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毒品的危害与社会治安问题_第1页
第三代毒品的危害与社会治安问题_第2页
第三代毒品的危害与社会治安问题_第3页
第三代毒品的危害与社会治安问题_第4页
第三代毒品的危害与社会治安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在《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中首次提出,新精神活性物质是我国继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之后的第三代毒品。实际上第一种新精神活性物质更早在2001年管制氯胺酮开始,到2010年以来又先后列入四甲基甲卡西酮等13种新精神活性物质于《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中,后来在2015年10月1日起实施的《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一次性列管116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又在2017年分两批将丙烯酰芬太尼等8种和2018年将4-氯乙卡西酮等32种新精神活性物质列入《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直至到2019年4月30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能否作为认定毒品依据的批复》有明确规定,我国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已达170种。由此可见,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更新频率特别快,对它的管控几乎很难。在学术当中,一些学者认为第三代毒品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精神活性物质。在药物依赖性研究领域,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新的和潜在未知的精神活性物质,是尚未受中国法律管制且会上瘾的物质,滥用会导致公共健康并威胁公共安全。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研究第三代毒品犯罪的特点,探析出针对性的防控对策以巩固和健全我国禁毒防控体系制度。一、第三代毒品概述第三代毒品是一类新精神活性物质,这与大众广泛认识的“传统毒品”如\t"/item/%E7%AC%AC%E4%B8%89%E4%BB%A3%E6%AF%92%E5%93%81/_blank"海洛因、大麻等和“合成毒品”如冰毒、摇头丸等有所区别。正因这一类物质具备毒品性质同时又规避了法律管制,所以也叫“实验室毒品”。随着我国现代化潮流发展,第三代毒品犯罪变得越来越隐蔽和成熟。通过了解第三代毒品的概念和其犯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对策是全社会共同的要求与目标。(一)第三代毒品的概念我国与国外的各地区和区域由于原有的禁毒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不同,这直接导致第三代毒品的情况都有所差异,因此各国家对第三代毒品的定义都未形成统一意见,以下是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三代毒品的概念:以欧洲和北美为首的大多数国家给出的定义,第三代毒品是不受《1961年麻醉品单一公约》和《1971年精神药物公约》管制,但可能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的物质。对此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也有个说法,认为是需要进行学术研究、科学分析是否滥用成瘾且存在威胁公共健康和安全的一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新”不一定指新物质,国际麻醉品管制局(INCB)对(新)精神活性物质讨论指出,“新”有可能是新的滥用药物或者是原有的药物被发现滥用情况越来越严重的物质。早在《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提出概念,认为第三代毒品是指为逃避我国法律管控通过改变已列管物质的化学结构,以研制出与原受控物质药效相类似,滥用会威胁公共健康安全的物质,因此在我国也称之叫“实验室毒品”。在国内一些学术研究报告中,第三代毒品分为依赖性和非依赖性精神活性物质,其中在药物依赖性研究领域,认为新精神活性物质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包括新的和潜在未知的精神活性物质。本文研究认为,第三代毒品指尚未被《国际药物管制公约》管控,但已经被滥用成瘾的并对公共健康和社会治安造成了损害和潜在威胁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特别地,对第三代毒品的界定,是被滥用成瘾或潜在成瘾的,具有与毒品相似甚至药效更强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并不是所有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均受到法律管控。(二)第三代毒品的特征及主要类型通过第三代毒品药物特性和主要类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观点:其一,第三代毒品类型很多。由于不断出现新种类,部分的种类已经被列管为毒品,我国依据UNODC发布的全球毒情,将境内出现的第三代毒品按照药理学作用效果分为七大类型:兴奋剂类(苯乙基乙基胺,卡西酮,氨基茚,哌嗪),迷幻剂类(苯乙胺,色胺,麦角酰胺),阿片类(芬太尼,阿片类衍生物),分离剂类(氯胺酮和苯环利定),镇静催眠剂类(苯并二氮杂卓)和其他类。到目前为止,UNODC还在更新甚至是人类未知的物质的数据,所以现阶段将第三代毒品分为这七大类型的方式并非一层不变,反而是顺应第三代毒品犯罪潮流而除旧更新。其二,第三代毒品大多不具有医药用途。因为第三代毒品是被滥用成瘾或潜在成瘾的新精神活性物质,在医学临床上是不具备医药价值的,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是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存在威胁的一类潜在毒品,所以对其管控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并不能仅用传统的药物管理办法。实际上,第三代毒品不是可能引起滥用的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但与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不同。那为什么各国家和区域对它的管制有所差别和保留,就是认为它们可能还有没被发现的其他作用。因此,我国《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规定:被列为医疗用途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将被调整进入药品目录中。此措施将有助于阐明后续的工作方向和管理说明。其三,第三代毒品大多具有成瘾性,具体表现在精神方面和生理方面。首先在精神方面,有一种说法是依赖于第三代毒品引发的强烈精神效应,同吸食海洛因、冰毒等毒品产生相似的作用,都表现为反复寻求药物带来的兴奋、致幻效果;还有一种说法是依赖于它的调节作用,同吸食尼古丁、咖啡因等物质产生相似的效果,都能让吸食者感到心情愉悦、精力充沛,但是在药效过后很快失去“积极”的心理,而又重新吸食以保持“自我感觉良好”的状态,这不断循环就让吸食者在心理上产生一种依赖药物的调节作用。其次在生理方面,由于第三代毒品能够造成吸食者的神经系统损害,倘若吸食者停止用药就会产生同传统毒品与合成毒品一样的戒断反应,行为上都是强烈的寻药心理和强迫性用药。(三)第三代毒品的危害与社会治安问题滥用第三代毒品对所引起的社会治安问题是具有危害性和破坏性的。首先,滥用第三代毒品危及生命安全。一方面,它是导致心率、血压升高的物质,大量摄入会引起急性肝肾功能衰竭甚至休克或死亡,即使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也要添加其他原料以提高纯度,这进一步加深物质的毒性。然而,正因大众缺少对该种物质的正确认识,导致服用者出现过量摄入致死的案件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年轻人是服用第三代毒品的主要群体,酒吧、娱乐场所等又是常常出入的场合,所以第三代毒品往往和酒精混合共同服用,或者将第三代毒品与其他毒品混合吸食,最终因药物混合作用发挥的更强毒性导致休克或死亡。其次,滥用第三代毒品容易成瘾造成健康损害。人体机制在正常情况下若受到外来药物的副作用影响,就会出现一些病理性反映。所以如果服用者长期滥用、依赖药物将对神经系统造成永久性、不可逆的损伤,引发一系列的健康问题,常见病症如血压身高、人体消瘦和反应迟钝等,在精神方面引起萎靡不振、焦虑、过度紧张等病理性改变,严重的甚至出现精神病、肾脏衰竭及心脏猝死等病理性反映。最后,滥用第三代毒品容易诱发犯罪,引发多种社会治安问题。一是诱发毒品案件以外的其他违法犯罪,正因长期依赖服用第三代毒品的高昂成本,受到诱惑的吸食者会丧尽天良、甚至孤注一掷,走上杀、淫、掠等侵财的违法犯罪道路。二是类似于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的作用,由于第三代毒品的毒性更强甚至引发更强烈的幻觉,比如非现实的妄想、空想、引起恐慌的想象,继而产生“自卫”或持械追赶行人以及寻衅滋事等严重的暴力行为。三是青年群体是第三代毒品滥用的主要群体,青年群体往往都是热衷于社交,又因缺少对新型第三代毒品的正确认识,更容易“迷上”它的新奇包装而尝试体验,这就导致吸食第三代毒品能够诱发许多青年群体在社交当中出现的性冲动,引发不安全的性行为,直接增加了我国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风险。二、我国第三代毒品犯罪的特点及防控存在的问题目前第三代毒品屡禁不止,甚至在法律管控目录以外的市场而获得法律意义上的“合法”身份,这导致了我国对第三代毒品犯罪的防控效果不佳,在不断研制“新物质”的同时,继续以“合法”的属性传播,损害公民身心健康,危害社会秩序。(一)种类繁多导致管控难在管控方面,第三代毒品犯罪的特点表现为新精神活性物质种类繁多,许多物质难以被进入列管目录。第三代毒品犯罪的发展继过去的毒品种类上衍变出两条渠道:一种是仿照现有物质的性质,直接制造新物质,使得第三代毒品的范畴有了扩大的趋势,如行为人根据MDMA(摇头丸)的致幻作用和兴奋作用制造类似作用的甲基苯基哌嗪(三氟化物物质),它的化学结构与MDMA完全不同,因此成为新的取代品继续在市面流通;第二种是基于现有物质结构,通过改造产生新物质,如行为人对海洛因的化学结构进行简单的更改,以产生类似作用的且国家法律约束之外的吗啡衍生品。换句话说,即使某种第三代毒品得到控制,行为人也可以绕过我国法律的约束在短时间内生产取代品。因此,尽管我国继续在立法上控制第三代毒品,但这也在加快第三代毒品的更新速度,第三代毒品犯罪种类也随之无法穷尽。我国对第三代毒品犯罪管控难,表现在首先是新精神活性物质的列管名单数量太少。当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列管办法》(2015年版)以及《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列管有170种新精神活性物质,但仍然没有列出许多相关活性物质,这就给犯罪分子有机可趁的机会。其次是列管的程序和标准不统一。专家组对列管的意见不同、讨论过程反复,从而拖长了立法的程序时间,甚至对快速程序的操作指导不充分,预防和控制的效果自然不足。最后是裁决阶段因自由裁量权导致管控难上加难。虽然《关于审理若干新型毒品定罪量刑的指导意见》、《办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对未列管的新精神活性物质有裁决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有“兜底说法”,比如“滥用的程度和危害相对较小的毒品,一般判处死刑以下的裁决”或者“违反了国家对医疗目的规定的进行非法出售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情节严重的,以非法经营罪的裁决进行处罚”等。因此,正是由于司法实践的局限性,使我国第三代毒品犯罪的遏制力度始终未形成高压严控态势。(二)隐蔽性强导致查处难在查处方面,第三代毒品犯罪的特点表现为极强的隐蔽性。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深化,人们通过QQ、微信之类的通信工具进行社交,往往给不法分子利用社交过程非法兜售第三代毒品,尤其开发商增加了通信工具的安全功能使涉毒风险加大,犯罪轨迹更加隐蔽。在侦查实践,毒品犯罪的买卖双方通过通信工具确定交易信息,再利用网上支付,贩卖者对毒品通过包装或参杂货物等方式,利用快递物流行业运输,初步形成“网上到线下隔空销售”的毒品贩运模型。同时第三代毒品具备独特的溶解性和无色性等物理特性,通常被添加在许多普通产品的生产原料中,所以表面看似行为人销售商品,实际是贩卖第三代毒品,犯罪手段极其隐蔽。比如熟知的“奶茶冲剂包”,因其包装外形与普通的奶茶包几乎相同,无论颜色、味道、口感都与真正的奶茶一样,但实际上这类“奶茶冲剂包”添加的主要成分是氯胺酮,饮用后表现出异常亢奋,容易上瘾。另外我国因医疗体系制度新推的医药分家政策和推广药品信息的延迟,使得第三代毒品信息公开不透彻,这都提升了犯罪的隐蔽性和潜伏性。我国对第三代毒品犯罪查处难,表现在首先是第三代毒品的制备转向合法化工厂。犯罪嫌疑人制备第三代毒品时,利用法律漏洞使行为更具有隐蔽性,一般会将制造和加工过程伪装成普通的其他制药和化工厂以遮人耳目,甚至更有猖狂者直接在工商部门已登记合法“帽子”的化工厂内生产,这些极其“出色”的伪装手段和合法化工厂的掩饰给第三代毒品犯罪的侦查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次,互联网的发展在消极影响上促进了网络犯罪的全球“整合”的发展。境外势力通过互联网取得国内的联系,将国外的第三代毒品“里应外合”向国内进行非法贩卖运输等犯罪行为,第三代毒品犯罪迅速在我国“兴风作浪”,肆意滋生苗头。最后,我国网络监管不严和网络毒品犯罪等各种不利影响,一直对第三代毒品犯罪查处力度不足。网络监管漏洞导致国内出现有不法分子在“暗网”进行兜售第三代毒品的犯罪行为,如2019年8月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破获的“暗网”新型毒品案件,一名20岁辽宁籍女子朱某在“暗网”通过社交账号与安徽某市负责发货的曹某联系,经过办案民警密切掌握犯罪活动,成功抓获两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查获大麻巧克力和糖果800余克。据报道称,在“暗网”贩卖毒品,买卖双方依靠匿名访问,以加密货币进行支付,这看来网络销售第三代毒品的“安全性”得到大幅度提高,间接导致了我国对第三代毒品犯罪活动查处存在的困难。(三)迷惑性强导致防范难第三代毒品犯罪借助“合法外衣”吸引大众,这独特的迷惑性使得第三代毒品悄悄融入人们的生活。由于第三代毒品常常出现在KTV、酒吧等娱乐场所,在被兜售时往往采用欺骗性宣传,常常贴上“不会上瘾”、“解酒助兴”等虚假标签,而且受害者在酒精的作用下神智模糊、防范下降,在不法分子的教唆、诱骗进一步增强受害者“群体行为”的心理,这就使得第三代毒品凭借新奇的包装和“解毒剂”之名迷惑越来越多的涉毒群体。此外,对新型第三代毒品缺乏正确的认识,不良的“从众文化”社会氛围让原本传统有效的禁毒宣传工作遭到冲击且防范目标不明确,使更多易染毒人群游走在涉毒边缘。我国在防范第三代毒品犯罪存在的困难首先是生产方面。即使我国立法有明文规定,但不足以说明人人懂法、人人守法,所以相关部门缺少对从事生产医药化工行业的专业人员的宣传教育,他们对第三代毒品危害的认识不足,导致在源头上防范失效;其次是运输方面。从空运到陆运再到海运,对层层环节的把关都至关重要,所以有关部门一旦对物流快递行业的检查监督工作开展不深入,第三代毒品就有肆意传播的机会。最后是人们对生产、贩运未管控的第三代毒品这一“法律兜底”的违法犯罪事实的误解。在司法实践中,我国《刑法》规定“法无禁止即可为”,换而言之,法律的滞后性间接滋生了第三代毒品和它的“合法取代品”的存在,所以对生产、运输未管控的第三代毒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并未得到客观的、应有的裁决,不法分子甚至一意孤行就为寻找法律漏洞,企图蒙混过关以指明犯罪的方向。这些都让人们误以为吸食第三代毒品是法律允许的,自然就产生认识偏差,降低对该种物质的防范性和警觉性,从而促进了第三代毒品犯罪的发展。(四)贩运体系庞杂导致协作难在第三代毒品犯罪中,不同国家对第三代毒品的定义有不同的规定,因此在某些国家中列出的物质在其他国家中仍然是合法的。许多违法犯罪行为人铤而走险,借助第三代毒品的这种“尴尬”的国际身份在其他国家实现规模扩张,形成了贩运体系庞杂的第三代毒品犯罪活动。另外,它的贩运体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犯罪分子从传统的贩卖手段发展为利用网络技术手段进行隔空交易。而且,由于我国物流寄递业的蓬勃发展,在便利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被违法犯罪分子所利用,成为运输新精神活性物质及相关材料的途径之一。以上种种因素共同建成了我国第三代毒品犯罪日趋成熟而又庞杂的毒品贩运体系。我国在防控第三代毒品犯罪的协作困难反映在以下事实上:首先国际管制的差异性给第三代毒品贩运体系提供保障。由于各国之间在药物管制上的差异而造成的壁垒削弱了国际合作,又因为开展国际合作的局限性,将新精神活性物质置于国际管制之下的过程很复杂,而且周期长,甚至成功的控制也并不能阻止另一种不受控制的物质成为犯罪分子新的生产目标,如此重蹈覆辙的情况将一发不可收拾。其次,互联网的发展为第三代毒品贩卖体系提供基础。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沟通途径具有难发现、难监控、难取证的特点,在第三平台通过移动支付,再通过地下银行进行的资金转移使公安部门更难以看到资金流向,从而越来越难使用技术和网络监视进行取证。最后,物流业推动第三代毒品贩运体系走向成熟。通过快递公司寄递服务,实际上已经将第三代毒品从卖家运输到买家。这过程通常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发件人在注册账号时使用伪造的ID和电话号码,即使在运输过程公安机关缉获了第三代毒品,也不能顺藤摸瓜找到上家,或者收件人拒绝承认犯罪事实,都使得第三代毒品贩运体系给公安机关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查处与打击工作增加了难度。三、第三代毒品犯罪的防控对策如何从制度上应对第三代毒品的泛滥,是摆在世界各国与地区面前的共同课题。正如前述论及的我国对第三代毒品犯罪的特点以及防控对策存在的问题,针对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我国管控制度对法律的重视和维护。随着第三代毒品犯罪的渗透和传播,我国立法将通过改善和完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与时俱进修改毒品管理法律制度以解决第三代毒品问题。(一)完善立法制度体系,提高新精神活性物质列管工作效率面对第三代毒品犯罪问题,关键在于要与时俱进改进和完善现有立法,以便实施的防控对策都可以基于法律。首先立法机关要根据第三代毒情,结合司法实践分析需管控的新精神活性物质以提高立法机关的列管工作效率,并及时补充当前的《非法药物折算表》、《非药用类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制品种增补目录》等法律法规。有关部门也要积极寻求对不违反刑事处罚原则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的适当估计,并总结它的成分和药理及潜在危害性,及时将信息反馈给司法部门,为侦查工作的诉讼阶段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其次,组织总结政府各部门提供的现有规章条例,以进一步健全对未管控的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监督管理体系。在政府工作环节当中实施监督管理体系,有利于形成监管协同效应,减少列管工作中可能重复或矛盾的现象,而且还要求各部门、各管控的领域实施规则是标准化的,对工作内容都要监督审查,以确保统一的工作标准和流程。最后,国家禁毒委员会需要清晰理解新精神活性物质的潜在危害性,将其视为打击和预防毒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禁毒委通过组织工作会议,向基层禁毒部门及时传达由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出台的包含了已列管的新型第三代毒品内容的法律,为基层禁毒司法工作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依据,或以工作文件形式向各级禁毒部门层层传达关于第三代毒品犯罪防控的指示,强调公安禁毒专业队伍对第三代毒品犯罪要结合打击一般毒品犯罪的成功经验,不断学习相关知识和业务能力,通过全面战斗和切实合作,从而不断增强公安队伍对第三代毒品犯罪防控的决策能力。(二)健全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监测、预警机制我国禁毒办应当响应联合国禁毒机构的倡导,建立专门的第三代毒监测组织。组织应当健全第三代毒品犯罪的监测体系机制,同时会同禁毒情报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合作,共同开展对第三代毒品的滥用监测工作,加强对医药化工企业是否存在非法生产易制毒化学品或新精神活性物质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检查监督。各省禁毒办也需同步下设专门的第三代毒品监测小组,清查各地级市有关生产企业的生产销售的情况,并及时向上级单位反馈,还需将清查结果汇总统计为本省的数据,与全国范围的数据进行比对,分析是否与第三代毒品出现的可能是否有滥用的风险存在,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各省毒品滥用的动态情况。其次,建议国家监测组织与各省禁毒办下设的监测小组从立法上确定上下级组织,形成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国家监测组织可以要求下设的监测小组异地执法开展突击检查监督工作,既有利于执法过程避免出现徇私舞弊现象,又对有关生产企业可能存在非法生产新精神活性物质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震慑。监测小组从生产源头抓起,清查化工企业的设备、账本数据等,并将情况报告给国家监测组织。对不具备生产要求的医药化工企业责令其停业整顿,情节严重的还应当联合当地工商部门、公安机关等追究该企业法人的法律后果。最后,应当同步建立第三代毒品犯罪的预警体系机制。各省禁毒办要求各地区公安机关与有关部门进行联合行动,对可能出现第三代毒品违法犯罪行为的范围组织彻查它的来源,尤其是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发现正在滥用的新精神活性物质,迅速控制现场,将当场缴获的新精神活性物质送至鉴定机构进行早期检查和确认,并将该类新精神活性物质滥用的信息层层报送最终至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禁毒委等,由他们及时处理并在后期工作向各省各地区发布预警信息,从而实现我国对第三代毒品犯罪由预警到监测的一环扣一环的重拳出击。(三)建立多部门联合防控机制,加强执法人员专业知识培训各省各地区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种部门、跨区域联合防控机制,发挥联合工作中的协同作用,有效冲击我国庞杂的第三代毒品贩运体系。首先是公安机关对内的联合防控机制。公安禁毒部门应当会同网络安全部门开展“互联网涉第三代毒品信息”检查工作,形成联合检查机制,拓展线索核查研判能力,提高侦查破案水平。其中在案件侦办中,由公安禁毒部门牵头主办,形如网安部门、经侦部门、刑侦部门等配合加强联系与沟通,有助于明确案件侦查的方向。其次,公安机关对外的联合防控机制。由国家统一部署,指挥公安禁毒部门与海关、食药监、工商局等应当统一战线,积极响应联合预防与协应急的要求。比如工商部门与公安机关积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在执法过程发现涉嫌生产新精神活性物质的生产企业者,将情况同步通报给当地公安机关,随后迅速开展行动。考虑对外的联合机制可能出现工作推诿、不上进等消极现象,因此可以由上级法制部门制定监督问责治理机制,充分发挥该机制在外部防控中“无形的手”的作用,确保所有的工作措施都会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巩固了对第三代毒品犯罪的联合防控机制。其次是加强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制发培训手册和版画,提供第三代毒品模型,组织一线执法人员学习认识第三代毒品的特征与危害,如外观、气味与常见毒品的区别,识别第三代毒品的运输方式,熟练第三代毒品的检测方法,如检验试纸的使用方法、其他快捷检测手段等,熟悉第三代毒品滥用人群的特点,包括体征、社交群体、活动轨迹等,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与正确应对危险措施。针对基层毒品检测部门,配发便携激光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