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1+古代农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3+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1+古代农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3+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1+古代农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3+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1+古代农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3+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1+古代农业)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3中国古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考点1:中国古代的农业近几年全国及地方高考命题统计:考点要求考题统计(2021—2023)备考建议古代中国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古代农业发展3年6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4次)3年考查基本平衡,经济中最重要的是农业问题,复习时关注史料,尤其现代三农问题,结合实际进行问题的拓展延伸。古代手工业3年3考(选择题3次)古代商业3年5考(选择题4次,非选择题1次)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及经济现象经济政策3年3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1次)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考查为主,内容结合经济现象,复习时注重历朝历代对该政策的制定。经济重心3年5考(选择题5次)资本主义萌芽3年1考(选择题1次)古代中国的居住环境、交通、人口迁徙与医学成就古代中国居住环境、交通3年2考(选择题1次,非选择题1次)备考中联系时事政治内容,注重地图的把握,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命题分析:主要考查农耕经济在生产工具、土地制度、劳作方式等方面发展的表现,以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其影响,命题主要侧重于汉、唐、宋和清这一时段,并多以图表、新情境展示等形式考查。备考建议:(1)知识角度:重点关注先秦生产力的世艺与土地私有制的形成:春秋战国以后租佃经济的发展;两汉和魏晋庄园经济;隋唐宋元时期,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的发展表现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等;明清时期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如高产作物的引进、农业的多种经营方式、经济中心地的分化等。(2)综合考查:农耕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础考查不同阶段农耕经济的成因、特点及影响时,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政治制度、社会环境、经济政策的关系。(3)素养价值: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考查;增长知识见识,培养理性思维,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考点1:中国古代农业考点1:中国古代农业和经济重心南移一、主干知识整合:1.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

时期发展历程原始社会:农业起源①农作物:②耕作方式:③生产工具:④土地制度:夏商周:农业社会奠定基础①耕作方式:②生产工具:③土地制度:④经营方式:春秋战国:传统农业形成①耕作方式:②生产技术:③土地制度:④经营方式:最早培植水稻和粟;刀耕火种;石、木、骨器;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石器锄耕;出现少量青铜农具;实行井田制;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精耕细作,垄作法,水利工程有都江堰和郑国渠;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深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私有制)确立时间: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土地私有、可以自由买卖或转让根本原因:铁农具的使用;牛耕的出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的占有形式:出租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地主交租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纳税农民自耕,农民向国家纳税(国家赋役征收主要来源)弊端: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土地兼并: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危害: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威胁中央统治。◎措施:Ⓐ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两极分化更为激烈。Ⓒ明清时期,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政府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税。清前期人地矛盾突出,政府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百姓生计,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拓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为满足自家的基本生产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称为小农经济原因: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生产力提高;私田大量出现,井田制被破坏,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具有分散性。✮为满足自家需要和缴纳赋税的自给自足。✮精耕细作。✮抗灾能力低,具有脆弱性;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特点: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含义:时间概况秦汉

①水利工程/灌溉工具:

②耕作方式:

③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进一步发展明清:高度发展西汉修龙首渠;东汉末出现翻车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①灌溉工具:翻车经马钧改进,广泛使用,江南土地大量开垦逐渐发展;②耕作技术:北方出现耕耙耱技术,南方耕耙技术;坞堡带有庄园经济色彩;③土地制度: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曹魏时期:屯田制)①灌溉工具:筒车;②耕作工具:江南地区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③耕作技术: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①耕作技术:稻麦复种制普遍,一年两熟三熟;②作物:宋朝棉花开始在内地种植,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出现种植固定经济作物的农户。③边疆开发:进一步,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显著进步;①外来作物: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传入;②经营方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有的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③土地制度: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赵过推行代田法;拓展: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1)王田制(王莽时期):目的在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把民间田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地主土地所有制。由于脱离社会实际,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2)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曹魏、金朝、元朝、明初、清初都实行过屯田。(3)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①概念: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②背景:A.战乱后,大批人民死丧逃亡,土地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B.北魏到唐朝前期曾颁布均田制。③影响: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B.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小结:劳作经营方式(1)家庭式劳作: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2)庄园式劳作: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的土地上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低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色彩。(3)租佃式经营:①含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收取地租的土地经营方式,称为租佃式经营,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②发展:战国时期产生,宋代以来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家庭经营的重要方式。③特点:土地出租者与租佃者订立契约:佃户有迁移自由;地租以实物为主,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④影响:A.在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B.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斗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农书特点《汜胜之书》西汉,我国现存最早的农书《四民月令》东汉晚期,地主田庄的经营家历《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农本思想;黄河流域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储藏、野生植物的利用、治荒方法等;综合性农书。《农书》元朝,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农政全书》明朝徐光启,总结了清代以前的农业生产技术;贯穿着作者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介绍了泰西水利技术3.古代中国重要的农书及特点二、核心考点突破:(1)经济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和家庭纺织业为辅;(2)土地制度: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古代自耕农士地所有制和土地国有制也大量存在;(3)生产力发展:由于牛耕技术的发展和铁器等牛产工具的使用、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4)生产模式:以家庭为单位,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起来,男耕女织生产模式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5)历史地位:农业在封建经济体系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主要特点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3)封建土地私有制:

三、真题探究与变式训练:1.(2023·全国乙卷)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解析】考点:封建小农经济。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2.(河北保定一模)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把公社的土地由定期分配变为了公社农民的永久占有,税收制度也由"同养公田"的劳役地租变为了"履亩而税"的实物地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生产技术的进步 B.租佃关系的出现C.小农经济的形成 D.贵族秩序的瓦解【解析】春秋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田地开垦越来越多,因此出现了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转变的趋势,A项正确。【点睛】本题以春秋时期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CA3.(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解析】考点:文化与社会环境。材料主要内容是唐中后期文人流行诗歌唱和,江南是重要主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诗歌唱和主要体现的是文人之间作诗与别人相酬和,而诗人之间这种诗歌唱和基本以江南为主题,主要是因为唐中后期,南方相对北方,社会秩序更加安定,A项正确。4.(福建宁德三模)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起初佛教僧侣为吸引信众,以讲经和说唱形式相结合来演绎佛经神变故事;后来出现了以转唱变文为职业的民间艺人,创作出许多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变文。从变文的演变过程,可知A.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影响 B.文学体裁未有新突破C.佛教僧侣借变文传播教义 D.民间艺人靠说唱谋生【解析】据材料可得出随着唐代的变文内容发生了变化,这主要是受到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反映出文化现象受社会环境的影响,A项正确。AA5.(2021·福建高考)据文献记载,乾隆年间,河南巡抚陈宏谋“募间人种红薯”:江西大广县知县余光璧也在当地大力推广种植并“告以种法”。上述史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富民思想的践行 B.新农作物的传播

C.饮食结构的改变 D.人地矛盾的加剧【解析】考点:高产作物的引进。明清时期高产作物玉米、番薯经新航路传播到中国,对于中国的农作物种植、人地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