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学试题(文学)-训诂学笔试历年真题荟萃含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答案解析附后卷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具体到词义训释方面,要做到“务平实,忌好奇”,应该注意哪些问题?2.简述《经籍纂诂》。3.古书注释中释句的方法有几种?4.义训的相关条例有哪些?5.简述“训诂学”是综合性学科的原因。6.贾谊《过秦论》: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注〕:“〔瓮牖绳枢〕以破瓮作窗户,以草绳系户枢。形容家里穷。”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7.《史记.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这句话按“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句读对吗?为什么?8.旧训诂有哪些弊病?9.简述训诂学的历史性的原则。10.分析词义的引申的系统性。11.“之言”、“之为言”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用是什么?12.清代训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13.“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痛”和“恨”是什么意思?14.陆宗达、王宁提出在运用“以形索义”方法时,必须进行哪些方面的工作?15.简述正文体训诂的类型。16.举例说明训诂学对古籍整理的指导作用。17.翻译: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趣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史记.伯夷列传》)18.翻译: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19.举例说明古诗中存在的忌讳法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0.阐述语法21.考释词义(释义)的方法主要有哪些?22.《毛传》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23.试述训诂学重要著作十部。24.清代训诂复兴的表现是什么?25.训诂学课程要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卷I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解释文句包含哪些内容?2.《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注〕:“〔以告〕:按照(卫巫)的报告。以,按照,依据。”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3.翻译:岩穴之士取舍有时若此,类名湮没而不称,悲夫!《史记,伯夷列传》4.简述钱绎《方言笺疏》的特点。5.简述联系的观点。6.什么是义训?它有几种类型?你如何对它评价?7.简述“古训”不能认为是“训诂”出处的原因。8.简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的特点。9.洪诚总结清人在训诂学上的三大贡献是什么?10.古书的注释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有什么意义?11.声训的理论根据是什么?12.怎样看清词义的历史范畴?13.近代训诂学采取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14.简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训诂学上的成绩。15.徐复从哪些方面论证了《孔雀东南飞》是写定于东晋,而不是汉末作品?16.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17.郭璞《尔雅注》有哪几点值得肯定?18.注音的方法有哪几种?19.解释虚词的著作主要包括哪些?20.清代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的特点是什么?21.什么是声训的方式?22.简述训诂学与语义学的关系。23.古书中常见的省略类型有哪些?24.简述郝懿行《尔雅义疏》的不足之处。25.简述某谓之某与某谓某的区别。卷III一.参考题库(共25题)1.注释书中有些什么训诂内容?2.举例分析“谓之、曰、为”的用法。3.古代有几种注音方法?举例说明。4.黄侃所列“现存完全切用的十种根柢书”前六种是如何分类的?5.句读应注意哪几点?6.训诂工作包括哪些内容?7.系统学习训诂学有什么功用?8.以形说义9.举例说明训诂学对字典辞书鳊纂工作的指导作用。10.互文11.音义类注释12.为什么说训诂的范围必须扩大?13.孙诒让《墨子闲诂》体现出了清代学者治学的哪些特点?14.注疏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具体说明。15.《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注〕:“念悲其远也:惦念着她,为她远嫁而伤心。”这样的注解对吗?为什么?16.古注中使用“辞也”、“词也”这种术语时,一般是用来说明什么的?举例说明。17.黄侃在训诂学上的主要贡献是什么?18.简述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两书的优点。19.翻译: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20.运用依据古训的考释方法,必须注意哪几个问题?21.简述《释名》对今天研究的启示作用。22.翻译: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项脊轩志》)23.变文24.怎样利用古注?25.补注有哪两种?卷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1)原文可通,慎立新解。如果原说可通,而要提出新解的话,应该谨慎从事。 2)原文可通,慎言通假。学者们利用通假纠正了许多错误,但不要把通假当作立说的灵丹妙药。 3)原文可通,慎作校改。作为校勘的原则,首先应该尊重原文,原文可通而根据不充分时,慎作改动。2.参考答案: 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清代阮元撰集,臧镛堂、臧礼堂等纂校。嘉庆三年(1798)刊行。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106卷,别有补遗106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全书所辑录的文字训释都是唐以前的经传子史的注释和唐以前的训诂书、字书、韵书、音义书中所有的。采用古书达100多种,收字13349字(异体字不在内)。 古代的文字义训和在不同古书文句中的训解几乎都汇聚在一起了。这部书搜罗极为丰富,在字的训释之外,还兼顾到经传的异文,字的假借和古文异体,这些都列于每字之末,至于《玉篇》、《广韵》、《集韵》等书也有字义训释,本书均不录,这是由于那些书中大部分的训解是根据前代经传子史的注释而来,本书已然具备,就不必重复。本书由于成于众手,采录时不免有遗漏,而且也不无讹误,读者用时不能不检视所举的原书。另一点是本书没有给字加注音,一字二音,四声不同的,在列举字义时有相混不清的。3.参考答案: (一)翻译 1、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如:《诗•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楚?”毛传:“激扬之水,可谓不能流漂束楚乎?” 2、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诗•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毛传:“石虽坚,尚可转;席虽平,尚可卷。” (二)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如:《诗•周南•关睢》:“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毛传:“言后妃有关睢之德,是幽闲贞专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 (三)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诗•小雅•小宛》“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郑笺:“衰乱之世,贤人君子虽无罪犹恐惧。”4.参考答案: 1)从释义的类型看: 常见的是同义词相训。 包括:有用同义词来解释同义词的、有用同义词互相训释的(互训)、有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的(递训)。 也有相反为义的,通称“反训”。 2)从释义的方式看:A有用辨析或比较的方式来训释词义的B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的(义界)C有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5.参考答案: 我国传统语言学统称为“小学”。后来从“小学”里先后分化出了以研究汉字形体为主要内容的文字学和以研究字音为主的声韵学。于是“训诂学”就成了,以研究字义为主要内容的学科。但是,训诂学并不是与文字学、声韵学等学科没看一点关系了。训诂学要研究词义,它就不仅要运用词义学的研究成果,还要运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通过字形的分析,达到分析字义的目的。同时,由于字音有时与字义也有一定的关系,训诂学还要运用声韵学的研究成果。有时,对词义的训释还要涉及语法学、修辞学、校勘学甚至考古学等学科,所以说,“训诂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6.参考答案: 这样的注解不对。 依照注释,破瓮是作窗户的材料,而草绳却是系户枢的工具,两句的语意结构关系不一致。其实“瓮牖”与“绳枢”结构相同,语意关系一致。“瓮”和“绳”都是表示原料的定语。7.参考答案: 这样的句读不对。 按这种句读,“将类”解释为“种类”的“类”,便断作“若此类”,意思是像这样一类人。其实,“类”在古文中属下读,意思是“大抵”。 全句的意思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8.参考答案: (1)穿凿附会; (2)繁琐寡要; (3)望文声训; (4)随意破字; (5)增字强释; (6)不解语法。9.参考答案: 语言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从字形来说,一个字有古形,如甲骨文的字形、金文的字形、篆书的字形等;有今形,如隶书的字形、楷书的字形等。从字音来说,有些字的读音也许没有多大变化,但大多数字有它的古音(上古的字音和中古的字音),也有它的今音。从意义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语言的几个要素里,词义的变化是最快的。它不仅有古义、今义的差别,多数词的古义又有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的不同。正因如此,在解释词义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观点,坚持历史的原则,把词义的变化看成动态的,不能静止地看待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只有这样,才可能把词义的产生、发展、变化理清。10.参考答案: 词义的系统性大致归纳为下列理性、形比、礼俗等三种。 1、(1)理性的引申指词义之间因本民族共同的理性认识而发生联系,从而产生引申意义。如习,本义是反复地飞,引申为反复练习、实习、温习。 (2)时空的引申。 (3)反正的引申。 (4)虚实的引申。如果字,引申为果真。 2、形比的引申。事物之间有外闻的偶然的相似,就使词义可以作形似类比的引申。如“斗”原是一种酒器,天上北斗跟它形状相似,引申有了北斗星。的意思。 3、礼俗的引申。如“祭“的本义是残杀,由于古代宗庙祭祀要杀牲作为祭品,所以“祭”的引申义就成了祭礼的“祭”了。11.参考答案: 之言、之为言这两个术语主要是用一个音同音近的词来解释被释词,目的是探求语源或说明通假。 如:(1)、用同源词解释词义《左传•闵公二年》:“以朝夕视君膳者也。“孔颖达疏:“郑玄笺《膳夫》注云:‘膳之言善也,今时美物曰珍膳。’是膳者,美食之名。” 《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于心而不失也。” (2)、用同音近的说明被释词的语源《礼记•明堂位》:“灭子皋门、雉门。”郑玄注:“皋之言高也。《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3)、用本字解释借字。例如:《诗•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拜。”郑玄笺:“拜之言拔也。”上例“拜”与“拔”,“弗”与“祓”古音相近,每前一个是借字,后一个是本字。 “之为言”也有只释其义,与音无关,如:《谷梁传•昭公二十二年》:“乱之为言,事未有所成也。12.参考答案: ①资本主义萌芽及西学东渐。 ②清代讲究“汉学师承”。 ③清儒有优良的学风。13.参考答案: 痛是非常的意思。 恨是遗憾,婉惜的意思。14.参考答案: 1)匡谬:参照前代的金文、甲骨文,同代的训诂专书,后代的字书、韵书,将《说文》关于字形说解的谬误之处改正,求得原始笔意的真相。 2)离析:将同源通用字和同音借用字按其与意义贴切的字形离析开来。 3)归纳:将异体字、广义分形字的不同字形加以归纳综合,以便从多方面了解形义的发展。 4)追溯:遵循词义发展的线索,由孳乳字追溯至发源字,由引申义追溯至本义。 5)核证:探求字义不能只凭字形附会,必须核证文献语言,做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使形义的统一关系反映无误。15.参考答案: (1)以训诂形式出现的正文。这种类型的训诂都是正文论述的内容,因而也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2)以正文形式出现的训诂。这种类型的训诂,只是单纯地为正文中出现的词语做说明,并非正文所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因而也不是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16.参考答案: 古籍的整理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藿丰富文化遗产的文明古周来说,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整理古籍涉及对古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和翻译等。其中任何一项离开了训诂学理论韵指导,都不可能做好。 如《战国策·赵策》:“触聋愿见太后”句,句中人究竟名“触聋”还是名“触龙”?清代王念孙在他的《读书杂志》中运用训诂学的理论,以他扎实的诽诘学功力,旁征博引。使用了对校、本*校、理校等各种方法,最终证明文中之人应名为!触龙”,全旬应为“触龙言愿见太后”。原文是“龙言”二字误谴而成“聋”字。此结论在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出土的帛书《战国策》中就得到了证实。17.参考答案: 伯夷、叔齐虽然是贤德之人,但实际上是在得到孔子的颂扬后,声名才更加显扬;颜渊虽然好学,但也要追随在贤者之后,德行才更加突出。而一般的隐士,他们的德行虽然有的跟伯夷差不多,却由于没有好的机遇,大都名声被淹没而不能称扬于世,真是可悲呀!18.参考答案: 然而陈涉只是个用破瓮作窗户、用草绳作门枢的穷人,是个地位低下的农奴,是个正在发配边疆的罪人。19.参考答案: ①忌讳由来已久。国讳,避讳皇帝的意思。如秦始皇名政,以“正月”为“端月”。吕后名雉,改雉为野鸡。唐太宗名世民,“三世”变为“三代”,“生民”变成“生人”。 ②家讳。对亲属长辈的避讳。如李贺之父名“晋肃”,跟“进士”同音,所以李贺未参加进士考试。 ③对所厌恶的事的忌讳。如皇帝去世叫崩,去厕所称更衣、出恭等。20.参考答案: (1)确定虚词的用法和作用。 (2)用虚词确定句型。 (3)说明虚词在句子里使用的位置。 (4)语序显示句子结构: 1.借助语序表示客观事物在主观感触上的先后; 2.为了重点突出,紧接上文而颠倒语序; 3.为了协调声律而改变语序。21.参考答案: 1)审辨字形。包含了以形索义、勘正文字两方面内容。 2)因声求义。包 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明辨假借; 二是根据声近原则,从一个词族中认识词义,探求词源。 3)依据古训。 4)排比用例。 5)考察文例。 6)方言佐证。22.参考答案: 1)解释字词。 2)串讲句意。 3)说明语法修辞。 4)引据典实。23.参考答案: 训诂学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各种专著极为繁多。现举其最重要者十部,简述如下: (1)《尔雅》和《尔雅义疏》—《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郝懿行的《尔雅义疏》。此书运用“因声求义,声近义通”的科学方法,破除文字障碍,探求词语本源,成就极为突出。 (2)《方言》—西汉人扬雄所作,是汉语方言学的第一部著作。作者不仅知道语言有今古不同,而且了解语言有方域之异,故广泛收罗各地方言,而以通语释之。这不仅在训诂学上是一大创造,而且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的可靠资料,在语言学史上极有价值。 (3)《释名》—东汉刘熙所作,是用声训的方法解释词义、说明事物得名之所由、探求语源的专著。 (4)《广雅》和《广雅疏证》—《广雅》系三国魏人张揖所著,它的性质与《尔雅》完全相同,分类也相同。它增益《尔雅》所未备,故书名《广雅》。清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探求词源,申明转语,纠正古训,博考证失。此书是清儒训估学研究最高水平的集中体现者。 (5)《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是汉人许慎所写,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说文》共十五卷,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创立了五百四十部首,收释了9353个字。它根据字形解释字的本义,是考溯文字本源、考订古代语义、寻求语言根源的光辉巨著。《说文》以小篆为标准字形进行分析,同时又收了1163个重文(包括古文、籀文等),是研究古代文字的重要桥梁。此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后代研究《说文》的专著极多,形成“许学”。清代有著名的“说文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段氏是清代研究《说文》的巨擘,他的《说文解字注》校订了《说文》的讹脱,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说解和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并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在每个字下都标明其古音韵部,是清儒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最高水平的又一代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变更《说文》体例,按古韵及形声声符排比,详析字形结构,考订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声音、训诂相通之理阐明《说文》,有许多独到之处。 (6)《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所作,是一部专门解释经传中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著作。本书收字160,按声母编排,论述严密、精确,例证翔实、可靠,在词义和语法上多有发明。 (7)《马氏文通》的作者是清末的马建忠。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谈论语法的专著。它仿照西洋语法,来分析汉语的词汇和结构,具有开创之功。 (8)《新方言》是近人章太炎(章炳麟)所作。此书搜集方俗异语八百余条,根据声韵的转变的规律,以古语证今语,以今语通古语,在学术上有极高价值。 (9)《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作。此书是在刘淇、王引之、马建忠等人研究虚词和文法的基础上写成的。作者收集了五百多个古汉语虚词,按注音字母的顺序排列,对每个词的每一种用法一一标明词类,诠释意义,引例证明。全书脉络清楚,系统性很强,是一部很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 (10)《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是今人蒋礼鸿所作。全书收集了380条敦煌变文中难懂的字词加以解释,很有实用价值。24.参考答案: ①清代学者为群书所作的注疏数量特别多,如孙诒让的《周礼正义》、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等。 ②数量多,体例完备。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 ③清代也有不少专门研究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著作,如杭世骏的《续方言》。25.参考答案: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1)、独立地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如《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其中的“怨女”的“怨”字,乃蕴积之意,不可误解。通“蕴”。《新序•杂事》:“后宫多幽女者,下民多旷。”《荀子•哀公篇》“富有天下而无怨财”,杨倞注:“怨读为蕴,言虽富有天下而无蕴蓄私财也。” (2)、较好地解决中学语文课本中古典作品的语言文字方面问题的能力刘基《卖柑者言》“而独不足子所乎?”“所”字不同教材和文选注解释不同。应当“意”讲。杨树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所”作“意”义用例》例证甚多。《汉书•佞幸董贤传》云:“上有酒所,从容视贤笑,曰:‘吾欲法尧禅舜何如?’”王先谦《补注》:“酒所”为“酒意”也。 (3)、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初步开展汉语历史词义研究和中国传统语言学研究的能力。如《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的“无相忘”由于有人译为“咱们互相不要忘记”,它应为“我不会忘记你”,“相”为偏指性副词。卷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①分析句读(停顿); ②疏通句意; ③阐明语法。2.参考答案: 这样的注解不对。 作注者的意思是“以告”为介宾结构作“则杀之”的状语。但“则”作为连词没有连接介宾状语的用法,把“以告则杀之”看作单句不符合汉语语法。其实这应该是个复句,前后分句的主语并不相同。 意思是:巫把自己侦探到的谤王者告知厉王,厉王就把谤者杀死。“以”虽然是介词,但介绍的对象不是“告”,而是省略的“谤者”。3.参考答案: 没有权势的人,他们的行为很多跟伯夷,颜渊一样高尚的,却大都没有被历史所称道,以致姓名,事迹都湮没无闻,这是多么使人悲痛的事啊!4.参考答案: 1)是博引众说,择善而从。钱铎在注疏、校勘过程中,常征引戴震、卢文弨、王念孙、段玉裁、王引之、郝懿行等人的著述,《方言笺疏》可谓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 2)是常以《方言》与《说文》、《尔雅》、《广雅》等互证。5.参考答案: 所谓联系的观点,就是指不要孤立的研究训诂。 它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1)、要把词义的研究同音韵学、文字学、语法学、校勘学等有关学科结合起来。 (2)、要把词义的研究与文化历史联系起来。6.参考答案: 直陈语义而不借助于音和形训诂方式。义训是对形训和声训而言。古书中文句下所加的注解和字书、辞书里所加的解释一般都是义训。 义训总是以通语、常言去解释不易知的文语、古语或方俗语。例如:“肇,始也。”“干,求也。”“揆,度也。”“克,能也。”“愧,惭也。”(以上见《尔雅》)这些都是通训。对于名物经常说明其属类、形状、颜色和功用。如“璧,瑞玉圜也。”“璜,半璧也(半圆形)。”“薰,香草也。”“菜,草之可食者”。“翠,青羽雀也。”“□(锄),立薅所用也。”“涧,山夹水也。”“袷,衣无絮。”“笼,举土器也。”(以上见《说文解字》)这都是属于义训一类。义训解释的方式很多。常用的除了说“某,某也”以外,也说“某谓之某”,或“某曰某”。 如《尔雅•释宫》:“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小闺谓之□。”又《释器》:“肉谓之败,鱼谓之馁。”又《释亲》:“妇称夫之父曰舅,称夫之母曰姑。”又《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这些都是训诂中常见的方式。7.参考答案: 《诗经·大雅·悉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毛传:“古,故;训,道。”郑笺:“古训,先王之遗典也。” 《尚书》:“学于古训,乃有获。”孔安国传:“王者求多闻以立事。学于古训乃有所得;事不法古训而以能长世,非说所闻。”显然,按毛、郑、孔之说,“古切”皆指“圣王遗典,古昔教言。” 今人高亨在《诗经今注》里也说“古训”就是“古人遗教”,因而,“古训”不同于“训诂”,不是动词“解释语言”之意,而是名词,意为“古人遗教”。所以也就不能把“古训”看成“训诂”的出处。8.参考答案: 1)注释不主一家,常引不同解释。唐人作疏,惯于宗奉一家之说,未免拘泥,朱注则不同:于前代学者中征引马融、郑玄、赵岐、陆德明等人解释,于当代学者中征引二程、程门弟子及他人解释,征引十分广泛。 2)注释时释词、串讲、评点相结合,错落有致。释词加串讲,是东汉经师已有的传统,朱注中很常见。同时评点之风盛行于宋。 3)汉末以来,为注解注音的很少,但《集注》注明音读,为读者提供了方便。9.参考答案: 1)从文字的音形义三个方面搜罗故训,订正汉唐训诂的遗失,为后人积累丰富的资料。 2)发明古音,寻求音义通转的法则;破除历古以来字形的束缚,直接从语言角度研究词义转变分化的情况。这样就使训诂学走向科学的领域。 3)提出“比例而知,触类长之”的综合比较方法,对后人有很大的启示。10.参考答案: 古书的注释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时代的远隔,语言的变迁,文字的异形,行文的变化,许多古籍,我们如果不依靠古注,就不能看懂。 古注可帮助我们: (1)了解字词句意。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何晏集解:“马(融)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王(肃)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通过古注,我们就懂得了“学”、“时”、“说”的含义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全句含义。 (2)了解全章大意。如《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疏云:“此章言王者任德,霸者兼力,力服心服,优劣不同也。” (3)了解读音。如《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释典释文》:“恶恶,上乌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报反,下如字。” (4)了解典故。如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李善注:“《左氏传》曰:‘齐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请君讨之;管召仇也,请受而甘心焉。”乃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于高傒,使相可也。”公从之。’《墨子》曰:‘傅说被褐带索,庸筑傅岩。武丁得之,举以为三公’。”李善注说明了原文典故的出处。 (5)了解古籍版本及校勘情况。如阮元为《十三经注疏》所作的《校勘记》,比较各种版本,除校正正文的错误外,还校正了许多注疏中的错误。此外,古注还有阐明哲理、划断诠意、说明语法、介绍修辞等等情况,对今人阅读皆有启发。11.参考答案: 声训起源很早。如《易经》:“乾,健也”。“坤,顺也”。《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些都是声训。到汉代,应用较广。汉末刘熙又作《释名》一书,专门用声训解说词义。12.参考答案: ①词义又有历史性,是历史范畴,它随着社会发展、人们运用而逐渐演变。它一方面继承、充实、深化,一方面扩大、缩小、转移。如古代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后就泛指江河。这就是词的扩大。词的缩小如古代“禽”指飞禽走兽,现指飞禽。转移,如寺庙的寺,古代指官府中官员办公的地方,后佛经传入中国安放于白马寺,后就为寺庙、寺院。涕,古代指眼泪,现指鼻涕。 ②无论是继承、充实、深化现象,还是扩大、缩小、转移现象,总的方向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粗疏到精细。如果它所代表的客观事物已经不存在,自然也不被使用,只存在于特定的文献中了。13.参考答案: 1)采取了地下出土材料和传世文献相参证的研究方法。 2)采取语言学、考古学、民俗学三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14.参考答案: 1)破除假借,揭明本字本义。据统计,段氏破释的假借字就多达一千多条。 2)揭明古义,纠正误说。由于时代的隔阂,后人容易犯用今字代替古义的错误,段氏重视对古义的揭示、阐明。 3)指明引申义,探讨词义演变的轨迹。 4)精心辨析词义,注意古书用词的区别。段氏在疏证词义时,还比较注意词义的联系和异同,每每把同义词或反义词汇集到一起加以解释,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读者准确掌握词义提供了方便。 5)注重对同源词的探求,善于总结规律。段玉裁注《说文》的一个特点是,视野比较开阔,常常并不就字论字,而是善于联系比较,找出规律。 6)注重方言俗语在训诂学中的作用,每每征引方言俗语来印证词义。段玉裁先后在贵州、四川两省做过官,晚年定居苏州,所以在《说文注》中,常常可以看到段氏举江苏、四川等地的方言俗语为旁证。15.参考答案: 从两方面作了论证: 一是诗中有些特殊的与当时时代有关系的词,可供人们进行探索。如“胜贵”一词,为晋代特殊词语,意即名位显贵或名位显贵之人。但诗中出现了:“君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又如诗中出现了三例“逼迫”,即“逼迫有阿母”、“逼迫兼弟兄”、“同是被逼迫”,这也是晋人惯用的一个词。 二是诗中有较多的语言事实,可以从汉语史的角度鉴别它们年代。如作者考证说,诗云“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中的“兰家女”,晋代张湛《列子注》中有“凡人物不知生出者谓之兰也”的注语,这既解决了“序云刘氏,此云兰家”的矛盾,又证实了诗的写作年代,因为“兰”的这种用法,正是晋代民间口语。16.参考答案: 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 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17.参考答案: 一是对《尔雅》体例以及某些理论问题作出了阐释。 二是除了采取直训等方法外,还采用了多种方法释义。 三是在注释中运用了一些训诂术语。18.参考答案: (1)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音。例如《汉书•高帝纪》:“秦将章邯距破之。”苏林注:“邯音酒酣之酣。”这里使用的注音方法就是直音。 (2)读若:训诂术语,用来注音,亦可用来破通假字。有的完全同音,有的读音相近。格式是“甲读若乙”。例如《说文》:“哙或读若快。” (3)譬况:注音术语,多用“急气言”、“缓气言”等术语。例如《吕氏春秋•慎行》:“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4)反切:训诂注音术语,简称“反”和“切”,就是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5)如字:训诂注音术语,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19.参考答案: 1)卢以纬的《助语辞》; 2)刘淇的《助字辨略》; 3)王引之的《经传释词》; 4)裴学海的《古书虚字集释》。20.参考答案: 数量多,体例完备。 (1)有注释前代训诂专著的,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 (2)有仿效《尔雅》编撰的,如朱骏声的《说雅》有集古代传注汇成一编的,如阮元的《经籍籑诂》; (3)有考订群书,成一家言的,如王念孙的《读书杂志》有贯通音义、探求语源的; (4)有专释虚词、研究语法的等。21.参考答案: 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 一利用形声字如“萧之言肃也”。 二利用音同或音近字。音同字“田,填了,五稼填满其中也”。音近字“干,涧也”。三利用同形字。22.参考答案: 训诂学与语义学关系至为密切。 训诂学是以语义为核心的,解释古书中的字和词的含意是它的主要内容。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等知识的运用,也是服务于解释语义这一基本目的的。语义学是研究词语的意义的一门学科,二者研究的主要对象相同,因此,现当代语言学家一致认为二者关系紧密。23.参考答案: 1、蒙上省《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 2、因下省《诗•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3、因疏略而省《论语•乡党》:“沽酒市脯不食。”应为“沽酒不饮”《左传•襄公二年》:“齐侯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应为“马百匹,牛百头。”24.参考答案: 1)声韵方面的错误。由于郝氏不谙古音,他的因声求义有很多错的地方。 2)是袭旧没能逐一明举。郝氏在书中征引前人时贤的地方不少,但仍有不少条目,郝氏暗用他人的说法未说明,这是不应该的。 3)是引用资料的态度不够严谨。郝书征引繁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征引《经籍馔诂》,但《经籍馔诂》成于众手,错误非常多。25.参考答案: 1、主要用来下定义,立界说。被释词一般是一种名物或制度,解释词则是一个短语。 如《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 2、某谓某主要用来说明被释词在句中特指某一事物,有时以狭义释广义,有时用来串讲文意或点明通过某种语法、修辞手所要表达的意义。多用于义训。以形象具体者训释抽象概括者。《离骚》恐美人之迟暮。 王逸注:美人谓怀王。卷III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1.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谓之、曰、为,大体相当于现代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谓,可能指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犹,相当于“等于说”;之言(或之为言),以音义相通的词,沟通两词的同源关系;貌,相当于“…的样子”。 2.解释句意。 3.讲解语法现象。 4.说明特殊的修辞表达方法。 互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连文:连用相关词语的方法。 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方法。 5.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2.参考答案: 谓之、曰、为“曰”“谓之”“为”解释词义,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在属中求别,兼含同义词的辨析。“曰”“谓之”“为”的训释常隐含着同义词的辨析,隐含的内容可以参见同书的训释或纂集类的训诂专著。 例(1)《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毛传:上曰衣,下曰裳。原文中衣、裳同时出现,注释可以辨析、比较。 例(2)《诗经·邶风·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毛传:南风谓之凯风。 例(3)《诗经·邶风·凯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毛传:南风谓之凯风。同样隐含着同义词辨析的内容。3.参考答案: (1)、描写法。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如: 1、横口踧口(《释名•释天》):风,兖、豫、司、冀横口合唇言之。...青、徐言风,踧口开唇推气言之。 2、长言短言《公羊传•庄公二十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3、内而深、外而浅《公羊传•宣公八年》:“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汉•何休注:“言‘乃’者,内而深;言‘而’者,外而浅。”《春秋》鲁宣公八年“雨不克葬,庚寅,日中而克葬。”《春秋》鲁定公十五年:“雨不克葬,戊午,日下侧乃克葬。” (2)、“读若”、“读如”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如:《说文》“莠,禾粟下生莠。从艸,秀声。读若酉。”《诗•郑风•大叔于田》郑笺:“忌,读如‘彼己之子’之己。” (3)、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如:《尚书•秦誓》:“番番良士”,陆德明《释文》:“番音波”。《左传僖公四年》:次于陉。唐•陆德明《经典释文》:“陉,音‘邢’。” (4)、反切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广韵》:中,陟弓切。原,愚袁切。《广韵》:东,德红切。《广韵》:尧,五聊切。4.参考答案: ①即《尔雅》《小尔雅》《方言》《说文》《释名》《广雅》《玉篇》《广韵》《集韵》《类篇》。 ②(1)《尔雅》解释群经之义,是训诂的根本,能明一切训诂。 (2)《说文》解释文字之原,掌握文字之由来。 (3)《方言》解释问题不同之语言。 (4)《释名》解释文字得音之原,掌握声义贯通之理。5.参考答案: 首先,断句读必须结合上下文。其次,一个句子是语法结构的具体体现,必须用语法规律说明句子的构造。再者,句子还反映了语言的情态和感情色彩,这在分析句读时,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6.参考答案: (1)注音。即给古籍中的生僻字词注音。古籍上的注音方法概括起来有四种: A.描写法。直接描述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B.“读若”法。“读若”法是以某字的读音为标准,指示人们照这个字的音去读即可知其音的方法。 C.直音法。以同音字来注音的方法。 D.反切注音法。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 (2)释义。包括: A.训释词义。词是句子组成的基本*单位,要懂得句子的意义,首先要了解词的意义。因此准确的解释词义,就成了训诂的重要内容。 B.释句。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1)翻译。这又分为两类: A.直译:直译指译文与正文词义大致相应,语法结构基本相当的翻译。 B.意译:不拘正文和语法结构的翻译。 (2)串讲:就是把句意连贯起来,作概括的讲述。它可以针对一个句子,也可以针对一群句子。c点明含意。点明含意,指不解释句子的字面意义,只是指明句子内容的实质,即所谓“言外之意”。(3)阐述章旨。章旨,指诗文篇章大旨。 (4)、释成语典故。 A.解释成语。古籍中的成语,多是前人的名篇或名人的语句,也有不知来源的古语,也有流传的谚语、俗语和格言。历代训诂学家或解释其来源,或解释其意义,或解释其引用者的用意等。 B.解释典故。其中包括两项内容:解释某些诗文中隐含的故事;指出诗文中某些典故的出处。 (3)说明语法修辞和分析句读。为了准确解释词义和文义,训诂工作还常解释相关的内容,包括一解释语法a、解释词语的顺序 B.解释介词与宾语的位置 C.解释否定句宾语的位置 D.解释押韵倒语 二、讲解修辞 A.指明比喻 B.指明替代 C.指明避忌 D.指出双关 三、分析句读,分析句读,就是给古书断句标点。7.参考答案: 1)指导古文学习。 2)指导古文献校理。 3)指导辞书编纂。8.参考答案: 是指通过字形的分析,来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即体现在造字意图中的基本词义。9.参考答案: 工具书韵编纂_和修订,也离不开训诂学理论的指导和帮助。 首先,编纂工兵书必须参照前人的训诂书和注释书.前人·的训诂书已经基本奠定了工具书的编写方法。许慎的《说文解字》首创了部首编排法,《尔雅》首开用同义词解释词义的方法。这些都为今天编写的辞书所采用。 其次,对词煲作出正确的解释,是编写工具书最首要的任务。古代的训诂书、注释书对词义的解释,大多都是言之有据、比较准确的。今天编写辞书无疑要参考它们。如“黎明”一词,不同韵辞书的解释各不相同。有的解作“天快亮的时候”,有的解作“天刚亮的时候”,有的解作“天将亮未亮之时”。根据清·王念孙《读书杂志》,“黎明”一词又作“犁明”、。迟明”。“黎”、“犁”、“迟”都应训为“比”。杨树达在《词诠》中也认为“黎”、“犁”、“迟”都是时阅介词意为。及也,比也。至也”。有了以上训诂成果的证明,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黎明”是指“天已经亮了的时懊“-把它理解为“天快亮的时候”、“天将亮未亮之时”都是不准确的。10.参考答案: 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11.参考答案: 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 代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12.参考答案: 传统训诂学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一开始就是以经书为中心,直接为读经服务的。训诂家们在解释字义时,固然也追求字义的来源及其演变,但他们往往只重视汉代以前,汉代以后就很少道及。同时,他们对一些所谓的俗字也往往重视不够。而事实上,语言发展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新的词语出现,方言俗词意义的研究有时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现代训诘学如果仍只以经书为中心进行研究.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我们应扩大训诂的范围,要把语言历史的每一个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要研究每一个词的产生、发展演变及其死亡,只有这样,训诂学才能真正成为语言学的一个部门,才能担负起历史赋于它的任务。13.参考答案: 1)实事求是,不强作解人。《闲诂》无论是校释字词,还是推考制度,大都能做到言而有征,不为凿空之词,遇到证据不足的地方,则付阙如。 2)不迷信盲从,唯真理是从。《闲诂》在校释中大量征引前辈、时贤的意见,这种征引不是随意拿来,而是经过抉择、比较的,善者从之,不善者正之。14.参考答案: 训诂内容包括:解释词义(传曰:谓吾舅者,吾谓之甥《仪礼。丧服》)、串讲文意(《孟子梁惠王上》“沼,池也”这一句是解释词义,下面几句则为串讲文意)、分析句读(《周礼天官宫正》中郑玄注“郑司农读火绝之,云,“禁凡邦之事毕””)、校勘文字(《诗邶风绿衣》郑玄笺“绿当为缘;故作缘,转作绿字之误也”)、阐述语法(诗周南麟之趾“于嗟麟兮!” 传:于嗟,叹辞)说明修辞手段(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毛传:“兴也。皋,泽也。言身隐而名著也”)、诠解成语典故、考证古意古义、叙事考史、记述山川、发凡起例、释义和叙事。注疏的分类有:注和疏、释义和叙事、他人所注或自注、补注和集注。15.参考答案: 这样的注解不对。 按照注释,原文应该表述为“念之,悲其远也”,这并非作者原意,也不合古人行文之法。其实“念”也是“悲”,古人习惯把两个意义相近的字连在一起使用,它们表达的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意义,不能分别解释为两种不同的含义。这里的“念悲”就是“悲伤”的意思,人还没离开,也不到“惦念”的时候。 全句的意思是:您老送燕后上车的时候,抱着她的脚为她哭泣,为她的远嫁而悲伤,确实是爱怜她。16.参考答案: 这组词是用来指明被释词是虚词。 如:《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左传•成公二年》:“国将若之何;谁居?”杜预注:“居,辞也。” 《九歌•云中君》:“赛谁留中注。”王逸注:“蹇,词也。” 《礼记•祭义》:“齐齐乎其敬也,愉愉乎其忠也,勿勿诸其飨也。”孔疏:“其,皆语助也。” 《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侃疏:“夫,语助。” 《诗•大雅•文王》:“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