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卷04-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广东)(解析版)_第1页
重组卷04-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广东)(解析版)_第2页
重组卷04-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广东)(解析版)_第3页
重组卷04-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广东)(解析版)_第4页
重组卷04-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广东)(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真题重组卷04

地理(广东专用)

注意事项:

I.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2021•湖南•高考真题)下表为某市地铁S线和T线开通前后距地铁线不同距离的住宅平均价格及其增

幅。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区,T线连接城市边区和外围区,两条线路开通时间几乎相同,所经之地公共交

通密度差异明显。据此完成下面1-3题。

线线

项目ST

距离

开通前6年的平开通后6年的平增幅开通前6年的平开通后6年的平增幅

(米)

均价格(元/nV均价格(X∕m2)(%)均价格(元Λ∏2)均价格(元/m?)(%)

0.28116.013160.062.152868.39085.4216.75

0.2~0.38125.028900.0255.692893.310325.0256.86

0.3~0.59173.325493.7177.913827.310289.0168.83

0.5~

9356.023383.3149.933160.010162.5221.60

0.75

0.75~l7854.318760.6138.863810.09548.6150.62

1~1.57188.717066.7137.413768.710000.0165.35

1.5~26413.012941.6101.803418.09251.6170.68

2-2.56373.110008.357.043281.49682.3195.07

2.5~36518.112115.085.873957.19389.0137.27

1.地铁力二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日目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治W与环境较差B.运营期间交通较拥堵

C.大左(质量较差D.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较大

2.仅从距地铁线远近对住宅价格影响角度看,S线和T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分别不超过

()

A.2.5千米、1千米B.1千米、1千米C.3千米、3千米D.2.5千米、3千米

3.地铁开通后,T线附近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总体高于S线,主要因为T线附近()

①配套设施更完善②环境质量更好③公共交通密度较小④房价基数较小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答案】LD2.A3.D

【解析】1-地铁开通后,S线和T线距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距离地铁线较近,运营期间噪音和震动感

较大,影响人们的生活舒适感,因此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D正确。地铁站附近,有可能人员流动性大,

有可能治安环境较差,但不是地铁线附近,因此这不是地铁线0∙2千米范围内住宅平均价格相对较低的主要

原因,A错误。地铁运营期间,可以大批量的输送人群,缓解道路交通拥堵,B错误。地铁对大气质量的影

响小,C错误。故选D。

2.据图可知,S线开通后,除去0.2千米范围内外,随距地铁线变远,住宅价格逐渐降低,直到2.5千米,

2.5千米外价格又升高,说明受地铁影响小,可见S线开通后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不超过2.5千

米。同理,T线除去0.2千米范围内,随距地铁线变远,住宅价格逐渐降低,直到1千米,可见T线开通后

对住宅平均价格有效影响的距离不超过1千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3.“S线横跨城市中心区和边缘区,T线连接城市边缘区和外围区”,加上两线附近整体上.住宅价格高低差

异可知,可知S线附近的配套设施更完善,①不符合题意;T线附近的环境质量有可能更好,但环境质量

可以影响住宅价格高低,对住宅价格增幅影响不大,②不符合题意;T线附近原有公共交通密度较小,T线

建成后,沿线交通便捷度明显增加,因为其它交通线少,T线的带动效益非常突出,因此受其影响住宅价格

增加幅度,③符合题意;表中数据表明,T线附近原有住宅价格明显低于S线,房价基数低,在平均价格

增长量相似的情况卜.,房价基数低的住宅平均价格增幅明显会高,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

排除ABC。故选D。

(2022•广东•模拟预测)下图为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土石分布示意图。图中山坡、冲积扇和

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附近气象站(海拔

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C,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据此完成4-6题。

4.山坡堆积物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可能是()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C.海浪作用D.冰川作用

5.推测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主要来源是()

A.冲积平原B.冲积扇C.山顶D.山坡风化

6.冲积平原水分条件比山坡和冲积扇好的主要原因是()

①冲积扇前沿地下水出露②地表物质颗粒较粗,利于保水

③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利于蓄水④地势较低,年降水量大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4.D5.B6.C

【解析】4.结合图例可读出,山坡堆积物中角砾最多,以角砾为主,砾石分选较差,大小混杂,棱角分明

磨圆度较差,未受到流水的磨蚀作用,且分布海拔较高,最可能是受冰川作用,D正确;流水作用和风力

作用的分选性和磨蚀作用强,可能性小,AB错;祁连山距海远,不会受海浪作用,C错。故选D。

5.从图中看,除山坡外粉沙还分布在冲积平原和冲积扇;冲积平原草原茂盛,且与山坡之间有冲积扇相隔,

不可能是主要来源,A错;山材料可知,该地区春季多大风,冲积扇地表干燥,地表沙粒被风吹起,风沙

流沿山坡爬升,到达一定位置后风速减慢,携沙能力减弱,沙和粉沙沉积在山坡上,因此山坡表面的沙和

粉沙主要来源是冲积扇,B正确、CD错。故选B。

6.冲积平原地势较低,来自山坡和冲积扇的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均在此汇集,地下水容易出露,为冲积平

原提供水源,①正确;由图可知,冲积平原地表主要由粉沙、黏土组成,颗粒较细,利于保水,②错;该

区域冬季寒冷,深层土壤冰冻时间较长,土壤水分不易被蒸发,利于蓄水,③正确;该空间尺度较小,各

地距离近,降水差异小,④错。①③正确,故选C。

【点睛】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当水流出山口时,由于地

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扇状堆

积地貌,称为冲积扇。

(2022•广东•高考真题)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

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

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7-8题。

7.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答案】7.C8.B

【解析】7.汞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正午气温最高,蒸发最强;山顶与山谷

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最强,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

量最大。故②④正确;汞不溶于水,与对流雨无关,午后气温最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故①③错误。故

答案选c。

8.土壤汞排放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A错误;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有

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故B正确;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故C错误;

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汞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被释放到大气中,气相中的汞也能够向液相和固相转移。如汞进入

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溶于水中或富集于生物体,或沉入底泥、或挥发到大气中。

(2022•广东•模拟预测)2022年1月1日,由共青团中央宣传部等部门发起了“追光2022”全球日出视

频号直播,本次活动呈现了全球60多个城市地标新年日出,追踪了一批国内年度热点人物,对中华传统文

化进行潮流演绎。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地点中最早看到新年日出的是()

A.漠河北极村(530N,122oE)B.西藏布达拉宫(29oN,91oE)

C.上海陆家嘴(30oN,1210E)D.台湾日月潭(24oN,121oE)

10.北京时间1:05小明通过直播看到了新西兰奥克兰(360S,1750E)的海边新年日出景观,如果想看到

泰山山顶(36oN,117oE)的日出,需要选择的北京时间是()

A.6:15之前B.6:15-6:59C.7:00-7:27D.7:27以后

【答案】9.D10.C

【解析】9.2022年1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晨线在地球上的走向为东北——西

南走向,相同经度,纬度位置越靠南,越早迎来日出;纬度相同,经度位置越靠东,越早迎来日出,根据

四地经纬度信息可知,台湾II月潭最早迎来日出,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0.南北半球纬度相同的地区昼长相加等于24,北京时间1:05,175。E地方时为4:45,则当地的昼长为

(12-4:45)x2=14小时30分钟,则泰山的昼长为9小时30分,其日出地方时应为7:15,北京时间为7:27,

泰安的海拔高度较高,日出时间更早,所以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昼长计算的方法:1、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

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2、可以利用己知的11出和II落时间来求

算。白昼长=2x(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x(日落时间—12)。3、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40oN的昼长是15时,那么40。S的地区夜长为15时。4、

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2021•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非洲西部局部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11―12题。

⅞M≡∣(∣∣*垂直气流

=i>水平气流

II.图中()

A.甲风带的风向有明显季节变化B.乙气流因受动力因素影响而上升

C.丙风向形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D.丁风带为大陆西岸带来充足水汽

12.图示季节,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A.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B.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

C.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D.地中海沿岸地区温和多雨

【答案】11.C12.B

【解析】II.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甲为东北信风,风向稳定,A错误。乙为赤道气压,受热力因素影响

而上升,B错误。丙为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的西南风,C正确。了为东南信风,

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水汽不易冷凝,且在图示区域为离岸风,水汽含量少,D错误。故选C。

12.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移动。此时气压带风带北移,为北半球夏季。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

顺时针流动,A错误。夏季为黄河流域雨季,黄河中游含沙量明显增加,B正确。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

陆地冷高压切断是在北半球冬季,C错误。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D错误。故选B。

(2022•广东•高考真题)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

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一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圈is

进水口螺沟:2m/0.3m(宽/深)

水稻獴水稻水稻理水稻

出水

13.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

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14.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A.进水区B.出水区C.水稻区D.螺沟区

【答案】13.D14.C

【解析】13.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

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达到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改善了III螺的生长环境,

D正确;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天敌威胁∙,A、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进水

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故选D。

14.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

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它各系统的关系,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C正确;进水区的主要

作用是进水,出水区的主要作用是出水,螺沟区是相互连通的沟水,借助水体的调节作用,使田螺夏季能

避热、冬季能躲冷,三个地区生态循环过程较简单,不复杂,A、B、D错误。故选C。

(2022•湖南•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南缘某国1965—2005年间的城镇化发展状况。据此完成

下面小题。

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

→-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

一城镇化率

15.下列关于该国1965—2005年间城镇化发展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A.第一产业产值高B.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低

C.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增速快D.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

16.该国该时期()

A.工业基础雄厚B.服务业水平高C.就业机会充足D.农业生产落后

【答案】15.D16.D

【解析】15.由图可知,二三产业产值占比接近80%,但是多年来变化情况基本稳定在80%左右,C错误。

由材料无法得出三个产亚的具体产值,也无法得出第一产业的产值,A错误。第二三产业从'小人口比重多

年来没有超过40%,所以推测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超过60%,B错误。城镇化率在多年间稳定上升,但

没有超过40%,所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低,D正确。

16.该国该时期第一产业比重较高,城镇化率不高,说明此时工业化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不高,

推测仍处于发展的早期,缺乏技术支持,农业生产水平较差,D正确,AB错误。就业机会多是由二三产业

提供,如果二三产业比重不高,则说明就业机会不是很充足,C错误。故选D。

【点睛】工业发展带来的好处:1、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调整了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变为第二产

业);2、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3、增加就业,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4、促进该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

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8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19~20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

答。(一)必考题:共42分。

17.(2022•广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北侧,湖泊面积2015km2,湖面海拔4718m。在其沿岸,曾发现高于现代湖面

30m的古湖岸线。仁错位于纳木错西侧,湖面海拔4648m。雄曲和那曲两河分别汇入纳木错和仁错。纳木

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在IO-Il月期间,湖泊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图(a)示意

纳木错和仁错所在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图(b)示意两湖分水岭区域水系与地形特征。

(1)分析IO-Il月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降水相对较多的原因。(6分)

(2)结合河流侵蚀的知识,分析图(b)中虚线框所示区域水系演化过程与趋势。(6分)

(3)从全球变暖的角度考虑,说明未来纳木错能够与仁错贯通的理由。(8分)

【答案】(1)此期间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下风向,西风影响加强(2分);西风经过湖区时,湖泊为西

风提供热量和水汽(2分);湖泊东侧区域地形较高,易产生地形雨(2分)。

(2)那曲凹岸处向东侵蚀,雄曲凹岸处向西侵蚀(2分);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将被切开(2分):发生

河流袭夺,两河流连通(2分)。

(3)两湖分水岭海拔低于4740m(2分);纳木错湖面海拔曾达到4748m,高于分水岭和仁错湖面海拔,说

明两湖曾经贯通(2分);随着全球变暖,注入两湖的冰雪融水和降水增加,湖面上涨(2分);如果湖面上

涨超过分水岭海拔,两湖将再次贯通(2分)。

【解析】(1)纳木错地处夏季风影响边缘区,冬半年盛行西风,而纳木错东侧区域位于西风的下风向,湖

面没有结冰时,西风带来纳木错湖面的水汽,吹向纳木错东岸,再加上纳木错东侧区域的地形较高,从而

容易形成地形雨,在10-11月期间,降水充足。

(2)河流从南部山区流出,在遇到地形阻挡后分流,但两条河流凹岸处均受到侵蚀,随着时间推移,两条

河流凹岸处距离不断侵蚀而接近,直到两河切穿分水岭,河流连通。

(3)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注入两湖内的冰雪融水和降水逐渐增加,从而导致湖面上涨,当湖面的上涨超

过两湖之间分水岭的海拔时,两湖将连通。

18.(2022∙山东•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宋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某地的人们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堤围

始建于宋代,初次合围(环绕围垦田地的外堤合拢)于明初,兴盛于清中叶。下图示意该她不同时期的围

垦景观。国内河道纵横交错。

民居河C

干干外堤

堤堤

(1)宋元时期,当地乡民沿水而居,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分析居民点呈散点状分布的主要自然原因。(6

分)

(2)明代中期,当地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水利系统,水稻产量显著提高并有大量余粮输出。说明堤坝对提高

水稻产量的作用。(8分)

(3)清代中期,人口规模扩大,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由以水稻种植为主逐渐转变为以桑基鱼塘为主。这种农

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适应了当地环境,体现了人地和谐。对此作出合理解释。(8分)

【答案】(1)该区河流密布,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提供充足农田,该区河流下游,河网密

布(3分):位于沿海地区,海岸线长(3分)。

(2)修建堤坝,完善水利设施,提供灌溉水源(2分);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2分);修建堤

坝,围垦田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2分);沿海堤坝可以减轻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2分)。

(3)桑基鱼塘使农业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2分);沿海地区河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更适合发展桑基

鱼塘农业(2分);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积水,适合发展桑基鱼塘(2分);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

搭配充分,适合发展桑基鱼塘(2分)。

【解析】本题以珠江三角洲为背景材料,涉及到聚落的分布、农业区位因素、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主要

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读图、析图,从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的学科核心素养。

(1)由图及材料可以推断,河流入海口,河流多分叉,河流密布,而大多乡民沿河而居,河流提供水源,

提供充足农田;位于沿海地区,海岸曲折绵长,沿海地区聚落分散;由图可知宋元时期,堤围未合拢,聚

落分散:海水平面较高,露出水面的地区没有集中连片,比较分散。

(2)修建堤坝,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水利建设,提供灌溉水源;该区为季风气候,旱涝灾害多发,

修筑堤坝可以有效减少旱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由材料中的通过沿江沿海筑堤、修坝、淤地等一系列

人工活动围垦田地,可知修建堤坝,围垦田地,可以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