的实验。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6.[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桑代克提出的三条学习规律。[名师详解]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三条根本规律:效果律(行为后好的结果加强联结,否那么削弱联结)、练习律(练习加强联结的力量,否那么削弱)、准备律(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响之间的联结有一种准备状态,实现感到满意,否那么烦恼;当联结不准备实现时,实现那么感到烦恼)。此题中,学生取得好成绩,得到表扬和奖励属于效果律,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7.[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刺激的泛化。[名师详解]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响。刺激泛化是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响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响,这样的现象即刺激的泛化。条件反射是指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后,具有了诱发原来仅受无条件刺激制约的无条件反响的某些力量而变成了条件刺激,单独呈现条件刺激能引起的反射那么叫做条件反射。记忆术策略是学习策略中精细加工策略的一种,用来提高记忆效果。此题中,“银”与“很”是相似的刺激,留学生把“银”认做“很”,是一种刺激的泛化现象,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8.[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强化。[名师详解]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正强化即实施奖励,负强化即撤销惩罚,它们都可以增加反响的概率。惩罚是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响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响的过程。惩罚和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将来反响发生的概率,而惩罚那么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将来反响发生的概率。消退是指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响,如果在这一反响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响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此题中,教师减少学生的作业量是为了学生以后继续表现良好,是增加学生日后表现良好反响发生的概率,所以属于强化,由于是撤销一个厌恶刺激(多的作业),所以本例属于负强化。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9.[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名师详解]生理的需要指对食物、水、空气等的需要;平安的需要指个体要求稳定、平安、免除恐惧感和焦虑感;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体与他人建立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自尊和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完整而饱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五种需要一级比一级高,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题干所述属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10.[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名师详解]韦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努力程度是个体自己可以控制的,所以它属于内部的可控的归因,且努力程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又是不稳定的归因。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11.[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名师详解]选项A运气好坏,不属于个体的自我状态,易变,个体自身又没方法左右,所以属于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归因;选项B能力上下,属于个体的自我局部,且一旦成年后稳定,也不是个体想变化就可以变化的,所以属于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归因;选项C身体状况,属于个体的自我局部,容易有变化,不稳定,身体状态的好坏也不是个体自己可以控制的,所以属于内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选项D外界环境,不属于自我局部,容易发生变化,且个体自身不可以左右,所以属于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归因。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12.[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强化。[名师详解]班杜拉将强化分为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指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典范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自我强化是指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负强化是强化的一种,是通过撤销一个厌恶刺激,来加强将来反响发生的概率。此题中教师利用典范来强化学生,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属于替代性强化,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13.[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迁移的分类。[名师详解]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这就是“举一反三”、“闻一知十”的原理,“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所列举的都是同一类事物,不改变新学习内容的实质。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的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具体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活动中,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14.[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现代迁移理论。[名师详解]桑代克提出的是共同要素说,贾德提出的是经验类化说,奥苏伯尔提出的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安德森的迁移理论中强调的是迁移前后的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15.[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迁移的分类。[名师详解]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进行划分,可以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根据迁移内容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A。16.[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各种记忆术。[名师详解]缩简就是将识记的材料每条内容简化成一个关键性的字,然后变成自己所熟悉的事物,从而将材料与过去经验联系起来。谐音联想法是指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关键词法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语义联想法是通过联想,将新材料与头脑中旧知识联系在一起,赋予新材料更多的意义。把马克思生日“1818年5月5日”联想为“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的资产阶级呜呜地哭”属于谐音联想法,所以选B。17.[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各种记忆术。[名师详解]通过心理想象将“青蛙一桌子”想象为青蛙在桌子上跳来跳去,是“视觉想象法”,所以选D。18.[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学习策略。[名师详解]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学习者运用缩简和编歌诀的方法帮助记忆知识的学习策略属于精细加工策略。所以此题选B。二、辨析题19.正确[名师详解]斯金纳进一步开展了桑代克的刺激一反响学说,提出了著名的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按照强化实施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响,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以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20.错误[名师详解]有结构问题和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相同。基于信息加工理论,有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大致包括两个环节:理解问题和搜寻解法。无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更主要的是一种“设计”过程,而不是在一定的逻辑结构中进行系统的“解法搜寻”。三、简答题21.[参考答案]知觉的特性包括:(1)知觉的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22.[参考答案]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从外部条件来看,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从内部条件来看,一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二是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三是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符号代表的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23.[参考答案]迁移的作用包括:(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4.[参考答案]问题解决和创造力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创造力的开展要以问题解决为前提,问题解决过程中蕴涵有创造力。两者的区别表现在:问题解决是指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新情境中,以到达目标状态的一种高级认知加工过程;创造力是在一定的目的和条件下,运用一切的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产品的能力。问题解决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分段性,而创造力的主要特征是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不是所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创造力的参与,如常规性的问题使用现成的方法就能解决。四、材料分析题25.[参考答案](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需要层次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根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需要、平安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有两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饱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征的实现。马斯洛说,一个人力求变成他能变成的样子,这是自我实现。小明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由于经常变换环境,家长工作忙和疏于照顾,新环境中情感建立需要时间等,都使小明感觉与周围环境日渐疏离,而情感上的变化造成学业上的困难,内心也产生一种不及别人的心理压力。(2)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是:首先,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只有较低一层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出现较高一层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其次,各层次需要在全人类所占比例由大变小,自我实现的人只占很少的一局部;最后,五个层次可概括为两个水平,即根本需要和成长需要。根本需要和成长需要是相互影响的,根本需要得不到满足也会影响成长需要的实现,小明是因为没有得到归属和爱的需要,所以求知需要下降,导致成绩的下降。(3)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具有调节作用,所以小明应该转变心态,把精力放到学习知识、提高技能上来,虽然由于父母工作需要环境时常发生变化,但小明可以学习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能力,建立对这种生活的适应感。每到一个新环境中,结交新的朋友,开始新的生活,享受这种生活方式。学习上无论学习环境如何变化,必须稳打稳扎,快速融入不同学校的教学环境中,并且要有信心翻开心扉,接纳更多的新朋友,相信知识是能够改变命运的。此外,还可以开展自己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待人热情,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最终是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赞许的。26.[参考答案]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即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指示学习方向的作用。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本案例中教师通过对该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肯定和表扬,有效地激发了该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从单纯地为得到教师的肯定而努力学习转化为对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即从外部动机转化为了内部动机,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成绩。该教师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时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2)利用学习结果的反响作用;(3)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4)注意个别差异2012-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试题:中学生开展心理第五章中学生开展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特征出现在()。2.儿童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这一思维特征出现在()。3.个体的动作开展规律,遵循自上而下,由躯体中心向外围、从大肌肉动作到精细动作的开展规律,种规律现象说明心理开展具有()。“最近开展区”是由以下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6.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开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到达这种度?()7.以下哪个概念属于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二、简答题8.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9.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开展阶段理论。10.简述中学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情感开展特点。【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开展阶段理论。[名师详解]前运算阶段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具有不可逆性。2.[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开展阶段理论。[名师详解]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3.[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个体心理开展的根本特征。[名师详解]略4.[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维果斯基的教育理论。[名师详解]皮亚杰的认知开展理论是重要的认知开展阶段理论;维果斯基的开展理论提出了重要的“最近开展区”概念,从认知开展与教学的关系角度为教学提供依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开展理论是关于人格开展阶段理论的非常有代表性的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是关于学习的重要教育理论。5.[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阶段理论。[名师详解]埃里克森的人格开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开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开展危机。(1)根本的信任感对根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开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根本态度,培养信任感。(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疑心(2—3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开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6.[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皮亚杰的认知开展阶段理论。[名师详解]儿童可以从具体事物中获得表象从而进行逻辑思维,属于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中的第三个阶段。7.[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维果斯基的理论观点。[名师详解]图式是皮亚杰的观点;自我同一性是埃里克森的观点;力比多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二、简答题8.[参考答案]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其次,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最后,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9.[参考答案]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开展分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开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示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关系。(4)形式运算阶段(11岁至成年)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10.[参考答案](1)初中生的情感开展特点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开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2)高中生的情感开展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的热情2012-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试题:中学生心理辅导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一、单项选择题1.在心理辅导的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是由()首创。2.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3.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4.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5.小王总是疑心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的这种行为属于()。6.有人常常没有理由地一遍又一遍地做出某一行为或某一系列行为,这属于()。7.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以下关于它们的表达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B.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C.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二、简答题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途径。9.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三、材料分析题10.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剧烈,高考焦虑的学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李某是某中学高三年级的男生,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无故不去上学。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学生的考试焦虑症进行指导。【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系统脱敏法。[名师详解]肌肉的松弛训练法是由雅各布森首创的。在心理辅导的行为演练中,系统脱敏法是由沃尔帕首创。在心理辅导中,理性情绪辅导法是由艾里斯首创的。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D。2.[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健康的含义。[名师详解]健康指的是有机体的一种机能状态,一般指机能正常,没有缺陷和疾病。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3.[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心理健康教育。[名师详解]略4.[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恐惧症。[名师详解]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大片的水域、空荡荡的街道)和社交恐惧症5.[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强迫行为。[名师详解]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观念,因此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6.[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强迫症。[名师详解]没有理由地一遍一遍做某一行为或一系列行为,属于典型的强迫症。7.[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名师详解]此类学生应适合于个别辅导。二、简答题8.[参考答案]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9.[参考答案](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受教育者强烈地意识到现代人的健康不仅是躯体无病、体格健壮,更应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应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开展.教师招考网心理健康教育更关注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提高社会适应力,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创造性,提高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成为一名独立的社会成员之前,会经历一系列开展中的矛盾与人生课题,因此他们迫切需要教师在尊重他们独立性的前提下,给予他们真诚的指导和帮助。(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心理健康教育有别于学校其他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是帮助学生成长开展的自我教育活动。三、材料分析题[参考答案]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响,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拟,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客观因素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不少学校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分数转,大搞题海战术,按考试成绩排名次、排座位,依据考试分数布置和安排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由于缺乏成功的体验,学生逐渐对考试产生反感。单调的刺激、过严的要求,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势必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形成恐惧、紧张和焦虑。②家长的高期望与压力。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与能力,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重点学校,课余时间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补习班,不许孩子有自己的体闲娱乐时间,目的无非就是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只能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剧对高考的焦虑。③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每当高考来临时,群众媒体就开始制造紧张气氛,如请专家讲解有关高考的考前须知,请历届高考状元讲成功的经验等。这无疑增加了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会使学生更加紧张和焦虑。(2)主观因素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学生必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学生对高考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考试焦虑产生的主要原因。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1)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学校应把学生德、智、体、美诸面开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检测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标准,把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还给学生。这样才能防止学生产生考试焦虑,才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质量人才。(2)寻求家庭、社会的支持。寻求家长及社会对学生的支持,为学生的高考减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开展目标。社会舆论及媒体应适当宣传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并制定相关的政策,不要成心制造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也不要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宣扬高考状元,更不要过分报道与高考有关的内容,为减轻学生的高考焦虑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3)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由于学生个体因素是高考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对高考焦虑作出积极、主动的应对。第一,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第二,调整期望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第三,改良学习方法,调整竞技状态;第四,学习必要的应试技巧,在高考中的应考技巧是:要稳定情绪,全身放松;在答题前要浏览试卷,统观全局;答复每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列好答题顺序,贯彻先易后难原那么;统筹兼顾各题,恰当分配答题时间;不无视任何细节;注意克服定势的干扰;先求正确,再求速度,合理安排时间等。(4)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学生目前的状态时,专门的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一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方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扩及全身。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那么,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症。2012-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试题:中学德育第七章中学德育一、单项选择题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进行的一般顺序是()。A.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B.以情为开端,情、知、意、行依次进行C.以意为开端,意、知、情、行依次进行D.看具体情况,可有多端2.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A.教育者与德育内容、方法的矛盾3.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4.提出德育的体谅模式的学者是()。•麦克费尔5.提出德育的社会学习模式的学者是()。•麦克费尔6.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一原那么是()。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所表达的德育方法是()。9.以下原那么既属于教育原那么又属于德育原那么的是()。二、简答题10.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三、材料分析题11.语文课上,有个学生总是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交头接耳。语文老师屡次提醒、制止,但还是无济于事。时间长了,语文老师开始责骂、讥讽、奚落他,有时候也惩罚他。渐渐地,这个学生越来越不喜欢上语文课,对语文老师产生了极度的厌反感,最后出现了厌学情绪。家长找老师询问原因,这个老师说:“我严格要求有什么错?”请你根据德育原那么分析,这个老师的做法有错吗?如果有错,他违反了什么德育原那么?【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过程。[名师详解]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对学生,实施德育,是滴水穿石之功,不可急于求成。学生品德是由思想、政治、法纪、道德方面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因素构成的,这几个因素简称为知、情、意、行。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故正确答案为A。2.[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名师详解]教育者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德育过程向前推进的关键所在。故正确答案为D。3.[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目标。[名师详解]从理论上说,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在实践中,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唯有选择适宜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活动,到达预期目标。故正确答案为A。4.[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模式。[名师详解]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此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论假设是在对学生广泛调查的根底上提出的,它的教材也取自对学生的调查。它以一系列的人际与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的人际意识与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该理论是英国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等人于20世纪70年代所创,曾风行于英美。故正确答案为B。5.[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模式。[名师详解]社会学习模式主要是由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开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一行为主义学说。故正确答案为C。6.[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原那么。[名师详解]略7.[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方法。[名师详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思是:桃子李子虽不会说话,但是它们果实甜美,惹人喜爱,人们在它们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这句话表达的德育方法是典范法。8.[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原那么。[名师详解]略9.[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主要考查德育原那么。[名师详解]教育原那么有:目的性原那么,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直观性与开展理论思维结合的原那么,启发性原那么,循序渐进原那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那么。德育原那么有: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正面说服教育、积极引导原那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那么,通过集体进行教育的原那么。由此可知,既属于教育原那么又属于德育原那么的是D项理论联系实际原那么。二、简答题10.[参考答案]中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典范示范法、自我教育法、道德体验法等。三、材料分析题11.[参考答案]这个案例主要反映出德育活动中如何处理好严格要求学生与尊重学生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肯定是应该严格要求的,严格要求学生是教师的教育责任,是教育学生的措施。但是,在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和信任学生,这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前提。所以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应该处理好严格要求和尊重学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提出合情合理的要求。严格要求学生和尊重学生是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的。两者相结合,能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动力,为学生进步和开展提供方向。2012-2013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章节练习试题: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一、单项选择题1.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是()。2.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3.奠定了班级组织理论根底的著作是()。A.《论语》B.《普通教育学》C.《大教学论》D.《理想国》4.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是()。5.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6.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7.教师在课堂时学生不声不响,教师离开课堂之后学生的纪律开始混乱。与这种课堂纪律相关的教师领导方式最可能是()。8.当一位新手型教师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如何与学生搞好个人关系上时,那么在教师成长过程中他属于()。9.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教师的()。10.教师善于快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重要特征,准确判断学生的情绪和愿望,这是说教师的观察力具有()。11.衡量教师是否成熟的主要标志是()。12.()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二、简答题13.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14.如何加强群体的凝聚力?三、材料分析题15.对于新手型教师,一件有趣的事情是,我自以为了解了课堂,毕竟我们已经在学校生活了17年。然而只有真正地站在讲台上,我们才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学到底有多复杂。刚开始教学的时候还算顺利,我和学生们一起先分析了课堂上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强调他们要礼貌待师,并且彼此之间要礼貌相待。我清楚地记得10月末的一天,在做完实验后,我要求学生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讨论一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但是,学生们根本不听我的招呼,我连说几次,也没有丝毫效果。我就一直催促,学生们仍旧如此。直到我的指导教师走进教室,这种乱糟糟的局面才得以制止。在我随后的教学中,这种情况仍然照旧。我的指导教师对我说,他会坚决地站在我这一边。接下来的一周,我的指导教师继续观察课堂并对我给予帮助。我对班级管理采取了严厉的措施,并讲述了我的新规那么与要求。那天,指导教师说我有些太婆婆妈妈了。接下来的几天,我对他们严格控制。对于两次犯错误的学生,我罚他们放学后留校15分钟。我在学生中逐渐失去了信任,被彻底孤立起来。此后不久,我的大学老师来听课,也许那天是节日的缘故,我的心态比平时放松得多,课也讲得很精彩,而且学生们也很为他们那天在课堂上的一些发现欣喜不已。我被他们围在中间。我突然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比管教的方式好得多。试对材料中教师的课堂管理方式和行为进行评价。【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班级。[名师详解]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单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团体,即指假设干身心开展水平相近的学生为了品德、智能、身心、审美、劳动技能等各方面素质的开展,而以一定的角色发生相互作用的群体。班级是一个复杂的小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它通常由教师、一群学生及环境组成,通过师生交互影响的过程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以实现教育教学目标。2.[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班级管理的对象。[名师详解]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而主要的对象是人,即学生,他们是管理的最直接的对象和核心要素。3.[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班级授课制的相关知识。[名师详解]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的《大教学论》系统地阐述了班级授课制的思想。4.[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班主任的角色。[名师详解]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主导,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班级学生群体活动,学校的管理思想最终都是由班主任来传达和实现的。所以,班主任是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故正确答案为B。5.[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的异同点。[名师详解]问题行为与后进生等问题学生概念不同。后进生是对学生的一种总体评价,他们通常有较多的问题行为;问题行为那么是一个教育性概念,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某一行为而言的,其主体可能是后进生,也有可能是班级中的优秀学生。6.[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群体凝聚力的概念。[名师详解]群体凝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内在吸引力。7.[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专断型教师领导方式的特征。[名师详解]专断型课堂管理主要依靠教师的权利和课堂纪律;放任型的特点是放任自流,教师放权;民主型是教师在与不在学生的表现是一样的。8.[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名师详解]关注生存阶段,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方面。9.[答案]A[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知识结构。[名师详解]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专业知识。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能够清晰把握自己所教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深入地理解其精髓,把握各局部的内在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相关内容。10.[答案]D[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观察力。[名师详解]教师善于快速准确地抓住学生的重要特征,准确判断学生的情绪和愿望,这是说教师的观察力具有敏锐性。11.[答案]C[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名师详解]关注学生阶段是教师成长的第三阶段,而能否自觉地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12.[答案]B[考查要点]此题考查的是教师成长公式。[名师详解]略二、简答题13.[参考答案]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主要有四种:(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2)教师的领导风格。(3)班级的状况。(4)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14.[参考答案]群体凝聚力就是群体所具有的使其成员愿意留在其中并积极活动的吸引力,是群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加强群体凝聚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2)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3)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4)改良教师的领导方式。(5)提高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的认同。三、材料分析题15.[参考答案]首先,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课堂纪律作为一种约束的手段,它不是终极目的。通过这种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需要发挥它的制约力,但并不作为学习的目的。而发挥它的制约力需要教师的管理策略,而不仅仅是口舌之功。再有,案例中的新手型教师把学生不服从管教错误地归因于课堂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进而不断地将管理措施严格化,是很不客观的行为。2012教师《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最后冲刺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1.推动教育学开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开展。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3.学校管理的目标和尺度是()。4.儿童身心开展有两个高速开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个体身心开展()规律的反映。5.()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6.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指()。7.教学活动的本质是()。8.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根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9.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那么属于()。10.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11.我国最早的专科学校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的()。12.在教育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教育具有效劳二F社会与效劳于个人闲暇生活的思想家是()。13.我国乃至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A.《学记》B.《礼记》C.《史记》D.《左传》14.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表达。以下实行中央与地方合作教育制度的国家是()。15.校园文化的核心是()。16.以下表述中有错误的选项是()。17.学习是学生通过尝试一错误,使某情境和某行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该学习理论观点的提出者是()。18.“警示”教育所产生的强化作用属于()。19.马斯洛将人的根本需要归之为缺失需要与成长需要两大类。以下不属于缺失需要的是()。20.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21.根据认知同化学习论,从例证到规那么的学习,属于()。22.“高原现象”通常发生在技能学习过程的()。23.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常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来表述、分析问题,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这种方式属于采用以下哪种学习策略?()24.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25.研究显示,中学生品德开展的关键期在()。26.心理辅导的主要目标是学会调适和()。27.在教学设计时,以下哪项不是分析教学任务涉及的主要内容。()28.对教育心理学的创立作出突出奉献的人是()。29.描述性研究方法不包括()。30.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的阶段属于()。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1.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开展。2.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3.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4.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5.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开展的人。6.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7.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8.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9.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间接指导。10.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1.简要分析学习策略的概念。2.列举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3.认知开展与教学的关系表现在哪些方面?4.简述教学过程的根本阶段。5.我国学校德育的根本途径有哪些?6.简述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1.张小强怎么了?张小强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张小强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课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地做……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