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13 王安石(解析版)_第1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13 王安石(解析版)_第2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13 王安石(解析版)_第3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13 王安石(解析版)_第4页
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练习卷13 王安石(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高考部编教材诗歌拓展通关训练卷

13王安石

【教材诗歌】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

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句寥寥数语就交代清楚登临的时间、地点、气候,并定下了后面观景的坐标位置。

B.“归帆”二句点面结合,描写江面上点点归帆,在静止的背景上凸显出富有动态感的景物。

C.“彩舟”三句写景到想象,天水相接,天上繁星闪烁,远处白鹭高飞,渲染出美好的感受。

D.上阕写景奇伟壮丽,下阕议论,章法上讲究起承转合,层次井然,文辞清丽,立意新颖。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发出“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的感慨,王安石也有同样的议论,请结合词的下阕整

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ɪ.C

2.①“千占凭高对此,谩嗟荣辱。”指人们登高凭吊这些遗迹,对着这占老的都城,无不兴起六朝兴亡之叹。

然而很多人仅仅停留在嗟叹之上,而不能引以为戒,不能从这兴亡之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因此,

这种嗟叹只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

②“但寒烟衰草凝绿”,留下的只有晚秋寒意中烟霭迷漾的衰草,呈现一片没有生气的绿色。繁华不再,由

景到情,点出主题。

③“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实际上是借此曲代指导致六朝覆亡的那种奢靡荒淫的生活,还在“时

时”重复,代代重复。北宋当时的一些大官僚地主豪商,仍然过着那种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彩舟,三句写景到想象”错误。“星河”是天河,在本词中指的是长江。这几句的意思是:画船如同在淡云

中浮游,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丹青妙笔也难描画。所以此景为眼前实景,

并非想象。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

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

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

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

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

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鹏捣飞匕成王台”之意,借"寒

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

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

庭花'’的诗意。《随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日:‘玉

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

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

的市井之上。

【拓展训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②未央③,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①皇祐二年(1050)秋天,两浙路大饥荒,饥民流移,道有饿殍,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

经弋阳葛溪驿正患病,身体虚弱时写下此诗。②漏:漏壶,古代计时器。③未央:未尽。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驿站月色昏昏、漏声滴答、一灯如豆,景中融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最觉风露早”是羁旅之人身病受困的独特感受,“梦”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C.尾联属以景结情写法,所写秋蝉聒噪和疏桐黄叶之景更增添无穷的感慨与辛酸。

D.全诗以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意象真实表现了诗人羁旅独苦的心境。

2.诗人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有哪些纷乱的心绪。

【答案】I.B

2.(1)羁旅的困顿和孤寂。诗中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了凄惨的秋景和孤

独的旅况,衬托出抱病行人的困顿和孤寂,颔联写“病身”生病的自己又独在驿站又思念家乡更显羁旅的困

顿。

(2)身在异地对家乡的思念。颔联中写“归梦不知山水长”写自己梦中不知归家的山长,醒后感觉家乡的路

遥,思乡之情更见深沉。

(3)身处病中对国事的担忧。颈联中“坐感岁时歌慷慨”,写到自己一想到时势艰难,连自己的乡愁和凄苦

都不顾了,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可见自己将天下、国家置放在个人得失之匕表现出了深厚的忧国忧民

之情。

【解析】

I.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的能力。

B:“梦,是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错误,从对应的句子“归梦不知山水长”,可以看出“梦”所寄寓的是对家乡的

思念。

故选Bo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首联“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间最易萌生思乡之情,当此之时,人

地两疏,四顾寂寥;唯有天上的明月聊可与家人千里相共,故抬头望月,实为自来行人寄托乡思之一法。

而天公偏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竟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犹如一团惨白的愁雾。更兼一灯如

豆,忽明忽暗,使孤寂的旅况更加使人难以为怀。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病中行役,

体弱衣单,值此秋风萧瑟、玉露凋伤的凉夜,不仅肉体上有切肤透骨的寒意,而且连心灵也仿佛浸透在凄

寒之中。诗人捱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唯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结

句写秋蝉、疏桐,更填烦恼。缺月、孤灯、风露、鸣蝉、疏桐等衰残的景象,构成了凄惨的秋景和孤独的

旅况,衬托出抱病行人的困顿和孤寂。

“归梦不知山水长”,以恍惚的梦境写自己难以排遣的乡愁。大凡思家心切,总希望借梦境与家人团聚,但

梦醒之后,往往更增怅惘空漠之感。此句虽未明言梦醒后的难堪,但“最觉风露早”五字已透露梦醒的原因,

“不知山水长”五字正是梦醒后的感叹,梦中不知归家的山长,醒后感觉家乡的路遥,思乡之情更见深沉,

抒发了身在异地对家乡的思念。

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出句“坐感岁时歌慷慨“,是说诗人一想到时势的艰难,连那无穷的乡愁和病

身的凄寒都在所不顾,毅然坐起,情不自禁地慷慨悲歌。身处病中对国事的担忧,可见诗人将天下,国家

置放在个人得失之上,表现出了深厚的忧国忧民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舍弟华藏院态君亭咏竹①

王安石

一迳森然四座凉,残阴余韵去何长。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烦君惜取根株在,欲乞伶伦②学凤凤。

注①本诗写于作者年轻时代。②伶伦:黄帝时代的音乐家,他发明了笙,并且用笙演奏凤凰的声音。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交代了相关人物为“舍弟”,地点是“华藏院态君亭”,吟咏对象是“竹”,让人一目了然。

B.首联写亭子四面青翠的竹色让坐在亭中的游客顿感清凉,即使是残阴余韵,也让人感到无穷的快乐。

C.尾联采用婉商的语气,希望竹子能珍惜自己的根株,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竹子品格的赞美与期许。

D.本诗借景抒情,表达了“清为官、勤为民”的志向,表现了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4.本诗中间两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3.D

4.①颔联写竹子生来就瘦且直的枝干状态,它以高材期许自己,愈老愈见其刚。颈联意为竹子曾与蒿草、

英藜同受雨露的滋润,最终则伴随松柏傲然挺立于结冰凝霜的寒冬。②这两联不仅表现了作者才干高超、

中正刚直、清廉守节和不畏艰难的品格,还赞美了那些不甘于平凡的普通人,歌颂了他们刚正不阿、傲霜

凌寒、不折不挠、不懈追求的高尚节操。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本诗借景抒情”说法错误,应是“托物言志”,另外“表达了,清为官、勤为民’的志向”说法错误,应是展

现了诗人年轻时的壮志豪情,渴望得到珍惜重用。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颔联“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抒写竹子的品性。"直节’”'生来瘦”“老更刚”描写竹子的枝干

状态,赞美竹子的刚直之态,以竹自况,以此表现作者中正刚硬的气节;“自许高材”,自认为有才华,借

竹子表达作者年轻时的理想抱负、豪情壮志,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一展才华。

(2)颈联“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虽与野草同雨露,但终能与松柏经冰霜,表达了对竹子傲

霜凌寒品质的赞美,赞美竹子的同时,也是以竹自况,表现作者对不惧严寒、坚强不屈内在品质的追求。

同时也赞美了那些不甘于平凡的普通人,歌颂了他们刚正不阿、傲霜凌寒、不折不挠、不懈追求的高尚节

操,借咏竹来表现自己的理想品格和对精神境界的追求。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答刘季孙①

王安石

偶著儒冠敢陋今②,自怜多负少时心。

轻轩③已任人前后,揭厉④安知世浅深。

挟策有思悲慷慨,负新无力病侵淫。

愧君绿绮虚⑤投赠,更觉贫家报乏金。

[注]①刘季孙:北宋诗人。嘉祐年间任饶州酒务,但他很不满意,以酒解忧。后因苏轼荐知隰州,仕至

文思副使,不久病故。博通史传,禄赐尽于藏书之费,家中贫困。与王安石、苏轼等文人雅士相知。②陋

今:苛责现今。③轻轩:车前高后低叫轩,前低后高叫桂。引申为高低、轻重、优劣。④揭厉:谓高举而

扬厉之。⑤虚:白白的。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答”字点明本诗的写作原因和类别,“刘季孙'’则表明了酬答的对象。

B.颔联后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

C.颈联情感深沉,用词贴切,一个“悲'’字凸显诗人对刘季孙人生际遇的怜惜。

D.本诗尾联着眼于诗人与刘季孙的交往,写自己受到了其馈赠,但是无力回报。

6.请简要分析刘季孙的形象。

【答案】5.B

6.①年少时雄心勃勃,志气高昂,但仕途停滞不前,壮志难酬。“自怜多负少时心”一句就表明了少时壮志,

而“多负”则表明壮志难以实现,落得个“自怜”境地。②具有敢于指责当今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

己。“偶著儒冠敢陋今”写刘季孙敢于指责当下,“轻轩已任人前后”则写出刘季孙任人评说优劣的傲岸品格。

③有安邦定国之才能,是一个“慷慨奇士”,但是疾病缠身,以致最终难以实现其抱负。“挟策有思悲慷慨,

负新无力病侵淫”写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疾病渐侵身体,最终无力实现抱负。④看重交情,

对朋友豪爽,尽管家里贫困,但赠送朋友大方。如“愧君绿绮虚投赠''就写出了刘季孙哪怕自家贫困,但送

朋友毫不吝惜的品格。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B.”写出了刘季孙不知世事艰难的乐观态度”分析错误,后句“揭厉安知世浅深”应是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

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联写刘季孙“著儒冠”而苛责现今,感叹自己未能实现少时的雄心壮志。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少年立

志,但壮志难酬的人。

颔联写刘季孙任人评说优劣,并通过反问写出了刘季孙不管世事深浅的孤傲性格。再结合“偶著儒冠敢陋

今”,可见刘季孙是一个具有敢于指责当今的勇气,而不管别人如何评论自己的孤傲、洒脱的人。

颈联,通过“挟策有思”“慷慨”突出了刘季孙德行、才智出众,只可惜“病侵淫”,最终无力实现抱负。由此

可见,刘季孙是一个有安邦定国之才能的人。

尾联是写诗人因“家贫乏金"而无力回报刘季孙的馈赠,这是从作者愧疚的角度突出了刘季孙哪怕自家贫

困,疾病缠身,但送朋友毫不吝惜的品格。由此可见,刘季孙是一个看重交情•,对朋友慷慨、豪爽的人。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宝应二三进士见送乞诗注

王安石

少喜功名尽坦涂,那知干世最崎岖。

草庐有客歌梁甫,狗监无人荐子虚。

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

惭君枉盖如平昔,不笑谋生万事疏。

[注]本诗作于王安石晚年隐居钟山之后。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乞诗”指向他人索求诗歌,又称求诗、请诗、索诗,具有交际的功能。

B.首联写出了一个经历宦海沉浮、世事沧桑的老人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感悟。

C.颔联运用诸葛亮和司马相如的典故,表达了自己不被重用的遗憾与愤慨。

D.诗人惭愧于自己隐居钟山、远离朝政,不能继续为朝廷效力,报答君王。

8.诗人回忆了自己从前的经历,却又说“静忘岁月”,这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7.D

8.不矛盾。①诗人回忆自己从前仕途坎坷的经历,心中积愤难平。②说“静忘岁月’'则体现出作者晚年的心

态:想依靠寄情山水、博览群书消除积愤,忘却往事。③体现出诗人想忘乂不能忘、想消除积愤但无法消

除的无奈。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报答君王”错误,诗中“君”指对方,而不是君王。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一般回答不矛盾。

“少喜功名尽坦涂,那知干世最崎岖“,上年时觉得功名之路会很平坦,哪里知道功名之路是最崎岖的,”草

庐有客歌梁甫,狗监无人荐子虚”,诗人空有才华,无人赏识,诗人回忆自己从前仕途坎坷的经历,心中

积愤难平。

“解玩山川消积愤,静忘岁月赖群书'',作者想依靠寄情山水、博览群书消除积愤,忘却往事,“静忘岁月”

体现出作者晚年的心态。

“惭君枉盖如平昔,不笑谋生万事疏”,诗人惭愧于自己隐居钟山、远离朝政,不能继续为朝廷效力,作者

到底放不下,虽然想忘却,可是却还是想着能为国家出力,看似矛盾,其实体现出诗人消除积愤但无法消

除的无奈。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岁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

俯观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药,扶衰坐野航①。

延缘②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①野航:野外渡船。②延缘:徘徊流连。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理碘的一项是()

A.首联写月光映照树林边平静的池塘,凉爽的风里夹杂着欢声笑语。"凉”字暗扣标题“岁晚”,标题表明

季节之秋,也暗含诗人晚年悲凉的境遇。

B.颔联写诗人弯腰窥看碧绿的池水,静立享受着塘畔飘来的缕缕幽香。“俯窥”“小立”这两个词语,生动

传神地写出了作者赏景时的风致悠然。

C.颈联写拉上小孩子寻找新熟的莲蓬,搀扶着老人在野外泛舟游玩。诗人扶老携幼,赏花坐船,老少之

间是如此亲密,情意款恰。

D.诗人运笔极其细密,照应周全,有微风才能“小立伫幽香”,有幽香才要“携幼寻新药“,有月光才能“俯

窥”,全诗景、事、情融为一体。

10.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A

10.①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秋月照耀下的池塘平静如镜,诗人端详池水,细嗅清香,流连徘徊,清澈

的池水、新药的幽香令人沉醉,眼前展现的幕幕图景,流转变化,和谐统一,表现了诗人对月光下自然美

景的喜爱之情。②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诗人深秋携幼扶老临水赏花、月夜泛舟,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表达J'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之情。③对恬淡生活的热爱之情。本诗写作者对大自然的歌颂和喜爱,

诗人见景怡情,心境平淡,衣现作者晚年闲居生活的闲适情趣。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也喑含诗人晚年悲凉的境遇”分析错误,应为“也写出了诗人人生之秋”。

故选Ao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的前两联”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写秋月照耀下的池塘平静如镜,凉爽

的风里夹杂着欢声笑语。弯下腰窥看青绿明净的池水,小立片刻,等待菊花的“幽香”…缕缕飘来。

颈联“携幼寻新药,扶衰坐野航”中,写了拉上小孩子寻找新开的莲花,搀扶着老人在野外泛舟游玩,扶老

携幼去野外游玩。由此可见,作品所展现的幕幕图景,尽管流转变化,却和谐统一。描绘了一幅安静和美

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月光下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作者描写了深秋夜晚的美景,联系“岁晚”的标题,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珍惜之情,再

联系尾联“延缘久未己,岁晚惜流光”,作者久久地流连不己,这已是一年的末尾,让人愈发珍惜流逝的光

阴。这一句更加强化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珍惜之情。

此诗作于王安石罢相之后,此时作者已远离政治中心,曾经充满改革激情的内心已归于平静,作者此时经

常深入田野,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此诗也是通过对晚秋景象的描写,见景怡情,心境平淡,表现作者晚

年闲居生活的闲适情趣,表达了作者对恬淡生活的热爱之情。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吴仲庶池州斋山画图

王安石

省©中何忽有崔嵬,六幅生绡坐上开。

指点便知岩石处,登临新作使君来。

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②兼随翰墨回。

更想杜郎诗③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④。

【注】①省:唐宋时中央高级机关名,约相当于今日中央的部。②胜势:指齐山形胜。③杜郎诗:指杜牧

登临、游览斋山后写有《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④离堆:在四川南充县东南,诗中借指斋山。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写作这首诗前,吴仲庶写了一首斋山画图诗,本诗依照吴仲庶原诗的韵而创作的。

B.王安石写自己在座上欣赏画卷,图中生动、形象、别致的斋山美景随之呈现在读者面前。

C.“雅怀”赞美了吴仲庶高雅的情怀,并体现了诗人欣赏到斋山美景图时的喜悦与赞叹之情。

D.王安石的诗“学杜得其瘦硬”,他晚年诗风低沉郁结,寓理于景,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12.诗歌最后两句如何巧妙地赞扬这副画作,请简要说明。

【答案】ILD

12.①比喻。将Mj作中描绘的江中卷起的浪花比作“春雪”,形象地描绘出浪花翻腾的场景,使得画面内容

更有动态美•

②用典。借用杜牧登齐山赋诗的典故,写出看到这幅图画仿佛就如杜牧一般亲自登山游览,置身景中,写

出画技之高超,画作之精妙。

③联想。由眼前画作联想到杜牧登山赋诗,由画中的浪花联想到春雪,超越时空限制,使诗歌内容更为丰

富.,增添了艺术表现力。

【解析】

II.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王安石的诗……擅长说理,本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分析错误。本诗前两联写“六幅生绡”“坐上开”,“指

点"“登临''等词句,生动地写出了画作中斋山美景;后两联“雅怀重向丹青得,胜势兼随翰墨回。更想杜郎

诗在眼,一江春雪下离堆”是对吴仲庶画作的赞美,没有体现出说理。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最后两句中“更想杜郎诗在眼"句,"想''字,结合注释“杜郎诗”,可见是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眼前画作联

想到杜牧登山赋诗,由画中的浪花联想到春雪。

由杜牧登齐山赋诗这个故事,写这幅图画仿佛就如杜牧一般亲自登山游览,置身景中,可见是运用了用典

手法。

由“一江春雪下离堆”,“春雪”指江水激起的浪花一片雪白,以“春雪”比喻"浪花”,可见是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手法。

结合手法,写出效果即可。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金陵怀古四首(其二)

王安石

天兵南下此桥江,敌国当时指顾降。

山水雄豪空复在,君王神武自难双。

留连落日频回首,想像余墟独倚窗。

却怪夏阳才一苇,汉家何事费罂缸。®

[注]①尾联意指长江非“一苇”,但宋兵却连罂缶瓦也不用就渡过了。罂缸,即罂瓶,是一种木制的、浮水渡

河的工具。韩信曾率军从夏阳用船罂版浮水渡过黄河,成功偷袭安邑。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追怀宋太祖赵匡胤翦灭南店、统一中原的千秋勋业。“指顾"极具夸张意味。

B.颔联借山川形势衬托君王的英明威武,山水愈雄奇豪峻,愈能凸显君王的神勇无敌。

C.诗人在落日余晖中依窗而立,举目四顾,神思漫游,此场景营造恬淡安适的意境。

D.这首诗用词讲究,叙议结合,借古抒怀,字里行间饱含诗人的丰富感情和深沉思考。

14.尾联反用韩信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3.C

14.①歌颂宋兵神勇。诗人反问韩信为什么要用罂备瓦浮水渡河,意在赞颂宋军连罂瓶也不用就渡过了长江。

②赞美宋朝开国君王赵匡胤的英明神武。赞宋军意在赞宋主。③隐隐透露出英雄业绩不继的失落之情。诗

人想到英雄已逝,不复从前。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温馨恬淡”错,应改为“黯淡荒败”。由“落日”“余墟”可知。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全诗从六朝和五代的兴亡往事转想到宋太祖赵匡胤当年翦灭南唐,统一中原的千秋勋业。

“却怪夏阳才一苇,汉家何事费罂缸”意思是,当年韩信从夏阳渡过“一苇可渡”的黄河没什么了不起的啊,

我们宋军连罂缶瓦也不川就渡过更险要的长江了。这里有反问韩信为什么要用罂瓶浮水渡河之意。

此句写到当年汉将韩信从夏阳东渡黄河击败魏士豹的故事。这里的长江比起“一苇可渡”的黄河来,当然要

难渡得多,但宋兵却连罂缸也不用就过去了。作者是故意反用韩信的典故,来达到歌颂宋兵神勇、赞美君

王赵匡胤的英明神武的目的。同时隐露自己对英雄逝去的失落和伤感之情。

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题。

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

客思似垂柳,清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5.下列对这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将“客思”比作“清风”吹开的“千条万条”杨柳枝,使抽象的“客思”变得生动可感。

B.颔联用一个“倾”字,夸张描述诗人泪流满面,流的泪就快要淹没冶城了,表达诗人之哀。

C.颈联以“雪”暗喻白发,与“镜颜”之"朱"相对,造成了强烈视觉反差,感叹韶华易逝。

D.尾联用“渔樵”典故,暗指诗人未居官位,不解“轩冕之乐”,壮志难酬,只能归隐山林。

16.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很繁杂,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D

16.(1)“客思”:对亲人的思念;“寒食泪”:对逝世亲友的怀恋;

(2)“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时光流逝的感叹,早生白发的忧怨;

(3)“未知轩冕乐”:做官不悦的心态:“但欲老渔樵“:弃官隐居的心愿。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尾联用,渔樵,典故”错。尾联未使用典故,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未居官位”

错,此时诗人身居官位,但推行新法受阻,诗人意欲归隐。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写“客思似垂柳,清风千万条“,“客思”,体现了身处异乡的“我”对亲人的思念。

颔联写“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寒食泪”,描写作者寒食洒泪,表现了对逝世亲友的怀恋之情。

颈联写“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是说自己的白头发像是要挣脱出头巾的束缚,镜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

经显得苍老,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叹,早生白发的忧怨。

“未知轩冕乐”,意思是不想知道做官的快乐,表现了做官不悦的心态。

“但欲老渔樵”,是说只求自己能够在青山绿水做一个打渔和砍柴的农民,表现了弃官隐居的心愿。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

王安石①

伊吕②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③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注]①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法。②伊吕:伊尹和吕尚。伊

尹曾是弃婴,后居萃农耕,受汤王擢用灭夏,成为商的开国功臣。吕尚即姜子牙,晚年在渭水垂钓,遇周

文王受到重用,辅武王灭商,封侯齐。③汤武:商汤和周武王。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伊尹和吕尚的人生际遇有相似之处,所以词人将他们并提说“历遍穷通

B.“老了英雄”意为使英雄老去,封建时期有些士大夫没有被重用,最终老去。

C.正因为有了君臣的偶然相遇,才有彼此在谈笑之间相互成就功业的美谈。

D.《易经》中说:“云从龙,风从虎。‘‘词人借风虎喻君、云龙喻臣,含蓄蕴藉。

18.本词交织着词人的多种情绪,请简要概括。

【答案】17.D

18.对伊尹和吕尚能够遭逢明主而建功立业的歆羡;对自己的变法能够得到宋神宗支持的希冀;坚决推行

新法的决心和勇气。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D.“词人借风虎喻君、云龙喻臣”错误,应该是将云风喻贤臣,龙虎喻贤君,“风虎云龙”意为明君与贤臣

合作有如云从龙、风从虎,建邦兴国。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

由词上阕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以及下阕能够“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来看,词

人提到商汤与伊尹、武王和吕尚相逢,伊、吕二人才能出众,在谈笑之间就轻而易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