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1页
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2页
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3页
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4页
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首先强调天人合一。在西方,人与自然二元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古希腊经济是一个以海上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因此古希腊人所思考的都是怎么征服自然,怎么跟大海作斗争,跟天气作斗争。而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与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雨旸时若,就会获得丰收,气象异常则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中国古代所有的生产和生活都必须遵循服从于天时。人们通过测算天时周期,以确定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然后趋利避害,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种素朴的天人和谐观强调农业耕作要天人相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其次,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推崇阴阳五行互相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立体的球状网络,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不能单看其中一个要素。中国人很早就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系统论、循环论、复杂论的意识,不是简单地看某个物种,而是看到不同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之理。比如说除害虫,中国人认为所有的虫子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们有的对人类有害,有的对人类有益,不能把所谓对人类有害的虫子全部杀死。比如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稻作农业文明中,农人们在杀害虫的时候故意留下一部分,因为他们认为,害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杀死过多的害虫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对其他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坚信循环论的思想。中国古代农业强调作物轮作,提倡土壤轮耕,用养结合,保持地力常新等,这些都是循环论的思想。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古人逐渐总结出施肥对于提高耕地产量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开始寻求如何更多、更高效地向自然索取作物肥料,于是腐朽的植物、动物的排泄物等都被古代劳作者用以提高耕地的肥力。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优异的农耕条件和封闭的地理环境,这便造就了古人崇尚“自给自足"“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

美国著名农学家F.H.King在《四千年农夫》中讲到中国的循环论农业思想:“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泄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种植伦理可以概括为顺天地时宜而尽人力。所谓顺应天地时宜,就是“顺天时”与“因地宜"。具体来说,“顺天时”是指顺应自然时节,比如古籍中“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和“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等记载,或概括或具体,都是“顺天时"的表现。“因地宜”是指衡量土地之所宜并积极因循,传统农学所谓“南种粳、糯,北种麦、粟"和“小麦宜下田”“(稻)选地欲近上流",或宏观或微观,都是“因地宜”的具体表现。古代从《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到《农书》《王祯农书》,再到《农说》《知本提纲》,几乎每部农书都会重点强调并充分贯彻这种思想。从根本上讲,顺天地时宜是一种以顺应自然为基本立意的伦理观念。

当然,中国古人的种植活动并非一味讲求顺应与因循,还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这就涉及中国古代种植伦理的另一要点——尽人力。《知本提纲》曰:“竭春稼秋穑之力。"所谓“尽人力”,当然包括尽力顺应天地时宜这层含义,但更主要的是在顺应天地时宜的基础上积极改进作物生长的条件,使之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具体而言,包括积极优化耕作制度和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积极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设施,特别是积极进行翻土、除草、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从根本上讲,“尽人力"是一种以能动创造为根本导向的伦理观念,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可分为采伐、狩猎、渔捕三类活动,先民在这三个方面都制定了系列伦理规范。

采伐要求不伐“夭蘖”,即不可砍伐幼树以及新生的枝芽,如《国语·鲁语上》有云:“山不槎蘖,泽不伐夭。"先民还要求砍伐以时,如《管子·八观》有云:“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

狩猎要“不焚林而猎",不可通过烧毁栖息地来猎取野兽;要“不掩群”,不可捕尽整群鸟兽而要“网开一面";还要“不覆巢”,不可“覆巢破卵"。猎兽要“不廢”“不杀胎",即不可捕杀幼兽和怀孕的母兽;猎鸟要“不卵”“不毂",即不可取食鸟卵和猎杀雏鸟。狩猎还讲时禁,一般春夏两季都禁止狩猎,大约九月才可猎兽,七八月才可猎禽。

渔捕首先要求“不涸泽而渔”。还要求“禁孕别"“禁鲲鲬”,就是禁止捕捞受孕的鱼和未长成的小鱼。渔捕也特别讲求时禁,“薮泽以时禁发之"。具体而言,夏季一般是禁捕期,秋季可能允许适度捕捞,有些史籍还有十二月或正月“始渔”的记载。

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直接目的是“以成其长",防止对野生动植物肆无忌惮的利用。这种做法并非只保护不利用,而是寻求可持续利用,所谓“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和“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可以认为,“永有余用”是其旨归。

(摘编自齐文涛《中国古代的农业伦理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把农业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B.土地既要利用,又要保养;作物要轮作,土壤要轮耕;废物要能够循环利用,形成生态链,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思想。

C.“尽人力"就是指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顺应天地时宜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创造出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条件。

D.我国古代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直接的目的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能够长大成熟,其长远的旨归是寻求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下来一部分残存的害虫作为其天敌的食物或寄主,使天敌能继续存在,这种做法有益于保持生态平衡。

B.施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加大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体现了“永有余用”的思想。

C.以前,胶东半岛的炕用过两三年后,就会被拆除,重新打碎后,放到田里,这种做法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D.人工插秧、抛秧到用机器插秧、抛秧的变化,体现了人在提高生产力和在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方面所做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将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特点。

B.材料一以中国古人对待害虫的态度为例,阐述了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思想对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影响。

C.材料一引用F.H.King《四千年农夫》中的话,论证了中国古代农业循环论思想在保持地力常新中的重要作用。

D.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的理论思想,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相处的具体规则。

4.材料二是如何阐述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请简要分析。

5.下面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些农业思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近年来,桐梓县海校街道东山社区不断结合坝区水资源丰富以及地处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引进了大户在坝区发展“藕+鱼"循环种养模式。即在藕田里套养多种淡水鱼。通过鱼儿松泥、吃草、除虫和鱼儿排泄物为莲藕提供肥料的方式,减少施肥量和病害发生,既提高莲藕量与质,又提高鱼儿品质,促进藕鱼双丰收。藕鱼共生的发展模式,不仅肥了鱼壮了藕,还鼓了钱袋绿了生态。

【答案】1.A

2.C

3.D

4.①首先概括“中国古代种植伦理可以概括为顺天地时宜而尽人力”,解释“所谓顺应天地时宜"。

②其次阐释中国古人的种植活动要发挥人的主动性;

③然后阐述“采伐、狩猎、渔捕的系列伦理规范”。

④最后论述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的目的。

5.①循环农业思想,这种循环种养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视。

②生态农业思想,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③综合农业思想,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农业综合发展的追求。

④高效农业思想,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视。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文艺理论、文学评价类;论证的分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2)本题考查根据材料信息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做好选项和文章内容的比较辨别,确认正确选项。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论点论据的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观点是什么,文章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然后结合选项所给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4)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首先要求写出文章的行文思路,即概括地说明本段先写了什么、其次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或者说本段从哪些方面(正面与反面、客观与主观、古今中外、理论与事例、举例与引用等)分别写了什么,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或说明或补叙什么。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1.A“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把农业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错误,原文“中国人很早就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系统论、循环论、复杂论的意识,不是简单地看某个物种,而是看到不同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之理”。

故答案为:A。

2.C“这种做法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错误,炕用过两三年后被拆除,重新打碎放到田里不属于循环使用。

故答案为:C。

3.D“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的理论思想”,材料一侧重“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故答案为:D。

4.此题考查分析文章思路的能力。

“中国古代种植伦理可以概括为顺天地时宜而尽人力。所谓顺应天地时宜……”,即首先概括“中国古代种植伦理可以概括为顺天地时宜而尽人力",解释“所谓顺应天地时宜”。

“当然,中国古人的种植活动并非一味讲求顺应与因循,还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即其次阐释中国古人的种植活动要发挥人的主动性;

“中国古代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可分为采伐、狩猎、渔捕三类活动,先民在这三个方面都制定了系列伦理规范”,然后阐述“采伐、狩猎、渔捕的系列伦理规范"。

“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直接目的是‘以成其长’,防止对野生动植物肆无忌惮的利用”,最后论述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的目的。

故答案为:①首先概括“中国古代种植伦理可以概括为顺天地时宜而尽人力",解释“所谓顺应天地时宜”。

②其次阐释中国古人的种植活动要发挥人的主动性;

③然后阐述“采伐、狩猎、渔捕的系列伦理规范"。

④最后论述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的目的。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循环农业思想:在藕田里套养多种淡水鱼,通过鱼儿松泥、吃草、除虫和鱼儿排泄物为莲藕提供肥料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这种循环种养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视。

生态农业思想:藕鱼共生的发展模式不仅提高了莲藕和鱼儿的品质,还促进了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综合农业思想:通过结合坝区水资源丰富以及地处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引进大户发展“藕+鱼”循环种养模式,实现了农业的多元化发展。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农业综合发展的追求。

高效农业思想:藕鱼共生的发展模式减少了施肥量和病害发生,提高了莲藕和鱼儿的品质,实现了高效的农业生产。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视。

故答案为:①循环农业思想,这种循环种养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视。

②生态农业思想,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

③综合农业思想,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农业综合发展的追求。

④高效农业思想,这种模式体现了古代农业思想中对农业生产效率的重视。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到人间(节选)

史铁生

这孩子一来到世上,面前就摆好了一条残酷的路。先天性软骨组织发育不全。一种可怕的病,能让人的身体长不高,四肢长不长,手脚也长不大,光留下与正常人一样的头脑和愿望。一条布满了痛苦和艰辛的路,在等一个无辜的小姑娘去走。

“我看她现在还太小。"女的说。

男的在嘴里费劲儿地倒着鱼刺,考虑怎么回答她。

“再过一年,啊?怎么样?明年再让她去。”

“还不是一样吗?反正早晚有这么一天,她得知道她长得丑。"

“我答应了她,你没见她多高兴呢,立刻不哭了,一个人在床上玩,让我跟她一块玩。我到厨房去,她跑到厨房来问我,‘你说我丑吗?’”

“你怎么说?"女的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低头吃饭。

“你准又说她不丑。我跟你说不能骗她!”

“等她再大点,到五岁,再告诉她,可能会好一点。"

“干嘛不到六岁?干嘛不到七岁?大点也长不好!别说五岁。头一回知道自己是畸型人,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别说五岁,五十岁也受不了。岁数越大也许越糟糕。”

“那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得让她知道,让她及早在心里接受这个事实。”

第二天是星期日,孩子很早就醒了,赖在被窝里不起来,看着春天的太阳照进屋里,太阳光越来越多,自己躺在床上唱。

母亲做好了早点,进屋来说:“快起床吧,小懒丫头,吃完饭带你去公园。"

临出门的时候,孩子忽然有些担心:“妈妈,我不去幼儿园了吧?”

“不去。不去幼儿园。"

丈夫撒了一下妻子的衣襟。孩子一蹦一蹦地跑到楼道里去了。

“我知道,我知道,”妻子赶忙解释,“可是现在没法说。"

“那你也别那么说呀,‘不去!’说得那么肯定。”

两个人都叹气,急忙出来。孩子站在楼梯上喊他们。

公园里有了春天的模样,柳条绿了,湖面上有了游船。孩子一进公园就跑起来,跑跑停停,转回身喊她的父母。

“快来呀你们!草!草!"

草也绿了。孩子蹲在地上看,用手摸摸。

“有的草是绿的,爸爸,有的草是黄的。”孩子说。

“草跟草不一样。"父亲话未说完孩子就已经跑开了。

“船!船!妈妈,咱们划船吗?”孩子又跑回来,抱住母亲的腿。

“告诉妈妈,你们幼儿园有船吗?"母亲说。

孩子一愣。

妻子看一眼丈夫,丈夫点点头,鼓励她。

“妈妈,我想划船。”

“那你得答应妈妈一件事,明天去幼儿园。"

“嘘——”丈夫作了个不满意的表情。

“嗯?"妻子有些慌张。

“别这么说,别这么许愿似的。”丈夫小声说。

孩子拉着母亲的手默默地走,专心地望着湖面上的船。“爸爸带你划船去,走!"父亲拉过孩子的手。

孩子有些犹豫,把手缩回来,望望妈妈。湖面上那些划船的人真让人羡慕。

“走,咱们划船去,妈妈也去!”母亲说。

在船上,孩子一直不说话。船桨有时打起水花,孩子忍不住笑起来,尖声叫,但很快又静下来,像个大人似的,心事重重地看着船边荡漾的湖水。

在饭馆里等饭的时候,父亲给孩子讲了个故事:“从前我认识一个小个子的人,很矮,只有筷子这么高……"

孩子笑起来:“真的?那他用什么吃饭呢?”

“别笑,还没人敢笑话他。别看他个子矮。这个人很了不起,从来不把高个子的人放在眼里,很多事别人干不了,可他能干。"

“他能干什么?”

“嗯……很多;譬如说,他研究出了一种药,这种药矮个子的人吃了就能长高。"

“那他干嘛不给自己吃一点?”

“嗯……可是他已经老了。别人吃了这种药都长高了,可是他自己却不会再长高了。所以没人敢笑话他矮,大伙都特别尊敬他。"

“这个人从小就上幼儿园。”母亲插嘴说。

丈夫差点没跳起来,狠狠瞪了妻子一眼。

孩子又低下头。过了一会,她又喊着要回家了,一个人先跑到饭馆外边去。“我跟你说了,上幼儿园是小事!"丈夫冲妻子喊,跑出去追孩子。

女的呆呆地坐在饭馆里,想哭又哭不出来。服务员把饭菜端来了。她问多少钱,服务员说你刚刚交过钱了。等服务员走开,她也走出饭馆。

她看见丈夫和孩子在草坪那边的长椅上,孩子正扯破了嗓子哭。她赶紧跑过去。

“看,妈妈来了,”父亲说,“妈妈给你道歉来了。"

“妈妈,”孩子哭着说,“我不去幼儿园。"

母亲抱着孩子,“欧欧,不哭,不哭,”不知再说什么好。

“妈妈骗了你,妈妈要给你说对不起。"丈夫给妻子使眼色。

孩子用脚使劲踢爸爸:“你甭说!不用你说!你走!你滚一边去!”

母亲还是说不出话来,光流眼泪。

“他还说,"孩子哭着对妈妈说,“还说我就是大脑袋,就是、长得、难看,他还说。”

“那怕什么?那没关系,"母亲抹掉眼泪,尽量让声音平缓、柔和。“大脑袋怕什么?矮个子也没关系,你能在其他地方比别人强,比别人更有用。”

“不!不!!"孩子喊起来,“我不是!我不是!爸爸、才、是哪!”她从母亲怀里挣脱出来,一个人哭着往前走去。

丈夫拍拍妻子的背:“这会你别再哭,有一个就够了。"

“我知道。我没有。”

两个人跟在孩子后面追上去。

到家以后,孩子又把自己关在厕所里。

女的在厨房里洗菜、切菜。男的淘米。男的隔一会到阳台上去一回,从窗户缝往厕所里看看。

天渐渐黑了。夫妻俩站在厨房通向阳台的门旁,听着孩子的动静。

过了很久,厕所的门轻轻响了一下。

孩子站在厨房门前的过道里,看见爸爸搂着妈妈,外面是万家灯火;还有深蓝色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孩子天真活泼,爱玩爱笑,因为是侏儒症患者,她不愿意去幼儿园,即使是到公园划船获得短暂快乐后,也心事重重。

B.父亲讲小矮人的故事是要鼓励孩子身残志坚,做个有用的人,但是效果被母亲一句“这个人从小就上幼儿园"冲淡。

C.画线句写父亲想让女儿由“草跟草不一样”的现象领会到她跟别人不一样,进而让女儿面对并接受自己长得丑的现实。

D.母亲接受了父亲的建议,最终向孩子承认骗了她,并向孩子道歉,鼓励孩子“能在其他地方比别人强,比别人更有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直接写小女孩患上一种可怕的疾病,因此要面对痛苦而艰辛的人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小说奠定悲伤的情感基调。

B.“她问多少钱,服务员说你刚刚交过钱了”一句,用细节描写表现出孩子母亲因看见孩子情绪激动跑出去和受丈夫责怪而心慌意乱的情状。

C.文中对话展现了小女孩和爸爸、妈妈三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表现出作者对人生厄运等问题的看法。

D.本文与《我与地坛》都是在对日常生活进行摹写的同时,大量运用议论抒情句来表现主人公在面对残疾时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真挚感人。

8.从爸爸在饭馆里等饭时给小女孩讲故事开始,直至小说结尾,小女孩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9.读书小组要为此文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甲组提出一组关键词:残疾·态度·爱;乙组提出一个关键词:丑。请任选一个小组加入,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答案】6.C

7.C

8.小女孩的心理变化从好奇到疑惑,再到不安、愤怒、悲伤,最终可能是达到了一种接纳和理解的状态。这个过程反映了儿童在面对自我认同和家庭期望时的复杂情感,以及父母在引导孩子理解和接受自己特点时的挑战。

9.选择甲组,围绕关键词“残疾·态度·爱"写出短评思路。

①残疾:小说通过小女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残疾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

②态度:小说中父母对待女儿残疾的态度成为了故事的核心。

③爱:爱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知识点】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赏析文本的内涵;欣赏文本的形象;中国现当代小说;赏析、品味句子所蕴含的人物情感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3)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心理描写就是就是把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通过文字描绘出来。通常心理描写的方法有三种:一种是让人物自己倾吐自己内心的思想感情;一种是由作者对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客观的分析描述;三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现人物的心理。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写作文学短评,要抓住评论的“点”,这个点就是题干给的关键词。围绕关键词,有概括,有分析。

6.C画线句写父亲想让女儿由“草跟草不一样"的现象领会到她跟别人不一样,并不是要让女儿面对并接受自己长得丑的现实,而是希望女儿理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即使在某方面存在差异,也可以在其他方面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C。

7.D《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作品,它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对残疾的思考,而不是通过对话展现矛盾和冲突。本文是小说,通过对话和情节来展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但《我与地坛》作为散文,其艺术特色与小说有所不同。

故答案为:D。

8.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变化的分析能力。小女孩的心理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好奇与疑惑:在饭馆里,当父亲开始讲述关于矮个子人物的故事时,小女孩首先表现出好奇,对于这个与众不同的人物感到兴趣。但随后她提出了一个直接而纯真的问题:“那他干嘛不给自己吃一点?”这个问题反映出她对故事逻辑的直觉性质疑,以及对父亲话语背后含义的不解。

2.不安与拒绝:当母亲突然插嘴说“这个人从小就上幼儿园"时,小女孩感受到了某种紧张和不安。她可能感觉到了父母之间的某种冲突,或是意识到了自己即将面临的某些事情(比如上幼儿园)。这种不安转化为想要逃离饭馆的冲动,表明她开始拒绝面对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情况。

3.愤怒与抗议:小女孩在草坪上与父母的对话中,她的情绪升级为愤怒。她激烈地抗议父亲的话语,甚至用脚踢父亲,要求他离开。这时,她感到被误解和贬低,无法接受父亲试图安慰她的方式。

4.悲伤与孤独:小女孩在母亲怀里哭泣时,她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认为自己不是父亲所说的那种特别的人。她的悲伤和孤独感达到了顶点,因为她觉得父亲的描述不真实,而且她无法接受自己被标记为“不同”。

5.接纳与理解:小说结尾时,小女孩站在厨房门前,看到父母相互拥抱以及外面的世界,她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认识。尽管文章没有明确描述她的内心活动,但这个场景暗示了她可能在父母的爱和支持下,开始慢慢接纳自己的特点,并理解到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外在的标准。

故答案为:小女孩的心理变化从好奇到疑惑,再到不安、愤怒、悲伤,最终可能是达到了一种接纳和理解的状态。这个过程反映了儿童在面对自我认同和家庭期望时的复杂情感,以及父母在引导孩子理解和接受自己特点时的挑战。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内容,写作文学短评的能力。

选择甲组,围绕关键词“残疾·态度·爱"写出短评思路。

《来到人间(节选)》这篇小说深刻地探讨了身体残疾对个体生活的影响,以及家庭成员在面对这种困境时的态度和爱的力量。主人公是一个生来就患有先天性软骨组织发育不全的小女孩,她的身体与常人不同,但她的心灵却和所有人一样渴望成长和被接纳。

①残疾:小说通过小女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残疾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她不仅要面对外界的偏见和歧视,还要应对自我认同和自尊心的冲突。这种残疾是她无法选择的,但却成为她一生中不可逾越的障碍。

②态度:小说中父母对待女儿残疾的态度成为了故事的核心。父亲试图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来激励女儿,告诉她即使是身体上有缺陷的人也能有所成就。然而,母亲则认为不能一味地安慰和欺骗,必须让女儿接受现实。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反映了家长在教育残疾儿童时的纠结和无奈,也揭示了社会对于残疾人群体的矛盾态度。

③爱:爱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尽管父母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他们对女儿的爱是不变的。他们愿意陪伴她去公园玩耍,尽力让她享受童年的快乐;他们也愿意面对女儿的残疾,寻找最好的解决方案。这种爱不仅是情感上的支持,更是在现实生活中对抗困难的力量。

故答案为:选择甲组,围绕关键词“残疾·态度·爱”写出短评思路。

①残疾:小说通过小女孩的生活经历,展现了残疾给孩子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挑战。

②态度:小说中父母对待女儿残疾的态度成为了故事的核心。

③爱:爱在这个故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骑兵与步兵战者,若遇山林、险阻、陂泽之地,疾行急去,是必败之地,勿得与战。欲战者,须得平易之地,进退无碍,战则必胜。法曰:“易地则用骑。"《五代史》:唐庄宗(晋王李存勖)救赵,与梁军相拒于柏乡五里,营于野河北。晋兵少,梁将王景仁将兵虽多,而精锐者亦少。晋军望之色动。周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贩耳。”退而告之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曰:“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若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知我众寡,则计无所施矣。”德威曰:“不然。赵人皆能城守而不能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庄宗不悦,退卧帐中,诸将无敢入见者。德威乃谓监军张承业曰:“王怒老将。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鄗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庄宗遽起曰:“吾方思之耳。”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德威乃与俱见庄宗,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鄗邑。德威乃遣骑三百,扣梁营挑战,自以劲兵三千继之。景仁怒,悉以其军出,与德威转斗数十里,至于鄗南,两军皆阵。梁军横亘六、七里。庄宗策马登高,望而喜曰:“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乃使人告德威曰:“吾当为公先,公可继进。”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申时,梁军中尘起,德威鼓噪而进,梁军大败。

(选自《百战奇略·骑战》)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且吾A兵少而临贼B营门C所恃者D一水E隔耳F使梁得舟筏G渡河H吾无类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勉,劝说,鼓励,和成语“勉为其难”中的“勉"意思不同。

B.“扰而劳之”和“忧劳可以兴国"两句中的“劳”意思用法相同。

C.“真吾制胜之地也"和“高处不胜寒”两句中的“胜"意思不同。

D.申时,古时用十二地支纪时,申时对应现代时间是15:00—17:00。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带兵救援赵王,听取周德威暂退鄗邑的建议后,在鄗南用骑兵取得胜利,证明了“易地则用骑”的用兵之道。

B.梁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精锐不多,即使这样晋军仍生胆怯心理,后在周德威的带领下,晋军引蛇出洞,大败梁军。

C.周德威、张承业等诸位将领均不赞同晋王乘势急击、速战速决的打法,晋王因此很不高兴,退卧帐中,独自思考。

D.周德威料事如神是胜利的关键,他根据实际情况对王景仁可能采取的行动进行预判,基本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已而,德威获梁游兵,问景仁何为?曰:“治舟数百,将以为浮梁。"

②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有不暇食。

14.周德威建议唐庄宗退军鄗邑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CFH

11.B

12.C

13.①不久,德威抓获了后梁的巡哨兵,问他王景仁现今在做什么?他回答说:“已造船数百艘,将用以搭设浮桥渡河。”

②梁军轻装远来同我辗转交战,既然他们来得这么快,必定来不及携带干粮,纵然能带干粮,也没有时间吃。

14.梁军精锐;地势不占优势;我军兵少又临近敌人营门。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和用法,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大凡骑兵对步兵作战时,如果遇到山林险隘、沼泽水网的地形,就要快速离开此地。因为这是对骑兵作战不利而易取败的不利地形,不可在此种地域对敌交战。如要对敌交战,必须选择开阔平坦地域,这样,方可进退自如,战而必胜。诚如兵法所说:“在开阔平坦地域作战,就要使用骑兵部队。"《新五代史》记载:晋王李存勖率兵援救赵王王镕,与后梁军对峙于距柏乡五里的地方,扎营于野河之北。当时,晋军兵少,而梁将王景仁所率之兵虽多,但精锐部队也少。晋军看到对方兵多,有些畏怯失色,晋将周德威针对此情而勉励部队说:“梁军这些人不过是从汴宋地区临时雇佣来的乌合之众,(容易打败!)”但德威回到帐中向晋王报告时,却说:“梁军比较精锐,不可立即与之决战,应当向后稍退以等待有利时机。"晋下说:“我率孤军千里而来,利于速战速决。如今若不乘势迅速进攻它,一旦让敌人摸清我军的实力情况,我们就无计可施了。”德威反驳说:“事情并非这样。赵王之军善于守城而不善于野战,(梁军尚难在短时间内破城)。我军赖以取胜的有利条件在于骑兵,只有在平原旷野地域作战,才能发挥其快速机动、猛烈突击的特长。现在我军扎营于河边,临近敌人营门,这不是便于发挥我军长处的地方啊!"普王听后很不高兴,回到帐中就卧床休息了。众将见此情形,无一人敢于入帐请求进见。周德威无奈,只好对监军张承业说:“晋王生我气了。我不主张速战速决,并不是因为我畏敌怯战,主要考虑我军兵少而又临近敌人营门,所依恃的仅仅一水之隔罢了。假使梁军得到船筏渡过河来,我们就将无一幸免于难了。似此情况,不如退兵到鄗邑,以引诱敌人脱离营垒,骚扰他们使其疲惫不堪,然后就可以运用计谋战胜它了。”承业听完,立即入见晋王说:“德威是员老将,深知用兵打仗。希望您不要忽视他的主张意见。"晋王听后骤然坐起说:“我正思考这个问题呢。”不久,德威抓获了后梁的巡哨兵,问他王景仁现今在做什么?他回答说:“已造船数百艘,将用以搭设浮桥渡河。"德威于是偕同梁军士兵一起去见晋王。晋王笑着说:“果然如你所料到的那样。”随后下令退军到鄗邑。(交战之日)周德威清晨派出三百骑兵前往梁营挑战,他自己亲率三千精兵随后跟进。梁将王景仁见此大怒,遂下令梁军全部出击,同周德威部转战数十里,进至鄗邑之南,双方都列阵以待决战。梁军依仗兵多,横排列阵六、七里之长。此时,晋王策马登上高处观察敌阵,喜出望外地说:“此地平原草矮,既便于前进,又便于退却,真是我们战胜敌人的好地方。"于是派人告诉德威说:“我当做你的先锋,你可随后跟进。”德威劝阻说:“梁军轻装远来同我辗转交战,既然他们来得这么快,必定来不及携带干粮,纵然能带干粮,也没有时间吃。这样,等不到中午,他们就会人饥马乏,其军必定退却。乘其退却而攻击他们,一定能获得胜利。"到了午后四、五点时分,梁军阵地果因人马后退而烟尘大起,德威乘机擂鼓呐喊,发起猛烈攻击,结果大败后梁军。

10.句意:主要考虑我军兵少而又临近敌人营门,所依恃的仅仅一水之隔罢了。假使梁军得到船筏渡过河来,我们就将无一幸免于难了。似此情况。

“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营门"之后断开;“所恃者一水隔耳”,“耳"一般放在句尾;“吾无类矣”,“吾"一般在句首。

故答案为:CFH

11.B“扰而劳之”,骚扰他们使其疲惫不堪;“忧劳可以兴国",辛劳、忧劳。

故答案为:B。

12.C“周德威、张承业等诸位将领均不赞同晋王乘势急击、速战速决的打法”,对于张承业的态度,文中没有明确表示。

故答案为:C。

13.①已而:不久;获:抓获;治舟:造船;浮梁:浮桥。

②暇:闲暇;赍:携带;食:吃。

故答案为:①不久,德威抓获了后梁的巡哨兵,问他王景仁现今在做什么?他回答说:“已造船数百艘,将用以搭设浮桥渡河。"

②梁军轻装远来同我辗转交战,既然他们来得这么快,必定来不及携带干粮,纵然能带干粮,也没有时间吃。

14.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根据“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概括原因。

故答案为:梁军精锐;地势不占优势;我军兵少又临近敌人营门。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对酒作

陆游

饮酒豪如卷白波,遣愁难似塞黄河。

多闻只解为身累,后死空令见事多。

未试神仙餐玉法,且赓壮士入关歌。

此心不道无人识,雪鬓萧萧奈老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诗题,运用比喻手法抒写诗人心中无法通过豪饮来化解的苦闷之情。

B.颔联承接首联,将诗人的“多闻"与困境形成对比,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愁绪。

C.尾句和“无边落木萧萧下”(杜甫《登高》)中的“萧萧"都是形容物体下落的拟声词。

D.诗歌以富有力度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的纷扰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思。

16.“愁”是本诗的诗眼,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缘何而愁。

【答案】15.C

16.(1)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

(2)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

(3)无人理解无人赏识的孤寂与痛苦。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古代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5.C句子中““萧萧"”是稀疏的意思。

故答案为C。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多闻只解为身累,后死空令见事多"上句中,诗人学识广博、见多识广只会成为自己的祸患,通过描绘这一颠倒可悲的社会现象,流露出诗人对黑白颠倒贤愚不分的现实的愤慨以及诗人在这一社会中的失意之情。下句中,诗人写对自己“后死”的懊悔,以致于诗人看到很多令人气塞的事情却又无可奈何,通过对这种不合常理的心理的描绘,强烈地表达了诗人身处不堪现实的愤怒与无奈。

“未试神仙餐玉法,且赓壮士入关歌"上句中,诗人写自己还没有尝试过餐玉修炼大法。言下之意,诗人做不到也不会做避人避世冷漠超然的“神仙”,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依然挚诚而炽烈。下句中,诗人写道,既然如此,诗人决定暂且接着当年荆轲在易水离别时所唱的歌曲,也像荆轲一样慷慨悲歌。在这里,诗人运用典故,一方面透露出诗人和荆轲一样舍生忘死报效国家的豪情,一方面又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

“此心不道无人识,雪鬓萧萧奈老何"上句中,诗人吐露了无人理解无人赏识的孤寂与痛苦,这已经让诗人难以承受!然而,上天似乎也有意为难诗人,早早染白了诗人的双鬓,早早地让衰老降临到诗人身上,这种处境,想必诗人早已悲绝愁绝苦绝了吧!这样写,既进一步表现了诗人的悲愁,又流露出诗人知音难觅、无人赏识、英雄空老的悲慨。

故答案为:(1)社会黑白颠倒贤愚不分。

(2)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无奈。

(3)无人理解无人赏识的孤寂与痛苦。

17.(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说自己是“”,以皇上的旨意来证明变法的正当性,又说新法的制定也是经过朝廷认真讨论的,最后才“",有力地反驳了“侵官”的指责。

(2)《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礼记·礼运》中“___,”表达了相同的意思,都体现了儒家的“仁"。

(3)中国古代诗文中有借助“美人”意象来抒情的传统,以委婉的艺术手法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如“,___"。

【答案】(1)举先王之政;以授之于有司

(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知识点】理解性默写;开放性默写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易错的字词有:授、渺、予。

故答案为:(1)举先王之政以授之于有司(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名篇名句的默写的能力。对于上下句的识记性默写,难度不大,难在理解性默写。需要理解背诵篇目的内容,针对问题选对句子并默写正确。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江滨的散文有很强的辨识度和明显的代入感。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发现作家本人的存在。一个最好的散文作家,是能把他自己融入到作品之中,让自身与散文①_________________。只有这样,作品才经得起历史的、时间的检验,因为它是真诚的、真挚的,是倾注了作家本人所有的人生经验和心血的。但这并不是简单地做到“有自己”,那个自我的存在一定是有意义的,有思想的意义和文本恰当的意义。“自己"并不是突兀的加入者,而是一个自然的参与者,如同一个②的词句。尤其在写风物那一辑里,这一特点更突出。写记忆,写记忆中的童年、写记忆中的乡村、写记忆中的风土人情;写变化,城市的③_____________,农村的物是人非;写自己,亲历的人生一瞬,岁月的轮转更替……当每一篇文章里都有一个自己的影子的时候,当每一篇文章里,这个自身的影子都是以文学形式展示出来的时候,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切的,有真情实感的。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本段文字富有韵律美,这种表达效果是如何取得的?请从修辞和句式两个角度简要说明。

【答案】18.合二为一;恰如其分;日新月异

19.整个文段读起来押韵,朗朗上口。修辞角度:比喻、排比的运用;句式:整散结合。

【知识点】修辞手法的分析、运用;成语的使用;句子艺术手法辨析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词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词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

(2)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需从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考虑。

18.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词语的运用的辨析能力。合二为一:指将两者合为一个整体。

恰如其分:一指说话办事不过分;二指办事或说话十分恰当合适。

日新月异:指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形容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故答案为:合二为一;恰如其分;日新月异

19.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修辞角度:“如同一个恰如其分的词句”比喻;“写记忆,写记忆中的童年、写记忆中的乡村、写记忆中的风土人情;写变化,城市的日新月异,农村的物是人非;写自己,亲历的人生一瞬,岁月的轮转更替……"排比的运用;

句式:“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发现作家本人的存在。一个最好的散文作家,是能把他自己融入到作品之中”“写记忆……写变化……写自己",整散结合。

故答案为:整个文段读起来押韵,朗朗上口。修辞角度:比喻、排比的运用;句式:整散结合。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寒冷的冬日,吃上一块热乎乎的烤红薯,暖身暖心又营养。网友直呼“烤红薯简直是冬天的标配”,“①"的微博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

中国营养学会注册营养师王艳丽说,②_________________。研究表明,烘烤红薯可使红薯的可溶性糖含量从9.12%提高到36.65%。其中,麦芽糖就增加了200倍,这可能是烤红薯更甜的原因。

③_________________。王艳丽解释说,焦糖化反应是糖在加热情况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涉及糖类物质在加热时的分解和重组。这一过程通常在相对高的温度(160℃至210℃)下进行,最终生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使烤红薯流出深红色糖汁,也更美味。生活中,焦糖糖果、烘焙食品、烧烤和煎炸食品等也都有焦糖化反应。

哪种吃法更健康?王艳丽称,烤红薯和蒸红薯都有各自的优点。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有研究证明,蒸红薯在保留类胡萝卜素方面具有优势。从升糖指数(GI)角度来看,蒸红薯具有较低的升糖指数(GI为44),而烤红薯的升糖指数较高(GI为94),意味着它们能快速分解为糖分,可能会导致血糖水平的短时上升。而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方面,两者差异并不显著。

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1.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研究表明”和三个数字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2.下列句子中的“而"和文中加点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一而再,再而三。B.战而胜之。

C.为正义而战。D.能认真听讲而不能认真作业。

【答案】20.烤红薯为什么比蒸红薯更好吃;红薯的甜度与可溶性糖含量直接相关;烤红薯好吃的原因还离不开焦糖化反应

21.“研究表明"作用:科学依据。

三个数字作用: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22.D

【知识点】词类(连词、副词等);字词在语境中的含义;语句补写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分析语段的特征;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理解词语有几种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词语。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学生可以结合语境,首先理解画横线处的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然后再分别理解选项,找出其含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0.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几段文字整体意思,围绕“烤红薯”“蒸红薯"展开,“微博话题也频频登上热搜”,和蒸红薯有关,即“烤红薯为什么比蒸红薯更好吃"。

第二个空根据“研究表明,烘烤红薯可使红薯的可溶性糖含量从9.12%提高到36.65%”,填入红薯甜度相关信息,即“红薯的甜度与可溶性糖含量直接相关"。

第三个空根据“王艳丽解释说,焦糖化反应是糖在加热情况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填入焦糖化反应相关信息,即“烤红薯好吃的原因还离不开焦糖化反应"。

故答案为:烤红薯为什么比蒸红薯更好吃;红薯的甜度与可溶性糖含量直接相关;烤红薯好吃的原因还离不开焦糖化反应

21.此题考查理解重要词语作用的能力。“研究表明”是大量科学实验出来的结果,可以证明有科学依据。

“从9.12%提高到36.65%。其中,麦芽糖就增加了200倍",三个数字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故答案为:“研究表明”作用:科学依据。

三个数字作用:一方面说明更准确,另一方面使说明更具说服力,让人信服。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及用法的能力。例句表转折关系。

ABC顺承关系。

D转折关系

故答案为:D。

四、写作(60分)

23.(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心灵的疆界一片广袤的心田,是生命成长的摇篮。在这片心田中,我们种下希望的种子,培育美好的品质,收获丰硕的果实。漫画中的心型图案四周有这样一段话:“你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这句话寓意着心灵的疆界与人生成长的关系。那么,如何拓展心灵的空间,让生命之花更加繁茂呢?

心中空间的大小,决定了个人成长的高度。一个内心宽广的人,能够容纳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正如古人所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只有拥有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远。因此,我们要学会拓展心中空间,让自己的心灵更加宽广。

拓展心中空间,需要培养良好的品质。一个人的品质决定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人际关系。内心宽广的人,往往具备高尚的品质,如诚信、善良、勇敢、谦虚等。这些品质使他们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也为他们的人生道路提供了坚实的基石。正如漫画中的花朵,只有拥有肥沃的土壤,才能茁壮成长。因此,我们要在心中培养一片沃土,让生命之花得以蓬勃发展。

拓展心中空间,还需紧跟时代发展。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要想让自己的心灵空间更加宽广,就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只有与时俱进,才能站在更高的起点上,迎接未来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把心中空间的拓展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自己的人生更具价值。

拓展心中空间,还要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人际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心宽广的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他们懂得倾听他人的声音,也能够真诚地为他人着想。这样的品质使他们获得了深厚的友谊,也让他们的生命更加丰富多彩。因此,我们要努力拓展心中空间,学会与他人共同成长。

在拓展心中空间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意调整心态。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要学会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只有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在困境中找到希望的曙光。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心态,让自己的心灵始终充满阳光。

总之,拓展心中空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只有拥有宽广的心灵,才能容纳更多的美好。让我们携手努力,拓展心中空间,让生命之花在心灵的疆界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正如漫画所说:“你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生命之花茁壮成长,成为独一无二的风景。

【知识点】漫画作文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的基本能力。

【题干分析】漫画上有一颗心,心里面有鲜花和太阳,心的外围有一圈字:你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要理解其象征含义。花朵象征着人生中的美好品质和成就,而心灵空间则代表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心态。

心中的空间与成长的关系:心中的空间越大,生长的花朵就会越繁茂。这表明个人内心的宽广和豁达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考生可以从个人品质、学习能力、人际关系等方面论述心中空间的重要性。

心灵空间的培养:如何让心中的空间更大?这需要考生探讨培养心灵空间的方法和途径。例如:学会包容和理解、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不断提升自我、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等。

心灵空间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考生可以结合自身经历和身边的事例,阐述心灵空间如何影响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抉择。例如:在面对困难时,宽广的心灵空间有助于保持乐观态度,从而战胜困难;在人际关系中,包容和理解的心态有助于化解矛盾,建立和谐关系等。

心灵空间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个人心灵空间的大小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考生可以从国家民族层面,论述心灵空间对于社会和谐、国家繁荣的重要性。例如:在国家领导人层面,宽广的心灵空间有助于作出明智决策,推动国家发展;在民众层面,培养心灵空间有助于提高公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

心灵空间的拓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拓展心灵空间,成为考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紧跟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信仰;培养全球视野,增强国际交流等。通过以上审题立意,考生可以充分挖掘题目所给材料的价值,结合自身和现实生活,撰写一篇关于心灵空间与成长的文章。在文章中,可以适当引用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以丰富文章的内涵。同时,注意行文结构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立意提取】

心灵的疆界;

心中的花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漫画作文的基本能力。写作此类作文需要准确细致把握漫画的内容,首先是认真观察,再是结合漫画内容并联系当今生活进行分析。漫画作文的审题和材料作文有些不同主要是因为漫画的特点。

1/1河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语文12月月考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首先强调天人合一。在西方,人与自然二元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的思想。古希腊经济是一个以海上作业为主的经济形式,因此古希腊人所思考的都是怎么征服自然,怎么跟大海作斗争,跟天气作斗争。而中国是农耕社会,农业生产与四季更替、气候变化密切相关。雨旸时若,就会获得丰收,气象异常则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因此,中国古代所有的生产和生活都必须遵循服从于天时。人们通过测算天时周期,以确定其对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然后趋利避害,合理安排农业生产。这种素朴的天人和谐观强调农业耕作要天人相参,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其次,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推崇阴阳五行互相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相生包括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就是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五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立体的球状网络,互相制约,互相平衡,不能单看其中一个要素。中国人很早就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了系统论、循环论、复杂论的意识,不是简单地看某个物种,而是看到不同物种之间的复杂关系,看到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之理。比如说除害虫,中国人认为所有的虫子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它们有的对人类有害,有的对人类有益,不能把所谓对人类有害的虫子全部杀死。比如在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传统稻作农业文明中,农人们在杀害虫的时候故意留下一部分,因为他们认为,害虫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杀死过多的害虫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对其他生物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坚信循环论的思想。中国古代农业强调作物轮作,提倡土壤轮耕,用养结合,保持地力常新等,这些都是循环论的思想。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古人逐渐总结出施肥对于提高耕地产量的重要性,因此他们开始寻求如何更多、更高效地向自然索取作物肥料,于是腐朽的植物、动物的排泄物等都被古代劳作者用以提高耕地的肥力。中国地大物博,有着优异的农耕条件和封闭的地理环境,这便造就了古人崇尚“自给自足”“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思想。

美国著名农学家F.H.King在《四千年农夫》中讲到中国的循环论农业思想:“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泄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分,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

(摘编自王曙光《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特点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种植伦理可以概括为顺天地时宜而尽人力。所谓顺应天地时宜,就是“顺天时"与“因地宜”。具体来说,“顺天时"是指顺应自然时节,比如古籍中“春夏生长,秋冬收藏”和“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等记载,或概括或具体,都是“顺天时”的表现。“因地宜"是指衡量土地之所宜并积极因循,传统农学所谓“南种粳、糯,北种麦、粟”和“小麦宜下田"“(稻)选地欲近上流”,或宏观或微观,都是“因地宜"的具体表现。古代从《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到《农书》《王祯农书》,再到《农说》《知本提纲》,几乎每部农书都会重点强调并充分贯彻这种思想。从根本上讲,顺天地时宜是一种以顺应自然为基本立意的伦理观念。

当然,中国古人的种植活动并非一味讲求顺应与因循,还特别强调发挥人的主动性。这就涉及中国古代种植伦理的另一要点——尽人力。《知本提纲》曰:“竭春稼秋穑之力。”所谓“尽人力",当然包括尽力顺应天地时宜这层含义,但更主要的是在顺应天地时宜的基础上积极改进作物生长的条件,使之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具体而言,包括积极优化耕作制度和提高种植技术水平,积极改进生产工具,兴修水利设施,特别是积极进行翻土、除草、灌溉、施肥等田间管理。从根本上讲,“尽人力”是一种以能动创造为根本导向的伦理观念,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对野生动植物的利用可分为采伐、狩猎、渔捕三类活动,先民在这三个方面都制定了系列伦理规范。

采伐要求不伐“夭蘖",即不可砍伐幼树以及新生的枝芽,如《国语·鲁语上》有云:“山不槎蘖,泽不伐夭。”先民还要求砍伐以时,如《管子·八观》有云:“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发必有时。"

狩猎要“不焚林而猎”,不可通过烧毁栖息地来猎取野兽;要“不掩群",不可捕尽整群鸟兽而要“网开一面”;还要“不覆巢",不可“覆巢破卵”。猎兽要“不廢"“不杀胎”,即不可捕杀幼兽和怀孕的母兽;猎鸟要“不卵"“不毂”,即不可取食鸟卵和猎杀雏鸟。狩猎还讲时禁,一般春夏两季都禁止狩猎,大约九月才可猎兽,七八月才可猎禽。

渔捕首先要求“不涸泽而渔"。还要求“禁孕别”“禁鲲鲬",就是禁止捕捞受孕的鱼和未长成的小鱼。渔捕也特别讲求时禁,“薮泽以时禁发之”。具体而言,夏季一般是禁捕期,秋季可能允许适度捕捞,有些史籍还有十二月或正月“始渔"的记载。

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直接目的是“以成其长”,防止对野生动植物肆无忌惮的利用。这种做法并非只保护不利用,而是寻求可持续利用,所谓“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和“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可以认为,“永有余用"是其旨归。

(摘编自齐文涛《中国古代的农业伦理思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的思想把农业生态系统看成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系统中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

B.土地既要利用,又要保养;作物要轮作,土壤要轮耕;废物要能够循环利用,形成生态链,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思想。

C.“尽人力”就是指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顺应天地时宜的基础上对土地进行精耕细作,创造出有利于作物生长的条件。

D.我国古代先民制定采伐渔猎伦理规范,直接的目的是保护野生动植物能够长大成熟,其长远的旨归是寻求可持续发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下来一部分残存的害虫作为其天敌的食物或寄主,使天敌能继续存在,这种做法有益于保持生态平衡。

B.施行长江十年禁渔计划是加大保护力度、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关键之举,体现了“永有余用"的思想。

C.以前,胶东半岛的炕用过两三年后,就会被拆除,重新打碎后,放到田里,这种做法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

D.人工插秧、抛秧到用机器插秧、抛秧的变化,体现了人在提高生产力和在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方面所做的努力。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将古代中国人和西方人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中国古代农业思想强调天人合一的特点。

B.材料一以中国古人对待害虫的态度为例,阐述了阴阳五行相互转换、相生相克思想对中国古代农业思想的影响。

C.材料一引用F.H.King《四千年农夫》中的话,论证了中国古代农业循环论思想在保持地力常新中的重要作用。

D.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的理论思想,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人与自然相处的具体规则。

4.材料二是如何阐述中国古代农业伦理思想的?请简要分析。

5.下面材料体现了我国古代哪些农业思想?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近年来,桐梓县海校街道东山社区不断结合坝区水资源丰富以及地处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引进了大户在坝区发展“藕+鱼”循环种养模式。即在藕田里套养多种淡水鱼。通过鱼儿松泥、吃草、除虫和鱼儿排泄物为莲藕提供肥料的方式,减少施肥量和病害发生,既提高莲藕量与质,又提高鱼儿品质,促进藕鱼双丰收。藕鱼共生的发展模式,不仅肥了鱼壮了藕,还鼓了钱袋绿了生态。

(2023高三上·河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来到人间(节选)

史铁生

这孩子一来到世上,面前就摆好了一条残酷的路。先天性软骨组织发育不全。一种可怕的病,能让人的身体长不高,四肢长不长,手脚也长不大,光留下与正常人一样的头脑和愿望。一条布满了痛苦和艰辛的路,在等一个无辜的小姑娘去走。

“我看她现在还太小。"女的说。

男的在嘴里费劲儿地倒着鱼刺,考虑怎么回答她。

“再过一年,啊?怎么样?明年再让她去。”

“还不是一样吗?反正早晚有这么一天,她得知道她长得丑。"

“我答应了她,你没见她多高兴呢,立刻不哭了,一个人在床上玩,让我跟她一块玩。我到厨房去,她跑到厨房来问我,‘你说我丑吗?’”

“你怎么说?"女的张了张嘴,没说出话来,低头吃饭。

“你准又说她不丑。我跟你说不能骗她!”

“等她再大点,到五岁,再告诉她,可能会好一点。"

“干嘛不到六岁?干嘛不到七岁?大点也长不好!别说五岁。头一回知道自己是畸型人,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别说五岁,五十岁也受不了。岁数越大也许越糟糕。”

“那怎么办?"

“没别的办法。得让她知道,让她及早在心里接受这个事实。”

第二天是星期日,孩子很早就醒了,赖在被窝里不起来,看着春天的太阳照进屋里,太阳光越来越多,自己躺在床上唱。

母亲做好了早点,进屋来说:“快起床吧,小懒丫头,吃完饭带你去公园。"

临出门的时候,孩子忽然有些担心:“妈妈,我不去幼儿园了吧?”

“不去。不去幼儿园。"

丈夫撒了一下妻子的衣襟。孩子一蹦一蹦地跑到楼道里去了。

“我知道,我知道,”妻子赶忙解释,“可是现在没法说。"

“那你也别那么说呀,‘不去!’说得那么肯定。”

两个人都叹气,急忙出来。孩子站在楼梯上喊他们。

公园里有了春天的模样,柳条绿了,湖面上有了游船。孩子一进公园就跑起来,跑跑停停,转回身喊她的父母。

“快来呀你们!草!草!"

草也绿了。孩子蹲在地上看,用手摸摸。

“有的草是绿的,爸爸,有的草是黄的。”孩子说。

“草跟草不一样。"父亲话未说完孩子就已经跑开了。

“船!船!妈妈,咱们划船吗?”孩子又跑回来,抱住母亲的腿。

“告诉妈妈,你们幼儿园有船吗?"母亲说。

孩子一愣。

妻子看一眼丈夫,丈夫点点头,鼓励她。

“妈妈,我想划船。”

“那你得答应妈妈一件事,明天去幼儿园。"

“嘘——”丈夫作了个不满意的表情。

“嗯?"妻子有些慌张。

“别这么说,别这么许愿似的。”丈夫小声说。

孩子拉着母亲的手默默地走,专心地望着湖面上的船。“爸爸带你划船去,走!"父亲拉过孩子的手。

孩子有些犹豫,把手缩回来,望望妈妈。湖面上那些划船的人真让人羡慕。

“走,咱们划船去,妈妈也去!”母亲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