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兼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途径_第1页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兼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途径_第2页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兼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途径_第3页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兼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途径_第4页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兼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途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研究兼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途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同时兼论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途径。张锡纯,作为近现代中医学的重要人物,其独特的医学思想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不仅在中医学界具有重要地位,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本文首先将对张锡纯的生平及其医学思想进行概述,揭示其汇通中西医的初衷和实践。接着,通过对张锡纯的著作和医案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内涵和特点,以及他在临床实践中的运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方向和途径,以期推动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对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医学的精髓,也可以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方向和途径的探讨,我们有望找到一条既符合现代医学发展趋势,又能发挥中医学特色的道路,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二、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核心内容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其核心在于将中医的传统智慧与现代医学知识相结合,形成一套独特的医学体系。他坚信中西医各有所长,应相互借鉴,而非相互排斥。张锡纯认为,中医在整体观念、辨证论治、预防保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西医在解剖、生理、病理、药物等方面的研究则更加深入细致。因此,他主张将两者结合起来,形成一套更加全面、科学的医学体系。在张锡纯看来,中西医汇通的关键在于对两者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他提倡以中医的整体观念为指导,运用西医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知识来深化对疾病的认识;同时,他也主张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借鉴西医的病理分析和药物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张锡纯还强调中西医汇通过程中的创新与发展。他认为,中西医的结合不仅仅是两者知识的简单相加,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新的理论和方法。这种创新不仅包括对传统中医理论的现代解读和发展,也包括对西医技术的改进和优化。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核心内容在于将中医和西医的知识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形成一套更加全面、科学的医学体系。他强调对两者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这种思想对于当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未来的医学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途径。三、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的影响和贡献张锡纯,作为近现代中国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其中西医汇通的思想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而且对后世的中西医结合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思想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张锡纯在理论上创新性地提出了中西医汇通的理论框架。他主张在保持中医基本理论框架不变的前提下,吸收西医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以实现中医的现代化。这一思想打破了传统中医固步自封的局面,为中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张锡纯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途径。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思路,而且在临床上进行了大量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他的临床经验和方法为后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借鉴。再次,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发展。他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医界,也引起了西医界的关注。他的中西医结合理论和实践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对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和途径具有指导意义。在当前医学领域,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张锡纯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即要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西医的先进知识和技术,推动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对中西医结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理论和实践为中西医结合的学科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当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和途径提供了指导。因此,深入研究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对于推动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中西医结合的现状与挑战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医学界的一种趋势。然而,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中西医结合仍面临诸多挑战。现状方面,中西医结合在疾病治疗、康复和预防等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病、疑难病症以及老年病的治疗上,中西医结合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例如,中医的针灸、推拿等非药物疗法,与西医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相结合,能够更好地缓解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中西医结合还在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然而,挑战也同样明显。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存在本质差异,如何有效地将二者融合,形成一套科学、实用的诊疗方法,是当前中西医结合面临的关键问题。中西医结合需要跨学科的人才,既要具备深厚的中医知识,又要掌握现代医学技术,这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再次,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和实证数据支持,难以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因此,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发展方向和途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互补性,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培养跨学科的人才队伍,提高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水平;三是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积累更多的实证数据,为中西医结合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四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西医结合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五、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对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启示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不仅是他个人医学实践的结晶,更是对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宝贵启示。在深入研究张锡纯的思想后,我们可以从中提取出几个重要的方向和途径,以推动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张锡纯强调的“汇通”思想,提醒我们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以疗效为标准的实践导向。这意味着在结合中医和西医时,不应简单地将两者相加,而是要在理解各自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互补性,从而制定出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张锡纯对中医经典的深入研究和对西医技术的积极接纳,启示我们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科技的利用。传统中医理论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临床经验,而现代医学技术则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因此,在结合两者时,既要保持对中医经典的尊重,又要积极引进和应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张锡纯提倡的“以中医为本,西医为辅”的治疗原则,为我们指明了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方向。这一原则强调了中医在整体调理和个体化治疗方面的优势,同时也认可了西医在某些疾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在现代医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灵活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段,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在现代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实践导向,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科技的利用,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灵活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西医的有机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医疗服务。六、结论通过对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西医结合的潜力和价值。张锡纯的思想不仅仅是对传统中医和西医的简单结合,更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的医疗实践方式。他强调的“汇通”不仅仅是技术和方法的融合,更是中西医文化、哲学和理念的交汇与融合。在当今医学界,中西医结合已经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和效果,特别是在一些慢性病、疑难病症的治疗上。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仍然充满挑战。如何更好地将中医的宏观整体观与西医的微观实证相结合,如何培养既懂中医又懂西医的复合型人才,如何在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中取得更多的实证数据,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因此,未来的中西医结合需要在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实现真正的优势互补。还需要加强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研究,深化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和理解,为其提供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这样,中西医结合才能在未来医学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的观念逐渐得到广泛。在这种背景下,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研究,以期为当今医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张锡纯,清末民初著名中医学家,主张将中医与西医进行汇通,以促进医学的进步。他的汇通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提倡学术交流。张锡纯认为,中医与西医虽然有不同的学术体系,但它们都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因此,应该摒弃门户之见,互相学习,以长补短。强调实践与理论并重。张锡纯认为,汇通医学应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理论等与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有着密切的。因此,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找到两种医学的结合点。主张中西医结合。张锡纯认为,中医和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应该将两种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新医学。理论研究。学者们对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了其思想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临床研究。医生们将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实践,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例如,在肿瘤治疗中,医生们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教育教学研究。许多医学院校将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医学人才。科研研究。科研人员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其思想在许多方面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例如,通过对张锡纯所创的中药方剂进行药理研究,证实了其在抗炎、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的疗效。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在临床实践、教育领域、科研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创新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临床实践方面:张锡纯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为临床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创造的许多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如治疗肿瘤的“参赭培气汤”具有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提高免疫功能等多重作用。教育领域: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为医学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他的思想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教育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中西医结合思维的医学人才。他的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已成为中医药院校的经典教材。科研方面: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为科研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科研人员基于对他的思想的研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药理作用、机制等进行深入探究,进一步证实了其疗效和科学性。例如,“石膏粳米汤”被发现具有抗感染、抗炎等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释放有关。结论本文通过对张锡纯中西医汇通思想的研究,初步探讨了其思想背景、主要观点及其在医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分析了当前的研究现状、创新性研究及其在临床实践、教育领域、科研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例如如何更好地将中西医结合应用于临床实践、如何系统地总结和传承张锡纯的中西医汇通思想等。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将探讨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通过分析各自的发展过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此促进现代医学的持续发展。中西医汇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汇通是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的。当时,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西方医学开始相互接触和交流。中西医汇通的意义在于通过融合中西方医学理论和技术,提高医疗水平和效果,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贡献。当前,中西医汇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医疗工作者开始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同时,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中西方医学理论和技术存在巨大的差异,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中西医结合的实践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来支持其应用和推广。中医科学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西方医学的传入激发了中医界对于中医科学性的探讨。中医科学化的意义在于将中医理论和技术转化为具有科学依据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中医的信誉度和认可度。当前,中医科学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和医疗工作者致力于中医科学化的研究和实践,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同时,中医科学化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中医的科学性存在争议,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验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中医的科学化需要更好的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开始探索将西医和中医相结合的方法,以提升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的意义在于将两种医学理论和技术相结合,取长补短,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医学发展。当前,中西医结合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开始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同时,中西医结合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西医结合的实践需要更多的临床证据来支持其应用和推广。通过对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历史研究,可以发现这三个领域在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加强中西方医学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术会议、培训班等方式,增进中西方医学工作者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推动中西方医学的融合与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医科学化水平。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中医现代化发展,提高中医在临床实践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深化中西医结合的研究与实践。建立健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加强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研究,提高医疗水平和治疗效果。培养跨学科、跨领域的医学人才。通过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医学教育体系和科研平台,培养具备中西医知识和技能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推动现代医学的持续发展。中西医汇通、中医科学化以及中西医结合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深入研究与实践,我们相信未来中西医结合将会在人类健康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是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中西医结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政府长期实行的方针。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学的交叉领域,也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工作方针。中西医结合发轫于临床实践,以后逐渐演进为有明确发展目标和独特方法论的学术体系。中医药是传统医学,所谓西医学是在西方传统医学与生物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近现代医学;因而,在现代生物科学、医学与中医学的基础上将发展起来的是系统医学,也就是基于后基因组时代的系统生物学与技术的个性、转化与基因组医学。在疾病的诊治中,要由一个医生开中、西药,而不要看完了一个西医后,又即去看另一个中医。可惜的是,不少病人还是这样中西医轮流地看,混合地治,以为这就是中西医结合。我国提倡中西医结合,它的精髓是在坚实地掌握国际先进的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上,如有必要,再结合使用我国传统医学治疗。这样才会源于西医,高于西医;源于中医,高于中医。①20世纪60-70年代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开创阶段。其特点是临床各学科开展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全面显示出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临床上主要采用辨证分型的方式分析疾病,并开展实验研究,已经出现一批如针刺麻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和治疗急腹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②20世纪80年代的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深化发展阶段。初步运用动物模型和实验研究观察手段,把证和经络的研究推到一个更为深入的层次。③9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发展阶段。198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招收中西医结合研究生,促进了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1992年,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又将“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一门新学科,促进了中西医结合研究把学科建设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和历史任务。包括在诊断上的病证结合,在治疗时的综合协调,在理论上的相互为用。病证结合就是运用西医诊断方法确定病名,同时进行中医辨证,作出分型和分期。这样就从两种不同的医学角度审视疾病,既重视病因和局部病理改变,又通盘考虑疾病过程中的整体反应及动态变化,并以此指导治疗。综合协调是指在治疗的不同环节按中西医各自的理论优选各自的疗法,不是简单的中药加西药,而是有机配合、互相补充,这样往往能获得更高的疗效。理论上相互为用是根据不同需要,或侧重以中医理论指导治疗,或侧重以西医理论指导治疗,或按中西医结合后形成的新理论指导治疗。主要是用西医学和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四诊,或创造新的诊法。开展最多的是经络诊法和脉诊、舌诊。经络诊法是把中医学关于经络检查所见和西医诊断联系起来,通过相关性研究,创立耳穴诊病法和经络检查法。通过各种脉象仪、舌象仪,把医生诊脉时的指下感觉用图像、曲线、数字等客观指标表示出来,把各种舌诊所见舌苔、舌质的变化通过病理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血液流变学及光学等方法客观地反映出来;另外对脉象及舌象进行中医相关对照和从病理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血液动力学等多方面进行原因和机理探讨。这项研究有利于中医四诊实现仪器化、客观化和规范化。动物实验是医学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每一项重大成果的取得都要应用实验动物,建立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开展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基础。病证结合动物模型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与实验动物科学知识,分别(或同时)采用传统中医学病因复制证候动物模型和采用现代医学病因复制疾病动物模型,使动物模型同时具有疾病与证候特征。开展病证结合的动物模型研究,对阐释中医基础理论的科学内涵和外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主要集中于对活血化瘀、清热解毒、通理攻下、补气养血、扶正固(培)本等治则的研究。方法是在肯定疗效的基础上,摸清用药规律,筛选方药,进而对适用该治则的有关方药进行药理作用、成分、配伍机制的实验研究,再将所取得的认识放到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基础理论内容十分丰富,有些与西医学理论完全不同,以往曾开展对阴阳学说、脏象学说、气血学说及有关“证”的研究等,主要是从西医角度去探索。其方法是先以临床为据确立研究对象的特征,然后通过建立中医理论的动物模型或动物疾病模型以寻找中西医理论上的结合点。包括用西医理论和方法,对传统方剂的作用加以说明。其特点是医药结合,临床与实验结合,单味药物研究与复方研究相结合。二是传统针刺技术与西医理论和方法结合,创立头皮针、耳针疗法和电针、激光针疗法、穴位注射方法等;三是用生理学、生理化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方法研究针灸对人体各系统的作用机制,为针灸提供现代科学依据;五是在肯定经络现象、总结循经感传规律的基础上,融汇中西医理论,以现代实验方法与科学抽象方法相结合,探索经络机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方法研究经络及针灸作用原理的一门新学科——实验针灸学,已经在中西医结合的过程中逐步形成。5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工作,不仅在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广泛开展,而且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用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病、多发病、难治病已较普遍。大量事实说明,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某些疾病有明显的疗效。例如,治疗心脑血管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月经不调、病毒性肺炎、肛肠病、骨折、中小面积烧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硬皮病、红斑狼疮等疗效显著。在治疗某些急腹症时,已经改变传统的治疗原则,成为一种有中国特点的新疗法,不仅提高了治愈率,而且可使一部分病人免除手术治疗,减少了合并症及副作用。治疗内科急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休克、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也有较好的疗效。治疗骨折,形成一种新的复位固定方法,可以缩短骨折固定和功能恢复的时间,保持较好的关节功能。中西医结合还注重运用非创伤性疗法治疗疾病,把西医的某些诊治手段与中医的气功、针灸、按摩相结合,以其无损伤、简便易行、疗效确实而受到广泛的重视。例如气功治疗高血压病,针灸治疗神经功能性疾病和冠心病,正骨手法治疗软组织损伤等,通过临床观察,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近年来已创立或正在酝酿一些新的学科领域,如中医病理学、实验针灸学和针刺麻醉学等。对中西医结合的认识,除自身的实践外,还依赖于科技水平的进步。80年代以后,中西医结合突破了统一论,把中西医结合作为一种创新,在中西医各自向前发展的前提下,使中西医结合工作获得新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就跟西医和营养的结合一样,是一种非常自然而然的事情,并不存在什么学术之争、领域之争,只是治疗、康复过程中的不同分工而已。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国家实行医师执业注册制度。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经注册取得由卫生部统一印制的《医师执业证书》后,方可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从事相应的医疗、保健活动。实践技能考试采用多站测试的方式,考区设有实践技能考试基地,根据考试内容设置若干考站,考生依次通过考站接受实践技能的测试。每位考生必须在同一考试基地的考站进行测试。医师资格考试医学综合笔试于9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以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公告时间为准。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时间为2天,分4个单元。出台《执业医师法》对我国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以下简称中医医师)实施资格考试、执业注册制度,是为了加强中医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其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其权益,保护人们健康安全;同时,也是与国际上对医师的管理制度接轨,便于更好地进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考虑到我国实行多层次医学教育、多结构医师职称的历史现状,以及我国存在中医等多种传统医学的实际情况,中医医师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分级: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两级。其区别在于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只能在执业医师的指导下执业,不能独立执业,但在乡镇的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的执业助理医师可以根据医疗诊疗的情况和需要,独立从事一般。分类: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分为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民族医专业三类,民族医专业中开考的有藏医专业、蒙医专业、维医专业三个民族医专业,一般中西医结合专业执业范围为中医,只能注册为中医专业。卫生部主管全国的医师工作,县级以上卫生、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医师工作。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卫生部以及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四部委局共同成立卫生部医师资格考试委员会负责全国医师资格考试,负责研究制定四个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共性政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具体工作和实际操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参加中西医结合医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一类是符合报名条件的外籍人员和台港澳居民。具有高等学校中西医结合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毕业后在医疗、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可以申请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中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的;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中等专业学校中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可以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七年制中医学临床硕士和八年制毕业生在学习期间有相当于大学本科的一年生产实习和一年以上严格的临床实践训练的,以及中医学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已具有一年以上的临床实践训练的,可以申请在毕业当年申请参加中医医师考试;中医类别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报考临床、口腔、公共卫生类别医师资格考试。(1)取得我国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并在提供外籍人员在中国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附属医院实习满一年的外籍人员,可以申请参加考试;(2)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同我国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取得内地中医学专业本科学历后,在内地三级中医医院不间断实习满一年并经考核合格。或得香港和澳门合法行医权并在香港和澳门执照行医一年以上的港澳居民,可以申请参加考试;(3)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参加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的条件同内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香港居民取得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学历,并取得香港合法行医权后,在内地三级中医医不间断实习期满一年并考核合格后,或在香港执照行医一年以上的;澳门居民取得澳门科技大学中医专业本科学历,并取得澳门合法行医权后,在内地三级中医医不间断实习期满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