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语文压轴卷含解析_第1页
2023高考语文压轴卷含解析_第2页
2023高考语文压轴卷含解析_第3页
2023高考语文压轴卷含解析_第4页
2023高考语文压轴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考II卷压轴卷

语文

注意事项:

1.宣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

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

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

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看到一幅画,一个雕塑品,赘美它好,说逼真。我们济览风景,赘美风景

好,说风景如画。究竟作品像真的事物好呢,还是真的事物像作品好呢?用到文学批评上来,就作品说,究竟“逼

真”好呢,还是“如画”好呢?还是两者都好呢?弄清这些问题,对掌握这两个批评标准是有帮助的。

先说逼真《水经注•沔水》:“有白马山,山石似马,望之逼真。”朱自清《论逼真与如画》里说:“这就牵

连到这个‘真’字的意义了。这个‘真'固然指实物,可是一方面也是《老子》《庄子》里说的那个‘真',就是

自然,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只有'气韵生动',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

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优美。'逼真’等于俗语说的‘活脱'或'活像’,不但像是真

的,并且活像是真的。”逼真的好处是有生气,有生意,是活的,所以光求外形相似是不够的。苏轼《书鄢陵主主

簿所画折枝》:“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就是光求外形相像,只是儿童的见

识;好的画,要把东西写活,要传神.这才是逼真的要求。

再说如画,画是艺术品,艺术品是从生活中来的,但它又和生活不一样,它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

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那么说风景如画,就是说艺术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比起普通

的风景来具有典型性。

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

如画,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能做到这样,都成为好作品。

(摘编自周振甫《诗词例话》)

材料二:

诗中之画,不同于画中之画。画中之画,是静态的、刹那的,而诗以语言为媒介,是历时的、持续的。自古中

外都有“画是无声诗,诗是有声画”的说法,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

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日:'篮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军湿人衣。'”这里突出强调的

是诗与画的共同性。本来这作为一种感情色彩很浓的赘美,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无疑

有其片面性,因为其中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别。特别是这一段话经过长期传诵,抽去了具体所指的特殊对象,就变

得越来越肤浅了。诗和画由于借助的工具不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这样大,又这样容易被人忽视,很值得思考。绝

对地用画的优越来赞美诗的优越是一种盲从。明朝人张岱直接对苏东坡的这个议论提出异议:“若以有诗句之画作

画,画不能佳;以有画意之诗为诗,诗必不妙。如李青莲《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何可画?王

摩诘《山路》诗:'蓝田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尚可入画:'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则如何入画?”张岱

的观点接触到了艺术形式之间的矛盾,却未充分引起后人的注意。不同艺术形式间不同规范在西方也同样受到漠视,

以至莱辛认为有必要写一本专门的理论著作《拉奥孔》来阐明诗与画的界限。莱辛发现同样以拉奥孔父子被毒蟒缠

死为题材,古希腊雕像与古罗马维吉尔的史诗所表现的有很大不同。在维吉尔的史诗中,拉奥孔发出“可怕的哀号”

而在雕像中身体的痛苦冲淡了,“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而且远看

如一个黑洞,”激烈的形体扭曲与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而在史诗中,“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读者谁会想

到号哭会张开犬口,而张开大口就会显得丑呢?”应该说,莱辛比张岱更进了一步,即使肉眼可以感知的形体(而

不是画中不能表现的视觉以外的东西)在诗中和在画中也有不同的艺术标准。不同艺术形式的优越性是如此地不同,

是值得花一点工夫弄清的。

在我看来,关键还在于画中之画是静止的,而诗中之画的优越性在:第一,超越视觉的刹那,成为一种“动画”,

有了动感,才便于抒情。感情的本性,就是和“动”分不开的,故日感动,日触动,曰动心,曰动情,目情动于衷,

反之则日无动于衷。第二,诗中的画,不但是“动画",而且往往是“声画”,其妙处全在声音。“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这是岑寂和鸣叫反衬的效果,听觉激起的微妙心动,视觉是无能为力的。第三,

最主要的是,诗中的画,不管是动画还是声画,最根本的还是“情画”,情不能在动画之上直接表现,必然隐蔽在

画面之外。即使出现了静态的画面,也不仅仅是视觉在起作用,而是心在被感“动”。

(摘编自孙绍振《,诗中有画”的片面性》

材料三:

菜辛对诗画作为时间和空间艺术的区分,在贡布里希《关于艺术的瞬间和运动》一文中得到一定程度的纠正,

即用“心理学意义上的时间”来质疑,指出人们是无法通过视觉辨认瞬间的画面,更别提将之绘为图像,因此在“时

间之点”的基础上引进赫恩肖(Hearnshaw)的"时间综合"(TemporalIntegration)术语说:”时间综合突破

了知觉官能的界限,它意味着把现在的知觉、过去的记忆以及将来的期望——刺激模式、痕迹和符号化过程——综

合为一个共同的组织。”如果没有记忆与期望,现在的知觉自然也因失去上下语境而不存在。因此;“意义第一”

(PrimacyofMeaning)的原则不仅适用于在平面画布上读解空间关系,也适用于时间关系的重建:"在辨明空间

某一物体是什么并估计出它的大小之前,我们无法判断它的距离。没有译解出一幅画所再现的事件,我们就估计不

出画中的时间流逝了多久。”而实际上毫无疑问,“对画的读解也是在时间中进行的”。因此,无论是在心理时间

还是客观时间的观看中,诗与画有更多的一致性,而非诗是时间艺术、画是空间艺术的简单结论可以一言以蔽之的。

(摘编自吴企明《诗画通融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件实物只要包含了谢赫所提出的“气韵生动”的特点,那就可以说它是优美的。

B.优秀的文学作品既要把事物写活,文要抓住它的典型性,实现逼真与如画的统一。

C.从对王维诗歌赞美的角度看,苏轼的评论忽略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别而显得肤浅。

D.贡布里希认为对画的解读可以包含时间与空间的维度,这与莱辛的看法存在差异。

2.下列关于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第一段多用疑问句拓展论证思路,既引发了读者的思考,同时也强化了后面的论述内容。

B.材料一以“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得出结论”的思路进行论证,分析问题时使用了对照式结构。

C.材料二在论述的过程中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使文章的论证丰富充实。

D.材料三中引入了“时间综合”的概念来阐释绘画的创作与解读,揭示了诗歌与绘画存在一致性。

3.下列诗句中,不符合材料一中关于艺术作品“逼真”的特点的一句是()

A.障子松林静杳冥,凭轩忽若无丹青。(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

B.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杜甫《画鹘行》)

C.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杜甫《漫成一首》)

D.直讶杉松冷,兼疑菱苓香。(杜甫《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

4.请概括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阐述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5.王昌龄的《从军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历来为人所称道,

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分析这首诗呈现的“诗中之画”的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足球

史铁生

那支法国足球队来这儿比赛的时候,正是八月里最热的一天。离七点半还有两个多小时,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

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

单从上半身看,两个小伙子长得都很健壮,胳膊都很粗。山子的车上挂了两支拐杖。小刚连挂拐也挂不了。两

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望望他们那萎缩得变

了形的腿。

直到走了差不多一半路,小刚看了看表,两辆车的车速才慢了下来。

小刚用两个手指撑开上衣兜,看看那张票。

山子的目光立刻跟过去,说:“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

小刚没回答,脸上的笑容慢慢变得僵硬,心想:什么叫“统共”?反正一张票不能你我都进去。不过又想:出

来的时候说好了,山子不至于说话不算话。

“带着没有?”山子又问,很着急的样子。

小刚还是不回答,把票掏出来,托在手里看,心里有点后悔:这事真不该到处去瞎显摆,二华送来了票,自己

就应该悄悄地走....卜刚觉得这是个机会,得说句话了:“你真不如趁早上你姨家去呢,别把转播也耽误了。”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

小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美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问题是法国队!他这几天总想起十

二届世界杯赛的场面:想起普拉蒂尼罚直接任意球时的样子;想起佐夫鱼跃扑球时的样子;还有鲁梅尼格,那小子

真是浑身都长得漂亮,人要是长得漂亮也真是福气;马拉多纳不漂亮,可那小子跑起来真好看,摔倒了又蹿起来,

永远也掉不坏似的,真长得结实,人要是长得结实也行,也漂亮……

见山子不言语,小刚又紧叮一句:“是你自己非要跑一趟不可的。咱们可有话在先,我要是进得去,你可就得

乖乖滚回来。”他尽量使语气显得像是开玩笑。

,,噢噢,那当然,”山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我是说,要是你的车进不去、这么难弄

到的票别糟蹋了。”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至少有十几层。二华那小子整天迷迷糊糊的,没

记清楚过什么事,不过,也许是自己记错了?他还是八年前腿没坏的时候去过。那时候他才二十岁,跟小刚现在一

般大。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

什么地方还种着一些冬青树……每次回忆都是到这儿就断了。也许那不是在体育场?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

馆?每次回忆都是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

小刚叹了口气:“要是再有一张票就好了。”

小刚又叹了一口气说:“我好像还从来没到这边儿来过呢。”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卜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

了。

山子忽然转过脸来说,带些笑容,在这之前他一直木然地望着很远的地方。“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

杯赛啊?那还差不多!”

“净想好事儿。”小刚说。虽然这么说,却也觉得心里舒服了一点。

“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

“拼了命你也未必买得上。”

“提前一个星期我就上售票处窗户底下坐着去!支个帐篷。”

小刚脸上也现出笑容:“亲眼看一回世界杯赛,这辈子也值了。”

“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小刚说。

“梦?”

“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不到门,进不去……”

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数不清有多少层,像一座山。自己

往上跑,跑,一步三级,跑得好累呀,突然眼前豁然开朗,看见了一片绿色的草坪。不,不对,是一片辽阔的草原,

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了几个后卫,又过了中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

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摇车了。远处是冬青树,

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车流、人流越来越稠密了,都朝那个方向涌去。望得见体育场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从小刚和山子宽阔的生活之流中截取看球这一个点,细微地开掘出了这一对残疾青年复杂的内心波澜。

B.小刚和山子一人一辆手摇车,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自行车,可见其对待生活有不服输的劲头。

C.小刚和山子虽有一张门票,但对自己能不能进场看球赛并没有十分的把握,两个人都抱着赌一把的心理。

D.小说的结尾两人是否如愿看到了足球赛不得而知。开放性的结局留下悬念,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7.关于文中两人梦到体育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刚的梦境里透露出他的渴望,而找不到门则折射出他现实中遭遇了困境。

B.梦境中山子在草原上快乐地踢球,这一梦境是由他内心极度的渴望催生而成。

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这记忆因时间久远而变得模糊

D.山子梦境中的自己腿上的肌肉结实,这和现实中的情形截然不同,令人心痛。

8.前往体育场的路途中,山子的思绪不断在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9.当年这篇文章审稿的编辑认为:“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但基调还是明朗的。”请结合文

章内容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而的文官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字子文,登嘉定十二年进士第。仕潭时,帅真德秀②一见异之,延致幕下,遂执弟子礼。德秀欲授以词学,

垫目:“所以求学者,义理之奥也。单号惟强记者能之。”德秀益器重之。绍定初,汀、邵盗作,辟议幕参赞,摄

邵武县。盗起唐石,亲勒兵讨之。后为枢密院编修兼检讨。襄、蜀事急。议遣使讲和,时相依违不决。史嵩之首进

和议。垫目:“今日之事宜先定规模,并力攻守。”上疏言人事。继为副都承旨,奏请:”出师.绝和使,命淮东

西夹攻。不然,利害将深。”理宗深然之。嵩之起复,倾国争之,垫上疏乞听终丧,后又言嵩之当显绝而终斥。益

严君子小人之限。拜多哥尚书,奏十事,终之曰:“陛下一心,十事之纲领也。”前后奏陈,皆明正刿切,凿凿可

行。其为两浙转运判官,以察访使出视江防。首嘉兴至京口增修官民兵船守险备具。为江西转运副使、知隆兴府,

继有它命,时以米纲不便,就湖口造孽黑当,请事毕受代。知镇江府,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

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之是冬.扬子桥有警,急调汤孝信所领游兵

救之而退。淳祐末,迁沿江制置使。巡江,引水军大阅,驰胪相衔几三十里。凭高望远.考求山川险厄,谓要务莫

如屯田。讲行事宜,修饬行宫诸殿室,推京口法,创游击万二千,蒙冲万艘,江上晏然。宝祐二年,拜端明殿学士、

封吴郡侯。卒,赠七官,位时批。楚因德秀知朱熹之学,凡熹门人高弟,必加敬礼。知建宁府,创建安书院,祠熹,

以德秀配。

有奏议、文集若干卷。垫工于诗,书法祖唐欧阳询,署书尤清幼。

(节选自《宋史•王垫传》)

【注】①金:读泥。②真德秀:南宋理学家、名臣。真德秀在学术上以朱熹为宗,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

创“西山真氏学派”。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

战/登金山指魔之/

B.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

战/登金山指麾之/

C.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正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

战/登金山指麾之/

D.江面几千里/调兵捍御/以守江尤重于淮/瓜洲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军调发/专一守江/增创水舰就扬子江/习水

战/登金山指麾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科,科举名目之一。此科主要选拔学问渊博、文辞清丽、能草拟朝廷日常文稿的人才。

B.礼部,官署名,隋唐至明清六部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科举、外宾接待等事务。

C.转般仓,宋代实行转般法时所设的仓库,用以卸纳各地进贡器物,再换船转运至京师。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位在三公之下,隋唐以后为散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襄、蜀两地形势紧急,有人提出和议的主张,王楚坚决反对和议,他多次建议联合力量进行战斗,理宗认为他

的建议有道理。

B.史嵩之在服丧期间被起用,全国人都反对。王^认为史嵩之应该在守丧期满后再任职,他还善意提醒史嵩之与

小人断绝来往。

C.王楚有军事才能,在邵武县任职时,率兵讨伐强盗:在任两浙转运判官期间,巡视长江防卫,要求多地增修战

具、加强防务。

D.王楚任沿江制置使,积极有为,政绩显着。他重视屯田,修整行宫的房间,设立游击军,修造战船,保障了沿

江地区的安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师,绝和使,命淮东西夹攻。不然,利害将深。

(2)巡江、引水军大阅,鼬舶相衔几三十里。

14.王^在建安书院祭祀朱熹,为什么以真德秀配祭?请简要说明原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寒食①书事

[宋]赵鼎②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支

汉寝唐陵无麦饭④,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寒食:在清明节前两天(一说前一天),寒食节,据传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立。②赵鼎:字元镇,因反对

与金议和,被贬广东。③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幌山种田。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

家上坟事。④麦饭:用磨过的麦子连皮做成饭,用于祭祀。

[双调•折桂令]寒食新野道中

[元]卢挚

柳濠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②斜插花

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注]①老瓦盆:指民间粗陋的酒器。②髻双鸦:即双髯,髻色黑如鸦羽,称鸦髻。

15.下列对这两首作品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诗首联写寒食节时家家户户插上柳枝,这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草木开始返青抽芽。

B.卢曲开篇写柴门边的犬吠,茅屋上的燕语,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

C.两首作品都写到乡村人事,赵诗借典故写村民举家上坟,卢曲以发色不同写人物情态。

D.两首作品中“不管暮笳”的醉卧者和少女眼中“马上哦诗”者这两个人的情感截然不同。

16.这两首作品中,“梨花”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两句将白居易与琵琶女的不幸遭遇联

系在一起。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手法写诸侯割地越频,则秦国侵略越急的句子是“—

(3)古代文人常常描写水天相接之景象,寄寓或喜或悲的情思,“一,”两句就

描写了这样的胜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日前,有媒体刊文讨论我国高校博物馆展品质量、展览水平的状况,由此引发舆论对高校博物馆的

再度关注。近年来,我国高校博物馆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一种是展品因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提出质疑,另一

种是通过举办高质量的展品与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而实物教学是很多学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个

__________的环节。

要让高校博物馆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向国外高校学习一些经验。哈佛大学的博物馆不仅对在校大学生开

放,也对中小学生开放。附近中小学的一些历史课、生物课等就在哈佛大学的博物馆里上。授课老师有的是博物馆

工作人员,有的是大学老师,他们的讲解还融入了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许多中学生在博物馆,

逐渐明确了自己的专业方向。

18.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参差不齐不可或缺深入浅出耳濡目染

B.参差不齐缺一不可言简意赅耳闻目睹

C.良莠不齐缺一不可深入浅出耳闻目睹

D.良莠不齐不可或缺言简意赅耳濡目染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一种是展品因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提出质疑,另一种是通过展出高质量的展品与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

B.一种是因展品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提出质疑,另一种是依靠高质量的展品与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

C.一种是展品因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质疑,另一种是通过展出高质量的展品和推出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

D.一种是因展品问题频出而备受公众质疑,另一种是凭借高质量的展品与高水平的展览活动频频出圈。

2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高校和博物馆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高校和博物馆都有教育的功能和使命

B.高校和博物馆都有教育的功能和使命,高校和博物馆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

C.高校和博物馆都有教育的使命和功能,高校和博物馆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

D.高校和博物馆结合能更好地发挥实物教学的作用,高校和博物馆都有教育的使命和功能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百合是一种无脊椎棘皮动物,和我们熟知的海星、海胆、海参同属一类。在3亿年前的海洋,海百合不仅品

种繁多,①,它们跟苔葬虫、腕足动物联手覆盖了整个海底。

很多人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都以为②,很难把它和动物联系起来。海百合大多生活在浅海。

海百合有一支形似植物的茎的柄,柄的顶端长着一个大大的冠,冠形似百合花.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海百合种

类不同,③,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有200多条。触手两侧都生有小分枝,这样,触手便形似蕨类植物的

叶子。从海百合的形状来看,人们给它起的名字是再形象不过的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几个短句,请将这几个短句改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

意。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

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

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

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

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

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KS5U答案】1.D2.B3.C

4.①材料一的侧重点在指明文学作品创作中所追求的两个倾向,一是以写实写活为代表的“逼真”,二是以追求典

型性为代表的“如画”。材料一并不是谈论画。

②材料二的侧重点在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对形体画面呈现的不同,即诗歌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画面表现的差异,并指

出了诗中之画优于画中之画的三个要素。

5.①“琵琶起舞”体现了“动画”的特点,有了动感,才便于抒情,变换的舞姿便于第三句抒发纷乱的愁绪。

②“换新声”体现了“声画”的特点,听了一曲又一曲,心烦意乱,这是内心的“声画”。

③“高高秋月照长城”体现了“情画”的特点,月亮虽然照在眼前之长城,又能跨越关山,远达天涯,在画面的静

态中又有思念的情感动态。

[KS5U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只要……就”错。原文表述为“另一方面又包含谢赫的六法的第一项‘气韵生动’的意思,只有‘气韵生动’,

才能自然,才是活的不是死的。死的山石像活的白马,有生气,有生意,所以优美”。可见选项是必要(条件)充分

(条件)混淆:必要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有……才……”来表示,充分条件一般用关联词“只要……就……”来表

示。两者语意不同。

B.“实现逼真与如画的统一”错,原文”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

或写得如画,写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并没有强调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同时达到

逼真与如画的统一,属于无中生有。

C.“从对王维诗歌赞美的角度看,苏轼的评论忽略了不同艺术形式的差别而显得肤浅”张冠李戴,从对王维诗歌赞

美的角度看苏轼的评价,原文认为“很精辟,有其相对的正确性”;后面“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无疑有其片面性,

因为其中忽略了不可忽略的差别。特别是这一段话经过长期传诵,抽去了具体所指的特殊对象,就变得越来越肤浅

了”是作者的观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分析问题时使用了对照式结构”错。对照式是指在论证过程中,将一正一反的两种看法或论据加以对照比较,

或明辨是非,或突出一个方面的正确性。可以是正反观点的对比,也可以是正反论据材料的对比。而材料一在分析

问题的过程中,采取的是并列式的结构,论述了逼真和如画的特点是什么。

故选Bo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的论述,“逼真”有三个特点,一是接近实物,二是自然,三是有生气,而“如画”强调所写事物比普

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C.”江月去人只数尺”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江月低垂,更符合“如画”的特点。

故选Co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材料一先说“逼真和如画是艺术批评的两个标准”,然后提出问题“用到文学批评上来,就作品说,究竟‘逼真’

好呢,还是‘如画'好呢?还是两者都好呢?”,接着分别从“逼真”和“如画”两个方面分析,最后总结“文学

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因此就文学作品来说,写得逼真,同真的一样,把人和物写活,写得有生气;或写得如画,写

得形象,有画意,而这形象要具有典型性,这都不容易。能做到这样,都成为好作品”。可见材料一的侧重点在指

明文学作品创作中所追求的两个倾向,一是以写实写活为代表的“逼真”,二是以追求典型性为代表的“如画”。

材料一并不是谈论画。

②材料二先指出“诗中之画,不同于画中之画。画中之画,是静态的、杀U那的,而诗以语言为媒介,是历时的、持

续的”,然后通过分析苏轼评论王维的画,以及张岱和莱辛的观点,得出“即使肉眼可以感知的形体(而不是画中

不能表现的视觉以外的东西)在诗中和在画中也有不同的艺术标准。不同艺术形式的优越性是如此地不同”;接着

是作者的观点,“而诗中之画的优越性在:第一……第二……第三”。可见材料二的侧重点在探讨不同艺术形式对

形体画面呈现的不同,即诗歌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画面表现的差异,并指出了诗中之画优于画中之画的三个要素。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二认为“超越视觉的刹那,成为一种‘动画’,有了动感,才便于抒情”。《从军行》第一句“琵琶起舞换新

声”,意思是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其中“琵琶起舞”体现了“动画”的特点;有了动感,才便于

抒情,变换的舞姿便于第三句抒发纷乱的愁绪。

材料二认为“诗中的画,不但是‘动画',而且往往是'声画',其妙处全在声音”。“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

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其中“换新声”体现了“声画”的特点,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

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听了一曲又一曲,心烦意乱,这

是内心的“声画”。

材料二认为“诗中的画,不管是动画还是声画,最根本的还是‘情画',情不能在动画之上直接表现,必然隐蔽在

画面之外”,“高高秋月照长城”是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

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

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此句体现了“情画”的

特点,月亮虽然照在眼前之长城,又能跨越关山,远达天涯,在画面的静态中又有思念的情感动态。

【KS5U答案】6.B7.C

8.①对不知道小刚是否带票时的担心;②对小刚坐车可以进体育场而自己将看不到比赛的沮丧;③对体育场是否有

台阶的恍惚;④对小刚从小残疾,没有来过体育场的心疼;⑤对想要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的期待:⑥对自己能够

在绿茵场上踢足球的幻想。

9.①小刚和山子双腿萎缩变形,生活受限,更无法享受踢足球的快乐,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②两人虽双腿残疾,

但依然保有对足球的热爱,充满着对生活的希望;③史铁生年轻时因病瘫痪,从此与轮椅相伴。但这种生活磨难,

没有打垮他,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

答案示例2①“有些残疾人的凄凉感”,小山和小刚是足球爱好者,因为残疾不仅不能尽情踢球,连去体育馆看一

场球赛都异常艰难。②“基调还是明朗的“,尽管残疾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境,但他们并未走向沉沦,对所

热爱的事物依旧极度渴望。③“此稿有史铁生的味儿”,文中小刚、小山和史铁生一样,都遭遇了瘫痪的现实困境,

却拥有强大的灵魂,没有被不幸击中而一蹶不振。

[KS5U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不服输的劲头”错误,原文“体育场离他们住的地方太远,不这么早动身不行”,可见此处是两人为准点到达

体育场而快速前进。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C.“山子梦境中的台阶来自他对体育馆的记忆”错误,原文“山子心里‘轰’的一下子,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

梦里见过”,可见山子对体育馆的记忆来自他的梦境。

故选C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人物心理的能力。

“统共就一张票,你别再忘了带”,对不知道小刚是否带票时的担心;

“山子不言语了,山子的心情立刻有些沮丧。他本来就有点动摇:万一是自己记错了呢?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

刚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美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对小刚坐车可以进体育场而自己将

看不到比赛的沮丧;

“山子又使劲回忆起来。他明明记得体育场门前有很高的台阶,……也许是电影院?剧场?美术馆?每次回忆都是

以清晰开始,以模糊告终”,对体育场是否有台阶的恍惚;

“山子心里忽悠一下子,忽然觉得自己心眼真够呛一一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小刚的腿从小就坏

了”,对小刚从小残疾,没有来过体育场的心疼;

“什么时候能在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啊?那还差不多!”,对想要中国举办一届世界杯赛的期待;

“想起来了:那些台阶是在梦里见过,很高很陡……他自己正在那儿踢足球。踢得可真不错,盘带,过人,连着过

了几个后卫,又过了中门员,直接把球带进了大门。他笑着在草原上奔跑”,对自己能够在绿茵场上踢足球的幻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分三部分内容:残疾人的凄凉感、基调还是明朗和史铁生创作的文学味道。解读此题也应从这三部分内容出发。

残疾人的凄凉感:“山子和小刚就动身了,一人一辆手摇车,在太阳底下拼命地摇”“体育场门前没有台阶,小刚

坐在车上可以进去呢?自己白跑一趟倒没美系,问题是把电视转播也误了”“小刚还从来没到体育场里看过足球呢!

小刚的腿从小就坏了”“我老是梦见体育场”“嗯。我老是梦见到了体育场,也看见了里面有人在踢球,可就是找

不到门,进不去……”,两位腿部残疾人足球爱好者,因为身体残疾去体育馆看一场球赛都异常艰难,尽情踢球只

能在梦里实现了;

明朗的基调:“两辆车一前一后。跑得相当快,有时甚至能超过一两辆自行车。有些骑车的人惊讶地望望他们”“由

子的灵魂这才从巴塞罗那的绿草坪上飞回来”“他还记得自己跑上那些台阶时的情景;台阶不仅高,而且陡,他一

步三级往上跑,那台阶大概并不止十几层”“那咱们拼了命也得买上票”“他看见自己腿上结实的肌肉,心想这下

子行了,不用再去摇那辆手摇车了。远处是冬青树,不对,是大森林,他向森林跑去,挥着拳头,林涛声像是欢呼……”,

尽管残疾给他们带来了很多不便和困境,但他们并未走向沉沦,对所热爱的事物依旧极度渴望;

史铁生创作的文学味道:作者在年轻时期双腿瘫痪,创作的小说主要取材于残疾人生活,但其题旨、意境又总是超

出了这个题材本身。虽然身陷现实困境,却拥有强大的灵魂,没有被不幸击中而一蹶不振。史铁生用文字,将自己

的命运与创作结合在一起,创造出积极而又激荡的思想,他自身体验的是生命的苦难,描写出来的却是欢快与光明,

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照亮了一方新的天地,成为青年人的精神偶像。

【KS5U答案】10.A11.C12.B

13.(1)出军,与和议使臣断绝沟通,命令淮东、淮西军队两面夹击。不这样做,问题就严重了。

(2)王楚巡视长江,引领水军大规模阅兵,战船相连几乎有三十里长。

14.①真德秀对王楚有知遇之恩、教育之恩,王金心怀感激。②王楚通过真德秀了解了朱熹的理学,十分敬重真德

秀。③真德秀是朱熹理学的传承者,在理学方面颇有成就。

[KS5U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译:江面几千里,调遣军队防卫,因为防守长江比防守淮河要重要得多,瓜洲这一渡口非常狭窄、请求免去对镇

江水军的调造,让镇江水军专门把中长江,他要求增造战规,让水军在扬子江附近训练水上作战,登上金山指挥他

们。

“镇江水军调发”是主谓短语做“请免”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BC;

“就扬子江习水战”是偏正短语,“就扬子江”是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A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用以卸纳各地进贡器物”错误。由原文“时以米纲不便,就湖口造转般仓”可知,应是“用以卸纳东南六路漕

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还善意提醒史嵩之与小人断绝来往”错误。原文是说“后又言嵩之当显绝而终斥,益严君子小人之限”,即

王金后来又说对史嵩之应当明确拒绝然后最终斥逐,进一步严格明确君子与小人的界限。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绝”,断绝沟通;“和使”,和议使臣;“不然”,不这样做;“利害将深”,问题就严重了。

(2)“引”,引领;“大阅”,大规模阅兵;“轴船”,代指战船;“衔”,连接;“几”,几乎。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仕潭时,帅真德秀一见异之,延致幕下,遂执弟子礼。德秀欲授以词学,楚曰'所以求学者,义理之奥也。词

科惟强记者能之。'德秀益器重之”可知,真德秀对王金有知遇之恩、教育之恩,王金心怀感激;

从“金因德秀知朱熹之学,凡熹门人高弟,必加敬礼”可知,王楚通过真德秀了解了朱熹的理学,十分敬重真德秀;

从注释②“真德秀:南宋理学家、名臣。真德秀在学术上以朱熹为宗,是继朱熹之后的理学正宗传人,创‘西山真

氏学派'"可知,真德秀是朱熹理学的传承者,在理学方面颇有成就。

参考译文:

王垫字子文,嘉定十二年进士及第。在潭州做官时,安抚使真德秀一看见他就觉得他与众不同,招请到幕府中,

(王垫)于是拜真德秀为师做了弟子。真德秀要教他写文章,王金说:”之所以要求读书,是因为理学非常深奥。

词科只有记性好的人才行。”真德秀越加器重他。绍定初年,江、邵出现强盗,他被征召担任幕府参赞官,代理邵

武县。强盗在唐石出现,王楚亲自带兵讨伐他们。后来任枢密院编修兼检讨。襄、蜀事情紧急,商议派使者讲和,

当时丞相犹豫不决。史嵩之首先提出和议。王垫说:“今天的事情应该首先定下格局,联合力量攻战防守。”上疏

提出八件事。接着担任副都承旨,上奏请求:“出军,与和议使臣断绝沟通,命令淮东、淮西军队两面夹击。不这

样做,问题就严重了。”理宗认为他说得很对。史嵩之在服丧期间被起用,全国人都反对,王垫上疏乞求让其守满

丧期,后来又说对史嵩之应当明确拒绝然后最终斥逐,进一步严格明确君子与小人的界限。他被授予礼部尚书,禀

奏十件事,最后说:“陛下一心一意,是十件事的根本纲领。”前前后后禀奏陈说的,全都明正切实,确凿可行。

他担任两浙转运判官,以察访使的身份巡视长江防卫,从嘉兴开始到京口,增修官府、民间的战船和防守天险的用

具。担任江西转运副使、隆兴府知府,接着有其他的任命,当时因为粮食运输不便利,靠近湖口建造转般仓,请求

事情完毕之后离任。任镇江府知府。江面几千里,调遣军队防卫,因为防守长江比防守淮河要重要得多,瓜洲这一

渡口非常狭窄、请求免去对镇江水军的调造,让镇江水军专门把中长江,他要求增造战舰,让水军在扬子江附近训

练水上作战,登上金山指挥他们。这年冬天,扬子桥有警报,立即调遣汤孝信所带领的流动部队援救他们并且击迟

了敌人。淳佑末年,升迁沿江制置使。王楚巡视长江,引领水军大规模阅兵,战船相连几乎有三十里长。王^站在

高处远望,考察山川险要地形,认为任何事情都没有屯田重要。讲明应该做的事,修整行宫的所有房间,推广京口

的方法,设立游击军一万二千人。蒙上牛皮的战船有一万艘,江西上很太平。宝佑二年,被授予端明殿学士,被封

吴郡侯。去世后,追赠七官,位居特进。王楚通过真德秀了解朱熹的学说,凡是朱熹的门人高足,必定加以尊敬礼

待。任建宁府知府,创立建安书院,祭祀朱熹,将真德秀配祭。

王楚著有奏议、文集若干卷。尤其擅长写诗,书法学习唐代的欧阳询,署书尤其清秀有力。

【KS5U答案】15.B16.(1)赵诗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轻

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2)卢曲把“梨花”比喻成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

景物的喜爱之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KS5U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B.“描绘了一幅物物相争、各显其能的天然画卷”错,不是“物物相争、各显其能”,而是“物物相融,各安其

位”的天然画卷。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赵诗中,“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意为: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

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诗人以开放在山溪野径的梨花和前句帝陵无人祭祀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此次郊游所

得: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却是永恒的、常新的。我还

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

楚心情的反应。可见诗人借助梨花盛开与王陵无人祭祀的对比,表达了轻名利、泄怨情和向往山村生活的心情。

卢曲中,“柳濠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意为:柳树萌芽,像飘浮着一层嫩绿色的轻烟。梨花似雪,

参差地交杂在柳枝中间。柴门外狗儿在叫,茅屋顶上燕了呢喃。开头三句是写农村的自然风光。把“梨花”比喻成

白雪,写出了明媚的春光,于清明前的寒食节在新野道中看到的农村初春景象,表达作者对自然村野景物的喜爱之

情和出游时的喜悦心情。

【KS5U答案】17.①.同是天涯沦落人②.相逢何必曾相识③.奉之弥繁④.侵之愈急⑤.示例

-:白露横江⑥.水光接天(苏轼《赤壁赋》)示例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臼《将

进酒》)示例三:落霞与孤鹫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KS5U解析】

【17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易错字:“涯”“沦”“弥”“愈”“繁”“露”。

【KS5U答案】18.A19.D20.B

[KS5U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参差不齐:形容不一致,有差别。良莠不齐:指好的坏的混杂在一起。句子强调的是不同,而非混杂,且

“良莠不齐”与“展览水平”搭配不恰当,故选填“参差不齐”。

第二空,不可或缺:不能有一点点缺失。缺一不可:缺少一样都不行。句子仅就“实物教学”这一个对象而言,故

选填“不可或缺”。

第三空,深入浅出:指文章或言论的内容很深刻,措辞却浅显易懂。言简意赅:言语简明而意思完备。句子是说授

课老师给中小学生讲解,这种讲解应符合中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故选填“深入浅出”。

第四空,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耳闻目睹:亲耳听见,亲眼看见。句子强调的

是“许多中学生在博物馆”受到的影响,故选填“耳濡目染”。

故选Ao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

一、“展品因问题频出”语序不当,要改为“因展品问题频出",排除AC;

二、"备受……提出质疑”成分赘余,要删掉“提出",排除B;

三、“举办”与“高质量的展品”搭配不当,要改为“凭借高质量的展品”。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按照逻辑关系,应先交代高校和博物馆的共同之处,再交代高校和博物馆结合的作用,据此排除AD。

“功能”要放在“使命”前面更恰当,据此排除C。

故选Bo

【KS5U答案】21.示例:①而且数量庞大②它是一种植物③其触手的数量也不同

22.示例:海百合有一支顶端长着一个形似百合花、表面生有羽状触手的大大的冠,形似植物的茎的柄。

[KS5U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文”海百合不仅品种繁多”可知,此处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再结合后文“它们跟苔碎虫、腕足动

物联手覆盖了整个海底”的提示,推断第①处是说海百合数量庞大,可以填入“而且数量庞大”之类的内容。

第二空,结合前后文“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和“很难把它和动物联系起来”这两部分信息,推断第②处

是说很多人初次听到“海百合”这个名字,都以为“海百合”是植物,可以填入“它是一种植物”之类的内容。

第三空,根据前后文“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海百合种类不同”“最少的只有2条,最多的有200多条”信息,

推断第③处是阐述海百合的触手的数量不同,可以填入“其触手的数量也不同”之类的内容。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

考生首先要梳理清楚几个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确定长单句的主干,如“海百合有一■支柄”,其余内容均安排

成修饰限制成分。比如“形似植物的茎”属于“柄”的特征,直接作定语,“顶端长着一个大大的冠,冠形似百合

花,冠的表面生有羽状触手”也属于“柄”的特征,于是整理成:“海百合有一支形似植物的茎,且顶端长着一个

大大的冠,形似百合花,表面生有羽状触手的柄”或“海百合有一支顶端长着一个形似百合花、表面生有羽状触手

的大大的冠,形似植物的茎的柄”。

四、写作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第一段材料讲述的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一个满腹才华、抱负不凡的穷书生,因为在走入官场后

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失了读书时的雄心壮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