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2)仿真高考练熟技法_第1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2)仿真高考练熟技法_第2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2)仿真高考练熟技法_第3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2)仿真高考练熟技法_第4页
2021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时跟踪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2)仿真高考练熟技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类文本阅读”综合训练(二)仿真高考·练熟技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至2010年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于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概括为“乡土中国”。B.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个变化历经近百年才实现。C.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D.大多数“农二代”之所以选择不回村、不返农,原因之一是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及农业的关系就不密切。解析:选CC项,“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二段可知,“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的是大多数“农二代”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而不是“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首先介绍费孝通“乡土中国”概念,引出下面自己关于“城乡中国”的概念。B.文章接着谈论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已进入“城乡中国”的判定依据及其重要特点。C.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D.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但过程可能并不容易。解析:选CC项,“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错误,将未然当已然,由原文可知,“将”“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等表明还未发生,作者在第三、四段探讨的是中国社会形态转型后公共政策应该发生哪些变化,而不是已经发生变化。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是费孝通研究、分析“乡土中国”时使用的重要概念。B.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但他们大多仍选择了回村、返农。C.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D.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解析:选AB项,“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错误,无中生有,原文是说“城乡中国”阶段,“农二代”离土、出村,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而并未提及乡土中国阶段的具体情况。C项,“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错误,曲解文意,“城市中国”是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更高级阶段。D项,“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错误,以偏概全,作者是说“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是滞后的,而不是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本身落后。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诗人艾青有句名言:“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家国情怀是一种源自内心的质朴情感,也可说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对于当代青年来说,只有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才能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社会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铭刻于骨、融化于血。家国情怀既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也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戚继光抗倭保家卫国……回溯既往,从神话故事到历史典故,浓浓的家国情怀之中,都体现着民族大义。《礼记·大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家国情怀世代相传,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基因。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难言个人的尊严。因此,无论何时,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堪称一种精神坐标。邓小平同志曾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真挚的话语,饱含着爱与真情,这正是浓厚家国情怀的写照。“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行动之中。西藏玉麦乡牧民卓嘎、央宗姐妹的事迹为什么感动了亿万人?就在于她们以行动诠释爱国情感,为祖国守护神圣土地。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可以说,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爱国、奉献、担当、作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不断升华爱国奋斗精神。今天,家国情怀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奋进在新时代,亟待我们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青年强则中国强,只有青年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未来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对于年轻人来说,“舞台再大,自己不上台永远是个观众”,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平台再好,自己不参与永远是个局外人”,决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能力再大,自己不行动永远是个失败者”,决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扬青春、崇尚奋斗,当代青年才能不负使命担当,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什么东西都可以低估,但唯独不能低估青春的能量;青年时期的积累与沉淀,往往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更为青年提供了干事创业、成长成才的广阔舞台。厚积薄发、久久为功,当代青年必将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摘自周德睿《青年当永葆家国情怀》)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青年只要常怀感恩之心、砥砺家国情怀,就能自觉把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紧密地融合在一起。B.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将家国情怀牢记在心,因为,没有伟大的国家和民族,就很难说个人的尊严。C.“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突出体现为爱国奉献的精神,可以称为一种精神坐标。D.家国情怀在今天更体现为一种时代责任,只有青年担起时代重任,未来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解析:选AA项,“只要……就……”表述错误,原文是“只有……才……”的关系。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艾青的诗句引出了家国情怀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一种质朴的情感。B.作者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说明家国情怀深深植根于我们的灵魂之中。C.第五段作者论述今天的年轻人应该承担时代责任,在爱国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D.文章整体由古代到今天,由民族传统到当代实践,逐层深入,呈现总分总结构。解析:选BB项,举大禹治水、戚继光抗倭的例子证明的是“家国情怀体现为一种民族大义”。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家国情怀深植于我们的灵魂,内化于行、外化于心,既体现为民族大义,又是赓续传承的文化传统。B.对于个体而言,不是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而是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C.对于每个人来说,决不能置身事外、冷眼旁观,也不能自甘平庸、安于现状,更不能踟蹰不前、不思进取。D.青春是用来奋斗的,而不是用来虚度的。当代青年应激荡家国情怀,在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业绩。解析:选DA项,应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B项,原文为“对于个体而言,要关注国家为我们做了些什么,更要多问问自己为国家能做什么、做了些什么”。C项,应是“对于年轻人来说”。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中国古代的法典蕴含着重德礼、慎刑罚,遵伦常、讲忠孝,重和谐、求和睦的民族精神。由此,思想家提出“明刑”(彰明刑罚)可以“弼教”(辅助教育),也就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使民了解它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非以刑人为目的,而以使民远恶迁善为目的,以期实现以刑弼教、以刑辅教。法家主张“以法为教”,使民知法既可以远离犯罪又可以借法保护其自身的权益。正是由于法具有止恶劝善的功能,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此守法者如沐春风,违法者如履薄冰。历史上,明刑弼教的内容因朝代不同而略有变化。汉儒传承了以礼乐主宰刑罚的传统,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指导原则,即朝廷以道德感动民众,刑法只作为辅助手段。例如,董仲舒借助阴阳五行之说,大力宣传“大德小刑”,以德化民教民,使民不敢为非、不触法禁。唐代法典《唐律疏议》开宗明义便宣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阐明了教化为先,刑焉其后,明刑弼教的真谏。韩愈也曾经说过:“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要达到天下大治,应效仿圣王,以德化天下,“亦以五刑辅弼之”。为矫正元末法纪败坏、人不畏法、肆意为恶的积弊,以严刑治国。他手订的《大诰》收集了严刑惩治犯罪的案例,意在教民“趋吉避凶”之道。《大明律》旨在运用法律打击奸顽,惩治犯罪,以维护社会的安定与国家的纲纪。明太祖还有意识地对某些案件重法又重情,借以表达明刑弼教之意。例如,“有子犯法,父贿求免者,御史欲并论父。太祖曰:‘子论死,父救之,情也。但论其子,赦其父。’”清代在承袭明代的立法思想的同时,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做了经典阐述,并指出立法的精义在于“明刑弼教”。《清史稿·刑法志》篇首开宗明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匡之直之而刑生焉。”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明礼导民,明刑弼教是贯穿中国古代两千余年的一个传统。它产生于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是人本主义的具体体现。认真贯彻实施则国兴,慢而废弃则国亡,这是一条历史规律。“以德化民”的“化”与“明刑弼教”的“教”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是互相连接、互补互用的,国家治理不可忽视的二柄。法与德的结合减少了法律的滥用,柔化了法条严酷的外貌,便于民众接受。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遏制了犯罪的动机,有利于避免法繁刑酷的虐政。德法互补互用,使道德法律化,遵守法律的义务和遵守道德规范的义务相一致,既止恶,而又劝善,使“明刑弼教”的“教”落到了实处。同时,德法互补又使法律道德化,使法律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节选自张晋藩《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心》,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彰明刑罚辅助教育,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表明法律不是要以惩罚人为目的。B.儿子犯罪被判死刑,父亲行贿为儿子求情,最后判子赦父,这一事例反映明太祖重法律也重私情。C.因为“明刑弼教”的“教”与“以德化民”的“化”二者之间存在相通性,所以都能使百姓“向善”。D.以德化民与以法治国互补互用,能止恶劝善,可以使得法律道德化并且具有稳定性和权威性。解析:选DA项,说法偏颇,“使人民了解教育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分析错误,“教育”与原文所说内容不符,这只是“弼教”,原文说的是“通过彰显法律规范的内容”,还要包括“明刑”。B项,曲解文意,“也重私情”改变了文本意义,原文只说“又重情”,是指看重人间伦理情怀。C项,强加因果,原文只说“……二者具有相通性,目的都在于‘导民向善’,使民远离犯罪”。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董仲舒大力宣传“大德小刑”的事例来论证汉代儒家德主刑辅的主张。B.文章从以德化民、以法治国两方面,较为深入地阐述了我国古代国家的治理问题。C.文中用韩愈言论、朱元璋修订法律等事例,论证教化先行、刑罚居后的分论点。D.对明刑弼教,文章先解释,接着列举一些朝代的事例进行分析,最后作出总结。解析:选C结合原文看,韩愈的言论论证唐代教化先行而刑罚居后,朱元璋修订《大诰》和《大明律》两个论据是用来论证明朝以德化天下。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并非一味以刑人为目的,因而守法者受到感化,违法者则会谨慎而存有戒心。B.清代的立法思想承袭明代,对政刑与礼教的目的有阐述,《清史稿·刑法志》对“刑生”的原因有解释。C.中国古代国家治理过程中,德、礼、刑综合使用,基础是以人为本,认真实施者国家就会兴盛。D.为了减少法律的滥用、柔化法条严酷的外貌、遏制犯罪的动机等,必须以德化民,使民心向善。解析:选D以偏概全,“必须以德化民”不够全面,结合原文,应该是“以法治国与以德化民相结合”。综合训练(三)仿真高考·练熟技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习总书记指出,“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在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人有德而立、国有德而兴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构建与推进要通过善文化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首先,善是为人之本。孟子作为传统善文化的奠基者及推进者,提出了“四端说”,他强调:“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体悟并践行“良知”是个体道德修为的基础。其次,善是知行合一的根本要求。中国传统善文化要求“仁者爱人”,要“泛爱众”;行为上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能做到“民胞物与”,以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追求。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与邻为善,互利共生,构成了交往的和平主义价值理念。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和平主义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命运一体的道德价值观。再次,善的培育、实践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国传统善文化培育与践行的根本是家国一体,“孝”“忠”合一。儒家认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是德之本、教之源。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及对兄长的尊敬、友爱,是孝悌文化的基础。要将感恩、敬畏、奉献、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情感、价值作为家教、家风的内涵培育下一代,谋求个人善行与社会善行在价值观上的一体性,追求与实现家庭之善和国家之善在道德践行上的一致性。最后,善是人实现“天人合一”、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国在文明的“轴心”时代,已经奠基了天、地、人是同源相生、同道相存、同场相在的共同体的信念。所谓“黄天元素,唯德是辅”“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其中的“道”“天(理)”往往与人的善心、良心相通相连。儒家认为,良知即天理。在现实生活中,《周易》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佛教的因果报应论,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致力于在现实社会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千百年来,善成为中国人成长发展的立身之基、修身之要,追求永恒的信念维系。《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根本是觉悟善性、实践善性。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促进并形成了中国人向善的自觉性,奠基起中华民族的善文化基因、精神基因、信仰基因,成为民族向上、向善的力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构筑社会善的规范体系,培育社会善的信念,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是当前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摘编自王永智《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3分)()A.孟子之所以提出了四端说,是因为其认为善是中国人启蒙教育及习成做人的基本认知。B.仁爱主义、集体主义及和平主义呈并列关系,是善文化谋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价值观。C.因果报应论与道教的“承负”果报论等使中国人致力于在现实社会中谋求立德以成就不朽。D.将中国传统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具有增强文化自信与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双重意义。解析:选CA项,强加因果;B项,“并列关系”错,曲解文意,原文是“仁爱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基础”;D项,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原文是“将民族善文化基因发展延续,是增强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软实力的重要方面”。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主要论述了中国传统善文化的构建与普遍性、持续性传播与承继。B.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善文化的当今社会意义,略写其在“个人—家庭—社会”的内化与践行。C.文章主要采取了道理论证,特别是对文化典籍的引用,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底蕴。D.文章首尾两段都联系现实,指出善文化对国家发展的积极作用,体现了立足当下的创作意识。解析:选BB项,详略内容颠倒。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培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善文化,推进社会向上向善力量的形成,是个人和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B.家庭是培育与践行善文化的重要场所,家庭教育要注重培育下一代感恩、责任等基本道德意识。C.由“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可看出,当时的人们都有了善恶报应的善信念观,都积极实践善性。D.“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等信念,对于今天我们营造社会善文化的良好氛围仍有重要现实意义。解析:选CC项,“都”错误,以偏概全。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望过去,我们不仅为灿烂的5000年中华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所骄傲,而且为中国共产党近百年革命文化和改革创新精神所折服,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自豪。习总书记曾强调:“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文化基因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通过文化基因得以留存和传衍,并在新的时空中焕发新的生命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从文化意识的萌生发端,经历了文化元素的衍生,文化差异、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文化形态的进化,文化遗产的传承等过程,经过几千年文化积淀,遂成强劲的中华文化基因。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40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9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在随后的近30年革命斗争实践中,找到了以社会革命推动文化变革的正确道路,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70多年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了社会主义革命实践活动,用了7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再次增强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40年改革开放,我们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勇敢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各方面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以不可辩驳的事实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鲜活生命力,为新时代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文化自信,还源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中国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模板”“再版”“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改革创新精神进行集成创新的原创版。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理论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新时代理论文化再创造的集中体现,增强了中华民族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了公民各项正当权利,为我国成为世界先进的现代化国家保驾护航,坚定了中华民族的制度自信,“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70年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表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的再创造,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强,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摘编自李征《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历史底蕴》)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有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就能够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B.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原创的智慧和方案,无须借鉴他国经验。D.新时代理论文化的创造增强了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自信的动力。解析:选DA项,“中华民族有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基因,就能够在新时代树立文化自信”错误,“就能够”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把必要条件错误理解为充分条件,文章第二段只是说“新时代文化自信首先源于5000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传承”,可见这不是唯一条件,因为“树立文化自信”还需要其他条件,如“新时代文化自信来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40年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新时代文化自信,还源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B项,“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错误,选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中国共产党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基础”,而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C项,“……无须借鉴他国经验”错误,这种说法过于绝对。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对原因的分析在逻辑上是逐层递进的。B.文章论证兼顾历史与现实,既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有对当下国内外情况的分析。C.第3段按时间顺序,证明新时代文化自信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改革开放胜利的实践。D.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的手法,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创性。解析:选DD项,“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错误,从文中来看,第4段没有运用对比论证。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2段阐述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以夏化夷、协和万邦,还兼收西学。B.改革开放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延伸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的持续改革。C.“长征精神”这一中国特色的革命斗争文化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的实践。D.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再创造,标志着中华民族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解析:选CC项,“‘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的实践”错误,选项对应区域在第3段。“长征精神”产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而非社会主义革命文化的胜利实践。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双向互动: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主流文化是在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或能够为该社会确立价值导向,并能整合和引领其他文化的文化,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社会主义文化,主要包含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精髓的,包括优秀传统文化中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部分,西方外来文化中合理与科学的部分,以及大众文化中有益的、先进的文化。流行文化是指在特定的时期内,按一定的节奏,以一定的周期,在一定的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被不同阶级所广泛分享的信仰、行为和将他们组织在一起的事物,如时装、流行文化作品、流行音乐及其他流行艺术等。当代中国流行文化,是指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以城市大众为主体和主要消费对象,以流行和时尚为突出特征,并通过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的新型文化形态。主流文化作为一种表达国家正统意识形态的文化,在价值目标上必定以建设文化强国为目的,以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流行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一个文化子系统,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亚文化系统越发达,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越开放。这种发达是建立在高度开放与自信的社会文化心态之上,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的重要文化指标。流行文化也是思想的力量,它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张扬个性,富有朝气,崇尚科技创新,有助于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青少年自身发展的不成熟性,社会的正确引导与教育是必需的外部力量,进行主流文化的教育能够使其价值选择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充实自我、满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并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流行文化总是试图从文化的边缘走向社会主流文化的中心,走向文化的未来,承担起推动文化发展的重任,以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存在意义,主流文化也总是在时代的变迁中以崭新的姿态寻求文化的“落差”,将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而调整着前进的方向,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既要坚持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又要通过流行文化多样性丰富资源的选择、吸收、创新,形成具有时代特色与创新发展的文化体系。(节选自张连梅《关于流行文化与主流文化的价值契合与功能互动》,有删改)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是合理与科学的,是有益与先进的,因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B.中国流行文化是新型文化形态,是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生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契合并受市场规律支配的文化。C.流行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一个社会的亚文化体系发达与否,是衡量这个社会文明度、开放度高低的重要文化指标。D.时代总在变迁中,主流文化也会把流行文化视为自己的“对应物”,调整着方向,走向流行文化,成为流行文化。解析:选CA项,强加因果,“社会主义文化是与时俱进、反映时代内涵的,是合理与科学的,是有益与先进的”和“成为我国的主流文化”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项,偷换概念,把“当代中国流行文化”偷换为“中国流行文化”;D项,“调整着方向,走向流行文化”错,“成为流行文化”于文无据。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两段对“主流文化”和“流行文化”的概念及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阐述。B.文章从流行文化是衡量指标、思想力量以及它的推动作用三个方面,论证了两种文化互动的必要性。C.文章提出,流行文化对青少年实现自我价值是有帮助的,但主流文化对青少年的引导和教育也不可或缺。D.文章认为,流行文化存在的意义在于走向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中心,取代并超过社会主流文化。解析:选D“取代并超过社会主流文化”错,于文无据。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流行文化是有时空限制的,在这个时空下是流行文化,在另外一个时空下就不一定是流行文化,除非是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B.流行文化如果具备和主流文化一样的意识形态、目的和宗旨,就有可能发展成为主流文化。C.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全的人格,需要在坚持主流文化与主导价值观的前提下有鉴别地吸收流行文化的合理元素。D.构建一主多元的文化格局,使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形成双向互动,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解析:选A混淆是非,“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文化”也有时空限制。综合训练(四)仿真高考·练熟技法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民族传统手艺及其价值,正在被人们认识,其独特的技艺和工艺价值,也正在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而被人们关注。在许多地方,传统手艺正在成为一种人文资源,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被激活成当地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这无疑是一种文化的转型,也是一种生态学意义上的保护方法。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所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是要想办法让其“活”在当下。留住手艺,就是留住文化记忆。为了留住文化记忆,就要进行本真性传承。在当代语境中,传统手艺并非只是传统农耕文化遗留下来的“古俗”或“遗物”,其容纳了丰富的历史社会信息,表达了一方水土的集体情感和意志,具有情感交流与生活交际的价值。存活于乡土社区的传统手艺,其价值和意义是在乡土语境中生成和实现的。由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无论是其技艺传承还是生产规模,都不可逆转地在现代社会走向衰落。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不在于其产品,而是要确保其核心技艺不再失传,它涉及技艺本身的传承与记录、传承人的保护和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三个方面。留住手艺,只有本真性保护是不够的,赋予传统手艺以生命,让其“活”在当下,尚需很好地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衍生性生产就是在充分尊重传统手艺形式、内涵和基本元素的前提下,通过题材的转换、内容的变化、功能的放大或用途的改变,赋予其新的形式和内涵。仅就功能而言,既可从物用形态向精神形态衍生,也可从物用形态向文化形态衍生。如由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衍生出的美术陶瓷,使现代景德镇陶瓷发展出了对新的审美性、艺术性、文化性的追求。再如,传统的刺绣枕片、石雕木雕等非常实用的产品,已纷纷被移植到显示古老文明和民俗的装饰之中。从生态学角度看,这种衍生性生产不仅保护了传统手艺,而且还通过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增强了传统手艺“自我造血”的能力,赋予了手艺与时俱进的品格。生态化保护还需让传统手艺创意性发展。文化生态论认为,文化传统只有在发展中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手艺的传承也需要创意性发展,它不是新与旧的简单更迭,而是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活的有机融合,需要汲取更多传统手艺的理念和经验,形成面向生活的应用和表达。传统手艺及其对物的循环再造、对生态自然的依存,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低碳、环保、循环经济的理念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在当代,一批有眼光的设计师走出工作室,走进田间地头,与传统手艺人有效合作,取得了可贵的创意。以此创意生活,不仅可以继承和延续传统,而且彰显了一种具有积极的时代性的生活态度。(摘编自王祖龙《生态化保护:让民族传统手艺“活”在当下》)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正成为地方文化和经济新的建构方式。B.传统手艺的生态化保护的首要任务是保存核心技艺,特别是对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C.实现传统手艺产品从物用形态转向精神或文化形态,是进行衍生性生产的途径之一。D.将传统智慧和当代生活有机融合,就能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解析:选CA项,“代表着民族政治、文化主体意识的传统手艺”错,原文说传统手艺是一种“被用来建构全球一体化语境中的民族政治和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的人文资源。B项,“特别是对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性保护”中“特别”一词错误。原文中“手艺生态语境的恢复”只是保存核心技艺的三个方面中的一个。D项,说法绝对。原文意思为这样做可以保护和传承文化传统并彰显积极的生活态度,并没有说这是唯一的条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民族手艺的留传问题,从多个方面探讨了传统手艺保护的必要性和可行方法。B.文章以当代语境下民族传统手艺必然衰落为立论前提,由此引出生态化保护的观点。C.文章以景德镇陶瓷工艺的现代转型为例,表明了传统手艺衍生性生产的重要意义。D.文章第一段提出论点,总领全文,并与末段遥相呼应,形成“总—分—总”的结构。解析:选D全文是“总—分”结构,第一段总写民族传统手艺生态化保护,第二、三、四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民族传统手艺能成为地方文化的象征并得到人们关注,就有可能避免走向衰落。B.因为民族传统手艺对乡土社区的高度依存,所以建设生态化新乡村是未来的发展方向。C.将民族传统手艺完整地保留在博物馆中,这不是对传统手艺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D.继承延续民族传统手艺,使其创意性发展,能够让其在当代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解析:选BB项,于文无据,强加因果。原文并未提及建设生态化新乡村,也不能说因为民族传统手艺高度依赖乡土社区就需要建设生态化新乡村。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一条璀璨星河,它的精神和血脉对世界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涵养作用,对世界众多艺术家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当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发展处于困境之时,中国传统艺术更是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和表现形式启迪了一大批现代艺术家,他们从中汲取营养,摸索前行。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中国传统艺术是世界艺术的高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可以追溯到14世纪的欧洲,当时中国的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一直流行于欧洲的上层社会中。在法国,中国的龙凤图案常被运用于各类织物中。在15世纪的意大利和法国瓷器制作中,盛行模仿中国青花瓷器造型。18世纪法国“罗可可”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青年时期曾研究中国的《百戏图》,他的作品《舟发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著名的评论家雷文曾说:“凡对于中国宋代之风景画研究有素者,一见华托此作,必讶其风景之相似,其画中远山犹保持作者之生命。青峰缥缈,用单色作烟云。华托所惯为者,亦中国山水画最显著之特色也。”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认为应该将17-18世纪流行于欧洲的“罗可可”艺术称为“中国——法国式”。19世纪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则因为具有浓郁东方意味的艺术语言,被当时的人们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19世纪中叶,摄影术的发明,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方绘画艺术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艺术家开始寻求新的出路。此时,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了西方艺术家以启迪,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一些杰出的画家诸如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克里姆特、大卫·霍克尼等,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吸取中国艺术的养分,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杰作,对世界艺术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诚然,一些西方艺术家和学者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的影响,不过,凡是知晓世界艺术史的人都知道,日本艺术并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基础上形成的。尽管后印象派的画家是从日本浮世绘中获取了灵感,但是日本浮世绘的画法,则是来自中国唐代绘画及明代画家陈洪绶和萧云从的作品。正如毕加索所说:“在这个世界上,谈到艺术,第一是中国人的艺术,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艺术又是源自中国。”在漫长的艺术发展过程中,中国历代艺术家在实践中探索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超技巧的艺术样式,形成了完整的艺术体系,在世界艺术史上居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审视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更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摘编自桂小虎《东方的启迪——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绘画的影响》)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传统艺术历史悠久,对世界文化艺术影响巨大,因此,被西方艺术史论家公认为世界艺术的高峰。B.早在14世纪,随着中国瓷器、丝绸和国画等商品在欧洲上层社会的流行,中国传统艺术就影响到欧洲。C.发明于19世纪中叶的摄影术对西方传统写实绘画冲击很大,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D.中国传统艺术特色鲜明,技巧高超,体系完整,地位不可替代,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解析:选BA项,“公认为”不正确。原文为“在很多西方艺术史论家眼里”。C项,“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艺术促使其寻找新路”不正确。根据原文,在此前艺术家就已经开始寻找新路了,中国传统艺术只是“使得西方艺术在现代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行”。D项,“中国传统艺术”应为中国传统艺术样式;“因而为世界艺术发展作出的贡献也最大”不正确,原文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且强加因果关系。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总述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文化艺术尤其是西方传统写实绘画的影响,点明其在世界艺术中的地位。B.第二、三两段按照历史时代顺序,具体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巨大影响,紧密照应第一段相关内容。C.结尾一段重申中国传统艺术的特点、地位及贡献,总结全文,照应开头,并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D.在论述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的影响过程中,文章采用例证法和引证法,大大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解析:选CC项,“在段末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不正确,段末点明写作意图而非提出中心论点。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法国绘画大师让·安东尼·华托的作品《舟发西苔岛》具有明显的中国意味和东方艺术特色,其中的风景以及画法与中国宋代风景画非常相似。B.“罗可可”艺术被认为应称作“中国——法国式”,安格尔被称为“误生在19世纪雅典废墟上的中国画家”,足见中国传统艺术对西方影响之大。C.凡·高、高更、毕加索、马蒂斯等杰出画家之所以能探索出全新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大批艺术杰作,与他们善于学习中国传统艺术分不开。D.有人认为,日本浮世绘对西方现代艺术有过重要影响。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因为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在吸收中国传统绘画基础上形成的。解析:选DD项,“作者对这一观点不以为然”不正确。根据原文,“诚然”表明作者对这一观点并非不以为然,而是强调日本浮世绘画法也是源于中国。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漫谈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敦煌莫高窟几百个洞窟中,几乎窟窟画有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虽然飞天的起源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的结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北凉到北魏,这是飞天的兴起时期。此时期的飞天深受印度和西域的影响,大体上是西域式飞天。北凉时期的飞天多画在窟顶平棋岔角、窟顶藻井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