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八-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_第1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八-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_第2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八-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_第3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八-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_第4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八-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八中国近代文明的进一步深化高考历史

(全国通史专用)考点一辛亥革命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江苏单科,8,3分)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

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

权。”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

()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五年高考答案

B材料信息反映的是清朝末年四川官、商、民筹办铁路的历史事件。1911年,清政

府宣布将商办铁路“收归国有”,引发了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派湖北新军镇压保路运动,造

成湖北防务空虚,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清朝政府垮台。故选B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咸丰年

间,故A项错误;保路运动发生于1911年,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

排除C、D两项。2.(2016北京文综,17,4分)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

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图1图2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动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C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已经成功,广告《专制与共和之过渡》不可能成为发动武昌

起义的宣传工具,①错误;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是1912年1月,②错误;商人广告中“人造自来

血”的功能由“救廿世纪贫血症之良药”到“专制与共和之过渡”的变化,折射出营销策略

与武昌起义前后的时局巨变相关,③正确;武昌起义后,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

国社会的发展趋势,④正确。故本题选C项。3.(2015北京文综,16,4分)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

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

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答案

B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未与西方文明相对

接,更没有提倡民主自由思想,由此可排除A、C两项;剪辫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D

项。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4.(2015北京文综,17,4分)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

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

()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预备立宪时期D.中华民国初期答案

C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时期的能力。根据材料“某全国性咨询议

政机构获准成立”“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可知当时废除了

科举、设立了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这是清朝预备立宪的重要表现,故正确选项为C。洋务运

动与戊戌变法都没有设立“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可排除A、B;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

改拨”,说明当时仍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可排除D。5.(2015浙江文综,19,4分)从刘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到孙中山“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的历史变迁,说明

()A.专制与民主构成传统社会主要矛盾B.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是世界潮流C.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起决定作用D.封建专制制度长期延续影响历史进程答案

B刘邦主张“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巩固刘氏天下的专制统治,孙中山

主张“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是为了避免帝制的复辟。A项中传统社会指封建社会,

与题干不符。C项说法错误。题干强调的是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D项与题

干主旨不符。故B项正确。评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刘邦的主张与孙中山的主张进行比较。6.(2015海南单科,14,2分)1905年,《大公报》的一则报道称“有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

勇”。此事成为新闻的历史背景是

()A.戊戌变法的失败B.《辛丑条约》的签订C.清末新政的实施D.中国同盟会的成立答案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不得不实行改革,清末新政由此

开始。1905年,清政府废除实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做官已经不可能,于

是出现材料中“举人、秀才30多人充当兵勇”的现象,故C项正确。7.(2015海南单科,15,2分)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按《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实行总

统制,赋予总统很大权力;其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又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这一变化

主要反映出当时

()A.立法服从于政治B.行政服从于司法C.从人治走向法治D.民主政体臻于完善答案

A从“总统制”到“对总统权力做出严格限制”,其主要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这反映了立法服从于政治的需要,故A项正确。8.(2014广东文综,16,4分)右图所示为1917年山西某县教育会副会长的一则日记。该日记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维新变法的必要性B.辛亥革命的局限性C.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D.国民革命的不彻底性答案

B

材料显示民国初年山西某些地方官员出身科举,并且仍行清代官僚之礼仪,说明辛

亥革命并未彻底扫清封建传统习俗,故B项符合题意。1917年维新变法运动早已结束,故A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落后现象,并不能体现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故C项错误。1917年国民革

命尚未发生,故D项错误。9.(2015广东文综,38,13分)(节选)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

答问题。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

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分量仍很重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年颁布取消读经讲经课壬戌学制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修身课改为公民课——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3)结合材料二,说明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变迁。(13分)(要求:信息的提取准确,调动和运用知

识合理,逻辑清晰)答案(3)清政府学习西方进行改革,但仍坚持“中体西用”,1904年学制中儒学地位有所下

降,但分量仍很重;(5分)1912年,封建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倡导民主共和,取消读经讲经

课;(4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新道德,五四运动反帝爱国,1922年新学制改修身课为公

民课。(4分)【评分说明】第(3)问,要求考生将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建立合理联系,并围绕问题进行准确

的、逻辑清晰的解读。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第(3)问主要考查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转型,考生务必从表格内容出发进行分析说明。教师专用题组1.(2013课标Ⅰ,29,4分,0.726)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答案

B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促进了晚清时期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

革命促进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现代化,故B项符合题意。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

活动,A、D两项错误;C项是晚清时期中国屈辱历史的体现,不符合题意。2.(2013广东文综,15,4分)“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

谣反映了当时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答案

B“辫子”是清王朝的象征。从材料信息看,民众剪掉辫子以示反清,即反对“鞑

子”统治中国。这说明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

息不符;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D项。考点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与社会变迁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江苏单科,7,3分)《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

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时间主题

1880—1889年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由此推断

()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

D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80年到1907年,《万国

公报》上发表的禁止女子缠足、兴女学和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逐渐增多,这说明随着社会的

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故选D项。1880年已创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人在中国

创办的报刊,A项排除;B项中“实现了言论自由”的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无法说明知识界

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除陋习,故C项错误。2.(2016江苏单科,10,3分)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

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

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剪发齐眉成为妇女的普遍选择B.男女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C.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传统习俗D.处罚措施体现民国法治精神答案

C材料表述的是成都妇女,并非所有妇女,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妇女剪发齐眉,没有

体现男女平等的信息,B项错误;“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表明新潮女性的行为冲击

了传统习俗,C项正确;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无法体现民国法治精神,D项错误。评析本题以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的通令切入,考查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难度中等。

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准确、全面理解。3.(2015山东文综,17,4分)下图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

比重(%)变化示意图。这一国家是

()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答案

D示意图显示,1881年后,该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迅速增长,在1911—19

21年增长更加迅猛,这体现的是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发展为资本主义强国、大肆侵华的情况,故

D项符合题意。受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英、德、俄三国在战争期间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这与示意图不符,A、B、C三项错误。4.(2015江苏单科,8,3分)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年代进口火柴(万罗)新厂数厂均资本额(万元)19142383.58104.9219152097.3493.3019162062.0741.4219171559.4385.4719181334.0830.661920848.43239.67答案

C材料数据显示,进口火柴数量逐步降低,新厂数和厂均资本额经历了高—低—高—

低—高的变化历程,这从侧面反映出近代民族工业抵制列强经济侵略、曲折发展的特征,故C

项符合题意。A、D两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B项表述明显错误。5.(2015四川文综,6,4分)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

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

绝大的纪念品”。该事例说明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答案

B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仍然看重八字、

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某

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显错误,排除。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化,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得出

历史结论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抓住时代特征。6.(2014安徽文综,15,4分)“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

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

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B“争相投资”“风起云涌”表明中国棉纺织业投资迅速增长,“外纱复纷至沓

来”表明西方列强重新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国人竞相投资迅速发展起来的棉纺织业

“一蹶不振”,故②④正确。“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表明世界棉纺

织业的发展抑制了中国棉纱的出口,①错误;此时官僚资本主义尚未出现,③错误。答案选B。7.(2014安徽文综,13,4分)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

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

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答案

D题干文章指出了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停留在日常行为的模仿和日常用品的

争购上,忽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权”意识,体现出大众传媒对社会时尚的理性分析,故D

项符合题意。材料描述的只是一部分“新少年”的西化状况,并不能得出西装普遍化、西方

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的结论,B、C两项错误;文章已经指出了西方文化的核心——“利

权”意识,说明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并非过于肤浅,A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以报刊资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

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通读材料,抓住国人对西方文化“重”与“轻”的着力点

进行分析。8.(2014江苏单科,6,3分)右侧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

(

)A.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主动破除国人陋俗答案

C从漫画可以看出,主人公将发辫作为国粹保存,反对将代表旧事物的发辫全部剪掉,

表明当时社会上有一部分人的旧有观念根深蒂固,C项正确。A项没有体现“保存国粹”的信

息;B项没有体现“崇尚西法”的信息;D项与题干要求不符。9.(2014北京文综,17,4分)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

会生活变革的有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B本题以图画的形式创设历史情境,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应注

意“民国时期”这一时间,同时仔细观察图画中的人物造型、家具摆设等细节,然后进行解

读。图画中人物的发型各异(有长辫和短发),有电灯。这些都能反映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

变化。图画中的饮食方式及墙上画作的风格未能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化。由此分析,B项正

确。10.(2014浙江文综,16,4分)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评析

本题以两幅图片创设历史情境,通过男子发式的变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变迁,考查学生

解读历史图片所反映的历史表象,进而挖掘历史本质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认识政治对

社会生活习俗的影响。答案

B

本题以中国历史上男子由蓄辫到剪辫的变化考查中国历史的变迁。甲图反映的是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本质是清朝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采取的措施;乙图体现的是民国初年男子

剪辫的情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民众生活习俗的影响。两幅图都反映了政治对生活习俗的深

刻影响。因此可知B项正确。蓄辫和剪辫的行为不能从本质上体现习俗的先进与落后,因此A

项错误。甲、乙两图所体现的历史现象不能反映专制王朝的命运以及专制与民主的斗

争,C、D两项应排除。11.(2014福建文综,15,4分)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其社会

原因是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答案

B新式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旗袍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

装,是由于辛亥革命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城市女性着装,

不具有普遍性,故A项错误;仅从着装一个方面的情况,不能体现城市化的进程和女性对时尚的

引领,故C项错误;D项只是旗袍本身的特点而非社会原因,不符合题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

住设问角度进行辨析。12.(2014山东文综,38,24分)某历史兴趣小组以“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为课

题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以下材料,得出了相关结论。材料甲:下图为兴趣小组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乙:摘编自董天野等根据巴金小说《家》绘制的同名连环画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中的故事发

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公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环鸣凤。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

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

积极的和环境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结论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1)研究该课题时,兴趣小组为什么要搜集、研究材料甲?(4分)(2)据材料乙、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一例说明即可)。(6分)(3)使用材料乙、丙进行课题研究时,兴趣小组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6分)(4)据材料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对结论②加以阐述。(8分)答案(1)材料甲反映出历代统治者特别是明清统治者都重视对节妇烈女的宣传褒扬,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古代中国妇女受礼教压迫的状况;研究材料甲能够了解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

成因,为探讨20世纪初中国妇女地位的变化提供比较研究的视角。(2)考生作答时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如:觉慧反对鸣凤叫自己少爷,希望娶鸣凤为妻等,反映出当时出现了自由平等的新思想,是社

会进步的表现;李欣淑的父母包办其婚姻等,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

社会的保守。(3)材料丙。材料丙是当时的新闻报道,相对较为真实,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乙是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

映了社会现实,但有艺术加工成分,使用时应与其他史料印证。(4)李欣淑接受新式教育、反对包办婚姻及与封建家庭的斗争等行为是20世纪初中国女性解

放的缩影。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正发生着深刻变化。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反封建斗争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物质基础,让更多妇女可以走出家庭并实现经济独立。政治上,辛亥革命推

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在一定程

度上传播了新观念、新思想,促进了女性解放。文化上,新式教育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

动对民主、科学的弘扬,为女性解放提供了思想动力。上述史实表明,反对专制制度,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成为时代主题,这一切为女性解放创造了

良好的社会前提条件。解析第(1)问解答时注意运用史学研究理论,紧扣“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发展与女性解放”

主题。观察历代节妇烈女人数柱状图,解读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信息,从而分析其原因。第(2)

问观察和解读材料乙、丙的图文信息,迁移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习俗变化的有关史实,概括说

明结论①,言之有理即可。第(3)问运用史料的分类与鉴别等历史学科理论判断和说明选择的

材料及选择的理由,注意从史料分类与真伪、史料价值等角度分别说明。第(4)问解读材料丙,

迁移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变化的史实来阐述“社会进步是女性

解放的重要前提”即可。13.(2014重庆文综,13,8分)(节选)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

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9109441002830240310052995171001914105207580108.51669694558.9495147193.419175198918553.6——230916043.619184989029351.5——156885329.6——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

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答案(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

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

的输入。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通过观察材料一表中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与

指数的变化情况,可分析得出变化的总体趋势;第二小问,据时间“1913—1918年”,迁移与之

相关的国际大事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教师专用题组1.(2013安徽文综,15,4分)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

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答案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获得了初步发展,而题干的时间是从1913年到1936

年,早就超越了初步发展这个阶段,故A项错误。图中数据表明直到1936年外国资本依然占有

相当大的比重,故B项表述正确。1936年官僚资本体系并未崩溃,故C项错误。D项中“决定”

二字表述错误,国际局势是影响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评析

本题是图片材料型选择题,考查学生读图识图能力,难度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

最大限度地挖掘图中的有效信息,同时要结合教材知识进行分析。2.(2013安徽文综,37,15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后(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二人(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

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新死者附祭

于先祖)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王至,后匿王帐中,召见仁杰语庐陵

事。仁杰敷请切至,涕下不能止。后乃使王出,曰:“还尔太子!”——《新唐书·狄仁杰传》材料二

中国的县志中有丰富的女性资料,它们清楚地表明,妇女的贞节是当地荣誉的象征…

…对风俗的描述,列女志的前言,甚至许多地方志的编纂体例都清楚地显示,女性贞节是向外部

世界描绘地方道德标准的综合价值观的组成部分。来自长江下游的一些例子很有说服力,其

中有如下描写:“歙称闺门邹鲁(指文教兴盛之地),盖山川清淑之气所独钟,抑亦程朱之教

泽。”——邓小南等《中国妇女史读本》材料三

中国妇女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

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

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

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并对上述三则材料所

反映的妇女地位分别进行辩证解读。(15分)答案(3)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武则天虽有皇帝之尊,却受制于“家天下”政治制度;妇女贞节虽被地方视为道德标准,但妇女

身心却遭摧残;五四前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观念在实践层面有所体现,但女性的社会地位仍

然不高。解析

第(3)问第一小问首先从材料中归纳要点,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其他要点。第二小

问注意题目要求“辩证解读”,可从造成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等角度进行解读。考点三三民主义与新文化运动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2017课标Ⅱ,29,4分)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

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

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具答案

B本题以民国时期的广告语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透过现象分析历史本质问题的

能力。1913年,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追求新思想成为一种社

会时尚。该则广告中“精神日旺,思想日新”正是迎合了这一社会时尚,因此才大获成功。据

此分析B项符合题意。新文化运动兴起于1915年,故A项错误。本题的主题是商业广告的成

功,与改良社会风俗无关,故C项错误。本题中,商家借用符合时代潮流的宣传语作为广告,其主要目的是推销商品,而非推进文明,故D项错误。拓展提升近代中国报刊最重要的特点是带有民族性:近代中国,列强欺凌,军阀混战,从鸦片

战争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是完全独立的。从1840年到1949年的

百余年中,中国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国人创办报刊都有着鲜明的目的,即通

过舆论宣传来唤醒民众。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近代报刊从它创立的

那一刻起,就从未间断地发挥着联系和沟通中西文化、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双重作用。所以说,

不管是近代创立的报刊也好,还是当代的各类新闻媒体也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树立一种民

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6天津文综,7,4分)直到1917年初,《新青年》在答读者问时还这样写道:“社会主义,理想

甚高,学派亦甚复杂。惟是说之兴,中国似可缓于欧洲,因产业未兴、兼并未盛行也。”《新青

年》之所以这样回答,主要是因为

()A.尚未看到社会主义实践成果B.中国经济落后于欧洲C.社会主义理论学派复杂D.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答案

A1917年初,《新青年》认为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可缓于欧洲,因为此时社会主义还停

留在理想阶段,尚未成为现实,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对比中欧经济,B项错误;社会主义理

论学派复杂只是材料中体现的部分信息,不全面,C项错误;“社会主义,理想甚高”,说明《新

青年》对社会主义持肯定态度,D项错误。2.(2016浙江文综,18,4分)20世纪初,有学者认为,“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

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

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该学者旨在

()A.强调科学地看待读经问题B.提倡使用白话文C.纠正“文学革命”的形式主义偏向D.既反对白话文也反对文言文答案

B解读题干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张三李四为同时人,却用古典来做古文,“何妨老实

说出,一目了然”。结合“20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迁移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知识可

知,该学者旨在提倡使用白话文,故选B项。A、C、D三项均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评析本题运用学者言论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张,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

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紧扣“20世纪初”和材料核心信息的内涵

进行分析。3.(2015上海单科,24,2分)在清末的学堂里,学生经常聚看、传阅不同政见的书报,其中“余维

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

学校”应分别出自

()A.《民报》《时务报》B.《民报》《天演论》C.《天演论》《时务报》D.《海国图志》《天演论》答案

A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在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上,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

为“三民主义”;“变法之本……在开学校”是梁启超发表在《时务报》上的有关变法的主

张。4.(2015海南单科,16,2分)1919年3月,《申报》报道一名参议院议员指责北京大学某教授“有

离经叛道之鼓吹”。这是指该教授

()A.抨击尊孔复古B.抨击军阀统治C.提倡科学精神D.提倡民生主义答案

A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正值新文化运动时期。北京大学某教授“有离经叛

道之鼓吹”是指该教授抨击传统儒家思想和传统伦理道德,故A项符合题意。5.(2017北京文综,37,14分)(节选)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一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中国古代儿童称谓简表年龄段称谓称谓由来(摘自《礼记》等)1—3岁孩提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10岁以前孺子孺子早寝晏起,唯所欲,食无时满10岁幼学人生十年曰幼,学13—15岁(男)舞勺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一种文舞)15岁左右(男)束发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15岁(女)及笄十有五年而笄(笄礼)15—20岁(男)舞象成童,舞《象》(一种武舞),学射、御满20岁(男)弱冠二十曰弱,冠(冠礼)材料二

大约在17、18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

都是平等的。”“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18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1/10,平均每天工作13~14小时。1821年,法国爆发了反对

雇佣童工的抗议。19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

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

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1904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

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

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196个国家签署该公约。材料三

古人云:孝者,“百行之本”“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

由生”。材料四

三纲之根本义,阶级(等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

贱之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父子母子不必有尊卑的观念,却当有互相扶助的责任。同为人类,同做人事,没有什么恩,也没

有什么德。要承认子女自有人格,大家都向“人”的路上走。——吴虞《说孝》(1920年)材料五

未成年人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

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

养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孝亲尊师善待人”——《中小学生守则》(3)阅读上述材料,对“孝”这一观念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分)答案参考答案要点:(3)(略)解析(3)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近现代思想的演变。以中国传统文化之孝道为切入点,考查学

生对材料的解读。材料三介绍了古代的“孝”;材料四表明“孝道”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

了一定的冲击;材料五则主要介绍了“孝”在现代中国所具备的新内容。学生需从背景和评

价两方面解释中国“孝道”的发展演变。例如,古代的“孝”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近代的

“孝”受西方思想的冲击,强调自由平等,当代的“孝”则立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具有了新

的内涵。6.(2016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平等思想发端于古希腊和罗马,而追求民权平等也是中国

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矢志一生的奋斗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孙中山一生奉行“天下为公”。“既知民为邦本,一国之内人人平等,君主何复有存

在之余地!”从组织兴中会起,就把“创立合众政府”悬为鹄的。同盟会成立后,他提出“凡

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其后又发明“五权分立”的宪法,在西方三权分立基础上,参照

传统的考试权和监察权而成,以保障民权的落实。民国肇造,约法颁布,民权平等曙光初现,旋

为复辟势力所断。直至晚年,他依然致力于三民主义的新生,认为法国革命的“平等”和“民

权主义”相同。——据李华兴《评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等整理总结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它是顺应革命实践发展需要、与时

俱进的产物;②它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产物。(3)阅读材料三,对孙中山的民权平等思想,您侧重于哪一种认识?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阐述。

(6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3)侧重①:辛亥革命前,致力于推翻君主专制,提出“创立合众政府”“创立民国”

“五权宪法”等主张;民国成立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倡导主权在民、平等自由、民

主共和等;对三民主义做出新解释,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侧重②:潜心研究各种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吸取西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等思

想;整理发掘中国古代有益于民权平等的制度与民本思想,包括考试制度、监察制度和“天下

为公”“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解析(3)两种认识任选一种作答即可,在阐述时要做到史实充分,论证合理。7.(2016江苏单科,22,15分)新文化运动中的思想先驱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阅

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尖锐地批评了传统儒学的有关内容,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

儒学。中国的文化、社会和历史,是一个较之传统儒家意义更为广大的传统。在对待这个大

传统的态度问题上,新文化运动没有“全部摒弃”“彻底否定”的看法。陈独秀认为,中国文

明,包括儒家学说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实际上与人类文化的普遍价值相联系相一

致。上海某报批评北京大学设立“元曲”的课目,指元曲为“亡国之音”,认为不当讲授。陈

独秀反对这一看法。他还公开承认,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过于急切,是对传统语言文字用了

“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摘编自李良玉《思想启蒙与文化重建》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本身都是非常激烈的。他们不承认任何传统的权威和因袭的

教条,礼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乃至汉字、中医、京剧等传统文化,都遭到无情的批

判。这个勇猛的、也是简单而绝对的批判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虽不可避免地具有

一些形式主义的偏向。——摘编自李新《中华民国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分析这

些认识产生的原因。(6分)(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9分)(要求:观

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答案答案要点:(1)认识:传统文化中存在积极有益成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中存在封建落后因素,不能全

盘肯定。原因:抵制尊孔复古逆流的需要;受到启蒙思想(民主思想)影响。(2)略解析(1)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但是他们并未全盘否定儒学”“中国文明,包括儒家学说

中所包含的许多积极有益的内容”,据此可得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其产生的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2)具有较强的开放性,首先是观点的选取上比较开放,其次在评价时论据的选用上也比较开

放。解答前一定要仔细阅读设问要求,严格按照设问要求作答。评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侧重考查考生评价和论证历史观

点的能力,难度较大。它不仅要求考生具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还要求考生具备论证历史问题的

基本能力。8.(2015安徽文综,36,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善观水者,必观其澜。明末清初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勇立潮

头,审时度势,引领时代。下列代表人物的言论所体现的思想作为时代精神,推动了中国社会的

进步。代表人物生活年代言论顾炎武1613—168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日知录》魏源1794—1857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海国图志》陈独秀1879—1942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评时政,青年修养,亦不在讨论政治,然有关国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新青年》3卷5号《答顾克刚》(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三位代表人物言论分别反映的社会问题及主张。(12分)(2)根据材料,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简析有识之士引领时代的原因。(14分)答案(1)顾炎武:宋明理学脱离社会现实,明末文风空疏;提倡崇实致用的学风。魏源:西方列强入侵,清廷昧于大势,对西方文明缺乏正确认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独秀:民族危机严重,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关注国命存亡,提倡思想启蒙。(2)趋势: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封建制度衰落,列强侵略不断加深,西学东渐。原因:关注现实,以天下为己任;顺应时代,开拓创新;文化自觉,富于批判精神;才学卓越,善于吸

纳其他文明。解析(1)第一小问要联系三位代表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并提炼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加以概括,

注意要从“社会问题”角度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回顾三人的进步思想主张进行归纳。(2)注

意题目要求“联系明清以来历史发展的趋势”,要从多个角度归纳原因。9.(2015浙江文综,39,6分)(节选)近代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精神从欧洲兴起后,传播到全世界。19

15年,在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下,中国新文化运动拉开了序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三

晚清以降,国人科技意识因“师夷”而增长。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冲决专制制度和

伦常之网罗,接引“西学”以启蒙。进入民国,各主要报刊加入对《临时约法》的大讨论,民主

与科学思想得以倡扬。北洋军阀上台,妄图复古倒退,陈独秀等奋起反击,掀起新文化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侧重于从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演变历程分析,也有的侧重于从

1915年前后各种主客观因素分析。——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整理(3)阅读材料三,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您侧重于哪一种观点?试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6

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答案(3)要求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史论结合,言简意赅。在“结合相关史实扼要论述”部分:侧重①:“师夷长技”促进了对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维新派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

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革命派提出三民主义思想,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促进了民主与科

学思想的传播。侧重②:民国的建立,促进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北洋军阀妄图

复辟帝制。新式学堂和留学风气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吸收,成为新

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北京大学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解析(3)可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论述时一定要做到有理有据,论从史出,并且论证要严谨。10.(2014四川文综,14,10分)(节选)历史叙述、历史解释和历史评价是历史学习能力的重要组

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四

“中体西用”后来久被指为包庇封建,其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

而顽梗的士人,在封建主义充斥的天地里,欲破启锢闭,引入若干资本主义文化,除了“中体西

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

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事件观点戊戌变法康有为的托古改制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不仅没有减轻变法的压力,反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辛亥革命如果不是武昌起义爆发,新政将按计划进行,中国最终将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国家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情绪主义”的产物,导致了各种思想混乱(3)概括材料四中陈旭麓是如何评价“中体西用”的,指出这一评价遵循的原则是什么。(6分)

按照这一原则,任选上表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4分)答案(3)评价:当时中国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中体西用”为西学的传入创造了条件。原则:历史评价应把评价对象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戊戌变法:该观点忽视了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强大,维新派实力相对弱小的特定历史条件。辛亥革命:该观点忽视了当时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的“新政”步入困境,民主革命势

力迅速发展的历史现实。新文化运动:该观点忽视了当时的专制统治和复古逆流的社会现实,以及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

试图把中国引入民主政治轨道的追求。解析(3)要依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和原则,即历史地看问题,然后依据上述观点和原则,任

意选取表格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评价。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3安徽文综,14,4分)同盟会成立初期,孙中山指出:“现代文明国家最难解决者,即为社会

问题,实较种族政治两大问题同一重要。我国虽因工商业尚未发达,而社会纠纷不多,但为未雨

绸缪计,不可不杜渐防微,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欲解决社会问题,则平均地权之方法,乃实行

之第一步。”由此可见()A.中国工商业不发达难以实现民生主义B.民族民主革命比实现民生主义更重要C.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全体谋福利D.实现民生主义先要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答案

C由题干材料中“以谋人民全体之福利”可知孙中山认为民生主义的目标是为人民

全体谋福利,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B项完全曲解了孙中山的意图,D项表述本身

错误,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并不主张废除封建土地制度。2.(2013江苏单科,7,3分)一位学者评价说:“当时知识分子不但没有全盘反传统,而且使不少被

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例如,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

作为传统文化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这一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

()A.反对旧道德崇尚现代文化B.混淆了先进与落后的界限C.充分肯定了文言文的价值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答案

D题干材料中“使不少被尘封或淹没了的传统重现光芒”说明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传承了传统文化并加以创新,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并未体现出反对旧道德的主张,故A项错

误。C项与作者意图完全相反,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均可排除。评析

本题考查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并对有效信息进行合理准确解读的能力,难度中等。

本题易错选A项,错误原因在于脱离材料判断选项。A项属于教材中的主流观点,但与题干材

料不符。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时首先要依据材料判断,不要受到传统历史观点的干扰。3.(2013课标Ⅱ,40,25分,0.4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年,英国科学家

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

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

学。在中国,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

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

1917年到1923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

15种左右。——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

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

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

以道德文明为核心,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年回国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

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欧洲人做了

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

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地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

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

来加佑你哩。”——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1

7分)答案(1)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8分)(2)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

神。(6分)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高估

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

潮。(11分)解析第(1)问归纳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1919年”“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等信息,由此

可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一战结束以及材料中证实爱因斯坦理论的史实等回答。第(2)问赋

分17分,分值之重应引起足够重视,应注意回答评析问题的方法——辩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

来回答。4.(2013天津文综,13,7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德国倚

仗着他的学问好,兵力强,专门侵害各国的平等自由,如今他打得大败,稍微懂得点公理的协约

国,居然打胜了。这就叫做“公理战胜强权”。——《独秀文存》材料二

1918年11月,北京大学举行集会。胡适在演讲中说:“这一次协商国所以能大胜,全靠

美国的帮助。美国所以加入战国,全是因为要寻一个‘解决武力’的办法。”“如今且说美

大总统所主张,协商各国所同声赞成的‘解决武力’的办法……”——彭明《五四运动史》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

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

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

战胜。”——《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4)综合上述材料,分别概括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的观点,(3分)并分析当时的国内背景。(4分)答案(4)陈独秀: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胡适:“美国的帮助”使协约国取得胜利。李大钊:一战的胜利是“庶民的胜利”。北洋政府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人们思想。解析第(4)问要归纳出三段材料的中心思想,分析“国内背景”时要从经济、思想等角度思

考。5.(2012课标全国,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

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

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下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12分)(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答案略。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

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注意提取材料中的观点,作者认为,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导致中国

思想观念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现代化的进程。联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

思想、政治体制等变化分析回答。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6.(2011全国,37,24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

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

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

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据《孟子》等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惟君民共治,

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

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以无乱,外可以无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

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

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

有其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摘编自《孙中山全集》(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异同。(10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关系,并简析近代中国

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14分)答案(2)异王韬:主张君民共治;仿效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孙中山:国家权力属于全体国民;仿效美国实行共和制。(4分)同:吸取传统民本思想;接受西方民主思想;重视民权。(6分)(3)有一定联系,民本思想是近代思想家认识和形成民主思想的基础和媒介。有本质差异,民本

思想是在君主政治下对君民关系的认识;民主思想否定封建君主制,最终形成“主权在民”的

认识。(6分)封建制度面临资本主义的挑战;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知识分子的反

思和探索。(8分)解析第(2)问王韬为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二者属于

资产阶级不同的政治派别,再根据材料及所学来概括二人思想的异同。第(3)问既要看到中国

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渊源关系,又要看到二者本质上的不同;至于近代中国民

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考点四选修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6课标Ⅱ,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八旗军是清朝的正规军队,八旗将士领取饷银。甲午战败后,袁世凯组织新建陆军,张之

洞组建自强军,皆采西法。1901年,清政府改建兵制,取消旧式武举,创办武备学堂,编练新军,操

习新式枪炮。1903年设练兵处,作为全国招募和训练新军的中央机构。1904年决定改建整个

兵制,拟建新军36镇,为常备军,服役期3年。在自愿基础上征募士兵,并有严格的资格限制。19

06年,兵部与练兵处合并为陆军部,后来又建立海军部。陆海军均由满人官员掌控,皇帝是最高

统帅。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革命党在新军中的组织迅速扩大。——据《清史稿》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八旗军相比,新军具有哪些特点。(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6分)答案(1)设立专门招募、训练军队的中央机构;仿西式军制及训练方式,采用西方征兵方式;

有固定服役期限;使用新兵器。(2)确立近代陆海军制,提升军队战斗力,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军事改革未能加强清政

府统治,新军成为清政府的掘墓人。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新军与八旗军相比所具有的特点及清政府军事改革的影响。第(1)问,提

取材料信息,从机构、军制、训练方式、征兵方式、服役期限及所用兵器等方面归纳新军的

特点。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局势的变化,简要评述新军对中国军事近代

化进程、辛亥革命爆发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方法技巧运用历史学科基本方法解答高考试题:一是具备阅读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明确

高考命题考查的主干知识、试题材料载体、命题意图等。二是分析并联系所学知识,充分发

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特别要注意对历史主干基础知识的理解,注意将试题有效信息与

历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三是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根据设问解读材料信息和迁移所学基础

知识,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解答问题。2.(2016课标Ⅲ,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蔡元培在德国留学期间,发现德国大学校长和各科学长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会公

选。1916年底他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此前的北大,校长独揽大权,一切校务都由校长与学

监主任、庶务主任等少数几个人办理,连各科学长也无权与闻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长后,设立

评议会作为全校的最高“立法”机构,凡大学“立法”均须评议会通过;同时,它又是全校最高

权力机构,凡重要事项经评议会审核通过才能付诸执行。评议会由评议员组成,校长是当然的

议长,评议员包括各科学长、主任教员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组织选举产生各学科教授

会,规划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他聘请教员不拘一格,不问思想流派,只问学问能力。1919年3月,

《东方杂志》载文称蔡元培“使数年来无声无臭生机殆尽之北京大学挺然特出,褒然独立…

…学风丕振,声誉日隆”。——据周天度《蔡元培传》(1)根据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推行校务改革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京大学校务改革的特点,并评价蔡元培的贡献。(11分)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进步思想,善于借鉴国外教育管理

经验。(4分)(2)特点:成立相应管理机构,权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4分)贡献: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

办学水平,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使北大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

发展。(7分)解析第(1)问,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可从北大原有管理体制存在弊端、蔡元培自身因素等方

面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要从材料中归纳、概括,同时要结合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

针进行思考。第二小问,要从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两方面来

作答。评析本题以蔡元培在北大推行校务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评价历史事物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将材料信息与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2014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23年孙中山这样概述其创立“三民主义”的思想路径:“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

(汲取)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民族主义观中国历史之所示,则知中国之民族,有独立之性质与能力,其与他民族相

遇,或和平而相安,……余之民族主义,特就先民所遗留者,发挥而光大之;且改良其缺点,对于满

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

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

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材料二

民权主义

……余游欧美,深究其政治、法律之得失,知选举之弊,决不可无以救之。

而中国相传考试之制、纠察之制,实有其精义,足以济欧美法律、政治之穷。故主张以考试、纠察二权,与立法、司法、行政之权并立,合为五权宪法;更采直接民权之制,以现主权在民之

实,如是余之民权主义,遂圆满而无憾。——以上材料见孙中山《中国革命史》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分别因袭、规抚和创获了哪些思想主张?请将答

案填写在下列表格中相应的位置。(8分)

因袭规抚(汲取)创获民族主义①▲

—②▲

民权主义③▲

④▲

⑤▲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说明上述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2分)答案(1)主张:①民族独立;和平共处。②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

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③考试、监察(纠察)二权。④三权分立原则。⑤五权宪法;实

行直接民权制度。(2)原因:幼读私塾,接受传统教育;游历欧美日等,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深刻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涵是解答本问的前提和关键。要依据

因袭、规抚和创获三个层次,对三民主义进行分层解读。(2)分析孙中山思想路径形成的原因,应注意问题中的提示,从孙中山的成长和活动轨迹角度思

考。结合所学可知,孙中山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教育,青年时期游历欧美日等,受到了西方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这些经历对其思想的产生有很大影响。考点一辛亥革命1.(2018山西太原一模,28)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人占比变化表,据此可知

()A.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汉人(%)旗人(%)1860—1900年79.120.9武昌起义时70.829.2武昌起义后89.510.5答案

B从表中可以看出,汉族官僚的比例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危机和统治危

机的加深,清政府不得不依赖汉人,故B项正确。汉人社会地位普遍高于旗人是违背历史事实

的,故A项错误;满汉官员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改革派和守旧派力量对比的变化,故C项错误;在

清政府灭亡前,满汉民族矛盾一直存在,故D项错误。三年模拟A组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2.(2018山东青岛质检一,30)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

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

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这一宣誓的主要价值是

()A.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B.号召实行责任内阁制C.树立民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D.彰显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答案

C根据材料“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

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可知,孙中山欲效仿华盛顿,以民主形象促进共和力量发

展,故C项正确。这种宣誓的目的并不是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责任

内阁制,故B项错误;这种宣誓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彰显神圣感,但这并不是孙中山此番宣誓

的主要价值所在,故D项错误。3.(2018四川成都诊断二,29)在清末民初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

有学者统计,仅1901年至1910年间,单行本就有30余种,其中朝鲜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

史各为4种,波兰亡国史3种。编译者们旨在

()A.激发国人民族意识B.丰富国民史学知识C.宣传反清革命思想D.培养国人全球视野答案

A“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是为了唤醒人们面对民族危机的奋起和抗争意

识,故A项正确。“编译的亡国史占了相当比重”没有强调丰富国民史学知识,故B项错误;编

译者的目的是激起人们对外国侵略者的反抗,不能体现反封建的要求,故C项错误;“其中朝鲜

亡国史达7种,印度、埃及亡国史各为4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