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4页
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产生1.“经济”的概念词典中“经济”(Economy)一词,含义有三:一指“经世济民”、“经邦济世”,有治国富国、利民裕民之道,含盖着广泛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二指日常生活中的俭省节约;三指金融工商等事业的活动。英文中“Economy”一词,是由希腊文“家庭”与“管理”两词合并而成,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在《经济论》中使用“经济”一词原意是家庭管理论,反映了当时奴隶制自然经济的特点与局限。在色诺芬时代,家庭是社会的经济单位,奴隶们分属于各个奴隶主家庭,所以家庭管理实际上就是研究如何搞好各个奴隶主庄园的组织和管理。在《经济论》中,色诺芬强调经济(家庭管理)应成为一门学问,这个学问研究的是:优秀的主人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财产,使自己的财富不断增加。现在“经济”一词的含义,则泛指人类社会中人们获取各种物质财富或物质生活资料的一切谋生活动。*2.稀缺性—经济学的出发点物质生活资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人们所生产的物质生活资料,相对于人们的欲望来说总是有限的或稀缺的,总不能充分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求。因此,客观存在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稀缺性的事实,就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也是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稀缺性(Scarcity)即指生产的产品资源(经济物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的情况。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是一条普遍的规律。“我有阿拉丁神灯,不需要经济学”。3.选择—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稀缺性的普遍存在而引起选择的必要性,就必然产生经济学。一切经济问题来源于稀缺性。由于稀缺性,怎样使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去满足人们最急需和最迫切的欲望,就成为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只有去“选择”。选择:为最大限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求,怎样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多种多样的观点究竟什么是经济学?不同时代和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与说明。有人从经济学研究和考察人们的经济活动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活中经济问题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面对稀缺性现实必须做出选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主体怎样进行选择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主体为着既定目的去参与经济活动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行为的一门科学;有的人从有限经济资源的配置的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经济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的一门学科;有的人从经济社会的福利角度,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在既定资源条件下怎样增加社会福利的一门学科。••••••引用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中的一段话:(略)*2.当代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经济学界普遍接受了英国经济学家L

罗宾斯提出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用具有各种用途的稀缺资源来满足人们目的的人类行为科学。罗宾斯的定义强调了经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们面临的选择。以后的经济学定义都以此为基础演化发展。如美国在60年代末出版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的经济学定义:“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之间配置的问题。它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这是因为他们所支配的东西不允许他们去满足一切愿望。”萨缪尔森在《经济学》第12版中对经济学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恩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3.资源配置的说明所谓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分配到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以生产出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不同物品。有效地配置资源是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为了论述与说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使用了两个重要概念: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的最大数量的不同组合。生产可能性边界图:(2)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或择一成本,是指为多得到一单位的某种物品而不得不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数量。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机会成本。上例中增加K的数量就要减少W的数量。ABCQKQWOQK1QK2QK3QW1QW2QW3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突出,表明在资源稀缺条件下,机会成本会递增。*三、经济体系的功能和基本经济问题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表明,对一个经济社会来说,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充分利用稀缺资源,按照社会经济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商品组合进行生产。这就是合理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因此,一个社会的经济系统通常应具备如下功能或解决以下基本经济问题。1.生产什么。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4.充分就业。5.物价水平。6.经济增长。其中前三个问题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即资源配置问题;后三个问题则是宏观经济学要考察的问题,即是资源利用方面的问题。70年代后,西方社会又出现了失业和通货膨胀、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贫困化、城市膨胀等一些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扩展了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方法与规范分析方法1.实证分析:即说明经济现象“是什么”以及社会经济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方法首先要提出对经济现象给予解释的理论,然后用事实来验证理论,并依据理论对未来作出预测。当经济理论把自己局限于表述经济活动的原因与结果以及各经济变量的函数关系时,这种理论就称为实证经济学。“经济学是不精确的科学”。2.规范分析:即研究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或社会经济问题“应该是怎样解决的”。这种方法就是依照经济事物的社会价值判断,规范经济政策措施和经济行为后果的是否可取性。当经济学的研究把因果分析与价值判断结合在一起时,这种经济学就叫作规范经济学。3.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关系:前者从“量”的角度分析;后者从“质”的方面考察。例如对经济增长问题的分析。*二、均衡分析与过程分析1.均衡与经济均衡均衡:力学概念引入经济学经济均衡: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对立或相互联系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化的状态。或是经济体系内各有关变量的变动都恰好相互抵消,没有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动的压力和力量的状态。2.局部均衡即指某一时间、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所达到的均衡,是一个市场一种商品的均衡。3.一般均衡一般均衡分析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的一种分析方法,也称总均衡分析。即研究整个经济体系中各个市场、各种商品、每种要素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的均衡状态。4.过程分析均衡分析不涉及均衡达到的过程情况,而过程分析正是论述调整变化的实际过程。这种分析方法通常把经济运动过程划分为连续的分析“期间”,以便考察有关经济变量在相续继起的各个期间的变化情况。故过程分析又称为“期间分析”或“序列分析”。*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1.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变化的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事物的方法。静态分析时通常假定资本数量、技术水平、人口规模、生产组织和制度体制等因素固定不变。2.比较静态分析比较静态不考虑经济变化过程中所包含的时间阻滞,而只考察静止状态时假定不变的因素发生变化后所引起的新的均衡。比较一个经济变动过程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涉及转变期间和具体变动过程本身的情况,实际上只是对两种既定自变量和各自相应的因变量的均衡值加以比较。3.动态分析动态分析是对经济事物变化的实际过程进行分析。动态分析的根本特征是引入了时间因素,从时间序列上对社会经济活动作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试图说明经济活动怎样从一种均衡状态到另一种均衡状态。动态分析着重考察在静态分析中假定不变的因素在时间过程中发生变化时,将会怎样影响一个经济体系的运动。*四、经济模型的建立1.模型与济经模型模型与模型方法在整个科学领域,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有着普遍而广泛的运用。经济模型是一种分析方法,也是用来描述和研究经济现象有关经济变量的依存关系的一种理论结构。经济理论是实际经济事物与经验认识的高度抽象与概括,经济模型就是经济理论的简明表达。2.分析与表达经济模型的分析与表达,可以有几种方法:用普通文字,用算术式,用简单几何以及用代数式。这些简单的不同的语言可以相互译通。选择哪一种方法,完全是个人胃口问题。—劳埃德•雷诺兹3.经济模型的构成通常有四部分:定义、假设、假说、预测。定义假设假说预测验证放弃假说理论审定补充修改完善*第三节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微观经济学1.什么是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是从个量分析出发,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是关于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和个别经济变量变动的理论。微观经济学的定义中应有以下内容:(1)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2)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3)要达到的目标是最大化。(4)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5)核心是价格理论。2.微观经济学的假设第一,理性经济人假设。第二,充分就业的假设。第三,市场出清假设。第四,完全信息假设。3.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均衡价格理论。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又调节供求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2)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如何把既定收入分配于不同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上,以实现最大化的满足或效用。(3)生产者行为理论。其中又包括了生产理论、成本理论、收益理论和市场结构与厂商理论。(4)分配理论。(5)一般均衡与经济福利理论。(6)微观经济政策。*供求理论消费理论厂商理论基数效用理论序数效用理论显示性偏好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产品市场理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要素市场理论工资理论地租理论利息理论利润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二、宏观经济学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是从总量分析出发,以整个国民经济为考察对象,通过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经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宏观经济学定义有以下几点:(1)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2)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3)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4)中心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1)国民收入决定理论。(2)失业和通货膨胀理论。(3)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理论。(4)开放经济理论。(5)宏观经济政策。三、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2)二者在分析中所假定的制度前提一致,都假定制度因素不变。(3)二者所使用的分析方法(除个量分析与总量分析的区别外)是相同的。(4)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分析总是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基础。*第四节价格制度与微观经济学一、自给自足经济二、中央计划经济三、完全市场经济四、现实混合经济五、价格制度和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之所以又被称为价格理论,是因为它在许多方面都涉及到价格制度的运行,它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对价格制度的功能和效率的理解,这种价格制度在混合经济借以运行的方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五节市场经济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影响一、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资源稀缺和欲望无限;二、重新明确资源配置是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三、重新认识经济体制的实质;四、重建开放的社会主义经济学;五、为计划与市场结合方式的研究提供新的起点;六、当前经济学研究的误区。单纯实证、远离现实、片面求深求精、故弄玄虚、食洋不化。*第二章需求、供给与市场均衡第一节需求的基本理论一、需求与需求定律1.需求概念: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和一定市场内,在每一种价格水平上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2.需求函数:商品需求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QD=F(P)3.需求定理:在其它因素既定条件下,需求量与商品本身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关系。

公式:QD=a–bP二、需求表与需求曲线1.需求表(教程P27)2.需求曲线3.需求价格:消费者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QDP12345650403020100QPODD*三、需求的变化和需求曲线的移动1.影响需求的其它因素(1)收入(2)偏好(3)相关商品的价格(4)消费者的预期(5)社会时尚(6)人口数量与结构由此可得完整的需求函数:D=F(P、T、I、Pr、Pe、N)2.需求曲线的移动3.需求水平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需求量的变化:同一条需求曲线上,不同价格水平下点的位置的移动;需求水平的变化:同一价格水平下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DDD1D1PQO*第二节供给的基本理论一、供给与供给定律1.供给概念生产者在某一市场上、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2.供给函数某商品的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的依存关系。公式:QS=F(P)3.供给定律商品供给量与其本身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动关系。

QS=–P二、供给表与供给曲线1.供给表2.供给曲线3.供给价格:生产者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接受的最低价格。PQS2468101020304050PQSSO*三、供给的变化和供给曲线的移动1.影响供给变动的其它因素(1)生产的技术水平。(2)生产要素的价格水平。(3)相关商品的价格。(4)生产者的目标和对未来价格的预期。(5)其它经济因素,如政府政策、银行利率、创新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完整的供给函数:QS=F(P,M,V,Pr,PT,O)2.供给曲线的移动3.供给水平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教程P49-50)PQOSSS1S1*第三节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一、均衡价格的决定均衡价格是指某商品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一致时的市场价格。如图:二、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PQSDEOQ0P0P1P0DSSDPQQPOEOEP0P2QSQDQSQD*三、均衡价格的变动:供求定理1.需求变动影响均衡2.供给变动影响均衡3.供求相同方向变动的影响4.供求相反方向变动的影响D1DSSS1DD1DS1SQQQPPPD1S1DSEEEEP总是按需求变动的方向而变动,Q可增可减Q将同时增加或减少,P可升可降P升Q增P降Q增*5.供求定理以上分析可得如下结论:(1)需求的增加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供给(均衡)数量增加;(2)需求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供给(均衡)数量减少;因此,需求的变动总是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的变动。(3)供给的增加会引起均衡价格下降,需求(均衡)数量增加;(4)供给的减少会引起均衡价格上升,需求(均衡)数量减少。因此,供给的变动总是与均衡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而与均衡数量呈同方向变动。*四、以公式说明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决定根据供求定律,设:QD=a–bP=200-2PQS=-P=-40+P均衡条件QD=

QS解得:

200-2P=-40+PP=80;Q=40如果需求曲线或供给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则P和Q都会有新的均衡值。注意:在经济分析中与数学的习惯相反,以横轴代表因变量,以纵轴代表自变量。这样函数QD=a–bP实际上是P=a/b–1/bQD的反函数。如需求函数QD=200-2P,可写成P=100–1/2QD

。如图:QDPPQDdQD/dP=-2200100100200Dp/dQD=-1/2QD=200-2PP=100–1/2QD(1)(2)*第四节市场均衡模型的应用一、货物税对价格的影响税后:PD=160-2QDPS=-40+2QSPT=PS+TPD=PT

已知T=20解得:Q=45;P=70生产者得到的净价格:70–20=50美分生产者实际负担的税收:60–50=10美分其余税收由消费者负担。70605045DSST20美分PQO税前:PD=160-2QDPS=-40+2QS解得:Q=50;P=60P/Q=10/5=-2*在现实经济中,货物税在多大程度上由消费者或生产者承担,这将取决于需求的价格弹性和供给的价格弹性。图1:图2:SS1DDDDSS1P0P1P2P0DDSSDDPSP0PSP0PSPS需求弹性小,消费者承担的税收就多;反之就少。供给弹性小,生产者承担的税收就多,反之就少。*二、最低限价和最高限价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低限价及影响:最高限价及影响:DSPQPmP0QDQSQ0OEDSPnP0EPQOQDQSQ0*第五节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一、需求的价格弹性1.定义、公式与特点定义:需求弹性是指需求量变动对商品本身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公式:特点:第一,需求的价格弹性系数是一个负数。因为根据需求规律,需求曲线的斜率为负,需求量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化。第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一个无维量,即弹性大小与计量单位无关。第三,根据弹性公式,可知需求弹性由两部分构成,因此弹性大小由Q/P和P/Q来决定。Ed=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2.点弹性与弧弹性的计算方法和图解(1)点弹性:即测量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弹性。Ⅰ.点弹性的确切公式是:公式表明,点弹性是P/Q和dQ/dP的乘积,其值大小不能单凭需求曲线的斜率来判断。例如,线性需求曲线的斜率是常数,但其弹性不一定也是常数,而是会随着曲线上价格和需求量的不同而变动。Ⅱ.点弹性的几何图解:A点的斜率=P/

Q=Q1A/Q1D

或=P1C/P1ACDAP1Q1O横轴法:纵轴法:斜线法:P40*Ⅲ.点弹性比较同一条需求曲线上点弹性比较:不同需求曲线上点弹性比较横轴法Ed=Q1A/OQ1X左:OQ1<Q1A故Ed>1X右:OQ1>Q1A故Ed<1在X:OQ1=Q1A故Ed=1Ed=∞Ed>1Ed=1Ed<1Ed=0PQOQ1P1XABPQQQQDDDDOABA1B1KK1KABA1B1AA1B1BKK1KBAB1K1K=DK/DA•OD/DK=OD/DAK1=DK1/DA1•OD/DK1=OD/DA1因OD相同而DA<DA1故K>K1OD相同,DA>DA1K>K1K=K1*(2)弧弹性:测量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弧的弹性公式为:图例:PQP1=100P2=75Q1=75Q2=100DD•中点PQO价格由100降为75和价格由75升为100:AB最佳算数平均法*3.需求价格弹性的几种形式人们在说明需求弹性大小时,常以需求曲线的斜率不同来区分,用斜率小的曲线说明弹性较大,而以斜率大的曲线说明弹性较小。所以这样做,一是由于斜率较大的需求曲线,其弹性较大的部分一般价格都很高,而在常见的价格范围内看到的弹性都小于一。图1)二是由于斜率较小的需求曲线,其弹性较小的部分一般价格都很低,而在常见的价格范围内所看到的弹性都比较大。图2)图1:P较高P常见Ed>1Ed<1DDPQP常见P较低PQEd>1Ed<1*PQPQQPPQQQPQQOOOOO

Q=0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大小,决定了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影响的程度。需求富有弹性时P变动对需求量影响程度大;需求缺乏弹时P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程度小。由此又影响到厂商的收益。*4.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的大小。一般生活必需品弹性较小;而一些奢侈品弹性较大。(2)该商品的替代品数目和可替代程度。替代品越多、可替代程度越高,该商品弹性也越大。(3)该种商品的用途是否广泛。用途越广弹性越大,反之则越小。(4)该商品在购买者家庭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占的比重越小则弹性也越小;否则弹性较大。(5)所观察的时间与商品使用时间的长短。一般说来,观察时间越长,越容易找到替代品,弹性也就越大;而短时间内价格变动时,不易立刻调整需求量,弹性也就较小。同样,使用时间较长的商品如耐用品的需求弹性较小,使用时间较短的如非耐用品的需求弹性大。*二、供给的价格弹性1.定义、公式与特点(1)定义: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商品供给量对本身价格的反应程度。(2)公式:(3)特点:第一,供给的价格弹性系数为正。因供给定律表明,供给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第二,在同一条供给曲线上,点的位置不同则供给的价格弹性大小也不同。如果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切线与纵轴相交,则该点的弹性大于1;如果与横轴相交,则弹性小于1。第三,不管供给曲线的斜率如何,只要四通过坐标原点的直线型供给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弹性都等于1。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价格变动的百分比ES=*2.供给价格弹性的计算和图解同需求弹性一样,供给弹性也有点弹性与弧弹性,分别测量一条供给曲线上某一点的微小变动和两点之间的弧的变动。例如,当价格是2元,供给量为200单位,当价格上升到4元时,供给量增加到300单位,则供给弹性是:点弹性:弧弹性:*供给价格弹性的几何图解:PQTSSOAEBNHK切线切线∵AB<OB∴ES<1∵TE>OE∴ES>1K点的斜率=∴H点的斜率=同一条供给曲线的不同点的弹性:教程P51*3.供给价格弹性的形式QPQPQPPQQQQQPOOOOOSSSSS*4.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1)供给时间的长短。时间与供给弹性存在正相关:瞬时供给不随价格变化,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供给曲线,ES=0短期供给缺乏弹性;长期供给富有弹性。(2)生产产品成本变化。生产成本增加快,则供给弹性小,反之就大。(3)生产规模与生产周期。通常企业产品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大,会对价格变化反应较迟缓,供给弹性较小;反之,较大。(4)调整产品的难易程度。供给弹性与调整的难易程度反方向变动:产品容易调整的,供给弹性大;反之弹性小。(5)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如果存在齐备的要素并且价格较低,供给弹性就大;反之弹性较小。*三、其它弹性概念1.需求的收入弹性劣等商品:正常商品:高档商品:2.需求的交叉弹性EXY>0,XY为替代品EXY<0,XY为互补品QXPY*IQDIQDOIQDIQD市场需求与总收入间的各种关系A:ED>1B:ED<1C:ED<0*四、弹性理论在决策和政策方面的运用1.对厂商价格决策的作用2.政府制定价格政策的应用一是制定价格政策。政府在决定价格政策时必须考虑价格弹性的大小。只有正确地预算到价格变化对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可能影响,才能使价格政策达到预期的目标。例如农产品的需求一般是缺乏弹性的,农产品丰收会引起农产品价格下降,进而使农业生产者收入下降,为了维护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必须有正确的农产品价格政策。二是制定税收和津贴政策。P106三是制定外贸政策。为增加出口,多创外汇,对需求弹性不同的商品采取适当的价格,会增加收入。缺乏弹性Ed<1单位弹性0.9<Ed<1.1富有弹性Ed>1马铃薯0.3食糖0.3公共交通0.4各种食品0.4香烟0.5汽油0.6衣服0.6耐用消费品0.8牛肉啤酒大麻家俱1.2电力1.3小汽车2.1饭馆进餐2.27羊肉2.65妇女装饰品3.0*复习思考题2答案*习题:1.设:某种汽车价格稳定在3000美元,汽车销售量从9500辆下降为7000辆,而同年的广告费从100000美元下降为50000美元,再假定人口、收入、信贷利用等其它影响汽车销量的因素不变。试计算这一区间汽车广告费与汽车销量之间的弧弹性。2.设:某种汽车需求函数对价格的偏导数Q/P=3000(是一个常数),当价格为3000美元时,汽车销量为950万辆;当价格升为3500美元时,汽车销量减为800万辆,试计算该种汽车在不同价格水平上的点弹性,以及在两种价格水平之间的弧弹性。*第三章效用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本章引言:所谓消费者行为,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利用物品的效用的一种经济行为,即人们在市场上作出的购买决策和购买活动。消费者行为理论,实际上是对下述问题提出理论答案,即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决定购买的众多消费品的种类和不同消费品的不同数量,是由哪些因素和根据什么原则来决定的,以及消费者达于均衡状态的条件。同其它理论一样,消费者行为理论也需要使用某些假定。这些假定是:(1)消费者的信息正确而完备。(2)消费者的收入既定。(3)消费者的偏好既定。每个消费者都有一个偏好类型,消费者要用既定的收入,通过购买商品和劳务求得最大满足。(4)商品的价格既定。*消费者行为模型消费者满足最大化产品消费量产品价格个人偏好个人收入要素提供量要素价格*第一节基数效用与消费者行为一、欲望与效用1.欲望:对某种物品,既有缺乏的感觉,又有满足的愿望,二者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心理感觉。欲望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原动力。人的欲望又分成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这五个层次的欲望,由低到高,依次产生。欲望的种类又是无限的,一种欲望一经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2.效用:所谓效用,是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某组商品时所获得的满足程度。任何一种物品的效用,不仅在于该物品本身具有的满足人们某种欲望的能力,而且还依存于消费者的主观感受。因为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个人心理上感觉到的满足。所以,某种物品的效用,对同一个人来说是可比的,对不同的人来说则是不可比的。同种物品的效用也会因时因地不同而有所不同。*3.基数效用效用的大小怎样测量呢?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测量商品效用的方法,即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基数效用是指可以用基数1.2.3.5……等具体数量测量商品的效用。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可以用基数形式来计量和比较的,因为效用既是消费者从物品的消费可得到的主观上的满足,而这种满足的程度就如物品的重量一样,通过效用的衡量单位便可以测量。例如,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一杯咖啡和一杯牛奶的效用,可以分别用10单位和5单位来表示。这意味着该消费者从一杯咖啡得到的满足是一杯牛奶的二倍。如果消费者所消费的咖啡和牛奶的数量增加,则每增加一单位的消费所增加的效用还可以加总求和。如果假设每个消费者都能说出从每一物品所获得的效用单位数,那么每一物品的基数效用又可分为总效用、平均效用和边际效用。*二、总效用和边际效用1.总效用函数总效用是消费者在特定时期内消费一定量某种物品所获得的满足总和。用TU表示总效用,某种商品的消费量为Q,则总效用函数为TU=U(Q)效用函数所表示的就是:总效用量随着消费者所消费的商品量的变化而变化。实际上,消费者往往同时消费多种商品。为便于分析,可假定消费者只消费X、Y两种商品,则总效用函数为:TU=f(QX)+g(QY)或TU=U(X,Y)公式表示,总效用为X、Y这两种商品的效用之和,但1式意味着X的效用与Y的效用彼此无关;2式则表示X、Y的效用相互影响。如盐的效用在单独使用时效用很小,但加入菜中,效用就会增大。显然后一种情况更比较符合实际。其一般形态为:

TU=AX

Y

*2.边际效用函数边际一词,在经济分析中通常指一个量的变化率。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追加一单位某种产品消费所增加的效用。以MU表示边际效用,则

MU=TU/QX如果消费量可以无限分割,总效用函数为连续函数时,则可利用微分方程,求得总效用的精确变化率——产品X的边际效用,是X的总效用对X消费量的一阶导数:如果总效用函数为多元函数,TU=f(X,Y,Z…)则可假定其它产品的消费量不变,而只考察其中一种产品消费量的微小变动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变动,即边际效用是总效用对某一种产品消费量的一阶偏导数。如由总效用函数TU=U(X,Y)得:*3.边效用曲线与总效用曲线香蕉数量Q总效用TU边际效用MU0123456012182122222012(=12-0)6(=18-12)3(=21-18)1(=22-21)0(=22-22)-2(=20-22)123456OMUTUMUTUOQQ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增;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下降。边际效用为总效用曲线的斜率。*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1)在一定时间内,某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其数量的增加而不断减少的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又叫戈森第一定律。德国经济学家戈森(Gossen)在1854年提出了两条有关欲望的规律:一是欲望强度递减规律,它说明在一定时期内,一个人对某种商品的欲望强度会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或减少;二是享受递减规律,这是指随着人们欲望的满足,从商品使用所得到的享受是不断减少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从戈森定律引伸而得来的。效用是对欲望的满足;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人们的欲望强度递减,从商品中所得到的享受或满足程度就会递减;商品的边际效用也就会递减。(2)第一个面包第一口效用最大;以后每个面包每一口的效用都会依次递减;第五个面包最后一口效用最小;当吃掉第六个面包时,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负效用。*(3)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有以下特点:第一,边际效用的大小同人们的欲望强度成正比。第二,边际效用的大小同人们消费的商品数量成反比。人们不能准确说出每单位的边际效用,但可以人们愿意支付的需求价格来近似地表示。第三,边际效用离不开时间因素,是在特定时间内的效用。人们的欲望具有反复性或再生性,边际效用也具有时间性。第四,边际效用实际上永远是正值,虽然在理论分析时有负效用。这是因为作为有理性的消费者,在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趋近于零时,由于人们的欲望有多样性,他会改变消费内容与消费方式,去满足其它欲望,以增加总效用。第五,边际效用是决定商品价值的主观标准。主观效用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边际效用决定,消费数量少,边际效用就高,价值或需求价格也就高;反之,则相反。*三、消费者均衡的原则1.所谓消费者均衡,是指能使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购买行为。消费者均衡的原则或预算分配原则,是指消费者在花掉其全部收入的情况下,使花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单位货币所提供的边际效用都相等。或:MU=P例如消费者购买A、B两种商品的组合,当达到均衡时,实现效用最大化的A和B的购买组合是一个特定的唯一的组合,消费者货币收入的使用和分配不会再发生任何调整和转移,处在相对静止的状态。这就是消费者均衡。2.消费者均衡的条件如果消费者只购买一种商品且无预算约束,则总效用最大化的条件是商品的边际效用为0。如果消费者是购买两种以上商品组合,则有消费者均衡的限制条件和消费者均衡的实现条件:②①*消费者均衡条件的推导: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X、Y;目标函数:TU=f(X,Y)

;约束条件:PXQX+PYQY=M

式移项,可得将

代入

,可得

得TU最大,令

式的一阶导数等于0

∵∴

*3.举例说明Ⅰ:设:消费者购买X、Y两种商品,消费者的收入I和X、Y的价格分别为I=100,PX=10;PY=20。QXMUXQYMUY12345678910543210-1-2-3-41234565432组合方式QX=10QY=0QX=8QY=1QY=2QX=6QX=4QY=3QX=2QY=4获得29单位的最大总效用*举例说明Ⅱ:设:消费者以10元购买X、Y、Z三种商品,其价格分别为PX=1元,PY=2元,PZ=3元,其边际效用如表所列:MUX

每元所得MUYMUY/PY=

每元所得MUXMUX/PX=

MUYMUZ每元所得MUZMUZ/PZ=

消费量X产品X产品X产品1210876543201234567891012108765432018161412108642098765432102421181512963008765432100MUX/PX=8/1=8=

MUY/PY=16/2=8=

MUZ/PZ=24/3=8=

消费者购买多种商品的情况分析*如果:如果:消费者将增加X购买,减少Y的购买消费者将增加Z购买,减少Y的购买直到X、Y、Z的MU/P=

为止。3单位X、2单位Y、1单位的Z,共获得88单位的总效用*四、等边际原理——配置商品的最大效用原则等边际原理是说在多种用途上如何配置某种商品才能得到最大效用的原理。等边际原理说明:任何决策者在配置商品的数量时,都应该使得这种商品在每一种用途上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举例见《教程》P75)32101234

分配在B用途上的数量分配在A用途上的数量在用途B上的MU在用途A上的MU*五、个人需求曲线的推导10864543212QPMUOO12345QMUDD(A)(B)MU=P:10=2×5P=MU/

:5=10÷2=MU/P:2=10÷5123451086422222254321QMU

P边际效用MU、价格P和每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

之间有如下关系:以上分析得出三条结论:P77*六、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与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额。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商品的边际效用;实际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该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消费者剩余与市场价格反相关价格需求量OADP0P1PQQ1Q2BEC价格为P时:消费者剩余PEA;价格为P1时:消费者剩余P1BA;*第二节序数效用与消费者行为一、序数效用基数效用论的难题:各种商品的效用大小难以准确计量;效用受相关商品数量变动的影响。序数效用论认为,效用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顺序先后优劣的问题,故应按消费者对不同物品的偏好程度,用第一、第二、第三…等序数加以排列。这样人们不必说出每种商品的绝对效用是多少,而只须按偏好程度排列出相对效用即可。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消费者的偏好和选择是以理性为前提,提出偏好公理或选择合理性:第一,是次序性或顺序性。对任何A、B两种商品,其效用为U(A)、U(B),它们之间有三种可能:

U(A)>U(B);U(A)<U(B);U(A)=U(B);三者必居其一,且只居其一。第二,转移性或传递性。如有三种商品,若U(A)>U(B);U(B)>U(C);则U(A)>U(C);第三,一致性。一般来说,对同种但不同数量的商品组合,人们总是偏好数量多的一组。*二、无差异曲线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无差异曲线是表示在偏好既定条件下,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这是消费者主观偏好在坐标图上的几何表示。例表:图示:商品组合商品X商品YABCD246812643121086422468XYO•A•B•C•DU1U2U3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1)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负。(2)在坐标图上有一组无差异曲线群,不同位置的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水平。(3)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4)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

-*消费者C增加X不减Y;X无用处消费者A偏好X愿以较多的Y换取较少的X

消费者E讨厌X减Y以便减少X

消费者B偏好Y,愿以较多的X换取较少的Y消费者D增加Y不减X;Y无用处消费者F讨厌Y减X以便减少Y

YXYXOOOOOOXXXX*3.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是指为了保持同等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同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数量之间的比率。例如增加X商品的数量必须放弃一定量的Y品,就是以X商品替代Y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如果用MRSXY表示边际替代率,则公式为:A—B:263B—C:221C—D:210.5

变动情况MRSXY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当不断增加某种商品时,消费者所愿意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是递减的。原因是:数量持续增加的某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故一种商品能够替代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就会越来越少。注意:边际替代率也就是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的比率YMUY=XMUX即:

MRSXY=Y/X=MUX/MUY*上述关系还可以证明如下:*三、预算线

预算线的含义预算线又称消费可能线或等支出线,它表示消费者用同一收入I按既定价格PX和PY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Y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预算方程:I=XPX+YPY

。例如:I=50元;PX=2;PY=10;如只购买X商品可购买25单位,只购买Y则可购买5单位,或者可购买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如图:54321O510152025Y对方程求得:XAB•CD•如果公式中QY=0,则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X,即QX=I/PX,表现为在X轴上的一段截距;如果公式中QX=0,则全部收入用来购买商品Y,即QY=I/PY,表现为在Y轴上的一段截距;斜率=-

PX/PY*因此预算线的斜率为:上例中预算线斜率的绝对值:(元)(元)(元)(元)(元)(元)预算线斜率的移动:X价格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XYXYOO收入I变化对预算线的影响GFHECD*四、消费者均衡1.消费者均衡的条件YMWABV•T•XOU3U2U12.序数效用分析与基数效用分析MRS:1X=3YP:2Y=1X;增X减YMRS:1Y=3XP:3Y=1X;实现均衡MRS:1Y=3XP:4Y=1X;增Y减X*3.边角均衡或边角解法图1图3图2Y=0;消费者只购买XYYYXXXOOOJKJKJKU0U1U1U1U0U0U2U2U2X=0;消费者只购买YY=0;消费者只购买X4.具有多种商品的均衡组合V纵轴所有其它商品,以不变的价格表示;横轴为食品;合成商品规则的使用并不改变上述消费者均衡分析的实质P97*五、货币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1.收入-消费曲线ICC2.恩格尔曲线EC收入—消费曲线ICCYXOCBAWVUjihgfedabckn单位时间商品Y的消费量单位时间商品X的消费量由ICC曲线可推导出恩格尔曲线EC,后者表示某商品的均衡购买量与收入水平的关系。如左图中,当收入等于PX•Oe时,ICC线表明消费者购买Oa单位商品X;其余依此类推,可得EC。ackI=PX•OgI=PX•OiI=PX•OeX数量IOEC(或PY•Of)*根据不同形状的恩格尔曲线可区分出正常商品劣等商品和奢侈品。ECECEC奢侈品必需品劣等品IIIXXXIXI-XIX*3.恩格尔定律与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用于食物开支所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恩格尔系数:=用于食物的开支总开支若干国家的恩格尔系数(1977)印度前苏联英国日本美国

62.632.431.625.516.5据国际粮农组织统计认为:小康水平恩格尔系数为45.2我国目前为59.6(或54.)*六、价格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1.价格消费曲线YXTSRCBA价格-消费曲线PCCurwOabcvs2.个人需求曲线的导出PXDDP1=I/oaP2=I/obP3=I/ocX的数量urwO的价格X*3.价格-消费曲线与需求的价格弹性假如纵轴商品Y的相对价格为1,那么纵轴Y也可以表示货币收入I。这样,就能从价格消费曲线PCC的斜率确定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如左图所示:LMBCDXOPCCY=IDDPXPX1PX2A2A1X1X2E2E1

Ed<1E2M<E1L;∴Ed<1;*PCCXBCDY=IOA2A1X2X1E2E1MLDDPX2PXPX1这就是说,随着PX的下降,用于X的消费总支出反而增加,说明其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4.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假定实际收入不变,仅仅由于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如左图中A1-C1;收如效应:假定商品价格不变,仅仅由于实际收入发生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如左图中C1-B1YXOABCB1A1C1JKK1U2U1总效应*5.不同商品的不同效应A1C1B1YXACBU2U1K1KJO当X为劣等品时,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方向相反,两者相互抵消。如图,当X的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A1B1为正值,收入效应C1B1却为负值,因此总效应=A1B1-C1B1=A1C1这时,收入效应会抵消一部分替代效应,但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大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总效应仍然符合需求法则。劣等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A1C1B1YXACBU2U1K1KJO吉芬品的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如果X商品价格下降时,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相抵后总效应为负,说明替代效应的绝对值小于收入效应的绝对值,总效应的变动方向将与价格变动方向相同。这种违反需求法则的现象,称为吉芬品(Giffengood)收入效应=C1B1替代效应=A1B1总效应=A1B1-

C1B1=-A1C1*商品类别价格变动方向替代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相比总效应正常品-

++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劣等品-+-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吉芬品-+-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各种商品价格变动的效应*第四节市场需求曲线一、市场需求曲线的推导20406080100120140160180PQABC654321ODD*二、边际收益与市场需求曲线1.总收益和边际收益总收益:TR=P•Q平均收益:AR=TR/Q=P•Q/Q=P边际收益:MR=TR/Q需求曲线为非线性时的边际收益曲线的测定DD=ARMRPQODBCAQQOPDDQ2Q1MRP2P1G2G1B2B12.边际收益曲线的测定*3.边际收益与需求价格弹性之间的关系上式可改为:而方程中的因此公式可改为:又因价格弹性是负值,故可改为:*复习思考题4:根据最大利润原则:MUX/MUY=PX/PY=100/500=1/5,即格雷先生消费5单位商品X与消费1单位商品Y所得满足程度相等,同时雷格先生的限制条件为PXQX+PXQY=1000,故QX+5QY=10,因此,当雷格先生购买5单位商品X和一单位商品Y时,所得效用最大。10/100=50/500或10/50=100/500。例题:设某消费者购买X和Y两种商品,X商品的边际效用函数是:MUX=40-5X,Y商品的效用函数是:MUY=30-Y,消费者的收入I=40;如果PX=5,PY=1,则最大效用的商品组合是多少单位X商品和多少单位Y商品?根据已知条件可得预算方程消费者均衡方程:5X+Y=40;40-5X5=30-X1;解得:X=3Y=25*83第四章生产者行为理论本章引言:本章分析决定供给的生产者行为。在西方经济学中,生产者称为厂商,是指能作出统一生产决策的经济单位。在生产过程中,厂商追求的是利润,他们购买和投入生产要素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是生产者行为理论的中心课题。为了获得最大利润,生产者总是尽可能使生产特定产量所支出的成本为最小,或使消耗一定量成本所生产的产量为最大。因此最大利润原则支配着厂商的行为,预期利润的多少决定着商品的生产量或供给量。所以,同消费者行为理论假定消费者以效用最大化为目标一样,在生产者行为的分析中假定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可从两方面考察:从有形物质的实物角度考察投入的生产要素与产量之间的物质技术关系,这些构成了生产理论;从无形的价格、货币角度考察投入的成本与销售收益之间的经济价值关系,这些构成了成本理论。84厂商经济行为模型利润最大化总收入总成本产品销售量产品价格要素雇佣量要素价格85第一节生产理论一、生产函数1.生产与生产要素:生产即把投入变为产出的过程,是指为满足人类需要,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的一切活动;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在当今知识也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用于生产中。2.生产函数的定义和基本类型:生产函数即表示在某一时期和一定的技术水平下,各种要素投入量的某一种组合,同它所能产出的最大可能的产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函数公式

Q=F(L,K,N,E)3.技术系数:即为生产一定量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的配合比例。有可变技术系数与不变技术系数之分,由此又有可变技术系数生产函数与不变技术系数生产函数,生产理论着重分析具有可变技术系数的生产函数。86二、具有单一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假定资本和其它要素固定不变,只变动劳动要素的数量,则生产函数为

Q=f(L);这时可通过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和边际产量MP这三个概念来说明要素投入与产量的变动关系。1.实物产量的种类(1)总产量:使用一定量的某种要素投入所获得的产量总和。即

TP=Q=f(L)=AP•L(2)平均产量:平均每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能生产的产量。即

AP=TP/L=f(L)/L(3)边际产量:每增加一单位变动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即

MP=TP/L=dTP/dLLTPAPMP01234567808203648556060560810121211108.6708121612750-4872.实物产量变化的三个阶段QTPAPMPⅠⅡⅢLOL1L2L3Q2Q1L4Q3T2NT3第一阶段:从O-L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均递增,称为报酬递增阶段。第二阶段:从

L2-L4总产量仍以递减速率递增,并达到最高点C,边际产量则由最高点D开始下降以至为零;平均产量先升后降,在最高点处与边际产量相交,此后开始下降称为报酬递减阶段。第三阶段:从

L4以后总产量从其最高点C开始下降,边际产量在零以下即为负,因此为负报酬阶段。依据三个阶段的不同变动情况,可确定生产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曲线Q4BCDE几何测定:AP=直线的斜率

=OQ1/OL1=FL1/OL1MP=切线的斜率=Q2Q3/L2L3=Q/L=KB/NK=TP线的斜率。FKT1T4883.三种实物产量之间的关系(1)总产量与平均产量;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平均产量,就是原点O到这一点射线的斜率。开始时,射线随总产量的增大而增大,平均产量递增;当射线与总产量线切于B点时,其斜率最大,即平均产量最大。过了B点,其斜率递减,即平均产量递减。(2)总产量与边际产量;总产量曲线上任何一点的边际产量,就是这一点切线的斜率。在拐点N之前,切线的斜率为正且递增,即边际产量递增;到N点,切线的斜率最大,即边际产量最大;过N点以后切线的斜率递减,即边际产量递减;到达C点时,切线斜率为0,即边际产量为0;过C点以后,切线的斜率由正变负,边际产量为负数,总产量也开始下降。(3)平均产量与边际产量:当边际产量大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增;当边际产量小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递减;当边际产量等于平均产量时,平均产量最大,说明边际产量过平均产量曲线的最高点。4.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定义:在其它要素投入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如果连续追加相同数量的某种要素投入,其产量的增加在达到某一点后会减少。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前提条件:(1)技术水平既定不变;(2)生产要素的投入比例可变;(3)增加的要素须有同等的效率。5.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间89若若若则则则处于递增阶段;处于递减阶段;达到极大化;证明AP与MP关系90二、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假定生产某种产品所使用的两种要素都是可以变动的,并且两种要素可一相互替代,则生产函数为Q=f(L,K)。生产中既可以多用劳动少用资本,也可以少用劳动多用资本。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厂商,总是力求选择最佳的或最合适的生产要素组合,以最低成本生产某一既定产量。说明最佳要素组合,需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概念。1.等产量曲线定义:等产量曲线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可以生产出同等产量的两种要素有效组合点的轨迹。如表:由表可得等产量曲线图:

组合方式

L数量K数量X的产量

ABCDE3579111510631200200200200200QX=100QX=200QX=300•A•B•C•D•EKLO等产量曲线的特点:1)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即要素替代;2)任意两条等产量曲线不能相交;3)等产量线凸向原点,其斜率递减。

L912.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产量曲线之所以凸向原点或是斜率递减,需用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加以说明。1)定义与公式:边际技术替代率就是当产量水平不变时,两种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或者说,为维持原有的产量水平不变,每增加一单位X要素的使用而必须放弃的Y要素的数量。用公式表示就是:

MRTSXY=–Y/X2)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就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教程:P1283)劳动对资本的边际技术替代率也等于劳动的边际产量与资本的边际产量之比:

MRTSLK=–K/L=MPL/MPK可说明如下:因

QK=MPK•K同理

QL=MPL•L为使总产量不变,应是

QK=QL即因减少Y而减少的

QY与因增加X而增加的

QX应相抵消,二者方向相反,因此得出:

–MPK•K=MPL•L

移项得:MRTSLK=K/L=-MPL/MPK

4)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在产量或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不断增加一种要素以替代另一生产要素,那么,一单位该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将不断减少。实际上这是由于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结果。上例中MRTSXY分别为:A-B,2.5;B-C,2;C-D,1.5;D-E,1。92由生产函数微分得即上式中移项得933.射线、脊线和生产的经济区等产量线表示:固定的产量与可变动的要素投入组合。射线表示:固定的要素投入与可变动的产量组合。射线具有固定投入比例的等产量线资本劳动OQ=50Q=100Q=150ABC图中OA、OB为脊线;脊线以内等产量曲线斜率为负的区间即是生产的经济区,这时两种要素可替代,能找到比脊线以外更有效率或更便宜的组合例:劳动固定为L1、资本为K3时,Q=50;减少资本为K2时,Q=100。反之,资本固定为K1、劳动为L3时,Q=50;减少劳动为L2时,Q=100。KLOQ=50Q=100Q=150ABK2K1K3L2L1L3K边际产量为负L边际产量为负944.等成本曲线定义:等成本曲线是指一定数量的总成本所能购买的两种生产要素最大组合点的轨迹。例:假定某厂商有总成本支出R=100每单位劳动的价格PL=10元;每单位资本的价格PK=20元,则可能购买的商品组合如下表:L要素数量K要素数量总支出R0246810543210100100100100100100公式:R=PKK+PLL54321KL246810100=20K+10L斜率=OA/OB=R/PK÷R/PL=R/PK•PL/R=PL/PKOBA•C•D等成本曲线的移动:劳动要素价格变动KLABB1B2O要素价格不变等成本曲线平行移动80=20K+10L955.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定义:最佳要素组合是指为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各种要素组合中,总成本最低的那种组合;或是使花费既定数量的总成本所生产的产量为最大的那种组合。最佳组合的原则:就是在成本既定前提下,使得所购买的各种生产要素的边际产量与价格之比都相等。若成本为一定,可得方程组:限制条件:实现条件:MRTSLK=-K/L=MPL/MPK=PL/PKOKLQ=50Q=150Q=100EAB

若产量既定,求成本最低,可得方程组:MPL/PL=MPK/PK;Q=f(L,K)KLOQ=100

EAB966.生产要素价格变动:替代效应与产量效应生产要素价格变化的总效应、替代效应和产量效应KLOK1L1L2ABCQ=100Q=200E2E1总效应=替代效应+产量效应A—C=A-B+B-CK0L0977.技术进步:成本效应和组合效应KLOQQ2Q1Q3S3S2S1K1L1L2K2在技术进步之前,等产量曲线Q与等成本线K1L1相切;发生技术进步后,若生产要素K、L的价格不变,生产同样的产量可用较少的要素投入,于是等产量曲线Q向原点移动。此时对生产要素组合的影响有三种可能:1)由Q移到Q1,技术系数不变,即中性技术进步直接降低成本,成本效应。2)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组合效应。3)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组合效应。E技术进步对生产要素组合的影响98例题:已知生产函数为如果成本支出单位货币,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是多少?如果要生产的产量是495,最小成本是多少?(1)由得偏导数已知成本方程和价格比为因此可得方程组解得代入生产函数得Q=49599(2)如果已知生产函数是可得方组解得已知X=6Y代入得根据最小成本原则把方程组的解代入成本方程可得即最小成本。R=132100四、线性齐次生产函数与规模收益1.线性齐次生产函数假如一个生产函数的每种要素投入都乘以常数K以后,这个常数能被分解为公因子,这样的生产函数就是线性齐次生产函数。例如生产函数Q=2X+3Y+1.5Z,如果所有要素使用量都增加K倍,则有:hQ=K(2X)+K(3Y)+K(1.5Z)=K(2X+3Y+1.5Z)因为K能被提出为公因子,每一项都包含有公因子的同次方,这就是齐次函数。公式中K作为公因子,其指数是1,即h=k。但指数并非总是为1,公因子的指数有时会大于1或小于1。例如在生产函数Q=X0.3Y0.7Z0.2中,按比例增加每种要素的使用量,得:hQ=(kX)0.3(kY)0.7(kZ)0.2,把K这个公因子分解出来得:hQ=k(0.3+0.7+0.2)(X0.3Y0.7Z0.2)=k1.2(X0.3Y0.7Z0.2),这时,h=k1.2,所以h>k。通过以上说明可知,如果把K分解出来可得到方程:hQ=knf(X,Y,Z)。从上述方程可知h=kn,这里n决定了生产函数的齐性次数:如果n=1,则函数的齐性次数为1;如果n<1,则函数的齐性次数小于1;n>1,则函数的齐性次数大于1;所以n这个指数所表示的齐性次数,是测量规模收益率的尺度:

当n>1时,规模收益率递增;当n<1时,规模收益率递减;当n=1时,规模收益率不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