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天津武清区学校高一年级上册语文适应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3-2024学年天津武清区学校高一年级上册语文适应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3-2024学年天津武清区学校高一年级上册语文适应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3-2024学年天津武清区学校高一年级上册语文适应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3-2024学年天津武清区学校高一年级上册语文适应性联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天津武清区学校高一语文适应性联考试题含解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人生的四种境界

按照人的自我的发展历程,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人生境界分为四个

层次,即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

最低境界为“欲求境界”。人生之初,在这种境界中只知道满足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

低欲望,故以“欲求”称之,当人有了自我意识以后,生活于越来越高的境界时,此种最

低境界仍潜存于人生之中。现实中,也许没有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会低级到唯有“食色”的

欲求境界,而丝毫没有一点高级境界。以欲求境界占人生主导地位的人是境界低下而“趣

味低级”的人。

第二种境界为“求知境界”。在这一境界,自我作为主体,有了进一步认知作为客体

之物的规律和秩序的要求,有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人的精神自由程度,人生的意义和价

值就大大提升了一步。所以,求知境界从心理学和自我发展的空间进程来看在欲求境界之

后,而且从哲学和人生价值,自由之实现的角度来看,也显然比欲求境界高一个层次。

第三种境界为“道德境界”,它和求知境界的出现几乎同时发生,也许稍后,就此而

言,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但从现实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角度

和实现精神自由的角度而言,则道德境界之高于求知境界,是不待而言的。发展到这一水

平的'‘自我”具有了责任感和义务感,这也意味着他有了自我选择、自我决定的能力,把

自己看做是命运的主人,而不是听凭命运摆布的小卒。但个人的道德意识也有一个由浅入

深的发展过程,当独立的个体性自我尚未从所属群体的“我们”中显现出来时,其道德意

识从“我们”出发,推及“我们”之外的他人。

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审美境界”。这是因为此时审美意识超越了求知境界的认识

关系,它把对象融入自我之中,而达到情景交融的意境,审美意识也超越了求知境界和道

德境界中的实践关系,这样,审美境界既超越了认识的限制,也超越了功用、欲念和外在

目的以及“应该”的限制,而成为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自由境界。

在现实的人生中,这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很难想象一个人只有在其中一

种境界而不掺杂其他境界,只不过现实的人,往往以某一种境界占主导地位,其他次之。

于是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区分出来某人是低级境界、低级趣味的人,某人是高级境界、

高级趣味的人,某人是以道德境界占主导地位的道德家,某人是以审美境界占主导地位的

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艺术家……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关于“人生境界”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它存在于自我发展历程中,体现着实现人生价值和精神自由的高低程度。

B、它由四个层次组成,从幼年到成人,人的每一个时期都要经历这四个层次。

C、现实的人生中,它是一个整体,是由从低到高的四种境界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的。

D、每个人的人生境界表现错综复杂,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分别主导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对于“求知境界”与“道德境界”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把“道德.境界”列在“求知境界”之后,并不意味着前者就一定比后者出现得

晚。

B、达到了“求知境界”,人具备了知识,掌握了规律,为“道德境界”的产生创造了条

件。

C、责任感与义务感使“道德境界”不同于“求知境界”,并高于“求知境界”。

D、“求知境界”虽也把“自我”作为主体,但这个“自我”却不同于“道德境界”中的

“自我”。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欲求境界”是人生的最低境界,这种境界是任何一个具有高级境界的人所极为排斥

的。

B、“求知境界”中的“自我”已不再仅满足于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最低欲望,而对规律与

秩序有了认知的要求。

C、“道德境界”中的人不再关注自我,而已经有意识地把“我们”作为自我选择、决定

时的中心了。

D、“审美境界”是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到了这一境界就能自由地超越并摒弃其他三种

境界。

参考答案:

1、C、2、A3、B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①戏曲故事虽亦助人伦成教化,但戏曲首先予人美感。人们有闲心去看戏,为的是享

受,享受视听感官之美。不同于今日的话剧和电影,侧重于揭示惊心动魄或血淋淋的人间

悲欢,传统戏曲可说是追求唯美的结晶。更由于原先道具之简陋,戏曲的情节展现便全部

依凭演员自身的表演,这客观条件的局限却促进了演员技艺的丰富、多样、细腻、深入。

一条马鞭引来千军万马,一把折扇传递喜怒哀乐,这不是生活的符号化,而是从具象进入

抽象领域的高度提炼与升华,在世界戏剧舞台上独树一帜。

②惟有发展,才有发扬,这是我国传统艺术中各门类的共同问题,也是大难题。于是

都在努力改进,也作了不少失败的探索。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是最为明显的例子,堆砌那

么多五光十色的背景,淹没了演员的全部表现效果。须知:道具破坏了角色的形和色,而

传统经典剧目中的形和色已经千锤百炼,容不得半点杂质,就像一幅毋须渲染天地的传统

人物画杰作。周信芳追韩信中的一跤摔倒,摔倒后高高翘起一条腿,予观众以强烈的视觉

效果。而今背景画成凌乱的山野,或开满了红花之类的蹩足景致,令观众看不见那一条千

钧之重的表情的腿。有时在电视荧屏中正在欣赏游园惊梦之类的精彩表演时,前景却忽然

移来花木树叶,挡住了移步换形的演员形象。无疑,这种环境的“加工”,说明了对戏曲

艺术的一窍不通,可悲!我是竭力主张创新的,必须深入了解了旧才能创新,背景未必不

能改,但首先须掌握背景与剧情之间的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如紧锣密鼓的剧目背景上可

点染隐隐的块、点抽象纹样,大珠小珠落玉盘;凄凄切切的剧目背景上可用悠悠线条扩展

音韵。

③由于戏曲的特点是戏剧、音乐、绘画与舞蹈结合的综合艺术,所以创作新剧就必须

首先考虑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个性的有机结合,这确实是一项严要求、高水平的创造。单

从戏曲表达内心活动的方式看,如以摇甩胡须的舞蹈动作表达内心烦躁或激愤,生活的具

象已被提炼进入抽象或半抽象的表演形式,因为,倒是在抽象的大范畴里,戏剧、音乐、

绘画、舞蹈才彼此易于接近协调。这是个难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轻易解决的,样板戏硬

邦邦攻入京剧,不是以牺牲京剧的半壁江山为代价的吗?

(1)作者以戏曲舞台背景的改动为例,说明对传统戏曲探索的失败,其失败的原因主要

是(限30字内作答)(6分)

(2)作者认为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创新必须要符合哪三个方面的要求?(每点限15字内回

答)(6分)

有的信息除了文中的信息外,必要时要加上自己理解的语句进行串连形成一个完整的意

思。

(4)下列各项不符合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两项是()

A.摇一把搏就算是船行水土。

B.举袖掩面传递害羞哭泣之状。

C.鸟语花香、林木葱茏透露春之气息。

D.捋须托腮以示思考之神态。

E.长路漫漫,风尘滚滚以示旅途之艰辛

参考答案:

(1)答案:(1)不当的舞台背景淹没了演员动作,削弱了戏曲的视觉效果。解析:回答

此题应答出“不当的舞台背景”,“不当”两字可以“堆砌"'‘凌乱"''蹩足景致"等贬

义词上看出。

(2)答案:①深入了解旧的;②掌握背景与剧情的内在联系;③各个艺术门类的有机组

解析:答案可从②③段中的“必须”后找出。

(3)答案:①戏曲是戏剧、音乐、绘画与舞蹈的综合艺术;②表演形式是从具象进入抽

象领域;③舞台背景重在角色的形和色;④让观众享受到视听的感官之美。

解析:①“一读”“三把握”通读全文;把握传主的生活经历、人生轨迹、性格特征、思

想个性或人生追求;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自我认识和评价;把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

价。②材料事迹内容符,概括分析不虚无。品质精神有升华,情感褒贬显意图。

(4)答案:CE解析:两项均未有从具象到抽象。

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T9题。

(一)

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因为它并不是简简单单的笔画随随便便地构成的。无论哪个

民族的文字,其早先都经历过象形阶段,但是到现在仍然使用象形文字的,就只有我们。

汉字是当今人类各个民族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文字表达的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

其中既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这些都需要我们认识和辨析,我们一旦熟悉了汉字的内

涵,就会对它产生感情。

我很喜欢“认字”这个说法。以前,娃娃读书先学的就是认字,“小学”是一门非常

重要的学问。后来的大学中文系也一直把《说文解字》当作一门基础的课程来教。现在对

“认字”的重视程度大不如从前了。“认字”就是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知道它

的演变。比如“臣”这个字,多少人把它解释成一个人跪着把背弓起,以取“臣服”之

意。实际上,“臣”最早在甲骨文里的形象,是一只眼球凸出的眼睛,它的意思是瞪大眼

睛,是“瞋”的意思。从前的君主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做了,因此要派不同的人去管

理不同的事情,去睁大眼睛管理,不是在那里打瞌睡,后来“臣”就成了一种身份,以至

于不得不另造一个“瞋”字去表示瞪大眼睛的意思。不把这些演变了解清楚,就无法给别

人解释“臣”的意思,了解清楚了,才谈得上认识“臣”这个字。

有人问我,认得那么清,有何用处?用传统的文字学来解释汉字,最大的用处是使我

们认识到,汉字是有道理的,不仅是有道理的,而且还有文化内涵,有些甚至是文化活化

石,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我提倡“认字”,提倡学学古文字,不是为

了狭隘地回到过去。文字学不需要也不可能普及,我的设想是,大学生中有万分之一的人

能够了解一些文字学知识就好了。这是我们文化传统的基础,丢不得。先认识字,然后才

谈得上认识汉字有什么长处,有什么短处,发扬长处,修正短处,才能放心大胆地去吸收

世界各国文化。所以虽然讲求“认字”,秉持的却是开放的态度。

文字是有趣味的,文字学不是一门枯燥的学问。我在成都这些年常常给大学、中学和

其他社会团体讲汉字常识,台下常常座无虚席,大家听得很认真。文字是能吸引人的,汉

字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人。有些汉字一旦辨识出来,我激动得都要哭。比如前进的

“进”,繁体字是“迤”,甲骨文就是一只飞鸟,下面一个“止”一一脚趾,而且是左

脚。人走路也是先出左脚。为什么一只飞鸟一个脚就是前进的进?最初我没弄懂,后来一

下子懂了。所有的动物包括昆虫都能往前爬,也能退着爬,人也能够进能够退,只有飞鸟

不能退着飞,只能前进,因此飞鸟的运动就是前进的“进”!这个字能造出来,完全是靠

古人的观察和归纳,充满着智慧。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但又有几个人知道自己名字的几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呢?汉字对

于我们中国人说来,是和阳光、水、空气同样重要的,是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使用的。但凡

是我们最熟悉的,我们反而不去思考它,反而是最陌生的。我们的母语形成我们的文化,

中国人的灵魂就在汉字里,这是祖宗留给我们的精神财产。它使得每一个中国人的记忆都

还保留着我从哪里来的印记。

13.下列对文中的“认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认字是“小学”的一部分,古代很重视“小学”,现在的重视程度大不如前。

B.认字,就是既要了解清楚一个字的形、音、义,又要了解它的演变过程。

C.认字帮助我们理解古人曾经以怎样的生活方式,因为汉字都是文化活化石。

B.认字是认识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国文化。

1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3分)

A.我们要辨析反映生活方式和传统观念的汉字,因为其中包括智慧,也包括偏见。

B.“臣”即“嗔”,意思为眼球突出的眼睛,这个字是古人凭观察和归纳创造出来

的。

C.从前儿童学习就是认字,而现代学习内容繁多,因此很多人不太重视文字学知

识。

D.我们都对当代唯一活着的文字一一汉字,充满了感情,并时时刻刻都在使用它。

15.为什么“我对汉字有感情”?请从三、四段文字中概括原因。(3分)

(二)

槐的怀想

乔叶

①“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在这简单悦耳朗朗上口的民谣里,很小

我就知认了槐树,爬的最早的树也是槐树一一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

面有槐花。清甜的槐花是乡间的美味。“五月槐花香,有福就能尝。”奶奶常常这么说

着,就开始蒸槐花给我们吃。

②而我常常等不及她老人家去蒸。爬到槐树上,就用手捋着槐花吃,一把一把地吃。

柔嫩的花瓣就被我粗粗拉拉地吞到了肚子里。其实槐花的香并不那么顺溜,刚入口的时

候,有着轻微的涩,然后才会甜美起来。它的甜美不是浓烈,而是淡淡的,这淡却很悠

远。我从树上下来很久了,用舌尖儿舔一圈儿嘴巴,还能觉出甜味儿来。

③五月的槐花,真是香啊。

④这天来到沈丘,饭后无事,朋友说要带我们去看一个槐园。我想,槐花都已经开过

T,槐树有什么好看的呢?犹疑着,客随主便,还是去了。

⑤迎面而来的是两棵大槐,朋友说这是“把门槐”。能够把门的槐树,资历肯定了

得。我走到右边的槐树前,仰头看上面贴的标签一一树名:国槐。树龄:两千余年。朋友

说这棵槐树被称为“中华槐王”。我围着它走了一圈,踱了足有五六步。问朋友这树有多

粗,朋友说本地有顺口溜云:“千年古槐树,胸围五米五,看着没多粗,住人搂不住”。

我看着那些婆娑的槐叶。两千年了,槐叶依然如处子般葱翠鲜嫩。看着看着,我有些恍惚

起来,想起老家杨庄院子里的那棵槐树,它现在是什么模样?

⑥“院里有槐,招宝进财。”“院里有槐,平平安安。”“院里有槐,福气常

在。”这是奶奶经常唠叨的话。每到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的时候,她都会叮嘱父亲在槐树

上贴一张“树木兴旺”的红帖子。到了黄昏吃年夜饭的前夕,她都会让孩子们围着槐树走

两圈,边走边喊:“槐树娘,槐树娘,你长粗来我长长;我长长了穿衣裳,你长粗了做大

梁……”我只喊过一次,还喊成了“我长粗来你长长”,喊完就气急败坏地冲她叫:“迷

信!”

⑦五福迎宾槐、比翼槐、连理槐……槐树真多啊。环绕着中心广场的树木,也都

是国槐,朋友说有99棵。99,天长地久的意思吧。中心广场叫“千字文”广场,顾名思

义,《千字文》被镌刻在了巨型竹简上。此文作者是南北朝时期沈丘人周兴嗣。沈丘地,

沈丘人,配上此文甚是妥当。《千字文》我只是听说,从不曾读过,可是,怎么回事呢?

看了几句,居然也很熟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戾,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

收冬藏……”想了又想,是了,是奶奶曾经念叨过的。每到季节更迭的时候,她一边为我

们做着棉夹衣裳一边就念叨着这几句。有一次我问她这些话是哪儿来的,她不好意思地

说:“你爷爷教我的。人家读过私塾哩。”她是个文盲。

⑧继续走。槐香湖、槐香山、观槐亭……朋友说这槐园有两万多株槐树,与京城槐

园、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齐称三大槐园。京城槐园我没去过,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公园我印

象深刻。其实那次开会不在洪洞,我是在会议结束后特意转到洪洞去的,为的就是看看那

棵大槐树。迎面就是一个根雕大门,根是槐根一一来到这里的人,都是寻根来的。“问我

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鹊窝”。很小很小的时候,

就听过奶奶唱这首歌谣。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⑨可是,那棵最原始的槐树不在了。早就不在了。短暂的怅然之后,我的心情很快平

复。那棵槐树在不在重要吗?我忽然觉得,这个一点儿都不重要。只要洪洞在,只要洪洞

这个地方在,只要洪洞这个地方还有槐树在,只要还有一直想着洪洞大槐树的人们在,那

么,最重要的东西就在。

⑩一一正如,亲爱的奶奶已经去世,物理意义上已经离我很远,可是我常常觉得

她还活着,就在我的脑海,就在我的身边。所以,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

园,没有人知道,我携带着奶奶的声音和影像,充满了对她的怀想。

16.第②段为什么要写“我”爬槐树、吃槐花的情景?(2分)

17.请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⑴唱了不知道多少遍,唱到了我的骨子里。

⑵在这个下午,我悲欣交集地走在这个槐园。

18.文章多处写道了民谣、顺口溜。请就第⑥段引用的民谣,分析它们的作用。(3分)

19.第⑨段“最重要的东西”指什么?请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简要发行。(4分)

参考答案:

13.C14.A

15.①了解汉字是有道理的,有文化内涵的,是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②认识

汉字的长处与短处,才能秉持开放的态度,更好地吸收世界各地文化。③汉字是有趣

味的,充满了古人的智慧,需要继承。(3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

缺酌扣)

16.写出了槐树叶的娇嫩可爱,人与槐树和谐的氛围,增添了童年的乐趣;并为下文怀想

奶奶、悲欣观槐园做铺垫。(2分,每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17.⑴奶奶常唱的歌谣对我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渗透到心灵的深处。

⑵为赏到名槐,回忆起童年的美好生活而感到喜悦,为怀思逝去的奶奶、寻找精神之

根而感到悲苦。

(4分,每题2分,意思符合即可)

18.内容上:前三则民谣,说明槐树具有文化内涵,寄托了人们对富足、平安、幸福生活

的向往之情;最后一则,充满了奶奶对子孙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美好祝愿。

表达上:使文章更凝练,富有韵味。

(共3分,内容分析2分,表达作用1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9.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对纯真而浓郁亲情的眷恋和歌赞。作者

写游沈丘槐园,回忆起童年生活和洞庭大槐,表明槐树早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即使

大槐树不在了,但美好的回忆还在,对精神家园的追求之心用在。

(4分,每点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

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锥阳①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崂下军,良说

日:“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

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

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日:“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

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汉王)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日:“王何不烧绝所过栈

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

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

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日:“九江王糠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

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

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

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

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

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

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

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

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

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

三万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候,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

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B.文中对于刘邦有多种称呼:“汉王”“高帝”,作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的庙号为

“太祖”,谥号为“高皇帝”,称刘邦为汉王,源于他曾被封为汉中之王。

C.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很多,如表授予官职的“除、授、拜”等;表罢免、降职

的“罢、谪”等;表提升官职的“拔、擢”等。

D.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卒”,

“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他变卖全部家产来寻求刺客暗

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崂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了汗马

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

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参考答案:

10.B11.A12.B

13.(1)这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

险,不如趁他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

(2)大王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明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

心。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

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留”是留县

的意思,“此”是这的意思,指前面的事情,应该断开,排除A项、C项。“不敢当”的

内容是“三万户”,结合句意分析,排除D项。句意:当初我在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

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

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故选B。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

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

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

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

项,侯是二等爵。《烛之武退秦师》课下注释: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

位。故选A。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

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

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项,结合文本内容“沛公乃引兵击

秦军,大破之”分析可知,“没费一兵一卒”错。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

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

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此”,代词,这;

“独”译为只是;“畔”通“叛”,背叛、反叛、叛乱;“必”译为一定;“因”译为趁

机;“解”通“懈”,懈怠、松懈;“之”,代词,他们。(2)“绝”译为断;“无”

译为没有;“还”译为回来;“以",连词,来;“固”译为稳住。

【点睛】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韩国灭亡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的弟弟死后没

有厚葬,而是用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因他祖父、父亲历任韩国五

代国君之相的缘故。

沛公从洛阳向南穿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随沛公。沛公打算率领两万人马去攻击晚

山下的秦军,张良劝说道:“秦军还很强大,不可轻视。我听说他们的将领是屠户的儿

子,买卖人容易用利益来动摇。希望沛公暂且留守军营,派人先出发,替五万人准备粮

食,在各山头张挂很多旗帜,作为疑军,然后派郦食其带着贵重的财宝去诱惑秦将。”秦

军的将领果然反叛,打算和沛公联合一齐向西袭击咸阳,沛公想接受他们。张良说:“这

只是他们的将领想反叛罢了,恐怕士兵们不会听从。如不听从就一定会有危险,不如趁他

们懈怠时去袭击他们。”于是沛公率兵袭击秦军,大败秦军。于是到了咸阳,秦王子婴投

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派人请领汉中地区。项王就答应了。张良于是劝告汉王说:“大王

为什么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表示不再回来的决心,以此稳住项王的心。”汉王于

是让张良返回去。一边走,一边烧断了栈道。项王因此消除了西面对汉王的忧心,而向北

发兵去攻打齐国。张良逃跑了,从小路偷偷归依汉王。到了下邑,汉王下马倚着马鞍问:

“我打算把函谷关以东地区送给别人,不知谁可以和我共建功业呢?”张良进言说:“九

江王腺布是楚军的猛将,他和项王有隔阂;彭越和齐王田荣在梁地反叛,这两个人马上就

可以使用。而汉王的将领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独当一面。如果打算捐弃关东之地,就

送给这三个人,楚军就可以打败了。”最后击败楚军的,正是靠了这三个人的力量。

张良体弱多病,不曾单独领兵,经常作为谋臣,时时跟从在汉王身边。汉四年,韩信

打败齐国以后想自立为齐王,汉王非常生气。张良向汉王献计,汉王才派张良前去授予韩

信齐王王印。汉六年正月,封赏有功之臣。高帝说:”在帷帐之中运筹谋划,在千里之外

决战取胜,是子房的功劳。你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作为封地吧。”张良说:“当初我在

下邳起兵,与陛下在留县会合,这是上天把我授给了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

料中,我希望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接受三万户的封地。”于是封张良为留侯。高帝驾

崩,八年以后,留侯去世,谥号为文成侯。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高乾,字乾邕,渤海蒋人也。乾少时任侠,数犯公法,长而修改,轻财重义,多所交

游。魏领军元叉,权重当世,以意气相得,遇乾甚厚。起家拜员外散骑侍郎。

魏孝庄帝之居藩也,乾潜相托附。庄帝立,遥除龙骥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及尔朱荣

入洛,乾见荣杀害人士,谓天下遂乱,乃率河北流人反于河、济之间。庄帝寻遣右仆射元

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

乾解官归乡里荣死,乾驰赴洛阳,庄帝大喜。时尔朱徒党拥兵在外,庄帝以乾为金紫光禄

大夫,令招集乡闾为表里形援。

太昌元年,高欢拥立平阳王为帝,是为魏孝武帝。武帝将贰于高欢,望乾为己用,会

于华林园,宴罢,独留乾,谓之曰:“司空盖世忠良,今日复建殊效,相与虽则君臣,实

亦义同兄弟,宜共立盟约以敦情契。”殷勤逼之。乾对曰:“臣世奉朝廷,遇荷殊宠,以

身许国,何敢有贰。”乾虽有此对,然非其本心。事出仓卒,又不谓武帝便有异图,遂不

固辞,而不启欢。及武帝置部曲,乾乃私谓所亲曰:“主上不亲勋贤,而招集群竖,出贺

拔胜为荆州刺史,外示疏忌,实欲树党。祸难将作,必及于我。”乃密启欢。欢召乾诣并

州,面论时事,乾因劝欢以受魏禅让。

乾知变难将起,潜启欢,求为徐州,乃除徐州刺史。指期将发,而帝知乾泄漏前事,

乃诏欢云:“曾与乾邕私有盟约,今复反覆两端。”欢便取乾前后数论启时事者,遣使封

送武帝。帝召乾邕示之,禁于门下省,对欢使人责乾前后之失。乾曰:“臣以身奉国,义

尽忠贞,陛下既立异图,而乃云臣反覆。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遂赐死,时年三十七。

乾临死,神色不变,见者莫不叹惜焉。

(节选自《北齐书•卷二十一•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

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

B.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

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

C.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

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

D.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

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帝听乾解官归乡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家,指始任官职,可译为“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其意义相近的词语还有

“解褐”“释褐”等。

B.太昌,年号,汉武帝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江外

忧等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C.禅让,指统治者把首领之位让给别人,“禅”指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

帝位。传位叫“封禅”,接受帝位叫“受禅”。

D.门下省,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其称为“门下省”,始自西晋,后成为

与尚书省、中书省鼎足而立的三省之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乾多与权贵往来。魏领军元叉权倾朝野,因与高乾意气相投,所以礼待他;庄帝在

没有做皇帝时,高乾又暗中与他相托附。

B.高乾深得皇帝信任。尔朱荣死后,其徒党拥兵在外,孝庄帝任命高乾担任金紫光禄大

夫,令他招募乡勇互为表里作为朝廷的后援。

C.高乾遇事意志坚定。孝武帝对高欢有二心,想要让高乾为己所用,并与高乾以兄弟之

名订立盟约,高乾信念坚定,严词拒绝。

D.高乾死前临危不惧。高乾卷入武帝和高欢的政治斗争,指责武帝“欲加之罪,其无辞

乎”,被赐死,临死,神色不变。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乾少时任侠,数犯公法,长而修改,轻财重义,多所交游。

(2)臣世奉朝廷,遇荷殊宠,以身许国,何敢有贰。

参考答案:

10.A11.C12.C

13.(1)高乾年少时行侠仗义,多次违犯公家法律,长大后改正缺点,轻视财物看重道

义,结交了很多朋友。

(2)我家世代服侍朝廷,蒙受特别的宠幸和对待,因此只有以身报国,怎敢有异心。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

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

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庄帝寻遣右仆射元罗

巡抚三齐/乾兄弟相率出降/朝廷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尔朱荣以乾前罪/不应复居近要/庄

帝听乾解官归乡里”,名词有“庄帝”、“乾兄弟”、“朝廷”,硬座句子主语,“三

齐”做“巡抚”的宾语,“乾兄弟”做“相率出降”的主语,故在“乾兄弟”前断开,排

除CD;“朝廷”做“以乾为给事黄门侍郎”主语,前边断开,排除B。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

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传位叫‘封禅'”

错误,“封禅”中的“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

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

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

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并与高乾以兄弟之名订立

盟约”错误,原文是“相与虽则君臣,实亦义同兄弟”,意思是说两人虽是君臣关系,但

情同兄弟,而不是“以兄弟之名订立盟约”。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

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

进行调、换、册h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任侠”,行侠仗

义;“数”,多次;“犯”,触犯;“交”结交。第二句中,“奉”,侍奉;“遇”,蒙

受;“殊”,特别;“贰”,有二心,从属二主。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

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

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

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

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

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

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

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

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贝I」、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

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

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

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

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

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

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

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

常常用"日”“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

"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

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

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

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

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

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

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

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

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

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

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网上无译文。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

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日:“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日:“汝能为滂,

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祜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

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

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日:“河将

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

金一”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日:“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

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日:“二事

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日:“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

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日:“安石须

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

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日:“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

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日:“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

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有删改)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

C.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庐:建房

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刑罚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轼“才学高”的一组是(3分)

①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②以《春秋》对义居第一

③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④吾在是,水决不能攻城

⑤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⑥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④⑥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听完母亲讲的故事,就能复述出大意来,很小就表现出了才能。

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

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

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

遇,很让王安石生气。

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称颂,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

重用。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3分)

②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4分)

参考答案:

10.Bo(诣:到,去。)

11.Ao(③⑥均是从侧面表现苏轼的才学,②是直接表现,①是说苏轼的品行的,⑤是

王安石的话,④是苏轼守城的决心。)

12.Co(王安石没有生气,他们二人谈得融洽。)

13.①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犹”1分,“吾侪”1分,句

意1分)

②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您就不说一句话来

解决这种局面吗。(“用兵”1分,“数”1分,“大狱”1分,句意1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A.本报欢迎批评指正。恳切希望大家帮助我们,为办好《科学小报》尽一点绵薄之力。

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C.学生给一位刚刚病愈后的老师写的信,最后的致敬语是:敬祝痊安。

D.别人送给我的东西即使不值钱,我也敝帚自珍,因为礼轻情意重嘛!

参考答案:

C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依据语境,看准对

象,注意适应场合,把握语体,仔细判断。A项,绵薄之力:是指微不足道的力量,谦

词,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句中用于请大家为办报出力,不得体。B项,笑纳:客

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句中用于自己收下别人的礼物,不得体。C项,痊安:

意思是痊愈平安。句中用于写给刚病愈的老师,使用正确。D项,敝帚自珍:把自己家里

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句中用于别人送给自己的东西,

不得体。故此题答案为C项。

【点睛】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这类题目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

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

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

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

一定要考虑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

8.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

乎?”(《论语•为

政》)

②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论语•里

仁》)

【注】①几:婉转。②劳:忧愁。

(1)下列对上面两个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般人都认为满足父母物质的要求,就算尽孝。

B.孔子认为无论是人还是犬马都会养自己的父母。

C.孔子认为子女赡养和规劝父母都应该讲究时机。

D.孔子认为父母如果有错,子女应尽规劝的职责。

(2)孔子认为“孝”的核心精神是什么(请用原文的一个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