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1页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2页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3页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4页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茂名市2021届五校联盟高三级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1.春秋战国时兼并日趋剧烈。楚、晋、秦国已在边地重镇设“县”,尽管其长官最初多为世袭,但往往由国君直辖,与卿大夫的采邑不相同了。战国的“郡”最初是诸侯国的一种军区,所以其长官称“守”,即镇守者。上述材料说明(),A.郡县制源于诸侯国加强对地方军政控制B.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热衷建立郡县制C.郡县长官由国君直接任命承担军事任务D.大多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2.贾谊在指责骄奢的商贾剥削农民的后果时说道:“饥寒切于民之肌肤……国已屈矣,盗贼直须时耳,然而献计者曰'毋动’为大耳!夫俗至大不敬也,至无等也,至冒上也,进计者犹曰,‘毋为’!可为长太息者。”据上述材料可推知()A.贾谊反对推行经济变革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汉初社会经济走向凋敝D.黄老之学客观上助力商贾3.宋代的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两宋300余年间基本上没有出现宗室谋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宋代()A.文官政治的发达B.皇权专制的不断削弱C.科举制的完备D.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4.程朱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强调社会个体对纲常伦理的绝对遵守;王守仁提出“良知即是心,心就是理”,将个体意识与天理合一,肯定了个体自我的利益与价值。以上变化本质上反映了()A.对程朱理学的否定 B.儒学危机的出现C.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 D.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5.1907年,清政府下令要求各省成立咨议局,并颁布《各省咨议局章程》,规定其有议决兴革地方大政,.监督地方财政和监督行政之权。这反映了()A.晚清开始从保守走向开放 B.晚清地方权力的扩大 C.清政府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改良派登上历史舞台6.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掩护之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悄然出现,但并没有得到清朝的许可与承认。随着对外战争的一再失败,清廷放松了对民间资本设厂的限制给了民族资本主义以喘息和发展的机会。南京国民政府后期,国民党政权巩固后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僵局。据此可知()A.民族资本主义受三座大山的压迫B.民族资本主义在斗争中求生存,C.民族资本主义兴衰反映了权力与市场的互动D.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中国没有发展的空间7.中共在民主革命中为国为民,在与时俱进中寻求民族自决之路。从民族自决角度看,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确定的奋斗目标体现的共同的价值追求是()A.重建国家,实现民族完全独立 B.反帝反封,建立社会主义国家C.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8.1938年7月国民政府召开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在内的第一届参政会议,通过了中共参政员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抗战建国纲领案》等系列决议案。1944年,中共代表林伯渠在会上提出了联合政府的建议,得到了中间党派和美国的支持。上述材料表明()A.国民党的政治威望提高 B.联合政府得到普遍支持C.国共两党可以实现双赢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9.《人民日报》为了纪念抗战胜利10周年、20周年,先后刊登了专栏文章《苏联击溃日本帝国主义的历史意义》、《人民战争胜利万岁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二十周年》。这反映了中国当时()A.外交政策的转变 B.计划体制的确立C.文化方针的变化 D.工作重心的转移10.从1979年至1986年,市场在中国农产品价格中的作用日益明显。1985年国家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扩大市场调节,农产品价格总体上呈上升趋势。1986年,全国农业总产值达到3947亿元,比1979年年增长了两倍多。由此可以看出()A.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 B.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C.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的改变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11.公元前5世纪中期,雅典卫城的建筑在布局上克服了早期追求对称而造成的呆板风格,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如人民议事厅、图书馆、露天剧场、竞技场、城市园林等。这一布局()A.重视建筑的实用性 B.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C.体现民主政治成熟 D.有助于培养公民意识12.《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是罗马法的代表法典,《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它将物权分为了所有权、地役权、用益权、使用权等,并对每一项物权进行了以篇为框架的阐述,这体现了此法()A.立法形式灵活简便 B.注重实际应用C.推崇公平公正的原则 D.注重调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13.在1642年至1649年期间,英国境内出现了大量的出版物,各种社会阶层和政治派别都纷纷提出自己的社会经济要求和解释,并制订出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现象()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B,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弱化C.保障了思想言论的自由 D.根源于启蒙运动的发展14.图1是18世纪法国关于时装店的雕版画。据图1信息,可推知法国()A.奢侈品消费逐渐成为主流 B.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C.女性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对外殖民活动获得了助力15、广告<1993EUR0PEWITHOUTBORDERS》(图2)反应了这一情况:广告牌上的1993EUROPEWITHOUTBORDERS(欧洲没有国界)被新纳粹分子改成“1993Europewithoutboarders”(1993年欧洲没有外来移民);破墙上的字迹为“不要犹太人”“不要穆斯林人”“不要北非人”“不要土耳其人”。这反映了()A.主权国家利益与一体化之间的纠葛 B.经济区域集团化违背历史发展潮流C.欧盟各成员国内部分歧日益扩大 D.极端民族主义阻碍欧洲一体化发展16.有学者认为,如果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按市场汇率计算的GDP之比达到了3:2,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随之发生深刻且朝向冲突对抗的变化……日本和苏联的GDP都曾经达到过美国的2/3。然而,不管是日本还是苏联,美国对其政策都迅速做出了重大调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国家实力变化推动国际格局演进 B.日本和苏联的崛起冲击了两极格局C.国家实力的消长导致战争的爆发 D.美国政策的调整是基于谋求霸权的需要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0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一1899年1月,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说:“再命大学士李鸿章求和,议定割辽台,并偿款二万万两。三月二十一日电到北京,吾先知消息,即令卓如(梁启超)鼓动各省,并先鼓动粤中公车,上折拒和议,湖南人和之……时以士气可用,乃合十八省举人于松筠庵会议,与名者千二百人,以一昼二夜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并日缮写,遍传都下,士气愤涌,联轨察院(都察院)前里许,至四月八日投递,则察院以既以用宝(光绪帝批准和约),无法挽回,却不收。''许多论著据此认为康有为发起和组织了“公车上书”,并将之视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走上政治舞台的标志。 一一摘编自《康南海(康有为)自编年谱》等材料二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史学界对康有为的说法提出了诸多质疑。茅海建详细查阅清朝军机处《随手档》、《早事档》、《上谕档》、《电报档》、《洋务档》、《收电》、《交发档》、《宫中电报电旨》等档案,提出,“从二月二十七日至四月二十一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日子里,上奏、代奏或电奏的次数达154次,加入的人数超过2464人次。……在各省,封疆大吏电奏反对者(反对签订和约)己过其半数;在京城,翰林院、总理衙门、国子监、内阁、吏部官员皆有大规模的联名上书;举人们的单独上书也达到了31次,加入的人数达到了1555人次;举人们参加官员领衔的上书为7次,加入人数为135人次。"'四月初八日(5月2日),即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的上书共计十五件。”“由此可以证明,康有为组织的十八行省公车联名上书,并非都察院不收,而是康有为根本没有去送。”——摘编自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1)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不同?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述以康有为为代表的士大夫阶层对甲午战争失败的反应。(6分)(2)材料一、材料二两则材料相比较,哪则材料更具史料价值?请说明理由。(7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资本主义经济在时间上的非均衡发展主要表现为不同时期的显著波动。这种波动反映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为了更简明地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波动,麦迪森把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划分为1820—1913、1913—1950,1950—1973,1973—1992这样几个阶段。他列出了某些指标以显示各个阶段的增长状况和经济特征。见表1。资本主义发展不同阶段的周期特征与增长特征(16个国家的算术平均数)阶段时间GDP人均GDP非住宅固定资本存量出口量第一阶段1820—18701870—19132.22.51.01.42.94.03.9第二阶段1913—1950L91.21.71.0第三阶段1950—19734.93.85.58.6第四阶段 1973—19792.52.04.44.8表1——摘编自高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演变》根据表1概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任意选其中三个阶段),并分析其理由。(15分)19.有人说:中国历史“两千年看西安,五百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上海是中国近代发展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从图3中提取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互相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近代史知识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按所涂题号进行评分,不涂、多涂均按第一题评分;多答按所答第一题评分。20.【历史一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2分)材料甲午战败后,中国人奋起抗争,清政府的改革活动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赛跑。改革与革命的时间表改革之举革命之浪1901外务部1903商部1905学部(废科举)1906资政院1908《钦定宪法大纲》1909第一届咨议局会议1911年5月成立皇族内阁1911年11月宪法十九条1894兴中会成立1905同盟会成立1906萍浏醴起义1907广东惠州起义、广西镇南关起义1908安徽安庆新军起义1910广州新军起义1911年4月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11月武昌新军起义表2(1)根据材料,归纳20世纪初清政府改革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的中国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关系。(6分)21.【历史一一选修3:20世纪战争与和平】(12分)材料一日本的南进战略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罗斯福政府的对日政策发生了变化。1941年7月26日,美国冻结日本在美财产。8月1日,美国停止对日本全部石油输出。同时,美国没有放弃同日本达成妥协的努力,由于日美矛盾逐渐加深,谈判陷入僵局。11月中下旬,美国拒绝了日本的最后谈判方案之后,要求日本无条件从中国和印度支那全能撤军,放弃在华权利,德、意、日同盟条约不再有效。日本认为这是逼迫自己投降的最后通牒,决定以谈判为掩护,伺机发动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对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发动了突然袭击,以微小的损失为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随后,日本向美英正式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影响。(6分)22.【历史一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分)材料张骞汉中人(陕西固城),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募人出使大月氏,张骞应募出使。途中被匈奴抓去,拘禁十余年。他苦心保存着所持的“节。终率众逃脱。途中又被匈奴扣留年余,后趁匈奴内乱,逃归长安。张骞的任务虽未完成,可是他把沿途了解到的西域各国地形、物产和风俗,汇报于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奉命再次出使西域,与西域的乌孙人结成联盟,抗击匈奴。他派副使分别访向了中亚的大宛、康,大月氏,大夏等国,扩大了政治影响。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此后中西交通畅通,贸易大盛,东西方使者往来张骞所通道路,络绎不绝。后来印度佛教的输入,就是取道西域的。张骞是西汉开辟西域交通的第一个使者,他的勇敢、坚忍的优秀品质为后人所传诵。——摘编自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骞的历史贡献。(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取得成功的原因。(6分)茂名市2021届五校联盟高三级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知当时县与郡的出现都是服务于诸侯国的军事控制,故选A;材料中无法得知是否“普遍”存在,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知“郡”是否是在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事实上春秋已出现“郡”这种组织,但刚出现时尚未承担军事作用,排除C;因为国家没有统一,故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故D错误。2.答案D【解析】据材料,贾谊是主张要实行变革,不可再沿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故A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也无法体现汉初经济发展受阻,故排除B和C;贾谊认为商贾过度剥削农民,商富国穷,现在还有人建议“毋动”、“毋为”,实在令人叹息遗憾。这段材料泄露了一个信息,汉初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客观上有利于商贾的发展。3.【答案】A【解析】宋代官僚政治运行成熟,文官政治发达,“非理性政治因素在政治领域收到比较成功的抑制”是宋代的官僚机制对宗室外戚等权力形成一定的制约的结果,A正确;B不符合专制不断加强的史实,排除B;科举制的完备和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据为文官政治发达的表现,不能全面解释题干现象,故CD错误。4.【答案】C【解析】王守仁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两者只是方法论不同,不能说是否定,排除A;王守仁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发展,且儒学危机的出现魏晋之后,时间不符,排除B;个体意识由抑制到肯定,从本质上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发展,个体意识增强,体现新社会条件下儒学的新发展,故选C.宋明理学内部的分歧是表像,不是本质,排除D.5.【答案】B【解析】咨议局的成立体现了清政府开放的一面,但不能表明其从这里开始走向开放,故A错误;咨议局作为新建地方机构拥有决议地方大政,监督地方财政和行政之权,说明地方权力扩大,中央集权受到削弱,故B正确,C错误。成立谘议局是清政府为挽救其统治进行的改革,是地主阶级的改革,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故D错误。6.答案:C【解析】材料只是反映了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没有体现帝国主义的压迫,故A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生存状况,没有体现民族资本主义的斗争,故B错误;权利指政府权利,市场指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不可缺少的的要素,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特指资本主义经济,清政府不正式承认民族资本主义,南京国民政府官僚资本主义挤压民族资本反映了专制权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以民族资本主义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故C正确;民族资本主义在在19世纪末有喘息和发展的机会,故D错误。7.【答案】A【解析】民族自决是指处于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中共一大纲领提出: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到消灭阶级差别。二大纲领提出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共同追求是重建独立民族国家,故A正确;二大修改奋斗目标为建立民主共和国,故B错误;国共合作是中共三大的内容,故C错误;D项是中共一大的内容,不是两个纲领的共同的追求,故不选。8.【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参政会议的运行有利于国共两党实现双赢,故选C;国民党的政治威望提高是材料的片面现象,故不选A;联合政府得到普遍支持说法错误,排除B;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时间不符,排除D。9.【答案】A【解析】纪念抗战胜利10周年专栏文章强调打败日本是中国人民和苏联的功劳,反映了中苏关系友好,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20周年专栏文章对苏联出兵和援助未提,源于中苏关系恶化,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由此可见中国当时外交政策的转变,故A正确。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评价苏联对打败日本的贡献无关,故B错误;文化方针的变化与评价苏联对打败日本的贡献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C错误。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不影响中苏关系,故D错误。10.【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取消统购统销制度”、“农业总产值增长”可知,经济体制改革推动农业发展,故选A项;1992年十四大才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市场在农业发展的作用,没有体现所有制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开始”两字表达有误,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由以神庙建筑为主转为公共建筑为主”可知此时这些公共空间的增强,可以促进公民之间的平等,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增强城邦公民认同感,有利于培养公民意识,故选D项;A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A项;这种布局有利于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不一定能实现民主政治的稳定,排除B;这些公共建筑的出现,并不能反映民主政治成熟.排除C项。12【答案】B【解析】材料无法体现立法的形式是否简便灵活,排除A;古罗马商品经济发达,《法学总论》的内容集中在私法上,对物法做了详细阐述,物权法发达,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求,体现此法注重实际应用,故选B;材料体现《法学总论》对物法进行详细阐述,没有体现推崇公平公正的原则,排除C;物权法是用来调解民众之间关于物权的经济纠纷,而非注重调解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排除D。13.【答案】B【解析】A时间不符,排除A;B1642—1649年,英国发生两次内战,君主专制遭到严重的冲击,所以B正确;C项的表述太绝对,排除C;材料反映的现象主要是由经济发展和王权弱化引起的,与启蒙运动无关。17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才兴起,而D的表述是发展,程度不符,排除D。14.【答案】D【解析】奢侈品属于高端消费,不可能成为18世纪的法国的主流消费,故A错误;消费增加,女性工作,都无法说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所以B也是不正确;由于无法从材料获得女性的政治权利情况,所以无法证明女性政治地位状况,因此C是错的;为了满足国内消费增加的需求,18世纪的法国不仅加强对外贸易,也加速对外殖民扩张,所以D是正确的。15.【答案】D【解析】随着欧盟的扩大,欧盟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然而在政治上,各种法西斯组织异常猖獗,针对外国移民的暴力活动时有发生。由漫画中“不要犹太人”“不要穆斯林人”“不要北非人”“不要土耳其人”可知,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种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对于欧洲一体化的深入发展起着阻碍作用。故选D选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经济区域集团化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故排除B;材料没体现欧盟各国分歧日益扩大,故排除C。16.【答案】A【解析】由“如果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按市场汇率计算的GDP之比达到了3:2,那么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往往随之发生深刻且朝向冲突对抗的变化”和“当其经济规模达到美国的2/3的时候,美国对其政策都迅速做出了重大调整”可得出国家实力变化推动国际格局调整演进,故选A,苏联属于两极中的一极,故B说法错误;C的说法过于绝对且片面;材料主要强调国家实力的变化与国际格局的关系,D的说法不能准确反应两者关系,排除D。17.(1).不同:材料一认为康有为组织的18省联名上书,都察院不收;材料二认为康有为并没有送18省联名的上书。(4分)反应:午战争后,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普遍认 识到民族危机严重,纷纷上书,反对签订和约。(2分)(2).材料二比材料一更具史料价值。(1分)理由:材料一属于个人回忆,记述者本人为当事人,反映了记述者从自身立场出发对史实的记载,对研究记述者或史实有较高史料价值;但由于个人回忆包含记述者的主观意图,因此有时记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材料二属于史学研究,作者查阅了大量宫廷档案。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与回忆录相比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每点3分,共6分)18.答案:第一阶段特征:1870-1913年的经济发展比前50年较快。(1分);理由:第二次技术革命发展;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每点2分,共4分)第二阶段特征:1913-1950年的经济增长显著放慢。(1分)[来源:]理由:技术革命积累效应的减弱和工业化的基本完成;两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使资本积累受到严重挫折;世界市场的萎缩。(每点2分,共4分)第三阶段特征:1950-1973年的经济发展大大加快。(1分)理由:第三次技术革命兴起;欧洲和日本在战后的恢复和振兴。世界市场的空前扩展。(每点2分,共4分)第四阶段特征:1973年以后的经济增长则又明显地趋于缓慢。(1分)理由:经济滞胀;产业结构的变化。(每点2分,共4分)(注:选择其中三个阶段作答即可,总分不能超过15分)19.论题:列强侵略给近代上海带来了双重影响。(2分)阐释:19世纪中期以来,西方主要列强先后完成工业革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华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英国等列强先后获得了在中国上海建立租界的特权,如图中的巡捕房、工部局,严重破坏了中国主权。伴随着列强入侵,先进的工业文明也在上海得到传播,客观推动了上海的近代化进程。经济上,民族工业产生和发展,如图中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