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病因教材_第1页
第五章 病因教材_第2页
第五章 病因教材_第3页
第五章 病因教材_第4页
第五章 病因教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病因病因:凡引起疾病的原因即称为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基本概念概述

中医病因分类:1.外感病因(六淫疠气)2.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3.病理产物(痰饮瘀血)概述

一六淫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致病因素的统称。

第一节外感病因六淫六淫产生的因素:a.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一定限度

六气太过六气不及(倒春寒、冬季当凉反热)b.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冷暴热c.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导致发病即为六淫六淫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多风,夏多暑热,长夏多湿,秋多燥,冬多寒。

地域性:致病与生活、工作环境密切相关。转化性

病证的转化

六淫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

外感性: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或两者同时受邪。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临床特征。

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节气

我们现在普遍知道的是太阳和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不停地公转和自转,通常把地球绕太阳的轨道称为黄道,而二十四节气正是按照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节气

首先,当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时定为“黄经零度”,即春分点。从这里出发,每前进15度就为一个节气,从春分往下依次顺延,清明、谷雨、立夏等等。待运行一周后就又回到春分点,此为一回归年,合360度,因此分为24个节气。

节气

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4个节气。

节气

节气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节气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节气

立夏:夏季的开始。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节气立秋:秋季的开始。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秋分:昼夜平分。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节气

立冬:冬季的开始。小雪:开始下雪。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小寒:气候开始寒冷。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风邪概念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一.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1.风为阳邪:风邪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2.其性开泄:易使腠理宣泄开张而有汗出。

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3.易袭阳位: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及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头痛、汗出、恶风等症。面部水肿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二.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移不定。

如:行痹、风疹、荨麻疹数变:指风邪致病变幻无常,发病迅速。

如:风疹之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风邪三.风性主动: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如眩晕、震颤、抽搐、角弓反张等。

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四.风为百病之长:性质及致病特点

风邪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兼他邪合而伤人。如风寒、风热、风湿等。

风邪致病广泛,为患较多

侵犯部位较广,无处不到,极易侵袭人体。寒邪概念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滞、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

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一、寒为阴邪,易伤阳气1、伤寒。伤寒: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等。2、中寒。直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

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二、寒性凝滞主“痛”1、滞涩不通,不通则痛。2、寒客肌表经络,头身肢体关节疼痛3、寒中胃肠,脘腹剧痛。4、寒客肝脉,少腹或阴部冷痛。

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三、寒性收引1、寒邪侵肌表,毛窍收缩,恶寒、发热、无汗等。

2、寒客经络关节,筋脉挛急作痛,屈伸不利。

屈伸不利湿邪概念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为长夏之气,夏秋之交,阳热下降,天地氤氲,湿气熏蒸上腾弥漫。另外,湿邪致病,也多于居住环境,工作条件有关。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一、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属水,故为阴邪1、湿邪困脾:泄泻、水肿、尿少等。2、湿阻中焦: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二、湿性重浊1、重——症状具有沉重感——头重如裹,四肢沉重,如“湿痹”或“着痹”等。

2、浊——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①湿浊在上:面垢眵多;②湿滞大肠:大便溏泄;③湿浊下注: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④湿淫肌肤:湿疹浸淫流水。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三、湿性黏滞1、症状的黏滞性——排泄物及分泌物多滞涩不畅。如:痢疾大便排泄不爽;淋证小便滞涩不畅。2、病程的缠绵性——如湿疹等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四、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为病,多侵袭人体的下部。如水肿、湿疹等病以下肢较为多见。另常见二便异常,女子带下异常。“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燥邪概念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人感受燥邪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便为燥病。温燥:发于秋初,挟有夏季火热之余气,治疗上宜清凉燥:发于晚秋,兼有初冬之凉气,治疗上宜温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其一,燥性干燥,吸水伤津,皮肤官窍失养,故常见各种干燥症状。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皮肤干燥等。

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其二,燥性涩滞。外感燥邪,津亏不能载气敷布,脏腑组织失却滑泽,故表现涩滞不利之状。如皮肤粗糙而不滑利,痰少不易咯出,大便干结不畅。

“干”、“裂”、“萎”。就像久晴不雨,田地便会出现干燥、出现开裂,田地里的稻谷也会随之枯萎。在人身上也是一样的。燥邪可引起嘴唇开裂、皮肤干涩皲裂之“裂”症、鼻燥咽干、大便干之“干”症以及毛发枯黄之“萎”症等一系列症状。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胜则干”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燥”2.燥易伤肺一是因燥为肺所恶,肺为娇脏,喜清润恶燥湿,燥邪犯肺,可致肺燥津亏症。

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二是因肺主气司呼吸,又外合皮毛,开窍于鼻,肺气与外界相通。燥邪犯人,常自口鼻而入,肺首当其冲,肺失去濡润,则宣发和肃降功能均受其影响。见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大便干燥不通等。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热(火)邪概念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由热邪所致的疾病称为外感热病。

热(火)邪

火邪与热邪的比较:

同:皆为阳盛,都属外感邪气,致病相同。

异:热邪致病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火邪致病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热(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1.火热为阳邪,其性趋上

“阳热则热”,发为实热性病症。如恶热、烦渴、汗出、脉洪数等症。火性趋上,易侵害人体上部,尤以头面部多见。如目赤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耳内肿痛或流脓等。热(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2.火热易扰心神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之邪易扰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失眠。重者,扰乱心神,出现狂躁不安,神昏谵语等症。高热神昏热(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3.火热易伤津耗气

热淫于内,消灼煎熬阴津,迫津外泄。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壮火食气,气随津脱。可见身热倦怠懒言,神疲乏力,气不接续的气虚证。热(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4.火热易生风动血

热极生风,肝风内动:高热神昏、四肢抽搐、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等。火热入脉,迫血妄行:各种出血证。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出血的特点为血色鲜红,粘稠,量多。热(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5.火邪易致疮痈热入血分,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肉腐血败,发为痈肿疮疡---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痈疽原是火毒生”

《医宗金鉴.痈疽总论》暑邪概念

凡夏至之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邪为病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明显的季节性。二、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伤暑”;“中暑”,“暑厥”。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热侵犯人体,呈一派阳热之象。多见高热、汗大出、心烦、口大渴、面赤、苔黄燥、脉洪大等。另外,暑邪发热往往比热邪发热更高;也易扰动心神而致心烦闷乱不宁,甚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2.暑邪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升”即暑邪易上扰心神,侵犯头目,可见胸闷、头昏、目眩、面赤等。

“散”即暑邪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气随津脱,津气两伤,可见口渴尿少,气短乏力。甚则气随津脱,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扰神表现。暑邪性质与致病特点3.暑多挟湿

暑热症:发热、烦渴症。湿阻症:身热不扬、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大便溏泄不爽、苔腻等。

二疠气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传染途径:空气传染口鼻侵入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

疠气与六淫的比较病程及预后传染与否发病形式的差异入侵途径的区别感受病邪的不同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疠气影响因素气候因素:自然界的反常变化

环境因素:环境卫生不良

预防措施不当

社会因素

疠气第二节内伤病因七情:

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范围。一、七情内伤一、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当七情过于强烈或持久刺激,超越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导致机体脏腑精气功能失调或人体正气虚弱,对情志刺激的调节适应能力低下,导致疾病发生或诱发时,因病起于内,故称七情内伤。七情转变成为内伤病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外界刺激超过一定限度,具有突然性(暴怒、骤惊)、强烈性(大恐、狂喜)、长期持久性(过忧、久悲)。其二,机体的耐受、调节功能失常,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阴阳失调,发生疾病。(一)直接伤及内脏

1.七情首先影响心神2.七情损伤相应之脏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3.数情交织,多伤心肝脾4.易损伤潜病之脏腑致病特点(二)影响脏腑气机1.怒则气上:病机:过怒使肝气上逆,血随气涌,并走与上。症状:头胀头痛、面红目赤、呕血、昏厥。肝气横逆可见腹痛、腹泻。致病特点怒则气上2.喜则气缓:病机:过喜则心气涣散,心气暴脱,神不守舍。症状: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神志失常,狂乱,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3.悲则气消:病机:过悲导致肺气消耗,气弱不振。症状:意志消沉,精神不振,气短胸闷,乏力懒言等。

“悲则心系急,肺叶不举,而上焦不通,荣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素问·举痛论》其一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

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

尤吊遗踪一泫然。《沈园》——陆游

4.恐则气下:病机: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症状:可见二便失禁,遗精,坠胎,月经紊乱。

5.惊则气乱:病机:突然受惊,使心气紊乱,神无所归。症状:心悸,失眠,惊悸不安,神志错乱。

6.思则气结:病机:思虑过度,使脾气郁结,症状:精神萎靡,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所愿不遂,相火妄动。(三)七情变化影响病情

1.情绪积极乐观,有利于疾病康复;2.情绪消沉,悲观失望,加重病情。《红楼梦》中的情志病

林黛玉:“六脉皆弦,因平时郁结所致”,“左寸无力,心气已衰,关脉独洪,肝邪偏旺。木气不能疏达,势必上侵脾土,饮食无味,甚至胜所不胜,肺金定受其殃。气不流精,凝而为痰;血随气涌,自然咳吐。理宜疏肝保肺,涵养心脾。虽有补剂,未可骤施。姑拟黑逍遥散以开其先,复用归肺固金以继其后”。王太医的黑逍遥散是逍遥散去升散的薄荷,由于肝郁化火刑肺,故去掉了温性的生姜,加上凉血滋阴的生地,并以鳖血炒柴胡,制性存用,制其升提之性,存其宣少阳之气的作用,黛玉服了他的药果然渐渐好了。第八十三回省宫闱贾元妃染恙闹闺阃薛宝钗吞声

贾宝玉一听黛玉要回苏州婚嫁,急、怒、悲、惊交集,痰气攻心,蒙蔽清窍,“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把所有人吓得只知呼天抢地掉眼泪。还好王太医医术精湛,“世兄这症乃是急痛迷心。”宝玉原是惊闻林妹妹要回苏州,一下子又惊又急,悲痛难当,惊则心气紊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以致急痰攻心;而其急、怒、惊是源于一种深切的“心事终虚化”的绝望与悲痛,所以一听紫娟说不会回去的,心事一下子放下,喜从心生,以中医五行推演,悲为肺志、属金,喜为心志、属火,火能克金,以情制情,心病一去,疯病也就好了。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二、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长期摄食不足,气血生化减少,可致脏腑功能减退;正气不足,易致外致入侵。(一)饮食不节过饥:警惕“苗条病”——神经性厌食症减肥减肥再减肥,结果却引发港台乃至大陆等地出现大量厌食症患者,而且个案数字有增无减。对此,多位专家纷纷发表意见称,厌食症不但会毁人容貌,也会影响一生健康。在这个“享瘦”蔚然成风的时代,铺天盖地的减肥广告和随处可见的骨瘦如柴的模特儿,似乎不容人们选择。

然而成功减肥却绝非易事,尤其有很多女性对“魔鬼身材”急切渴望,迫使她们过分压抑正常的生理需要。结果饮食紊乱,甚至患上“厌食症”,尤其以15~30岁的年轻女性罹患的比例最高。厌食症会令皮肤粗糙干裂,让女性的月经紊乱,而且还会使免疫力下降,引发其他疾病,死亡率高达20%!这的确值得众多为美节食的女性引起重视……

——摘自报道成人理想体重适用Broca改良公式或平田公式:

平田公式:体重(kg)=[身高(cm)-100]×0.9

Broca改良公式:体重(kg)=身高(cm)-105

在理想体重土10%范围内为正常,

±(10%~20%)为超重或瘦弱

±20%以上为肥胖或消瘦。

过饱:

轻者,营养过剩,饮食积滞:脘腹胀痛,嗳腐吞酸,呕吐泄泻。甚者,脾胃久伤,变生他病。

此外,可致疾病复发,小儿“疳积”。食积不化,变生诸证:①食积化热,食与热互结,酿成疳积,可见面黄肌瘦,脘腹胀满,手足心热,心烦易哭等症。小儿稚阴稚阳之体,饮食难于控制,最易发生疳积。②婴幼儿脾胃较弱,食积易致气逆,引起食厥,出现厥逆昏迷,口不能言,肢不能举等症。③饮食过量,阻碍肠道气血运行,可形成痢疾或痔疮。④引起“食复”。大病之后,进食过量或食用不消化食物,引起余邪复燃,旧病复发。饮食不洁:指进食不洁净的食物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多以胃肠病为主。常表现为:

腹泻、痢疾、各种寄生虫病、食物中毒等。(二)饮食不洁饮食不洁在临床中常见的病证:

①食用不洁的或被污染过的食物,败坏胃气,郁腐肠道,致脾胃失于升降,小肠失于泌别清浊,引起上吐下泻,伤津耗气。②进食陈腐变质食物,导致胃肠功能失调。出现脘腹胀痛,恶心呕吐,肠鸣,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症。饮食不洁在临床中常见的病证:

③食用被虫卵等污染的食物,可导致各种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蛲虫、绦虫等。常见腹痛,嗜食异物,面黄肌瘦,或肛门瘙痒等症。若蛔虫进入胆道,还可发生蛔厥证,见上腹部阵发性疼痛,四肢厥冷,或吐蛔等症。④食用有毒食物,可致食物中毒。临床特点为起病急,传变快。轻则脘腹疼痛,腹泻呕吐;重则神识昏迷,甚则死亡。寒热偏嗜:

偏嗜生冷,寒湿内生;偏嗜辛热,肠胃积热;嗜酒成癖,聚湿生痰。五味偏嗜:既可引起本脏功能失调,也可致脏腑间平衡关系而出现他脏病变。(三)饮食偏嗜

食类偏嗜:专食或厌食某类食物,久之导致某些疾病,如瘿瘤、佝偻、夜盲等。(三)饮食偏嗜偏嗜饮酒:

偏嗜饮酒,是指长期、过量的饮酒,既可产生醉酒,亦可由慢性酒精中毒而造成机体功能紊乱,产生多种疾病。表现如下:(1)内生湿热痰浊,见口苦口腻,舌苔厚腻。(2)伤及脾胃,见脘腹胀满,胃纳减退。偏嗜饮酒:

(3)内热熏蒸,灼伤胃络,热迫血溢,为吐血、衄血;热郁肠道,损伤肠络为便血;热毒下注肾和膀胱为尿血等。(4)饮酒过度,内生之痰热湿浊,阻滞气血运行,可致血瘀,结为瘸瘕包块。症见消瘦,腹水,腹中硬块等。十大垃圾食品:一、油炸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油炸淀粉导致心血管疾病;2、含致癌物质;3、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二、腌制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导致高血压,肾负担过重,导致鼻咽癌;2、影响粘膜系统(对肠胃有害);3、易得溃疡和发炎。三、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等)主要危害是: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防腐和显色作用);2、含大量防腐剂,加重肝脏负担。十大垃圾食品:四、饼干类食品(不含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主要危害是:1、食用香精和色素过多对肝脏功能造成负担;2、严重破坏维生素;3、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五、汽水、可乐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含磷酸、碳酸,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2、含糖量过高,喝后有饱胀感,影响正餐。六、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主要危害是:1、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2、只有热量,没有营养。

七、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主要危害是:1、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2、热量过多,营养成分低。八、话梅蜜饯类食品(果脯)主要危害是:1、含三大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2、盐分过高,含防腐剂、香精,损肝。

九、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和各种雪糕)主要危害是:1、含奶油极易引起肥胖;2、含糖量过高影响正餐。十、烧烤类食品主要危害是:1、含大量“三苯四丙吡”(三大致癌物质之首);2、1只烤鸡腿=60支烟的毒性;3、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

劳力过度

劳则气耗: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

劳伤筋骨:形体组织损伤,积劳成疾。

三、劳逸适度过劳

劳神过度

耗伤心血:心悸、健忘、失眠、多梦。

损伤脾气:纳少、腹胀、便溏、消瘦。

三、劳逸适度

房劳过度

耗伤肾精肾气:腰膝酸软,眩晕耳鸣、性机能减退、早衰等。

三、劳逸适度

过逸包括:体力过逸和脑力过逸。

致病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安逸少动,气机不畅。二是阳气不振,正气虚弱。三是长期用脑过少,神气衰弱。过逸痰饮: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如咳嗽吐痰、喉中痰鸣、痰核。无形之痰:只见其症,不见其形,如眩晕、癫狂。饮因其停留部位不同可分: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第三节病理产物一、痰饮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肺失宣降,津液不布,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化,停而成饮;三焦不利,津液失布,聚水生痰。外感湿邪,留滞体内;火邪伤人,煎灼津液;恣食肥甘,湿浊内生;七情内伤,气郁水停;血行瘀滞,水液不行;饮食不化,成痰成饮。形成原因瘀血: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与血瘀的区别:瘀血:

指体内血液不能正常循行所形成的病理产物,能继发新的病变,属于病因学概念。血瘀:

指血液运行不畅或血液瘀滞不通的病理状态,属于病机学概念。二、瘀血

1.气虚致瘀2.气滞致瘀3.血寒致瘀4.血热致瘀5.久病致瘀6.痰阻致瘀

形成原因结石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三、结石饮食不当喜食肥甘厚味;空腹食柿;饮用硬水;情志内伤肝气不疏,胆气不达,胆汁郁结。寄生虫感染蛔虫感染是胆结石的主因。服药不当体质差异

形成原因外伤:指机械暴力等外力所致伤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