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课程标准_第1页
法理学课程标准_第2页
法理学课程标准_第3页
法理学课程标准_第4页
法理学课程标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13010011总学时数:88学时学分:5.5学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一)课程性质法理学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专业十四门核心课程之一。在法律科学中,法理学是基石,是最为主要的理论法学,构成了整个法学的基础理论、一般理论、方法论。在法学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中,法理学是专业基础课,具有意识形态和方法论的功能,统领着法学的教学,既构成了法学学科阶梯的入门课程,又高于部门法学,成为法学的理论集大成学科。法理学是关于法律的原理、原则、精神的科学,是关于法律、法律现象、法律问题的最一般最普遍最根本的思想,是关于法律的所以然的道理。课程总的指导思想在于帮助学生正确把握法理学的最基本的概念、范畴和原理。课程主要研究、讲授法学、法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当代中国法理学界的理论热点和难点,当代中国的法治实践和制度建设的核心理论问题。课程以法理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以理性分析为形式,以塑造和提高法律人的思维方式为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学会运用法学基础理论分析、解释和解决部门法学习和法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教学的着重点在于系统学习法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法理学的范式,实现视野的更新和融合,实现思维方式的更新和提高,实现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的深化,深化理论知识和修养,提高专业水平,形成博厚的知识框架。(二)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理论、观点、方法,深刻地了解法理,认识法律的本质、特征、结构、要素、功能、作用、目的,了解法律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规律。2.通过比较分析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关系,理解法治作为文明的核心要素、社会最为根本和最为重要的控制方式的意义。3.通过对古今中外法律文化的初步认识,了解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性,进一步认识当代中国依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通过教学,培养同学真正成为法律人,从而真正拥有良好的专业学识、知识框架和素质,形成专门性、职业性、系统性的法律人思维方式。(三)教学要求1.了解法理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学习法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提高和深化对法理学的理论和理论框架的认识,从宏观上深刻认识法理,促进对法律的原理、原则、价值、精神的深入研究。2.坚持科学性原则,从总体性高度把握法理学的完整体系。3.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学术状况,关注理论界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积极参与法理学的研究和讨论。4.以问题为中心,深化对某些问题的研究,独立思考,独立探索,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进行系统的论证;通过以点带面,促进理论的深化和思维能力的提高。5.坚持马克思主义,博稽古今,会通中外,扩展视野。6.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和实践,积极探索新领域、新现象、新问题。7.深入学习部门法学知识,深入其他理论法学、边缘法学学习,与比较法学、法哲学、法律社会学、法律史等学科紧密结合,形成既广泛又深入的知识结构。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第一章导论法学与法理学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导论部分主要阐述法学学科的一些共同性问题。通过本章学习,理解什么是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法学体系;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与以往法学的原则区别;中国法学和西方法学的历史发展;法学的研究方法,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以及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当代中国法理学建设的任务和意义。学习导论部分的目的是使我们对法学这一学科以及法理学这一课程有一个概括的了解和总体性的认识。(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法学;法学研究的方法;法理学的概念及地位;当代中国法学、法理学的任务、目的和目标。(三)课时安排:3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学(1)课时1.法学词源2.法学的性质和对象3.法学体系4.法学与其它科学的关系第二节法学的历史发展(1)课时1.西方法学的发展2.中国法学的沿革3.马克思主义法学第三节法学的研究方法0.5课时1.唯物辩证法——法学研究的总方法论2.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第四节法理学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0.5课时1.法理学的研究对象2.法理学的社会功能3.法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法理学的历史发展5.中国大陆法理学现状评析6.学习和研究法理学的意义第一编法的一般原理第二章法的概念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在现代汉语中,“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用法。广义的法律指法律的整体,狭义的法律则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合其常设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文件。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与其他社会现象相比,它有自己的特征。从本质上说,法是阶级性与共同性的统一,是利益性与正义性的统一。法由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等要素构成。法律原别是法的构成的主体要素,法律规则和法律概念各有其重要功能。本章是法理学中的核心问题。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法的本质,法的基本特征,法的要素,正确认识法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目的等,从而对法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的基本特征;法的要素;法的本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三)课时安排:4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的本质定义(1)课时1.法的词源和定义2.历史上关于法本质(定义)的观点3.如何认识法的本质4.关于法的本质的正确认识5.法的本质定义第二节法的基本特征(1)课时1.法的规定2.法的基本特征第三节法的要素(2)课时1.法的要素概述2.法律规则3.法律原则4.法律概念第三章法的作用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法的作用问题,包括法的作用的概念,法的作用的分类,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法的作用一般是指法对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所产生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同时也要认识到法在作用于社会生活的范围、方式、效果以及实施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重点阐述法的规范作用、社会作用,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法的作用是与法的本质密切联系的一个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中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学习法的作用,对我们正确理解法的本质,提高法律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的规范作用;法律社会作用;法的局限性。(三)课时安排:5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的作用的概念(1)课时1.法的作用的含义2.法的作用的分类第二节法的规范作用(1)课时1.指引作用2.评价作用3.教育作用4.预测作用5.强制作用第三节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社会作用(1)课时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维护社会政治秩序2.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第四节当代中国法的社会作用(1)课时1.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保障、引导和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4.保障、引导和推进对外开放、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五节法律作用的限度(1)课时1.法律只能涉及人的外部行为,而不能涉及人的思想2.利益相互冲突,使法律不能保护所有利益3.法律的精神属性产生的限制4.法律救济程序启动的被动性导致的限制5.法律难以扭转惯常行为方式第四章法的价值7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的价值是法理学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法的价值是表征法与人关系的一个范畴,是法的存在及其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或积极作用,它包括法自身的价值、法的价值目标和法的价值评价三方面的内容,这三方面的内容组成法的价值体系。法的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包含有更多的人的主观因素,而且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秩序、效率、平等、自由和正义是法所追求的最基本的价值目标,其中正义是法的最高价值目标,秩序为法律的最基础性的、最低的价值。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法的价值是在法律历史进程中,始终受到关注的重要问题。在不同国家、不同年代及不同学派,关于什么是法的价值概念都有各自的不同理解,但是法律作为客体如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却是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法律所表现出来的秩序、自由、正义等价值都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从而认识法律的价值性,认识作为社会价值观念的载体,法律是正义、秩序、自由、民主、平等、效益等价值的综合统一体,从而进一步理解法律的内在品性。(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的价值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法的基本价值;法的价值体系。(三)课时安排:7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价值的概念(1)课时1.价值的一般含义2.法的价值的概念第二节法与秩序(1)课时1.秩序的概念2.秩序观的历史发展3.法与秩序的关系第三节法与正义(1)课时1.正义的概念2.正义的分类3.法与正义的关系第四节法与自由(1)课时1.西方的自由观2.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3.法与自由的关系第五节法与平等(1)课时1.平等的概念2.法与平等的关系第六节法与效率(1)课时1.效率的概念2.效率与公平3.法与效率的关系第七节法的价值冲突(1)课时1.法的价值冲突的概念及类型2.法的价值在实践中冲突的解决第五章法的渊源和分类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作为法的重要形式之一的法的渊源与分类问题,包括法的渊源和分类的概念,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和分类,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等问题,通过学习重点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和分类的实际情况和理论知识。(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的形式;法的分类;法的渊源和法的形式的区分。(三)课时安排:4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的渊源和分类的概念(1)课时1.法的渊源的概念2.法的渊源的历史发展3.法的分类第二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及其分类(2)课时1.当代中国法的渊源的特点2.当代中国法的基本渊源3.关于习惯、政策和判例(非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4.法律学说、道德规范和宗教规范(非正式意义上的法的渊源)第三节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1)课时1.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含义2.规范性法律文件系统化的形式第六章法律体系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律体系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现行法律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法律体系与部门法的概念,划分部门法的原则和标准,法律体系的演变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其建设问题,从而掌握有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律体系与部门法的概念;划分部门法的原则和标准;部门法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三)课时安排:4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1)课时1.法律体系(Legalsystem)的涵义2.法律体系的特征3.法的体系(法律体系)与几个类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第二节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和原则(2)课时1.法律部门的含义2.划分法律部门的标准3.划分法律部门的原则第三节当代中国法律体系(1)课时1.中国现行法律体系的特点2.我国现行法律部门的划分第二编法的起源与发展第七章法的历史发展6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在人类历史上,法的演变表现为一个漫长的过程,即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法随着人类整体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体现出其自身特有的规律性。本章主要学习法的历史发展问题,包括:法的起源、法的发展历程中的具体历史类型及其特征、法的继承、法的移植、法的现代化等问题。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起源是与法律本质和作用有密切联系的重要问题。通过对法律产生根源和动因、法律产生过程和共同规律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法律产生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了解法律发展变化的必然性及其发展变化的形式,重点把握法律继承、法律移植和法制改革的特点以及对法律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了解当代中国进行法制改革的必要性。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法制现代化的多样性,结合中国国情把握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点。(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的起源的标志;法产生的一般规律;法的历史类型的划分。法律继承;法律移植;法制改革。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和特征;中国法制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特点。(三)课时安排:6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的起源(1)课时1.原始社会的调控机制2.法的产生第二节法的历史类型(2)课时1.奴隶制的法律制度2.封建制的法律制度3.资本主义法4.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5.法的历史类型理论评析第三节法的继承(1)课时1.法的继承概念和依据2.法的继承的内容第四节法的移植(1)课时1.法的移植的概念2.法的移植的依据与理由第五节法的现代化(1)课时1.法的现代化的含义及特征2.当代中国法的现代化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法的现代化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关系4.法的现代化与法的国际化第八章资本主义法6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法的产生是与法律本质和作用有密切联系的重要问题。通过对资本主义法的产生根源和动因、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法律产生与发展过程的共性与资本主义法的产生的个性。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法的渊源和分类。认识到资本主义法的渊源和分类与法的渊源和分类的异同。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法制,二战后美国法律对民法法系法律的影响,欧盟法律与两大法系的关系。认识到资本主义法制的特殊性及资本主义法制内部各个分支的相互影响。(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律体系与部门法的概念;划分部门法的原则和标准;部门法与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关系。(三)课时安排:6㈣主要内容第一节资本主义法的产生(1)课时1.封建社会中后期带有资本主义因素法律的出现2.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法的产生3.资本主义法和以往私有制社会法的继承关系第二节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课时1.资本主义法的阶级本质2.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特征之一: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3.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特征之二:维护资产阶级专政和代议制政府4.资本主义社会法律的特征之三:维护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和人权第三节资本主义法的渊源和分类(1)课时1.资本主义法的渊源2.资本主义法的分类第四节资本主义法制(1)课时1.资本主义法制的含义2.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法制3.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法制第五节二战后美国法律对民法法系法律的影响(1)课时1.二战后西方国家法律领导地位的转移2.美国法律对民法法系国家法律的主要影响第六节欧盟法律与两大法系的关系(1)课时1.欧盟法律与成员国法律的关系2.民法法系(法、德等国)法律对欧盟法律的影响3.普通法法系(英国)法律对欧盟法律的影响和矛盾第三编法与其他社会现象第九章法与经济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定社会的法决定于该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社会生活的诸现象中,法与经济的联系最为密切,经济是决定法的性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最根本国素。同时法并不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力量,它在被经济所决定的同时,也对经济诸因素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符合社会规律的法能够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本章主要讨论法与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包括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法与经济体制改革以及法与市场经济等问题。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与经济等社会现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法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制约,同时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规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与经济基础;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作用;法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三)课时安排:3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1)课时1.法决定于经济基础2.法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法与社会生产力第二节法与经济体制改革(1)课时1.经济体制改革是历史的必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需要2.法与经济体制改革的相互作用第三节法与市场经济(1)课时1.市场经济概述2.法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关系的历史发展3.法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第十章法与政治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约法与政治现象有看密切的关系。法由国家产生和保障实施,法又反过来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约束国家权力。法与政策既有一致性又有明显的区别,执政党的政策是法的核心内容,法是贯彻执政党政策的基本手段。我国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民主与法制互相促进,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主的体现和保障。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治国方略和文化现象,法治思想博大精深。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法的统治和理性文化是法治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与政治等社会现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法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制约,同时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规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治与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法与国家的关系;法与政策的关系;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三)课时安排:4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与政治、政治体制改革(1)课时1.政治的概念2.法治与政治、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第二节法与国家(1)课时1.国家的概念2.法与国家的关系第三节法与党的领导作用及其政策(1)课时1.政党的概念2.政策的概念3.法与政策的关系4.社会主义法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第四节民主与法制(1)课时1.民主的概念与类型2.法制的概念3.民主与法治的紧密结合4.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关系第十一章法治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治是人类文明及其成就的重要标志,是指引人类社会进步的永不熄灭的灯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高度理性化的法治文明,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这既是当代中国人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实践,又是一项艰难的理论探索。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治与德治的区别、法治的基本理念和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条件,从而更全面的把握现代中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要性和艰巨性。(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治与法治国家的概念;法治的基本理念;法治与法制的区别。(三)课时安排:5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治理论的由来与发展(2)课时1.历史视野中的法治理论2.多元性的法治3.法治释义4.法治的基础和条件第二节法律至上(2)课时1.法治与人治2.法治与法制3.权利制度化4.权力制度化第三节法治原则(1)课时1.法律主导性原则2.法律至上性原则3.法律的理性原则4.人权原则5.权力制衡原则6.人民主权原则7.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可简称为平等原则)8.合宪性原则9.司法独立原则10.越权无效原则11.国家责任原则12.罪行法定原则第十二章法与人权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人权是人依照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应享有的权利。人权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本章主要学习有关人权的基本问题,包括人权的概念,人权理论的历史演变,法律与人权等问题。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与人权等社会现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法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制约,同时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规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与人权。(三)课时安排:2㈣主要内容第一节人权的概念和人权理论的历史演变(1)课时1.人权的概念2.人权理论的历史演变第二节法与人权(1)课时1.国内法与人权2.国际法与人权3.人权的几个关系问题第十三章法与道德、宗教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与道德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法是国家颁布的行为规则,但它包含着立法者的道德价值判断,法必须有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法与道德是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两个紧密相连的部分,它们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说,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它们却是必不可少、不可偏废的。法与宗教也有密切的联系。当代中国对宗教的态度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世界现之上,国家保护正常合法的宗教活动,坚持宗教信仲自由原则,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与道德、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法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制约,同时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规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与道德的关系;法与宗教的关系。(三)课时安排:2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与道德(1)课时1.道德的一般原理2.法与道德关系的学说3.法与道德的关系4.当代中国法与道德的关系5.法与习惯第二节法与宗教(1)课时1.宗教的概念2.法与宗教的关系3.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与宗教第十四章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本章主要学习法律意识与法律文化的有关问题。包括法律意识的概念、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法律文化的概念、法律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等。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与意识、文化等社会现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法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制约,同时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规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律意识的分类;法律意识的作用;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法律文化的多样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三)课时安排:2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意识(1)课时1.法律意识的概念2.法律意识的分类3.法律意识的结构与功能4.法律意识的作用第二节法律文化(1)课时1.文化与精神文明的概念2.法律文化的概念3.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4.法律文化的多样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第十五章法与科学技术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看越来越重要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正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章主要学习科学技术与法的关系问题,包括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等。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与科学技术等社会现象的关系,进一步了解法存在于社会之中受各种社会现象的制约,同时也能动地作用于社会生活的方式和规律。(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科学技术。(三)课时安排:3㈣主要内容第一节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1)课时1.科学技术对立法的影响2.科学技术对法的适用的影响第二节科技进步呼唤法制建设(1)课时1.科技进步需要法律的保障和推进2.法对科学技术的作用第三节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与科学技术(1)课时1.外国科技法制发展趋势2.我国科技进步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存在的问题3.科技法制建设与科教兴国战略第四编法的施行第十六章法的创制6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的制定是法制建设中的关键环节,是建构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途径,是中国成为法治国家的根本保证。本章主要学习关于法的制定的基本问题,包括法的制定的概念、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等。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在理解立法的涵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认识我国立法体制和立法程序,掌握立法的原则。(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立法的涵义及其特征;立法程序;立法体制;立法的原则。(三)课时安排:6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的制定的概念(2)课时1.法的制定和立法2.立法体制3.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4.授权立法第二节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2)课时1.立法的指导思想2.立法的基本原则3.当代中国立法的基本原则第三节立法程序和立法技术(2)课时1.立法程序的概念和必要性2.我国法的形成或确立阶段3.立法技术的概念和内容第十七章法的实施6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的实施是整个法治系统工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法的实施的状态直接关系到法的功能与目的实现和公民、组织合法权益的保障问题。本章主要就法的实施的概念和方式,法律效力,法律实效,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等有关法的实施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介绍。树立法律权威,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建设法治国家,必须加强对法的实施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守法、执法、司法和法律的效力的概念和分类,执法、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守法的构成要素;执法、司法的原则。(三)课时安排:6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的实施的概念(2)课时1.法的实施的含义与意义2.法的遵守3.法的执行4.法的适用第二节法律的效力(1)课时1.法律效力的概念与分类(层次)2.法律对人的效力3.法律对事的效力4.法律的空间效力5.法律的时间效力第三节法律实效(2)课时1.法律实效、法律效果与法律效益2.法律实施的评价标准3.影响法律实施的因素分析第四节当代中国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和原则(1)课时1.法的适用的基本要求2.法的适用的基本原则第十八章法律关系5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律关系是一个基本的法律概念。其他的法律范畴(如法、法律规范、法律行为、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等)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一范畴相关联。法律关系是法在社会关系中的实现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任何法律现象的存在都是为了处理某种法律关系.认识和研究法律关系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章主要讨论法律关系范畴的一些基本问题,包括法律关系的概念、种类,法律关系的构成要食及其变动(产生、变更和消灭)等。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关系含义及特征,法律关系的分类等问题。掌握法律关系是法学的基本范畴,法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关系的特征。了解法律关系是由主体、客体和内容构成的统一整体,三个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理解法律关系的运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或原因。(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法律关系的三要素;法律关系的特征。(三)课时安排:5㈣主要内容第一节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1)课时1.法律关系的概念2.法律关系的分类第二节法律关系的主体和客体(1)课时1.法律关系的主体2.法律关系的客体第三节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义务和权力(2)课时1.法律关系内容的概念2.权利与义务的分类3.不同种类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4.法律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相辅相成第四节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1)课时1.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法律关系的演变)的条件2.法律事实的分类第十九章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3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违法是指一定的主体违反国家现行法律规定.危害社会的、有过错的行为,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法理学上所讲的违法,一般是指广义的违法。法律责任是指因损害法律上的义务关系所产生的、对于相关主体所应当承担的法定强制的不利后果,它通过惩罚、救济、预防三个功能来实现其目的。产生法律责任的原因有违法行为、违约行为和法律特别规定三类。法律制裁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依其法律责任而实施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它与法律责任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法律责任的定义、构成、分类和法律责任产生的原因,掌握关于法律责任的本质的不同观点,掌握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免责的条件。(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律责任的定义;法律责任的本质;法律责任的归责原则及法律责任免责的条件。(三)课时安排:3㈣主要内容第一节违法及其构成(1)课时1.违法的概念和特征2.违法的构成3.违法的原因第二节法律责任(1)课时1.法律责任2.法律责任的分类3.法律责任的归结与免除第三节法律制裁(1)课时1.法律制裁的概念和特征2.法律制裁的目的3.法律制裁的种类第二十章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4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法律解释是法理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现代法学研究和法律实践中的重要问题。法律推理是与法律解释密切联系的一个法律方法问题,它关系到整个法律制度的良性运行、司法公正以及法治的实现。本章主要学习有关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法律解释的含义、特点与意义,法律解释的分类,法律解释应当遵循的原则,法律解释的一般解释方法和特殊解释方法,法律推理的含义;法律推理的意义;形式推理和辨证推理这两种基本的法律推理方法。通过本章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法律解释的概念、特点与种类,法律解释的意义;法律解释的方法;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体制;法律推理的含义、特点与种类等,从而对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的理论与实践有个基本的了解。(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法律解释的概念、方法;法律推理的含义与种类。(三)课时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