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济南市章丘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济南市章丘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济南市章丘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济南市章丘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济南市章丘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学年济南市章丘区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16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6分)这一类的人们,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扑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其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拒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抹杀(mǒ)倘若(tǎng)

B.诬蔑(miè)搽(cuō)

C.脂粉(zhī)诓骗(kuāng)

D.脊梁(jǐ)宰相(xiàng)

2、文中加点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扑后继

B.摧残

C.自欺其人

D.不足为拒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多读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从中断章取义,反复斟酌,就一定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B.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丰功伟绩。

C.唐诗崇情,在如雷贯耳的唐诗背后,有大唐风范,有那个时代特有的风流和热情。

D.执法人员若舞文弄法,便宜行事,则司法正义将荡然无存。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我国研制、运行和发射了多颗返回式遥感卫星、通信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

B.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于10月31日晚成功降落在寒风凛冽的东风着陆场。

C.据统计,第三季度,国内汽油行业销售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一倍。

D.经过宣传教育,全体学生对正确继承我县优秀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提高了认识。5、将下列诗句前的字母填入文中相应的横线上。(4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

”,则是雪月梅这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与酒姑娘嬉戏了;“

”,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

”,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

A.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B.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C.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D.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二、(36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8题(共9分)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勉强

B.惟长堤一痕

惟:只

C.及下船

及:等到

D.客此

客:客居

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日更定矣

是金陵人

B.上下一白

湖心亭一点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D.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泉香而酒洌

8、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埋下伏笔。

B.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文章采用白描手法,勾勒写意,使西湖奇景与作者雅趣相互映照。(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9-11题(8分)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也。从大将军徐达北征,寻命筑城泰州,工竣,除①宁国知府。时天下初定,民弃《诗》《书》久。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访问疾苦,禁豪右兼并。创户帖②以便稽民。帝取为式,颁行天下。伐石筑堤,作水门蓄泄,百姓咸赖。有坐盗麦舟③者,论死数十人。灌覆按④曰:“舟自漂至,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坐其首一人,余悉减死。灌丰裁⑤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

【注释】:①除:授官。②户帖:登记户口的制度。③坐盗麦舟:因盗窃运麦船只而获罪。④覆按:复审案件。⑤丰裁:风纪。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2分)

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灌建学舍,延师,选俊秀子弟受业。

11、结合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灌丰裁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的体现。(3分)(三)古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13两个小题。(共7分)

看叶①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累举不第归隐之后晚年的作品。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色彩来指代鲜花,“红紫”其实指的是花。

B.“始宜携杖向池塘”一句借助动作描写塑造了一位年迈蹒跚、行动不便的老者形象。

C.这首诗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展现了真切的生活、表现了丰富的情趣,令人回味无穷。

D.诗人以独特的视角、直白的笔法,表达了自己在累举不第之后而被迫归隐的人生感悟。

13、这首诗撷取自然界普通素材表现了深刻的哲理,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四)文学文化常识

14、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漏”是古代计时的器具,用刻度标记以计时间。

B.“冠”是古代贵族所戴的帽子的总称。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

C.风骚,本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中的《离骚》,后来泛指文人。《离骚》是战国时所作。

D.“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佝偻丈人承蜩”“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相公”“丈人”“世先生”均为敬辞。(五)根据原文默写

15、按要求填写相应语句。(9分)

(1)

,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2)因思杜陵梦,

。(温庭筠《商山早行》)

(3)

,蝉鸣黄叶汉宫秋。(许浑《咸阳城东楼》)

(4)日出而林霏开,

。(欧阳修《醉翁亭记》)

(5)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6)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

,

。运用典故,表达对故人的怀念和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

(7)李商隐的《无题》中用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出对爱情至死不渝之情的句子是:

。三、(7分)

16、(1)《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以“义”贯穿全篇,但“义”的具体表现不尽相同,鲁提辖

,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晁盖等人

,是兄弟情深肝胆相照的“情义”;吴用等人

,是劫取不义之财的“正义”。(填写故事情节)(3分)

(2)“属于你的是/光明与黑暗交替/黑夜逃遁/白日追踪而至的时刻/群星已经退隐/你依然站在那儿/期待着太阳上升/被最初的晨光照射/投身在光明的行列/直到谁也不再看到你。”这首诗选自于《艾青诗选》,诗歌的题目为《启明星》,请你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启明星”的象征含义。(4分)四、(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10分)

一枕最幽宜

①枕,卧所荐首者。枕头,这个和我们相伴一生的物件,虽然看上去并不起眼,却具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最早的枕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石、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枕,可谓应有尽有。

②陶瓷枕头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由于它的可塑性强,制作简单,价格又较为低廉,因此在历史上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尤为流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瓷枕文化。

③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瓷枕是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夫妇墓里一件长3.9厘米的长方形瓷枕模型。从隋朝到唐代中期,瓷枕出现并得到了初步的发展。(唐末五代到宋初,瓷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形状逐渐丰富,出现了束腰形枕、如意头形枕。宋金期是瓷枕发展的全胜期,定窑、磁州窑、耀州窑、黄冶窑、汝窑、登封窑、巩县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众多窑口都生产瓷枕,其中尤以磁州窑生产的最为多样。元明清时期则是瓷枕的衰落期,此时的器形更大了,但形制上较为单一,以长方形的出檐枕居多,生产规模普遍缩小。瓷枕的盛世不再。

【A处】

④千余年的风雨,从出现到消失,瓷枕在古人的生活里画下一道美丽的弧线。“久夏天难暮,纱橱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瓷枕的基本功能是枕头,因其冰凉的特性成为古人消夏的佳选。而中医《脉法》里讲“圣人寒头暖足”,与现代医学所讲的,适当寒冷可以刺激头部血管和神经,有助于保持大脑清醒不谋而合,说明瓷枕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因此受到了人们的青睐。

【B处】

⑤古人常将格言、警句书写于瓷枕之上,体现其处世哲学。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收藏一件白底画花墨书文字枕,在椭圆形的枕面上写着《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将心比心的态度清楚明了。瓷枕也常常是民间文化传播的舞台,从诗词歌赋到神话、历史和戏曲故事,应有尽有。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北宋卧女枕,女童背部为枕面,上面用行草题写了“叶落猿啼霜满天,江边渔父对愁眠”两句诗,仿写自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相比于张继,这两句诗可以看成是一种传播的变异。瓷枕也是展现孝道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一件磁州窑白地黑花椭圆形枕的枕面上有“立身之本,行孝为先。于人有益,不祐神天”的句子,强调为立身之本。这都表明瓷枕具有文化意义。

⑥可以说,瓷枕就是一部浓缩的社会生活爽。从瓷枕源远流长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发展的兴衰轨迹:从其纷繁复杂的工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匠心独运;而从其书画里,我们可以窥视古人生活的现实社会,感悟他们的思想情感。

⑦瓷枕,建立起沟通古今的桥梁。

17、下面对本文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瓷枕头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枕头,具有冰凉特性,有一定保健功能,因此受到人们的青睐。

B.瓷枕体现出古人处世哲学,不仅常是民间文化传播的舞台,而且也是展现孝文化的载体。

C.瓷枕的历史、工艺、书画,建立起沟通古今的桥梁,可以说瓷枕就是浓缩的社会生活史。

D.本文是事物性说明文,依次说明了瓷枕的分类、发展、实用功能和文化意义。

18、下面对本文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标题“一枕最幽宜”点明本文说明对象与“枕”有关,“幽宜”使读者产生惬意之感。

B.文章整体运用逻辑顺序,层次分明;第③段运用了时间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楚。

C.第②段“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说明瓷枕贯穿中华历史所有时期,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

D.第⑤段画线句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真实说明了瓷枕常是民间文化传播的舞台。

19、在编辑文稿时,编辑不小心漏掉了下面一段文字。请阅读下面的文字,结合全文判断,这段文字应放在文章的A、B哪一处,并且说明理由。(4分)

除了这最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在民间,瓷枕的文化意义更为丰富。(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20-23题。(23分)

枯荷雨声

聂鑫森

①暮秋的午后,又下起了稀稀落落的冷雨。

②游千闻坐在听荷楼一楼的落地窗前,喝着茶,听着雨点落在枯荷上的声音。此刻,他想起“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这两句诗,脸上透出落寞的况味。

③听荷楼是个茶社,悬立在雨湖公园的湖面上。

④他喜欢坐在窗前喝茶,觉得离湖水近,离已到暮年的枯荷近,离雨打枯荷的声音近。听荷楼的四周都是荷莲,春看浮叶、立叶,夏日和早秋看荷盖碧翠及红红白白的荷花,茶客就多。一入暮秋,花凋叶萎,来喝茶的就少了。稀疏雨点击在枯残荷盖上,声音萧瑟、清寂。

⑤游千闻的工作也很清寂。他是自来水公司的管网探漏工,没多少人知道这个工种。探漏工每夜十二点上班,游走在夜深人静的大街小巷,早晨八点下班。游千闻每夜和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每一条管道。他一听见“滴滴答答”的漏水声,全身的神经就会蓦地绷紧,耳机扣在耳朵上,确定有漏水的声音,就标出漏点,通知抢救人员到达现场,以防管道爆裂造成大面积停水。游千闻下班回到家,除了吃早餐和午餐,就是睡觉,下午四点起床。晚上呢,摊开探漏区域的自来水管网图,比看各条老管线的岁月历程,熟悉新管线的延伸方位,详细地记在笔记本上,乐此不疲。听荷楼离他家虽不远,他很少来喝茶,真没有那个闲工夫。

⑥几十年来,游千闻夜出晨归,正如他的名字:夜游不止,耳闻不辍。自来水公司员工千余人,没几个人认识他,他也不认识别人。只有在年度先进标兵的红榜上,大家才知道有“游千闻”这么了不起的人物。

⑦游千闻年满六十,退休了。

⑧第一个夜晚,他睡得很早,也睡得很香。半夜时,他突然掀开被子坐了起来,大声说:“又有管道漏水了!”

⑨妻子惊醒了,说:“是下雨的声音,安心睡吧。”

⑩“哦,我还以为在上班哩。”

⑪“老游,你以后不要上班了。儿子已成家立业,家务事不要你操心,还是多去听荷楼喝喝茶,看看荷,听听雨。听雨就当作你还在上班探漏。”

⑫有雨的午后,游千闻就去听荷楼。夏日和初秋,荷叶重重叠叠,荷花有红有白。暮秋,荷叶枯残,变成了赭石色;花早落了,赭黑色的荷梗,在一池白水里投下灰色的影子。游千闻心里总觉得有点空。

⑬店堂里响起脚步声。游千闻转过脸一看,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额上皱纹又深又密,还蓄着一把银亮的胡子。肩上挎着一个大帆布袋,手里提着折叠木画架。

⑭女服务员走出来,“伏老,好久不见,到哪里云游去了?”

⑮“小尤呀,我去云南乡村学校义务短期支教,培训美术教师,是我要求去的,一眨眼就是一个多月啰。”

⑯“七十岁了,你真是伏老‘不服老’!怎么还带着画画工具来喝茶?”

⑰“也喝茶,也画画,我们美术学院要搞退休教师画展,命题让我画枯荷。这不,来写生了。”

⑱小姑娘很快就端上一杯茶来。

⑲“伏老,怎么让你画枯荷?这有啥看头!”

⑳“人到老年,就像进入枯萎期的荷。有的自悲自叹,清冷、落寞;有的却活得自尊,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㉑伏老忽然走过来,朝游千闻拱了拱手,说:“这位老哥,恕我冒昧,我姓伏名嘶远,退休美术教师。您一个人坐在窗前,应是枯荷的知音。”

㉒游千闻赶忙站起来,拱手回礼,说:“还听……枯荷雨声。”

㉓“好!过会儿我画枯荷,只用黑、赭、灰三种颜色,请老哥指教。”“不敢不敢,一定当面聆教。”

……

㉔自那个下午后,游千闻再没有在听荷楼见过伏嘶远,这个老爷子许是又去忙什么事了。游千闻依旧在每天午后来到听荷楼,天晴来,下雨也来。他挎着一个装满笔记本、图纸、资料的帆布袋,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后,喝茶、赏枯荷,然后写应邀为新来的探漏工讲课用的讲稿:《如何正确使用仪器探测自来水管网的漏点》。

㉕游千闻写着写着,闻到了枯荷散发出来的清香。

20、通读全文,围绕“枯荷”梳理情节。(4分)

退休赋闲,听妻劝看荷听雨→

→听悟枯荷,静坐喝茶撰讲

21、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6分)

(1)结合语境,赏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游千闻每夜和两个伙伴,身穿反光衣,头戴耳机,肩挎听漏仪,手提一个连着主机的探听器,在划定的区域,一步一步地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每一条管道。

(2)文中多次写到“枯荷”,请分析第②段和第㉕

段中“枯荷”蕴含的深意。

22、请简要分析“伏老”这一人物的作用。(6分)

23、毕淑敏在《精神的三间小屋》一文中说“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请你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5分)五、(60分)

24、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月光曼妙,苏轼欣然起行;天地一白,张岱痴情独往……背影蹒跚,朱自清潸然泪下;繁花如瀑,宗璞释然领悟……我们总是就这样被生活中的种种所打动。请以“就这样被打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1B

“搽”应读作“chá”2B

“前扑后继”的“扑”应写作“仆”;“自欺其人”的“其”应写作“欺”;“不足为拒”的“拒”应写作“据”。3D

“断章取义”意思是不顾文章或讲话的原意,孤立地取一段或一句的意思。该词是贬义词,本句使用褒贬不当。

“丰功伟绩”意思是对社会作出突出贡献,创造过巨大业绩。本句该词是大词小用。

“如雷贯耳”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本句形容唐诗,用错对象。

4B

A.有误,语序不当,应将“运行”和“发射”互换位置。

C.有误,语序不当,应将“一倍”改为“一半”。

D.有误,句式杂糅,可将“对”改为“在”或删掉“上”。

5、DBAC

6A

强:尽力。7C

8B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是侧面描写。9、而愚民哄取之/非谋劫也。

10、陈灌在宁国建立学校,聘请老师,选优秀子弟入学读书。

11、“灌丰裁严正,而为治宽恤类此”主要表现在:当发现有人盗抢小麦船的时候,判定处死数十人;当进一步调查清楚,船只是自己漂流而来,百姓并没有有谋抢劫时,只是法办了为首之人,其余人等免死。参考译文

陈灌,字子将,庐陵人。他随大将军徐达北征,不久奉命筑泰州城,完工后升为宁国知府。当时,明朝初建,由于长期战乱,《诗》《书》长久废置不读,陈灌在宁国建立学校,聘请老师,选优秀子弟入学读书。他访问民间疾苦,禁止豪强兼并农民土地,创立“户帖”,以便查核居民。太祖将“户帖”形成制度,在全国施行。灌还组织百姓采石筑堤,做闸门,以便水流排灌,保护沿江农田,百姓因此得以正常耕种。有数十人因盗麦船罪而判死刑。灌进行复查,断定“麦船是漂流来的,百姓争着拿走了船上的麦,并没有预谋抢劫。”于是只法办了为首一人,其余免死。灌的裁决严厉而公正,处治宽厚就是像这样的。

12D

“直白的笔法”错误。结合“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的句意:这时我才发现,看花还不如观看花叶,繁茂的枝叶的影子落入池塘之中,意味很浓;可知作者并没有用直白的语言来写出自己的人生感悟,而是借“绿叶”来表现自己的独特人生感受。13、示例: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像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生命顽强而长远。

14C“风骚”后来泛指文章辞藻。

15、(1)汉文有道恩犹薄(2)凫雁满回塘(3)鸟下绿芜秦苑夕(4)云归而岩穴暝(5)何事长向别时圆(6)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6、(1))拳打镇关西

江州劫法场

智取生辰纲

(2)启明星预示的是黑暗的告终和光明的来临。启明星是驱逐黑暗而向往光明的,作者以启明星自喻,寄托了作者厌恶黑暗而向往光明的愿景。表达了愿意牺牲自己,向往光明的世界,“投身在光明的行列”,而不求回报的愿望。

17D

根据首段中的“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既有木、石、瓷、玉这样的硬枕,也有布、帛、皮、革这样的软枕,可谓应有尽有”可知,本段介绍了枕的分类。本项“瓷枕的分类”有误。

18C

“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说明瓷枕贯穿的只是中华历史中某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而不是所有时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放在B处。本段写了瓷枕不但具有实用功能,而且有丰富的文化意义,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第④段瓷枕消夏、保健等实用功能的说明,引出下文对瓷枕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放在B处衔接自然,结构严密。20、①雨打枯荷,落寞独坐听荷楼;②偶遇伏老,聆听新解话枯荷。

21、(1)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游千闻每夜和两个伙伴在划定的区域,追着自来水管网里流淌的水脉,聆听每一条管道的情景,表现了游千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