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2023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2023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2023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2023届山西省部分地区高三3月语文模拟试卷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

2023届山西省太原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CD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释]①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他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

此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

15.正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尽”“迥”“开”直接刻画出岳阳楼的雄伟和洞庭湖的壮阔,也暗寓登临之事。

B.颔联对仗工整,“愁心”被雁带走,“好月”相伴左右,诗人用拟人的手法传达内心感情。

C.尾联写楼高风起,诗人的衣袖也随之飘舞起来,也可以体现出诗人潇洒自如的形象。

D.“醉后凉风起”“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诗人们常常以酒寓怀,俱“酒”中情怀各

异。

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写到了洞庭湖,请简要分析诗人这样写的不同用意。

【答案】15.A16.李诗:用洞庭湖的开阔烘托岳阳楼的雄伟,表达诗人流放途中遇赦

的喜悦心情。

杜诗:用洞庭湖的雄浑开阔反衬个体的渺小和孤独,表达诗人的流离漂泊之苦。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

A.“直接刻画”错,一“尽”、一“迥”、-“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

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故选Ao

【16题详解】

I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李诗:“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

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用洞

庭湖的开阔烘托岳阳楼的雄伟,表达诗人流放途中遇赦的喜悦心情。因为李白这时候正遇赦,

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

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

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

杜诗:洞庭湖拆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诗人自己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

不遇。“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

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用洞庭湖的

雄浑开阔反衬个体的渺小和孤独,表达诗人的流离漂泊之苦。

2023届山西省忻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行示德逢'王安石

四山脩脩②映赤日,田背宇如龟兆出,

湖阴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雷蟠电掣云滔滔,夜半载雨输亭皋。

旱禾秀发埋牛尻,豆死更苏肥荚毛。

倒持龙骨挂屋敖,买酒浇客追前劳。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

元丰圣人③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

先生在野故不穷,击壤④至老歌元丰,

【注】①元丰,宋神宗年号。德逢,杨骥,字德逢,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时期的

邻居。当时王安石所制定的新法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已推行多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变法

遭到了一些抵制和反对,王安石被迫退到金陵半山堂闲居。②脩,此处形容草木枯萎。③元

丰圣人,这里指宋神宗。④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壤,一种木制戏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Λ.一、二句写出了四周山岭枯萎的草木映着火红的太阳、田地干裂的景象。

B.“雷蟠”从听觉上写雷声,“电掣”“云滔滔”从视觉上写电光和乌云。

C.七、八句实写“旱禾”得雨而长得繁茂;豆苗复苏,长出了饱满的豆荚。

D.最后两句化用典故,说杨骥虽然在野却不困窘,到老都会击壤歌颂宋神宗。

16.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答案】15.C16.①肯定了杨骥忧国忧民的情怀;②赞美了元丰年间岁和年丰的盛世

景象,歌颂了支持新法的宋神宗皇帝;③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关心变法的心情,表达了诗

人希望把新法坚定地推行下去的立场和愿望。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C.“实写”错误,七、八句不是''实写",而是“虚写”,诗人运用了想象和夸张的手法。

故选C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开头四句写大旱田干,人情思雨。前两句写出了四山的草木在烈日炎炎之下稀疏萧条、毫无

生气的景象。田底原先浸没于水中,水干以后,底面朝天,犹鱼鳖失水,露出背面一般。上

述两句是写景,以下便从一个农家的角度写人们切盼时雨的情状:湖阴先生坐在草房里,看

着脚踏水车的农夫,心里巴望着秋后的收成能够确保,但他并不知道区区水车,小小水沟,

能给人以多少希望。后两句肯定了杨骥忧国忧民的情怀.

“三年五谷贱如水,今见西成复如此。元丰圣人与天通,千秋万岁与此同”,三年来五谷的

价钱贱如白水,今年的丰收景象依然如同往岁。元丰皇帝的政令跟天意相通,但愿千秋万岁

与元丰相同。连续三年的丰收,使谷贱如水,民无饥谨。此时又丰收在望,这就值得大书特

书。这就是说,政治措施得当,能助成万物,匾得丰年。这四句赞美了元丰年间岁和年丰的

盛世景象,歌颂了支持新法的宋神宗皇帝。

最后两句“先生在野固不穷,击壤至老歌元丰”,赞美新法给人民带来了幸福,因而人民将

永远歌唱元丰朝的太平盛世。表达了诗人心系朝廷、关心变法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希望把新

法坚定地推行下去的立场和愿望。

3

2023届山西省临汾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书愤二首(其一)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气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安史之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竟嚼吞舌头,不屈而

死。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年迈力衰,远离朝廷,一片孤忠无处可诉,只好凭借天地来明鉴。

B.颔联运用苏武牧羊张巡捐躯的典故,抒写自己的愤恨之情,含蓄深刻耐嚼。

C.颈联中的景物描写,详尽且形象,语言朴素,看似平淡,实则意蕴极其丰富。

D.本诗采用了起承转合之法,自然流畅,叙事抒情,寓情于景,艺术特色鲜明。

16.“愤”是陆游诗中常见的情感。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有何相同

内容?请结合两诗简要概括。

【答案】15.C16.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③收复难期,壮

志难酬。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详尽且形象”错。颈联“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用六种名词意象“细雨”

“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加以组合,运用白描手法,可看出不“详尽”。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与《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愤”的相同内容:

4

①国土分裂,世事艰难:本诗写“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意思是丝丝的春雨

飘洒在上林苑的乱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见了洛阳宫的断砖破墙,体现出家国的破败;《书愤》

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意思是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

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既有对世时艰难的慨叹,又有对自己当年抗金复国的壮心豪

气的袒露。

②年华已老,徒慕英豪:本诗写“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意思是遭难的苏武

熬住了十数年吞毡咽雪的风霜,忧愤的张巡面对叛贼恨得把牙齿咬碎嚼光;“壮心未与年俱

老,死去犹能作鬼雄”,意思是我的壮心并没有同年岁一起衰老消亡,纵然死了我也能做鬼

中雄杰英明流芳,体现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书愤》中“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

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用

典明志,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③收复难期,壮志难酬:本诗写“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意思是我这白发稀疏

的老头幽住在镜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报国无门的忠肝义肠,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

感;《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意思是说自己当年曾以守城大将檀道

济自我期许,到如今鬓发已渐渐变白,盼恢复都城已成空谈。体现出诗人感到岁月不居,壮

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的郁愤。

2023届山西省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秋夜

李娇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中秋月

张祜

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万里见明时。

绝域行应久,高城下更迟。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

【注】碧落:道家认为东方最高的天有碧霞遍布,故称为“碧落”,后用以指天空。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5

ʌ.'‘圆魄”"桂含姿”,都是喻指月亮,同时也都点明了诗歌中的所咏之物。

B.“四海”“万里”,并非确指,诗中借这两个词语写出中秋月照射范围之广。

C.“何处”与“万里”“绝域”“高城”相呼应,使诗歌巧妙地由咏月转为说理。

D.两首诗均以问句结尾,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并无生硬之感。

16.两首诗的最后两句都是说理,所说之理各不相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5.ʌ16.①李诗最后两句意思是说,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有可能风

雨交加。由此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

②张诗最后两句意思是说,人间万事都与情感相联系,相思无处不在。由此说明,明月超越

了空间阻隔而普照大地,不管人在哪里,都会受到明月的安抚,情感得以寄托。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炼字、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A.“都喻指月亮”错误。“圆魄上寒空”,是说天上升起了一轮明月;“碧落桂含姿”,“桂”

指代月亮,为借代修辞,相传月中植桂花,亦称“桂魂”。这两句诗中都没有使用比喻。

故选Ao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千里指很远的意思,风雨可借指人生的无常和艰辛。这两句

话的意思是:你怎么会知道外边千里之外的世界,没有风雨呢?中秋月圆之夜本是亲人团聚

的时候,因漂泊在外却不能团圆。这首词很明显,反映了作者对家乡思恋和对亲人牵挂。中

秋月圆之夜,把酒对月诉说相思苦。这首诗以咏月为题,揭示了一个真理:世上的事千差万

别,千变万化,不可能全都一样。正如中秋夜,此处皓月当空,他处却风雨交加。

“人间系情事,何处不相思”,“人间系情事”是一个省略了主语的倒装句,意思应为中秋月

系人间情事。中秋是中华民族的团圆节,天有明月,人同此心。所以''何处不相思”是指月

亮照耀下的地方的人都在相思,相思的或是亲友或是故园.这两句是说人间万事都与情感相

联系,相思无处不在。由此说明,明月超越了空间阻隔而普照大地,不管人在哪里,都会受

到明月的安抚,情感得以寄托。这样就跳出了个人抒情的范围,使主题显得更加宏大。

2023届山西省晋中市高三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陵与刘生别

陈师道

触寒历险来特特@,愧无以当欣有得。

向来忧患不相舍,知子用心坚铁石。

人畏有心事无难,此语虽鄙理则然。

君今意在翰墨间,他日人争让一先。

[注]①特特:特地,特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叮嘱朋友刘生,人生中经历的所有寒冷、艰难都是特意用来磨炼人的意志的。

B.做到无愧当下、无愧自我,以欣喜的态度面对所有艰难困苦,最终会有所收获。

C.“人畏有心”即“畏有心人”,意思是世上任何事都怕有心人,有心才能事成。

D.“鄙”即“陋”,是诗人自谦,“人畏”句粗陋,也是对此语出自俚语的称谓。

16.诗歌的颔联和尾联体现了诗人对刘生的哪些期望?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答案】15.B16.①不要困于忧患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②要一心扑在自己追求的

事业上,不要松懈。③与人相处时,要心态平和,不要与人争锋占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最终会有所收获”错误。“愧无以当欣有得”的意思是只要问心无愧、坚持到底,就不

存在什么困难的事情.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先理解诗句的意思。颔联写人生会经常遇到忧患,但知道你有着坚强的意志;尾联写你如今

追求学问事业,希望他日与人争锋时要让人一步。

再分析对刘生的期望。颔联是说不要困于忧患之中,要有坚定的信念;尾联是说要专注于自

己的事业,与人相处不要争锋占先。

7

2023届山西省省际名校联考(启航卷)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风

王勃

肃肃“好凉风生,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注】肃肃:形容快速、匆忙的样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ʌ.凉风肃肃吹来,山谷林间顿时变得清爽凉快,一个“加”字写出风的善解人意。

B.颔联抓住“驱”“寻”等动词,将风的流动进行拟人化描写,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

C.颈联写凉风来去没有踪迹,却和诗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形成互动,蕴藏情意。

D.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时,风又吹动松林,奏响了美妙的乐曲,给人以欢娱。

16.有人认为本诗是历代咏风诗中的佳作,其“佳”表现在诗人抒发了兼济天下的情怀。请

结合文本,谈谈本诗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怀的。

【答案】15.C16.①诗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