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7_第1页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7_第2页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7_第3页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7_第4页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上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若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瑙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若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英测的遭遇战印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映下河边的针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丽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础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谈到他照看动物的往事,并且透露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话语间流露着对动物的不舍与对故乡的依恋。

B.“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答非所问",主要是老人年龄大了,一路从故乡圣卡洛斯来到这里,疲惫不堪。

C.小说主体部分的对话围绕“动物”展开,老人在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又失去了动物,战争的野蛮和罪恶可见一斑。

D.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单高效,没有一句情绪化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呈现出来,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通过一个老人流离失所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切的苦难。

C.海明威擅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本篇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老人形象。

D.《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人的精神尊严"。

8.小说中画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侏儒

[法]马塞尔埃梅

巴纳布恩马戏班里有一个矮子丑角,到他三十五岁这年,居然又开始长起个子来了。

马戏班到里昂的时候,矮丑照例登台,并没有看出他有丝毫的反常现象。他身着彩服,由蛇人搀扶,粉墨登场。两个宝贝,一高一矮,观众一见便哄堂大笑。蛇人跨一步,矮人就得连走六七步。来到场子中央站定,蛇人瓮声瓮气地说:“我有点乏了。”观众的笑声刚落,矮丑就操着细嗓门答道:“好极了,您乏了,我才高兴呢。"这句话又逗大家笑得直不起腰来,一个个捧腹揉胸。他登台表演,不像其他演员一样提心吊胆,嗓子眼发紧。大象托比登台,就凭它是大象;同样,矮丑就凭他是矮丑。节目一演完,他跑跑颠颠地退场,蛇人一把将他拎起来,滑稽的动作又赢得全场一片掌声。

去马孔的路上,约摸早晨八点钟的光景,矮丑一觉醒来,发起了高烧。老玛丽让他吃了一服药,问他脚凉不凉,把手伸进被窝,摸摸到底怎么样。这一摸叫她大吃一惊:小矮人的脚居然顶到床栏杆了,和平时少说要差三十公分呢。玛丽吓坏了,急忙打开车窗,冲着风驰电掣般的车队喊道:

“老天爷啊!矮丑长个儿啦!停车呀!快点停车呀!”

可是,隆隆的马达声盖住了她的呼叫。她眼看着矮丑继续长个儿,矮丑又疼又怕,连声叫唤,她在一旁束手无策。

“玛丽呀,"矮丑说,“疼得我受不了啦,身体就像断成几截,又好像巴纳布恩先生的马套着我,把我的手脚往四处硬拉。玛丽,我到底怎么啦?”

将近九点钟的时候,小床已经容不下矮丑了,他只好蜷着身子。到达马孔城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一个翩翩少年了。老玛丽急忙把巴纳布恩先生请来,班主见此情形,惋惜不迭。

“可怜的小伙子,您的饭碗算砸了。当初嘛,倒满是个角儿的……"

巴纳布恩先生量量矮丑的身高,好家伙,长了六十公分。班主无法掩饰内心的气恼,说道:

“实在派不上用场了。这么个小伙子,除了身高一米六五,别无所长,请问,要他有什么用呢?唉!他若是再长出一个脑袋,或者长出个大象鼻子,只要有点畸形的东西就成。而且,矮丑,今天晚上找谁来替您呀?瞧,我还叫您矮丑,其实应该称呼您的名字:瓦朗丹杜朗东了。”

班主担心这条消息一旦传开,会在马戏班中引起骚乱。于是,同玛丽对好口径,一致推说矮丑病重卧床,不能见人。

到了晚上八点钟,瓦朗丹明白病痛已告结束。他身高一米七五,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老玛丽左瞧右瞧看不够,合着手掌,夸他漂亮的小胡子,说给他那漂亮的小脸蛋增添不少光彩,还夸他肩宽背阔,体态丰满。

“走几步看看,小矮子……哟,我是说瓦朗丹先生。走两步让我瞧瞧……啧啧,身材多好!多有风度!腰身、肩膀真匀称!耍杂技的雅尼多先生,就够漂亮的了,可是照我看,跟您一比就差远了。想当年,巴纳布恩先生二十五岁的时候,也不见得有您这样潇洒英俊。"

听到这些恭维话,瓦朗丹心里自然美滋滋的。

开场之后,巴纳布恩先生来到这辆车上。

“嗯!老弟呀,您原先身高九十五公分,是我们马戏班的光荣,可全让您给糟蹋了!一想起来怎不叫我惋惜!……可这会儿,您总闷在车里也不是办法,跟我出去透透气吧。碰见什么人,我就说您是我的亲戚。”

二人信步走着,迎头碰见从车厢里出来的蛇人。

“小矮人怎么样啦?"蛇人问道。

“情况不妙,”巴纳布恩先生答道,“大夫刚才来过,已经把他送医院了。"

蛇人擦了擦眼泪。

他俩走进马戏班,逢人就得解释一遍,说矮丑刚住进医院,恐怕再难见到他的面了。大家都抹抹眼泪,说几句伤心话。可是,谁也没有理睬瓦朗丹,尽管巴纳布恩先生把他介绍给大家,称他为表弟,可是谁都好像没看见他这个人似的。

马戏场上,蛇人正表演他的拿手好戏,就像爬旗杆啦,钻小圈啦,作柔术啦。看台上的赞叹声一阵阵传来,瓦朗丹听着还颇有些羡慕。从前,他也曾博得观众的喜爱,他希望今后还能博得观众的喜爱。他年富力强,聪明伶俐,如今又变成了完美无缺的人,观众怎能不格外欣赏呢?

瓦朗丹来到街上。他的身体脱离了侏儒的形体以后,顿觉有了力量,有了自由,心中好不得意,逛起大街来,也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然而好景不长,这种陶醉的心情转瞬便消逝了,过往行人并没有特别注意他。

“我长高了,”他叹道,“可是,却没人理会。作一个美男子,如果谁都视而不见,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好像专门为矮人创造的。"

瓦朗丹回到马戏班,开始尝试学习别种杂技。巴纳布恩先生念他给马戏班出过力,愿意为他负担学艺的经费。只是,他无论学什么,都相当灵巧,可又超不过一般水平。他最后一次尝试,是跟朱里于斯学驯兽,结果仍以失败告终。

有生以来,他从没有感到这样孤独过。

巴纳布恩马戏班到达巴黎的时候,瓦朗丹变成正常人已近一个月了。

瓦朗丹坐到观众席上。周围的观众边看边议论,赞扬马术女郎姿势优美,技艺高超。瓦朗丹忘记了身份,也从旁插话,评论起来,他成了观众的一员,不假思索地为演员鼓掌。

“瞧,她总是向我们微笑!”他和观众异口同声地说。

演出结束,瓦朗丹随着观众的人流到了出口。他因为成了芸芸众生中间的一分子而觉得高兴。巴纳布恩先生望见他坐在观众席上,便久久地注视着他,散场时见他混杂在人群中,渐渐远去,成了一个黑点,同周围的点点人影一般无二。于是,巴纳布恩先生对身旁的罗瓦亚尔先生说:

“对啦,罗瓦亚尔先生,我还没有告诉您呢……矮丑已经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矮丑”作为马戏班的侏儒,因与正常人的巨大身高差而有存在价值,他的矮小本身就是笑点,当和正常人一样后,原来的价值便失去了。

B.“矮丑"长高后,巴纳布恩先生很气恼,觉得应当“有点畸形的东西”才行,这既是对马戏班主功利性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病态现象的隐喻。

C.马戏班的人在得知矮丑住进了医院,恐怕再难见到他的面的时候,都抹眼泪,说伤心话,可却对瓦朗丹视而不见,说明这些人的虚伪、冷漠。

D.瓦朗丹脱离了侏儒的形体后,周围人的夸赞或是没有特别注意,都对他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主人公对周围环境重新认识的过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就直接交代奇人怪事,让人倍感意外、错愕,这样写能凸显埃梅小说怪诞的特点,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主人公因身体状况的急剧变化而处于陌生、尴尬、矛盾的境地,构思新颖,富有戏剧性,为主题走向深刻创造了条件。

C.巴纳布恩追求金钱,冷酷无情,在小说最后对瓦朗丹的离开无动于衷,是作者强烈批判的人物,体现了小说辛辣的讽刺的特点。

D.瓦朗丹变成一个英俊的青年后,起初兴奋、陶醉,但很快他的好心情就因周围人的忽视而消逝,前后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8.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结尾“矮丑已经死了"这句话的内涵。

9.法国文学家诺尔曼丹尼曾这样评价马塞尔埃梅:“他笔下的主角虽然总带着诡异和荒诞,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有一种近乎狄更斯式的写实性和普遍性。”请结合这篇小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卖的猪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石桥村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特有的环境风貌。

B.画线句中的“沉默"表现了因为上战场的强烈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无奈与悲观,是一个残疾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C.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现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

D.小说中“我”走进的是充满温情的店铺,一个小小的店铺里既有人间的烟火气,也有战场上的英雄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面,这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B.“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间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

C.小说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实则丰富了“战士”们的形象,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且在生活上自立自强。

D.“肉铺"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使得情节脉络清晰。

8.第三次我去石桥村,碰见了掌柜的老婆,并为一毛钱与她产生搅缠。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9.在小说的结尾,“伙计”故事的讲述者变成了“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远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曾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把一包衣服给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看看他。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太阳刚升到树梢头,“皇军"就来“宣抚”了,一共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化’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在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众百姓要向“皇军”报告野蛮的土匪八路军的消息。然后开始了问:“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那三个皇军到哪里了?”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缩在炕角落里。他又好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户搜寻去了。半天一无所获。于是雷霆在他头顶上响了。他被绑在一棵白杨树上。

全村人都慌了。有人拉来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说:“他知道,他知道。”“你知道他们到哪里去了?"“我看见他们在村东口追一个红裤子,愈追愈远,追到山里去了,再没见回来。”

汉奸把话译给胖头儿听,胖头儿向汉奸头顶上爆出去一个霹雳,从汉奸嘴里传出来就变了:“给我把红裤子找来!"

可是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大家看见一条红裤子大步跑来,全然不是女人步伐,后面跟来了一大群兵,穿灰军衣的,不是那三个“皇军”!

“红裤子来了!红裤子来了!"

七个鬼子一齐跳上马,往村北就跑,撇下萝卜、鸡蛋和三匹马。汉奸想骑马,可试了两下,没有骑得上,也放步向北溜。驼背汉奸没能逃脱,被穿红裤子的关小双抓住了。“这三担东西正好慰劳游击队。”被游击队救下的村长感激得直流泪。“可鬼子马上就回来,"关小双抢上来说了,“我们还想在这里住下去?”

那么怎么办?很简单,全体进山去加入游击队。就这么办。这时候在场的已经是五百人。一通长流缓缓淌向山里去,杂在人流里的还有牲口,牲口驮着女人和小孩。女人和小孩抱着包裹,抱着鸡。

当夜在游击队司令部,司令听说活捉了三个日本兵,一个汉奸,缴获了三支步枪三匹马,都是关小双的功劳,便要好好犒赏他,关小双则“只要一套军服"。司令笑了,因为到这时候他才看见关小双穿的还是红裤子呢。一套灰色军衣找来了,关小双立即换上了。然后他把那一套绿袄红裤子弹去了尘土,折叠在一起。

关小双换了衣服,走到住那些预备第二天到缝纫厂去的妇女的院子里,找到了自己老婆,把那衣服轻轻地向她膝头一搁,用左臂拢了一下她的肩头,含笑说:“等将来太平了再穿。”

(1939年,发表于重庆《文艺月报》)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把“皇军"和“宣抚”都加了引号,旨在强调他们的身份和前来安居村的目的。

B.关小双老婆说“穿什么呢?"照应上文“空了的村里”,写鬼子已把这里劫掠一空。

C.找不到那三个丢失的鬼子,鬼子头儿认为是村长杀了他们,就把他绑起来,要杀害他。

D.汉奸问村民为什么“我们来了就跑",村民沉默,是既不敢说实话,又不肯说假话。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小双一回家就把老婆换裤子的问题解决了,这使其有头脑、有决断的形象初步确立了起来,为下文他提出村民都参加游击队的建议做了有力的铺垫。

B.“人头中一个向白杨树外转动了,数十个一齐向南边转动了,像一阵轻风吹过的麦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人们不忍心看着村长被杀害的沉痛心情。

C.汉奸与村长的对话特别具有讽刺意味,汉奸一方面表示“不吃什么"“不要什么”,一方面又具体交代所要东西的具体数量,突出了敌人的虚伪与贪婪。

D.小说语言质朴,多用短句,多用口语,文化水平不高的读者也能轻松读懂,符合抗战时期的宣传需要;故事讲述跌宕起伏,富于传奇色彩,有较强的趣味性。

8.红裤子在小说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

9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关小双之外,都没有名字,只用身份代替,请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处理。(6分)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麒麟踏雾来

付淇琳

麟儿有个奶奶,一个会对着36楼的天空悠悠地唱山歌的奶奶。

“我还是个姑娘的时候,被寄在青莪书院念书。有一天,突然来了一帮花花绿绿的人,敲锣打鼓地搬进了隔壁的大祠堂。我觉得好奇怪,忍不住跑出院门,胡乱扯住一个男生的袖子问。原来他们是耍麒麟舞的,下江逃难来的。刚问完就被先生拽回去了,叫我别乱跑。"

“然后呢,然后呢?”

然后,一座常年有云雾飘浮的岭南山城就顺着奶奶手指上缠绕的棉线被带出来了。

区芸川小时候住在乡下。

区芸川,就是麟儿的奶奶。抗日那会儿,麟儿的太公,也就是区芸川的爹爹,卷了包袱别了妻女就上前线去了。奶奶的娘干脆卷了包袱,顺着进城的驴车回了娘家。所以奶奶芸川是在进城念书的第二年遇见爷爷的。

小姑娘嘛,在这种年纪碰上这样的人,心里的蒲公英早已散得漫天漫地。小芸川费尽周章从看门爷爷那儿打听到这男生叫陈轸,又费尽周章地爬上书院的白墙去看他,她早就看准了时机,书院先生中午是要休息的!刚开始她还不太能在中午看见陈轸,只能百无聊赖地坐在白墙上,看远处的山。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从远处看,林中的每一片叶都托着一滴雾,轻轻的,嗡嗡的,看得人心里痒痒的。

在青莪书院,芸川慢慢长成了高年级。白墙框住的天空时而云雾弥漫,时而甲光乍现,很多同学都休学回家了。人少了以后,先生就不大管这些高年级的女生了,所以出门上街成了她们的常态。芸川也常跟着她们去街上派发抗日传单,甚至还顺船而下到广州游行去了。

能自由出门以后,芸川也不用再偷偷摸摸地爬上白墙,跟墙脚的少年谈天说地了。光明正大地,两人坐在广场的榕树下。

“你知么,麒麟这种灵兽能压邪避害,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舞麒麟,就是要呼王者。"

“那你觉得谁是王者?”

“谁能赶跑日本鬼子,振兴中华,谁就是王者!"少年还特地扬了扬拳头。

“我跟你讲,我好叻的喔,我以后可是要接师父的班的!”少年扬着脸说。

“那你可要加油了,你的师兄师弟都不衰的嘞!"芸川故意酸他。

“那我毕竟还是接了老祖宗的班呀!你呢,你就知念书!”

“哪有!我念书也是接老祖宗的班呀!而且我还会唱古歌呢!这可是我们山城老祖宗的东西,你翻个岭,到北边去,想听都听不着呢!"

“那你唱一个!”

“麟之趾,振振公子呀,仁爱讲义气;麟之定,振振公姓呀,宽厚守礼节;麟之角,振振公族呀,男子男子唔使怕,学个麒麟换太平呀啊呀哟……"

“怪文绉绉的。”陈轸摸了摸脑袋。

芸川想到上次被娘塞满行囊的爹,又想到了纷飞的战火,她看了看眼前少年,不知该笑还是该怎么样。

快入冬了,前线胜了又败,败了又胜。虽说岭南常夏无冬,但冬天要真的来了,没一件冬衣御寒还是受不住的。物资断了许久,眼看战火也要烧到云背后的这座城来了。

日军终究在灰障中委头委脑地摸了过来,借暗把小政府给端了。等天一放明,日本军旗就在市政门口飘着了。旗杆,直直地,像尖刀一样,插在了山城人的心上。

元宵节在夜雾的拐角处候着。日本军官贴了告示,说要走“亲民"路线。家家户户却被日本兵用刺刀逼着出门了。一个戴着瓜皮帽的汉奸站在丁字巷口的台子上,弓着腰说:“日本军官知今日是元宵节,特地请大家来看戏嘞。这不,费了老大劲把有名的麒麟班子都请来了,大家平时看不着的,听不上的,今天都尽情看一看、听一听!”坐在太师椅上的军官点了点头,仰着脑袋睨着眼,把腿架了起来。

咚咚锵,咚咚锵——

焰火在旁助兴,麒麟踩着噼里啪啦的爆竹尸体,舞动着,双眼圆瞪,嘴大张着,露出里面的尖牙。舞麒麟的人迎火而上,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所有动作在火光中都显得影影绰绰,火气冲天,看得人眼里也晃晃地燃起小火苗来。火麒麟被爆竹烧得支离、烧得破碎,现在就等着“劏火麒麟"了。火麒麟一劏就表示又回到了太平盛世,人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节过年了,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那火麒麟往前如游龙般行进,突然那头在最后一刻向前扑去,尾巴里藏的人往一旁冲,那看台上的日本军官就被压在了庞然大物下。火苗烧着两个人,两具身体都笼罩在麒麟的阴影下,遮掩着,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一阵枪响,那麒麟里的两具身体,腿一蹬,都不动了。揭开一看,那军官胸口插着小刀,趴在他身上的背后有两个洞,深邃地暗红着,汩汩地涌着血。再一看,从尾巴里奔出的人和几个日本兵横在地上,背上映着梅花。

“后来呢?后来呢?”麟儿摇着手中的笔。

“后来,陈轸没了师父师兄,自然成了接班人。带着他的那个麒麟团啊,去过香港、澳门,去过美国……"

“那你们都跑那么远去了,怎么不干脆留在那儿呢?”

“麟儿,文化没了根,就像鱼失了水,活不了的。人也一样,只有抓牢了‘根’才能活。你看看你爷爷,那些年那么苦的日子都能把老祖宗的东西守住了。你看我,一把岁数不能跑不能跳的,要是不唱唱歌,在这36楼,一下就被风吹走咯!"祖孙俩都笑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芸川与陈轸在榕树下谈天说地的情节体现出两人有共同的追求,因而情感逐步加深。

B.“城是陷在山里的,云雾也多”中的“云雾"是少女芸川青春萌动时复杂情愫的具化。

C.麒麟舞队凭借唱念做打的功夫轻松手刃侵略者,把舞台当成战场,这一设计奇妙引人。

D.小说以少女芸川的爱情发展串起山城风物﹑麒麟舞艺、战争风云,内容丰富,精神厚重。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点明了故事发生在岭南,文章中的民俗风情、人物对话等都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

B.小说以少女口吻、有限视角展开叙述,从个人经历由点到面晕染开去,引向宏大社会背景。

C.小说构思巧妙,情节转换自如,前后中间皆有照应,将一群普通人的故事写得别开生面。

D.小说标题“麒麟踏雾来”中的“雾"既指岭南山城特有的气候环境,也是对战争的隐喻。

8.芸川所唱古歌改编自《诗经》,原诗为“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改编的古歌从语言风格到内涵都有了新的意味,请简要分析有哪些新的意味。(4分)

9.元宵节麒麟舞写得颇为精彩,文中画横线部分用了“腾跃、低伏、摇晃、前冲、后倾"与“扭曲、歪斜、殴打、挥舞、挣扎”两组词分别渲染了不同的氛围,又合起来共同丰满了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大淖记事(节选)①

汪曾祺

十一子和巧云的事,师兄们都知道,只瞒着老锡匠一个人。他们偷偷地给他留着门,在门窝子里倒了水(这样推门进来没有声音)。十一子常常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有一天,又是这时候才推开门。刚刚要钻被窝,听见老锡匠说:

“你不要命啦!"

这种事情怎么瞒得住人呢?终于,传到刘号长的耳朵里。其实没有人跟他嚼舌头,刘号长自己还不知道?巧云看见他都讨厌,她的全身都是冷淡的。刘号长咽不下这口气。本来,他跟巧云又没有拜过堂,完过花烛,闲花野草,断了就断了。可是一个小锡匠,夺走了他的人,这丢了当兵的脸。太岁头上动土,这还行!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连保安队的弟兄也都觉得面上无光,在人前锉了一截。他是只许自己在别人头上拉屎撒尿,不许别人在他脸上溅一星唾沫的。若是闭着眼过去,往后,保安队的人还混不混了?

有一天,天还没亮,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踢开巧云家的门,从被窝里拉起了小锡匠,把他捆了起来。把黄海蛟、巧云的手脚也都捆了,怕他们去叫人。

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脸地打他。

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

小锡匠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

小锡匠还是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

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

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样硬!打不死你!”——“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锡匠的身上。

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

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山庙。

老锡匠用手一探,十一子还有一丝悠悠气。老锡匠叫人赶紧去找陈年的尿桶。他经历过这种事,打死的人,只有喝了从桶里刮出来的尿碱,才有救。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锡匠们摘了一块门板,把十一子放在门板上,往家里抬。

他们抬着十一子,到了大淖东头,还要往西走。巧云拦住了:

“不要。抬到我家里。"

老锡匠点点头。

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

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刘号长打了人,不敢再露面。他那几个弟兄也都躲在保安队的队部里不出来。保安队的门口加了双岗。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

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出来。

县政府没有答复。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分动人。

游行继续了三天。

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二十来个锡匠,在县政府照壁前坐着,每人头上用木盘顶着一炉炽旺的香。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民有沉冤,官不受理,被逼急了的百姓可以用香火把县大堂烧了,据说这不算犯法。

这条规矩不载于《六法全书》,现在不是大清国,县政府可以不理会这种“陋习”。但是这些锡匠是横了心的,他们当真干起来,后果是严重的。县长邀请县里的绅商商议,一致认为这件事不能再不管。于是由商会会长出面,约请了有关的人:一个承审——作为县长代表,保安队的副官,老锡匠和另外两个年长的锡匠,还有代表挑夫的黄海龙,四邻见证,——卖眼镜的宝应人,卖天竺筷的杭州人,在一家大茶馆里举行会谈,来“了"这件事。

会谈的结果是:小锡匠养伤的药钱由保安队负担(实际是商会拿钱),刘号长驱逐出境。由刘号长画押具结。老锡匠觉得这样就给锡匠和挑夫都挣了面子,可以见好就收了。只是要求在刘某人的甘结上写上一条:如果他再踏进县城一步,任凭老锡匠一个人把他收拾了!

过了两天,刘号长就由两个弟兄持枪护送,悄悄地走了。他被调到三垛去当了税警。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巧云一家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能挣钱,但要吃饭。大淖东头的人家都没有积蓄,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典押。结渔网,打芦席,都不能当时见钱。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箩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来看她脚下很快,很匀,也就放心了。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荸荠、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地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

当然会!

一九八一年二月四日,旧历大年三十

【注】①《大淖记事》共六节,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六节。前五节情节梗概:故事发生在城区和乡下交界、名为大淖的地方,小锡匠十一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曾为挑夫的父亲黄海蛟半瘫,两家都希望把各自子女留在家中。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二人情愫初生。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玷辱了病重的巧云,而巧云舍不下十一子和半瘫的父亲。这时,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巧云的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号长得知了十一子和巧云相爱,“咽不下这口气”,带了几个兄弟用棍子差点把小锡匠活活打死,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

B.刘号长和他的兄弟们要求小锡匠告饶服软时,“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表现了小锡匠对爱情的忠贞倔强和对强权的不屈服。

C.大淖的人们被十一子和巧云的勇敢感动,送来老母鸡、人参,“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说明大淖的民风淳朴,富有正义感。

D.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巧云,“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暗示巧云生命的成熟和坚强,暗含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感情倾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锡匠们“顶香请愿”,商会会长约请承审、保安队的副官等各方代表通过会谈来“了"这件事,说明这样的社会环境仍有礼治的影子。

B.小说节选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刻画等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了大淖中的人物群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生动鲜活。

C.十一子能进食后和巧云的对话,使用短句,细腻地表现出二人心灵的相通,饱含着浓浓的关切之情,颇有宝玉挨打后与黛玉对话的动人之妙。

D.汪曾祺对大淖风土人情、故事结局的描写,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非常相似,突出了风俗、人情、人性美。

8.对文中画线句,汪曾祺说:“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只是写到那里,出于感情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画线句的理解。(4分)

9.光明中学“萌芽"文学社征集以“乡土小说”为关键词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短评要点。(6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江苏省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桥边的老人

【美】海明威

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上搭若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扳着轮辐在帮着推车。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土中踯瑙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我的任务是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我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我问他。

“从圣卡洛斯来,”他说着,露出笑容。

那是他的故乡,提到它,老人便高兴起来,微笑了。“那时我在看管动物,"他对我解释。“噢。”我说,并没有完全听懂。“唔,"他又说.“你知道,我待在那儿照料动物。我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的。我瞧着他满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种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抛下了。"

我凝视若浮桥,眺望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角洲地区,寻思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号,表示那神秘英测的遭遇战印将爆发,而老人始终坐在那里。“什么动物?”我又问道。“一共三种,"他说,“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你只得抛下它们了?"我问。

“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你没家?"我问,边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映下河边的针坡。“没家,”老人说,“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丽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你的政治态度怎样?”我问。

“政治跟我不相干,"他说,“我七十六岁了。我已经走了十二公里,我再也走不动了。”“这儿可不是久留之地,"我说,“如果你勉强还走得动,那边通向托尔托萨的岔路上有卡车。”“我要待一会,然后再走,"他说,“卡车往哪儿开?”“巴塞罗那,"我告诉他。“那边我没有熟人,”他说,“不过我非常感谢你。"

他疲惫不堪地茫然瞅着我,过了一会又开口,为了要别人分担他的忧虑,“猫是不要紧的,我拿得稳。不用为它担心。可是,另外几只呢,你说它们会怎么样?”“噢,它们大概挨得过的。"“你这样想吗?”

“当然,"我边说边注视着远处的河岸,那里已经看不见大车了。“可是在炮火下它们怎么办呢?人家叫我走,就是因为要开炮了。”“础笼没锁上吧?"我问,“没有。”

“那它们会飞出去的。"

“嗯,当然会飞。可是山羊呢?唉,不想也罢。”他说。“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我催他:“站起来,走走看。”

“谢谢你,"他说着撑起来,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

“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对他毫无办法。那天是复活节的礼拜天,法西斯正在向埃布罗挺进。可是天色阴沉,乌云密布,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这一点,再加上猫会照顾自己,或许就是这位老人仅有的幸运吧。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人谈到他照看动物的往事,并且透露出他是最后一个离开圣卡洛斯的,话语间流露着对动物的不舍与对故乡的依恋。

B.“我”问老人的家及政治态度时,老人“答非所问",主要是老人年龄大了,一路从故乡圣卡洛斯来到这里,疲惫不堪。

C.小说主体部分的对话围绕“动物”展开,老人在战火中失去了家园,又失去了动物,战争的野蛮和罪恶可见一斑。

D.末尾处老人“摇晃了几步,向后一仰,终于又在路旁的尘土中坐了下去"。实际意味着老人凶多吉少的未来,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简单高效,没有一句情绪化语言,但老人的内心之痛却呈现出来,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小说虽然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是通过一个老人流离失所的遭遇侧面反映了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深切的苦难。

C.海明威擅长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本篇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老人形象。

D.《桥边的老人》和《老人与海》均以“老人”为主人公。前者表现了战争中人性的光辉,后者展现“人的精神尊严"。

8.小说中画线句子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9.海明威曾提出著名的“冰山”创作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上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6【解析】B(两人身份不同。“我”作为反法西斯战士,关注自己的战斗任务,最多也只是对老人境况关心;而老人远离政治与战争,内心关注的是与自己相伴的动物的生命。)

7.C

8.①“木然"表现老人身心疲惫,陷入了绝望;“不再对着我讲了”,表现老人不再期待“我"为他分忧。

②“我在照看动物”一句反复出现,后句中的“只是"二字意味深长,交织着“怨”“冤"

之情,暗含着对战争无声的控诉。

9.①叙述方式上:以对话的方式推进行文,没有过多细节,这种叙述方式是有限的,但引发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从而挖掘出小说的主题,即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对爱与和平的呼唤。②叙述视角上: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来叙述故事,导致读者只能在叙述者的带领下走进情节,必须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去感知人物,挖掘小说的内涵。

③表现手法上: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没有交待老人的过去和结局,仅仅截取了一个战前的场景,叙述了一段老人与“我”的对话,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

④人物形象上:从一位侦察兵的视角,刻画一位躲避战争灾难走不动的老人的形象,使读者能够联想到战争给其他许多民众带来的种种苦难,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⑤语言风格上:语言简约,没有过多的修饰语来渲染,淡化了作者的主观色彩,但包含的内容丰富,反映出老人无辜受难,对动物的爱护,对家乡的爱恋。

⑥题目选取上:“桥边老人"之“桥”,是生死攸关的分界,老人过桥即是避开战火求生,而老人为何不过桥他是因为身体状况,还是返回照看动物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叙述方式、叙述视角、表现手法、人物形象、语言风格、题目选取等角度思考,每点2分,答满三点得6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江苏省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侏儒

[法]马塞尔埃梅

巴纳布恩马戏班里有一个矮子丑角,到他三十五岁这年,居然又开始长起个子来了。

马戏班到里昂的时候,矮丑照例登台,并没有看出他有丝毫的反常现象。他身着彩服,由蛇人搀扶,粉墨登场。两个宝贝,一高一矮,观众一见便哄堂大笑。蛇人跨一步,矮人就得连走六七步。来到场子中央站定,蛇人瓮声瓮气地说:“我有点乏了。"观众的笑声刚落,矮丑就操着细嗓门答道:“好极了,您乏了,我才高兴呢。”这句话又逗大家笑得直不起腰来,一个个捧腹揉胸。他登台表演,不像其他演员一样提心吊胆,嗓子眼发紧。大象托比登台,就凭它是大象;同样,矮丑就凭他是矮丑。节目一演完,他跑跑颠颠地退场,蛇人一把将他拎起来,滑稽的动作又赢得全场一片掌声。

去马孔的路上,约摸早晨八点钟的光景,矮丑一觉醒来,发起了高烧。老玛丽让他吃了一服药,问他脚凉不凉,把手伸进被窝,摸摸到底怎么样。这一摸叫她大吃一惊:小矮人的脚居然顶到床栏杆了,和平时少说要差三十公分呢。玛丽吓坏了,急忙打开车窗,冲着风驰电掣般的车队喊道:

“老天爷啊!矮丑长个儿啦!停车呀!快点停车呀!"

可是,隆隆的马达声盖住了她的呼叫。她眼看着矮丑继续长个儿,矮丑又疼又怕,连声叫唤,她在一旁束手无策。

“玛丽呀,”矮丑说,“疼得我受不了啦,身体就像断成几截,又好像巴纳布恩先生的马套着我,把我的手脚往四处硬拉。玛丽,我到底怎么啦?"

将近九点钟的时候,小床已经容不下矮丑了,他只好蜷着身子。到达马孔城的时候,他已经长成一个翩翩少年了。老玛丽急忙把巴纳布恩先生请来,班主见此情形,惋惜不迭。

“可怜的小伙子,您的饭碗算砸了。当初嘛,倒满是个角儿的……”

巴纳布恩先生量量矮丑的身高,好家伙,长了六十公分。班主无法掩饰内心的气恼,说道:

“实在派不上用场了。这么个小伙子,除了身高一米六五,别无所长,请问,要他有什么用呢?唉!他若是再长出一个脑袋,或者长出个大象鼻子,只要有点畸形的东西就成。而且,矮丑,今天晚上找谁来替您呀?瞧,我还叫您矮丑,其实应该称呼您的名字:瓦朗丹杜朗东了。"

班主担心这条消息一旦传开,会在马戏班中引起骚乱。于是,同玛丽对好口径,一致推说矮丑病重卧床,不能见人。

到了晚上八点钟,瓦朗丹明白病痛已告结束。他身高一米七五,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老玛丽左瞧右瞧看不够,合着手掌,夸他漂亮的小胡子,说给他那漂亮的小脸蛋增添不少光彩,还夸他肩宽背阔,体态丰满。

“走几步看看,小矮子……哟,我是说瓦朗丹先生。走两步让我瞧瞧……啧啧,身材多好!多有风度!腰身、肩膀真匀称!耍杂技的雅尼多先生,就够漂亮的了,可是照我看,跟您一比就差远了。想当年,巴纳布恩先生二十五岁的时候,也不见得有您这样潇洒英俊。”

听到这些恭维话,瓦朗丹心里自然美滋滋的。

开场之后,巴纳布恩先生来到这辆车上。

“嗯!老弟呀,您原先身高九十五公分,是我们马戏班的光荣,可全让您给糟蹋了!一想起来怎不叫我惋惜!……可这会儿,您总闷在车里也不是办法,跟我出去透透气吧。碰见什么人,我就说您是我的亲戚。"

二人信步走着,迎头碰见从车厢里出来的蛇人。

“小矮人怎么样啦?”蛇人问道。

“情况不妙,"巴纳布恩先生答道,“大夫刚才来过,已经把他送医院了。”

蛇人擦了擦眼泪。

他俩走进马戏班,逢人就得解释一遍,说矮丑刚住进医院,恐怕再难见到他的面了。大家都抹抹眼泪,说几句伤心话。可是,谁也没有理睬瓦朗丹,尽管巴纳布恩先生把他介绍给大家,称他为表弟,可是谁都好像没看见他这个人似的。

马戏场上,蛇人正表演他的拿手好戏,就像爬旗杆啦,钻小圈啦,作柔术啦。看台上的赞叹声一阵阵传来,瓦朗丹听着还颇有些羡慕。从前,他也曾博得观众的喜爱,他希望今后还能博得观众的喜爱。他年富力强,聪明伶俐,如今又变成了完美无缺的人,观众怎能不格外欣赏呢?

瓦朗丹来到街上。他的身体脱离了侏儒的形体以后,顿觉有了力量,有了自由,心中好不得意,逛起大街来,也昂首挺胸,神气十足。然而好景不长,这种陶醉的心情转瞬便消逝了,过往行人并没有特别注意他。

“我长高了,"他叹道,“可是,却没人理会。作一个美男子,如果谁都视而不见,那又有什么意思呢?这个世界好像专门为矮人创造的。”

瓦朗丹回到马戏班,开始尝试学习别种杂技。巴纳布恩先生念他给马戏班出过力,愿意为他负担学艺的经费。只是,他无论学什么,都相当灵巧,可又超不过一般水平。他最后一次尝试,是跟朱里于斯学驯兽,结果仍以失败告终。

有生以来,他从没有感到这样孤独过。

巴纳布恩马戏班到达巴黎的时候,瓦朗丹变成正常人已近一个月了。

瓦朗丹坐到观众席上。周围的观众边看边议论,赞扬马术女郎姿势优美,技艺高超。瓦朗丹忘记了身份,也从旁插话,评论起来,他成了观众的一员,不假思索地为演员鼓掌。

“瞧,她总是向我们微笑!"他和观众异口同声地说。

演出结束,瓦朗丹随着观众的人流到了出口。他因为成了芸芸众生中间的一分子而觉得高兴。巴纳布恩先生望见他坐在观众席上,便久久地注视着他,散场时见他混杂在人群中,渐渐远去,成了一个黑点,同周围的点点人影一般无二。于是,巴纳布恩先生对身旁的罗瓦亚尔先生说:

“对啦,罗瓦亚尔先生,我还没有告诉您呢……矮丑已经死了。”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矮丑"作为马戏班的侏儒,因与正常人的巨大身高差而有存在价值,他的矮小本身就是笑点,当和正常人一样后,原来的价值便失去了。

B.“矮丑”长高后,巴纳布恩先生很气恼,觉得应当“有点畸形的东西"才行,这既是对马戏班主功利性的反映,也是对社会病态现象的隐喻。

C.马戏班的人在得知矮丑住进了医院,恐怕再难见到他的面的时候,都抹眼泪,说伤心话,可却对瓦朗丹视而不见,说明这些人的虚伪、冷漠。

D.瓦朗丹脱离了侏儒的形体后,周围人的夸赞或是没有特别注意,都对他的心理产生了重要影响,体现了主人公对周围环境重新认识的过程。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一开篇就直接交代奇人怪事,让人倍感意外、错愕,这样写能凸显埃梅小说怪诞的特点,同时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写主人公因身体状况的急剧变化而处于陌生、尴尬、矛盾的境地,构思新颖,富有戏剧性,为主题走向深刻创造了条件。

C.巴纳布恩追求金钱,冷酷无情,在小说最后对瓦朗丹的离开无动于衷,是作者强烈批判的人物,体现了小说辛辣的讽刺的特点。

D.瓦朗丹变成一个英俊的青年后,起初兴奋、陶醉,但很快他的好心情就因周围人的忽视而消逝,前后形成对比,引发读者思考。

8.请结合文本简述小说结尾“矮丑已经死了”这句话的内涵。

9.法国文学家诺尔曼丹尼曾这样评价马塞尔埃梅:“他笔下的主角虽然总带着诡异和荒诞,但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有一种近乎狄更斯式的写实性和普遍性。"请结合这篇小说,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C

7.C

8.①“矮丑”长成了一个一米七五的英俊的青年(完美无缺的人),不再又矮又丑,生理上与过去告别。②“矮丑"融入了正常人的群体,告别了原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③“矮丑”原来以自己的缺陷取悦他人,现在正视并认可了自己作为正常的普通人的身份,精神上站立了起来,彻底告别了“矮丑"的心理。

9.①小说以夸张方式讲了发生在小人物身上的诡异和荒诞的故事:马戏班的侏儒,在三十五岁这年,突然长成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②荒诞背后是现实主义内核:对某种病态的不健康的社会现象的反映,对小人物艰难人生的揭示,对个体如何适应环境的思考等。这一写实性和普遍性与狄更斯的创作接近,狄更斯小说往往以描摹底层小人物的遭遇来深刻反映英国社会现实,体现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江苏省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

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卖的猪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

第二次我去,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小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子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以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写了石桥村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富有生活气息,展现了抗日根据地特有的环境风貌。

B.画线句中的“沉默”表现了因为上战场的强烈愿望得不到实现的无奈与悲观,是一个残疾战士内心的真实写照。

C.小说写伙计不爱说话,一说话总会提到打仗,表现伙计强烈的杀敌抗日的愿望,为后文写他打胜仗作了铺垫。

D.小说中“我"走进的是充满温情的店铺,一个小小的店铺里既有人间的烟火气,也有战场上的英雄气。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面,这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B.“我”是小说的线索,将四个不同时间的故事片段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故事结构严谨。

C.小说最后一段看似闲笔,实则丰富了“战士"们的形象,他们不仅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而且在生活上自立自强。

D.“肉铺”是小说中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助于展现人物的性格变化,使得情节脉络清晰。

8.第三次我去石桥村,碰见了掌柜的老婆,并为一毛钱与她产生搅缠。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4分)

9.在小说的结尾,“伙计"故事的讲述者变成了“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6.B

7.D

8.①与掌柜形象形成鲜明对比。②刻画了掌柜女人的泼辣和小气。③表现掌柜一家生活的艰难。④突出英雄不被理解的苦闷。⑤丰富了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生动。(任意答出4点即可)

9.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加真实客观。②展现“伙计"英勇善战、刚烈坚韧的性格特点,使人物形象更丰富,更立体。③丰富了小说主题,讴歌了抗日根据地军民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每点2分)

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红裤子

卞之琳

安居村一下子黯然失色了:娘儿们一齐换下了红裤子。

安居村离同蒲铁路线只有十里路,以前曾经到过日本兵。老百姓回到空了的村里才两个月,今天下午忽然听说日本兵沿铁路挨村“宣抚”,明天安居村老百姓得静候“皇军"来“宣抚”,如果预先远走一人,“皇军"就不给安居村留一所房子。于是全村震动。娘儿们无意中一下子就学了“摩登”,把头发都剪短了。部分女子恨起了以前不曾放脚,不过最惹眼的到底还是红裤子。

这可难倒了过门才两个半月的关小双老婆。她的红裤子是村里最新的,虽然曾在山沟里蘸过黄土,但仍不失其鲜明。愿不愿意换,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问题是拿什么来换。上次连夜逃往山里去的时候,在慌乱中把一包衣服给丢了。如今把红裤子换下,穿什么呢?

下午关小双回来,一下子把问题解决了。关小双在村公所和村长拌了几句嘴,心里老大不高兴,回来看见老婆还穿着红裤子,呆了一下,就把自己的黑裤子脱下,向她一扔,说:“你换上!"

老婆看看他。他向老婆看了看,加重声气说:“你换上!”老婆不敢出声,只有服从他这个荒唐的命令。

他们把上身的夹袄也换了,黑绿两色,对比鲜明。年轻的老婆满肚子惊疑,可是不敢作一声,眼泪汪汪地看着丈夫走出门。

第二天太阳刚升到树梢头,“皇军"就来“宣抚”了,一共11个,可只有十匹马,其中有一个汉奸,没有马骑。

“皇军决不吃你们什么,"汉奸说,“煎几张葱花饼就得了。”

“皇军决不要你们什么,"汉奸说,“只是你们在静候‘宣化’的时候,找一担白菜。”

“行。"

“找一担萝卜。”

“行。"

“再找一百个鸡蛋。”

村长皱了皱眉头,还是说:“行。"

十匹马在村公所前吃黄豆,七个日本兵和一个汉奸,在村公所内吃葱花饼。还有三个日本兵呢?他们早就到外边去了,说是去看看菜田。

吃够了东西,鬼子头儿向汉奸说了几句话,汉奸马上转头来说:“要‘宣抚’了,召集全村人到前面场子来听话。”

全村八十户只到了八十人,其中一半是孩子,被村长拉来凑数。一担白菜,一担萝卜,一担鸡蛋,都摆在村公所门口。

鬼子头儿站在阶石上,开始讲话,汉奸翻译。大意是“皇军"战无不胜。他们是来保护中国人民的,众百姓要向“皇军”报告野蛮的土匪八路军的消息。然后开始了问:“皇军杀人放火吗?"

“不。”

“你们怕皇军吗?"

“不怕。”

“那为什么土匪来了不走,我们来了就跑呢?"全场沉默。

蔬菜到齐了,鸡蛋到齐了,就是自己人还没有到齐。汉奸问老百姓:“那三个皇军到哪里了?”谁也不知道。村长打发几个老百姓去找。

村长自己也去找。他推开关小双的屋门,看见关小双战战兢兢缩在炕角落里。他又好气又好笑:“哈,你关小双今天怎么也学娘儿们不敢出头了?"说完才认出面前的竟是关小双老婆,他气得无从笑起,又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