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年安徽省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年安徽省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年安徽省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年安徽省寿中考语文模拟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学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暴、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积累

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新华中学的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开发商张经理说,如果要是有人来买这栋房子,他将把价格下调10%。

C.为了防止麻疹疫情不再大规模扩散,美国各级政府都及时采取了措施。

D.盐城新区的建设,对进一步提升盐城对外开放新形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正旗的一项是()

A.105岁高龄的著名作家杨绛先生在北京去世,这个消息很快被传得遒城风画。

B.5月20日,我市各级部门认真落实救灾应急预案,有条不紊地开展灾后救助工作。

C.谢幕战中的科比,首当其冲,狂砍60分,打破了NBA球员退役的得分记录。

D.虽然这道题很难理解,但是在小明耐心细致的讲解下,我们终于帽然惇惜了。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怠慢宣泻荧光屏溢于言表自惭形秽

B.溃退篡改穷酸像局促不安高深莫测

C.提炼严峻潜台词乌烟瘴气寥寥数语

D.静谧摄取淋浴头气势凶凶磕磕绊绊

4.下面关于名著阅读、文学与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阿长与〈山海经〉》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长妈妈买来了“我”渴盼已久的《山海经》,使“我”对她一

时产生了“空前的敬意”。

B.序是一种古文体,分“书序”和“赠序”。书序多为叙述著作者的意趣、写作缘起等。赠序用于临别赠言,内容

多为勉励、称许之辞。《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C.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茶馆》等。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

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D.在一次激战中,保尔的头部受了重伤,但他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神。他的身体状况使他不能再回前线,于是他

立即投入了恢复和建设国家的工作中。

5.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或作家、作品。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

③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④横眉冷对千夫指,.(鲁迅《自嘲》)

⑤,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⑥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由现实转入梦境,把满腔爱国热忱化作豪言壮语的诗句是

6.《水浒》中的英雄性格各不相同,但在“义”这一点上却是相同的。请你仿照示例,

再举一个例子,并简要阐述“义”的具体表现。

示例:武松醉打蒋门神是,义。武松得知结义兄弟施恩的酒店被恶霸蒋门神霸占,武松闻之大怒,带酒赶至快活林,

痛打蒋门神,夺回酒店。这就是,义。

二、阅读

7.阅读《曹刿论战》选段,回答下列小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日:“小惠来腐),民弗从也。”公曰:“栖

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

“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端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

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闻焉?(间隔)B.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C.公将驰之(驱车追赶)D.望其旗摩(倒下)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B.公与之乘

C.公将鼓之D.登轼而望之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曹刿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B.文章第二段,仅用“将鼓”“将驰”寥寥数语,便将鲁庄公求胜欲望强烈,善于把握战机的形象表现得神情毕现。

C.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目的是大国难测,怕有埋伏,所以要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

否追击齐军。

D.文章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突出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

8.阅读下面文言诗文,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喊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舜发于吠亩之中

②入则无法家押士

③方其筋骨

④低于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孟子认为“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和“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增加人的才能。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你认为

其中的哪一点仍然是人们增加才能,有所成就的必要条件?请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的理解。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日:“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

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日:“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目:“颇思蜀否?”禅目:“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目:“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日:

'先父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日:“何以似郤正语邪!”禅

惊视日:“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为之感值何由并之

2.请从本故事中概括出一个成语:。

3.文中哪句话写出了闻“蜀技”时刘禅与其他蜀臣截然不同的神态?

4.读完此文,你对刘禅有怎样的评价?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从历史中学什么历史是一株古树,斑驳中隐含着清晰地年轮;历史是一部旧书,久远中弥漫着醉人的馨香;历史

是一位长者,沧桑中印记着丰富的过往。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学会一种思维——历史思维。人类历史长河漫漫,气象万千,如果不懂历史思维,不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极有可能迷

失在资料与细节的汪洋之中。因此,学习历史,首先学会运用历史思维,掌握历史的辩证法。历史思维主要包括三点:

一是长时段的视域。观察问题,不能局限于一时一事,不能基于个别时段的历史现象,轻率作出长时段的历史结论。

要坚持将研究对象置于较长的历史时期冷静观察、深入分析。二是整体的视域。不能见孤木以为森林,不能用局部的

考察代替整体的把握,更不能用个别案例的结论代替对全局的认识。三是发展的眼光。不能把研究对象静止化,要善

于从纷繁变幻的社会现象中探索变化原因、发现变化规律、把握变化本质。掌握了历史思维,做事就会着眼长远,不

斤斤计较于一时得失;就会善谋全局、总揽八方,不因枝节失大体;就会因时应变,善于引领潮流,“不畏浮云遮望

眼”。掌握一种本领——鉴古知今。人们记录历史,研究历史,绝非仅为发思古之幽情。司马迁说写史是“述往事,

思来者”。他的《史记》令古今迷惘者悬崖勒马,迷途知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历史,可了解治乱盛衰之

源,通晓兴衰成败之道。以史为鉴,服务当前,以史经世。德国总统勃朗特在二战之后向犹太死难者的惊世一跪,不

仅没有辱没他以及德意志民族的形象,反而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相反,日本国家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祭拜二战

要犯,即便他们翻扣了历史这面镜子,但勃朗特这面镜子却折射出一部分日本人对待历史的态度。事实上,无论个人

还是国家,我们都要从演变的历史中,从前人处理、应对的成败得失中,学到有益的东西。我们必须回望历史,审慎

判定所处的时代方位。养成一种品格——砥砺气节。人类历史之河波澜壮阔、奔腾浩瀚,个人在其中不过是沧海一粟。

一个真正懂得历史的人,不会过分在意一己荣辱得失,而更关心这条长河的未来走向。如古人所说,“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抚今追昔,会感受到一股贯通古今、回荡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学

习历史可以使我们开阔胸怀,善于从历史因革损益中、从前人成败利钝中砥砺气节。中国历史具有教化功能,主张通

过真实的记载弘扬道德、培育正气、警醒后人。我们应从前人立身行事、所言所行、身世沉浮中,定是非、辨善恶、

明得失。历史是一把严苛的标尺,度量分毫误差;历史又是一眼灵动的清泉,滋养贫瘠的心田。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2)段的论证思路。

3.选文(3)段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时间去哪儿了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有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这首歌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是啊,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幼年的时光去哪儿了?我们为何很难记起3岁以前的事情?研究表明,时间的感知需要儿童的注意力和短期记忆能

力的完全形成,这需要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以后才能具备。这两个区域的成熟速度较慢,往往到了童年后

期才能渐渐完善。孩子们的遗忘速度远比成年人要快,所以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这意味着留下童年记忆的可能性

并不大。

幼时记忆究竟从何时开始模糊,直到被永久遗忘?研究发现,早期回忆往往从7岁开始丢失。虽然不少3岁孩子能

够记得前一年发生的事,但这些记忆也只能持续到五六岁。在7岁这一年中,童年记忆迅速衰退,到了八九岁,大部

分孩子只能回想起童年生活35%的内容。这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形成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在那之前,儿童缺少

时间和地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人。

如果你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会有这样的感觉:小时候总是盼望快快长大,但是似乎过了很久才长了一岁,而随

着年龄的增长,就感觉时间越来越快,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人体内的生物钟在逐渐变慢,实验表明,让年轻人和老年人估测1分钟有多长,结果年轻人还没有到1分

钟就认为已经到1分钟的时间了;而老年长的人,则往往过了1分钟觉得这是1分钟的长。在生命的进程中,人体内的

某种节律在变慢,而客观的时间没有变慢,老年人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快了。

其次,与新鲜感能刺激人大脑记忆有关。比如我们新去一个地方时,去的路总是显得很长,回来时却似乎要短得

多。因为去时路上你所看到的景色都是新鲜的,你的大脑需要对这些新鲜事物进行处理记忆,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路似乎很长。而回来时,这些景象不再是第一次体验,一切变得熟悉,大脑需要处理的事物也就少了,时间过得就快

了,路也似乎短了许多。人生也是一样,小时候看这个世界都是新鲜的,外界充满了各种新刺激,这样就显得每一天

都很漫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外界的事物已经缺少太多的新鲜感,更多的只是一种单调的重复刺激。丰富的经验使神经

对于生活中的信息处理得极为快速,渐渐进入了“适应性”的状态,不但削弱了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同时保留的记忆

也信息不全,这样显得一天不经意间就过去了。

第三,可以用“相对论”来解释,一个5岁的儿童,他会感觉过去的一年很长很长,这是因为过去的一年占他生

命总过程的20%(1/5);而一个20岁的青年,过去的一年只是他生命总过程的5%(1∕20);而对于一个50岁的中年人,过

去的一年仅仅是他生命总过程的2%(1/50)。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阴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同

漫漫人生相比,就会觉得这些微不足道的时间过起来很快。

1.下列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的一项是()

A.前额叶皮质和海马体发育较成熟,注意力喝短期记忆能力也未完全形成。

B.孩子们的遗忘速度比成年人要快的多,他们的记忆更替也更快。

C.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

D.7岁时儿童记忆的方式开始改变,由不成熟变得更趋向于成年人。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体内的生物钟随着人年龄的增长在逐渐变慢,而客观的时间却没有变慢,所以年龄越大的人就感觉得时间过

得越快。

B.新鲜感可以刺激大脑的记忆,人无论是走一段路还是接触新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都会对新的景象喝新的事物进行

处理和记忆。

C.因为丰富的经验使人逐渐进入“适应性”状态,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减弱,记忆的信息也不全,所以时间不经意就

过去了。

D.人的年龄与过去的时间在其整个人生中所占的比重成反比:年龄越大,过去的时间在人生中所占的比重越小;反之,

所占的比重越大。

3.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篇说明有关“时间去哪儿了”的事理说明文。从生理学的角度科学地解答你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光阴似箭的

问题。

B.本文采用时间顺序,依次说明幼年时光去哪儿和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快的原因,结果清晰,层次分明。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采用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在年龄大小与时间流逝的关系中是如何体现“相

对论”的。

D.本文的语言平实严谨,融科学术语通俗的表述中,再加上标题和开头都与流行歌曲有关,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应用

12.(1)按照中国传统纪年之一的干支纪年法,2017年是丁酉鸡年。“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

《桃花源记》一文中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句就表现了桃花源中宁静祥和的生活环境。汉语成语中也有许多带

有“鸡”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成语:、O(要求:不得重复使用本试卷中出现过的内容)

(2)鸡年,中国邮政总公司发行丁酉年特种邮票,面值1.2元(如图)。新的特种邮票巧妙地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邮

票设计结合起来,请你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来介绍一下这枚邮票,并运用至少一种修辞手法,字数60字左右。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阅读下面一首短诗,根据要求写作文。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栖牲你自己!”

请以“你自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要求)

(1)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参考答案

一、积累

1、D

【解析】

试题分析:A.语序不当,把“广泛”与“听取了”的位置互换。B.重复累赘,将“如果”或“要是”去掉一个。C.

否定词语滥用,去掉“不”。D.正确。故答案为D。

2,B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A项中的“满城风雨”形容事情传遍各处,到处都在议论着(多指坏事)与语境不符;C

项中的,,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与语境不符;D项中的“幡然悔悟”迅速彻底地后悔醒悟。与语境不

符。故选故

3、C

【解析】

C词语中没有错别字。A“泻”应为“泄”。B“像”应为“相”。D“凶”应为“汹”。

4、A

【解析】

A错误,应是: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阿长说她们脱掉裤子一排排站在城墙上,外边的大炮就放不进去,再

放就炸了。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是有伟大的神力的。所以产生空前的敬意。

5、①随风直到夜郎西②晨兴理荒秽陶渊明③濯清涟而不妖④俯首甘为孺子牛⑤烽火连三月⑥沉舟侧畔

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⑦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

类型,都是以识记、积累为根本的。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夜郎、荒秽、濯、涟、孺、烽、畔、阑”等字词

容易写错。

点晴: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

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6、示例1:宋江私放晁盖是“义”。济州府差来捉拿晁盖时,宋江先是推说知县睡着了,让何观察在对门茶坊等着,

以此赢得时间;然后冒着生命危险赶去通知晁盖,这就是“义”。

示例2: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是“义”。鲁提辖听了金氏父女的遭遇,非常生气,第二天把金氏父女送走后,就去找镇

关西算账,三拳打死了镇关西,为金氏父女报了仇,这就是“义”。

【解析】

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识记。要熟练掌握小说主要人物的姓名籍贯,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小说人物做的事,

对主要故事情节要熟悉。仿照示例,举一个例子,并阐述“义”的具体表现即可。如: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是“义”。

林冲被押开封府。薛霸、董超一路上百般折磨林冲。在野猪林,薛、董将林绑在树上,说明高太尉陆虞候指使他俩陷

害林冲的根由。听说林冲被发配沧州,鲁智深一直在暗地里跟着,两人要用水火棍打死林冲,后被鲁智深所救。这就

是“义”。

二、阅读

7、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A.“又

何间焉?”的“间”是“参与”的意思,不是“间隔”。故答案为A。

2.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

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C项“之”是“助词,补足音节,不译”的用法,其他三项“之”均为代词。故

答案为C。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二段,“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

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据此,B项

说鲁庄公“善于把握战机的形象表现得神情毕现”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Bo

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当权的人

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

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从来不敢独自专有,一定把它们分给身边的

大臣。”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顺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

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对上天说实话。“曹刿说:"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

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

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

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

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后,鲁庄公问他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士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士气。

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旺

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在那里设有伏兵。后来我看到他们的

车轮的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8、1.①起

②辅弼,辅佐

③使...劳累

④表现

2.用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性情坚韧,增加他原来所不具备的才能。

3.提示:围绕“思想受到磨砺,培养顽强的精神和坚韧的性格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或“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

功的必要条件”或“在生活中经历挫折,承受失败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回答。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运用和积累情况。针对这类题目,学生可以根据文意和语境,以及自己的积累,得出答案。平

时学生也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词语,如“征”,除了我们熟知的“召,征召”、“索取,求取”之

意外,也当积累其在本题中“表露”之意。

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首先将重点字词及常用

句式翻译出来,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忍:使……坚韧。接下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加以调整使语句畅

通即可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可以先谈自己对这个句子的理解,然后结合实际谈启发。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

命放到一个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炼他的意志,锻炼他的筋骨,还要让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当今社会人们多是

养尊处优,缺乏身体上的锻炼,因此“身体的摔打和体魄的健壮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在学

习和生活中都应努力磨炼自己,增长自己的才干,争取成为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

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练其人心志,以饥饿和困乏考验其人身形,扰乱其人业已开始

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心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

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

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9、1.(1)悲伤(2)吞并

2.乐不思蜀

3.而禅喜笑自若。

4.胸无大志,昏庸无能,贪图享乐。

【解析】

1.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

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

本题中的“怆”是“悲伤”;“并”是古今异义词,"吞并”的意思。

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王问禅目:'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可概括出一

个成语是“乐不思蜀”。后来用“乐不思蜀”指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句作答。语句“司马文王与禅宴,

为之作故蜀技,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的意思是: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

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可见“禅喜笑自若”一句描写出刘禅与其他蜀臣截然不同的神态。

据此理解作答。

4.试题分析: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依据“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此间乐,不思蜀”“诚如尊命”可知,

刘禅是一个胸无大志、贪图享乐、昏庸无能的人。据此分析作答。

参考译文:

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

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

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有一天,司马昭问刘禅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随侍刘禅的郤正

知道了这事,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着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

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

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10、1.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2.首先提出分论点:要学会历史思维,接着分析要有历史思维的原因,然后从三方面阐释了历史思维的含义,最后总

结掌握历史思维的意义。

3.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列举了德国总理勃朗特惊世一跪和日本首脑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例,并将两事例对比,表

现了二者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具体突出地证明了本段要掌握鉴古知今本领的观点,进而证明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一篇文章纳论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不止一个。如果论点不止

一个,那就需要明确中心论点。这几个论点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递进的,但它们都应该服从全文的

中心论点。论点的呈现方式:有的议论文的论点在文章中用明确的语句表达出来,我们只要把它们找出

来即可;有的则没有用明确的语句直接表述出来,需要进行提取、概括。本文中心论点是:我们应该以

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能力,其实是对作品的整体感悟能力的考查。中心论点的总结有

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

头,三是文章结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需要自己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

用一个能表示简明判断的完整的句子来表达。

2.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①举例论证:列举有代表性的事例来阐

明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加具体而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采取生活中的道理或者名人名言等来证明论点,

使论证更加概括深入。③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以强调突出论证。④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以使论证通俗易懂。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

3∙本题考查学生对论据的把握,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论据能够论证的观点,并且判断这个论点是否

和本文的论点一致。根据给出的名人名言的内容,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项不能充当道理论据,与中心

论点”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把握其精要,从文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教益”无关。

11,1.C

2.D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C项不属于幼时记忆遗忘的原因,7岁时幼时记忆开始模糊,儿童只

能回想起幼年生活的一小部分,是因为在7岁时,人们习惯成的记忆方式开始改变一一在那之前,儿童缺少时间和地

点的观念,而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回忆早期记忆的内容和形式更趋向于成年。

2.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找出相关语段,根据最后一段“人越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光明

在其整个人生当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可知,这是用相对论来解释原因,属于人们的感觉,所以D选项说的是错误的。

3.本题综合考查了说明文的说明顺序、说明内容、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知识,这篇文章首先提出问题,说明了幼年

时光去哪儿了,然后介绍了年龄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的原因,属于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所以B选项说的是

错误的。

三、应用

12、(1)闻鸡起舞、金鸡独立等。

(2)例:该枚邮票的左侧印有“丁酉年”,将中国传统的纪年方式干支纪年法运用到了邮票上。邮票的正中则是一只

昂首阔步向前飞奔的雄鸡,犹如一位向着赛道终点冲刺的运动员,并运用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笔法将雄鸡勾勒得栩栩

如生。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综合运用的图文转换题。(1)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运用能力。“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独特的象征

意义,汉语成语中也有许多带有“鸡”字的成语。调动自己的积累,写出两个带有“鸡”字的成语即可。示例:牝鸡

司晨、鸡鸣狗盗、杀鸡取卵、鸡犬不宁、呆若木鸡、杀鸡儆猴、金鸡独立、小肚鸡肠、鸡飞狗跳、手无缚鸡之力、鸡

鸡犬升天等。(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清题目要求,再是要结合要求审懂图意,三是用通

顺的语句表达出图意。解答此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去思考,其次,注意具体要求,合理运用修辞,控制字数,

最后要注意语言表达通顺连贯。“丁酉年”字样,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干支纪年法的应用。正中的雄鸡似一位运动

员向前飞跑,中国水墨画的笔法则使雄鸡形象生动。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

13、活出你自己

人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