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1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2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3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4页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模拟试题说明:1、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元谋人遗址,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块烧骨。这证明元谋人()A.已经会人工取火和制作工具 B.已经知道用火和过定居生活C.已经知道用火和会制作工具 D.已经会人工取火和使用工具【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发现了一些粗糙的石器,大量炭屑、小块烧骨”可得出元谋人已经知道用火和会制作工具,C项正确;元谋人还不会人工取火,也不是定居,排除ABD项。故选C项。2.《史记•夏本纪》记载: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A.夏有禹,终称王 B.除水患,稳民生C.夏传子,家天下 D.炎黄德,尧舜继【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结合所学,相传很早以前,黄河经常泛滥,大禹带领自己的部落对黄河进行疏导,为此三过家门而不入。此后黄河再也没有泛滥,并且造福人类。为了治水,大禹曾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一传说蕴含的历史信息是除水患,稳民生,B项正确;A项阐述的是夏朝的建立,排除A项;C项是世袭制的产生,排除C项;D项是禅让制,排除D项。故选B项。3.孙中山祭文:“惟我皇祖,承天御世,钟奇孕灵。……翦蚩尤于涿鹿,战炎帝于阪泉。……用是奠基中夏,绥服九州。”这里的“皇祖”是指()A.尧 B.舜 C.嫘祖 D.黄帝【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阪泉之战中黄帝打败炎帝,炎黄联盟形成。后来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题干中的“皇祖”是指黄帝,D项正确;尧舜是是黄帝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AB项;嫘祖,是中国史前社会传说中的人物之一,为西陵氏之女,轩辕黄帝的元妃。嫘祖发明了养蚕,史称嫘祖始蚕,排除C项。故选D项。4.为了真实了解和体验中国远古居民的农耕生活状况,某校七年级(1)班同学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图一是他在旅游景点拍摄的一张模拟远古居民生活场景的照片。他到达的旅游景点应位于图二地图中()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半地穴式房屋,是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位于图二中的②处,B项正确;①处是北京人遗址所在地,排除A项;③处是河姆渡人遗址所在地,排除C项;④处是元谋人遗址所在地,排除D项。故选B项。5.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实行分封制,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C.西周手工业中青铜冶炼十分落后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正确答案】A【详解】据材料“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的规定严格,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等级森严,如“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西周社会的腐败,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青铜冶炼”,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状况,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6.《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型,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这一“革命性突破”发生在()A.春秋后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 D.夏朝【正确答案】A【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后期,这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A项正确;战国出现于春秋之后,此时铁犁牛耕已经出现,排除B项;西周和夏朝都是在春秋之前,此时铁犁牛耕还没有得到普及使用,排除CD项。故选A项。7.“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犬戎。”上述歌谣主要反映了()A.人民生活安定 B.政治时局稳定C.暴政导致亡国 D.智慧创造文明【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酷刑,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亡在前771”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桀是夏朝最后一个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豪华宫室,强迫人们服劳役,统治非常残暴,导致了夏朝的灭亡;商纣是商朝的最后一个王,他修筑豪华的宫殿,制作“炮烙之刑”,镇压人民,导致了商朝的灭亡;周厉王与民争利,引发了国人暴动,利用分封制下诸侯的义务,烽火戏诸侯,到周幽王时,朝政治腐败败,社会各种矛盾激化,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故上述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统治残暴导致亡国,C项正确;题干材料与人民生活相对安定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夏商周时期政局安定,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智慧创造文明,排除D项。故选C项。8.实物史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图1和图2集中展示了()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图2商代早期青铜方鼎A.铸造工艺的高超 B.早期文明的成就C.石器时代的风貌 D.文字演变的历程【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图1展示了商周时期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图2展示了商周时期先进的青铜器铸造工艺,二者集中展示了夏商周时期的文明成就,B项正确;图2司母戊鼎展示了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的高超,图1甲骨文展示了中国早期文字演变的历程,AD表述不符合题干中“集中展示”的要求,排除AD两项;甲骨文和青铜器都是青铜时代的实物史料,不是石器时代的文物,排除C项。故选B项。9.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A.周王“授土”“授民” B.秦国的商鞅变法 C.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 D.原始农业的出现【正确答案】B【详解】有学者指出:“把全社会激励体系向农战聚焦通过建立明确的以战争和耕织为取向的激励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掘、调动了全社会的潜力。能够支撑这一论述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开始变法,商鞅变法规定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奖励耕织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奖励军功促进军队战斗力的提升。商鞅变法使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周王“授土”“授民”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能够支撑题干论述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不是战国七雄的兼并战争,排除C项;题干与原始农业的出现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10.李源在《历史建筑之谜》中提到“李冰设计的工程绝妙天工,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中国2000年前就解决了水利工程的排泥沙问题。”该“工程”指的是()A.灵渠 B.郑国渠 C.白渠 D.都江堰【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李冰设计的工程绝妙天工,不仅能自动调节水量,还可以自动分沙排沙,中国2000年前就解决了水利工程的排泥沙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是一项综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民。依据材料二可知,该工程的作用是自动调节水量,自动分沙排沙,D项正确;灵渠是秦朝时期修建的,与李冰无关,排除A项;郑国渠、白渠的修建与李冰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11.历史课本剧应符合基本史实,不背离学科的严谨性。下面是某班同学编演的秦朝历史课本剧的有关信息,其中出现史实错误的是()A.秦始皇派太尉蒙恬修筑长城 B.商人携带刀形币到陇西郡做生意C.各地郡守均用小篆书写告示 D.农民缴税时用相同容量的“斗”【正确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而在全国流通,所以,秦朝商人携带刀形币到陇西郡做生意错误,B项符合题意,选择B项;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统一后,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划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规定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项。12.如图是考古发掘出的秦朝几方印章。根据下列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秦朝()A.开始使用印章 B.随葬品中必有官员印信C.焚书坑儒,文化专制 D.实行中央集权制度【正确答案】D【详解】材料中的内容反映的是秦朝建立后在中央与地方推行的制度,即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这些反映出秦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D项正确;“开始”错误,排除A项;B项太绝对,C项没有体现,排除BC项。故选D项。13.有学者认为:“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只是个笼统的概念,却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祖国和它的土地、人民。”该学者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A.秦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产生 B.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C.秦朝首创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D.秦朝统治着古代最辽阔的疆域【正确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到秦朝,‘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的祖国和它的土地、人民”可知,该学者旨在强调秦朝使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据此可知,该学者主要想表达的观点是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B项正确;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排除A项;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朝建立后创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排除D项。故选B项。14.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都行秦政法。”后人对秦始皇有批评看法,主要是因为他()A.灭六国,开拓边疆 B.废除了分封制 C.推行残暴的统治 D.建立的秦朝是个短命王朝【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对农民征收沉重的赋税,迫使农民将2/3的收获物上缴国家。又连年在全国大规模地征调民力服徭役和兵役,使得农民阶级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成千上万的农民背井离乡,脱离农业生产,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秦始皇时期,实行的法律非常严苛,刑法残酷。因此秦始皇时期,推行残暴的统治,即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刑法残酷,最终导致秦朝迅速灭亡,也是后人对秦始皇有批评看法的原因,C项正确;灭六国,开拓边疆,统一全国,是秦始皇的功绩,值得歌颂,排除A项;废除了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是秦始皇的功绩,值得歌颂,排除B项;秦朝是个短命王朝是结果,不是后人对秦始皇有批评看法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C项。15.“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该诗“将相本无种”用的历史典故与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相关。这里的“农民大起义”是指()A.国人暴动 B.黄巾起义 C.陈胜、吴广起义 D.楚汉之争【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给出的“将相本无种和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可知,这里的“农民大起义”是指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秦末农民起义爆发,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这次起义时陈胜曾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C项正确;国人暴动不是农民大起义,排除A项;黄巾起义发生在东汉不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排除B项;楚汉之争是刘邦、项羽为争夺帝位,展开的争战,排除D项。故选C项。16.汉武帝为解决下图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是()A.颁布“推恩令”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实行盐铁专卖 D.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正确答案】A【详解】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造成了王国问题。材料反映王国辖郡数和王国辖人口数均比中央有优势,说明地方对中央存在威胁。为了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A项正确;B项是要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排除B项;C项是要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实现经济大一统,排除C项;D项是要解除匈奴威胁,实现军事上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17.成语“贯朽粟陈”出自《史记·平准书》:“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描述了西汉建立几十年后国库财粮富足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得益于()A.休养生息政策 B.合并郡县 C.释放奴婢为平民 D.以德化民【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实行修养生息政策。汉高祖死后,继任的统治者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使得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令。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这些措施促成了“文景之治”出现。题干信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出现现象得益于汉初的几位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A项正确;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光武帝合并郡县,有利于减少地方行政区域的数量,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从而更好地控制地方,排除B项;释放奴婢为平民只是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措施,与题干情景不符,排除C项;以德化民只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措施,与题干情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8.“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这说明汉初统治者()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倡导儒家思想治国C.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D.注重扩大土地面积【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景帝时最终将田租的比例定为‘三十税一’,并成为定制……汉初的统治者都十分节制使用民力”可知,景帝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这说明汉初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的政策,C项正确;题干材料并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倡导儒家思想治国,排除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扩大土地面积,排除D项。故选C项。19.“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A.创立中央集权B.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C.稳固大一统局面D.统治期间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C项正确;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秦朝的建立,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与东汉光武帝有关,与汉武帝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0.如图漫画反映了东汉时期的某一历史现象,其影响是()A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B.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C.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D.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宦官”“皇帝”“太后”“外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与外戚和宦官专权有关。东汉后期,外戚、宦官权力的起伏消长,成为了东汉后期政治的一大特点。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C项正确;“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威胁中央”不是外戚和宦官专权的影响,排除A项;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是现象,不是影响,排除B项;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的是黄巾起义,排除D项。故选C项。21.他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指出,要深刻把握党风廉政建设规律,一体推进、不能腐、不想腐。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推进、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是()A.释放奴婢 B.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C.惩处贪官污吏 D.兴办太学【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光武帝刘秀多次下令释放奴婢,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还合并郡县,裁减官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又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缓和民族矛盾。到光武帝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题干中,历史上光武帝刘秀“推进、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是惩处贪官污吏,C项正确;释放奴婢、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是光武帝刘秀的措施,但与题干“推进、不能腐、不想腐”的措施不符,排除AB项;兴办太学是汉武帝时期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22.从史学价值看,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具有非凡的史学价值,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受历代史官、学者推崇。从文学价值看,它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叙理透彻,记事灵活。材料中的“它”是()A.《伤寒杂病论》 B.《春秋》 C.《史记》 D.《齐民要术》【正确答案】C【详解】生活在西汉汉武帝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3000年的史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它开创了纪传体记事法。故题干材料中的“它”是《史记》,C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医学著作,排除A项;《春秋》记述指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的历史,与题干它保留了几千年的史料不符合,排除B项;《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排除D项。故选C项。

23.汉武帝批阅奏折时,有时一个奏折所用的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东汉时期,这种不方便现象得到了改善,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哪一人物的重大贡献?()A.张仲景 B.张角 C.华佗 D.蔡伦【正确答案】D【详解】东汉时期,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使得造纸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从而使纸逐渐成为重要书写材料。汉武帝批阅奏折时,有时一个奏折所用的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东汉时期,这种不方便现象得到了改善,这主要得益于蔡伦的重大贡献,D项正确;张仲景和华佗均为东汉著名医学家,与造纸术无关,排除AC项;张角是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此时已有蔡伦改进的纸张,排除B项。故选D项。24.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在位第二代皇帝智力低下,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既破坏了西晋的统治秩序,也耗竭了西晋的国力。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这段话充分说明了()A.西晋灭亡的原因 B.西晋统治时间短暂C.西晋的社会风气 D.西晋的民族矛盾【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西晋统治腐朽,奢侈风气盛行。……统治集团内部又发生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内迁的少数民族也不断反抗西晋的压迫,于316年灭亡了西晋。”可知,题干反映的是西晋灭亡的原因,A项正确;西晋统治时间短暂不是题干强调的重点,排除B项;西晋的社会风气、西晋的民族矛盾表述不全面,排除CD项。故选A项。25.下图为墓葬出土文物,它们反映了鲜卑族服饰的变化,由此可见,当时()A.民族交融加强 B.文化艺术繁荣 C.国家实现统一 D.经济重心南移【正确答案】A【详解】根据题干中的图片,由图1“头戴风帽,上衣下裤,典型的鲜卑风格”到图2“既有南朝官服元素,又糅合鲜卑服饰款式特征”可知,它们反映了民族交融加强,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文化艺术繁荣,排除B项;题干材料与国家实现统一无关,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南移,排除D项。故选A项。26.电视剧场景:颁令天下,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496年,皇帝将拒不说汉语的皇后冯媛废为庶人。该场景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佛教传入中国 B.文景之治 C.孝文帝改革 D.巨鹿之战【正确答案】C【详解】根据题干信息“30岁以下的一律改习汉语和中原正音”“496年,皇帝将拒不说汉语的皇后冯媛废为庶人”,可知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C项正确;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时(57年—75年在位),排除A项;“文景之治”出现在汉文帝(前202年—前157年)、汉景帝(前188年—前141年3)统治时期,排除B项;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8年至前207年,排除D项。故选C项。27.“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这些游牧民族主要是A.匈奴、蒙古、女真、满族 B.匈奴、鲜卑、羯、氐、羌C.匈奴、蒙古、氐、羌、羯 D.匈奴、鲜卑、蒙古、女真、满族【正确答案】B【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内迁,这些游牧民族主要是匈奴、鲜卑、羯、氐、羌,其中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故B符合题意,ACD不不符合题意。故选B。28.古人对圆周率的推算由来已久,对表格解读正确的是()时期科学家圆周率数值西汉刘歆3.1547三国刘徽3.1416南朝宋何承天3.1428宋、齐祖冲之3.-3.A.我国是世界最早研究圆直径与周长关系的国家B.我国对圆周率的研究时间早、历程长、成果显著C.祖冲之对圆周率的研究贡献是世界上最大的D.长期的统一稳定是圆周率研究取得重大成就的前提【正确答案】B【详解】据题干信息可知,从西汉时期开始我国就对圆周率有了研究,到了宋、齐时期的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3.-3.,说明我国对圆周率的研究时间早、历程长、成果显著。B项正确;“最早”在题干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历代对圆周率的研究继承与发展,而不是单独强调祖冲之。且“贡献最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政权分立,排除D项。故选B项。29.公元383年,东晋成功击败苻坚亲自率领的87万大军,使得苻坚“一举消灭东晋,将南北地区统一起来”的理想破灭,也使东晋的统治得到稳定。与上述材料相关的战争是()A.漠北战役 B.桂陵之战 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正确答案】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东晋和前秦之间发生在淝水的一场战争。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拥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因此衰败,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分裂为后秦和后燕为主的几个政权,前秦统治瓦解,北方重陷混战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题干“公元383年,东晋成功击败苻坚亲自率领的87万大军,使得苻坚“一举消灭东晋,将南北地区统一起来”的理想破灭,也使东晋的统治得到稳定”可知,描述是淝水之战,D项正确;漠北之战,于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在位时发生,是汉军在距离中原最远的战场进行的一次规模最大最艰巨的战役,战略目的是捣巢合围单于,排除A项;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是魏国围攻赵国,向齐国救助,孙膑率军援救。孙膑在此战役中创造了"围魏救赵"战法,成为两千多年来军事上诱敌就范的常用手段,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排除C项。故选D项。30.“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茂林修竹惠风畅,崇山峻岭清流急。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下列作品与优美诗句对应正确的是()A.《诗》 B.《大明历》 C.《兰亭集序》 D.《洛神赋图》【正确答案】C【详解】据题干可知,“天下行书数第一”指的是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集序》,C项正确;《诗》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排除A项;《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排除B项;《洛神赋图》是绘画作品,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小题14分,第32小题12分,第33小题14分,共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所损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为各国采纳。晚年的孔子回到家乡,主要从事教育,整理编订文化典籍。——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史称“诸子百家”。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诸子百家主要代表人物表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孟子和荀子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实行“礼治”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法家____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根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内容整理材料三“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道德经》(1)根据材料一,写出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春秋时期的政治特点,分析孔子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采纳”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简述百家争鸣产生时代背景,并在表格中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人名。(3)根据材料三,概括老子的政治主张。写出老子创立的学派。(4)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正确答案】(1)礼仁。孔子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朝代,力图恢复旧制度,但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徽,孔子的主张与现实相违背,所以他的主张很难被各诸侯国所采纳。(2)战国处于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时期。韩非。(3)“无为而治”道家。(4)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详解】(1)根据材料一“孔子很重视周礼……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结合所学可知,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礼仁。根据材料一“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结合所学可知,孔子宣扬的政治主张“不为各国采纳”的原因是孔子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朝代,力图恢复旧制度,但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王室衰徽,孔子的主张与现实相违背,所以他的主张很难被各诸侯国所采纳。(2)根据材料二“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结合所学可知,百家争鸣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战国处于新旧社会制度交替的时期。根据材料二“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以法治国”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3)根据材料三“无为而无不为”结合所学可知,老子的政治主张是顺其自然,无为而为;结合所学,老子创立的学派是道家。(4)结合材料及所学,围绕百家争鸣对古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回答即可。如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西域都护的设立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材料二(1)材料一中的哪一史实最能说明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东汉时,哪一历史人物为西域的经营与统治作出了贡献?(2)请依据材料二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10分。要求:题目自拟,史实正确,语句通顺,表述完整,体现图片内容之间的联系)【正确答案】(1)史实:西域都护的设立。人物:班超。(2)题目: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时,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促进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东起长安,最远到达欧洲,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小问1详解】史实:由材料“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立西域都护……这标志着西汉政府已经对西域各国开始了有效的统治。”可知,材料一中西域都护的设立最能说明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物:东汉明帝时,派兵出击匈奴,并派班超出使西域,使西域各国重新与汉朝建立联系。【小问2详解】观察材料二图片,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以及丝绸之路线路图可知,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和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关,据此可以拟定题目:丝绸之路的开辟。围绕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展开论述即可,要求史实正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