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研习文化经典感受深情志理-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知识清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版)_第1页
第三单元 研习文化经典感受深情志理-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知识清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版)_第2页
第三单元 研习文化经典感受深情志理-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知识清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版)_第3页
第三单元 研习文化经典感受深情志理-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知识清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版)_第4页
第三单元 研习文化经典感受深情志理-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知识清单(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研习文化经典感受深情志理

专题01:悲苦往事随风逝浓郁深情藏孤心

一一《陈情表》《项脊轩志》

一、文学知识积累

(-)《陈情表》

1.了解人物

李密李24—287),一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父早亡,母改嫁,由祖母

刘氏亲自抚养。为人正直,颇有才干。曾仕蜀汉为郎,蜀汉亡后,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新政

权,笼络蜀汉旧臣人心,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他上表陈情,以祖母年老无人供养,辞不从命。

祖母死后,出任太子洗马,官至汉中太守。后被谗兔官,死于家中。

2.了解背景

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

-。②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

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

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晋

武帝读后被其孝心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不再强征他做官,并赐他奴婢二人,

令地方官供养他的祖母。

3.了解文体一一“表”

“表”是古代实用性文体的一种。从汉代开始,应用类的文体己经区分为章、奏、表、议

四种。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

虽然也是一种公文文体,但并不是为了表达对国家大事的意见主张,而只是臣子为了向皇帝陈

述自己的请求。因此,奏议类的公文是以议论为主的,章表类的公文则是以抒情为主的。

(二)《项脊轩志》

1.了解人物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今属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今属上海),世

称震川先生,明代散文家。嘉靖(明世宗年号)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丞(掌管皇家车马的机构

的长官)。

2.了解背景

归家家族曾经一时兴旺,但是归有光的祖父和父亲都没有功名,做了一辈子平民百姓。他

追忆祖宗的荣耀,直面现实的惨淡,他不甘心家道中落,急切希望通过自己一人博取功名从而

光耀祖宗,重振门庭。归有光久试不第,在家乡备受嘲讽与冷遇,使得他更加珍视家人的感情,

但家族分崩离析。在这种隐痛之下,归有光创作了这篇散文。

3.了解文体一一“志”

“志”是“记”的意思、,是一种记事抒情的文体,如《项脊轩志》又名《项脊轩记》o这

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二、课文内容梳理

(~)字音字形

1.《陈情表》

①险瞥(Xin)②因凶(min)③作薄(zu。)④期(ji)功罩(qidng)近

⑤茕茗(qi6ng)孑(ji6)立⑥优率(Wb)⑦刘病日写(d。)⑧犹蒙冷育(jin)

⑨过蒙拔擢(ZhU6)⑩责臣逋慢(bU)⑪终鲜(xiδn)⑫床薛(riɪ)

⑨畏(WE)以微贱包盘桓(huɑrɪ)⑮(尧(jiðo)幸

2.《项脊轩志》

①埠墙周庭(yudn)②尘泥渗漉(IU)③修葺(qi)④旧时栏碉(shu

n)

⑤偃仰(yαn)⑥冥然三坐(WiI)⑦万簌有声(Iai)⑧追(ddi)

⑨异爨(cuan)⑩逾庖(yti)硼女(bi)网(Zi)

⑬!∣A呱而泣(gu)跳班(bi)⑮^纱(hu)⑯网回(jiθngyou)

©0扉(fθi)⑱I助β(pipɑ)

(二)文言知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

《陈情表》:

1.古今异义

⑴至于感孚

古义:成人自立。

今义:①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②有根据,站得住。

(2)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苦衷)。

今义:把事情向人陈述、解说。

⑶臣之辛芮

古义:辛酸悲苦。

今义:身心劳苦。

(4)九岁不勺

古义: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不中用。

(5)非臣陨首所能上季

古义:报答皇恩。

今义:向上级报告。

2.一词多义

⑴薄

①门衰祚博,晚有儿息(浅薄)

②日替西山,气息奄奄(迫近)

③狐裘不暖锦衾博(厚度小,与“厚”相对)

④不宜妄自菲律,引喻失义(鄙薄,轻视)

⑤岁种博田一顷余(贫瘠)

⑵少

①臣少多疾病(年轻,年纪小)

②邻国之民不加少(数量少,不多)

③自经丧乱少睡眠(缺少,短少)

④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少顷,一会儿)

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排行在后的)

⑶终

①既无叔伯,孥鲜兄弟(相当于“又”)

②无以孥余年(结束,度完)

③愿乞孥养(终了,结束)

④未果,寻病率(死)

⑤齐人未尝赂秦,孥继五国迁灭(终究,终归)

⑥吾尝孥日而思矣(全,整)

⑷当

①当侍东宫(任,承担……职务)

②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应当,应该)

③木兰当户织(面对着)

④有大石当中流(在,处在)

⑤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抵押,抵偿)

⑥卿当日胜贵(会,将会)

⑦安步以m车(当作)

⑧阴阳易位,时不当兮(合适,恰当)

⑸则

①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

②年十岁则诵古文(连词,表承接,便,就)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副词,就是)

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副词,仅,只)

⑤美则美矣,而未大也(连词,表让步,倒是)

3.词类活用

①臣少住伪朝(名词用作动词,做官)

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名词作状语,向上)

③历甲郎署(名词用作动词,任职)

④臣具以表印/拜表以国(使动用法,使……闻)

⑤臣不胜不月怖惧之情(名词作状语,像犬马)

⑥夙遭闵均(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

⑦则刘病目笃(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⑧是以区区不能废匹(形容词用作动词,远离)

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名词作状语,在外面;在家里)

⑩猥以微蟆(形容词用作名词,卑微低贱的身份)

4.特殊句式

(1)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一一判断句

(2)今臣亡国贱俘一一判断句

(3)急于星火一一状语后置句

(4)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一一状语后置句

(5)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一一宾语前置句

《项脊轩志》

1.古今异义

⑴室仅万义

古义:一丈见方。

今义:寺院的住持。

(2)住住而是

古义:到处。

今义: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情况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2.一词多义

⑴顾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回头看)

②念父母,军妻子(顾及,念及)

③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反而)

④三雄臣于草庐之中(拜访)

⑤顾计不知所出耳(只是,不过)

⑵置

①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安放,挪置)

②内外多置小门墙(设置)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舍弃,丢弃)

④郑人有且覃履者(购置,置办)

⑶去

①比本,以手阖门(离开)

②沛公军在霸上,相当四十里(距离)

③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除去,去掉)

④大江东去,浪淘尽(前往,向……去,表动作趋向)

⑤我从去年辞帝京(过去的)

⑷归

①后五年,吾妻来归(旧指女子出嫁)

②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回来)

③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归附)

④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归还)

⑸所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名词,处所,地方)

②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

来……的”)

④若属皆且为折虏(“为”和“所”呼应,表示被动)

⑤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所+以,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3.语类活用

①雨泽下注(名词作状语,向下)

②使不上漏(名词作状语,从上面)

③南辟四窗(名词作状语,在前面)

④百外多置小门墙(名词作状语,在内外)

⑤东犬西吠(名词作状语,向西面)

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名词作状语,亲手)

⑦坦那周庭(名词用作动词,砌上垣墙)

⑧郛二世(名词用作动词,喂奶,哺育)

⑨客逾庖而裹(名词用作动词,吃饭)

⑩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期(名词用作动词,上朝)

4.特殊句式

(1)家有老妪,尝居于此一一状语后置句

(2)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一一状语后置句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一判断句

(4)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一状语后置句,省略句

(5)妪,先大母婢也一一判断句

三、文本探究一一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下列表格

篇目语言情感情感相同

《陈情表》句式整齐对国家的忠敬之情

富有节奏对祖母的孝义之情

反复强调都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情苦

朴实自然回忆母亲,深情落泪;

《项脊轩志》凝练深刻追忆祖母,思念、愧疚;

追忆亡妻,深沉怀念

四、主旨归纳

《陈情表》:

本文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的不幸以及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

表达了对新朝宠遇的感激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

《项脊轩志》:

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

感慨以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深切怀念,真切感人。

专题02:寓情山水田园咏叹人生苦乐

-《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并序》

一、文学知识积累

(一)《兰亭集序》

1.了解作者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因王羲之曾任右将军,会稽内史,

世称“王右军”、“王会稽”因与扬州刺史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王兼善隶、

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

自成一家,影响深远,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

《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书《兰亭

集序》等。是东晋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名圣”,与儿子王献之合称“二王”。

2.了解写作背景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集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

亭举行集会,作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与会者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事后将这些诗汇

集成册,题名为《兰亭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

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二)《归去来兮辞并序》

1.了解作者

陶渊明(365-427),一名遭,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辞赋

家、散文家。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后去职归隐,绝意仕途。

2.了解写作背景

东晋安帝义熙元年(405)仲秋,陶渊明出仕为彭泽县令,只八十多天便弃官归田,作《归

去来兮辞》。陶渊明从二十九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这次辞

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

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

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本文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

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

(三)文体知识一一“辞”与“序”

“辞”:是一种古代文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也称楚辞;又因屈原所作《离骚》是

这种文体的代表,故又称“骚住”O到了汉代,常把辞赋并称,统称为辞赋。这是介于诗和散

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富于抒情和浪漫气息,压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

“序”:即“序言”简称“序”“叙”“引”,也叫“前置”o列于卷首叫庄,附于卷

末叫“跋”“题跋”“跋尾”“书后”“卮记”O

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

主要内容:说明一些同书本有关的事情,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

分类:从创作人角度可分为“直住”“他序”。从内容角度可分为“赠序”(内容多

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皿”(多交代所咏

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二、课文内容梳理

(-)《兰亭集序》:

1.明确字音

会稽(kuαijl)修禊(Xi)流觞(Shdng)曲(qu)水

趣(qu)舍万殊临文嗟Cjie)悼

2.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

①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趣”通“取”

②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我”

(2)古今异义

①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

②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

③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

④亶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ng,竟今:读zeng多作姓

⑤囱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

⑥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

(3)词类活用

①群贤毕至形容词作名词一一贤士

②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一一年轻人,年长的人

③齐彭殛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一一看作相等

④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一一环绕

⑤一觞一咏名词作动词----喝酒

⑥固知二死生为虚诞数词作动词一一看作一样

(4)一词多义

①列

列坐其次旁边水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②致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

③修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

④期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

⑤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还,而且,仍然

亦犹今之视昔好像

(5)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修禊事也

死生亦大矣

其致一也

②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当其欣于所遇

不能喻之于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③定语后置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④省略句

映带(于)左右

列坐(于)其次

悟言(于)一室之内

放浪(于)形骸之外

引以(之)为流觞曲水

(6)成语积累

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都会聚在这里。

崇山峻岭:字面意义:高大险峻的山岭。崇山峻岭:形容山高大、险峻,十分陡峭。

茂林修竹:茂密高大的树林竹林。

放浪形骸: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

情随事迁: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游目骋怀: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二)《归去来兮辞并序》

1.明确字音

缶并(Ping)归欤(yu)觞(Shdng)眄(miɑn)

岫(Xiil)棹(zhɑo)皋(gdo)

2.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乃瞻衡宇“衡”通“横”解释:横主

(2)古今异义

①幼稚

古义:±a

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②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关于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③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

今义:来的人

④亲戚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的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成员

⑤情话

古义:知心话

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⑥有事

古义:干农活

今义:泛指有事情

⑦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

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

(3)一词多义

①引

引壶觞以自酌举,拿,动词

将军夜引弓拉,拉开弓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引用

引次江北避开,退却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引导,率领

②策

执策而临之名词,竹制的马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鞭策

夸父弃其策名词,竹杖,拐杖

策扶老以流憩名词活用作动词,拄,拄着

③行

感吾生之行休将要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李白乘舟将欲行离开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

余嘉其能行古道推行

天行有常运行

太祖行奋武将军代理(官职)

④将

出郭相扶将动词,扶,持

田园将芜胡不归副词,将要

将信将疑副词,且,又

李白乘舟将欲行副词,将要

将功赎罪介词,用,拿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名词,将领

⑤乘

聊乘化以归尽动词,顺应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乘车,坐车

李白乘舟将欲行动词,乘坐,坐

乘虚而入动词,趁着

(4)词类活用

①使动用法

眄庭柯以怡颜---冶,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愉快

②形容词意动用法

悦亲戚之情话—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喜悦

乐琴书以消忧——乐,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快乐

③形容词用作动词

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形容词用作动词

④名词用作状语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时常

⑤名词用作动词

乐琴书以消忧——琴,弹琴,名词用作动词;书,读书,名词用作动词

或棹孤舟——棹,戈U,名词用作动词

策扶老以流憩——策,拄,名词用作动词

⑥动词用作名词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活,动词用作名词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仅能容下双膝的小屋动词用作名词

(五)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句

(1)耕植不足以自给一一耕田植桑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

(2)皆口腹自役一一都是为了谋生而役使自己

疑问句宾语前置句

(3)复驾言兮焉求一一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呢?

(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一一为什么整天心神不定,又想到哪里去呢?

(5)乐夫天命复奚疑一一乐于顺从天命又疑虑什么呢?

被动句

(6)遂见用于小邑一一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

(7)既自以心为形役一一既然自己让心志被形体役使

状语后置句

(8)农人告余以春及一一农夫们把春天来了的消息告诉我。

(9)将有事于西畴一一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10)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一一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

省略句

(11)稚子侯门(于)一一小儿子早就在屋门口等候。

(12)寓形宇内复几时(于)一一我寄身于世间还有几度春秋。

三、层次划分

1.《兰亭集序》:

(1)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记叙兰亭聚会盛况,并写出与会者的深切感受。

(2)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一一①阐明作者对人生的看法,感慨人生短暂,盛事不

常,紧承上文的“乐”字,引发出种种感慨。②道出了作者心中的“痛”之所在。③最后说明

作序的缘由。

2.《归去来兮辞并序》:

(1)第一段: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一一①“田园将芜”;②“心为形役”。

(2)第二段: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

①第一层开头到“熹微”: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

②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写望见家门的欣喜若狂及家中景况的亲切和欢悦;

③第三层“引壶殛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

得。

(3)第三段:写归田后的生活情况。先重述归田之志;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为下文

写出游铺垫;再写出游方式,最后写游中所见,触景生情,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4)第四段:抒发对宇宙和人生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这也是诗人隐居

生活的内心自白。

四、文本研读

篇目语言情感主旨

《兰亭集序》语言清新、朴素自然赏心悦目之乐

对仗整齐、音韵和谐乐而生忧之悲

感慨生死无常

《归去来兮辞并序》清新流畅,音节和谐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

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

旷达、悠然

五、主旨归纳

(一)《兰亭序》一一文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对于生死

无常的感慨。

(二)《归去来兮辞》一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是作者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全文叙述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

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随世俗的精神情操。

专题03:种树养人现巧法治民顺心得太平

一一《种树郭橐驼传》

一、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字子厚,

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o贞元九年(793),二十一岁的柳宗元进士及

第,授校书郎。二十六岁又中博学宏词科,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

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

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韩柳”o著有《河

东先生集》。

二、了解写作背景

本文是寓言体的传记。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是柳宗元早年在

长安任职时的作品。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

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

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

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商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

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三、课文知识梳理

(一)明确字音

①橐驼(tu6)②蕃(fdn)③孳(Zi)④由ɪ(Shi)⑤勖(X£1)

⑥缴(sɑo)⑦鸡豚(tιin)⑧蜜(yθng)

(二)文言知识

L通假字

①以致其性焉尔(尔,同“生',罢了)

②早缴面绪,早织面缕,字面幼孩,遂面鸡豚。[而,通“尔”,你们]

②既然乙(已,通“矣”,ɪ)

2.古今异义

①其实

不抑耗其实而已(其实,它的果实);其实害之。[其,那;实,实际上]

②去不复顾(去一一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

③故乡人号之〃驼[故一一所以;乡一一乡里]

④不抑耗其实而已,[其一一它们;实一一结果实(名作动)]

⑤见长人者好烦其令。[长,管理;人,百姓]

⑥得养人术。[养,治理;人,百姓]

3.一词多义:

⑴虽

虽窥伺效慕。(即使)

虽曰爱之。(虽然)

(2)故

其土欲故。(旧)

故不我若也。(所以)

(3)实

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不抑耗其实而已。(结果实,名作动)

其实害之。(实际)

(4)若

其置也若弃。(像)

若不过焉则不及。(如果)

故不我若也。(如,及,比得上)

(5)而

鸣鼓而聚之。(表承接,一说表目的,可不译。)

字而幼孩。(通“尔”,你们)

旦视而暮抚。(表并列,又)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表顺接,可译“于是”)

(6)业

驼业种树;(以……为职业)

理,非吾业也。(职业)

(7)然

隆然伏行。(……的样子)

既然已。(这样)

然吾居乡。(然而)

(8)病

病疹。(患,生……病,名作动)

故病且怠。(困苦)

(9)者

有类橐驼者。(……的样子)

他植者则不然。(……的人)

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的人。“吾业者”,我们种树行业的人)

(10)以

以致其性焉尔。(来)

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把)

早实以蕃(而)

而卒以祸(因,因为)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来)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地)

(11)且

无不活,且硕茂。(而且)

吾小人飨蜜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尚且)

故病且怠。(又,又……又……)

(12)传

种树郭橐驼传(一种文体)

传其事以为官戒(为……作传)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病屡,隆然伏行。[患病]

②名我固当(名,称呼)

③早实以蕃(实,结果实)

④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活得长久]

⑤其前也若子。[抚育子女,对待子女]

⑥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用爪抓,掐。)

⑦移之官理,可乎?[做官]

⑧吾小人辍飨蜜以劳吏者(飨,吃晚饭;蜜,吃早饭)

⑨而卒以祸。[祸,受到祸害。]

⑩传其事以为官戒也(传,作传)

(2)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全,保全)

(3)名词作状语

①旦视而暮抚;旦暮吏来而呼曰一一(旦暮,从早到晚)

②而木之性日以离矣(日,一天天地)

(4)意动用法

①驼业种树(业,以……为业)

(5)使动用法

①非有能硕茂之也(硕,使……长得高大;茂,使……长得茂盛)

②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使……早结果;蕃,使……多结果)

③鸣鼓而聚之(鸣,使……发出声音,敲击;聚,使……聚集)

④遂而鸡豚(遂,使……成长)

⑤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使……多;安,使……安定)

5.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官理,非吾业也一一译: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

(2)宾语前置

1.故不我若也(“不我若”即“不若我”,意为“不如我”、“比不上我”)

——译: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

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以”即“以何”,意为“拿什么”、“用什么”、

“凭什么”)

一一译:又拿什么来使我们的子兴旺并且使我们的生活安定呢?

(3)省略句

L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之)也。

2.以子之道,移之(于)官理,可乎?

3.然吾居(于)乡

4.若甚怜焉,而卒以(之)祸。

5.传其事以(之)为官戒。

6.固定句式

1.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其……乎,表示揣测的固定句式,意为“大概…•

吧”)

——译:像这样,那么和我种树行当中的那些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2.嘻,不亦善夫!(不亦……夫,表示反问的固定句式,意为“不也……吗”)

——译:不也很好吗?

(二)内容层次划分

第一自然段:介绍郭橐驼名字由来、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他种树的高超技艺。

第二自然段:从郭自驼与“他植者”种树的态度方法对比中,阐述种树之道在于顺天致性。

第三自然段:概述长人者治民的错误做法。实际是将“他植者”与“长人者”的做法相类

比。

第四、五自然段:通过问者之口,说出写本文的目的在「使当行的作为借鉴.

四、文本研读——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一一对比和类比

1.对比一一郭橐驼与“他植者”

(1)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藩一一窥伺效慕,莫能如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一“木之性日以离”

(3)“舒”、“平”、“故”、“密”一一“拳”、“易”、“过”、“不及”

(4)“其前也若子,其置也若弃”一一“爱之太殷,忧之太勤”

2.类比一一⅛fi类比迨民

(1)顺木之天致木之性顺民之天致民之性

(2)蔚也若子爱民如子

(3)置也若弃--------让百姓修养声息

(4)种树马马虎虎--------不顾人民死活

(5)爱太殷,忧太勤--------长人者好烦其令

(6)木性日离--------民病日急

(7)害树仇树--------害民仇民

五、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

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

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婉约而多讽,体现出柳宗元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问题的

一贯风格。

专题04访探山水幽胜笑辨钟音旧名

——《石钟山记》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

家,诗人,画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才华横溢,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

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他的词气势磅礴,豪放天成,

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易传》《书传》《论语说》等。

二、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六月,苏轼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团练副

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

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

三、石钟山简介

石钟山位于现在的江西省湖口县鄱阳湖东岸。这座山包括两部分,在县城南的叫上钟山,

面积约0.34平方公里,在县城北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公里。两山相距不到一公里,

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50—55米,其势相向。《石钟山志》将两山合称为“双钟山”,

又叫“双石”。在地质构造上,双钟山属石质小山。两山外貌上尖下圆,状如伏钟。两山相比,

下钟山比较奇峭,又临大江,号称“江湖锁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石钟山处于长江与鄱

阳湖交汇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历来成为旅游胜地,自古以来不少文人游

客写过游记石钟山的诗文。

四、课文内容梳理

(一)字词正音:

蠡(Ii)磬(qing)袍(fιi)铿(keng)栖鹘(hU)

磔磔(zhezhe)噌眩(chenghong)罅(Xid)嶷坎(kuðnkðn)

莫(m£i)镖鞫(tɑngtα)识(Zhi)无射(Wayi)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

⑵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擅之:“擅”通“叩”,敲击

⑶至要夜月明:“莫”通“暮”,晚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