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_第1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_第2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_第3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_第4页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一、本文概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理论中人民主体思想的系统研究文章。本文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及其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通过对马克思原著的深入解读,结合当代社会实际,本文旨在揭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时代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将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回顾马克思在创立人民主体思想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本文将详细阐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内涵,包括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民主体性与社会制度的关系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探讨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人民主体思想。本文概述部分将总结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强调其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还将指出在研究和应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背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一思想的形成,既受到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也源于马克思个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19世纪的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高峰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不断激化,工人运动此起彼伏。这种社会环境为马克思提供了观察和研究人民主体地位的现实舞台。马克思深刻认识到,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被剥削阶级,其主体地位受到了严重剥夺。因此,他提出了人民主体思想,旨在揭示无产阶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提供理论支持。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也受到了启蒙运动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启蒙运动强调理性、自由和平等,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批判。德国古典哲学则注重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意志,为马克思提供了哲学基础。马克思在继承这些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民主体思想,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的个人经历也对其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早年曾深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但后来他逐渐认识到黑格尔哲学的局限性,开始转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接触到了大量社会现实问题,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经历促使他深入思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背景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有个人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积累。这一思想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三、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他明确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一观点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还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中。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却造成了人的异化和劳动的剥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被剥夺了主体地位,成为了资本增值的工具。马克思呼吁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还强调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实现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应当成为国家的主人,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他也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民群众将真正实现自由、平等和全面发展,成为真正的主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决定性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展望。这一思想对于我们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四、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价值导向,不仅为理论界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武器,更在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验证和应用。在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被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例如,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中国不断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些都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具体实践。同时,在国际社会中,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也指导着各国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如何处理好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摆在国际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强调各国应该尊重人民的主权和利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这为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在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上,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指导。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来解决。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强调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要求我们在应对这些挑战时,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球合作,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是广泛的、深入的。它不仅指导着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和发展,也影响着国际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五、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代的挑战与回应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对人民主体思想产生了冲击。资本主义强调个人主义、竞争和利润最大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人民主体思想的地位。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主体思想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适应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一些国家和地区存在着政治权力滥用、社会不公等问题,这使得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受到了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积极回应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这要求我们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充分听取人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提供物质基础。这包括加强经济建设、改善民生、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人民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人民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在回应挑战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我们要结合当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深入研究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内涵和新要求,推动其与时俱进。例如,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人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和方式,提高人民的主体性。我们还要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阶级关系和社会结构变化,深入研究人民主体思想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但我们要坚定信念、积极回应并坚持和发展这一思想。通过推动社会公平正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教育和宣传等措施,我们可以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实践提供有力支持。我们还要注重创新和发展这一思想,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六、结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视角。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经典著作和相关文献资料,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探讨了其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并分析了这一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与应用。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这一思想不仅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得到了广泛的实践与应用。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研究,把握其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进一步推动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创新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回应时代的挑战,不断推动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参考资料: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理论基础的主体思想(朝鲜语:주체사상,英语:JucheIdea)亦称金日成主义(Kimilsungism),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已故领袖金日成1955年首次提出,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最终完成了其体系化工作。之后主体思想入宪,该国执政党朝鲜劳动党也将其列入党章,是为朝鲜立国基础。其继任者金正日、金正恩严格执行并加以阐释,作为国家及人民的唯一的活动指导理论,赋予其至高无上的地位。主体思想在朝鲜无处不在,1997年起,朝鲜弃用公元纪年,以金日成诞生年为主体元年,是为主体纪年;而平壤乃至朝鲜“地标”、寓意“主体思想是指引朝鲜人民前进的灯塔”的主体思想塔,更是主体思想理论绝对权威的象征。主体思想(朝鲜语:주체사상,英语:JucheIdea)由金日成(김일성,1912-1994)创立,并最终完成了对主体思想体系化工作。其后,继任的朝鲜领袖金正日(김정일,1942-2011)、金正恩(김정은,1984年1月8日-)将主体思想作为立党立国之本和指导方针,不断阐释、丰富内涵,并且坚信:“主体思想”正是实现“社会主体思想化,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这个目标的唯一指导思想,只要手握这“战无不胜”的武器,“社会主义事业必胜不败”。主体思想是阐明人民群众是革命和建设的主人,也是推动革命和建设的力量。即人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开拓自己命运的力量。主体思想的本质在于它是阐明对以人为本的世界的正确见解、观点和立场,指明以人民大众为主进行自主性斗争道路的思想。主体思想阐明了人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即以人在世界上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为哲学的根本问题,并阐明人决定一切,人是一切事物的主人的哲学原理。社会历史运动的本质(人类历史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自主性而斗争的历史);社会历史运动的推动力(在革命斗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群众自主的思想意识。)主体思想的创立阐述:进步思想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民群众只有受到进步思想的指导才能成为有力的历史创造者。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革命,各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就必须怀着主人翁的自觉性,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解决所有问题。主席(金日成)在反对顽固的民族主义者、赶时髦的马克思主义者、事大主义者和教条主义者,开拓革命新道路的斗争过程中,发现了主体思想的真理。主席(金日成)根据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和教训,提出了新的革命思想,即主体思想。主体思想,通过朝鲜革命的实践得到完善,成为时代革命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就是这样根据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人出现的新时代的要求和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创立的,因而成了时代革命的伟大的指导思想。革命的首领观:人民是革命建设的主人。首脑是头,党是躯体,人民是手足,躯体和手足应当听从头脑的指挥。如果没有头脑,就失去了生命。社会政治的生命体论:父亲给人肉体的生命,领袖赐予人政治的生命。领袖是父亲一样的恩人。如同在家庭中应当听从父亲的绝对领导一样,人民应当无条件地忠诚团结在领袖周围,应当以忠、孝来爱戴领袖,领袖是赐予人民生命的恩人和慈父。主体思想是朝鲜已故国家主席金日成创立的。1955年12月,金日成在对党的宣传工作者讲话中提出,要以朝鲜革命作为“党的思想工作的主体”。这是金日成第一次提出“主体”的概念。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提出使得苏联出现了反对个人崇拜的思潮,朝鲜劳动党内也出现了反对金日成个人崇拜的力量,以苏联派和延安派为代表。金日成在镇压并肃清这两派反对势力后,提出“朝鲜革命应该以朝鲜劳动党的思想为主体,因为朝鲜劳动党熟悉朝鲜历史、朝鲜地理、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苏联派和中国派采取的是苏联式或者中国式的革命方法,不适合朝鲜的国情”,反对亲华派的“事大主义”和亲苏派的“教条主义”。以此为契机,“主体”这一用语开始出现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政治生活中。1967年,金日成综合大学总长黄长烨将金日成有关朝鲜革命的想法综合成思想体系,提出主体思想是朝鲜在从反封建主义时期到共产主义时期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主体思想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和马列主义一道成为朝鲜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此后,曾任朝鲜最高人民会议议长和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委员长的黄长烨,主要工作便是研究金日成主体思想(一说是黄长烨将金日成有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革命的想法综合成思想体系,提出主体思想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在从反封建主义时期到共产主义时期应当遵循的指导思想。黄长烨后叛逃韩国,客死首尔)。经过不断丰富内容,到了20世纪60年代下半期,主体思想体系化工作最终由金日成完成。金正日将金日成的主体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1982年3月,金正日发表了《关于主体思想》一文,系统阐述了主体思想的哲学原理、社会历史原理、指导原则和历史意义。1986年7月,金正日又发表文章《主体思想教育的若干问题》,明确阐述了培养忠于党和革命的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阶级教育等,朝鲜劳动党所进行的一切形式的思想教育均是主体思想教育,并强调,全体劳动党党员和劳动者要正确认识革命的主体,以一个思想紧密团结在党和领袖的周围。该著述再次阐释主体思想是把朝鲜革命事业引向胜利的思想。继承者金正恩在2012年4月15日的首次公开场合讲话时,即提及主体思想,几乎在每个涉及场合的多个讲话,如《我国的社会主义是体现了主体思想的我们朝鲜式社会主义——主体79年(1990年)12月27日对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负责干部的讲话》、《金日成花是在自主时代人类心中开出的永不凋谢的花——主体94年(2005年)4月6日同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鼓动部负责干部的谈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拥有战无不胜威力的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体97年(2008年)9月5日对党报《劳动新闻》、政府机关报《〈民主朝鲜〉的谈话》等,都言及主体思想,并作了强调和一定的理论发挥。2013年6月,朝鲜时隔39年首次修改规范力度高于宪法和劳动党章程的《树立党的唯一思想体系十大原则》,在主体思想的指引下,新的版本第10条第1款规定,“应深化树立党的唯一领导体制的事业,并世代延续。在主体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的依据下,主体思想指导原则是:“在(劳动)党和(朝鲜)国家活动中,在革命和建设的所有领域里树立主体的指针”。朝鲜政府及理论界认为,主体思想“阐明了坚持自主立场和创造性立场、加强思想意识的作用,来有效地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原则。要在革命和建设中体现主体思想,就必须严格遵守主体思想的指导原则”。它主要包括:人民必须在思想和政治上独立,在经济上能够自给自足,并有独立的国防系统;革命建设最重要的工作是塑造人民的共产主义思想并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根据主体思想,还要教育人民绝对忠诚于党和领袖(朝鲜劳动党和金正日是分开说的)。朝鲜官方的历史记载中称,第一次运用主体思想的实践是朝鲜第一个五年计划(1956年至1961年,又称为千里马运动)。该五年计划促成了朝鲜的经济快速发展,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力求能够在政治上独立于苏联和中国。不过,千里马运动的蓝本就是以前苏联1928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千里马运动也参考了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大跃进“活动,且成功地避免了大跃进的灾难性后果。尽管主体思想的愿望是自给自足,朝鲜仍然严重依赖其他国家的经济援助。苏联一直保持对朝鲜的援助,直到其1991年解体。朝鲜战争后,1953年至1963年,朝鲜依赖于“兄弟”国家的经济援助和贷款,以及1953至1976年期间苏联提供的工业援助。苏联解体后,朝鲜经济陷入了危机,加之基础建设失败引发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饥荒。几年后,中国同意将像前苏联一样对朝鲜提供每年总额超过400亿美元的人道主义援助。自2007年,根据六方会谈达成的协议,朝鲜还收到大量重油供应和技术援助。根据“主体思想”,公元1997年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纪年方式由公元纪年改为“主体纪年”。为祝贺金日成七十寿辰,平壤市中心大同江畔于1982年建起了“主体思想塔”,作为“主体思想”的象征。“主体思想”在朝鲜拥有独一无二的绝对权威性,1972年12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创造性地运用于我国现实的朝鲜劳动党的主体思想作为自己活动的指针”。1980年10月,朝鲜劳动党第六次代表大会通过的新党章把“金日成同志的革命思想、主体思想作为唯一的指导方针”。现任领袖金正恩表示:竭诚拥戴金日成主体思想,将金日成遗训作为朝鲜党的纲领,坚定不移,贯彻动员全党、全军、全民进行斗争。主体思想纪念塔、主体思想纪念馆等矗立于朝鲜显要位置,无形中成为朝鲜的标志性建筑。相比这些建筑物,主体思想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刻影响着朝鲜人——从高官至平民的日常生活,朝鲜政府从官方到民间,在主体问题上,谁都不能越雷池半步。据凤凰卫视报道,国际战略研究所菲茨帕特里克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直言:“朝鲜人显然都被洗脑了,当你跟朝鲜人说话时,开始还能正常交谈,让你感到这是跟一个人谈话,但突然他们就成背诵朝鲜政策的机器人,你恨不得拍他一下说,算了,还是讲真话吧”。在国际上,主体思想作为朝鲜的国家意识形态,有着不小的影响。该网站解释了将朝鲜的国家理论定位为一种宗教信仰的原因。“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主体思想提供了一种宗教在社会上应该提供的所有东西”、“主体思想”是事实上官方批准的唯一国家意识形态,也是朝鲜唯一获准的信仰体系,因此,它显然是一种宗教信仰。”另一方面,主体思想在国际上也并非全没支持者、追随者。早在1992年4月,金日成80诞辰之际,据称“世界70多个共产党、工人党和进步政党代表以及许多进步人士”齐聚平壤。4月20日,他们共同发表了《平壤宣言》,即《拥护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向全世界号召要基于主体思想重建并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2013年5月11日,在乌干达还举行了“主体思想和非洲自主变革的教训”非洲地区讨论会。世界上早有一些主体思想研究组织,据资料,1969年4月,非洲的马里创立了一个金日成著述研究小组,由几个高中教师和学生构成,而第一个主体思想研究组织,则于1977年4月在黎巴嫩成立。韩国的民主劳动党内有一个以主体思想为指导的“民族解放派”,日本有主体思想国际研究所,欧洲有欧洲主体思想研究会,尼泊尔有尼泊尔记协主体思想研究会,印度有亚洲主体思想研究会,等等这些组织,尽管力量微乎其微,但都在为主体思想朝鲜鼓舞和欢呼。马克思的思想,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社会领域,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其中,他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更是对世界思想史的重大贡献。本文将从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角度,对这一主题进行考察。我们需要理解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追求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高度,他们认为这是哲学走向真理的必经之路。然而,马克思认为这种形而上学是脱离现实的,无法真正解决人的实际问题。他指出,哲学应该从现实的人及其社会生活出发,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而不是追求抽象的、超越经验的理念。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无法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他认为,哲学应该具有社会批判的功能,对现实社会的不合理性进行揭示和批判。而德国古典哲学,由于其形而上学的性质,往往只是对社会现象进行抽象的反思,无法真正揭示出社会问题的实质。然而,马克思的批判并不仅止于此。他不仅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形而上学和抽象性,更进一步指出了这种哲学的根本缺陷在于其脱离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他认为,哲学应该人民的生活和利益,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思想武器,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基于这种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提出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他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只有从人民的角度出发,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与此相反,德国古典哲学往往将历史的本质归结为少数精英或抽象的理念,忽视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哲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的抽象性和形而上学性,而在于它对于现实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和批判。他强调哲学应该从人民出发,人民的现实生活和利益诉求,揭示社会的矛盾和不合理性。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批判的功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明确的是,马克思对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批判其不足之处、发扬其优秀之处。他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法思想,将其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不仅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超越,也对世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是基于他的人民主体思想进行的。他强调哲学的现实性和人民性,反对抽象的形而上学和忽视人民群众的精英主义。他通过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改造世界的哲学任务。这种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哲学、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性和决定性作用。这一思想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西方哲学局限性的超越,更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刻洞察。在当今时代,重新审视和探讨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对于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真正动力。在阶级社会中,无产阶级作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肩负着推翻旧制度、建立新社会的历史使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才能实现社会的根本变革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的政治运动必须以实现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只有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首位,才能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取得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国家中,人民利益同样是国家的最高利益,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和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利益诉求。马克思认为,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人民的参与。只有让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应通过各种途径保障公民的政治参与权利,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实现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在当今时代,尽管社会结构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依然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提醒我们,在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意愿和创造力,发挥人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它告诉我们,民主政治的核心在于保障人民的权利和利益,实现人民的当家做主。在实践中,应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促进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越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