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题型练习-实验探究题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第1页
期末题型练习-实验探究题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第2页
期末题型练习-实验探究题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第3页
期末题型练习-实验探究题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第4页
期末题型练习-实验探究题4-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省2023年八年级下册期末题型专练——实验探究题4

1.某同学参加课外拓展性活动,发现灵敏电流计内部结构与电动机、发电机内部结构类似(如图

甲)。出于好奇,该同学利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进行实验]去掉A电流计表面的透明面板,用手拨动指针,发现B电流计的指针发生了偏转。

[交流反思]在此实验中,与发电机功能相同的是(选填"A”或"B”)电流计。

[拓展提升]

①反方向再次拨动A电流计的指针,发现B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选填“改变”、“不

变”);

②该同学多次重复.上述实验后发现B指针偏转角度有时大有时小。查阅资料得知:通电导体

在磁场中的受力大小随电流大小的增大而增大;在其他条件相同时,仅让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增

大,产生的感应电流也增大。利用原器材可以让B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角度更大的操作

是O

2.电磁铁是通电产生磁的一种装置。为了使电磁铁断电立即消磁,我们往往采用消磁较快的软铁或

硅钢材料来制作铁芯。这样的电磁铁在通电时有磁性,吸引衔铁处于吸合状态;断电后磁性就随之

消失,吸合面与衔铁分离,处于分离状态(如图甲)。有些电磁铁在断开电源时铁芯仍具有残余磁性,

对衔铁存在磁力。这在电磁对接装置及其他特殊场合有一定的影响。某科研小组分析了影响电磁铁

对衔铁的残余磁力大小的因素,通过增加固有气隙厚度来降低对衔铁的残余磁力。经多次实验后,

分别绘制了电磁铁通电对衔铁的磁力和断电后对衔铁的残余磁力随固有气隙厚度的变化曲线(如图

乙、图丙)。

固有气隙厚度/亳*国有气隙厚度/毫米

乙丙

(1)将小磁针两个磁极依次靠近电磁铁铁芯顶端,若出现现象,则铁

芯仍存在残余磁性;

(2)根据乙、丙两图的信息并结合实际使用要求,请判断通过增加固有气隙厚度来减小残余磁力

是否可行?并说明理

(3)科研小组人员想在电磁铁断电的同时给铁芯适当加热,来进一步减弱铁芯的残余磁性,此设

想基于的假设是o

3.某兴趣小组利用多株发育状况一致的天竺葵,在适宜的相同温度下,做如图所示的有关光合作

用实验。实验操作和分组处理见下表:

进行操作和处理A组B组C组D组

①+++十

②小烧杯中加入等体积的液体足量NaoH溶蒸储水蒸馈水蒸储水

③用无色透明玻璃罩盖住植株和小++++

烧杯

④不同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60000勒克斯Iooo勒克60000勒克0勒克斯

斯斯

⑤取一叶片,脱色处理后,滴加等量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注:NaOH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表中的“+”表示有该项操作;勒克斯为光照强度单位,数值越大

表示光照越强。

(1)操作①具体是指:

(2)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

测得其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假设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N

的值表示。

(3)经过步骤⑤之后,有同学将A、C两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发现A组叶片没有变蓝,C组

叶片变为蓝色,可得出的结论是;

4.杆插植物方法简单,被人们广泛应用。托插时会去掉部分枝叶,其目的是通过.

来提高植物存活率;请你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提供的实验器材:长

势相似带叶枝条(海桐、梧桐、樟树植物三种枝条各若干)、剪刀、液体压强计的U形管2套、铁架

台2个、橡皮管若干、稀释的红墨水、凡士林、植物油。请写出具体实验步骤:

5.如图实验,关闭止水夹,通电使红磷燃烧。

(1)燃烧的现象是»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O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

为。

6.如图甲,植物能将太阳能贮存在中,所需的水是通常由(填器官名称)从

土壤中吸收。图乙为中国科学家首创的低碳生活新技术,在室温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

同时释放氧气,类似于自然界中植物的作用.

';j⅛.

A

/木ιr'n/

甲乙

7.按照下图,取两个大小相同的萝卜,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A、B萝卜洞内分别

装上等量的盐水和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萝卜洞内水的变化。试分析:(I)A萝卜洞里的水

变,B萝卜洞里的水变;(2)这个实验说明当细胞溶液的浓度周围水溶

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8.某研究小组在常温下设计如图实验。请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纱贷

纱布

内经

(1)该实验可探究的问题是;

(2)实验中的加热操作的作用是;

(3)预测两天后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实验中,小科制成简易电磁铁A、B,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

电路进行实验。

(1)小科通过观察来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2)不改变线圈匝数,要使电磁铁A、B的磁性增强,可以将滑片P向移(填“左”或

“右”);

(3)被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下端分散的原因

10.小科同学选用生长旺盛的蚕豆叶完成“植物体内的水是从哪里散发出来的,,活动。请回答:

(1)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比较叶片的上表皮和下表皮,气孔更多的是;

(2)视野中呈半月形的是细胞;

(3)小科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蚕豆叶表皮气孔结构,并把观察结果用铅笔绘制在圆圈内(如图),

接下去要表示各部分明暗的方法是(填字母)。

A.用铅笔涂抹B.用铅笔点出疏密不同的细点

11.为破解原子结构的奥秘,一代又一代科学家进行了不懈探索。

1897年,汤姆生提出了一个原子模型: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

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样镶嵌在其中。

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为探索原子的内部结构,用带正电的α粒子轰击金属箔,发现有如

下现象:①大多数a粒子能穿透金属箔而不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②有小部分a粒子改变了原来的

运动方向;③有极少部分a粒子被弹了回来。

1913年,丹麦科学家波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

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1)卢瑟福的a粒子轰击金属箔实验现象中,能证明原子核带正电的现象是(填序

号);

(2)反映卢瑟福a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结果的示意图最合理的是(填字母);

A.fV

B.

(3)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对你有哪些启示?

(写出一点即可)。

12.质量守恒是所有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的定律。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装置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步

骤如下:①按如图方式将椎形瓶置于天平托盘上,调节天平平衡;②取下锥形瓶,然后使稀盐酸和

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③充分反应后,将锥形瓶放回左盘,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气球

(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

是;

(2)步骤③中发现天平不平衡,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

是;

(3)关于上述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

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

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则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C.天平不平衡,是因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发生改变

五、实验探究题(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3.选取有白斑叶片和绿色叶片的牵牛花进行如图所示的光合作用实验,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已知

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

闪(白斑叶)

(1)将此装置暗处理一昼夜的目的是n

(2)选择图1中乙叶片和叶片可探究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3)图2中小烧杯内的液体是。

(4)清洗后,分别向四片叶子滴加碘液,变成蓝色的。

A.甲叶未覆盖铝箔的部分B.甲叶覆盖铝箔的部分

C.乙叶D.丙叶的绿色部分

E.丙叶的白斑部分F.丁叶

14.小叶同学在研究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密度(单位面积气孔数目)时,采用了以下四种方案进行

实验。

方案一:用显微镜观察同一张蚕豆叶片的上、下表皮装片.

方案二:把新鲜的蚕豆叶片浸没在60℃左右的热水中(如图2所示),观察叶片两面的气泡数目。

方案三:在一株生长旺盛的蚕豆植株上选取一片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的水分吸干,将

两张浸有氯化钻溶液的蓝色滤纸(遇水会变红)相对应地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并用回形针将其

固定,观察贴在叶片上、下表皮上的滤纸,哪一张先变色,哪一张的颜色深-一些。

方案四:取3株大小、来源相同、具有等量叶片的该植物嫩枝,按图四所示方法处理。

图1超2图3图4

(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选填"A"或"B")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

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

是。

(4)在方案四中,实验开始时,先将各装置的质量调至80克,其后每隔4小时测一次各装置的

质量,直至实验结束。该实验结束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e.若该植物叶片的

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mc-mB(mB-∏u)(选填或"=”)。

15.利用加热高锈酸钾的方法,验证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如图,小科将适量高镒酸钾装入试

管,塞入一团棉花并测出试管、棉花与药品的总质量为m∣°加热使之充分反应后,测得量筒中气体

体积为V,再次测得反应装置与物质总质量为m2,己知常温常压下氧气密度为p。据此请回答:

(1)实验时,当导管口收集气体(选填字母)

A.连续均匀冒气泡时B.有气泡产生时

(2)写出高镒酸钾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o

(3)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发现:m∣-m2≠pV,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

①甲同学认为造成这一实验结果的原因可能是试管中高镒酸钾没有完全分解。他的猜想合理吗?_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

②请你再提出一条造成实验数据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的原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小乐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和药品进行相关气体的制取实验(部分固定装置已省略),据图回答问

纱布包

品⅛M-

料l

管⅜b

F咻药

则装置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为,若小乐选择装置E收集了一瓶氧气,测得氧气的纯度偏低,

原因可能是(选填序号)。

①收集气体前,集气瓶中没有注满水②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

③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④收集气体后,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

(2)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二氧化碳的装置为(从装置A〜E中选填),小乐尝试用装置F

制取二氧化碳,请简要描述操作过

程:O

17.为了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和叶面积的关系,小乐设计了如下实验:

表示不含染液表示含染液

①取两支树龄相同、生长状况相似的同种植物枝条,;

②把枝条放入盛有红色染液的烧杯中;

(3)1小时后,把枝条洗净,并在两支枝条的等高位置切出相应的切片(横切面中出现红色染液部

分表明有水分经过)。

(1)将实验步骤①补充完整。

(2)本实验可通过比较,判断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

(3)从实验结果可知,植物运输水分的速率和叶面积大小的关系

是:。

(4)根据实验结论,在移栽植物时,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应该采取的措施

是O

18.小乐为了证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选择一株生长健康的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

②在天竺葵上选定两片叶,按图甲所示进行处理,然后将天竺葵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

③光照结束后,取下两片叶,按图乙所示进行水浴加热,用清水漂洗后,滴加碘液。

(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其目的是。

(2)如图甲所示,X应为。

(3)如图乙所示,小烧杯中液体Y的名称及作用是“

(4)步骤③滴加碘液后,若观察到只有(选填"A”或"B”)叶片变蓝,则可证明“植物

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19.在研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这一猜想时,小乐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其中电

磁铁M用绝缘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并保持其与软铁块N的距离不变。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①断开开关,按图组装实验装置,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最右端。用已调零的电子测力计测出

软铁块N对电子测力计的压力FO并记录;

②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到适当位置,读出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I和电子测力计的示

数F;

③仿照步骤②再进行两次实验。

(1)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除了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外,还起到的作

用。

(2)根据上述实验步骤,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

(3)若随着电流表的示数I增大,电子测力计的示数F(选填“增大”或“减小”),则可

得出“对于同一电磁铁,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电磁铁的磁性越强”的结论。

20.针对“感应电流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一问题,小乐进行了如下探究:

建立猜想: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足够大的蹄形磁体放在水平面上,绝缘硬棒ab、Cd可拉动导体PQ水平向

右运动(导体PQ运动区域的磁场强度相同)。

(I)小乐建立上述猜想的依据是: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就越大,转化成的—

能就越多。

(2)小乐利用上述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操作:让导体PQ先后以(选填“相同”或“不

同”)的速度水平向右运动;同一次实验,应使导体PQ做(选填“匀速”或“变速”)运动。

(3)若小乐的猜想正确,则观察到的现象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在观察“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活动中,小明按照如图组装实验器材。

(1)小明先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的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接通电源,看到直导线向左

运动,若改变电源正负极并将磁体的两极对调,接通电源后,将观察到直导线向(选填

“左”或“右”)运动。

(2)观察“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活动后,小明又接着探究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的大小与什

么因素有关。他的猜想如下:

猜想1: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大小与直导线的长度有关;

猜想2: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大小与磁场的强弱有关;

猜想3:磁场对电流作用力的大小与导线中的电流大小有关。

小明决定对猜想3进行探究。他在图中器材的基础上,可以添加一个o

(3)本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O

22.某同学为了探究二氧化镒对H2O2分解速率的影响,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略去)进行实

验,其中实验1、实验2加入二氧化镒,实验3不加,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实验1实验2实验3

2%的H2O2溶液体积/毫升202020

温度/摄氏度208020

相同时间集气瓶内气体体积较多最多最少

(1)三组实验中,分解速率最快的是,你的判断依据

是。

(2)实验2中测定的反应速率往往相比真实值会偏大,其原因

是o

23.为进一步探究原子的结构,1911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进行了著名的α粒子(带正电)轰击金箔

实验。

【收集证据】①绝大多数a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②只有少数a粒子发生了的

偏转,并且有极少数a粒子的偏转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达到180。。

【解释与结论】

(1)要发生大角度的散射,说明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到了一个很小的结构且该结构带有与a

粒子电性相同的电荷,这个很小的结构指的是;

(2)能说明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证据是;(选填序号)

(3)根据卢瑟福的实验所产生的现象,能够获得的结论是;

A.原子核体积很小B.原子核质量较大

C.原子核带正电D.核外电子带负电

24.我校科学兴趣小组测定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其方法是:将样品与盐酸反应,测

定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再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测定二氧化碳

的质量,他们设计了以下三种方案,请帮助他们完成设计方案:

方案一:称量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的(选填“增大”或“减小”)量。

方案二:称量吸收二氧化碳前后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容器质量的(选填“增大”或“减小”)

量。

方案三:选用图中(填“甲”或“乙”)装置可测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再根据

此时二氧化碳的,可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图中水面上油层所起到的作用

是。

答案解析部分

L【答案】A;改变;加快A指针的拨动速度(或相同时间内增大指针的拨动幅度)。

【解析】【分析】【交流反思】发电机的工作原理为电磁感应,即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

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将机械能转化电能;

【拓展提升】①反方向拨动A的指针时,导体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产生感应电流的方向相反。当通

过B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时,指针受到的作用力方向相反,因此摆动方向相反;

②B电流计的指针偏转幅度增大,那么通过它电流增大,则A切割磁感线的速度增大,即A指针的

拨动速度增大,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交流反思]在此实验中,拨动A的指针∙,A的线圈切割磁感线产生反应电流,从而使B指

针摆动,则与发电机功能相同的是电流计。

【拓展提升】①反方向再次拨动A电流计的指针,发现B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改变;

②利用原器材可以让B电流计的指针偏转角度更大的操作是:加快A指针的拨动速度(或相同时间

内增大指针的拨动幅度)。

2.【答案】(1)其中一次磁极被排斥

(2)可行,随着固有气隙厚度的增加,残金磁力减少相对值比较大,通电时磁力减少相对量较少;

(3)温度越高磁性越弱(其他合理解释均可)

【解析】【分析】(1)如果电磁铁的铁芯存在残余磁性,那么将小磁针的两个磁极靠近时,肯定有一

次为同极,它们之间相互排斥。

(2)根据丙图分析衔铁剩余磁性随气隙厚度的变化规律即可;

(3)根据“给铁芯适当加热,来进一步减弱铁芯的残余磁性“,分析磁性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即可。

【解答】(1)将小磁针两个磁极依次靠近电磁铁铁芯顶端,若出现其中一次磁极被排斥现象,则铁

芯仍存在残余磁性;

(2)根据乙、丙两图的信息并结合实际使用要求,请判断通过增加固有气隙厚度来减小残余磁力可

行,理由:随着固有气隙厚度的增加,残金磁力减少相对值比较大,通电时磁力减少相对量较少;

(3)科研小组人员想在电磁铁断电的同时给铁芯适当加热,来进一步减弱铁芯的残余磁性,此设想

基于的假设是:温度越高磁性越弱。

3.【答案】(1)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

(2)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解析】【分析】进行有关光合作用实验时,先对植物进行暗处理24小时,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

机物,以免影响实验结果。绿色植物在有光条件下,即进行呼吸作用又进行光合作用,而在无光条

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要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有机物,而进行呼吸作用时则会分解

有机物释放二氧化碳。

【解答】(1)操作①具体是指对几组天竺葵进行暗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

以消耗掉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C组天竺葵在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即进行光合作用,又进行呼吸作用,而D组天竺葵在0

勒克斯光照条件下只进行呼吸作用。设天竺葵经过步骤①暗处理后,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的干重为

a,经过步骤④处理后,从C、D组植株厚度一致的叶片上各取面积为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测得其

干重分别为M克和N克,各组实验所用天竺葵植株叶片的呼吸作用强弱相同,则M=a+在60000勒

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5小时4平方厘米

大小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质量,N=a-5小时4平方厘米大小叶片只进行呼吸作用消耗的

有机物质量,所以,M—N的值表示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

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

(3)由表中信息可知,A、C两组实验变量是氢氧化钠溶液。A组小烧杯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

二氧化碳,因此A组天竺葵因不能吸收足量二氧化碳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以用碘液处

理后叶片不变蓝;C组小烧杯中是蒸储水,不影响天竺葵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所

以用碘液处理后叶片变蓝。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故答案为:(1)喑处理24小时(或遮光处理24小时或无光处理);(2)60000勒克斯光照强度下处理

5小时后,4平方厘米叶片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质量;(3)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4.【答案】减弱植物蒸腾作用;①设置自变量(叶);②控制无关变量;③观察并记录因变量(测量并

记录相同时间内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④普遍性结论得出(换用其他品种植物重复以上实验):

⑤写出预期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

程。在杆插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可以降低植物叶片的蒸腾作用,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提

高植物的存活率。

【解答】托插时会去掉部分枝叶,其目的是通过减弱植物蒸腾作用来提高植物存活率。具体实验步

骤:①设置自变量(叶);②控制无关变量;③观察并记录因变量(测量并记录相同时间内U形管中

液面的高度差);④普遍性结论得出(换用其他品种植物重复以上实验);⑤写出预期结果并得出相

应结论

故答案为:减弱植物蒸腾作用;①设置自变量(叶);②控制无关变量;③观察并记录因变量(测量

并记录相同时间内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④普遍性结论得出(换用其他品种植物重复以上实

验);⑤写出预期结果并得出相应结论

5.【答案】(1)产生大量白烟

(2)集气瓶内的氧气已经耗尽

(3)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最后集气瓶中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解析】【分析】(1)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

(2)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

(3)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后,气压减小,烧杯中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进入集气瓶。当水的体

积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时,瓶内气压与大气压强相等,水就停止进入瓶内了。

【解答】(1)红磷燃烧,即与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而五氧化二磷为白色粉末,那么燃烧的现

象是产生大量白烟。

(2)红磷燃烧一段时间后,自动熄灭了,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是集气瓶内的氧气已经耗尽。

(3)冷却后,松开止水夹,你观察到的现象为: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内,最后集气瓶中的水约占

集气瓶容积的1/5»

6.【答案】有机物;根;光合

【解析】【分析】(1)植物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BF某有机物+氧气,进行的主要器官是

叶。

(2)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解答】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水分由根从土壤中吸

收,再由导管运输到茎、叶等器官,供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利用。

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呼吸作用是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自然界中将二氧化碳

转化为氧气的唯一途径就是光合作用,所以图乙在室温光照下,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同时释放

氧气,类似于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有机物根光合

7.【答案】多;少;大于

【解析】【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

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解答】(1)在A萝卜洞中灌入浓盐水,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小于浓盐水的浓度,萝卜细胞会失

水,导致A萝卜洞里的水变多;在B萝卜洞内灌入等量的清水,萝卜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外部清

水,所以萝卜细胞会吸水,B萝卜洞里的水变少。

(2)这个实验说明当细胞溶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

故答案为:(1)多;硬(2)大于

8.【答案】(1)泥土中有无微生物

(2)杀死微生物,作对照

(3)甲瓶中无明显现象,乙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解析】【分析】控制变量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概念,是指那些除了实验因素(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

响实验结果的变量,这些变量不是本实验所要研究的变量,所以又称无关变量、无关因子、非实验

因素或非实验因子。土壤是指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的物质,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

分、空气、微生物等组成,能生长植物。

【解答】(1)由甲乙实验装置可知,该实验通过观察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的现象,来验证土壤中

是否存在微生物;

(2)强热处理的土壤中的微生物都被杀死了,与乙组形成对•照;

(3)甲组中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无法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甲组澄清石灰水没有明显现象,而乙组土壤

中存在微生物,其呼吸作用会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乙组的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

故答案为:(1)泥土中有无微生物;(2)杀死微生物,作对照;(3)甲瓶中无明显现象,乙瓶中澄

清石灰水变浑浊。

9.【答案】(1)吸起大头针数量的多少

(2)左

(3)大头针被磁化,同一端的磁性相同,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解析】【分析】(1)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数量越多,说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2)当线圈匝数不变时,可以通过增大电流增大电磁铁的磁性强弱;

(3)根据磁化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

【解答】(1)小科通过观察吸起大头针数量的多少来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

(2)电磁铁A、B的磁性增强,则通过电路的电流增大,而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减小,因此滑片应该

向左移动。

(3)被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下端分散的原因是:大头针被磁化,同一端的磁性相同,同名磁极相互

排斥。

10.【答案】(1)下表皮

(2)保卫

(3)B

【解析】【分析】植物的水分是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的,气孔在太阳猛烈照耀下会关闭。

【解答】(1)叶片的上下表皮上都有气孔,其中下表皮上的气孔较多。

(2)保卫细胞之间形成的凸透镜状的小孔称为气孔,视野中呈半月形的是保卫细胞。

(3)可以用铅笔点出疏密不同的细点表示图中各部分明暗,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下表皮(2)保卫(3)B

11.【答案】(1)(2)

(2)A

(3)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借助建立模型、认识原子结构逐渐接近本质等

【解析】【分析】(1)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据此分析;

(2)根据题目对α粒子运动情况的描述分析;

(3)根据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认识分析解答。

【解答】(1)根据②“有小部分α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方向”,说明它们受到了排斥力,则a粒子

与原子核带同种电荷。因为a粒子带正电荷,所以原子核带正电荷。

(2)根据题目描述可知,大多数a粒子没有受到排斥力继续沿原来的方向运动,只有靠近原子核的

a粒子受到排斥力而改变了运动方向,甚至有极少数的撞击到原子核上被完全反射回来,故选A。

(3)上述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对我的启示:科学模型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人类借助

建立模型、认识原子结构逐渐接近本质。

12•【答案】(1)将气球中的大理石物末倒入锥形瓶中

(2)气球受到浮力(或装置漏气)

(3)A

【解析】【分析】(1)稀盐酸在锥形瓶中,而大理石粉末在气球中,将气球中的粉末倒入锥形瓶最

后,可以使二者充分接触。

(2)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气球的体积膨胀,于是它受到的浮力增大,对天平托盘的压力减小,导

致左右两边的托盘不平衡。

(3)根据对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分析判断。

【解答】(1)步骤②中使稀盐酸和大理石粉末充分接触,其操作是:将气球中的大理石物末倒入锥

形瓶中。

(2)步骤③中发现天平不平衡,导致出现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气球受到浮力(或装置漏气)。

(3)A.使用气球的目的,是防止生成物从密封系统中逸出,故A正确;

B.若大理石粉末质量不足,则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但是物质的总质量并没有发生改变,因

此则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B错误;

C.天平不平衡,是因反应前后气球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或者装置可能漏气,而原子的种类和数目

保持不变,故C错误。

故选A0

13.【答案】(1)消耗植物体内原有的有机物,以免干扰实验

(2)T

(3)酒精

(4)A;C;D

【解析】【分析】本实验主要探究何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同时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

【解答】(1)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绿叶中原含有淀粉,因此将它放

置在黑暗处通过呼吸作用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避免对实验的干扰。

(2)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氢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因此乙

叶中没有二氧化碳,与丙叶形成对照实验。

(3)脱色时,酒精要隔水加热是因为酒精的燃点低,防止酒精燃烧发生危险,因此图2中小烧杯内

的液体是酒精。

(4)A、甲叶未覆盖铝箔的部分,这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滴加碘液能够变蓝,A符

合题意;

B、甲叶覆盖铝箔的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遇碘液不变蓝,B不符合题意;

C、乙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因此滴加碘液会变蓝,C符合题意;

D、丙叶的绿色部分能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遇碘液能变蓝,D符合题意;

E:丙叶的白斑部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遇碘液不变蓝,E不符合题意;

F、丁叶由于瓶子中有氢氧化钠溶液,而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

料,因此丁叶滴加碘液不变蓝,F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消耗植物体内原有的有机物,以免干扰实验(2)T(3)酒精(4)ACD

14.【答案】(1)A

(2)多或密度大

(3)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

(4)<

【解析】【分析】装置A由于叶子未处理,所以能正常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快,装

置B中叶子的下表皮被用凡士林涂抹,所以下表皮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而上表皮照样可以进行,所

以试管内的水减少的比较慢,而装置C中叶子的上、下表皮都用凡士林涂抹,和装置D没有叶子一

样所以植物无法进行蒸腾作用,试管内的水不减少。

【解答】(1)采用方案一可观察到图1中细胞A的气孔张开。

(2)方案二中观察到叶片下表面气泡多,说明叶片下表皮气孔比上表皮多或密度大。

(3)小叶采用方案三进行实验,贴上滤纸后经过一段时间,发现两张蓝色滤纸颜色都变为一样

红。于是认为蚕豆叶片上、下表皮气孔同样多,与方案二实验结论不一致,可能原因是贴上滤纸时

间过长或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

(4)A叶片不处理蒸腾作用最大,mA最小,B叶片下表面涂凡士林,只用气孔少的上表面进行蒸

腾作用,∏⅛大于mA,C叶片两面涂上凡士林,因此不进行蒸腾作用,me最大,因此该实验结束

时,A、B、C装置的总质量分别为mA、mB、me,若该植物叶片的下表皮气孔密度比上表皮大,则

r∏c-mB<mB-mAo

故答案为:(1)A(2)多而密度大(3)(4)贴上滤纸时间过长/未用滤纸将叶表皮擦干(4)<

15.【答案】(1)B

(2)2KMnO4⅛K2MnO4+MnO2+O2↑

(3)不合理;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使用的高锌酸钾中含有水分/实验中

有部分高镒酸钾进入导管/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解析】【分析】(1)如果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就不能有气体的损耗,即无论是试管内的空气

还是生成的氧气都要收集到,据此分析判断。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3)①在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无论高锯酸钾是否完全分解,只要生成的气体没有损失,

那么装置的总质量就保持不变,就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②根据实验的过程分析可能造成实验数据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的原因。

【解答】(1)实验时,为了防止气体溢出,则当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时就要收集气体,故选B。

(2)高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锈酸钾、二氧化镒和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金

κ2Mn04÷Mn02÷02↑;

(3)①我认为甲同学的猜想不合理;

②造成实验数据与质量守恒定律不符的原因:

①停止加热时,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造成氧气没有被全部收集;

②使用的高镒酸钾中含有水分,受热后蒸发使固体药品的质量偏小;

③实验中有部分高锦酸钾进入导管,从而使高镒酸钾的质量偏小;

④未调节量筒内外液面相平就读数。

16.【答案】(1)2KC1O=22KC1+3O↑;①②

3Δ2

(2)BC;挤压软塑料管,将其内的液体药品压入上部,与纱布包中的块状固体药品接触。

【解析】【分析】(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氧气的纯度较低,其

实就是其中混入了空气,据此分析判断。

(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气体发生装置。根据装置F的特点和实验要求分析它

的操作过程。

【解答】(1)装置A为“固态加热型“,适用于反应物为固体且需要加热的反应,因为试管口没有放

上棉花,所以为氯酸钾在二氧化镒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方程式为:2KC1O.,

Mno2

=2KC1+3O2↑。

Δ

①收集气体前,集气瓶中没有注满水,那么瓶中存在空气,会导致氧气不纯,故①正确;

②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立刻收集,那么收集到的气体中含有空气,会导致氧气不纯,故②正

确;

③收集气体后,集气瓶中仍有少量水,只会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体积偏小,而不会影响氧气的纯度,

故③错误;

④收集气体后,集气瓶正放在桌面上,由于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因此氧气集中在瓶内,几乎不会

影响氧气的纯度,故④错误。

故选①②。

(2)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应该选择“固液常温型”,即选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且密度大于空气,因此选择“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选C。

小乐尝试用装置F制取二氧化碳,其操作过程:挤压软塑料管,将其内的液体药品压入上部,与纱

布包中的块状固体药品接触。

17.【答案】(1)分别留下6片和3片叶片

(2)茎中红色染液上升的长度

(3)植物叶面积越大,运输水分的速率越大

(4)剪去部分枝叶(叶片)

【解析】【分析】本题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和叶面积的关系。

【解答】(1)实验步骤①补充完整分别留下6片和3片叶片。

(2)导管的功能是把从根部吸收的水和无机盐输送到全身各器官,运输方向自下而上,而导管会变

红,因此本实验可通过比较茎中红色染液上升的长度,判断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速率。

(3)通过观察图片的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植物叶面积越大,运输水分的速率越大。

(4)由于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导管变红,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剪去部分枝叶能够减少水分的

散失。

故答案为:(1)分别留下6片和3片叶片(2)茎中红色染液上升的长度(3)植物叶面积越大,运

输水分的速率越大(4)剪去部分枝叶(叶片)

18•【答案】(1)转运和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2)20mLNaOH溶液

(3)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

(4)B

【解析】【分析】(1)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

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

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

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将天竺葵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昼夜,为了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实验前将植株放在黑暗

处一昼夜,目的是消耗叶片内原有的有机物。

(2)“A、B两组作为一组对照实验“,B装置清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A装置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

氧化碳,致使A装置内没有二氧化碳,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

(3)如图乙所示,小烧杯中液体Y的名称及作用是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因为把叶片放入盛

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目的是用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素,使叶片由绿色变成黄白色.便

于观察到淀粉遇碘变蓝的颜色反应。

(4)B装置内有二氧化碳,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变蓝色;A装置内无二氧化

碳,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色。

故答案为:(1)转运和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淀粉(2)20mLNaOH溶液(3)酒精,溶解叶片中的叶绿

素(4)B

19.【答案】(1)改变电路中电流大小

123

■A

FGN

F-N

(3)减小

【解析】【分析】(1)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①改变电阻,从而调节电流的大小;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