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答案)-1_第1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答案)-1_第2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答案)-1_第3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答案)-1_第4页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分地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语言文字运用Ⅰ(含答案)语言文字运用Ⅰ

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村史馆里陈列着很多旧农具、旧物件,其中,让我久久端详、不舍离开的,是一张张__①__、布满裂痕的木犁!一张犁,它朴实得像一头躬身向前、埋头苦干的牛;它英勇得像一张坚忍的弓。而今,无论多么现代的大机械代替了它,无论它现在多么寂寞,它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我到过乌江畔的一个小山村,村边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下边就是大气磅礴、激浪滚滚的乌江。那里耕地极少,山上山下全是石头,拢一把土、摘一筐玉米棒都是难事。许多人家便外出谋生,或坐到江边峭壁下等活儿——为逆流而上的大船拉纤。我走过那些纤夫身边,望着他们乌黑的身躯、深弯的腰身和紧绷在肩头的纤绳,听着他们一声声高亢而有节奏的呼吼,蓦然忆起《黄河大合唱》中的那些山呼海啸。一根粗糙的纤绳,将他们弯曲的身影连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张张犁——这就是中华民族__②__、自立自强的精神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张犁,它朴实,它英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口袋公园,①_____________,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既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②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③_____________,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为儿童提供适儿化配套,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

(4分)

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红换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不胜枚举,内容_①。不仅曹雪芹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议社,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将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也将其悲剧性雕刻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为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焕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②___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诗杜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表现了他③

的人生感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安徽省“耀正优"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的小学校园里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树。有风的时候,老柏树浓密而深沉的响声一浪一浪,传遍校园,传进教室,使吵闹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静下来,使琅琅的读书声时而飞扬时而沉落,使得上课和下课的铃声飘忽而悠扬。

摇铃的老头,看门兼而摇铃。老头极和蔼,随你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看见你不快活他甚至会低下头来给你,说:想摸摸吗?孩子们都愿意到传达室去玩,挤在他的床上,挤得①,没大没小地跟他说笑。上课或下课的时间到了,他摇起铜铃,不紧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过,目不旁顾,一路都不改变姿势。叮当叮当——叮当叮当——铃声在风中飘摇,在校园里回荡,在阳光里漫散开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②的记忆。那铃声,上课时摇得紧张,下课时摇得舒畅,但无论紧张还是舒畅都比后来的电铃有味道,浪漫,多情,仿偏知道你的惧怕和盼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随你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B.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C.我们对着他大喊大叫,但是随你怎么发火,他都不理会。

D.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其中的三个“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三月,山沟里的杏花开了,山顶还是寒凝冰封。那些杏树不是人种,而是鸟种;不是家生,而是野生。春来开花,不是谁让它们开的,它们自己觉得可以开,就自然地开了。它们开花,也不是为了给哪个看,不管有没有人看,它们只管开,白天开了,夜里接着开。粉白的花瓣在风中摇曳,柔嫩嫩的;()。正是这样的杏花,让人喜得发惊。

山顶的竹子在冬天也不落叶,似乎一直在带叶修行,虽说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可在冬天和春天有所不同【甲】冬天的竹叶是燥色,一点儿都不明亮乙到了春天,地气上升,春风一吹,叶片才一点一点变得明亮起来。竹子的叶子不是新发,不像别的树木那样落去旧叶换新叶,它们发的是内功,内部的血脉流动,就可以让原有的叶子焕然一新。此时,竹笋还在地下鼓动,没有钻出地面,竹梢上还留有一些未化尽的残雪。竹子得到春的消息,仿佛已等不及春风的吹拂,它们自己弹起竹梢,把上面的残雪弹落,任破碎的雪块儿纷纷落在竹林根部的地上。

一群麻雀飞进了一片竹林,它们嘴尖舌快,嘁嘁喳喳,在争相发言。它们像是就某一个问题发起了争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又像是并没有预设讨论的主题,自说自话而已。不知它们遇到了什么新的情况,大家一哄从树林里飞走了,集体飞向另外的地方。

18.仿照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仍以“杏花”为描写对象,再写一句话,语言表达生动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9.对第二段画波浪线语句中【甲】【乙】两处应该使用的标点符号,第一个观点是分别用冒号、分号,第二个观点是都用句号。你认可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三段是从哪些方面使文章活泼有趣的?请任选两个角度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

安徽省合肥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光影渐移,更多的老人拄着拐杖从老屋里出来。他们的白发被日光照得几近透明,他们需要阳光,总愿意拖着蹒跚的步履追赶夕阳。在他们佝偻的身躯面前,墙变高了,头顶的蝉声也更响亮了。高高的树下,那些苍老的身影很小,如同正在消失的事物。草木在墙边自顾自地繁茂,又自顾自地凋零,这道墙成全了老人们的安乐。

墙的外面是繁华的都市景象。高楼广厦拔地而起,广告牌、店铺、商场见缝插针,道路①。走在墙外,我耳中灌满四周的嘈杂,干枯的泡桐树叶在鞋底发出清脆的声响。我听到吆喝声、喇叭声,刹车声、手机铃声……大千世界闪耀着,玻璃橱窗里的东西在诱惑我,笑容可掬的售货员在鼓动我,琳琅满目,应接不暇,人仿佛只有不停地自我更新,才能跟得上社会②的步伐。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才"与文中加点的“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个人能歌善舞,十分有才。

B.你怎么才来就要走

C.必须依靠群众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D.这个工厂刚开办时才十几个人。

20.下列诗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语言文字运用Ⅰ

安徽省池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村史馆里陈列着很多旧农具、旧物件,其中,让我久久端详、不舍离开的,是一张张__①__、布满裂痕的木犁!一张犁,它朴实得像一头躬身向前、埋头苦干的牛;它英勇得像一张坚忍的弓。而今,无论多么现代的大机械代替了它,无论它现在多么寂寞,它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里。

我到过乌江畔的一个小山村,村边是几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下边就是大气磅礴、激浪滚滚的乌江。那里耕地极少,山上山下全是石头,拢一把土、摘一筐玉米棒都是难事。许多人家便外出谋生,或坐到江边峭壁下等活儿——为逆流而上的大船拉纤。我走过那些纤夫身边,望着他们乌黑的身躯、深弯的腰身和紧绷在肩头的纤绳,听着他们一声声高亢而有节奏的呼吼,蓦然忆起《黄河大合唱》中的那些山呼海啸。一根粗糙的纤绳,将他们弯曲的身影连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张张犁——这就是中华民族__②__、自立自强的精神啊!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一张犁,它朴实,它英勇",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18.【答案】①饱经风霜②埋头苦干

【评分细则】每点1分,共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题意且切合文意,可酌情给分。

【解析】第①空,由空前的“旧农具”和农具“犁"的作用、特点等可知,“犁”是农民冒着风雨、风霜在农田里耕作的农具;而由空后的“布满裂痕的木犁"可知,这个“木犁”使用的时间很长,故而此处可填“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之类的成语。第②空,由空前的“一根粗糙的纤绳,将他们弯曲的身影连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张张犁”,而纤夫拉纤时要低下头,故而此处可填“埋头苦干(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之类的成语。

19.【答案】

①原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像一头躬身向前、埋头苦干的牛”来具体诠释犁的“朴实";用“像一张坚忍的弓”来诠释犁的英勇。(2分)

②原句与语段表达风格一致,生动形象,令人深思。(2分)

③原句把叙述对象比作农耕文明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工具牛和作战武器弓,饱含深情。(1分)

【评分细则】赋分如上,共5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及分析表达效果的能力。文本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而改过之后没有这一修辞手法,答题重点要放在比喻手法的表达效果上。比喻的效果可从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能使景物形象化、能给人丰富的想象等角度来作答。

安徽省合肥市普通高中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口袋公园,①_____________,指那些规模较小、形状多样,能巧妙利用城市中的边角空间,既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也为群众活动提供更多便利的公园绿化场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高品质绿色生活空间提出更多需求,这些选址灵活、②的口袋公园正好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

口袋公园虽小,却能“绣"出城市方寸之美,充分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顺应新时代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城市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在口袋公园建设上持续用力,下足“绣花”功夫,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于高品质绿色生活的期待。

口袋公园的建设要坚持③_____________,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从公园选址到规模大小,再到设施配备、设计风格,都要充分考虑周边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如为老年人提供适老化设施,为儿童提供适儿化配套,为上班一族提供更多户外休息区等。在细节和功能上更多考虑便民性、实用性,满足居民休闲、健身、娱乐等需求。在景观设计上,也可更加突出地域特点、历史文化等元素,注重保护原有地形地貌和树木,优先选用乡土植物等。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请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流畅简洁,不超过35个字。

(4分)

【答案】

18.顾名思义因地制宜以人为本

(评分参考:每个空1分,满分3分;如有错别字不得分。)

19.(示例)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所以我们要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

(评分参考:“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绿色生活充满期待",给1分;“持续下足功夫建好口袋公园”,给1分;表述为因果关系,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语句不通畅,出现语病或超出字数酌情扣分,满分4分)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语境,前连名词“口袋公园",后接“指那些规模较小......的边角空间”的解释性语句,故而可填“顾名思义";第二空,根据前后文意,与“选址灵活”相近,符合“可以弥补城市老城区、

人口高密度区域等绿色空间不足、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的特点的成语,故而可填“因地制宜”;第三空,

根据后文“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其优劣的标准"可知,“口袋公园的建设”原则应该是以群众的意见

为参考,故而可填“以人为本"。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概括能力,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根据文段“为顺应......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一句,可提炼出一组因果关系句。

安徽省六安市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红换梦》中诗词数量大,样式不胜枚举,内容_①。不仅曹雪芹让诗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而且让大观园中的群芳成立议社,诗社将《红楼梦》的诗意雅趣推向了高峰,将个人抒情上升到群体咏叹,也将其悲剧性雕刻到了极致。白海棠纯洁娇艳,却挡不住秋风肆虐,“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桃花娇柔鲜妍,却经不起秋雨摧残,“泪眼观花泪为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柳絮洁白轻盈,却禁不住命运戕害,“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

不能想象,《红焕梦》如果没有了这些诗词,会是怎样一副苍白面孔!林妹妹不会是那个②___的林妹妹,湘云不会是那个出口成章的贵族少女,宝玉只会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

红楼诗社的六次活动,经历了成立、兴盛、衰亡的过程。诗杜的兴亡不仅是大观园兴亡的缩影.而且是整个贾府兴亡的缩影,更寓示着曹雪芹寻求出路希望的破灭,从而表现了他③

的人生感悟。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不得改变原意。(4分)

18.包罗万象(洋洋大观、丰富多彩)

秀外慧中(冰雪聪明、才思敏捷)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世事无常)

19.(原句有两处语病:①语序不当,“不仅”应该放在“曹雪芹"之后:②搭配不当,“雕刻”应改为“演绎或者描绘"。)(每点2分)

安徽省“耀正优”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的小学校园里有很多合抱粗的柏树。有风的时候,老柏树浓密而深沉的响声一浪一浪,传遍校园,传进教室,使吵闹的孩子也不由得安静下来,使琅琅的读书声时而飞扬时而沉落,使得上课和下课的铃声飘忽而悠扬。

摇铃的老头,看门兼而摇铃。老头极和蔼,随你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看见你不快活他甚至会低下头来给你,说:想摸摸吗?孩子们都愿意到传达室去玩,挤在他的床上,挤得①,没大没小地跟他说笑。上课或下课的时间到了,他摇起铜铃,不紧不慢地在所有的窗廊下走过,目不旁顾,一路都不改变姿势。叮当叮当——叮当叮当——铃声在风中飘摇,在校园里回荡,在阳光里漫散开去,在所有孩子的心中留下②的记忆。那铃声,上课时摇得紧张,下课时摇得舒畅,但无论紧张还是舒畅都比后来的电铃有味道,浪漫,多情,仿偏知道你的惧怕和盼望。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随你怎样摸他的红鼻头和光脑袋他都不恼”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红烛啊,匠人造了你,原是为烧的。

B.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的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C.我们对着他大喊大叫,但是随你怎么发火,他都不理会。

D.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白。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删去其中的三个“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

18.【答案】①密不透风②难以磨灭

19.【答案】C

【解析】C.指我们中的某一个,有一定范围。与例句相同;A.指前文中的“红烛";B.指前文的“五彩缤纷的一分钟”;D.不具体指某一个人,而是泛指任何人。故选C。

20.【答案】①原句三个“使",构成排比,句式整齐,(1分)三个短句均以“老柏树浓密而深沉的响声”为描写对象,突出了树声对孩子们的影响,强化了孩子们的心理感受。(2分)②删去后,三个短句有三个描写对象,削弱了句子原有的内在联系(2分)。

安徽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三月,山沟里的杏花开了,山顶还是寒凝冰封。那些杏树不是人种,而是鸟种;不是家生,而是野生。春来开花,不是谁让它们开的,它们自己觉得可以开,就自然地开了。它们开花,也不是为了给哪个看,不管有没有人看,它们只管开,白天开了,夜里接着开。粉白的花瓣在风中摇曳,柔嫩嫩的;()。正是这样的杏花,让人喜得发惊。

山顶的竹子在冬天也不落叶,似乎一直在带叶修行,虽说竹子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可在冬天和春天有所不同【甲】冬天的竹叶是燥色,一点儿都不明亮乙到了春天,地气上升,春风一吹,叶片才一点一点变得明亮起来。竹子的叶子不是新发,不像别的树木那样落去旧叶换新叶,它们发的是内功,内部的血脉流动,就可以让原有的叶子焕然一新。此时,竹笋还在地下鼓动,没有钻出地面,竹梢上还留有一些未化尽的残雪。竹子得到春的消息,仿佛已等不及春风的吹拂,它们自己弹起竹梢,把上面的残雪弹落,任破碎的雪块儿纷纷落在竹林根部的地上。

一群麻雀飞进了一片竹林,它们嘴尖舌快,嘁嘁喳喳,在争相发言。它们像是就某一个问题发起了争论,互不相让,争得面红耳赤。又像是并没有预设讨论的主题,自说自话而已。不知它们遇到了什么新的情况,大家一哄从树林里飞走了,集体飞向另外的地方。

18.仿照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仍以“杏花"为描写对象,再写一句话,语言表达生动形象。(2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9.对第二段画波浪线语句中【甲】【乙】两处应该使用的标点符号,第一个观点是分别用冒号、分号,第二个观点是都用句号。你认可哪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

20.文章第三段是从哪些方面使文章活泼有趣的?请任选两个角度简要赏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

18.命题透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

答案示例:淡雅的花香在山间弥漫,甜丝丝的。(2分,合理即可)

19.命题透析本题考查分析标点符号的作用的能力。

答案示例一:认可第一个观点。①【甲】处用冒号,引起下文.后文是对前文的解释说明。②【乙】处用分号,分号前后写的是冬、春两个季节竹叶的特点,是两个并列的句子。(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二:认可第二个观点。①【甲】处前面是独立的语句,写竹叶冬、春的不同,应该用句号。②【乙】处前后两句,分别写了冬季、春季竹叶的特点,并且语句相对较长,所以也用句号。(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

20.命题透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特点的能力。

答案①修辞生动形象。第三段多处采用拟人的修辞,赋予麻雀“嘴尖舌快”“面红耳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