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部分校联考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部分校联考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部分校联考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部分校联考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汉中市部分校联考高三年级上册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

宝鸡中学等2020级高三11月月考试题

历史

说明:1.本试题分I、II两卷,第I卷的答案要按照要求涂到答题卡上,第I卷不交:2.全卷

共二个大题43小题,满分100分,100分钟完卷。

第I卷(共6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共60.0分)

1.《史记•夏本纪》曰:“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

也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以上关于启

继位的不同记载。主要说明了

A.历史文献不能全信B.历史记载错漏明显

C.对历史事件所持立场不同D.对启夺权方式理解有异议

2.战国中后期,秦国都城的宫殿面积大幅扩张,压倒了宗庙与市,与东方六国都城遵循周礼的

城市布局形成了鲜明对比。据此可推知,当时秦国

A.坊市制度趋向瓦解B.宗法观念遭到摒弃

C.城市功能发生变化D.社会转型领先六国

3.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帝,

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晋时定名为

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4.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

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

一做法

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5.

试题

高三

明朝时分封封号有的还具有地名因素,如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

清朝的分封封号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这从侧

面反映出

A.中央集权的加强B.君主专制得以强化

C.分封制日渐衰落D.宗室诸王地位提高

6.《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

空间”。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B.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D.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7.清政府租用英商怡和公司商船高升号向朝鲜运送士兵,李鴻章认为“日敢无故击沉,英人必

不答应”。丰岛海战后,他又照会各国公使,声明“日先开战”,请求列强根据“万国公例”

谴责日本,帮助调停。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A.已深谙国际法和外交制度B.对战争爆发缺乏足够准备

C.灵活利用列强间利益冲突D.仍然坚持天朝上国的观念

8.蒋介石在1937年8月的反省录中写道:“平津沦陷,人民茶毒,至此虽欲不战亦不可得,

否则国内必起分崩之祸。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

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日记中的内容

A.与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有关B.说明中日矛盾进一步升级

C.体现了对国共合作的反思D.表明蒋介石已正式联共抗日

9.苏格拉底因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耻于向陪审团乞怜,甚至拒

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而是居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

团难以采取变通做法。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B.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

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D.公民缺乏演讲技巧的能力

10.罗马公民马勒奥洛因弑亲遭到弟弟的控告,出于怨恨,他在遗嘱中剥夺了弟弟的继承资格。

法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为精神病人,故根据罗马法判

试题

高三

决其遗嘱无效。这体现出罗马法

A.突出保护个人私有产权B.强调程序与形式主义

C.注重维护家庭伦理关系D.追求实用与实质正义

11.“影子内阁”也叫“在野内阁”,由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下议院中最大的反对党领袖,物色

下院中有影响的本党议员,按内阁形式组建而成。各“影子大臣”负责专挑当任内阁的缺点进

行攻击,与内阁成员对着干,为下次竞选做准备。“影子内阁”的存在

A.充分保障了权力制约与平衡B.提高了执政内阁的行政效率

C.有利于轮流执政时的顺利过渡D.表明责任内阁制岀现权力异化

12.1917年革命胜利后,苏俄(联)党和政府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宾和侨民百般刁难,哪怕后者

只是参加一个科学会议。政府总是唯恐内外责难成为外国干涉的先声。这说明当时

A.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初现B.国内政治斗争形势复杂

C.共产主义运动艰难曲折D.东西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13.1955年初,美国正式在亚洲地区实施海外教育项目,强调“通过分享知识、技能和技艺,

推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同时要“促进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更好的理

解;增进美国人民与其他国家人民间的相互了解”。该项目

A.旨在扩大北约的势力范围B.是对杜鲁门主义的延续

C.表明冷战的重心转向亚洲D.推动欠发达地区的崛起

14.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

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

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B.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C.儒家思想的根深蒂固D.科举入仕的深远影响

15.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在《中国历史的模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以致维持了一

个与欧洲早期历史相比更高的生存水平,从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

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社会

试题

高三

A.小农经济的特点B.传统技术的优势C.商品经济的发展D.明清社会的转型

16.下图为1800〜1850年间中国白银、制钱购买力的折线变动图。其中,1835〜1850年间两者

的购买力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趋势,可推知当时中国

180018051810I81S18201825183018351840184S1850(年份)

A.传统制钱丧失竞争力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C.中外经济联系的加强D.白银开始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17.甲午战后,在制度安排上,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国策,经济社会发展以“重农重

商”为目标导向;在经济结构上,“官办”和“官督商办”企业逐渐转变为民营工商实业,一

大批民营企业从手工作坊转型为现代工厂。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B.社会阶层流动加剧

C.近代化成为了时代潮流D.朝贡贸易走向解体

18.下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3195419551956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80.9284.72109.80108.65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62.4469.3990.1681.6077.00

其中:苏联47.8249.0768.0257.91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18.4815.3319.6427.0527.50

其中:西方国家7.085.017.429.6911.37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

A.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C.推动了工业体系的形成D.导致了外交政策的调整

试题

高三

19.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

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

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

经济发展要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B.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

C.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D.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

20.达•伽马远航赴印度期间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回了大量香料。达•伽马此行的社会背景

A.西欧商品经济发展B.欧洲物价上涨

C.欧洲“商业革命”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21.甘蔗的种植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长时间的密集劳动,且甘蔗园往往疟疾肆虐,在中世纪蔗糖

是难得的奢侈品;15世纪,英国人年均糖摄取量接近于零;到19世纪初,这一数字已上升至

8公斤。造成这一变化主要原因是

A.人口增长与医疗设施的完善B.新航路开辟使东西贸易便捷

C.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D.工业革命提高民众消费水平

22.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政府直接投资铁路建设达155百万塔勒,并向银行借款达2000

多万塔勒用于铁路建设,此外德国政府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将普鲁士银行改为帝国银行,并

开设一些新的银行专门为铁路建设服务。这些做法

A.具有一定专制主义色彩B.加速了德国的统一进程

C.助推德国经济后起直追D.推动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23.1932年,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巴伦》杂志评论道:“我们当然了解,独裁政体完

全背离美国政治制度以及诸如此类立国精神,但一个独裁者将帮助我们走过前面路上崎岖的地

段。”该评论意在说明美国应

A.发动战争转嫁危机B.加强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

C.强化中央政府权力D.抑制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

24.下表是欧美四国(法国、美国、德国、英国)生铁、钢、煤的产量的统计数据。

试题

高三

生铁产量(单位:千吨)钢产量(单位:千吨)煤产量(单位:千吨)

1871年1891年1871年1891年1871年1891年

甲15644641521235237.084.2

乙660074996003200127186

丙86018978074013.25926.025

T1665920369427729.514.09

以下结论解释合理的是

A.甲是法国,通过法国大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钢铁煤产量增长迅猛

B.乙是英国,通过两次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C.丙是德国,完成国家统一后,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跃居第一

D.丁是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

25.十月革命后,列宁认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租让政策

公布后,英国、美国、德国、瑞典等十七个国家同苏俄签订了租让合同和技术援助协定。当时,

苏俄几乎同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苏俄此举

A.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局面B.利用了西方大危机的国际时机

C.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D.契合了世界整体化的发展趋势

26.1930年前后,斯大林指出,“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甚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那些胡说必须降低我国

工业发展速度的人,是社会主义的敌人,是我们阶级敌人的代理人”。据此可知,斯大林的论

A.将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相结合B.以追求建设速度作为终极目标

C.推动苏联工业建设道路的开展D.导致经济政策转向了自由生产

27.有学者认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欧洲联盟将变成“色拉欧洲”。欧洲联盟既不是联邦,也

不是邦联,同时也不是地区欧洲,而是联邦与邦联的一种结合。据此可知,欧盟

A.成员国间的矛盾激化B.政治一体化遥不可及

C.民族性与统一性相融D.主权国家的影响减弱

试题

高三

28.孔子虽谓“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却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

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政相勉,希望新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让天下“定于一”。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周王室权威得以恢复B.君主专制的时代诉求

C.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D.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

29.黄宗義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

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思想

A.是对君主专制集权的批判B.具有鲜明近代代议制度的特征

C.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30.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

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

文学的发展

A.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B.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31.外国使节采用何种礼节觐见中国皇帝,始终是中外关系的一个死结,围绕着“跪与不跪”,

引发了多次外交冲突(见下表)其反映的实质是

乾隆时代3793年)礼部坚持英国特使马嘎尔尼行跪拜礼,并擅改英国外交文书

咸丰时代(I860年)指示决不见不行跪拜礼之夷人,否则‘雎有与之决战”

同治时代3873年)英、法、俄、美等六中使节首次以平等礼仪觐见皇帝

A.列强对中国内政的干涉B.近代外交确立的艰难历程

C.清政府天朝上国的意识D.维护国家主权利益的斗争

32.19世纪末20世纪初,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以“天下兴亡、匹夫

有责”的豪情,公开揭露和批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向封建专制制度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

一挑战

A.是对传统儒学思想的新发展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试题

高三

C.受西方民主思想传播的影响D.动摇了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

33.马克思指岀空想社会主义者“认为贫困不过是贫困,他们看不岀它能够推翻旧社会的革命

的破坏的一面,一但看到这一面,这个由历史运动产生并且充分自觉地参与历史运动的科学就

不再是空论,而是革命的科学了。“促使这一“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的根本原

因是

A.社会矛盾的加剧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工人上动的推动D.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4.“一五”期间,我国自行就业、自谋出路完全被统一分配所代替,形成了统包统配和能进

不能出的“铁饭碗”的劳动体制。这一就业制度的形成

A.植根于新的经济体制B.提高了劳动者的创造性

C.体现侧重发展重工业D.反映了经济建设的僵化

35.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

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

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准备

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36.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人们用以思考推理的灵魂的理性部分,另一个

是人们用以感觉到爱、饿、渴等物欲之骚动的心灵的无理性部分。灵魂中的这两种品质决定人

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隶”。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义强调

A.确立城邦正义的道德标准B.运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过教化提高公民的素养D.追求节制适度的幸福生活

37.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14〜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

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

识正确的是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统治B.崇尚人文理性,讲求科学

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D.批判神学思想

试题

高三

38.在18世纪的法国,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对中国的论述所根据的材料基本上是同一来源,

然而,伏尔泰热情赞扬中国的一切,孟德斯鸠对中国的态度是贬中有褒,卢棱尖刻地批判中国

的制度、道德和文明。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三者

A.立场不同致使结论迥异B.都以科学态度认识中国

C.观点不同但却殊途同归D.深受中国儒学文化影响

39.近代某时期,在哲学上,人们的意识开始从传统时代那种“静穆的伟大”与“和谐的不朽”

的世界幻想中解脱出来,而不得不去面对一个稍纵即逝和随机变幻的外部世界。推动这一变化

的主要因素是

A.经典力学的建立B.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C.启蒙运动的开展D.广义相对论的提出

401829年,雨果创作了戏剧《欧那尼》。该剧描写了16世纪西班牙大盗欧那尼反抗国王,为

父报仇、追求爱情的悲剧故事。1830年初该剧首场演出后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一百场,使得法国

城乡掀起了一股“欧那尼热”。据此可推知,该剧

A.反映了客观社会现实B.鼓舞了人民的革命斗志

C.凸显了理性主义原则D.继承了传统的艺术风格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从先秦经秦汉到曹魏,随着令的编集和完善,律由原可不断增减的开放性体系,变成

大致固定和封闭的体系。《魏律》是秦汉法典体系演变成果的集中体现。《法经》是一部法学

著作,而不是一部法典;盗、贼、囚、捕、杂、具,是法学意义上的分类。所谓“汉律九章”,

是在《法经》分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三类,同时也泛指汉律篇章之多。从文本上看,律、令都

有一个由原始的诏书到改写成精密的法律条文的过程。无论是内容还是法律效力,秦汉时期的

律、令似乎并无不同。

——摘编自孟彦弘《秦汉法典体系的演变》

材料二

试题

高三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废共和而行帝制。皇帝敕令开始显示力量,并逐渐成为罗马法的渊源之

一。在帝政前期,皇帝敕令并不经常被使用,而是借由元老院之手颁布法律。以公元235年塞

维鲁斯遇刺为起点,罗马帝国开始分崩离析。政治动荡使皇权愈发集中,皇帝操纵了立法权。

皇帝敕令几乎成了唯一的法律渊源,甚至被直接称为“法”。在查士丁尼的支持下,东罗马帝

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法典编纂(汇成《罗马民法大全》)。在《法学阶梯》(查士丁尼时代的法

学教科书)一书中,保留了大量的皇帝敕令。

——摘编自沈超《从皇帝敕令的演进过程看罗马政治与法律的关系》

材料三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制定一部民法典

的条件已经具备。基于这样的政治经济背景,经由学者的呼吁以及最髙决策层的决断,党的十

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的法治任务与目标,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工作由此拉开帷幕。'‘我

国民法学界以后讨论的问题也不再是“中国为什么需要民法典”,而是“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民

法典“。”

一一摘编自李星、王利民《中国民法典的定位与编纂》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的相同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汉法典与古罗马法律演进的历史背景。(6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制定民法典的意义。(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

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

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法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

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

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

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

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

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试题

高三

——据《张文襄公全集》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6分)

43.17、18世纪,欧美历史上爆发了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涌现了一批批杰出的人物。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克伦威尔、拿破仑主要活动列表

克伦威尔的主要活动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1793年,土伦之役崭露头角

1644年,取得马斯顿草原胜利1795年,平息王党叛乱

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1796年,进军意大利

1648年,平定王党叛乱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

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1804年,自称为“法兰西人的皇帝”、公布《民法典》

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1805年,取得奥斯特里茨战役胜利

1649-1650年,远征爱尔兰、苏格兰1806年,颁布“大陆封锁令”

1653年,自任''护国主”。1813年,莱比锡战役失败

1815年,滑铁卢战役失败

一根据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人教版)整理

材料二1793年,法国向英国宣战。华盛顿召开内阁会议,重申了美国在危机时期应当以安全

和发展为主,不应当被激情冲昏头脑。大会决定,禁止美国公民在公海从事任何敌对行动;警

告美国公民不得向交战双方非法贩运现代国家惯例法所禁运的任何物品;不得采取任何有损于

与交战国友好相处的行为。

------摘自《华盛顿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人历史活动的相似之处。(6分)

(2)根据材料二,华盛顿政府推行了什么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及其体现的外交原则在一战前

后有何变化?(6分)

试题

高三

宝鸡中学2020级高三11月月考考试参考答案

历史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

DDBDAABBADCBBADCCAAA

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

CCBDDACDABBBBAADACBB

1.【答案】D本题考查史料实证核心素养。D.、《史记》记载启从“益”手中而非从其父禹那

里得到王位,《战国策》记载启在禹的支持下,从益手中夺取王位,两则史料对夏启继位的说

法不同表明对启夺权方式理解有异议,故D正确。A.历史文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该项过于

否定了文献的作用,故排除A。B.题干提及的是不同文献说法的不一,而非历史记载错漏,故

排除B。C.题干只能反映出对夏启继位的说法不同,看不出持何种立场,故排除C。故选D»

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都城,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A.宋代坊

市制度趋向瓦解,故不选A。B.不符合史实,故不选B。C.材料强调的是宫殿而非城市本身,

无法得出城市的功能发生转变,故不选C。D.秦国的宫殿面积突破了西周礼制,超过了宗庙与

市的规模,这说明秦国在政治制度方面出现了转型,与同时期东方六国城市布局基本遵循礼制

相比,反映出秦国在转型方面的领先地位,故D正确。故选D。

3.【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尚书地位和权力的变化主要是因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

不断被削弱,故B项正确。从材料无法看出三省在魏晋时期成为定制,排除A。材料强调专

制皇权进一步加强,而不是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排除C。材料强调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

而不是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排除D故选:B。本题主要是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要掌握三省制设立的目的。本题考查了三省制的发展历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

而被逐渐剥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政府运行机制的调整,故D正确;材料信息未看岀中

央集权原则被破坏,排除A;官僚政治成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C说法错误,排除。故选:

Do

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准确解读材料的信息

和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比较、辨别的能力。依据所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

试题

高三

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中央集权,二是皇权与相权,或皇权与臣权的关系,是君主专制范畴。

根据材料明朝“楚王、蜀王、鲁王等,且必须就藩(到封地去居住)”,而“清朝的分封封号

则大都是礼节性的,如恭亲王、果亲王、睿亲王等,且一律在京居住”,对比两者的不同,可

以看出体现了清朝是为了防止诸侯王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才采取了和明朝不同的措施,加强了中

央集权,故A符合题意,B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分封的各王,因为没有了封

地和实权,是徒有虚名,所以实际上地位降低,而不是提高,故D排除。故选A。

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天朝田亩制度》,要求理解掌握重要史实。A.结合所学可知,

《天朝田亩制度》提出的平均土地,是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否定,在当时的条件下具有革命性,

也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空间,故A正确。B.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是发展资本

主义,而太平天国运动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这违背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故B错误。C.《天朝田亩制度》把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目标,而《资政新篇》要求发展资本主义,

二者是对立的,故C错误。D.《天朝田亩制度》的绝对平均主义是空想,根本无法实施,故D

错误。故选A。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答题干信息。B.清政府认

为租用了英国人的商船就能避免日本的战争挑衅,在战争爆发后又请求列强对日本进行谴责,

帮忙调停,说明清政府并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故B正确。A.该项不符合当时清朝的实际情况,

故排除A。C.该项题干不能体现,故排除C。D.题干没有体现天朝上国观念,故排除D。

8【答案】B【解析】A.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材料反映的是8月份的事情,而且材料中

说平津已经沦陷说明,说明材料不是侧重七七事变。B.从材料中的与其国内分崩,不如对倭

抗战,以倭寇内部之虚弱及其对华之横暴,以理度之,不难制胜也。可以看出材料时强调中日

之间的矛盾。C.没有体现出国共关系的特点。D.材料看不出蒋介石是否联共抗日。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抗日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抗日战争的过程特点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七七事

变的时间和影响,还要搞清楚抗战初期的阶段特征。

9.【答案】A【解析】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判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苏格拉底有

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程,故A项正确。

试题

高三

材料“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说明“博得同情”的方式是可

以影响陪审团的意向的,故B项错误。法庭辩论、陪审团投票的方式说明司法程序没有问题,

故C项错误。雅典人是最讲究演讲技巧的,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古代希腊的政

治制度。需要掌握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本题考查对雅典

民主政治的特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0.【答案】D【解析】材料“法官承认马勒奥洛有订立遗嘱的权利,但又认定弑亲者应当被视

为精神病人”体现的是罗马法具有灵活性,追求实用及实质正义,并非是形式主义,D项正确,

排除B项;材料与保护个人私有产权及维护家庭伦理关系无关,排除AC项。故选:Do本题主

要考查了罗马法,要求学生结合罗马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罗马法,侧重考

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L【答案】C【解析】“影子内阁”成员甚至享有国家发放的特别职位津贴,各“影子大臣”

挑当任内阁的缺点进行攻击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执政水平和能力,这就有利于轮流执政时的顺

利过渡,故C项正确。A项中“充分”表述错误,排除;由于“影子大臣”专挑当任内阁的缺

点进行攻击,与内阁成员对着干,导致执政内阁难以快速决策,行政效率降低,B项错误;材

料不能体现“责任内阁制出现权力异化”,D不符合史实。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子内

阁”,要求学生结合“影子内阁”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子内阁”,侧重

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B.结合所学

可知,“一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意味着国际主义向法国式激进民族主义的转变,即阶级

斗争与民族主义的合流。布尔什维克党的执政逻辑及害怕外来干涉的心理主要是为了保卫革命

成果,而其最大的敌人来自党内的托洛茨基等批评者,因此其对居住在本国的外宾和侨民百般

刁难,说明当时国内的政治斗争较为复杂,故B项正确。A.新经济政策实行的时间是在1921

年,故排除A项。C.此项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项。1).东西意识形态对抗是冷战时期的

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B。

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美苏冷战,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B.题干信息反映

的是美国对其他地区进行的经济援助,根据所学可知,这是美国杜鲁门主义在经济方面的运用,

试题

高三

故B正确。A.北约是军事方面的,与题干信息无关,故排除A。C.冷战中心还在欧洲,故排除

C。D.本项不是美国的真实目的,故排除D。

14.【答案】A【解析】材料中提到了中国古代商人“以末置业,以本守之”和让子女积极参与

科举的现象和价值观,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古代中国的经济模式,中国古代始终是自给自

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始终被认为是最重要的社会财富,加上商人的社会地位不高,

商人有钱后还是希望子女能够走科举之路。故A正确。B从根本上看是自然经济引起的。故B

错误。C材料不能体现。故C错误。D只是表面现象。故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小农经

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小农经济具有封闭的特点,这

个问题直接影响了近代中国工业化时期劳动力的问题。一。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

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二。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三。抵

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

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经济社会特征,要求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题干信

息的能力。D.根据题干“高水平均衡陷阱”“而人口增长很快,相应导致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

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和经济状况可知,自然经

济占据主导,虽然出现新的经济形式,但因为人口增长过快等因素,不能突破传统经济模式(转

型困难),故D正确。AB.不符合“高水平均衡陷阱”这一理论,故排除AB。C.题干中的理论

是关于农业的,故排除C。故选D。

1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要求运用所学解读图文信息。C.据图

文信息可以看出,白银的购买力在上升,而铜钱的购买力在下降,说明白银越来越成为主流货

币。白银是当时国际贸易中的主要货币,由此可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C项正确。A.

本项所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本项所述图文无体现,排除。D.本项所述不符合题意,排除。

17.【答案】C【解析】当时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A项;B项表述材料无从体现,

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经济社会发展以‘重农重商'为目标导向”“一大批民营

企业从手工作坊转型为现代工厂”反映出工业近代化成为了时代潮流,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

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解答本题的关

键是对材料的准确解读,材料主要反映了工业近代化成为了时代潮流。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

试题

高三

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解读分析材料、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A.从材

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不光与苏联国家开展对外贸易,还开展与亚非国家及西方国家的对外贸易,

而且在一五计划时期还有所上升,这表明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故A正确。

B.国民经济的恢复早在1952年已经完成,故不选BoC.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故不选C。D.我国一直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故不选D。故选A。

19.【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国企承包制…转换经营机制和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可知我国国企改革以市场为导向,故A项

正确。B项,根据题意可知,国企改革开始突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最早从农村开始,排除。D项,我国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故基本完成的说法错误,

故排除。

20.【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开辟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与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达•伽马远航赴印度期间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

回了大量香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是14—15世纪欧洲商品经济的

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A符合题意;BCD三项所述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与“达•伽马

此行的社会背景”的命题要求不符,排除。故选A。

2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C.甘蔗种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欧洲人在征服美洲后建立大批甘蔗园,

为了降低劳动成本,适应恶劣条件下的劳动强度,大量使用非洲贩来的黑奴,使得甘蔗生产成

本下降,产量提高,因此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殖民扩张和黑奴贸易的兴盛,故C正确。A.题

干表明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结果,欧洲人口增长与医疗水平的提高与蔗

糖价格下降无关,故排除A。B.题干表明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是生产环节成本下降的结果,新

航路开辟使东西贸易便捷不是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B。D.工业革命提升了工业资产阶

级的消费能力,但广大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提升有限,不是蔗糖普及的主要原因,故排除D。

故选C。

2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德国经济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C.根据“德

试题

高三

国政府直接投资铁路建设达155百万塔勒……此外德国政府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专门为铁

路建设服务”,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完成统一,政府投资铁路建设推

动了德国经济的发展,故C正确。A.题干与“专制主义色彩”无关,故排除A。B.1871年德国

已经完成统一,故排除B。D.垄断组织形成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故排除D。

2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

分析解读题干信息。A.与史实不符,故不选A。B.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

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胡佛政府坚持传统的自由放任

政策,导致危机不断恶化,全国上下要求改革的的呼声高涨,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有

效的措施,加强国家对经济全面干预,故B正确。

2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

读表格信息。D.结合所学可知,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增长迅猛,增

速及总量超过英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推知丁是美国,故D正确。A.法国的资本主

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稳定发展,而法国大革命后国内长期政局动荡,故A错误。B.英国通过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成为世界工厂,故B错误。C.德国在完成国家统一后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迅

速发展,其工业生产在一战前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故C错误。故选D。

2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苏俄几乎同所有的欧洲国

家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俄题干相关做法适应了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故D正确;题干显示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苏俄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合

作,故排除A;世界大危机出现在1929—1933年,故排除B;斯大林模式加速了苏联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实现,故排除C。故选:D。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依据材料‘'苏俄

几乎同所有的欧洲国家以及亚洲的许多国家建立了贸易关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

析。本题考查苏俄发展经济的相关措施,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2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0年前后,苏联经济落后,同时面临资本

主义国家的敌视与包围。斯大林认为,要对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战胜社会主义的敌人,必

须加快工业发展速度。据此可知,斯大林的论断将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相结合,A项正确;材

试题

高三

料未体现“以追求建设速度作为终极目标”,排除B项;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

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排除C项;斯大

林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导致经济政策转向了自由生产”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

选:A。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斯大林模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把握。本题主要考

查的是斯大林模式,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

题的能力。

2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欧盟,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C.根据题干“欧洲联

盟既不是联邦,也不是邦联,同时也不是地区欧洲,而是联邦与邦联的一种结合”可知,题干

说明欧盟成员国既保留了本民族的独立性,也体现了国家之间的合作,是民族性与统一性相融,

故C正确。A.题干无法体现成员国间的矛盾激化,故A错误。B.欧盟是一个经济政治一体化组

织,故B错误。D.此项不是题干强调的主旨,故D错误。

28.【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A.“周

王室权威得以恢复”与史实不符,故不选A。B.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故不选B。C.

材料未体现“儒法思想的相互融合”,故不选C。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进入一个动荡的年代,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各种矛盾急剧变化,使得孔子、孟子的

思想发生改变。孔子对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颇加称许:孟子则尊王黜霸,对诸侯以王

政相勉。这一变化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加速,故D正确。故选D。

29.【答案】A【解析】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

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B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只是具有初

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

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项不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

式;故选A.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有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认为

学校是决定是非的唯一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

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

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分析.

30.【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的相关知识,要求具备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

试题

高三

解的能力。需要掌握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A.材料信

息不能反映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注重“天时”、“农时”,故A项错误。B.依据题干材料,结

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也推算日月行星方位,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推算方法,但从根本

上并不以发现天界运行规律为目标,也不相信存在这样的规律,而是“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

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

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也是所有中国人的礼仪需要,故B项正确。C.该项表述不是材料

的主旨意思,故排除C。D.中国古代天文学并没有与生产实际想脱离,故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D。故选B。

31.【答案】B【解析】略

32.【答案】B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B.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此背景下,部分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

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起来展开斗争,向封建专制挑战,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故B正确。

A.这一挑战并非的为了发展传统儒学,主要是救亡图存,排除A。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与西方民主思想关系不大,故排除C。D.题干涉及的挑战与儒家地位的演变无关,故排除1)。

故选Bo

33.【答案】B【解析】A.材料中涉及到的科学的空论向革命的科学转变,应该是从空想社会

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转变,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导致社会

矛盾的加剧,所以选项不是根本原因。B.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革命不断的进行,资

本主义社会的矛盾逐渐暴露出来,这样才促使空想社会主义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转变。C.工

人运动的推动,也是建立在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1).马克思主义诞生是材料

的表现,而不是原因。故选:Bo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要求学生结合马克思主义

诞生的背景来分析。解答问题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基本背景,还要了解工业革命产生的

影响。

3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A.一五

计划期间,国家对经济实行统一的计划管理,所以对就业也实行统一的管理,题干中的做法是

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植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故A正确B.“铁饭碗”这种做法不利于提

试题

高三

高劳动者的创造性,故排除B。C.题干无法体现侧重发展重工业,故排除C。D.题干未体现当

时经济建设的僵化,故排除D。故选A。

3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毛泽东把全部精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