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三下学期3月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南省常德市一中2024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中的“亡”意思相同。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比“才”更重要的道理。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14.“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3分)湖南省九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二月二十七日①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北进棠圣思过听,欲使之副戒报府。光今所言,正退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地向虽殊,火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碎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因武子婷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原之,与言于上而逸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藩镇大臣A有言B散青苗钱不便者C天子出D其议以示执政E而介甫遽悻悻F然不乐G引疾卧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相同。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不相同。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B.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设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2)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14.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俟命而已”,司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3分)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已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据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文本二:鸣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恒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文本三: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及夫发A谋B决策C从容D指E顾F立定G大计H谓I千载J而一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教以书字”的“书”和“公官高,当书”的“书”意思不同。B.文中“惟读书是务”的“惟”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惟”意思相同。C.蓍龟,古人以蓍草与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指占卜。喻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指欧阳修。D.临朝,指帝王亲临朝廷处理政事。文中指仁宗皇帝在位执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文才出众。四六文盛行之时,他另辟蹊径,文风与众不同;主修《唐书》而不夺人之功;文风豪健,让王安石折服。B.欧阳修奖掖贤才。湖州孙觉险遭郡守加罪处罚,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与其素不相识,在他的举荐下被朝廷任用。C.欧阳修正直耿介。韩琦主持国政,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敢于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2)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14.简括文本一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和文本二、三的不同。(3分)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节选自《国语》)材料二: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诗礼之训”的“训”词义相同。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4.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文言文阅读湖南省常德市一中2024届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节选自《韩非子·用人》)材料二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节选自《资治通鉴》)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中的“亡”意思相同。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比“才”更重要的道理。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14.“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3分)10.ACE(原句标点: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11.C(意思不相同。《答司马谏议书》中“是”为“认为正确”的意思。)12.C(阐明的是“德”与“才”缺一不可的道理)13.(1)(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给他。(习:熟练;诸:兼词“之于”;奏:献。语意1分)(2)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异:有区别,不同;莫之能辨:宾语前置句;所以:……的原因。语意1分。)14.①韩非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②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共3分,韩非用人方面任答两点得2分;司马光选官方面答出“德行为先”得1分。语意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承受职务,依法尽力来担当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轻松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静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犹如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相互损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材料二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上他。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臣司马光曰: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做恶事。持有才干作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这就是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次序,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湖南省九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二月二十七日①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谏议阁下: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成被其泽矣。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光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上书自辩,至使天子自为手诏以逊谢,又使吕学士再三谕意,然后乃出视事。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北进棠圣思过听,欲使之副戒报府。光今所言,正退介甫之意,明知其不合也,然光与介甫地向虽殊,火归则同,介甫方欲得位,以行其道,泽天下之民;光方欲碎位,以行其志,赦天下之民,此所谓和而不同者也。故敢一陈其忠,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因武子婷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原之,与言于上而逸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不宣。光惶恐再拜。(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变法自熙宁二年(1069)开始。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藩镇大臣A有言B散青苗钱不便者C天子出D其议以示执政E而介甫遽悻悻F然不乐G引疾卧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文中指察觉,与《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词义相同。B.被:文中指蒙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相同。C.谢:文中指道歉,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中的“谢”词义不相同。D.过听:本指错误地听取,文中是对皇上赏识自己的自谦,似于“承蒙错爱”的“错爱”。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光虽然在写这封信之前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但在信中仍然表达了对王安石的敬重和欣赏,这是君子之争的典范。B.许多与王安石政见不合的官员背后非议王安石,但不愿意当面批评他以免惹祸上身,只是坐等王安石变法自行失败。C.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仅不能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反而大加责备;不但没有修正过去错设的法令,反而更急迫地推行改革。D.司马光举国武子的例子,是从王安石的个人利益出发,劝告他不要重蹈国武子只听好话而最终不得好死的覆辙。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2)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14.文末司马光说“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俟命而已”,司马光这样说的真实意图是什么?(3分)10.CEG【解析】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11.A【解析】《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中的“察”意为“察举、举荐”,与文中加点的“察”词义不同。12.D【解析】此项曲解文意,原文是说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而司马光自己与国武子相似,表达了即使不得好死也要向王安石进言。13.(1)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4分)(2)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4分)评分细则:(1)是非:对错。窃:私下。为:认为。(每点1分,句意1分。)(2)虽然:虽然如此。何忧之有,特殊句式,宾语前置。(每点1分,句意2分。)14.①表层意图:司马光借这句话表达自己不怕因直言进谏受到惩处和打击。(1分)②深层意图:用自己的坚定意志让王安石能虚心纳谏,修正其错误政策。(2分)评分细则:学生如果只是解释了这句话的文言意义,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怀着惶恐的心情再拜于介甫参政谏议阁下: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泽。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但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让执政太臣观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托病躺在家里。您想辞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英明主上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我在批答中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促使您尽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鉴察,大加责备,并且上书为自己辩解,以致逼使天子亲作手诏谦词致歉,又使吕学士一次又一次地表明挽留之意,然后才出来办理公务。出来办事的确是对的,但应当立即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使士子、庶民得到安慰,以报答天子的大德。您现在不是这样,而是心情更加忿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努力奋战天下的人,跟他们分个胜败,不再考虑道理的对错,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我近来承蒙圣上恩德错听,准备委任为枢密副使。(我私下考虑身居高位的人,不可以没有功劳,受了大恩的人,不可以不进行报答,因此独敢申明去年的议论,)我现在所说,正好跟您的意见相反,明明知道不合您的心意,但是我与您虽然在政治上的趋向有别,但其总的目标却是相同的,您正欲得到相位以行其治国之道,使天下的人民受其恩泽;我正欲辞去官职,以行个人之志,使天下的人民得到拯救,这就是我所说的“和而不同”的涵意。因此敢于略陈我的志愿,亲自传达给您,以尽益友的情谊,至于是采纳或者拒绝,就全在您了。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好死。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因此才敢于妄加议论而没有疑虑。适逢辞让朝廷的宠命而未获批准,而且又生膝疮不能外出,不获亲自在您左右侍候对面交谈,只好奉书陈述下怀,深感恐惧不安。)(对于书中所言,)您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奏上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我等候命令就是了。言不尽意。我内心惶恐,谨再拜。注:括号内斜体文字属于删去的文本的翻译,仅供教师讲评参考。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已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据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文本二:鸣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譬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救,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恒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享!(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文本三: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颖水之湄。(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及夫发A谋B决策C从容D指E顾F立定G大计H谓I千载J而一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中“教以书字”的“书”和“公官高,当书”的“书”意思不同。B.文中“惟读书是务”的“惟”和“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惟”意思相同。C.蓍龟,古人以蓍草与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指占卜。喻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指欧阳修。D.临朝,指帝王亲临朝廷处理政事。文中指仁宗皇帝在位执政。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欧阳修文才出众。四六文盛行之时,他另辟蹊径,文风与众不同;主修《唐书》而不夺人之功;文风豪健,让王安石折服。B.欧阳修奖掖贤才。湖州孙觉险遭郡守加罪处罚,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与其素不相识,在他的举荐下被朝廷任用。C.欧阳修正直耿介。韩琦主持国政,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敢于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2)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14.简括文本一在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上和文本二、三的不同。(3分)10.CFH(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句意为: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11.B(第一个“惟”是“单,只”的意思,第二个“惟”是“想”的意思。)12.A(“他另辟蹊径,文风与众不同”是对“独步其间”的误解,应理解成欧阳修的骈文水平超凡脱俗。)13.(1)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视怨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劲正”“仇怨”“至于”各1分,句意1分。)(2)原来我的父亲胸怀大才而避世(隐居),(如果)不是先生就没有人能招致(他出仕)。(“怀宝”“遁世”“致”各1分,句意1分。)14.①文本一多记叙,语言多散句,平实自然;②文本二、三两文多议论、抒情,语言多排偶,典雅庄重。(两个方面,四个要点。答对一个要点给1分,答对三个要点即给3分。)文本一:先父四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他写字,还让他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又让他学习作诗。以至于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致力于读书。等他考中进士时,求学的人正盛行写作骈文,号称时文,而先父此时已独步其中。天圣七年,补选为国子监生。这一年秋天通过乡试,第二年通过省试,并且都是第一名,从此名重于世。先父平生把奖掖后进、推举贤才作为自己的责任。湖州孙觉担任合肥主簿,和先父不相识。郡守对孙觉很恼怒,想搜罗罪名治他的罪。当时胡侍讲在太学,把这件事告诉了先父,先父亲自写信给他的属下,让他保全孙觉,于是得以免罪。福州隐士陈烈一向与先父不认识,先父听说了他的名气,了解他的品行德义,多次向朝廷举荐,请求征召录用,朝廷就任命陈烈为国子监直讲。先父平生写文章胜过他人,却从不向别人夸耀自己。当初他奉皇命编撰《唐书》,而《列传》由宋祁编撰。完成后上奏皇帝,按照旧制只署官职最高的人的名字,先父官职最高,应当只署他的名字。先父说:“宋公编写《列传》,功夫深厚,耗时长久,我怎可掩盖他的名字,夺取他的功劳?”于是《列传》署上了宋祁的名字。先父生性耿直刚正,不顾虑(他人的)仇视怨恨。虽然因为这多次被谗毁诽谤,到了被贬谪放逐(的地步)。等到他官居高位,仍然坚定而毫不顾全自己,更加致力于正道直行,置身于事,不惧议论。这时当今的司徒韩琦主持国政,每当诸位公卿聚会议事时,事情还未定论,先父都据理力争,有时向皇帝奏事,众人意见不统一,先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回避。文本二: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因而得到传授,求学的人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有所依仗因此不会害怕,小人因为害怕先生所以还有不敢做的事情。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他运动,但受他恩惠的事物,不能够用数字来衡量、不能全部知晓。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没有了查找疑问的人。原来我的父亲胸怀大才而避世隐居,(如果)不是先生就没有谁能够招致(他出仕);而我无才无德,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受到教育有十六年。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从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痛哭。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文本三:先生活着的时候,闻名于当代;先生去世以后,有著述流传后世,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可以了!先生具有那样深厚的气质,高远的见识,加以精微的学术功力,因此作为文章,发为议论,豪放、强劲、英俊、奇伟,神奇、巧妙、灿烂、美好。世上求学的人,不论他是否认识先生,只要读到他的著作,就能知道他的为人。在仁宗皇帝在朝的最后几年,考虑到他去世后的事情,曾经认为,像先生这样的人才,可以把国家的前途委托(给他)。后来确定方针,从容行动,当机立断,辅助当今皇上即位,真可说是千载难逢的大事一朝决定。功成名就,不自居有功而请求退职,从出任官职,到居家隐居,这样的英灵,绝不会随着躯体消灭,而长留在箕山之旁与颍水之滨。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节选自《国语》)材料二: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B.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C.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诗礼之训”的“训”词义相同。D.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B.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C.《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D.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14.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答案】10.BDF11.C12.D13.(1)屈到喜欢吃菱角,他生病了,唤来家臣嘱咐说:“一定用菱角祭祀我。”

(2)君子用德行来爱人,小人用无原则的宽容来爱人。14.①柳宗元不认同屈建的做法,认为“屈建去芰”有违孝道,没有做到《礼记》中所说的“要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做什么,思念死者生前喜欢吃什么”。②苏轼肯定了“屈建去芰”的做法,认为屈建是不想父亲担上临死时只考虑自己饮食的浅薄名声才不遵从父亲的遗愿。【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如果认为柳宗元的话是正确的,这样看来曾元是孝顺父母的儿子,曾子考虑礼法的末节而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