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五下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1页
新课标五下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2页
新课标五下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3页
新课标五下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4页
新课标五下科学4.5《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热第5课时热在水中的传递课型实验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根据生活经验和前面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热在水中的传递是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但他们还不了解在加热试管和烧杯底部时,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到各个部分的。上节课学习了热在金属中传递的方式,他们会把这个认识迁移到热在水中的传递上。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将使用感温粉末、红墨水等进行热在水中的对流实验,观察、认识热在水中传递的方式,进而分析热在空气中传递的情况,了解热对流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热在水中是以对流的方式传递的。*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科学思维*明确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探究实践*能够熟练操作热对流的实验;运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能够熟练开展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验到通过合作与交流能更好地完成认知;运用掌握的科学知识探究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初步具备实验设计的能力。*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态度责任*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形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研究思路的习惯,愿意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难点:热对流的形成机制,冷水受热后,密度变化而向上运动。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试管、大烧杯、滴管、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铁架台、试管架、感温粉末、红墨水、清水、湿布、护目镜、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图片:一锅沸腾的水。创设情境:我们经常给水加热,直至把水烧开。在开始烧水时,铁锅把热传递给锅底附近的水,靠近锅底的水会变热。提问:中间的水和上层的水是如何变热,乃至沸腾的呢?(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2.聚焦问题: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与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相同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课题:热在水中的传递。通过回顾在生活中常见的烧开水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热在水中是如何传递的。二、探索活动一: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1.用课件展示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想象:在一根细长的试管中加入约三分之一的水,给试管的底部加热,试管上面的水是否也会热起来?2.学生猜测热在试管中的传递,并用箭头表示出来。3.教师介绍加热装置,引导学生思考:水是无色透明的,很难观察到水变化的过程,有什么办法可以观察得更清楚呢?(预设:往水里加感温粉末或红墨水,能有助于观察水的变化)4.用课件展示实验方法及注意事项。5.小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活动二:探究烧杯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1.提问:如果在烧杯底部一侧加热,烧杯里的水都会变热吗?2.教师出示实验装置图,学生思考讨论。猜测热在烧杯中的传递方式,并画出热传递的示意图。3.教师根据实验装置,讲解实验方法和实验注意事项。4.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1.在上节课借助感温油墨进行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更清楚地观察水中热的传递,从而提出感温粉末或者红墨水的使用。2.在加热试管中的水的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通过探究活动认识水的对流现象。三、研讨1.根据实验现象和观察记录,交流:试管中的水是如何传热的?2.结合实验思考:在烧杯底部的一侧加热,烧杯内的水都会变热吗?热是怎样传递到这杯水的各个部分的?通过交流,明白水中的传热方式是热对流,跟金属中的热传递不一样。四、拓展1.用课件展示冬日取暖图,提问:冬天,我们在房间里用取暖器时,房间里的空气是怎样热起来的?2.引导学生推测,并画出示意图。课后通过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来证实自己的推测。3.在生活中,我们还发现过哪些热对流现象?通过生活中冬日取暖的场景引导学生理解气体也能传递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使本课的探究活动更具完整性。板书设计热在水中的传递教学反思科学学习是以探究为主的学习过程,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所以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两个探究活动,分别是探究试管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和探究烧杯中发生的热对流现象。在实验中,学生还观察到水会流动,这与上节课的金属传递热的情况有所不同,所以在研究水的对流实验中,使用了感温粉末、红墨水等,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第四单元热第7课时做个保温杯课型制作探究课课时1学情分析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热可以在物体内和物体间传递,认识到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向温度较低的部分,并通过实验探究知道了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本节课教学所设计的活动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活中保温、散热等技术的应用。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保温、散热技术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科学思维*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讨论技术包括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法、程序和产品。*感受到科学家与工程师的工作可以推动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探究实践*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尝试自主设计产品,在研究后改进产品。*创作科学小论文等呈现保温杯探究的过程与结论。态度责任*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关注他人的探究成果,乐于分享自己的探究经验。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热传递的原理设计制作保温杯。难点:研究哪种保温方法保温效果较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保温瓶内胆、教学课件。学生准备: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热水、温度计、配套的盖子、泡沫塑料、毛巾、一些包裹杯子的材料、冰块、实验记录表、学生活动手册。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指导与评价设计意图一、聚焦1.用课件展示图片(戴手套的双手端着一杯热水),提问:图片中描述了什么?2.谈话:冬天喝热水,会让我们身体感觉温暖。3.引导学生思考:怎样让热水盛在杯子中不容易变冷?我们怎样减慢物体热量的传递?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人们对热水保温的要求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引入探索环节。二、探索活动一:比较哪杯水凉得慢。1.出示容量大小差不多的不锈钢杯、陶瓷杯、塑料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在杯中倒入同样多的、相同温度的热水,你们觉得哪个杯子中的热水会凉得慢一些?(学生猜测,并说出理由)2.用课件展示实验方法,并提示注意事项。3.学生小组实验,交流实验结果。4.请学生用手触摸三个杯子的外壁,和测得的数据做比较。活动二:测试、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1.你认为哪种保温方法最好?(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2.提出任务:设计实验比较各种方法的保温效果。思考:实验中应该注意些什么?怎样比较才公平?3.用课件展示实验方案,并讲解操作要点。4.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分析数据,交流实验结果。6.小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也快,所以水温降得快;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也慢,所以水温降得慢。活动三:制作一个保温杯。1.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如何能让热水盛在杯子中不容易变冷。思考:如何制作一个保温杯?2.提出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要求杯外包裹物厚度不超过3厘米。3.小组讨论制作保温杯的方法、选择材料,并画好设计图。4.各小组相互交流各组制作保温杯的方法。5.小组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一个保温杯。6.在杯中存放冰块,测试和比较各组保温杯的保温效果。7.小组展示本组制作的保温杯,并观察比较各组保温杯的制作方法和保温效果,分析自制保温杯的优缺点。1.了解不同的材料传热能力也不同,进一步认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2.通过测试、比较不同的保温方法,了解保温杯的保温原理。3.学生明确实验任务,设计方案,探讨制作保温杯的方法,体验设计的程序和方法,三、研讨1.什么样的材料散热快?什么样的材料能减慢热量的传递?2.制作保温杯时,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考虑减缓热量的传递?实际效果如何?我们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的改进?让学生明确:保温只能减缓物体温度的变化,不能保持原来的温度。四、拓展1.用课件展示图片:保温瓶的内胆。2.给学生介绍保温瓶内胆的设计原理。3.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保温技术和散热技术。将保温瓶的结构与功能相联系,增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