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_第1页
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_第2页
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_第3页
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_第4页
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启示。我们将概述生态保护地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国际上的发展与实践。随后,我们将分析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管理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对比国内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异同,本文旨在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优化与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通过深入研究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成功经验,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实践中更好地实施和管理生态保护红线,以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二、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概述在全球范围内,生态保护地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已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和实践。这些体系往往结合各自国家的自然环境和文化背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护策略和管理模式。深入了解并分析这些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构成、特点及其运行机制,对于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生态保护地的分类上,国外体系通常包括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多种形式。这些保护区根据其自然价值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的不同,被划分为不同的保护等级和管理区域。例如,一些严格保护的自然区域禁止任何形式的人类活动,而其他区域则允许在严格监管下的科研、教育或生态旅游等活动。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注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许多国家通过立法手段明确保护区的法律地位和管理要求,确保保护区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法律还规定了违反保护区管理规定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为保护区的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还强调公众参与和社区共管。许多保护区都建立了与当地居民的合作机制,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培训和教育等方式,让当地居民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中来。这种公众参与和社区共管的模式不仅有助于增强当地居民对保护区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还能有效缓解人类活动对保护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还注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开展生态监测、物种恢复、生态修复等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不断提高保护区的生态保护水平和管理效率。这些体系还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开展合作与交流,共享经验和资源,推动全球生态保护事业的共同发展。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在分类、法律保障、公众参与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这些经验和做法对于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可以为我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三、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现状我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在生态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生态环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政府提出并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在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方面,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通过全面调查和评估,确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和边界,明确了需要重点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生态脆弱性评价,划定了不同级别的生态保护红线,实行分区管理。还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数据库,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监测。在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方面,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一是加强了法律法规建设,制定了一系列与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二是建立了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机构和监管体系,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加强了监管力度。三是加强了生态保护红线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了公众对生态保护红线的认识和意识。然而,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和矛盾。二是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效果不够理想,一些地方存在违规开发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三是生态保护红线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和技术支撑。因此,借鉴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生态保护理念和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与管理水平,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四、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的启示通过对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许多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宝贵启示。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强调的生态系统整体性和区域协同性理念,提醒我们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必须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避免碎片化保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跨区域的生态保护协调机制,推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生态保护合力。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注重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这启示我们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合理平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还强调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的重要性。这提醒我们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开展环保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保护活动等方式,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在科技应用和创新方面也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我们应积极引进和应用国外先进的生态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生态保护领域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升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应结合国情和实际情况,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不断完善和优化我国的生态保护体系,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五、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建议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成功经验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以下是对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几点建议:强化法律法规建设:借鉴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立法经验,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红线划定的标准、程序和管理要求,确保红线划定与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利用遥感、GIS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监测与评估,实现红线划定与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同时,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科学研究,为红线划定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强化跨部门协同: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地区,需要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机制,形成合力。借鉴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多部门参与模式,我国应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跨部门协调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确保红线划定与管理的有效实施。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关系到公众的利益和福祉,应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让公众了解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过程和结果,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红线的划定与管理,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确保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公开、公正和公平。注重生态修复与补偿:对于已经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应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同时,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红线区域内的生态保护行为给予合理的经济补偿,激励公众和企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完善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措施。通过借鉴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强化跨部门协同、加强公众参与与监督以及注重生态修复与补偿等方面的工作,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将不断得到完善和提升,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六、结论通过对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对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的宝贵启示。明确的法律法规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和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科学的划定方法和全面的评估体系是确保生态保护红线有效性的关键。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共同守护我们的美丽家园。国外生态保护地体系为我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我们应结合国情,不断完善法律法规,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加强公众参与和监督,以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发展。参考资料:本文旨在探讨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通过综合分析和评价前人研究,提出一套适用于我国水生态环境的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本研究对于保障水生态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日益紧张,水生态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为了保障水生态安全,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开展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解决当前水生态红线管理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水生态保护政策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学者针对水生态红线的概念、分类、划定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在概念方面,水生态红线是指为了保护水生态系统及其功能而划定的界限;在分类方面,水生态红线可划分为水资源红线和水环境红线;在划定方法方面,主要有生态需水法、环境质量法、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法等。然而,前人研究多集中在理论层面,且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困难。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进行研究。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了解水生态红线的概念、分类、划定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实地调查和监测,收集不同地区水生态系统的基础数据,为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的建立提供实践支持;运用数理统计和模型分析等方法,对水生态红线的划定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并对其可行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价。经过对前人研究和实地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本研究提出以下主要观点: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应包括水资源红线和水环境红线两个类别,其中水资源红线指为了保障基本的生态用水需求而划定的红线,水环境红线则是指为了保护水环境质量而划定的红线。在划定方法上,应采取基于生态需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的多标准综合评估方法。具体而言,应依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量等条件,确定相应的生态需水标准;根据国家或地方颁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水环境红线;结合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方法,评估水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并划定相应的红线。本研究提出的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可以广泛应用于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水生态系统。同时,该方法充分考虑了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施等多方面的需求,具有较好的可持续性。本研究通过对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和实证分析,提出了一套较为科学合理的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该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可为国家或地方政府制定水生态保护政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未考虑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状况的动态变化等。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水生态红线框架体系和划定方法,以更好地保障水生态安全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划定的不可逾越的生态保护边界。它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它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的可持续性。在划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格局、生态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个因素。同时,还需要遵循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协调一致等原则。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需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全国及各地区的生态系统类型、分布规律以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确保划定的红线能够覆盖所有的生态系统类型和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时,需要充分考虑濒危物种、特有物种和重要经济物种的保护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这些物种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生态环境风险控制: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生态环境质量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生态安全。因此,需要在划定过程中对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控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风险管理措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需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平衡好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需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情况,制定合理的保护目标和措施,确保生态环境保护不会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过大影响。生态保护红线及其划定关键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态红线用地保护红线的划定成为了刻不容缓的任务。本方案旨在根据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生态红线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以保障天津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天津市位于华北平原的东部,是一个以平原为主、河海交错的地区。近年来,天津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中包括土地资源利用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为了保护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划定生态红线用地保护红线至关重要。根据天津市的实际情况,划定生态红线用地保护红线的范围应包括以下几类区域:(2)结合现场调查和遥感技术,评估各类用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1)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严格的生态保护法规和政策,明确各类用地的管理和保护要求;(2)加大资金投入,设立生态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生态红线用地保护红线划定和保护工作;(3)推广科技创新,加强生态保护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生态保护的效率和效果;(4)加强公众参与,开展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参与度。天津市生态红线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将为天津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通过划定生态红线用地保护红线,可以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天津市应继续加强生态保护工作,不断完善生态红线用地保护红线划定方案,加强政策支持、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为实现天津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2月7日印发。《意见》指出,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态保护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实施,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生态空间是指具有自然属性、以提供生态服务或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土空间,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滩涂、岸线、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冻原、无居民海岛等。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是,我国生态环境总体仍比较脆弱,生态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实施生态空间用途管制的重要举措,是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的有效手段,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现就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保障和维护生态功能为主线,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求,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确保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科学划定,切实落地。落实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开展科学评估,按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与脆弱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落实到国土空间,系统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格局。——坚守底线,严格保护。牢固树立底线意识,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强化用途管制,严禁任意改变用途,杜绝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保护红线的破坏。——部门协调,上下联动。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出台技术规范和政策措施,地方党委和政府落实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主体责任,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确保划得实、守得住。(三)总体目标。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态保护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实施,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依托“两屏三带”为主体的陆地生态安全格局和“一带一链多点”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采取国家指导、地方组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四)明确划定范围。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于2017年6月底前制定并发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规范,明确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盐渍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评价方法,识别生态功能重要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的空间分布。将上述两类区域进行空间叠加,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涵盖所有国家级、省级禁止开发区域,以及有必要严格保护的其他各类保护地等。(五)落实生态保护红线边界。按照保护需要和开发利用现状,主要结合以下几类界线将生态保护红线边界落地:自然边界,主要是依据地形地貌或生态系统完整性确定的边界,如林线、雪线、流域分界线,以及生态系统分布界线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各类保护地边界;江河、湖库,以及海岸等向陆域(或向海)延伸一定距离的边界;全国土地调查、地理国情普查等明确的地块边界。将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到地块,明确生态系统类型、主要生态功能,通过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明确用地性质与土地权属,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在勘界基础上设立统一规范的标识标牌,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六)有序推进划定工作。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保护红线空间格局和分布意见,做好跨省域的衔接与协调,指导各地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可保护的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数量,并与生态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做好衔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按照相关要求,建立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责任制和协调机制,明确责任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工作方案,全面论证、广泛征求意见,有序推进划定工作,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保护红线进行技术审核并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发布实施。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保护红线基础上,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衔接、汇总,形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并向社会发布。鉴于海洋国土空间的特殊性,国家海洋局根据本意见制定相关技术规范,组织划定并审核海洋国土空间的生态保护红线,纳入全国生态保护红线。落实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体责任,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刚性约束,形成一整套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和激励措施。(七)明确属地管理责任。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责任主体,要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相关综合决策的重要依据和前提条件,履行好保护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监督管理,做好指导协调、日常巡护和执法监督,共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目标责任制,把保护目标、任务和要求层层分解,落到实处。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对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对造成破坏的,依法依规予以严肃处理。根据需要设置生态保护红线管护岗位,提高居民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八)确立生态保护红线优先地位。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相关规划要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管控要求,不符合的要及时进行调整。空间规划编制要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重要基础,发挥生态保护红线对于国土空间开发的底线作用。(九)实行严格管控。生态保护红线原则上按禁止开发区域的要求进行管理。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各类开发活动,严禁任意改变用途。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因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重大民生保障项目建设等需要调整的,由省级政府组织论证,提出调整方案,经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提出审核意见后,报国务院批准。因国家重大战略资源勘查需要,在不影响主体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经依法批准后予以安排勘查项目。(十)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加大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支持力度,加快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所在地区和受益地区探索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共同分担生态保护任务。(十一)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生态保护红线保护与修复,作为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的重要内容。以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台账系统,制定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方案。优先保护良好生态系统和重要物种栖息地,建立和完善生态廊道,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分区分类开展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采取以封禁为主的自然恢复措施,辅以人工修复,改善和提升生态功能。选择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为主导生态功能的生态保护红线,开展保护与修复示范。有条件的地区,可逐步推进生态移民,有序推动人口适度集中安置,降低人类活动强度,减小生态压力。按照陆海统筹、综合治理的原则,开展海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整治修复,切实强化生态保护红线及周边区域污染联防联治,重点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入海河流综合整治。(十二)建立监测网络和监管平台。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建设和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综合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环境、气象、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的生态监测能力,布设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监控点位,及时获取生态保护红线监测数据。建立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依托国务院有关部门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和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强化生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全面掌握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提高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实时监控人类干扰活动,及时发现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行为,对监控发现的问题,通报当地政府,由有关部门依据各自职能组织开展现场核查,依法依规进行处理。2017年年底前完成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试运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依托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管,及时接收和反馈信息,核查和处理违法行为。(十三)开展定期评价。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评价机制。从生态系统格局、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定期组织开展评价,及时掌握全国、重点区域、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及动态变化,评价结果作为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布局、安排县域生态保护补偿资金和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的依据,并向社会公布。(十四)强化执法监督。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和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生态保护红线执法监督。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定期开展执法督查,不断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及时发现和依法处罚破坏生态保护红线的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有案必查、违法必究。有关部门要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协调,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联动机制。(十五)建立考核机制。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根据评价结果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体系,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十六)严格责任追究。对违反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造成生态破坏的部门、地方、单位和有关责任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规定实行责任追究。对推动生态保护红线工作不力的,区分情节轻重,予以诫勉、责令公开道歉、组织处理或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要实行终身追责,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十七)加强组织协调。建立由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协调机制,明确地方和部门责任。各地要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监督执行,形成加快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工作格局。(十八)完善政策机制。加快制定有利于提升和保障生态功能的土地、产业、投资等配套政策。推动生态保护红线有关立法,各地要因地制宜,出台相应的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地方性法规。研究市场化、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发挥资金合力。(十九)促进共同保护。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发布生态保护红线监控、评价、处罚和考核信息,各地及时准确发布生态保护红线分布、调整、保护状况等信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发挥媒体、公益组织和志愿者作用,畅通监督举报渠道。本意见实施后,其他有关生态保护红线的政策规定要按照本意见要求进行调整或废止。各地要抓紧制定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时间要求,确保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2016年11月1日上午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会议强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要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思路,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形成生态保护红线全国“一张图”。要统筹考虑自然生态整体性和系统性,开展科学评估,按生态功能重要性、生态环境敏感性脆弱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将生态保护红线作为编制空间规划的基础,明确管理责任,强化用途管制,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监测监管,确保生态功能不弱化、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2017年2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在总体目标上,意见指出,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区域、长江经济带沿线各省(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年底前,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到2030年,生态保护红线布局进一步优化,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有效实施,生态功能显著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得到全面保障。题: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解读《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7日正式公布,这标志着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制度建设正式全面启动。生态保护划红线,能不能为我们更好留住蓝天绿水,能不能守住我国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这不是豪言壮语,而是送给地球上灭绝动物的墓志铭。在北京市南海子麋鹿苑博物馆,一组长长的多米诺骨牌构成了世界灭绝动物公墓,每一块倒下的骨牌就代表一种已经灭绝的动物。地球正因为拥有丰富多彩的生命才独一无二地存在着。但我国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仍在持续,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4%,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高达4%。动植物灭绝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密切相关。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就是要明确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当前,我国各级各类生态保护区域类型多,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湿地公园、饮用水源地等保护地数量达10000多处,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8%。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尽管进行了这么大规模的保护,但近年来我国生态空间仍不断遭受挤占,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形势严峻。同时,保护地存在空间界线不清,交叉重叠,管理效率低等问题,亟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施严格监督和管理,实现一条红线管控所有重要生态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是与生态空间并列的三大国土空间。”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陆军介绍,我国已有耕地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生态保护红线是在生态空间范围内进行红线划定。环保部负责人表示,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特有的概念,是结合我国生态保护实践,根据需要提出的创新性举措。“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能够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和保护边界更为清晰,明确哪里该保护,哪里能开发,对于落实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他说。生态保护红线,从功能定位看,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从用地性质看,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生态用地,必须严格用途管制;从保护要求看,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临界值和最基本要求,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物种、生态系统存续的最小面积,必须实施严格保护,以确保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我们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为9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2%。”青原区环保局副局长王昭荣告诉记者,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后,这一区域就实行最严格的管控,禁止一切与生态保护无关的开发建设活动。一条生态保护红线,要能够管控所有重要生态空间。这条线应该怎么划?哪些区域要进入红线?开展科学评估,是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的基础性工作。意见提出,各省区市形成生态保护红线,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进行技术审核并提出意见,报国务院批准后由各省区市政府发布实施。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