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_第1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_第2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_第3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_第4页
四川省南充市高级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试题(命、审题人:叶茂苏敏)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画贵在“仿”,书重在“临”,篆刻以秦汉印为最高法式等等。唐宋以来的艺术,其实就走在一条“古路”上。“古”,当然与时间有关。说到“古”,人们自然会想到复古、重视过去、崇尚传统等。但是,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很复杂,不能仅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从时间角度看,传统艺术追求的“古”,有两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时间性的。“古”是与“今”相对的概念,过去的历史、历史中显现的权威话语、由权威话语所形成的“法门”——古法,成为当下创造的范本。这种“古”——时间、历史所构成的无形存在,是创造的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如赵孟頫说:“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秾艳,便以为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他所理解的“古意”,本质上是时间性的。其中包含的潜在观念,乃是以古为美,所谓“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他认为,有成就的艺术家,要“近”于“古”,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二是非时间性的。“古”不是与“今”相对的过去,而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它重在透过变化的表象,去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今人心中有,古人心中也有,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花相似,天地人伦中总有一些不变的东西。如龚贤诗中所说:“小台临寂历,溪断欲生烟。此地近于古,何年方及春?”这里所言“近于古”的古意,不是赵孟頫的古风,它是“不及春”的,无时间是其根本特点。龚贤在高古寂历中,荡却时间性裹挟所产生的种种迷思,将人从知识表象中、历史丛林里、功利追逐处拯救出来。如石涛所说,艺术创造是“一洗古今为快”——挣脱“古今”缠绕,追求生命里永不凋谢的春花。这两种“古意”并非截然分别,而是彼此相关。时间性古意,往往又是达至非时间古意的前提,甚至是必要前提。艺术家是在时间性“古意”之外去追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非时间的永恒“古”意。中国艺术中的怀古情结,便与此相关。人们说“怀古”,并不意味就是对古人生活状态的歆慕,也不意味对传统、历史的重视。陶渊明有诗云:“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非时间意义的“怀古”,不是思念古人、古代,而是在“怀古”中超越古今,彰显一颗亘古常在的朴素之心。这种怀古,乃是“古外求古”,以时间性的“古”为媒,发现时间之外的本初之“古”。千余年来中国艺术中的“怀古”风潮,在很大程度上,循着一条“古外求古”的道路。其中有一些值得注意的思想倾向:第一,从两种“古意”的关系上说,“古外求古”,是强调有一种“他者”的眼光,前一个“古”是时间性的,是导入后一个“古”——非时间超越境界的前提。引入这个与“今”相对的他者,是为粉碎人们对“今”的执着,这是一种必要的否定力量。第二,从远处说,“古外求古”,强调艺术创造要有一种高远的宇宙意识。清初周亮工提出“古心危”的观点,人要有凌铄千古之志,一种超迈的精神意识,他认为这是为艺的基石。第三,从切近处说,“古外求古”,是为了彰显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古今同具的素怀。(摘编自朱良志《说中国艺术中的“古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艺术理论有重视“古”的倾向,“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说法就是这种倾向在诗歌散文领域的体现。B.传统艺术观念中“古”的内涵并非“复古”二字可以概括的,不能从回归传统、重视古法上来理解“古”的追求。C.本文所说的“古”是超越古今所彰显的人的真实生命感觉,重在追踪时间流动背后不变的内涵和发现人生命存在的意义。D.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古人之心”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进入超越时间、归复真性的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2.下列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龚贤的诗歌为例,意在证明存在一种超越时间的和能拯救人于知识表象、历史丛林、功利追逐中的古意。B.文章通过对比论证,阐明了“时间性古意”和“非时间性古意”的关系,突出了“非时间性古意”的重要地位。C.文章引用石涛的话,既说明真正的艺术要由“古人之迹”到“古人之心”,又引出对两种“古意”关系的讨论。D.文章先指出“重古”的现象,再分析“古”的两种内涵,最后论述两种“古意”的关系,思路清晰,结构严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代王世贞称赵孟頫的书法“复二王之古,开一代风气”,体现了赵孟頫承续艺术正脉,追寻先贤传统的思想。B.由时间和历史构成的时间性的“古”如同艺术家脚下的大地,是当下创造的范本和基础,也是价值意义的显现。C.当一代代的人望向张若虚笔下那轮年年相似的江月时,应该会感受到天地人伦中那亘古不变的勃郁的生命精神。D.传统艺术中的“高古”指高远古雅、不涉俗韵,是一种寄心太古,风神超凡的艺术追求,应属于时间性的古意。(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书院萌芽、肇始于唐代,定型、兴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最终在清末因学制改革而从制度层面退出历史舞台。作为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书院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逐渐积淀凝练为一种具有特定内涵的精神价值,这就是书院精神。虽然不同时代、不同书院的书院精神各有异同,但总体而言,书院精神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以“成人之道”为主旨,重视人格养成的人文精神。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到众多书院的学规、书院记等各类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书院对人格修养、品德养成的高度强调;第二,担当天下、传道济民、教化社会的经世精神。书院要培养的,是具有高度文化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具备致君泽民能力的经世之才,而不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天崩地解,落然无与我事”的陋儒;第三,穷本探源、极深研几、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书院士人穷理尽性,关注对大本大原问题的探究,致力于深入的理论探讨,努力为重建秩序、安顿人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第四,不囿成说、不断超越、与时偕行、引领学术思潮的创新精神。书院独特的氛围,自由的学风,激发了士人的创新意识。宋代以后中国思想史上的几次学术创新,都是与书院相联系的;第五,有教无类、自由讲学、兼容并包的开放精神。许多书院招收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出身、地域限制。同时邀请不同学派学者讲学论辩,包容、接纳不同的学术观点。第六,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自主精神。书院在尊师重道的同时,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将老师视为学生求学问道的同路人,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疑难之处,师生互相探讨论辩,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书院最为核心的功能和主要目标是人才培养,提出了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与以科举功名为目标的“俗学”分野,抓住了教育的本质。在宋代前期,因为国家对人才需求的迅速扩大而官学不振,书院教育定位于从数量上补充学校教育的不足,但办学模式上仍趋同于官学,衡量书院办学成就的标准也主要是学生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但是到南宋时期,在士人学子愈发热衷于科举功名,追求功利之风日益炽盛的情况下,不少有识之士对当时教育的弊病进行了理性而深刻的反思。朱熹曾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朱熹基于儒家的教育理想,思考教育的宗旨,指出教育的目的应当是明理修身、经纶世务,而不是谋取声名利禄。而当时主教岳麓书院的大儒张栻也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针砭时弊,对学子殷殷劝勉:“侯之为是举也(指刘珙重修岳麓书院),岂将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明确提出了以“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为导向的教育宗旨与目标。这些教育理念的提出,重塑了书院教育的灵魂,提升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品质,使书院教育得以回归根本,面貌焕然一新。(摘编自肖永明《古代书院教育的理念与方法》)材料二:光明智库:历史上,书院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也是思想、文化、观念交流碰撞的地方,可以说是名家大儒荟萃,群星竞相闪耀。历史上的传统书院缘何有这么大的吸引力,这给现代教育带来哪些启发?吴国富:传统书院教育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首先在于它关注人类社会的核心问题,就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其次,书院教育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与适用于一时一地、一个行业、一个方面的知识技术教育迥然有异。书院教育使人在由过去、现在、未来构建起来的人类历史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也在由芸芸众生、各行各业构建起来的人类社会中看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书院教育为教育者、受教育者赋予了充足的发展可能性,使其心智不断得到开发,也使其热情不断得到激发,因而能够吸引众多名家大儒投身于这一事业。肖永明:传统书院带给现代教育很多启发。在千余年的发展过程中,书院形成了独特的教育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无论是在自然环境的选择、人文环境的营造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形式方面,传统书院都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书院教育的这些传统反映了教育的本质,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不应因时代的变化而湮灭,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的宝贵资源。现代教育如果抛弃这些宝贵传统,其损失是无法想象的。(摘编自《光明日报》记者《传统书院:如何更好地活在当下》)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书院精神主要体现在书院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文化传统、教育理念、办学风格等方面。B.书院秉承“立德为先、修身为本、经世致用”的育人理念,这使得书院在学术领域极富有创新精神。C.如果不是朱熹、张栻等人提出不同于“俗学”的理念,书院教育的灵魂难以回归根本。D.传统书院教育的宗旨和人才培养理念符合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因而值得现代教育深入挖掘。5.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书院精神”的一项是()A.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C.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 D.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6.请结合材料对下面的文化现象加以分析。著名的东林书院的讲堂——“依庸堂”,大堂立柱上的对联是明代重修书院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题写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幅千古绝对,静静地悬挂在“依庸堂”大堂左右,彰显了中国书院文化的风骨,成为无数读书人的座右铭。(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砸骨头铁凝入冬前,正是税收季节,税款仍没有筹齐,还差六百块。全乡十二个村,就剩下居士村。村长和会计亲自收税,来到于老茂家。于老茂有一小片苹果树,应纳林果税五十四元。村长:“道理我也不说了,好歹给我个面子。”于老茂:“不是我不给你面子,是老天不给咱们面子。伏天那场雹子不是我瞎编的吧,剩的那几个果子,才卖了六十块。你应该问问乡里,遭了雹灾怎么还不减税?”是有一场雹子,村长想,他接过于老茂递上来的烟,点上,愣了一会儿,去了于喜开家。于喜开喂了几栏猪,下雹子也没砸死猪,他应该交割头税。于喜开正歪在被窝垛上哼哼,村长问怎么了,他说正在拉痢疾,说这痢疾是猪传给他的,说他那几栏猪眼下都得病,不能卖,不卖猪还交什么割头税。村长又去了几家,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最后到了于四嘎家。于四嘎在门上贴了副对子:自古未闻屎上税,如今放屁也拿捐。村长捂着腮帮子给会计念这副对子,他正在上火,牙床子肿。会计:“看,听你念对子,叫我打错了算盘。”村长:“打来打去,还不是差六百。”会计:“不是你非让打来着。”村长苦笑:“我就那么一说。”会计:“当官的一动嘴,小兵子跑断腿。”村长:“我看你是吃了戗药。”算盘噼里啪啦又一阵紧响,村长烦躁起来,便说:“别耍把你那算盘了行不行?”“怕是你还耍把不了这几下子。”“我要是会耍算盘就把你辞了。”会计不紧不慢地说:“辞了我不打紧,你别拿算盘撒气,没看见快散架了。”村长听不得会计那口气,像是故意激他,火气又盛了些,他抓起算盘哗啦啦地摇。“散架就散架,不就是架算盘!”“一架算盘也得十来块钱!”“居士村凑不上税钱还买不起一架算盘!”村长说着举起算盘就摔,算盘子溅得到处都是。会计在这时才真正变了脸。他心疼这被他摩挲了许多年的算盘,光润如珠的算盘子显示着他的为人。虽然居士是个穷村,可会计从来没在算盘上做过对不起村人的事。摔了他的算盘,就好比模糊了他的为人,他决心要还击。他打算把暖壶投过去,转念想到暖壶也得七八块钱,何况村委会就剩这么一只。实在找不着别的,会计奔到炕边去掀炕席——炕席经摔。他们相互扭打起来,招来一些看热闹的村人。“咱们河滩上见,砸骨头去!”“砸就砸!”砸骨头是居士村男人之间战争的极致,每当他们由争吵到扭打,便会生发出砸骨头的愿望。一句砸骨头的过瘾宣言会迸射出寒气,这寒气能叫他们的眼睛冒火,嘴唇哆嗦。当他们真的在河滩上站定,彼此眼中只有一副骨头架子,亟待对方去砸酥。村长和会计一人抄起一块鹅卵石,开始了他们的战争。村长砸破了会计的脸,会计砸破了村长的额头,他们都流了血,血再次鼓荡起他们的激情……绿幽幽的河水哗哗地流向远方,太阳跃上山巅,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照亮了那满坡遍野金红的荐草。太阳照耀着河滩,河滩上聚满了村人,倘若有不知情的外人闯入其间,会以为人们正在欣赏两个男人豪迈的舞蹈。他们一门心思地砸,直砸得天昏地暗、眼花缭乱。两具遍体鳞伤的身子扭结起来,扑通倒在河滩上,围观的村人这才关心起他们的命运,连忙寻找起交战双方的女人。媳妇们赶来,她们各自的丈夫,正搀扶着彼此的胳膊踉跄着往河岸上爬,村长和会计互相看看,觉得对方很模糊,模糊得像个半截石碑。他们都笑了,村长眯着乌青乌青的眼睛说:“上谁家?”会计说:“上我家吧,媳妇买了驴灌肠。”村长媳妇说:“待会儿我把枣酒送过去。”他们出了河滩往会计家走,村人也一路沉默着往家走。会计和村长就着驴灌肠喝枣酒,村长捧着碗刚喝两口,就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哭得是如此的伤心,如此的软弱,如此的无所顾忌,如此的没有出息。他抽抽噎噎地说:“谁叫我没本事呢,生是要不出这六百块。”会计没有劝阻村长的哭,只说他盘算了一下,想把给儿子定亲的二百先垫出来。村长说他也盘算了一下,把给儿子盖房攒的三百先垫出来。“剩下的那一百呢?”“让别的干部们凑凑。”睡了一夜,村长和会计的脸更肿了,他们准备去乡里检讨,头上缠着白布顺着河滩走,于老茂领着一伙村人追了上来,交给会计一个纸包,说六百块钱和交税清单都在里头。会计眯着肿眼数了钱,分毫不差。会计和村长不约而同地看居士村,村口聚集着更多的乡亲,这纸包像是居士村给他们意外的馈赠。村长和会计越走越远,站在村口的人渐渐看不见他们的身子,只见两个大白脑袋在太阳底下晃。(1992年发表于《十月》,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中的“砸骨头”是居士村的一种习俗,是男人之间解决纷争的一种手段。以之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事件,也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在作者笔下,“砸骨头”的暴力场面激荡着一种原始的粗犷力量。在描绘乡村生活、民风民俗画卷的同时,也突出了当地民众尚武的“硬气”性格。C.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由河滩的景色自然过渡到看热闹的村民,“河水哗哗地流”“照亮了河对岸那陡峭的黛色山壁”等语句反衬了人情的冷漠。D.小说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而又安慰的故事,作者没有渲染乡村生活的艰难,而是以戏谑的方式去处理,从而引发人们对新时期干群关系的思考。8.村长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文章开头写到村长向于老茂收税未果,到于喜开家碰壁,到于四嘎家被恶作剧的对联奚落,这几个情节大体相同但富有变化。这样的情节安排有怎样的效果?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六年,诏曰:“朕比寻讨经史,明王圣帝曷尝无师傅哉?前所进令遂不睹三师之位,意将未可,何以然?黄帝学大颠,颛顼学录图,尧学尹寿,舜学务成昭,禹学西王国,汤学威子伯,文王学子期,武王学虢叔。前代圣王,未遭此师,则功业不著乎天下,名誉不传乎载籍。况朕接百王之末,智不同圣人,其无师傅,安可以临兆民者哉?《诗》不云乎:‘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可即著令,置三师之位。”贞观八年,太宗谓侍臣曰:“上智之人,自无所染,但中智之人无恒,从教而变,况太子师保,古难其选。成王幼小,周、召为保傅。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秦之胡亥,用赵高作傅,教以刑法,及其嗣位,诛功臣,杀亲族,酷暴不已,旋踵而亡。故知人之善恶,诚由近习。朕今为太子、诸王精选师傅,令其式瞻礼度,有所裨益。公等可访正直忠信者,各举三两人。”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怠。”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节选自《贞观政要·尊敬师傅》)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纲为太子A陈君臣父子B之道C问寝视膳D之方E理顺F辞直G听者H忘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堪践履”与“履至尊而至六合”(《过秦论》)中的“履”字含义不相同。B.“则功业不著乎天下”与“知不可乎骤得”(《赤壁赋》)中的“乎”字用法不相同。C.“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与“匪我愆期”(《诗经·氓》)中的“愆”字含义相同。D.诚,意为确实、的确,与“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苏武传》)中的“诚”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太子少师李纲患有脚痛的疾病,不能穿鞋走路。太子命令侍卫抬他进入东宫,这是太子尊重自己老师的表现。B.唐太宗认为自己在百王之后统领天下,才智与圣人有所差别,若是没有师傅指教,是不能够君临天下的。C.因为秦二世胡亥的师傅赵高教他刑法,所以胡亥继位后,诛戮功臣,屠杀亲族,结果很快就灭亡了。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所以唐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得到了当时的好评。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致太平者,未之有也。(2)左右皆贤,日闻雅训,足以长仁益德,使为圣君。(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下第贻友人许浑身在关西家洞庭,夜寒歌苦烛荧荧。人心高下月中桂,客思往来波上萍。马氏识君眉最白①,阮公留我眼长青②。花前失意共寥落,莫遣东风吹酒醒。注:①马良:三国襄阳宜城人,字季常,曾任蜀汉侍中等职。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良眉中有白毛,乡里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②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三国时魏诗人、竹林七贤之一。《晋书·阮籍传》载:“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远离家乡来京赴考,不第后深感周边物事格外清寒,暗示自己内心凄苦。B.颔联运用比喻,以“月中桂”喻人心之模糊不定,以“波上萍”喻羁旅之漂泊无依。C.尾联的“花前”二字反衬鲜明,“莫遣”一句与苏轼的“料峭春风吹酒醒”意味相同。D.全诗圆熟工整,属对精切,二、三联特别体现这一特点,显示出诗人诗艺之高妙。15.刘克庄《后村诗话》称许浑“尤善用古事以发新意”,本诗颈联与这一评价否相符?试作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建议后主凡事多征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凸显了岳阳楼重要的地理位置,也说明了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的缘由。(3)在《三峡》中,从色彩角度对三峡春冬之时的景物进行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桑”是原产于中国的一种古老作物,也可借指农事。它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人解读的主题各不相同。刘世德、邓绍基在《〈红楼梦〉的主题》认为:贾宝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