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新版)_第1页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新版)_第2页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新版)_第3页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新版)_第4页
新改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学年第二学期

新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本册由“生物与环境”“船的研究”“环境与我们”和“热”四个单元组成,分别隶属于“生命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和“物质科学领域”。本册教科书的整体编排,以核心概念的进阶发展为线索,整体设计教学活动,兼顾四个领域的年段安排,着力发展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四个单元的设计,充分考虑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按照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与内容,精心设计探究实践的主题,通过学生实践,帮助学生建构起相关科学概念。同时注重对比实验在不同年段的进阶安排,四个单元的设计与编排在实验方法上有新的安排,在技术与工程实践上有了比较明确的要求。2.单元概述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在学生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进行过观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教学活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绿豆切入,再扩展到其他植物、动物以及非生物因素,让学生经历从个体研究到发现联系、再到形成系统意识的学习过程。本单元共7课,从研究植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开始,接着研究动物对环境的生存需求,最后探索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初步建构“生态系统”的概念。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联系的认识逐渐加深,最终形成较为系统的认识,初步建立“大自然”观。本单元明确提出“对比实验需要控制改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为变量控制实验打下基础。第二单元“船的研究”:与上一版的“浮力”单元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以船的材料、结构、动力等发展演变为内容,引导学生在认识、设计、制作船的实践活动中,初步感知浮力,体验生产生活需求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本单元以船的演化史为线索,引导学生认识造船技术经历了材料、结构、动力等方面的发展历程;开展设计与制作船的动手实践活动,深入体验人类为了提升船只的载重量、稳定性、动力性能,对造船材料、内外部构造、动力装置等进行的不断改进和发明。本单元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技术与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在优化工程模型中发展动手能力,体会技术与工程的思维特点。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内容。先从宏观方面入手,介绍地球为人类提供的珍贵而独特的生存条件,以及地球面临的复杂、严重的环境问题,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同时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问题的欲望。再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研究学生经常接触的水资源问题和垃圾处理问题、合理利用能源问题、资源再生问题等,让学生感受到环境问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最后以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为目标导向,由学生分组讨论并模拟答辩现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对几个环境问题的探索,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帮助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第四单元“热”:从观察水温的变化开始,对热现象进行观察。然后观察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变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一系列的活动。建构热与物体变化的关系,从而了解热作为能量的一种形式,与人们生活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探究,可以促进学生提升探究能力和探究兴趣。在研究热传递的方式后,利用热传递的性质来创造性地制作保温杯,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建构这些主要概念。二、学情分析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学生已经历过对生物个体基本特征的观察、认识、研究活动,对于生物与环境的联系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零散、模糊。在实践研究方面,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公平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等。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一步学习对比实验控制变量的探究技能,发展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示的方法梳理较为复杂的生物关系。此外,他们还将经历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实践活动,这些都将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第二单元“船的研究”:船是日常生产生活中常见而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船的发展史也是人类科技进步的历史,学生一般都有所了解,也十分感兴趣。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小学阶段不再强调“浮力”概念,也不再具体研究浮力、重力与物体沉浮的关系。因此本单元将重点引导学生运用技术与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在情景化、真实化的实践活动中,体验社会需求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的过程。学生在一个个技术与工程的实践性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和动手能力。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五年级学生对“环境污染”已有一定认识,并且具有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有部分学生还可能参与过一些环保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研究每天都在接触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垃圾处理问题、能源利用问题、资源再生问题,最后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从而让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促使学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第四单元“热”:在小学五年级,让学生探究“热”,主要是观察和思考一些与物体冷热程度有关的热现象。例如,探究物质在热量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不易察觉的变化,气体、固体和液体三态的转化及与温度的关系、热量转移(传递)的过程、材料的导热性能等。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上述内容的学习,关键在于实验探究。他们需要在科学规范的实验中,观察与交流热传递的现象,了解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在研究热传递的方式后,利用热传递的性质来创造性地制作保温杯。三、单元教学目标(一)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2)植物可以吸收阳光、空气和水分,并在绿色叶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养分。(3)动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栖息地能满足动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4)动植物的身体结构有助于适应其生存的环境。(5)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会通过一些特定行为来适应环境的变化。(6)不同动物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动物的生存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如植物为动物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见的植物和动物之间就形成了吃与被吃的链状关系。(7)由于自然或人为影响引起栖息地改变,会对生活在该地的动植物产生影响。(8)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生态系统。科学探究目标(1)能基于已有种植经验,从种子的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问题。(2)能基于已有的知识,对种子萌发条件、生长环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3)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对比实验探究计划。(4)有控制变量的意识,能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长环境。(5)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信息。(6)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概念图、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结果。(7)能基于所学的知识,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研究报告。(8)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研究动物和植物与其生存环境所需条件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2)能基于观察与调查等实践活动所得信息为依据做出严谨的判断,但不急于下结论。(3)在科学研讨活动中,能基于集体论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从而完善自己的认识。(4)能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并调整自己的观点,最终形成集体的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人类、动植物、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2)在科学实践研究中,发现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生物与同区域内其他生物、非生物都有密切联系,形成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3)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生物的生存产生影响,因此通过保护环境就可以保护其他生物。(二)第二单元“船的研究”科学概念目标(1)不同时期的船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2)科学技术在改变着船,推动着船的发展。(3)船由船舱、船舵、龙骨等多个系统组成,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4)浮的材料和沉的材料都可以制造船,改变材料的结构可以改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5)相同质量和相同大小的材料,制作的船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就越容易浮在水面上。(6)一个人工产品的完成一般会经历“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技术与工程过程(7)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推动着科学、技术与工程的发展,船的技术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进程。科学探究目标(1)通过实验认识船的形状、结构与阻力、载重量和稳定性之间的关系。(2)探索用多种沉浮材料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和结构,提高船的载重量和稳定性。(3)尝试将情景转化为具体的工程技术问题,通过设计、制作、评测与完善等过程,运用科学、数学、技术、工程等学习方式,在优化工程模型中发展动手能力。(4)经历“设计—制作—测试—分析—改进—再设计”工程实验典型过程。(5)能根据问题或要求进行设计,并按设计方案制作或改进小船。(6)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设计和制作一艘符合一定标准的小船,并不断完善它的性能。科学态度目标(1)在认识船的发展史中,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2)在设计制作船的活动中,体验“做”的成功和乐趣,激发运用科学、技术与工程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培养综合所学知识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3)在设计制作一艘小船的活动中,建立质量和成本等意识。(4)能够根据任务要求,从资源可行性、社会环境效益等方面开展评估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感受船的发明和技术革新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深远变化和影响。(2)了解人类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3)感受到技术与工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与科学具有同等价值和地位,为人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的条件。(2)我们面临复杂而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造成的。(3)淡水资源很紧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淡水,而新技术能帮助我们节约用水(4)人们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垃圾危害环境。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很多种,要有效地解决垃圾问题,一定要进行垃圾分类。(5)要节约能源,合理使用能源。(6)资源宝贵,要节约资源。有些资源可以再生利用。(7)实际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我们可以努力改善环境,与环境和谐相处。科学探究目标(1)列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并交流讨论,分析哪些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2)调查家庭一个月的生活用水,并利用图表进行比较、分析。(3)统计家庭一天产生的生活垃圾总量,并与同学交流。(4)模拟温室效应实验。(5)讨论合理使用能源的方法。(6)模拟再生纸的制作。(7)分析一个实际的环境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交流。科学态度目标(1)感受到地球家园环境的珍贵。(2)意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的严重程度。(3)关注垃圾的处理、水资源紧缺、水污染等环境问题。(4)培养强烈的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节约用水、节约资源的习惯。(5)培养强烈的能源意识,养成合理利用能源、节约能源的习惯。(6)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7)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知道新技术可以有效节约水资源,新能源更加绿色环保。(四)第四单元“热”科学概念目标(1)热是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热量变化导致了温度变化。(2)温度变化是影响水结冰和水沸腾过程的主要因素。(3)温度变化形成了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4)气温变化形成了自然界的云、雾、霜、雪等。(5)热通常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6)两个系统在发生传热的条件下趋向于热平衡。(7)热可以在物体间和物体内传递,发现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递热。(8)热可以通过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9)不同物体的导热性是不一样的。(10)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11)多种因素影响了热传递,确定这些因素应用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12)保温技术、散热技术不断地发展,并应用在各种产品上。科学探究目标(1)能熟练使用温度计测量各种热现象中的温度变化。(2)尝试从事物的结构、变化的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3)能借助以温度计、感温纸带、感温粉末等材料,采用重复测试等方式来搜集热传递的相关证据。(4)能运用箭头、图画、符号等来记录热传递的方向。(5)能分析雾、雨、雪、露、霜、雹等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6)能获取多个证据支持研究的观点,尝试利用多种方式认识事物。(7)能运用分析、比较、推理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8)能有效开展热传递的实验;能用图形表示自己的研究结果。(9)能运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从实验证据中发现物体导热性能的差异。(10)能合乎规范地开展传热实验,知道交流科学探究需要经历一定的有序步骤,并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11)能根据热传递的原理创作保温杯,尝试自主设计开发产品,并在研究后改进产品。科学态度目标(1)亲历热传递的变化及相关关系的研究过程,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2)讨论热传递的原因,以事实为依据做出判断。(3)感受到实验方法的选择和改进会对实验数据的准确性产生影响。(4)体验从热量的传递角度认识效率。(5)能和别人一起合作交流,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想法。(6)养成运用探究的证据进行信息加工,科学地表述探究的规律。(7)激发设计研究保温杯的兴趣,能不断进行尝试和创新。(8)知道科学调查可以采用多种形式,乐于进行科学调查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通过描述生活、自然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热传递的一些特点。(2)温度计能测量温度是应用了科学的规律。(3)描述各种各样的热传递和生产、生活的关系。(4)讨论材料因为导热性能的不同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同的应用。(5)了解观察工具的精密化能使研究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质。(6)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过程。(7)认识到人类的好奇心和社会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8)考察生活中常见的保温制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四、主要教学措施了解学生前概念,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开展教学。落实实验材料,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收集和整合资源,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五、教学进度表本册每个单元各有7个教学内容,共计28个教学内容。完成一个单元的教学一般需7课时,加上单元学习总结,每个单元需10课时,四个单元需40课时,期末复习一般需10课时,初步估计一学期需50课时左右。周次起止日期预定教学内容实际教学备注12.13-2.19始业教育课22.20-2.261-1《种子发芽实验》1-2《比较种子发芽实验》机动32.27-3.51-3《绿豆苗的生长》1-4《蚯蚓的选择》1-5《当环境改变了》43.6-3.121-6《食物链和食物网》1-7《设计和制作生态瓶》机动53.13-3.19第一单元学习总结2-1《船的历史》2-2《用浮的材料造船》63.20-3.262-3《用沉的材料造船》2-4《增加船的载重量》机动73.27-4.22-5《给船装上动力》2-6《设计我们的小船》2-7《制作与测试我们的小船》84.3-4.9第二单元学习总结期中学习评价机动94.10-4.163-1《地球——宇宙的奇迹》

3-2《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3-3《珍惜水资源》104.17—4.233-4《解决垃圾问题》机动3-5《合理利用能源》114.24—4.303-6《让资源再生》3-7《分析个实际的环境问题》第三单元学习总结125.1—5.7五一节放假135.8-5.144-1《温度与水的变化》4-2《水的蒸发和凝结》4-3《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145.15-5.214-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机动4-5《热在水中的传递》155.22—5.284-6《哪个传热快》4-7《做个保温杯》机动165.29-6.4第四单元学习总结期末复习176.5-6.11期末复习186.12-6.18期末复习196.19-6.25期末学习评价注:以上教学安排仅为参考,实施中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第四单元《1.火山喷发》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火山喷发的本质是地壳运动。地壳虽然就在我们的脚下,却无法直接看清其结构。本课从可见的、剧烈的地表现象———火山喷发入手,由浅入深地探究地壳。教材的第一部分是引入活动,学生根据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观察火山喷发,并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测导致火山喷发的原因。为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猜想假设,教师需提供较全面、细致的多媒体资料。第二部分是猜想假设,也是本单元重点培养的能力。在第1课中,教师需给予方法的指导———通过联想、类比等帮助猜想,再形成合理的假设。教材边栏提供了猜想的方法,从学生们熟悉的生活中寻找类似的现象(例如:用力挤番茄酱袋,番茄酱会喷出来)。接着,挖掘该现象背后的原因(例如:因用力挤番茄酱袋,导致袋内压力增大),再思考将其原因放在火山喷发这一例中是否合理(例如:地下会产生压力,导致地壳下的岩浆喷出地表)。若合理,则提出假设。第三部分为模拟实验。先确定“我的假设”,再设计模拟实验。教材给出了其中一种假设的模拟实验:用“土豆泥”模拟火山锥,“在中间挖个洞”模拟火山口和岩浆通道,用“番茄酱”模拟岩浆,“用酒精灯加热”模拟岩浆受热的情况。土豆泥和番茄酱均为食材,容易获取,且混合加热较为安全。因此,该实验既可进行分组实验,也可作为演示实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前交代实验操作安全注意事项,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及时记录。第四部分则是搜集事实证据。模拟实验不足以解释火山喷发的原因,教师需要提供与火山喷发相关的图片、视频、文字资料。在设备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网络检索,但需另外提供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的途径和方法。第五部分为得出结论。这需要学生从江总的实验现象以及资料中,获取关键信息。在整理信息的过程中,进行分类总结,从而判断是否支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出所谓的正确答案,鼓励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前提下,坚持自己的判断和观点也同等重要。【教学目标】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火山喷发的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说明假设的依据。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拟实验并结合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初步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能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根据模拟实验结果与其他资料中的信息,检验自己的假设,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1)材料准备:土豆泥、番茄酱、蒸发皿、三脚架、陶土网、酒精灯、火柴、资料卡。活动场地:科学教室。【教学过程】(1)教学导入。(播放课前视频———“火山喷发”)师:这是什么自然现象?生:火山爆发。师:你能描述一下火山喷发的整个过程吗?生1:我看见了地在震动,然后有岩浆从火山口喷出来。生2:岩浆喷了好几次,不是一次全部喷出来的。师:是像喷泉一样喷出来的吗?生:更像烟花。师:还像什么?生:像一个大烟囱,但喷出来的不仅有烟,还有大量火红的岩浆。师:火山爆发对生物产生什么影响?生1:土地被烧焦,植物都烧没了。生2:人和动物都要逃走,不然会被烧死。(2)猜想假设。师:是啊,火山爆发给动植物带来的危害极大。在古代,人们认为这是天神为了惩罚人类,把地狱之火引到人间。你赞同他们的想法吗?生1:不赞同。世界上根本没有天神,也没有地狱。生2:我觉得地下是有火的,但不是从地狱放出来的。师:那你猜想是什么原因导致火山喷发的?生:地震把岩浆给震出来的。师:火山喷发的过程与生活中的什么现象比较相似?生:像喷泉。师:火山喷发的原因和喷泉一样吗?生:不完全一样。喷泉下面有水源,而在火山的地下有源源不断的岩浆。师:与火山喷发的情景联系,假设地下有源源不断的岩浆。这是个很好的假设。是什么作用把岩浆喷出来的呢?大家有什么想法吗?生:岩浆是热的,会不会像煮粥那样,沸腾了就顶开盖子冒出来了。师:你考虑到了岩浆本身的温度,并联系了生活中加热的现象,于是你假设……生:我假设是地下的热把岩浆像煮粥一样挤出来了。师:还有其他假设吗?要把自己假设的依据也说出来。生:挤压喷水的水管,水会一下喷很远,说明挤压会产生压力,于是我的假设是地下产生了巨大的压力将岩浆挤出来了。师:说的非常好,不仅说明了依据,对假设的表述也非常清晰、完整。(3)模拟实验。师:同学们对于火山喷发的原因有许多的假设,但是我们很难通过实地调查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法来初步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看看妙妙是怎么做的。(播放相关的操作视频,视频文案如下)…………操作视频文案…………我的假设是:岩浆受热涌出。首先,我要搭建一个火山,用土豆泥塑造成火山的形状;然后,在土豆泥中间挖一个“火山通道”;接着,将番茄酱倒进“火山通道”里模拟岩浆,并用少量土豆泥封住“火山口”;最后,用酒精灯给整个装置加热,观察加热后的“火山”会不会出现“岩浆”涌出的情况。师:这个实验是用来验证“岩浆受热涌出”这一假设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设计其他实验方案来验证其他假设,比如“岩浆受压涌出”。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假设来进行验证,并根据自己组的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组商议实验方案)师:请商议好实验方案的小组根据实验方案来领取实验材料,然后搭建你们的“小火山”。(学生分组搭建火山模型)师:每个小组的“小火山”已经准备好了,下面要进入验证假设最关键的“喷发”环节了。请每个小组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带好护目镜,避免“岩浆”飞溅。(学生进行实验操作)(4)事实证据。师:在刚才的模拟实验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生1:我看见番茄酱冒出来了。生2:整个“火山”都在震动。生3:我们小组的火比较大,番茄酱都喷出来了,流的到处都是。师:模拟实验的现象和真正的火山喷发现象有相同的地方吗?生1:加热后,“岩浆”都会从“火山口”喷流出来。生2:番茄酱和岩浆都是烫的。生3:都会冒烟。但真正火山喷发的烟更大,而且是黑色的烟。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生1:番茄酱很快就喷完了,真正的火山喷发会持续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生2:真实的火山喷发不仅有岩浆还会有石头喷出来。生3:土豆泥只能模拟土壤,不能完全还原火山的样子。师:所以模拟物的相似程度对于我们的实验结果和判断也是有影响的。我们再看看验证其他假设的小组有什么发现。生:……得出结论。师:你们小组的实验能证明岩浆是因为受热才喷发出来的吗?生1:能,番茄酱涌出来的效果和岩浆涌出来的效果很相似。生2:我觉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