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情感-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1页
07 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情感-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2页
07 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情感-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3页
07 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情感-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4页
07 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情感-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 (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与练(江苏专用)07古诗词鉴赏之把握情感(解析版)目录TOC\o"1-3"\h\u考情分析 2【课标要求】 2【考查重点】 2【主要题型】 2【命题趋势】 2【备考策略】 3必考题型归纳 2考点1:把握诗句情感 2考点2:把握整首诗的情感 3考点3:比较两首诗的情感 4方法总结 720888把握诗歌情感六法 7考场练兵 8【课标要求】“把握古诗词情感”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写作风格、诗词类别、诗词情境、关键字句、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方面,把握作者抒发的情感、领会人物精神、体会蕴含的感情基调及作者的情绪。【考查重点】古诗情感中,有单项(单一)的,更有多项(丰富、复杂)的,而情感内容的丰富、复杂而变化的特点,在近几年的中考中体现得特别明显。情感类试题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切口小,多为对局部语句思想感情的理解、领悟,但需要多角度、多层面挖掘;一是从整体上理解,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无论是哪一类,其答案都是多点、多层面的。因此,答情感题时应特别注意多角度、多层面地开掘,以免缺失要点。【主要题型】古诗词情感考查的方式通常有: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3.这首诗的某一句或某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命题趋势】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是古诗学习和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考对此的考查有了变化:从分析的对象上看,有词语,有句子,有联片,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有情感,有心情,有心境,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有表层更有深层,有析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有直接概括题,也有深度分析题,更有情感评价题。【备考策略】在复习中,考生不仅要强化把握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更要适应考查的各种变化,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考点1:把握诗句情感【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夜寒陆游斗帐重茵①香雾重,膏粱②那可共功名!三更骑报河冰合,铁马何人从我行?【注】①重茵:多层褥垫。②膏梁:享受奢侈的公子哥儿。1.诗中哪些词语照应了标题“夜寒”?2.“铁马何人从我行”一句中蕴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重茵”“河冰合”2.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人相随的境遇。【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和内容。“重茵”意思是多层褥垫。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河冰合”意思是河水结冰。可知照应了标题“夜寒”。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铁马何人从我行”意思是:但是没有人知道有谁会跟随诗人的行动。纵然铁马渡河的行动是这样英勇壮烈,可是在当时没有人肯于响应,结果诗人只能发出“何人从我行”的叹息,深深地流露出他的孤独和悲哀以及无人相随的境遇。考点2: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例题剖析】【例1】(2023·江苏南通·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黄泥山①张謇幽壑穷余赏,林阴趁夕曛。寺从山侧见,水向路边分。轩②槛诗龛敞,蔬苔庙祝③耘。便期肩一䦆④,种药与锄云。[注释]①黄泥山:位于南通市南郊,南通狼山风景区五山之一。②轩:即新绿轩,当地人大多在此读书。③庙祝:寺庙里主持祭礼的人。④䦆(jué):一种农具。1.颔联“寺从山侧见”中的“见”,小南同学读作“jiàn”,小通同学读作“xiàn”,你认为哪种读音更贴合诗意?请将你的理解与同学分享。2.结合诗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答案】1.示例一:“jiàn”贴合。“见”意为看见,远望黄泥山的侧面能够看见寺庙,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照应首联“幽壑穷余赏”中“赏”的景象。示例二:“xiàn”贴合。“见”意为出现,诗人游览黄泥山时,在层层幽壑中寺庙忽然出现在黄泥山山侧,尽显黄泥山之悠远清静,又平添了游览的意外之趣。2.这首诗记述了张謇游览黄泥山的所见所感。全诗围绕“赏”字,游览了幽壑、林阴、山寺、新绿轩等景,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对黄泥山美景的喜爱和游玩时的欣喜之情;尾联“便期肩一䦆,种药与锄云”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美景的流连忘返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结合诗句内容、描写的画面及诗句情感分析。示例一:“xiàn”贴合。“寺从山侧见”中的“见”是显现、显露的意思,“见”字表现了诗人看寺不是有意之为,而是无意间进入眼帘,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示例一:“jiàn”贴合。“见”是看见、望见的意思,与“幽壑穷余赏”中的“赏”相照应,描写出诗人远望黄泥山所见之景,“寺从山侧见”,描绘出寺庙从层层幽壑中显现的景象,表现出环境的悠远清净。2.本题考查诗句情感。本诗描写了“幽壑”、“林阴”、“夕曛”、“寺”、“山”、“水”、“轩”、“云”等景色,借景抒情,表现出环境的清幽,表达出诗人恬淡闲适的心境以及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便期肩一䦆,种药与锄云”意为:希望能够肩扛农具,到田里种药材和除草。诗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景色的喜爱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期望。考点3:比较两首诗的情感【例题剖析】【例1】(2022·江苏淮安·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请发挥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写“水面初平云脚低”句的画面。(60字以内)2.同样写草,杜甫《春望》中“城春草木深”与本诗中“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写景抒情方面有何不同?【答案】1.示例:水面刚与湖岸齐平,波光荡漾。层层白云同水波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2.①《春望》中“城春草木深”写出春天,城内草木丛生。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村托国家残破。②“浅草才能没马蹄”春草刚露出,但仅能遮没马蹄,写出了早春之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解答此题需要结合诗句的意思“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阅连成一片”,抓住早春景物的特点,再加上自己恰当、合理的想象进行描绘即可。示例:湖水刚刚开始上涨,与湖岸平齐,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2.本题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城春草木深”借景抒情,写出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在。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而“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已经是骑马踏青的早春时节了,在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的西子湖畔,与二三友人,信马由缰,自由自在地游山逛景。该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呀。马儿似乎也体会到了背上主人那轻松闲逸的兴致,便不紧不慢地,踩着那青青的草地,踏上那长长的白堤。表达了作者对美景的喜爱之情。【例2】(2022·江苏无锡·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1.诗的前两联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家园荒芜、、。2.“千里雁”写出诗人之苦,“九秋蓬”写出诗人之苦。3.这首诗的尾联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答案】1.骨肉分离战乱频年2.离别漂泊3.这首诗的尾联是借月抒情,表达了作者的骨肉相思之情。苏诗尾联是通过引用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为国杀敌立功的雄心壮志。【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意思是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我们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各自在一处。“世业空”“田园寥落”写出家园荒芜之景;“弟兄羁旅各西东”“骨肉流离道路中”写出兄弟们为了生计也不得不背井离乡、各奔东西的骨肉分离之景;“时难年荒”“干戈”写出那个时代战乱频年的社会现实。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概括。“千里雁”,诗人以“雁”作比,手足离散各在一方,犹如那分飞千里的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写出了诗人的离别之苦。“九秋蓬”,诗人以“蓬”作比,辞别故乡流离四方,就像深秋中断根的蓬草,随着萧瑟的西风,飞空而去,飘转无定。写出了诗人的漂泊之苦。3.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情感。“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意思是同看明月,分散的亲人都会伤心落泪,一夜思乡心情五地相同。诗人借用“明月”这一自古以来就容易引人遐思的美好意象点明了题意。孤单的诗人凄惶中夜深难寐,举首遥望孤悬夜空的明月,情不自禁联想到飘散在各地的兄长弟妹们,表达了与兄弟无法团聚的伤感。“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天狼”,星名,主侵掠,这里代指辽和西夏。《楚辞·九歌·东君》:“长矢兮射天狼。”《晋书·天文志》云:“狼一星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词人通过引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例3】(2021·江苏无锡·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登赏心亭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注释】此诗写于陆游奉诏回临安路上,经建康登亭有感而作。作者曾建议迁都至建康,有利于抗金,但朝廷置之不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阅读上面诗词,回答问题。(1)第一首诗的感情脉络,由首联的“”字引出,到尾联的“”字收束;中间写景,主要渲染秋天的氛围。(2)第一首诗的尾联与第二首词,表达的情感有哪些共通之处?【答案】(1)兴忧肃杀凄凉(2)犹忆当年忠勇,然而英雄迟暮,壮志难酬。【详解】(1)考查梳理诗歌的感情脉络及环境描写。第一空根据“蜀栈秦关岁月遒,今年乘兴却东游(八年陕川生涯匆匆过了,顺流而东我的兴致特好)”得出有关情感的字为:兴;第二空根据“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心中无限忧时意,欲语迁都不觉涕泪先掉)”得出有关情感的字为:忧;第三空由“黯黯”“萧萧”可见秋景的肃杀凄凉。(2)考查分析诗词蕴含的情感。“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的意思为:孤忠忧时,而朝廷避战,又能有何结果。如今登上建康城头,念及迁都之事,不禁涕泪交流,不能自已;表现作者已然年老,回忆往事,仍壮心未已;第二首词作者通“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过对早年抗金部队豪壮的阵容和气概以及自己沙场生涯的追忆,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理想,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愤心情;由此概括即可。把握诗歌情感六法诗歌鉴赏中,品味作者思想感情题型就是根据整首诗歌大意及意境,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抒发,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关注题目,推知情感。诗歌题目有时明确了写作的目的、背景等,不同的写作目的和背景,往往能够提示抒发什么情感。诗题形式上的标志词有:思、别、送、谪、行、咏、登、寄、赠、感、遇、访、题关注诗歌题目、知晓诗歌内容,可以推知诗歌情感:1.“题”、“访”,写景抒情诗,歌咏山水名胜、描写自然景色。2.“咏”、“感”,咏物言志诗,通过所咏之物寄托诗人品质或理想。3.“谪”,即事感怀诗,因一事而引发感慨,包括离别之事,迁谪之事等。4.“行”边塞征战诗,描写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的军旅生活等。5.“送”、“别”,送别诗,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对友人的祝愿、牵挂二.明确题材,分析情感。中考常考查的诗歌类型(按题材分类)包括咏史怀古诗、山水田园诗、送别诗、羁旅行役诗、边塞诗、咏物诗、讽喻诗等。考生对古诗词不同的题材表达的具体情感内涵先有一个总体的认识,考生在鉴赏具体诗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从容不迫。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戌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三.关注作者,了解风格。通过诗人来了解古诗词的情感是一个很好的进入方向,因为,古代的很多诗人都有其自己的写作风格以及写作的倾向,一般通过诗人我们就能大概了解某诗的内容及情感。陶渊明:恬淡平和。王维:诗中有画。杜甫:沉郁顿挫。李清照:婉约含蓄。当然,也不是说某个诗人一定就会写什么诗,不同情况下,心情、情感不同,写出的诗也是有差异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四.关注注释,了解背景。注释,是古诗词中很重要的部分,不仅要借助注释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更要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从而领会诗歌情感。如注释中“作者被贬官”、“作者离开家乡”、“安史之乱”等要紧密联系分析情感。、五.品味词句,体会感情。关注诗歌中的关键词或诗眼。所谓“诗眼”,是指一首或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词语,它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的“孤”字就是表达孤独、孤傲以及现实中遭到打击的悲观愤懑而又超尘脱俗、悠然自得之情。又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最爱”表达作者对西湖之景的喜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断肠”表达漂泊在外游子的孤独、思乡之情。六.熟知意象,感受意境。诗歌的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意象是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流水、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伤与哀愁。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梅、兰、竹、菊、松一高洁坚贞之志。鸦、猿、杜鹃一凄苦哀伤之情。孤雁-孤独、思乡。1.(2023·江苏无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送春词刘禹锡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注】①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故称“楚客”,这里诗人以屈原自喻。(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颔联的妙处。(2)这首诗中“楚客临江心事违”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到乡翻似烂柯人”在表现手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何异同?【答案】(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好像不愿意春天离去;柳枝迎风招摇,犹如向春天告别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哀伤之情(伤春之情、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2)相同点:手法上都运用典故。不同点:“楚客临江心事违”表达了诗人贬谪他乡,有志难伸、理想落空的郁闷之情;“到乡翻似烂柯人”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详解】(1)考查诗句赏析。拟人。“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残妆”“泣”把兰花当做一位美丽的女子来写,她仿佛因为春天离去而伤感哭泣;“长袖”“挥”把柳条当做人来写,他仿佛在挥手送别春天。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就连超凡脱俗高雅圣洁的兰花,花期已过,花瓣凋零,残妆姜靡,兰露如泣,似乎不愿意春天离去。而柳树已经长出长长的枝条,随风摆舞,犹如像春天告别。这两句诗具体展现了春归后的景物,表现了诗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2)考查比较阅读。“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临江心事违”,“佳人”指远方的妻子,时光匆匆,诗人想象她娇美的面容是否已经发生改变了呢?“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这里诗人运用典故,以屈原自喻。“心事”指志向情怀。面对暮春,美人感叹春光流失,容颜变换,而诗人犹如屈原一样,忠心耿耿,却被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这么多年来难以施展心中大志,和自己的原意相违。颈联对妻子的想象和当下自己无法回乡的现实对照,抒发心中的积郁。“到乡翻似烂柯人”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据《述异记》所载,晋人王质入山砍柴,见二童子对弈,他观棋至终局,发现手中的“柯”(斧头的木柄)已经朽烂了。王质下山,回到村里,才知道已经一百年过去了,同时代的人都已死尽。作者以“烂柯人”自比,写出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据此分析即可。2.(2023·江苏泰州·统考二模)阅读刘长卿的《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①》,完成小题。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②,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注】①此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洛阳陷落,刘长卿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时。②旧垒:指当年南朝留下来的包括吴公台在内的防御工事。(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因登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B.颔联描写登台所望之景,由远及近,寺庙荒凉,人踪稀少;云罩雾绕,显得格外幽深。C.颈联中“夕阳依旧垒”着一“依”字,赋予“夕阳”人格化的形象;“寒磬满空林”着一“满”字,以声衬静,以满显空。D.尾联议论抒情,南朝往事,如过眼云烟;台外长江,却从古流到今。(2)结合全诗,分析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答案】(1)B(2)①“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古台、落叶触景生情,抒发思乡之情;②颔联、颈联融情于景,野寺荒凉,残阳依恋旧垒,空疏的林中回荡着晚暮的钟声,所见所闻都给人落寞萧索的感觉,抒发浓郁悲秋情绪。(战乱流亡中的孤寂凄凉)③尾联,眼前是萧索败落的景象,而想起南朝往事,如过眼云烟,抒发物是人非的惆怅悲伤之情,既为历史兴衰无常(昔盛今衰、历史沧桑)而惆怅,也为人生坎坷多难而伤感。更为国家命运而担忧。【详解】(1)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手法及主旨。B.“由远及近”错。颔联“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上句写近景,寺院地处荒山僻岭,故而人迹罕至,下句写远景。隔岸青山层峦叠嶂,云遮雾绕,清净幽深,是由近及远。故选B。(2)考查理解诗歌的感情。根据诗句“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诗句中“惆怅”已点明情感.要解答出为何而惆怅。“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惆怅南朝的昔盛今衰,感伤当今安史之乱造成的荒凉破败之景象。“长江独至今”,江山依旧而人物不同,物是人非的感慨。结合注释“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今河南洛阳)落入贼手,诗人被迫南奔至扬州(江苏扬州)一带,曾秋日登高,来吴公台,写下了这首吊古之作”,诗人这里还应有个人的身世惆怅。根据“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可知,还包括诗人的思乡之情。3.(2023·江苏扬州·统考二模)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秋日登吴公台①上寺远眺(唐)刘长卿古台摇落②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释]①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②摇落:零落。(1)《唐诗癸签》说“刘长卿得骚人之旨,专主情景”。请简要分析本诗第三联是怎样写景的。(2)作者登楼远眺,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答案】(1)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写景,写诗人看到夕阳依旧照在吴公台上,听到悲凉的钟声在寂静的林子里回响,从而描绘了悲凉、寂静的环境特点。(2)登台,秋景秋意,勾起了作者怀乡思归的感情;凭吊零落萧条寂静的南朝古迹,触景生情,抒发了朝代更替(或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人世无常)的惆怅悲伤之情。【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意为: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前半句从视觉角度写了诗人看到夕阳照在吴公台上的情景,后半句从听觉角度写出悲凉的钟声在林子间回响,描绘了悲凉、寂静的环境特点。(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鉴赏。根据题目“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可知,诗人是在秋天登临古迹,从远眺之景兴起感慨。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而诗歌最后一句意为: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整首诗借秋景勾起作者的怀乡思归之情,最后一句触景生景,通过凭吊萧条的南朝古迹,抒发了诗人朝代更迭的惆怅悲伤之情。4.(2023·江苏泰州·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清明海陵北湾舟中作孔尚任①放眼平芜雨气匀,浮沉宅舍梦难真。淮南景物黄金柳,使客行踪绿水蘋②。逢着儿童思往事,封成书信少归人。两年辜负清明节,只觉乡园另有春。【注】①孔尚任:清代戏曲作家。康熙年间,曾以河钦使身份到泰州治理淮扬水患,驻节泰州的时间最长。②蘋:浮萍。(1)结合本诗内容,简要概括清明时节的气候(物候)特点。(2)尾联中“辜负”二字包含了哪些情感?【答案】(1)雨水充沛,从“雨气匀”可见;万物生长,从颔联的“黄金柳”“绿水蘋”可见。(2)“辜负”表达出诗人对人生浮沉的慨叹,对远离家乡的无奈,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诗中前两联描写的是对景物的描写,从中分析其表现的气候特征即可。首联“放眼平芜雨气匀”在描写清明时节雨水丰沛的景象,其中“雨气匀”体现了雨水充沛的特点;颔联中“黄金柳”和“绿水蘋”都是对淮南景象的描写,这里可以看出清明时节,万物复苏,柳树发芽,浮萍染绿,可见清明时节万物生长的情景。【小题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和理解。尾联的意思是:两年都没有好好度过清明节,只觉得故乡一定有另一番春景。此处“辜负”一词表达了诗人的遗憾,一方面诗人身负治水重任,遗憾自己不能身心轻松地度过清明时节;另一方面诗人怀念家乡,而清明时节又正是万物生长,春景洋溢的时节,面对异乡的春景,更让诗人怀念故乡,怀念亲人。所以“辜负”一词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慨叹,另一方面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5.(2023·江苏无锡·校考一模)阅读回答问题。夜坐①文天祥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宿雁半江画,寒蛩②四壁诗。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注】①此诗写于起兵勤王之前。宋恭帝即位后,国家艰危,各地将官大都观望,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召集兵马,起兵勤王。②蛩:蟋蟀。(1)本诗首联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意象,描绘出了秋天夜景的(特点)。颔联从和(角度)写景,将秋夜所见景色描写得真切生动。颈联中“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蜿蜒曲折,此处暗示诗人。(2)本诗的尾联与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相比,在抒情方式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答案】(1)肃杀凄凉视听结合远近结合实现抱负遥遥无期(2)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是直接抒情,抒发诗人退而不休的精神。本诗尾联运用典故,一扫沉郁悲凉,率直地发出“丈夫壮气须冲斗”式的呐喊。【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本诗的首联“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意思是:淡烟笼罩着枫叶,细雨飘打着蓼花。诗人选用了淡烟、枫叶、细雨、蓼花等秋天特有的景物,描绘出一幅肃杀凄凉的迷蒙秋雨图。颔联“宿雁半江画,寒蛩四壁诗”意思是:成群的大雁寄宿于江边,凄切的蟋蟀声回响在四壁,真是可画可诗。“宿雁半江画”,半江秋水,宿雁成群,这是静景的勾勒。“寒蛩四壁诗”,秋气清寒,蛩(蟋蟀)声四壁,这是动景的描写。远处是大雁,近处回响着蟋蟀的声音,这种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的描写,相映成趣。颈联“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意思是:少年很快就老了,而自己理想的实现却很遥远。化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表达诗人空有雄心,但想要实现理想似乎遥遥无期。“逶迤”本是形容道路、山川蜿蜒曲折,此处暗示诗人实现抱负遥遥无期。(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文天祥《过零丁洋》的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生自古以来谁能不死呢?只要能留下这颗忠心永垂史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本诗尾联“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意思是:我依然保有一颗不甘沉沦的雄心,就像那丰城宝剑,即使被厚厚的泥土掩埋,也挡不住那直冲斗牛的剑气。一听到鸡鸣之声,总按捺不住跃跃欲试的心情,多想像当年的祖狄、刘琨一样,闻鸡起舞,苦练剑术,能在乱世之中一展胸襟、报效国家。运用祖逖闻鸡起舞这一常典,表达了立志报国,壮心不已的真实情感。属于间接抒情。(2023·江苏无锡·统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小题。临江仙•送钱穆父①苏轼[宋]一别都门三改火②,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③,有节是秋筠④。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北宋1091年苏轼55岁在杭州作。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年度的更替。③古井:枯井。这里指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④筠:竹。(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赞扬了友人、的品格。(2)这首词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写送别,词中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与王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抒发的情感上有何异同?【答案】(1)比喻对偶淡泊(不慕名利、高洁)坚贞(有气节、高风亮节、有节操)(2)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宽慰勉励,以及超然物外、豪放豁达的情怀。不同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表达了词人对仕宦失意(屡遭贬谪)的淡淡惆怅(慨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详解】(1)本题考查词的理解和赏析。1)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从诗词翻译上看出,这里把“心”比成了古井,把“高风亮节的品格”比成了秋天的竹竿,可判断运用了比喻修辞。上下两句字数一致,词性相对,例如:“古井”对“秋筠”,可判断运用了对偶修辞。2)作者说友人的心如同古井水一般波澜不起,结合下面的注释可知,友人此时被贬谪,但是友人心境却不受影响,看得出友人不看重这些功名,这里是赞美友人淡泊的品格。结合喻体“秋筠”可知,作者说友人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竹子历来在文人墨客笔下象征着坚贞不屈,由此可知,这是赞美友人的坚贞品格。(2)考查比较阅读。王诗:句意为,四海之内若有交心的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此句情调豪迈,表现出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它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展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后人在与挚友分别之时,常用此句作为宽慰,作为友情长存的誓言。本词:句意为,人生就好似一家家旅舍,我也是匆匆过客。此句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展现出词人豪放的性格、达观的人生态度,在旷达之后又隐隐流露出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所以两者的相同点是都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和勉励,以及超然物外的豪放与豁达。不同点是本词还包含了对仕途的感叹,王诗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7.(2023·江苏无锡·统考二模)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后面小题。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五亩②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④。【注】①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1083),当时苏轼被贬黄州。②苏轼家居临皋时有《南堂》五首,其四云:“山家为割千房蜜,稚子新畦五亩蔬。”③东风:喻指当时的皇帝宋神宗。④“暗香先返玉梅魂”化用唐代诗人韩堡《湖南梅花一冬再发偶题于花援》“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意指梅的花朵通体如玉,第二次开放的梅花好比魂的返回。(1)首联点明了家的位置,突出其的自然特点,为写颔联、颈联的相关内容作了。(2)本诗与写于同年的《记承天寺夜游》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答案】(1)山环水绕铺垫(2)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返回朝廷、为国出力的愿望“长与东风约今日”中的“东风”暗指将诗人贬到黄州的宋神宗,表达出诗人希望得到国君重新起用之意;“暗香先返玉梅魂”则是借梅花二度开放,表达自己被贬后希望能再度返回朝廷的愿望。《记承天寺夜游》则表达了苏轼遭贬的悲凉和逆境中的旷达(豁达等近义词均可)。从夜不成寐、无人共赏月色等可以看出遭贬的悲凉,从悠然步于中庭、自谓“闲人”等可以看出其逆境中的旷达。【解析】(1)考查词句赏析。首联意为:乱山环绕我的住所,江水侵袭我的屋门,长久以来我居住在淮南尽头荒远的小村。“乱山环合”“水侵门”“淮南尽处”,写出了苏轼住处的环境特点:乱山环抱,江水侵门,荒远偏僻。为颔联和颈联抒发自己的归隐之志的相关内容作了铺垫。(2)考查比较阅读。本诗颔联,“五亩渐成终者计,九重新扫旧巢痕”,意为:置下五亩薄田终老此地的计划逐渐形成,朝廷新政扫除我昔日窠巢不留一点旧痕。诗人被贬谪到黄州,官制改革使其更失去了返回朝廷的信心,于是置办的田地渐渐成为他终老的依托,他说自己终老,显然是因政治失意被贬思念后,他渐渐有了终老于黄州的打算,表达出诗人打算归隐的出世想法。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意为: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诗人再次又说自己早已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希望自己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委婉表示重回朝廷的期待之情。作者虽说要终老黄州,但还忘不了朝廷,这反映了诗人出世入世的矛盾纠结。总之,诗人既有因政治失意而生归隐之心,又有希望得到君王的顾念而能重返朝廷的期待,所以他的情感是矛盾的。《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低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低中虽感慨幽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对月光的爱慕,抒发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欣赏,和用与“闲人”相对的“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8.(2023·江苏无锡·校联考模拟预测)阅读诗歌,完成下列题目。江亭杜甫(唐)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1)请展开合理想象,描绘首联与颔联的画面。(2)比较此诗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情感的异同。【答案】(1)天气变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江水缓缓流动,我却心情平静无意与世间竞争。云在天上舒缓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2)同:忧国忧民的苦闷、无奈、忧愁。异:此诗流露走进自然的闲适心境,万物兴盛诗人独自悲伤的寂寞,怀才不遇的忧愤、无奈。《茅屋》流露自己生活困窘的无奈、悲苦,体现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以及迫切要求改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意思是:天气变暖,舒服仰卧在江边的亭子里,吟诵着《野望》这首诗。江水缓缓流动,我却心情平静无意与世间竞争。云在天上舒缓飘动,和我的意识一样悠闲自在。根据诗意和描述画面的要求,这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可拟写为:春来天气转暖,百花盛开,诗人仰躺在江边一个小亭中享受春日的暖阳,但却有意无意深情地吟唱《野望》这首诗,那身边的江水奔腾不息,好像在和谁竞争,但诗人的心却没有与之竞争的意思,相对于江水较为平静,加之天上的白云悠哉游哉,云的表现使他的心也变得懒散迟钝,消耗着他的意志,使得他不能像江水样奔涌。(2)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杜甫逃避战乱,隐居在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平静安定。在悠闲的隐居生活中,还是忘不了国家的安危,陷入忧国忧民的愁绪中。《江亭》即是一次游临江之亭有感而作。诗中描写在江边小亭独坐时的感受。前四句从表面上看,诗人坦腹江亭,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竞;心情闲适,与白云一样舒缓悠闲,其心境并非那样悠闲自在。五六句移情入景,心头的寂寞,众荣独瘁的悲凉,通过嗔怪春物自私表露无遗。末二句直抒胸臆,家国之忧难排难遣。此诗表面上悠闲恬适,实际则是一片焦灼苦闷。情理兼容,意趣盎然。据此概括异同点即可。9.(2023·江苏镇江·统考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甲】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乙】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1)【甲】诗写早行,【乙】词写暮归,前者写的是,后者写的是。(填写季节)(2)【甲】【乙】两诗都写了花:枳花和藕花,它们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处境?(3)【甲】【乙】两诗结尾都写了鸟儿,作者借“凫雁”和“鸥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春季(早春)夏季(2)甲诗表现了作者离家远行时出行之早、奔波劳苦的处境;乙词写出了作者因误入荷花深处急于找寻出路、焦灼担忧的处境。(意思对即可)(3)甲诗抒发了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在外漂泊的孤寂和无奈(有“思乡”即可);乙词抒发了作者对年轻时美好生活的回忆和陶醉。【解析】(1)考查文学常识。《商山早行》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槲叶落山路”“枳花”“凫雁满回塘”暗示是春季。《如梦令》一词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藕花”暗示季节是夏季,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生动描绘出词人夏季醉酒而归时的欢愉场景。(2)考查意象情感。【甲】诗“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意为:槲树枯叶,飘落山路;枳树白花,映亮店墙,触景伤情。洁白的枳花与墙交相辉映,诗人借景抒情,枳花照亮围墙,说明天色暗,说明出行早,表现诗人离家远行,奔波劳苦之状;【乙】词“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意为: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词人不小心进入了满是荷花的池塘,联系后文“争渡,争渡”可知,体现出词人急于寻找出路的迫切处境。(3)考查情感主旨。【甲】诗描写了作者在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诗人借“凫雁”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乙】词写的是李清照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乘着小舟,来到荷花中间玩的很尽兴,迷失了回家的路。抒发了作者愉悦的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早期生活的闲适与舒心,词人借“鸥鹭”等词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10.(2023·江苏淮安·校考三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郊兴王勃空园歌独酌,春日赋闲居。泽兰侵小径,河柳覆长渠。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山人①不惜醉,唯畏绿尊②虚③。【注】①山人:隐居山中的士人,作者自况。②绿尊:酒杯。③虚:空。(1)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颈联所写的美景。(2)这首诗尾联中的“醉”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答案】(1)雨后天睛,闪光的花仍然是湿漉漉的,仿佛穿上了一件闪烁着晶莹光芒的裙子;风停了,树影不乱动了,每一片叶子都静静地享受着阳光的照射,这时反觉叶子稀疏了。(2)这首诗尾联中的“醉”表达了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中的“醉”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英雄迟暮的悲愤情感。【解析】(1)本题考查诗句景物描写。颈联的意思是:雨后初霁,花瓣仍然沾满了水珠;一阵狂风过后,树影不再任意晃动,令人觉得枝叶稀疏了许多,此句含蓄地传达了诗人的放松心情。在描写景物时,结合所表达情绪,在句意上补充相应的修饰成分即可。示例:雨后初霁,花瓣仍然沾满了水珠,春花在日光照耀下更见光洁滋润;一阵狂风过后,树影不再任意晃动,日光从叶子的缝隙里透出,地上的叶影愈见清疏。(2)本题考查诗人情感。尾联意思是:我不怕喝醉酒,只怕酒杯里没有酒,有负这大好春光啊!自然地写诗人的感受,写诗人对春光的无限陶醉和眷恋。诗人以山人自况,强调“不惜醉”和只担心酒杯空虚,表达自己最新美酒,寄情山野的生活志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写诗人在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思潮汹涌,无法入睡,只好独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静,便继之以“挑灯”,又继之以“看剑”。结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知,表达的意思是想要为国建功,收复失地。“可怜白发生!”回归现实,此时作者已老,又报国无门,表现了作者有心杀敌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