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延安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回延安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回延安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回延安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回延安 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回延安分层作业(含答案解析)

2.回延安分层作业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糜子(méi)贮藏(zhù)白羊肚手巾(dù)

B.脑畔(pàn)慰藉(jiè)柳林铺(pū)

C.哺育(fǔ)外溢(yì)一气呵成(hē)

D.惬意(qiè)差使(chāi)米酒油馍(mó)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廷河还要在前头!

B.……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D.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框里转。

3.下面的诗句采用了比兴手法的一项是()

A.米酒油馍木炭火,团团围定炕上坐。

B.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C.十年来革命大发展,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D.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4.下列各句对比兴手法的作用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这里的革命战士团结。)

B.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如同羊羔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母亲用乳汁养育了孩子,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写出了延安对自己的养育之恩。)

C.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先说山上的产物,以引起下文的“红旗"和“书”,“红旗"和“书”是“我"当年在延安的斗争生活和学习生活的写照。)

D.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革命万里起高潮!(歌颂了党的领导,以红旗飘引起说革命事业的发展。)

5.将下列诗句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

也不够我走来也不够我看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对照过去我认不出了你,

母亲延安换新衣。

①一条条街道宽又平②一盏盏电灯亮又明

③一排排绿树迎春风④一座座楼房披彩虹

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

6.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条条街道________②一座座楼房________

③一盏盏电灯________④一排排绿树________

A.①披彩虹②亮又明③宽又平④迎春风

B.①亮又明②披彩虹③宽又平④迎春风

C.①宽又平②迎春风③亮又明④披彩虹

D.①宽又平②披彩虹③亮又明④迎春风

7.对《回延安》中“母亲延安换新衣”这句话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把延安的变化说成“换新衣",抒发了诗人对延安旧貌换新颜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B.诗人夸张地把延安称为母亲,十分亲切,因为他对延安有着深厚的感情。

C.这句话同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作者对延安的热爱和看到延安发生巨变后的喜悦。

D.联系上下文,诗歌语言形象生动、饱含感情,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8.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诗人描绘团聚的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窑洞、红窗花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C.“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出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二、填空题

9.填空。

(1)贺敬之,当代著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24年生于山东峄县。他和丁毅执笔集体创作的新歌剧《》曾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代表作有诗集《》《》等。

(2)《回延安》第五节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抒情的句子是:

(3)第二节中直接抒发内心感受的句子是:

第二部分语言、综合素质

三、语言表达

10.解释下列词语。

(1)登时:

(2)几回回:

(3)脑畔上:

(4)鸡毛信:

11.贺敬之在表达自己踏上延安土地时的激动以及与亲人重逢时的喜悦时,选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如“抓”“贴"“搂”“扑"等,可谓生动、形象、传神。请你也准确运用动词,写一个小片段。

四、综合性学习

12.综合性学习。

(1)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由于春节历史悠久,加上中国幅员辽阔,故在各地产生了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请简要介绍一个你家乡的春节习俗。

(2)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过年的方式也日趋多样化,小德一家就选择了去旅游。在某个以“三国演义"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小德看到了景点大门上有一副对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间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吴是仇,魏是恨,仇恨中有仁有义,单刀独辅汉江山。请说出该对联重点写的人物是谁,并概括对联中一个与这个人物相关的故事。

(3)从下面A组中至少选用两个词语,从B组中至少选用一组关联词语,写一段话描写中秋节或春节的情境。(80字左右)

A组:热闹洋溢张灯结彩欢声笑语齐心协力兴高采烈

B组:一边……一边……不仅……而且……

第三部分阅读能力

五、现代文阅读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陕北的山

①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说它神奇而美妙,并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下埋藏了多少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富集的矿产资源,也不只是因为它的地上盛产了多少瓜果梨枣、五谷杂粮等绿色食品,更不只是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的那些纯朴善良的山民们和世世代代涌现出的英雄人物,而更多的则是因为它的山——神奇而美妙的陕北的山!

②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1)。

③我生在陕北,长在陕北,曾经和陕北的山零距离地亲吻过。在这茫茫的大山深处,我扶过犁,拾过粪;吞过糠,咽过菜;淌过汗,流过泪。一切都是那么无助,那么渺茫。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

④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

⑤当你登上高高的山巅,举目四望,视野所及,苍苍茫茫,一望无际。那数不清的梁峁,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像条条巨蟒,像只只雄狮,像头头大象,像个个巨人……盘踞在这广袤的黄土高原上,正蓄势待发。那层峦叠嶂的山脉,仿佛是大海的波涛,一浪接着一浪,汹涌不退,大有排山倒海之势。总之,任凭你怎么想象,想象什么就是什么。

⑥陕北的山胸襟开阔,无私无畏,可以容纳世界的一切,包容人间万象。如果你走错了路,做错了事,它并不记恨你、抛弃你,依然像慈祥的母亲一样,紧紧地把你揽在怀里(2),教育你、鼓励你、引领你重新振作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继续前进。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3)。

⑦如果你坐在高高的山巅,细细地观察,认真地品味,这广袤的高原就像一泓清澈的湖水,一尘不染。没有喧闹,没有嘈杂,一片寂静,远处偶尔传来几声鸡鸣、狗吠、鸟叫、机器声,升腾起几缕袅袅炊烟,使空旷寂静的大山显得更加静寂。如果你疲惫了,烦恼了,不妨走进大山,走上这高高的山梁,在那儿坐一坐,歇一歇,躺一躺,吸一吸清新的空气,接受一下山风的抚摸(4),你的精神会顿时为之一振,心灵得到了净化,一切疲倦和烦恼早已抛到九霄云外,蓦然有一种返璞归真的感觉。

⑧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为什么产生了那么多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和百唱不厌的像《走西口》《东方红》等信天游歌曲;为什么毛泽东主席将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选在了陕北,而且在这里一住就是13年;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

(1)在文章第①段中,“陕北的山”的特点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段落是(只填序号)

(2)选段的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它具有的作用,选段的最后一句的感悟的内涵是。

(3)文章第③段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后面部分写对山的赞美,这种表现方法叫其作用是为了。

(4)在贺敬之的《回延安》中有这样的诗句“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在本文划横线的句子中,也有类似表达对土地情感的句子,它是(只填序号)。

第四部分作文素养

六、作文

14.《回延安》是一首献给革命圣地延安的赞歌。诗人通过对自己回访延安时的激动心绪的描述,热烈地倾诉了对于延安的感激和眷恋之情。请你也写一首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赞颂某一事物的小诗。

参考答案:

1.D

【详解】A白羊肚手巾(dǔ);

B柳林铺(pù);

C哺育(bǔ);

故选D。

2.B

【详解】A“廷河”应为“延河"。

C“满窖”应为“满窑"。

D“眼框”应为“眼眶"。

故选B。

3.D

【详解】本题考查比兴手法的理解与辨析。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

D.用“树梢树枝树根根"来引出歌咏对象“亲人”。因此这句采用了比兴的手法。

故选D。

4.A

【详解】考查赏析比兴手法。

A.这里借树梢、树枝、树根的密不可分,来比喻“我"和延安及延安亲人密不可分的关系。故选A。

5.C

【详解】本题考查句子衔接与排序。

通读诗句,可以发现作者是按照由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安排内容:先写蓝天,再写延安城;先写街道,再写楼房,写电灯,最后写绿树;句子排序为①④②③。

故选C。

6.D

【详解】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此处极言延安发展变化后的崭新面貌。

7.B

【详解】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

B.不是夸张,而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故选B。

8.D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所用的修辞手法不是排比,应是夸张;

故选D。

9.诗人;剧作家;白毛女;并没有冬天;朝阳花开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安看母亲!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

【详解】(1)贺敬之,中国当代著名诗人,著有诗集《朝阳花开》(1954)、《放歌集》(1961)、《回答今日的世界》(1990)等,代表作有长诗《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抒情诗《回延安》《三门峡——梳妆台》,歌剧《白毛女》等。他的诗歌长于将个人情感与时代气氛相融合,关注现实中的社会情绪,以富于鼓动力的语言形式书写个人的时代之声。20世纪50年代他所创作的阶梯式政治抒情诗曾名动一时,产生了广泛而恒久的影响。1979年山东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由作者重新编写的《贺敬之诗选》,收入作者创作于1939-1988年的诗作61首,歌词17首。歌剧剧本《白毛女》(参加执笔,马可作曲,已公演)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金。据此答题即可。

(2)根据对这首诗的背诵及理解答题,注意“延"不要写错。

(3)根据对这首诗的积累默写,注意“的”不要写成“地"。

10.(1)立刻。(2)一回又一回。(3)这里指窑洞的顶上。(4)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鸡毛信”指的是一种紧急信件。

11.示例:百米短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我仔细观察着我们班的“短跑猛将"23号运动员:他的脸绷得紧紧的,眼睛注视着前方;很快,他双手叉腰,左脚后跟抬起,脚尖着地用力转自己的脚腕,然后他又用同样的方法活动了右脚腕。紧接着他又在原地高抬腿跑步。最后,他双手按住膝盖,活动膝关节。听到“各运动员做准备”的口号,23号马上来到自己的起跑地点,身子成蹲姿前曲,左脚尖顶住起跑线,右膝盖着地,双手四指并拢,与拇指叉开在腿的两侧压住起跑线。这时发令员高喊“各就各位",23号立刻抬起臀部,两腿伸直身子成弓形。随着“砰”的一声枪响,23号像离弦的箭冲向前方。

【详解】这是一道语言综合运用试题。本题应该运用生动、形象、传神的动词,描写生活之中的一个活动场面,表达方式重点为描写,辅以议论,同时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注意写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

12.(1)不唯一

(2)关羽;桃园结义、单刀赴会。

(3)示例: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品尝各种美味食品,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详解】(1)本题要求简要介绍一个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春节习俗很多,如贴春联、守岁、拜年等,各个地方春节的习俗不尽相同,要介绍自己家乡的,语言要简洁、有条理。

(2)从上联“刘为兄,张为弟,兄弟间分君分臣,异姓结成亲骨肉"可知这个人是关羽,关羽的故事有:桃园三结义、单刀赴会、千里走单骑等,概括其中一个即可。

(3)本题要求写一段话描写中秋节或春节的情境,而且要求运用所给的词语和关联词语,这些词语都是为了表现这两个节日的喜庆和团圆气氛的,关联词语是节日里人们做的事,要和这两个节日习俗及这种气氛有关系。另外字数符合要求。如: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氛。除夕之夜,我们一家人一边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品尝各种美味食品,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13.(1)神奇而美妙②

(2)深化主题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

(3)欲扬先抑(先抑后扬)在后面更加强烈地表达对“陕北的山”的赞美之情。

(4)(3)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选文第①段“陕北真是一个神奇而美妙的地方"可得:“陕北的山”的特点是神奇而美妙;结合选文第②段“我常常怀疑造物主将世界上所有的山都堆在了地球的这一隅,使陕北成了山的世界、山的海洋!抬头是山,低头也是山;吃的是山,住的还是山。山是生存在这片广袤大地上的人们的物质和精神寄托,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命源泉"可知,这里详细点明陕北的山神奇而美妙的具体表现,故选②段。

(2)本题考查句段理解和作用。

结合选文第⑧段“我忽然明白了,陕北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为什么走出了像李自成、刘志丹、谢子长这样的无数英雄豪杰和革命志士”等内容可知,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作者通过对陕北的山细致入微的描述,歌颂了陕北这一地区孕育的革命先烈、优秀文化遗产及淳朴勤劳的陕北人,深化了文章主旨。结合“为什么陕北人是那样的豪放,那样的纯朴,那样的勤劳,那样的坚强"可知,陕北的山养育和熏陶了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陕北儿女。

(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结合选文第③段“我对生我养我的陕北的山,鄙视过,厌倦过,一度竟然埋怨起我的祖先为什么不把自己定居在广阔的平原上、浩瀚的大海边、秀丽的江南间,而偏偏要将家安在这贫瘠清苦偏远落后的千山万壑中,使得日后的子孙们在这里永远地受苦受难,千回百转走不出大山,享受不到山外精彩世界的生活!我甚至怨恨大山,诅咒大山,盼望有一天天崩地裂,将这茫茫大山夷为平地;或者乞求上苍有朝一日将这些绵绵山峦搬到天的尽头,使这里的人们再也不要受苦受难了”和选文第④段“但是现在想来,我那时是多么的无知,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忘本!如果当初没有汲取大山的营养,没有经过大山的磨砺,没有遵循大山的教诲,我不可能体格健壮、意志顽强,更不可能走出大山"可知,作者先写对山的鄙视、厌倦和怨恨,后面部分写对山的赞美,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更便于作者抒发对“陕北的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更能突出作者对“陕北的山"无限崇敬的情感。

(4)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运用动作描写,“抓"“贴”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回延安时的激动心情,表达了诗人对延安土地的热爱。

选文第⑥段“夜晚,睡在大山里就像睡在慈母的怀抱一样,是那样的温馨,那样的甜蜜"写出作者夜晚在大山入睡时的感受,将这一感受比作在慈母的怀抱中,生动写出了“陕北的山”带给自己的温暖感受,与《回延安》中“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一句表达对土地的情感类似,故选(3)。

14.例文:___

赞美老师

多少年季节轮回,多少个春夏秋冬,

你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

奉献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