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之古诗示例与训练_第1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之古诗示例与训练_第2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之古诗示例与训练_第3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之古诗示例与训练_第4页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之古诗示例与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初高中衔接阅读之古诗示例与训练

考点:

1.高启《初夏江村》一意象与作者情感

2.秦观《江城子》——炼字

3.苏轼《水调歌头》一一炼字

4.周邦彦《苏幕遮》一一构图美与炼字美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意象与作者情感

2.构图美与炼字美

3.炼字

【考点示例】

一、高启《初夏江村》一一意象与作者情感

【考点解读】

1.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

2.意象与作者情感

文本初夏江村

高启①

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

渡头正见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②。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

【注】①高启:明初著名诗人。诗人曾于吴淞青丘隐居,一日傍晚外出散步,有感而作此诗。②

纬车:缥车,抽茧出丝的工具。

问题1下面对本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一项是()

A.尾联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蛙鸣声增添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

B.颈联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白天渔夫劳动的欢欣,

而树林外不时传来缠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

C.颔联炼字准确,“翻”和“拂”表现出江村动物的生机和自在,充满诗情画意。

D.首联交代行踪,开篇一个“步”字表现出诗人在乡间行走时轻脚细步、悠闲自得的情状。

答案A

解析A.“增添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分析错误,应该是增添了一份生机、乐趣。

问题2全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全诗通过诗人江边漫步、野鸭浮游、荷叶翻滚、燕子翻飞、桐花拂动、渔船靠岸、缭车鸣响、

蛙声阵阵等,描绘出一幅乡间清幽闲适、充满生机的画面。②作者通过再现农村的生活情景和村

民的精神状态,表现出村民生活的惬意和无拘无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隐居的惬意。

解析赏析诗歌形象,要抓住诗歌意象,根据意象,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比如本题,先找出诗歌中意

象:轻衣软履、江沙、水、乳凫、藕叶、飞燕、桐花、渡头、渔艇、响纬车、鸣蛙。然后把这些

意象组成一幅画面,进而赏析诗人通过诗歌抒发的情感。

一、二句交代行踪,暗示了农村生活一定是别有一番景象。诗人穿着轻便的衣服、拖着轻软的

鞋,步行于江村,在树木丛生之中,断然是农家集中之处,“绿树村边合”,自然别有意趣在其

中。三、四句写农村动物之乐。初生的水鸟在藕叶间游游去,翻动着莲叶,而微微风中,飞燕斜

擦,掠起桐花飞扬。五、六句写农家劳动的生动画面。捕鱼的小艇停在渡口,人们自然可以想象

白天渔父劳动的欢欣,而树林外不时传缴丝的纺车声,可见农妇们正夜以继日地辛苦劳作。七、

八句则点明“黄梅时节”,以雨后一路鸣蛙声,更增添了一份生机、一份乐趣。

具体作答时,根据以上分析,先根据意象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然后根据画面,鉴赏诗人抒

发的情感即可。

译文身着轻装足踏轻软的鞋漫步在江沙,柳树后面隐藏而不显露处有几户人家。

野鸭在江水上戏水,莲叶微微晃动,微风轻轻吹过,燕子拂过桐花飞翔。

村边渡口恰好横卧着一艘打渔的船,树林外面时常听到缴丝和纺纱的声音。

此时恰逢黄梅时节到来,一场雨后,归来的路上处处有清脆的蛙鸣声。

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生动细腻、清新秀丽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幅色调明快、充满生活

气息的江南水乡初夏风光图,读来不觉令人欣然向往之至。

首联“轻衣软履步江沙,树暗前村定几家”,写江边的人穿着轻便的衣装和轻软的鞋子,在

江边沙滩上漫步,发现前面树木葱茏、竹树环合的地方是一个小村子,认为里面定会住着几户人

家。

颔联“水满乳凫翻藕叶,风疏飞燕拂桐花”,一句写水中,一句写岸上,乳凫翻动莲叶,飞

燕穿拂桐花,写得细腻生动、真切自然,极富于美感,一下便把人们带进了初夏的江南水乡。

颈联“渡头正是横渔艇,林外时闻响纬车”,两句诗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诗人将诲笔

由近景的描写转为远景的绘制。远处的渡口横着打渔的船,使人想到渔家生活的情趣;树林之外

不时传来缭丝车响,又令人想到今年蚕丝丰收的情景。因此,这里已不是一般的写景了,在写景

中,可以让人想见江南水乡人民安居乐业、勤奋劳作的生活情景。

“最是黄梅时节近,雨余归路有鸣蛙”,这是诗的尾联,交代了此时的季节正是“黄梅时节

近”,点出题目中的“初夏”,而“雨余归路有鸣蛙”,又点明了这是“江村”,诗末点题,更

见情趣盎然。一个“归路”,又使得诗首尾照应,结构完整,诗一开头交代“轻衣软履步江沙”,

到此点明“归路”,前后呼应得自然,至此诗篇结束,可谓水到渠成,恰到好处。

这首诗在艺术上也是极其成功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景物描写形象、逼真,充分表现了黄梅

时节江南水乡的典型特征。二是自始至终流露着诗人热爱乡村的思想情感,但诗人又没有直说,

而是借景物的描绘自然地渗透出来。三是注意章法和描写角度的变化,结构远近搭配,岸上水中

错落,灵活而多变,而诗首尾的照应,也使诗的结构更显得严谨。

二、秦观《江城子》一一炼字

【考点解读】

1.炼字

文本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问题1“西城杨柳弄春柔”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

答案①“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②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

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③为下文抒发

作者惆怅之情做了铺垫。

解析【答题模式】

①点诗眼——“弄”字生动传神。

②析含义与手法——“弄”有故作撩拨之意,运用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柳为多情之物,写出了杨

柳在春风吹拂下婀娜多姿之态。

③明作用——引发下文诗人暮春伤别的无限惆怅。(“景”引出“情”;“景”为“情”蓄势铺

垫、营造氛围)

译文早春的西城外,杨柳如丝般的轻柔,牵动游人离别的忧愁,扑簌簌的泪难收。还记得当日多

情,曾为情郎一系归舟。碧野红桥边的踏青泛舟已成过去,如今感伤人不见,江水空自流。

美好的时光不会为少年停留,离恨悠悠绵长,简直是无止无休!柳絮飘飞的落花时节,我又

登上了江楼。即便是眼前浩浩的春江都变做泪水,也流不尽我这无尽的离愁!

简析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

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

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

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

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

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

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考题对接】

一、苏轼《水调歌头》一一炼字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妙在何处。

2.词中有一句是从前人诗句“隔千里兮共明月”演化而来的,这诗句是、

请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一、苏轼《水调歌头》

1.示例一:“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

示例二:“无眠”准确地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

【解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描绘形象生动,暗示夜已深

沉。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不能入睡的人。“无眠”一词准确地表现了

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情景。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

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解析】“隔千里兮共明月”的意思是“地虽千里之隔,而明月却可共享”,本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

共婵娟”由其演化而来。只愿互相思念的人能够天长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但

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但愿人们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

能够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表达了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更包含着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美好

祝愿,体现出词人旷达的胸襟与乐观的情怀。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

(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端起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

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

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

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何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

古来难以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

见不同,自求外放,展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

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

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

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

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

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

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

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

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

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当他抬头遥望中

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

上片写中秋赏月,因月而引发出对天上仙境的奇想。起句奇崛异常,词人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诗意,用一问句把读者引入时间、空间这一带有哲理意味的广阔世界。

词人的提问,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伊始,又好像是在赞叹中秋的美景、造化的巧妙。其中蕴

涵了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作者之所以要化用李白诗意,一是李白的咏月诗流传甚广,二是苏轼

经常以李白自比,这里也暗含此意。李诗语气比较舒缓,苏词改成设问句以后,便显得峭拔突兀。苏轼将

青天作为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豪放的性格与不凡的气魄。“不知”二句承前设疑,引导读者对宇宙人

生这一类大问题进行思考。“天上宫阙”承“明月”,“今夕是何年”承“几时有”,针线细密。继续设

疑,也将对明月的赞美向往之情推进了一层。设问、思考而又不得其解,于是又产生了“我欲乘风归去”

的遐想。李白被称为“谪仙”,苏轼也被人称之为“坡仙”。词人至此突发奇想,打算回到“天上”老家,

一探这时空千古奥秘。苏轼生平自视甚高,以“谪仙”自居,所以他当然能御风回家,看看人间"今夕”

又是天上的何年?仙境是否胜过人间?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

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

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

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以及《前赤壁赋》描写自己在月下泛舟时那种飘然欲仙的感

觉,皆产生于共同的思想基础。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o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

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

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

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高处不

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

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

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

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写望月怀人,即兼怀子由,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换头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夜

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绮户”,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

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月圆人不圆是多么令人遗憾啊!

词人便无理埋怨圆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无理的语气

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同时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不幸离人的同情。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

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便转而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然如

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

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

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故结尾“但愿”

便推出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突破空间的阻隔,让对

明月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

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张九龄《望月怀远》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苏轼就是把前人的

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对天下离人的共同美好祝愿。

全词设景清丽雄阔,如月光下广袤的清寒世界,天上、人间来回驰骋的开阔空间。将此背景与词人超

越一己之喜乐哀愁的豁达胸襟、乐观情调相结合,便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二、周邦彦《苏幕遮》一构图美与炼字美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沈香,消漏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1.这首诗上片写景,下片写情,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纽带的是哪个意象?

2.王国维认为这首词中“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你如

何理解王国维的这个评价?

二、周邦彦《苏幕遮》【答案】

1.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

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

【解析】

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词,理解上下片景色与情感的关系,然后根据景情之间的关系来作答。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夏日午后作者看见风中的荷花而“触景生情”。“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三句写出了荷的神韵。“叶上初阳干宿雨”句,词人的目光落在荷叶上,“初阳干宿雨”

既交代了时间与天气状况,又富有动感,写出了荷在朝阳下的润朗。“水面清圆”句,词人的目光扩及水

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铺落在水面上。“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

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的生机勃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

极富韵致。下片开头二句“故乡遥,何日去”,词人自问,表达了思乡之切。“遥”字写出与家乡相距甚

远的无奈,“去”字强化了词人盼望离开此地回到家乡的愿望,思乡之情自然流露。“家住吴门,久作长

安旅”句,家乡遥远,客居长安,“久”字表现出作者对飘泊生活的厌倦,表达了归家的愿望。

联系两片之间情感细带的意象是“风荷”,由眼前的“风荷”想到家乡的荷花,从而抒发怀乡之情。

2.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

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沙落日圆'

的精髓。

第二,语言简练之美。“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是为人

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代表

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构图美与炼字美两处能从一处分析即可酌情给分,不

必要求面面俱到。)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读懂诗歌意蕴,然后从语言或者构图上作答即可。

首先这两句词有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

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水面清圆”句,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

铺落在水面上。“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的生机勃

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

第二,“语言简练之美”一一“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

惟肖。简单的“风”字,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地勾勒出来了,“举”字更

是为人称道的,它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风”造成左右摇摆的力,“举”

代表向上的力,荷在风中“举”具有动感,尤见精神。

据此即可得出答案。“水面清圆”句,词人的目光扩及水面,“清圆”描写出荷叶圆圆,清丽而舒展,

铺落在水面上。“一一风荷举”句,“举”字用得极佳,既写出一株株荷的亭亭玉立,又写出荷的生机勃

勃,向上挺举的动态。这三句从不同的视角表现荷的形象,极富韵致。

【译文】

焚烧沉香,来消除夏天闷热潮湿的暑气。天刚亮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

昨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初出的阳光晒干了荷叶上昨夜的雨滴,水面上的荷花

清润圆正,微风吹过,荷叶一团团地舞动起来。

想到那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才能回去啊?我家本在江南一带,却长久地客居长安。又到五月,不知

家乡的朋友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梦中,我划着一叶小舟,又闯入那西湖的荷花塘中。

【赏析】

此词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游子浓浓的思乡情,向荷花娓娓道来,构思尤为巧妙别致。上片

主要描绘荷花姿态,下片由荷花梦回故乡。全词写景写人写情写梦皆语出天然,不加雕饰而风情万种,通

过对清圆的荷叶、五月的江南、渔郎的轻舟这些情景进行虚实变幻的描写,思乡之苦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段落极为分明。“燎沉香,消海暑”两句,点明季节。“沉香”是一

种香料,“褥[rd]暑”指湿热的夏天。这两句说:点燃(燎)起沉香,来驱除夏天的湿热之气。作者在室

内闷热难忍,忽然听到窗前檐头的鸟语。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两句是说:一大早鸟雀就在屋檐下探头探脑地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原来昨

夜下雨,快天亮时才停,鸟雀都在欢呼天放晴了呢。“呼晴”,欢呼天晴了。“侵晓”:天刚亮。“窥",

偷看。“窥檐语”,指鸟雀在屋檐下张望和啼叫,好象是在互相说话。檐雀的“呼晴”,把他引到了室外,

他信步走到荷塘旁边。呈现在面前的是多么清丽的景色啊!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写荷塘景色。大意是:清圆的荷叶,叶面上还留存

昨夜的雨珠,在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