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1页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2页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3页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4页
【高中语文】《中国建筑的特征》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理清文章的说明脉络,归纳内容要点,总结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句子的含义,学习本文简洁、严密、明晰的语言特色。3.了解相关建筑知识,激发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热爱之情,提高对我国建筑艺术的审美能力。素养目标

北京清华园中有一座雕像,被人称为这所著名大学中的第十二座雕像:儒雅的梁思成先生,戴一副眼镜,正微微地笑着,平静,坦然,好像刚刚走出家门,到他创建50周年的清华建筑系去上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先生的一篇科普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情境导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1953年,一些人主张扫除北京古建筑和古城墙。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吁:“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面对这种严峻现实,梁思成痛心疾首,撰写了《中国建筑的特征》等文。写作背景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1915年至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年、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广东新会人。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1915~1923年就读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至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回国后于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病逝。他曾参加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并参与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等。梁思成的一生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更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

梁思成与林徽因指事物作为标志的显著特色中国建筑的特征

解题说明重点说明对象中国建筑的特征第一部分(1-2)第二部分(3-13)第三部分(14-17)中国建筑体系独特、分布广、历史久。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装饰特征总体特征结构特征立体构成平面布局木材框架斗拱,举折、举架屋顶着色装饰部件用材第四部分(18-20)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和继承性。

作者首先指出了中国建筑体系是独特的,并从地域和历史,即空间和时间两方面作了简要的说明。地域分布是广阔的,不独局限于中国境内,几乎涵盖了整个东亚大陆:东到日本,南至越南,北至蒙古。历史则源远流长,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公元前1500年时,这个体系就“已经基本形成了”,并"一直保留到了近代",在3500年的历史中不断完善。精读理解1.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有怎样的特点?中国建筑体系独特、分布广、历史久。2.作者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九点?这九点可以概括为哪三个方面?精读理解装饰特征总体特征结构特征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精读理解3.中国建筑有哪些总体特征?

第一方面讲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

第二方面讲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精读理解4.中国建筑在结构方面有哪些特征?第三方面从整体上介绍了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从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结构特征木材框架斗拱,举折、举架精读理解5.中国建筑在结构方面有哪些特征?斗拱: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

举折,举架: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精读理解6.中国建筑在装饰性方面有哪些特征?屋顶:翘起如翼。

颜色: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强的装饰形状或图案。7.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

【明确】比喻,借语言文字中“文法”的术语来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是中国建筑几千年来形成并沿用的惯例法式,从建筑框架,到整体构成,从台基到屋顶,都有一定之规,有它的“拘束性”,但也有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具体的建筑上,既表现出中国建筑的一贯风格,也具有独特的个性。精读理解精读理解8.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中国建筑中的“可译性”问题?同一性质的建筑,各民族“建筑语言”的风格是不一样的,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心理,体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我们首先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才能用它的“文法”和“词汇”为新中国的建筑事业服务。1.如何把握全文的整体结构?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前两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可以看作是引论;

中间谈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对中国建筑方方面面的特点予以总括说明;

然后,作者用很大的篇幅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揭示“为什么”的问题,进一步深化了谈论的主题;最后一段,从古为今用的立场出发,提倡熟悉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在现代社会把我们民族优良的建筑传统发扬光大,可以看作是结语。思考探究2.作者着重说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中的哪几项?

【明确】

作者总结出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并不是平均用笔的,而是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说明的特征有:(二)平面布置,表现出中国院落文化的特色;(三)结构方法,体现了中国建筑结构体系的特殊性;(四)斗拱,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六)屋顶,斜坡飞檐是中国建筑的典型形象;(七)色彩,大胆使用朱红和彩绘成为中国建筑鲜明的特色。课堂探究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明确】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课堂探究梁实秋先生曾经这样评价梁启超先生,说他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梁思成先生同他的父亲一样,也是“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就是我国知识分子最大的优点。课堂小结概说——中国建筑自成体系九大特征个别建筑物:台基、房屋、屋顶平面布置:左右均齐对称结构方法外观颜色装饰斗拱:减少剪力(最显著特征之一)举折、举架:多层;上短;逐高屋顶:瓦面弯曲(最主要特征之一)朱红为主:颜色使用大胆构件外露:结构与装饰用财方面装饰:有色琉璃瓦,雕刻风格、手法——“文法”、“词汇”木材结构:主要结构方法事理顺序总体特征介绍屋顶翘起如翼主题归纳本文是一篇科学论文,作者在文中阐明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总结了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并提出了一个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热切愿望。四、悦读心赏巧用对比,妙喻生辉——《中国建筑的特征》特色鉴赏化深奥为通俗,化复杂为简易,化枯燥为生动,是本文写作上最主要的特色。课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和风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深奥,而对一般读者来说又是一个非常生疏和枯燥的问题,但作者写得简明易晓,生动形象,使读者乐于阅读而且一看就明了。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主要是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大体说来有:(一)下定义说明。例如所谓“斗拱”,作者写道:“在一副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斗拱,对于一般读者原本是一个生疏的构件,通过这么一个简明的定义,一下便明白了它的构成。又如‘举架’,文章写道:“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坨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通过这个定义,把举架的构成和功用介绍得一清二楚。由此可见,对于读者不明白的物件或概念,用下定义的方法说明,可以起到言简意明的效果。(二)比较说明。比如为了说明中国建筑木料结构中框架式原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作者反复运用比较的方法。作者先从材料的角度进行比较,“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准备了极有利的条件”,然后又从中西方建筑发展史的角度进行比较,“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可以说,比较的说明方法,特别中西建筑的比较贯穿全文。比如为了说明中西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题,作者先后用热河普陀拉的一个窗子与文艺复兴时代窗子比较,用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比较,用罗马的凯歌门与北京的琉璃牌楼比较,用巴黎的纪念柱与我们的华表比较,以此来说明中国的建筑与西方的建筑虽然形式不同,但是内容和功用完全相同。(三)比喻说明。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说明事物的性质和关系,是本文最鲜明的特色。如“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形象地阐述了中国建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建筑在文化史上的亲缘关系。特别是“文法”和“词汇”的形象比喻,不仅是梁思成对建筑学理论的“惯例法式”和建筑构件、要素的形象概括,也奠定了梁思成具有中国特点的“建筑符号学美学”的理论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肆虐(nüè

)游弋(yì)裨益(pí)鼾声(hān)B.惩罚(chénɡ)屏息(pín)俨然(yǎn)效率(lǜ)C.干涸(hé)汲水(jí)犬吠(fèi)处决(chǔ)D.袭击(xī)谕告(yù)潜水(qián)曳屋(yè)CA项,裨(bì);B项,屏(bǐnɡ);D项,袭(xí)。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葱茏就序保佑勃然大怒B.前题恢复垦荒此起彼伏C.不逊趋势告戒错综复杂D.家眷充沛关键改邪归正DA项,就绪;B项,前提;C项,告诫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A.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B.党中央一声令下,广大医务工作者同仇敌忾,立即奔赴抗击“非典”“禽流感”的第一线。C.汉语有些字的构词能力强,认识了常用字便认识了许多词,但其中许多词仍不可以望文生义。D.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B解析:B项“同仇敌忾”是形容抱着仇恨和愤怒,共同一致地对付敌人。这里使用对象是“非典”,故不恰当。4.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