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疆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文言文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9.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1)必部分众狙于庭()(2)使老狙率以之山中()(3)赋十一以自奉()(4)狙公卒馁而死()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A.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B.山之果公所树与?C.相与俟狙公之寝 D.破栅,毁柙,取其积11.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12.本文所说明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新疆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孟尝君失信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磐。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他日下宫之舄阕①,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②,要之明神,不敢亵之。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威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至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舄,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怒,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磐,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选自《郁离子·尚诚篇》[注]①舄阕:柱脚石;阕,通“缺”。②方物:土产。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求之以币币:钱财B.惟君图之惟:只是C.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外荐:推荐D.任土作贡任:随便地用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A.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磬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位尊而无功C.君用是奚为哉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D.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曾不知老之将至12.下面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将以为下宫之B.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C.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D.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不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组是()①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②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③孟尝君以其石为之④命驾趋谢客,亲御泅滨人⑤迎石登诸庙,以为磬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④⑤14.对文章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尝君被封于薛,他要“崇宗庙之祀”,于是派使者来到泅水滨,“以币”向当地人求取美玉。B.泅滨人得知孟尝君将用本地美玉制磬后,大喜,告于其父老,举行斋戒肃拜使者,派了辆车把美玉送给送给了孟尝君。C.孟尝君得到美玉后却食言,拟用美玉作垫脚石。泅滨人得知后,责备孟尝君,不辞而别。诸侯之客闻有此事,都离去了,招致秦楚伐齐之祸。D.本段文字告诫统治者凡事不可以不慎,取信于民重要,取信于贤士更重要。统治者一旦失信于人,知错能改,仍不失为贤君。15.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使来人敬请于下执事。②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松风阁记[明]刘基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①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jiū),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②,潇洒而扶疏,鬖髿(sānsuō)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④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⑤?予,四方之寓人也,行止无所定,而于是阁不能忘情,故将与上人别而书此以为之记。时至正十五年七月九日也。【注】①屃赑(xìbì):强壮有力的样子。②巃嵸(lóngzōng):聚集的样子。③鬖髿(sānsuō):比喻草木枝叶散乱貌。④方舟上人:法号叫方舟的老和尚。⑤《高士传》:许由耕于中岳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尧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之,洗耳于颍水滨。《史记》: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潇洒而扶疏

扶疏:枝叶残落貌B.不壅不激

壅:堵塞,阻止C.无外物以汩其心

汩:扰乱,干扰D.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

去:距离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B.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C.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D.土石屃赑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11.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雨、露、雷是为了衬托风无形有声、附物为声。风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B.文章第二段至四段先写风吹它物之声令人“骇胆而惊心”,次写草木之声令人不快,最后写松风之声令人“旷神怡情”,层层推进,井然有序。C.第五段连用四个比喻,笔墨简炼,形象真切地表现金鸡峰三松随风势由弱而强,其声亦随之变化万端的特征,令人如临其境。D.本文描绘了松风阁的独特风声,抒发了对山间美景的钟爱之情,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2)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越王问于大夫文种曰:“吾欲伐吴,可乎?”对曰:“可矣。吾赏厚而信,罚严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试焚宫室?”于是遂焚宫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胜之势也。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秦有小亭临境,吴起欲攻之。不去,则甚害田者;去之,则不足以征甲兵。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门之外者,赐之上田、上宅。”人莫之徙也。及有佧之者,还赐之如令。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于西门之外者,赐之如初。”人争徙之。乃下令曰:“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田宅。”人争趋之。于是玫亭,一朝而拔之。李悝为魏文侯上地之守,而欲人之善射也,乃下令曰:“人之有狐疑之讼者,令之射的,中之者胜,不中者负。”令下而人皆疾习射。及与秦人战,大败之,以人之善战射也。越王虑伐吴,欲人之轻死也,出见怒娃,乃为之式。从者曰:“奚敬于此?”王曰:“为其有所故也。”明年之请以头献王者岁十余人。宋崇门之巷人服丧而毁,甚瘠,上以为慈爱于亲,举以为官师。明年,人这所以毁死者岁十余人。予之服亲丧者,为爱之也,而尚可以赏劝也,况君上之于民乎!韩昭侯使人藏弊裤,侍者曰:“君亦不仁矣,弊裤不以赐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罚严而必

必:坚决B.比降北之罪

北:北方C.被濡衣而走火者

被:能“披”,穿着D.韩昭侯使人藏弊裤

弊:旧的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赏厚而信

某所,而母立于兹B.吴起为魏武侯西河之守

故乡人号之“驼”C.有能徙此于西门之外者

得双石于潭上D.以人之善战射也

但以刘日薄西山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B.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C.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D.吾闻明主之爱一颦一笑/颦有为颦/而笑有为笑/今夫裤岂特颦/笑哉/裤之与颦笑相去远矣/吾必待有功者故/藏之未有予也13.下列对文中相差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dàn),古代计量单位,1石约等于1担(即10斗),古代常用容量单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钟,通常学者们认为“斛”和“石”相通。B.菽(shū),为豆类的总称,“赤菽”即“赤小豆”。菽为“五谷之一”,五谷:通常指稷、粟、米、秫、菽。C.“服丧而毁”,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操作身体。中国古代服丧制度的规格、时间等严格按照亲疏远近来制定,从重到轻依次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即“五服”。D.“式”,同“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西。“为之式”意为“凭轼向它(蛙)致敬”。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着重写一个“试”字。先试,由于赏罚不明,谁也不去救火;再试,赏罚分明了,人们全力以赴去救火。越王从而看到了胜利的希望。B.李悝想要人们善于射箭,让人们射箭来决断诉讼,中靶子就胜诉,不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C.韩昭侯收藏破旧裤子,侍从批评他不仁,连破旧的裤子也不舍不得赏赐给身边的人,昭侯说了理由为自己开脱。此例与前面的那些事例形成对比,从反面论证了观点。D.选段运用举例论证,“奖赏优厚而守信用”,民众就会“唯命是听”。例如用吴起奖励搬车辕的人、宋都有人因服丧悲伤过度而亡等事例来论证。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及有徙之者,还赐之如令。(2)明日且攻亭,有能先登者,仕之国大夫,赐之上田宅。16.文言文阅读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理由。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矣,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足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然习其射御于礼,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二)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死。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噫A何其烦B且劳C如是D然古之学者E必能此F亦可谓G难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相同。B.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鸾”。C.受宫声数引,“引”即乐曲体裁之一,与《滕王阁序》中的“恭疏短引”的“引”意思相同。D.“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注重多方交融,这个学习过程烦杂且令人操劳,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闲居时都有音乐相伴。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不眼于义理之阐述,认为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论述可谓精彩。D.材料二中,对阻修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2)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14.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两人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案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9.①.安排(或分配、分派)②.去、到、往均可③.征收④.终于(或:终)10.C11.印发的翻译:世上有使用手段奴役百姓而没有法度约束的,大概下场就像狙公一样。12.依赖他人生存的人不会有好结果(或:奴役百姓的人注定是要灭亡的;被奴役的人们应该觉醒谋取独立和自由。)【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调动平时的课上积累,学会知识的迁移,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解答。本题中“必部分众狙于庭”解释为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部分”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这里是一个动词,解释为“安排”;“使老狙率以之山中”解释为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之”做动词,解释为“到、往”;“赋十一以自奉”解释为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赋”本来是名词“赋税”的含义,这里解释为动词“征收”;“狙公卒馁而死”解释为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卒”解释为“最终”。【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明白这个字或词本来的词性,然后根据语言环境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判断它在这个句子中的词性。A“苦”解释为“认为……苦”,是意动用法B“树”解释为“种植、栽培”,由名词活用为动词D“积”解释为“积累的果实”,由动词活用为名词故选C11题详解】本题考查的是翻译重点句子的能力。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得分点为以:介词,凭借;揆:管理、约束;其:语气词,大概。翻译为:世上有使用手段奴役百姓而没有法度约束的,大概下场就像狙公一样。【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型时要通读文章,明白文章的结构,抓住里面议论性语句进行翻译。本题有叙述和议论构成,做题时要抓住文章最后议论性语句,最后说到世上那种凭借权术奴役人民却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不像狙公吗?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可概括总结为:奴役百姓的人注定是要灭亡的;被奴役的人们应该觉醒谋取独立和自由;依赖他人生存的人不会有好结果。【点睛】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参考译文:楚国有个以养猕猴为生的人,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让老猴率领(其它猴)到山里去,摘取植物的果实,取十分之一的果实来供养自己。有的猴不给,(狙公)就鞭打它们。猴子们都认为(这种生活)很苦,却不敢违背。有一天,有只小猴问众猴说:“山上的果子,是狙公种的树(结出的)吗?”众猴说:“不对,(果实)是天生的。”又问:“没有狙公的同意(我们)就不能去采吗?”众猴说:“不对,谁都能去采。”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听从他并要被他差使呢?”话还没有说完,猴子们全领悟了。那天晚上,众猴一起等到狙公睡着的时候,打破栅栏毁坏仓房,拿走他(狙公)存放的粮食,相互拉着手(一起)进入森林里面,不再回来。狙公最后因为饥饿而死。郁离子说:“世上有使用手段奴役百姓而没有法度约束的,大概下场就像狙公一样?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新疆乌鲁木齐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0.A11.D12.C13.B14.C15.①(因此)派我来敬请你们下边的办事人帮忙搞到它②派车马追回宾客,(孟尝君)亲自迎接泗滨人。【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各句中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B项,“惟君图之”中“惟”解释为“只是”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希望您能考虑这件事”,“惟”意思是“希望”;C项,“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外”中“荐”解释为“推荐”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命令乐官后夔取来进献给郊庙”,“荐”意思是“献”;D项,“任土作贡”中“任”解释为“随便地用”错误,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用土石作为贡品”,“任”意思是“用”。故选A。【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A项,两个“微”意思都为“如果没有”;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均表转折;C项,两个“是”均为指示代词,这;D项,第一个“之”为代词,第二个“之”是助词,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这是针对古今异义设题。考生可以把该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如讲得通,则不是古今异义,如讲不通,则为古今异义词。A项,“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为“认为”,是古今异义词;B项,“于是”古义是“在这个时候”,今义是顺承关系连词,是古今异义词;D项,“虽然”古义是“虽然这样”,今义是转折连词,是古今异义词;C项,句中“可以”古今都是情态词。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部不能表现孟尝君‘贤能’的一组”,然后抓住“不能”“孟尝君”“贤能”几个关键词分析五个句子。④⑤均能表现孟尝君贤能;①“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指泗滨人,②“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指孟尝君疏忽;③“孟尝君以其石为之”是说孟尝君失信,①②③都不能表现孟尝君贤能。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C项,“孟尝君得到美玉后却食言,拟用美玉作垫脚石。泅滨人得知后,责备孟尝君,不辞而别。诸侯之客闻有此事,都离去了,招致秦楚伐齐之祸”错误,最后一句表述不准确,文中说的是“诸侯之客闻有之皆去。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意思是“来自各国的宾客听到这件事后都离开了。于是秦国和楚国合谋讨伐齐国”,秦国和楚国只是“合谋”,并非已经讨伐。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使”,派遣;“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下执事”,下边的办事人。(2)中,“趋”,追赶;“亲”前省略主语“孟尝君”;“御”,迎接。【点睛】参考译文:泗水岸边盛产美石。孟尝君做薛公,派使者用钱去求取它。泗水岸边的人问他说:“您用这石头做什么呢?”使者回答说:“我们的君主被封在薛地,将要尊崇宗庙的祭祀典礼,演奏朝会上的雅乐,要是没有您这里的美石,就没有办法制成石磬。派下官向您的属下恭敬地提出请求,希望您能考虑这件事。”泗水边的人很高兴,告诉乡里的父老,斋戒后恭拜使者,用十辆车子给孟尝君送去美石。孟尝君招待泗滨人住下,却把美石丢在朝会的地方。有一天后宫的柱础空缺了,孟尝君就命令用那些美石来制作柱础。泗水岸边的人出言责备孟尝君说:“我们那里的石头,是天地生成的。从前大禹平息水灾的时候,命令乐官后夔取来进献给郊庙,用来调和八音,各种乐器的声响都依附它,用土石作为贡品,就定为本地的特产,恭求了神明,一点也不敢轻慢。您派使者来我们这里请求说:‘要用它来尊崇宗庙的祭祀典礼’,我们那里的人畏惧您的威势,不敢不敬献,虔诚斋戒,恭拜使者,把美石送给您。您把它丢在朝会的外面,也没有确定的命令,我们又不敢为它请命。现在从馆人那里听说:‘将用它来做后宫的柱脚石’,我们实在不敢相信。”泗滨人不辞而别。来自各国的宾客听到这件事后都离开了。于是秦国和楚国合谋讨伐齐国。孟尝君非常恐惧,派人驾车赶上去向客人道歉,亲自迎接泗滨人,迎请美石放入宗庙,用它做磬。各国的宾客听说这事都回来了,秦国和楚国的军队也解围而去。君子说:“国君的举动不可以不慎重,就跟这件事一样啊!孟尝君因一块石头失信,天下人都憎恨他,更何况被贤能的人所怪罪呢!虽然这样,孟尝君也算是个能弥补过错的人,所以齐国又强盛起来,不也是应当的吗!”乌鲁木齐市第十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9.A10.C11.A12.1)我曾到访而住在那儿,舒畅得意得想要长往下来而忘了回去。(2)又为何一定要像许由那样到颖水边先耳才算高洁,像伯夷、叔齐那样爬上首阳山不食周粟才算清廉呢?【解析】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实词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扶疏:枝叶繁茂的样子。10.试题分析:理解大意,划分停顿;寻找标志性词语“之”句末助词;“其声雄以厉”“其声汹以豗”结构相同,中间可以停顿。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①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11.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A.风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12.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1)关键词:尝、止、洋洋乎;(2)关键词:濯、高、清,反问句式。乌鲁木齐市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10.B11.D12.A13.B14.C15.(1)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2)第二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住宅。16.答案示例:①我更赞许吴起的做法。吴起先后两次设下奖赏标准,取信于民,比起越王仅以赏罚威势震慑百姓,更能获得百姓支持。获得百姓真心的信任和拥戴才是治国之道。②我更赞许越王的做法。越王设计的“焚宫室”更接近战争的危险局面,且相比吴起的只奖无罚,越王赏罚分明,更能激励民心。有原则、有信用的奖惩机制才是取胜之道。【分析】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北:败退。句意:和投降败退的罪行相同。故选B。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承接,而且;通“尓”。B.助词,的;代词,他。C.介词,到;介词,在D.介词,由于。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和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听说英明的君主吝惜(自己的)一颦一笑,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现在那条破旧裤子,难道只是皱个眉头笑一下的事吗?裤子与皱眉头笑一笑(的作用)相差得远了。我一定要等有功劳的人(才能赏给他),所以收藏起它没有给别人啊。“一颦一笑”作“爱”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C;“有功者”作“待”的宾语,应在宾语后断开,且“故”解释原因,应断在下句,据此排除D。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五谷:通常指稷、粟、米、秫、菽”错误,“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故选B。1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C.“从反面论证了观点”错误,该事例属于正面论证。故选C。15.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1)及,等到;徙,迁徙,这里指搬动;赐,赏赐;如,按照。(2)明日,第二天;且,将要;仕,任命。16.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文本的能力。题干问“文言文阅读第一段、第二段分别讲述了越王与吴起的故事,你更赞许谁的做法”,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二人做法的优劣之处,言之成理即可。如赞同越王:越王为了证明“赏厚而信,罚严而必”,用“焚宫室”的方法来尝试,说“人之救火者死,比死敌之赏;救火而不死者,比胜敌之赏;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结果“人之涂其体,被濡衣而走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可见,赏罚分明能够有效激励民心。如赞同吴起:相对越王焚烧宫室这样更加危险的方法而言,吴起的方法更有温情,“于是乃倚一车辕于北门之外”“俄又置一石赤菽东门之外”,他两次设下奖赏标准,两次如约赏赐,取得了百姓的信任,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没有用武力压迫,没有靠权势震慑,真正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参考译文:越王向大夫文种询问道:“我想讨伐吴国,可以吗?”(文种)回答说:“可以了,我们的奖赏优厚并且讲诚信,惩罚严厉而且坚决实行。您想要了解这一点,为什么不烧一下房屋试试呢?”于是就放火焚烧房屋,人们(都)不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说:“人去救火的(如果)死了,(就)和战死在敌阵的奖赏相同;救火如果没死的,(就)和战胜敌人的奖赏相同;不救火的人,和投降败退的罪行相同。”(命令一下达)人们(用烂泥)涂在自己的身体上,披着湿衣服而奔赴火海的,左边有几千人,右边有几千人。(从)这件事(可以)知道必将战胜吴国的趋势了。吴起做魏武侯的西河郡守。秦国有座小的边防岗亭面临边境,吴起想要攻占它。(因为如果)不除掉(它),那么(它)对(魏国)种田的人危害很大;(如果要)除掉它,那么(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就在北门外放一根车辕木,然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搬这车辕木到南门外的人,(就)赐给他上等的农田、上等的住宅。”人们没有搬它的。等到(后来)有搬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赏赐他。一会儿(吴起)又在东门外放置一石赤豆,之后(向人们发布)命令说:“有能搬这个到西门外的,像当初那样赏赐他。”人们争着搬它。于是(吴起)下达命令说:“明天将要攻取(那)岗亭,有能率先登上(岗亭)的,任命他当国大夫,赏赐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着前往。于是(吴起下令)攻亭,一个早晨就把它攻克了。李悝做魏文侯上党地区的郡守,想要人们善于射箭,于是下令说:“人们有疑虑而不能决断的诉讼,就让他们射箭靶,射中靶子的就胜诉,射不中的就败诉。”命令下达后,人们都急忙练习射箭。等到和秦国人打仗,使秦军大败,因为人们都善于作战射箭。宋国崇门的(一个)里弄居民为亲人守丧哀痛过度而损伤身体,很瘦弱,君主认为他对亲人非常仁爱,提拔任命(他)做个小官。第二年,人们因守丧哀痛损伤身体死亡的一年有十多人。子女为父母亲服丧,是因为爱父母,尚且可以用奖赏来鼓励,更何况是君主对于民众呢!越王计划讨伐吴国,想要人们看轻死亡(而拼死去作战)。(他)出外看见(鼓着腮帮子似含)怒气的青蛙,就向它凭轼致敬。随从说:“为什么(要)对这种东西表示敬意呢?”越王说:“因为它有勇气的缘故。”第二年请求把头颅献给越王的人一年有十多位。韩昭侯派人收藏(起自己不穿的)破旧裤子,侍从说:“您也太不仁慈了,(连)破旧的裤子也不拿它来赏赐给身边的侍从却(把它)收藏起来。”昭侯说:“这不是你懂得的道理。我听说英明的君主吝惜(自己的)一颦一笑,皱眉有皱眉的缘故,笑有笑的缘故。现在那条破旧裤子,难道只是皱个眉头笑一下的事吗?裤子与皱眉头笑一笑(的作用)相差得远了。我一定要等有功劳的人(才能赏给他),所以收藏起它没有给别人啊。”乌鲁木齐市第六十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10.ADF11.C12.A13.(1)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从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2)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14.①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②曾巩的文章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③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因此他侧重从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噫!这是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劳到如此地步!然而古代求学的人必能做到这些,真是难能可贵。“噫”是感叹词,一般单独断开,A处断开;“然”字表转折,一般在其前断开,D处断开;“此”作“能”的宾语,在其后F处断开。故选ADF。11.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度”:标准,限度。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节制。/“度”:标准,限度。句意: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不要赶尽杀绝),以此为限度。可见,两处的“度”意思相同。B.正确。C.“意思相同”错误。“引”:乐曲体裁之一。句意: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引”:一种文体,类似序。句意:作了短短的引言。可见,两处的“引”意思不同。D.正确。故选C。12.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