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_第1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_第2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_第3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_第4页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C.客得之,以说吴王说:劝说D.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

11.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2.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B.“石”,文中为计算重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惠子讲述自己种的葫芦很大,达到了五石的重量。

C.《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D.《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鲁迅称赞它“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①、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③,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不悲A其身之死B而忧C其国D之衰E故F必复有贤者G而H后可以死。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动词,在文中的意思为“除去,去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退”的用法不同。

B.兆,预示、显现,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兆”词义相同。

C.以,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用法不同。

D.五伯,春秋时的五个霸主,其中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而晋国为诸侯盟主时间更长久。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推行政令时注重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因此百姓很拥护他。

B.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苏洵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他更强调管仲的过错,可谓语出新奇。

C.齐桓公问相时,管仲明确指出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缺点,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所以齐桓公任用了这三个人。

D.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灵公虽然很暴虐,但是诸侯不敢背叛,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2)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17.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根据,按照,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词义不同。

B.绳,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绳”词义不同。

C.伪,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中“壮”用法相同。

D.其实,它的事实,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基础,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商的旧例,承续夏、商、周的法统编订的。

B.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用词及内容选择非常严谨,以至于让弟子们感觉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

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而且世人认为梁罪大恶极,不应承认。

D.《春秋》虽然也称鲁桓公、鲁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四人为“君",但并没有掩饰他们的过错。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2)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14.后人把孔子编撰《春秋》的叙述手法称为“春秋笔法”,其主要特点:不埋没事实,为尊者讳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3分)

河北省石家辛集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小题。

天汉元年,且疑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答其善意。

(单于)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常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常愿肝脑涂地。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B.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C.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D.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天汉",汉武帝的年号。年号遇大事可更改,一个帝王可以用多个年号。

B.“节”,旄节,也叫符节。符可为调兵凭证,苏武所持节为出入门关凭证。

C.“子卿",苏武字子卿,李陵不称名而称字可以表明对苏武的礼貌和尊敬。

D.“赞”,一种文体,可用于颂扬人物,作者常用赞来议论史事、表达思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武为国守节。他宁可自杀,也不愿因被审讯给国家带来羞辱。

B.苏武爱憎分明。他直斥卫律叛国投敌的劣迹,却与李陵畅饮数日。

C.苏武忠贞不二。他出使后被扣,面对威逼利诱,终不肯投降匈奴。

D.李陵心态复杂。他面对苏武,感到背叛汉朝罪孽深重,自刎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2)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

14.作者对卫律和李陵的态度不同,请从“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处予以概括。(3分)

河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后用兵B则遣C从事以D一少牢E告庙F请其矢G盛以H锦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意思是推其根本,与成语“原形毕露”中的“原"词义不相同。

B.归,意思是归顺,与《苏武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C.本,意思是考察,探究,与《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的“本"词义相同。

D.举,意思是全,整个,与《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该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并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历史根据。

B.文章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扬”张本。

C.文章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人事的内涵。

D.文章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庄宗的盛衰,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4.文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三矢”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庄宗是否完成了其父之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部分学校2023-2024新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槐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全管丕知其径术,以故与经纳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幕,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而黟、歙邻近,歙尤多英贤,敦行谊,重交游。一时之名隽多依余以相劘切,或抗论今时之务,注念生人之欣戚,慨然太息,相对而歌。盖余生平之乐,无以加于此矣。

程子易田,尤所称著材宿彦,亦旦夕相从。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易田固信余,余亦甚重易田也。虽然,余老矣,今年年七十有三,将归休于枞阳江上。而易田年逾四十,犹困于诸生②;家又贫,故里不足以自活,亦将糊其口于汝阴。念欲长与诸君子游处,不可得矣。

居稽也,弦诵也,欣欣而忘其倦也。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共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回忆独居时,虽无所乐,而亦非有不乐也。则是今日之不乐,由前日之乐而来也。夫造物之于人,安能使其长乐哉?因取易田之诗所谓“濠上吟③"者,反复咀吟,益叹其文章之古,与其人之心貌相称。属其板刻之,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而余为序之如此。

(选自刘大魁《海峰文集》,清乾隆刻本)

①博士:学官名,掌管文庙《孔庙)祭祀、教育生员等。②诸生:生员,俗称秀才。③濠上吟:语出《庄子。秋水》中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

9.(3分)对下列旬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最为人所贱简贱简:轻视息慢

B.歙尤多英贤,敦行谊敦:厚道、诚恳

C.易田固信余固:坚决、执意

D.属其板刻之属:通“瞩",叮嘱

10.(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退而强学___倚歌而和之

B.注念生人之欣戚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夫造物之于人彼于致福者,末数数然也

D.以与四方之知言者共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11.(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禀性和志趣与世俗不同,虽然无缘于功名利禄、富贵荣华,但不认同世人的成功之道,曾隐居修身,游息山野,生活平淡。

B.作者直到年老时,才担任卑微的博士之职,有黟、歙两地的许多英才贤士跟从作者学习,谈论时事,虑及民生,此乃平生之一大乐事。

C.作者既赞赏程易田所写的诗歌语言朴实,寓意深远;又深切同情程易田年过四十,仍不得志,且家庭贫困,为了谋生,只能离乡。

D.本文语淡情深,构思巧妙,围绕“乐”字展开,由“无乐"到“有乐”再到“不乐",即写不遇之叹、得友之乐、离别之伤,自然流露出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思想。

12.(3分)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欢聚未几离散随之余于此其犹能独乐焉否耶夫以生平未尝有乐之人徒以与诸君子游处而乐今复以聚之不常而不乐生焉

13.(8分)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2)其所为诗歌,摅词朴直而寄兴深至,尝谓其有陶潜之风。

河北省石家庄西山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①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二:

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则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

(节选自刘向《说苑·善说》)

【注】①斄:牦牛。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今夫斄牛A其B大若C垂天之D云E此能F为大矣G而不H能执鼠。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瓠落无所容”的“容"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中的“容"意思不同。

B.规矩,指校正圆形、方形的工具。规,画圆的工具,今指圆规;矩,画直角或方形的工具。

C.“不辟高下”的“辟"同“避”,躲、设法躲开,与成语“不辟斧钺"的“辟”意思相同。

D.“于是更应曰"的“更”与“良庖岁更刀,割也"《庖丁解牛》)中的“更”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惠子告诉庄子,自己把“五石之瓠"打破,不是因为它内中空虚而宽大的外形,而是因为它对自己无用,庄子批评了惠子这种固陋思想。

B.吴王之客在越人侵吴时凭借宋人之药裂地受封,庄子有对大葫芦妙用的认识,从这个角度上看,庄子和吴王之客在境界高下上是相似的。

C.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用狸独捕捉猎物和被猎人捕获的事例告诉惠子,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

D.梁王让惠子说事情时直接说,惠子就用解释“弹”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之所以这样说话的道理,梁王最终明白了惠子这样说话的真正原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何不树之于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

(2)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

14.材料一第一段庄子通过“不龟手之药"说明了什么道理?请结合材料从多角度进行分析。(3分)

文言文阅读

河北省邯郸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C.客得之,以说吴王说:劝说D.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

11.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12.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姓庄,名周,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与老子并称“老庄”。

B.“石",文中为计算重量的单位,十斗为一石。惠子讲述自己种的葫芦很大,达到了五石的重量。

C.《庄子》善于以寓言说理,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D.《庄子》是道家的经典著作,鲁迅称赞它“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答案】10.C11.A

12.B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说,通“悦",取悦,使……高兴。句意: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

A.句意: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

B.句意: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

D.句意: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一样的。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定语后置,“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

B.状语后置,“于蓝取之"“于蓝青”。句意: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但是它的颜色比蓝草更深。

C.状语后置,“乎江湖浮"。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在江湖上浮游。

D.状语后置,“于毫末生”。句意: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成长起来的。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计算重量的单位"“达到了五石的重量”错误。“石"是计算容量的单位。根据“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意思为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可知,不是重量达到五石,而是容积可以达到五石。

故选B。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太坚固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客人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在江湖上浮游,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呢?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①、反坫②,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

材料二: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乱,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③,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

五伯莫盛于桓、文,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习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①三归: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②反坫(diàn):周代诸侯宴会时,在正堂两旁设有放空酒杯的土筑平台叫坫,诸侯互相敬酒后,将酒杯反置在坫上。③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驩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13.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贤者不悲A其身之死B而忧C其国D之衰E故F必复有贤者G而H后可以死。

1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动词,在文中的意思为“除去,去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退"的用法不同。

B.兆,预示、显现,与《〈老子〉四章》中“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兆"词义相同。

C.以,连词,可译为“来、用来”,与《五石之瓠》中“剖之以为瓢"的“以”用法不同。

D.五伯,春秋时的五个霸主,其中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而晋国为诸侯盟主时间更长久。

1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推行政令时注重顺应民心,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因此百姓很拥护他。

B.对于齐国治理好的原因,苏洵更强调鲍叔的功劳;对于齐国祸乱的原因,他更强调管仲的过错,可谓语出新奇。

C.齐桓公问相时,管仲明确指出了竖刁、易牙、开方三人的缺点,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所以齐桓公任用了这三个人。

D.晋文公死后,他的儿子晋灵公虽然很暴虐,但是诸侯不敢背叛,主要是因为朝中还有一些老成持重的大臣。

16.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2)故仲宜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

17.请简要概括司马迁和苏洵对管仲评价的不同点。

【答案】13.BEG

14.D15.C

16.(1)他们本来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

(2)所以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的时候,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

17.①司马迁肯定了管仲的贡献(从其对管仲富国强国政策的记述可推知);

②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去呢?

“其身之死"是“悲”的宾语,后面B处断开;

“其国之衰"是“忧”的宾语,后面E处断开;

“有贤者"是动宾结构,后面G处断开。

故选BEG。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动词,除去,去掉;使动用法,使……撤退。句意: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它。/烛之武使秦国军队撤退。

B.正确。句意:也一定会有根源和预兆。/局面安定时容易维持,事情没露先兆时易于谋划。

C.正确。连词,表目的,来、用来;动词,做成、当作。句意:我心里认为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剖开它把它做成瓢。

D.“齐晋两国国君才能相当”错,从材料中“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可知,齐桓公的才能比晋文公高。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但也肯定三人的才干”错,管仲不曾肯定三人的才干,由材料中“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可知,齐桓公任用这三个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们能满足自己的声色之欲。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乱”,祸乱;“顾",但是、只不过;“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判断句。

(2)“宜",应该;“因”,趁着;“举",推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可知,司马迁肯定了管仲的贡献;

②由“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彼管仲者,何以死哉?”等可知,苏洵认为,管仲不能举荐贤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懂得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它。

管仲富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拥有齐桓公馈赏的三处家产和诸侯宴饮时反置酒杯的坫,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管仲逝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他诸侯国强大。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小看他。难道是因为周朝统治衰微,桓公既然贤明,管仲却不勉励他成就王业,而只称霸主吗?古语说“因为顺从君主的美德,纠正君主的过错,所以君主和臣子能够和睦相处”。难道这不是在说管仲吗?

材料二:

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称霸于诸侯,打击了夷、狄等少数民族,直到管仲去世,齐国国富民强,诸侯不敢叛乱。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得到重用,齐桓公最后在内乱中去世,直到齐简公时期,齐国没有一年是安宁的。

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一定会有根源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我不说是因为管仲,而说是因为鲍叔牙。齐国发生祸乱,我不说是因为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因为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人,他们本来是祸乱国家的人,但是重用他们的人,是齐桓公。有了舜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这样的圣人,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齐桓公是什么人呢?不过使齐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管仲病危的时候,齐桓公询问可以为相的人选。正当这个时候,我心里认为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牙、开方这三个人不合人情、不能亲近罢了。

唉!管仲以为齐桓公真的能够不用这三个人吗?管仲和齐桓公相处很多年了,也该了解齐桓公的为人吧?齐桓公是个耳朵离不了音乐,眼睛离不开美色的人,如果没有这三个人,就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所以管仲应该趁着齐桓公询问的时候,推荐天下的贤人来代替自己。那么即使管仲死了,齐国也不算是失去了管仲。这三人又有什么可让人担心的呢?不说也罢。

春秋五霸中没有比齐桓公、晋文公再强的,晋文公的才能,比不过齐桓公,他的大臣也都赶不上管仲;而晋灵公(晋文公之子)暴虐,不如齐孝公待人宽容仁厚。晋文公死后,诸侯不敢背叛晋国,晋国承袭了晋文公留下的威势,仍然能够成为诸侯的盟主(称霸)一百多年。为什么呢?它的君主虽不贤明,但是还有老成持重的大臣存在。

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因一个人而灭亡。贤能的人不为自己的死而感到悲痛,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一定要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安心死去。那管仲,怎么可以(没有荐贤自代)就死去呢?

河北省沧州市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约其文辞而指博。故吴楚之君自称王,而《春秋》贬之曰“子”;践土之会[注]实召周天子,而《春秋》讳之曰“天王狩于河阳"。推此类以绳当世。贬损之义,后有王者举而开之。《春秋》之义行,则天下乱臣贼子惧焉。

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二: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

“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梁本纪二》)

【注】践土之会:即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弟子受A春秋B孔子曰C后世知D丘者以春秋E而F罪丘者亦G以春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根据,按照,与《过秦论》中“因遗策”的“因"词义不同。

B.绳,按一定的标准去衡量,与《劝学》中“木直中绳”的“绳"词义不同。

C.伪,非正统的,非法的,与《苏武传》中“单于壮其节”中“壮"用法相同。

D.其实,它的事实,与《六国论》中“其实百倍”的“其实"都是古今异义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是孔子以鲁国历史为基础,尊奉周王室为正统,借鉴商的旧例,承续夏、商、周的法统编订的。

B.孔子在编撰《春秋》时,用词及内容选择非常严谨,以至于让弟子们感觉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

C.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而且世人认为梁罪大恶极,不应承认。

D.《春秋》虽然也称鲁桓公、鲁宣公、郑厉公、卫公孙剽四人为“君”,但并没有掩饰他们的过错。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2)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

14.后人把孔子编撰《春秋》的叙述手法称为“春秋笔法",其主要特点:不埋没事实,为尊者讳耻,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请结合材料举例说明。(3分)

10.BCE解析:“弟子受春秋”结构完整,作状语,B处断开;“曰"后面引出孔子说的话,故在C处断开;“知丘者以春秋”“罪丘者亦以春秋"为并列结构,“而”表转折,与“罪丘者"联系紧密,故在E处断开。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11.C解析:C项,“皆以为伪也”的“伪"是形容词,“壮”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文言实词的辨析能力。

12.C解析:C项,“自梁建立以来,就有很多史书记载了梁通过篡位得来政权的历史"错,文中无据,且不承认它的政权也是在“后唐以来”。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关键信息的理解、分析能力。

13.答案:(1)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凭借什么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呢?(“不行"“何以”“自见于后世",每点1分.句意1分)

(2)因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劝诫恳切,所说的诚信真实,然后才能使人善恶分明。(“故”“切"“明”,每点1分,句意1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以及翻译能力。

14.答案:①“四君"历史上曾做过国君,《春秋》就称他们为“君”。②晋文公在践土会盟,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入会,《春秋》中避讳说“天王狩于河阳"。③吴、楚之君自称为王,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的能力。(亮点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不行啊,不行!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将凭借什么让我的思想在后世显现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旧例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法统。全书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所以吴、楚的国君自称为王的,在《春秋》中仍贬称为子爵;晋文公在践土与诸侯会盟,实际上是召周天子入会的,而《春秋》中却避讳说“周天子巡狩来到河阳"。依此类推,《春秋》就是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当时的人物、事件的。贬损的意义,在于后来的君主推崇并推广开来。《春秋》的义法通行,天下那些乱臣奸贼就都害怕起来了。

孔子担任官职审案时,文辞上如果有需要和别人商量的,从不肯擅专独行。到了他编撰《春秋》时,认为该记录下来的就记录下来,该删减的就删减,即使像子夏这样(长于文采)的弟子都不能改动一字一词。弟子们听孔子讲《春秋》时,孔子说:“后世要了解我孔丘需要凭借《春秋》,而要责怪我孔丘也要凭借《春秋》。”

材料二:

唉,天下人痛恨梁的统治已经很久了!自后唐以来,都把它称为伪朝。到我写五代史,独不把梁作为伪朝,有人讥笑我失掉《春秋》的宗旨,说什么“梁罪大恶极,应当口诛笔伐,却反而加以肯定,是褒奖篡夺,不符合孔子《春秋》的大义"。我回答说:“这是符合《春秋》大义的。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宣公弑子赤而自立,郑厉公赶走世子忽而自立,卫公孙剽赶走国君衎而自立,孔圣人在《春秋》一书里都称他们为君。这就是我之所以不称伪梁的原因了,是依照《春秋》的惯例而这样做的。”

“那么《春秋》也奖励臣下篡权吗?"我回答说:“只要看到称前四者为君,就可知孔子《春秋》用意之深了。孔子作《春秋》,因为用意深刻,所以才能劝诫恳切,所说的诚信真实,然后才能使人善恶分明。想要在后代使他们的罪恶显著,就在于不掩饰真实情况。他们实际上曾是君主,就记载他们是君主。他们实际上是篡位,就记载他们是篡位。分别记载他们的真实情况,才能使后人相信,那么四君之罪,就不可能掩盖了。使为国君的人不能掩盖他的罪恶,然后使后人知道恶名不可逃,那么为恶的人就会改正恶习了。这就是《春秋》用意之深而劝诫真切,为的是尊重事实使善恶自明啊。桀、纣,用不着贬他们的王号,却是人们万世都厌恶的人。《春秋》对于罪恶的君主照实写出,并不影响其褒善贬恶的宗旨,只要将其罪恶事实写出来,为后代所相信,记载他们曾作为君主而不能掩盖他们的罪恶,这样就可劝诫恶人改正错误。知道了《春秋》的这种用意,也就知道我写书不称伪梁的用意了。”

材料分析古代诗歌阅读选取的是唐代高适的《塞下曲》。《塞下曲》是从汉乐府《出塞》《入塞》发展而来的新乐府题,其内容一般以描写战争及咏唱边地生活为主。这首诗反映戍边将士夫妇隔离之苦。命题旨在考查学生读懂古典诗词的能力以及能通过意象、意境、典故等准确把握作者感情的能力。主观题关联必背古诗词《春江花月夜》,体现了教考衔接的考查要求。

河北省石家辛集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高二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0-14小题。

天汉元年,且疑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苏)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答其善意。

(单于)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常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常愿肝脑涂地。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赞曰: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B.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C.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D.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4.“天汉",汉武帝的年号。年号遇大事可更改,一个帝王可以用多个年号。

B.“节”,旄节,也叫符节。符可为调兵凭证,苏武所持节为出入门关凭证。

C.“子卿",苏武字子卿,李陵不称名而称字可以表明对苏武的礼貌和尊敬。

D.“赞”,一种文体,可用于颂扬人物,作者常用赞来议论史事、表达思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武为国守节。他宁可自杀,也不愿因被审讯给国家带来羞辱。

B.苏武爱憎分明。他直斥卫律叛国投敌的劣迹,却与李陵畅饮数日。

C.苏武忠贞不二。他出使后被扣,面对威逼利诱,终不肯投降匈奴。

D.李陵心态复杂。他面对苏武,感到背叛汉朝罪孽深重,自刎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2)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

14.作者对卫律和李陵的态度不同,请从“卫律劝降”和“李陵劝降"处予以概括。(3分)

10.D

11.B解析: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虎符,古时帝王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伏虎形状的令牌,一分为二。

12.D

13.(1)“失去节操,辱没使命,即使活下来,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拔出佩刀自杀。

(2)卫律知道苏武最终不会被威力恐吓住,禀告了单于。单于就越发想要使他投降。

14.(1)写“卫律劝降",描写其丑态,用贬抑之语,表明对卫律不齿;(2)写“李陵劝降”,描写其真诚和痛苦,表明对李陵同情。

译文:

天汉元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匈奴正要派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穴里面,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认为这是神在帮他,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来。苏武迁移到北海后,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挖野鼠穴里藏的草食充饥。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希望你不要再说了!"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汉昭帝登位,几年后,匈奴和汉达成和议。苏武于汉昭帝始元六年春回到长安。

赞曰:孔子说的“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这些做人的道德标准,在苏武身上都体现出来了。

河北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大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其A后用兵B则遣C从事以D一少牢E告庙F请其矢G盛以H锦囊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意思是推其根本,与成语“原形毕露"中的“原”词义不相同。

B.归,意思是归顺,与《苏武传》“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C.本,意思是考察,探究,与《大学之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的“本”词义相同。

D.举,意思是全,整个,与《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中的“举”词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该论点强调了人事的作用,并将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这一立论的历史根据。

B.文章第二段承上叙事,详述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与第一段的“盛"和“得天下”相照应。全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扬"张本。

C.文章第三段转而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本源在于人事,与开头提出的论点相照应,是论证所得的结论,揭示了人事的内涵。

D.文章第四段进一步议论庄宗的盛衰,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2)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4.文中“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的“三矢"分别代表的是什么?庄宗是否完成了其父之志?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答案】10.BFG

11.C12.B

13.(1)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君臣的首级。

(2)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而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14.①“三矢”是三支箭,分别代表的是梁、燕与契丹这三个敌人。

②庄宗完成了其父之志,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等句子可以看出。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

“其后用兵"作状语,其后断开,选B;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省略了主语“庄宗",“以一少牢告庙”是“遣从事"所做之事,句意完整,故F处断开;

“请其矢”为动宾短语,应单独成句;“盛以锦囊"为状语后置,故在G处断开。

故选BF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原形毕露”中的“原"是本来的意思。句意:探究庄宗得天下的原因。/指本来面目完全暴露,指伪装被彻底揭开。

B.正确。“尽归汉使路充国等”中的“归"是回家(这里指回国)。句意: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

C.错误。“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中的“本"的意思“主要的”。二者词义不同。句意: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

D.正确。句意:天下所有豪杰。/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全段叙事欲扬先抑,为下文写‘扬’张本"错误。这一段概括了庄宗全盛时期的征战情况,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这就为下文的议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作了准备。全段叙事欲抑先扬,为下文写“抑"张本。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方”,当;“以组",用绳索;“函”,用匣子装,名词活用作动词。

(2)“及",等到;“困”,围困;“为",表被动,被。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原文“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可知,“三矢"分别代表的是梁、燕与契丹这三个敌人。

我们可从“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等句子看出庄宗确实完成了其父之志。

参考译文:

啊!国家的兴盛与衰败的道理,虽说是天意,难道不是人为的缘故吗?探究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传言晋王李克用临死时,曾把三支箭交给庄宗,并对他说:“梁是我的仇人,燕王是我扶持的,契丹与我结为兄弟,但都背叛了我而归附于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心愿。"庄宗收下箭藏在宗庙里,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祭祀于宗庙,恭敬地取出箭,放入锦锻织的袋子里,背着它冲杀在前,等打了胜仗,又把箭放回宗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进宗庙,把箭交还先王,禀告报仇成功的消息的时候,他意气之盛,可以说是豪壮啊!等仇敌已灭,天下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叛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慌张东逃,还没等见到敌人,官兵们就离散了,只剩下君臣互相瞧着,不知投奔哪里是好,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这又是多么衰败啊!难道真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易吗!还是推究他成功或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人为的缘故呢?《尚书》说:“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好处。”忧患与勤劳可以使国家兴盛,贪图安逸享乐可丧失性命,这是很自然的道理。

所以当庄宗气势旺盛时,天下所有豪杰无人能同他对抗,等到衰败时,几十个伶人就可使他命丧国亡,为天下人所耻笑。可见祸患常常是由微小的事情积累而成的,聪明勇敢的人反而常被所溺爱的人或事困扰,难道仅仅是伶人的事吗?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部分学校2023-2024新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程易田诗序

[清]刘大槐

余性颛愚,知志乎古,而不知宜于时;常思以泽及斯民为任。凡世所谓巧取而捷得者,全管丕知其径术,以故与经纳之士相背而趋,终无遇合。退而强学,栖迟山陇之间,虽非有苦,而亦未尝有乐也。

年已晚幕,始为博士①于黟。博士之官,卑贫无势,最为人所贱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