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
近代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
导言第一节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与近代亚非拉第二节近代拉丁美洲第三节近代亚洲第四节近代非洲导
言
1、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和海外扩张掠夺分不开的。欧美列强海外扩张掠夺→亚、非、拉人民反抗。2、拉美民族独立运动;3、亚洲的反殖民主义运动、民族民主运动;4、非洲人民反殖民化、反瓜分的斗争。
第一节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与近代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
一、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与近代亚、非、拉经历的三个时期1、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1)商业资本主义(地理大发现至工业革命);(2)工业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3)垄断资本主义(19世纪70年代后)
2、殖民扩张与殖民地类型
美国杜克大学历史学教授JohnW.Cell将过去500年的殖民地类型分为以下几类:定居殖民地(coloniesofsettlement);开发殖民地(coloniesofexploitation);竞争性定居殖民地(contestedsettlementcolonies);先前存在的帝国(preexistingempire);势力范围(spheresofinfluence)等。但事实上,殖民地几乎都是通过武力加外交强逼手段得来的。
巴西
巴西
马六甲
澳门
果阿
马六甲
澳门
果阿
巴西
巴西
马六甲
澳门
果阿
马六甲
澳门
果阿
葡萄牙的殖民重点在:非洲和亚洲墨西哥
秘鲁
菲律宾秘鲁
巴西
巴西
马六甲
澳门
果阿
马六甲
澳门
果阿
墨西哥
秘鲁
秘鲁
巴西
巴西
马六甲
澳门
果阿
马六甲
澳门
果阿
西班牙殖民重点:
以美洲为主
1661年的世界1789年的世界1812年的世界1862年的世界1880年的世界西方殖民者对非洲的侵略(1876年以前)帝国主义瓜分后的非洲国家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英9025166法10393850德2451153意240137比2351500葡206835西333、近代亚、非、拉经历的三个时期
(1)自发性本能反抗时期(地理大发现至19世纪中叶)(2)大规模有组织反抗时期(19世纪中叶)(3)民族民主革命(改良→革命)(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二、近代殖民主义的双重历史作用
就殖民主义的评价问题,刘宗绪先生在其主编的《世界近代史》一书中提出“双重作用”说:1、长时间、残酷性的破坏作用2、不自觉的“建设性使命”
1、长时间、残酷性的破坏作用
(1)贩运黑奴、屠杀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2)殖民者还通过在征服地公开洗劫国库珍宝,抢劫黄金、白银,勒索战争赔款,进行不等价交换,实行垄断贸易,商品专利,征收各种苛捐杂税等各种残暴的手段,掠夺了难以数计的财富。1757-1815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共榨取10亿英镑的财富。(3)工业革命后,廉价商品的倾销摧毁了东方各国的手工业,大批手工业者破产,昔日繁荣的城市衰落了。与此同时,农业也遭到严重破坏,大片土地荒芜,饥荒不断发生。2、不自觉的“建设性使命”
对宗主国:西方殖民者早期的殖民掠夺→资本原始积累→转化为资本→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推动着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对殖民地: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使命就在于它实际上对东方社会进行了资本主义的改造。以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为例,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英国在印度扮演的“建设性使命”
(1)国家的统一为印度建立西方式的社会创造了政治上的必要前提。印度已处在一个政府、一种法律和统一的关税管理之下。马克思认为,这种政治上的统一,“是使印度复兴的首要前提”。(2)农村公社的解体和传统手工业的被摧毁,为印度的资本主义化创造了条件。(3)殖民当局采取的修路等措施客观上促进了印度民族工业的兴起
具体包括:修复和扩建公路,修建铁路;架设电报线;建立邮政系统;兴办各种与铁路有关的工矿企业;沟通贸易来往等措施。英国殖民者为了经济掠夺的需要,在印度建各级教育机构,兴办英语教育,培训了掌握近代交通和手工业所需要的人才,于是在印度土著居民中成长了一个具有初步文化知识,懂得欧洲先进科技,并具有曾到国家能力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上述情况说明,近代殖民主义曾充当了历史发展的不自觉的工具。当然,它的双重历史作用并不是同步进行的。它首先体现出来的是破坏性,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表现很残忍。它的建设,则往往是在较后的一段历史中才表现出来。一般说来到19世纪中期以后或更晚一些时间,东方国家才出现民族资本主义,而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不为人们所注意。然而,这种现象情好说明近代世界终归是要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
刘宗绪先生最后得出结论:新殖民主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推行新的殖民主义。这种新殖民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采取通过他们所选择和培养的代理人(扶植傀儡政权)进行殖民统治和殖民剥削的新方式。他们利用经济“援助”等等方式,继续把这些国家作为他们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供应地和资本输出的场所,掠夺这些国家的财富,榨取这些国家人民的血汗。他们还把联合国作为一个重要工具,干涉这些国家的内政,对这些国家进行军事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人民日报》,1963年10月20日
中国用“新殖民主义”手段掠夺非洲?
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亚洲中心主任、亚洲问题专家瓦蕾丽·尼凯就在最近一期《外交政策》杂志上撰文,将中国的对非政策概括成“主要是掠夺性的,正在非洲引起越来越多的疑问,同时也使世界列强对中国的真实意图提出疑问……”
其观点在欧洲媒体和战略研究界具有非常典型的代表性:中国正在用“新殖民主义”手段来掠夺非洲、中国需要非洲的能源、中国的廉价产品摧毁了当地的制造业、非洲人对中国越来越不满、中国经援不讲人权,正在损害当地民主事业,助长腐败……
如何评判?中国的廉价商品到底是有助于非洲民众提高生活水平,还是“摧毁当地制造业”?
[马达加斯加曾出现过反华商的示威,支持华商的人也走上了街头。]中国是在掠夺资源还是在合法、互利基础上开采资源?“世界工厂”输出廉价产品同时,是否有理由引入世界资源?中国引入世界资源主要为世界跨国企业消费。
参见:外交部部长助理翟隽就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接受外国媒体专访
/chn/zxxx/t277598.htm三、现代化与东西方社会转型
(一)概念1、近代转型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的根本变革,即经济社会形态的飞跃。而现代或近代转型,就是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和知识经济社会转变,也就是实现社会现代化。
2、现代化所谓现代化,modernization,就是指使事物从过去状态转变为当前状态的过程,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观察,可以把它界定为人类社会从传统的、乡村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的、城市的工业社会的过程,其要点可以归结为“擅理智”、“役自然”、“求效率”。
1.传统社会(TraditionalSociety)2.为起飞准备前提条件(PreparingforPreconditions)3.起飞(Take-0ff)4.向成熟推进(Drivetomaturity)5.高额大众消费(HighMass-Consumption)
罗斯托后来又增加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
沃尔特·罗斯托(WaltW.Rostow)罗荣渠:中国的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1927-1996)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的现代化理论的创始人。
罗荣渠把现代化界定为一种世界历史范畴,即“人类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1.先发展国家的现代化
第一批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以英国为代表。
◎内容:(1)以资本主义工业经济文明取代农业经济文明;(2)以天赋人权的政治文明取代封建专制主义
;(3)以高扬科学和理性的精神文明取代宗教蒙昧主义
◎特点:(1)鲜明的“内发”性质
,即是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在自己内部的现代性因素不断成熟的前提下,通过逐步的演进实现的;(2)主要推动者来自民间,主要是工商资本家、新贵族、商人、自由民、知识分子等;(3)三个子系统变革的紧密结合与协调推进,即文化变革与经济变革、政治变革三者紧密结合、协调推进,使整个文化和社会转型任务得以完成。
(二)东西方现代化的類型与特点
发生于18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
◎内容:
(1)确立转型的前提和起点:获得民族独立;
(2)结合国情建立各具特色的体制模式:“美国式道路”;
(3)建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没有强大的传统禁锢人们的头脑)
◎特点:
(1)没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尖锐对立和冲突;
(2)对西欧先进文化的“采借”与独创性转换的结合;
(3)整体性而非逐步性的解决,将科学革命、民主革命与工业革命同时推进,“一揽子”地加以实现。
2.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
开始于19世纪中后期。大致包括德国、俄国(苏联)、日本、中国等。
◎内容:
(1)以政治变革为先导:这种以“后发外生”为特点的转型,以立志推进现代化的领导人实际掌握和运用政权的力量,实行政治变革,为其首要政治前提和先导;(2)加强中央集权以促进文化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
◎特点:
(1)文化矛盾特别错综复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同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交织在一起;
(2)“后发”的优势和劣势都很突出:有先例可遵循,有体制和制度可借鉴,有经验教训可吸取,但由于必须在已经基本形成而又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中起步,难度也很大;
(3)三个子系统转型的不均衡性:转型的时序模式上,即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先后顺序和结合方式上,这些国家采取了一种不均衡的模式。
3.新发展国家的现代化
第二节
近代拉丁美洲
一、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三、独立后拉美社会经济的发展四、古巴民族解放战争1、殖民主义的专横统治①殖民统治机构②大庄园制与大种植园制③天主教的传播2、殖民地经济的发展3、殖民地社会阶级结构4、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一、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1、海地革命2、西属拉美殖民地的独立运动①独立战争的导火线②独立战争的两个阶段和三个中心③墨西哥的独立④南美洲北部各国的独立战争⑤南美洲南部各国的独立战争3、巴西的独立运动①18世纪巴西社会经济状况②伯南哥州起义③巴西宣告独立4、拉美革命的意义
1、大地产制和考迪罗主义2、列强对拉美的争夺与经济侵略3、拉美国家经济的缓慢发展三、独立后拉美社会经济的发展拉美的政治独裁——考迪罗主义“考迪罗”是西班牙文caudillo一词的译音,意思是首领。“考迪罗主义”指的是独立后拉美各国普遍流行的一种军事独裁式的统治形式。它的出现是和某种普遍的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因为当时无论哪个阶层都需要有铁腕人物来保护他们的利益。早期的考迪罗常常是独立革命的领袖,后来则多为以政变或战争的手段夺取政权、建立独裁统治的高级军官或地方首领(实际上就是靠枪杆子夺取政权的军阀或地方豪强)。考迪罗的统治多数都比较短命,仅能维持几年,有的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垮了台,很少有维持几十年的。例如,玻利维亚74年中发生过60次政变,秘鲁100年更换了50多个总统。19世纪的墨西哥产生过60多个考迪罗政府,等等。所以,考迪罗主义根本就是军阀争权、政局动荡的同义语。当然,这种统治形式只能使社会陷入水深火热,使国家日趋衰微。考迪罗考迪罗多是一些土匪式的野心家,他们夺权只是为了搜刮民脂民膏,对社会进行杀鸡取卵式的掠夺,根本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也不可能愿意让人民享受民主权利。为了掠夺,他们常常发动对外战争;而为了寻求支持,他们常常投靠外强,充当走狗,出卖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这就导致了拉美的半殖民地化。考迪罗考迪罗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独裁体制,即将一个国家领袖实行独裁称为考迪罗。考迪罗主义的特征:是用暴力夺取政权,用暴力维持政权。我国学者分析认为其特点还有3方面:1.就其独裁权力来源看,不是来自世袭,与封建君主不同,来自无数次战争。2.取得政权的方式不是通过形式上的选举而获得,与西方国家的总统、首相不同,还要通过武装政变获得。3.社会基础主要是封建大地主,靠血缘的纽带、地域的纽带及其他关系维系在一起。不是近代的政党,没有严密而系统的党派,与后来法西斯国家首脑也不同。考迪罗主义的危害:1.对各国内部发展来说,加深了国家分裂局面,使地方割据势力得以滋长。2.对外关系上,考迪罗多依附西方大国,借助外部力量维持政权,进行内战。正是在考迪罗的统治下,拉美的政治、经济发展都受到压制,民主和共和往往都流于空谈。考迪罗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不发达的一种表现。l、十年战争2、何塞·马蒂及其古巴革命党与第二次独立战争3、古巴沦为美国的保护国①美西战争②“普拉特修正案”
四、古巴民族解放战争
【普拉特修正案】1898年,在古巴独立革命胜利在望之际,美国对西班牙宣战。发动美西战争,西班牙战败。古巴在美国的监督下,于1901年制定宪法。并将美国通过的《普拉特修正案》作为附录列入宪法。规定:美国有权监督古巴内政,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未经美国同意古巴不得与其他国家签订条约,承认美国在战略期间所得的一切特权。第三节
近代亚洲一、十九世纪前期的亚洲二、十九世纪中期的亚洲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亚洲的觉醒一、十九世纪前期的亚洲l、印度20—30年代的反英斗争
2、印尼的蒂博尼哥罗起义
1825~1830年印尼人民在王子蒂博·尼哥罗领导下的一次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的民族起义。
二、十九世纪中期的亚洲
l、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1848-1852年,米尔扎·阿里·穆罕默德
巴布(意为“门户”)
马赫迪(救世主)
2、印度民族起义
1857-1859年,烤薄饼、荷花,涂有牛油和猪油的子弹,
詹西女王拉克希米·巴伊
3、鸦片战争与中国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初亚洲各国人民的抗争19世纪中叶,亚洲各国革命斗争形成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第一次高潮。这些斗争都具有反殖民主义的性质。当时亚洲国家尚缺乏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新兴力量,所以这些运动都未能超越旧式农民运动的范畴。各国的领袖,无论是封建王公、伊斯兰教阿訇,还是农民知识分子,都不可能提出真正能够救国救民的先进思想和政治主张。其纲领和口号(除《资政新篇》外)在本质上和方向上都存在着历史的局限性,而且都打着宗教的旗号。尽管如此,亚洲的改革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亚洲国家的奋起,显示了各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与社会进步的决心和力量,对亚洲的觉醒具有深远影响。因此,恩格斯在评论中国太平天国革命时,预言将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马恩选集》第2卷第22页)。三、资产阶级民族民主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亚洲的觉醒l、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土耳其新奥斯曼人立宪运动;印度国大党运动;菲律宾宣传运动;伊朗君主立宪运动;中国戊戌变法;越南潘佩珠领导的维新运动“亚洲觉醒”的背景和特点背景: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加重了亚洲国家的民族危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加速了亚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国际上重大事件刺激了亚洲人民的觉醒。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在亚洲人民的斗争中,不仅包括下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也包括开明地主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为核心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这些运动在唤起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亚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①菲律宾资产阶级革命教会菲化运动;菲律宾宣传运动(1880-1895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革命②印度民族民主运动③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④伊朗资产阶级革命⑤越南民族解放运动⑥中国辛亥革命
3、亚洲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1)原因:A.
欧美列强的干预;B.
亚洲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C.
农民的土地问题与革命积极性;D.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2)意义A.
亚洲民族觉悟空前提高,民族精神大大发扬;B.
亚洲革命风暴猛烈冲击资本帝国主义体系
四、近代印度(一)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征服印度从1757年侵占孟加拉国家开始,到1849年吞并旁遮普邦,共用92年。过程:印度自1526年处于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下。王朝强化封建政治经济统治秩序,到18世纪,印度封建经济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内部也有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此时,资本主义萌芽存在数量很少、极弱。从发展程度来看,尚未成为一种不可遏制的潮流。不能取代封建经济。而此时的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英印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表明了未来的英印民族斗争中,印度将处于被动的地位。在英国征服印度的过程中,东印度公司最先开始,冲锋陷阵。1600年建立,完全是重商主义的产物。最初是从女王那里取得贸易垄断权。到1702年,又取得了建立军队、对外宣战、占领土地等特权。到18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在印度境内进行贸易,并未引起莫卧儿王朝的重视。英法七年战争以后(1756——1763年),英国开始征服印度的过程,东印度公司成为英国征服印度的工具。英国征服印度的原因印度的分裂状态为英国的征服提供了良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教派利益冲突使印度中央集权名存实亡,割据力量强大。印度不可能组织起全国规模的强有力的反抗。把宗教利益放在国家利益之上是不发达的产物。英国利用印度的分裂状态进行征服。征服手段:1.军事进攻和政治谋略。2.直接兼并与建立附属国体系。两种征服形式并举,还建立藩属体系,建立土邦,建立印度士兵队伍。可以说印度的被征服是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制度的胜利。(二)印度社会的变化社会发展受到影响与社会形态发生质变不是一回事,要想使社会形态按照征服者的意愿发生变化,取决于三个条件:A.历史的时代性。B.征服者与被征服者各自的社会发展水平。一般而言,如征服者水平远远高于被征服者,其愿望才能实现。C.征服者所推行的殖民政策的性质。是完全靠白人移民来建立殖民地,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还是靠总督建立附属国。英国的商品大炮彻底轰开了印度的传统经济。印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1.土地:传统的封建经济以农业为主,耕织结合。而英国从开始就把征收土地税作为掠夺的主要方式。没有几年就把印度农村抢掠精光。1793年开始在印度农村实行新的地税制度,采用二种土地税制度:A.固定的柴明达尔制,是将土地包给包税人,包税人向英国殖民者直接纳税。B.不固定的柴明达尔制(也称莱特瓦尔制),即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向英国殖民当局纳税。这种新的土地税制度与英国的土地关系的变化是矛盾的:A.英国初步建立起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另一方面土地原本属于国家土地所有制,而殖民者将莫卧儿王朝的所有土地变为殖民者所有,这又人为地阻碍了私人农业的发展。结果新地税制度一方面破坏了印度土地的纯粹自然经济结构,另一方面使农村经济从属于英国殖民者的利益。2.手工业印度是棉纺织业发源地之一,并是主要的棉纺织品出口国。英国最先强迫印度的手工业者为东印度公司生产棉布,压低价格,控制市场。印度的棉纺织业开始逐渐衰落下去。但是这种情况只涉及部分地区。城镇及广大农村家庭纺织并未受到致命的冲击。随着英国商人纷纷来到印度,棉纺织业受到沉重打击。英国殖民者及其商人使用差别关税的办法,敲诈印度的棉纺织业,差别税达60%。19世纪中叶,印度的传统棉纺织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英国随之鼓励印度发展其所需的工业,如毒品加工业。3.流通印度的贸易流通在被征服前,主要是商人种姓的佛教徒和一些穆斯林承担,主要为封建王公服务。英征服后,排斥印度商人,在孟加拉表现的最为明显。后果:使货币在印度商人手中难以转变为资本。19世纪30年代,英国在印度实行自由贸易制度,在比较大的城镇修建了许多公共设施,修建港口、铁路、公路、建学校等。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认为英国所建立的这些工业部门是印度转变的基础。但是就其存在形态来说以掠夺性为主,为英国殖民者利益服务。给印度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英国商品的倾销和对印度原材料的掠夺)。这种掠夺性可以从印度整个社会经济关系中看出。如铁路修建后,大量的英国工业品被运到印度的各个角落,印度的棉花、粮食大量出口,城市和农村之间、各地区之间都是围绕着销售英国的商品和收购原料展开的。是一种不等价的经济关系。印度内外贸易的发展完全为英国掠夺服务的。到19世纪50年代,印度整个社会经济被英殖民者所控制。1854年,英国在印度建第一家麻加工厂(加尔各达),同年,印度的民族资本在孟买建立第一家采用英国设备、技术的棉纺织加工厂。19世纪,英国主要以黄麻加工为主,兼及矿山开采,进行资本掠夺,印度民族工业以棉纺织为主,开始出现近代资本主义成分,社会形态发生变化,印度不再是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三)印度社会形态的特点(与英国比较)1.印英资本主义经济与封建经济之关系比较: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首先在农村出现了耕织分离,工场手工业在此分离基础上,得到了相当程度、相当规模的发展。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扩大,引起了工场手工业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从而导致了工业革命。资产阶级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成长、壮大。最终建立统治。资产阶级民族的形成与资产阶级取得统治权及其巩固过程一致。英国社会矛盾是由近代社会大工业发展本身造成的。印度:封建经济的解体与资本主义的发展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且不存在连续性。印度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导致印度的工业革命,印度经济关系是在外国商品经济刺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一种外在的对立性。印度封建经济的解体,并没有伴随着印度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在印度发展起来的近代大工业,主体部分是外来的英国资本。印度民族资本虽然产生并作为英国资本的对立物,但它始终处在英国资本的依附地位。两类资本之间缺乏互补性,而以对立为主要特点。使得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首先必须摆脱英国资本的奴役和殖民压迫。经济发展与政治统治地位的取得并不同步。2.发展环境的差异英国:从原始积累到工业革命完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伴随着海外市场不断扩大,没有海外市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将会慢许多。印度:民族资本从产生那天起,在国内市场面对英国资本竞争和排挤,根本无海外市场。印度民族资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流通是作为英帝国产品的一部分流通的。而印度民族资本要想赢得英国那样的地位,就必须在国内、国际市场两方面摆脱英国殖民征服的压迫。3.发展方向的差异英国自工业革命完成后,社会矛盾主要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间的矛盾。根源是近代机器大工业所造成的。而在印度,社会矛盾不但有民族资本与本国地主阶级的矛盾,而且还有印度社会各阶级同英国殖民地的矛盾,特别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在发展过程中,近代产业工人队伍也在发展。如果说英国矛盾只能通过社会革命来解决的话,那么,在印度民族资本大于英国资本的话,将由民族资产阶级政党建立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印度无产阶级力量还远没有民族资产阶级机那样大,尽管在理论上存在着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可能性,而当时是印度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印度的发展。(四)印度民族大起义(1857年——1859年)英国征服印度后,印度社会上下各界出现两种社会思潮和实践:1.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知识分子当中,以罗易为代表。19世纪20年代开始,罗易致力于印度教的改革运动。就其内容来说,主要是取消印度教中的愚昧的陈规陋习。就其性质来说,属于近代印度社会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相比,仍有很大的不同:西方18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总的特点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制代替专制,以民族意识、国家意识代替集团意识、教派意识。而在印度,个性的解放同要求民族独立是一个逐渐结合起来的过程。19世纪中叶,更多地表现为人性的解放。19世纪末的民族解放。19世纪中叶,两者还未结合。所以这时印度知识分子对英国殖民者的种种殖民做法并未显露出势不两立的倾向,而是以极大的热情欢迎西方的东西。他们对起义抱冷漠、观望的态度。2.封建王公、农民、手工业者和士兵当中。19世纪50年代初,英驻印殖民总督大贺胥提出所谓的“丧失权利说”,即印度封建王公死后,如果没有直系继承人,其领地就归英国所有。结果很多王公利益受到直接威胁。因此在他们当中滋生出比较强烈的反英情绪。19世纪50年代,印度士兵队伍中宗教信仰有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整个神学观念上有很大的差异。1857年,驻扎在德里附近的士兵反抗用“涂油的子弹”,起义爆发。米鲁特的第三骑兵团首先起义,中心在德里、勒克瑙、康波尔、詹西。德里士兵提出“重建莫卧儿帝国”的口号。推巴哈杜尔•沙为国王。在詹西,以詹西女王为首。起义军采取固守大城镇德战略,英国直接从本土抽调部队从海陆两路进攻。起义坚持2年多。此次大起义从反抗英国殖民统治而言,带有近代含义,从纲领和实际领导阶级力量来看,是旧式农民战争德典型。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是起义的领导纲领都不带有反映印度社会方向的性质。罗易开始提出“印度是印度人的印度”,进一步探讨印度为什么会贫困、被英国人榨取。得出结论——“财富外流论”。在大起义的打击下,英国殖民者调整对印政策:在英国自由主义政治家的领导下,他们在整个英帝国领域内调整调整政策,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取得自治权,在印度主要放宽文官考试年龄的限制。(五)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抗英斗争19世纪50——70年代,宗教改革领袖是罗易。80年代,思想界出现了新的民族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伦纳德和纳奥罗吉。二人思想有许多不同之处,在思想领域都研究印度为什么贫困,怎样才能走向复兴。然而结论不同,伦纳德认为印度之所以贫困,因财富被英国掠夺——“财富外流”。因而要发挥民族工业与英国对抗。纳奥罗吉认为印度贫困在于英国商品的倾销和殖民政府的高额税收,要复兴,首先要建立高关税的保护制,发展民族工业时,应该首先让印度农村建立起近代生产关系。二者的理论构成了“印度国民经济学派”,是印度国大党的理论基础。国大党1885年12月28日,印度国民大会党建立,标志着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国大党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派:1.温和派:以苏班纳吉为首,主张应该争取在英帝国范围内实行自治,鼓吹合法斗争。2.极端派:以提拉克为首,主张同印度殖民当局进行一切形式德斗争,包括暴力,最终实现印度德自主。理论基础是近代民族主义思潮,是从传统的印度教文化基础上进行的。第四节
近代非洲一、十九世纪晚期以前的非洲二、十九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瓜分非洲三、殖民地化与反殖民地化的斗争一、十九世纪晚期以前的非洲1、北部非洲的殖民地化2、撒哈拉沙漠以南殖民据点的建立3、奴隶贸易
a、15世纪中时~19世纪后半期
b、葡萄牙人开创
c、15世纪末美洲新大陆的发现,种植园和采矿业的发展,需要廉价的劳动力,西班牙,葡萄牙发放执照,允许向他们统治下的美洲殖民地输入黑人奴隶。
d、荷兰、法国、英国甚至瑞典,丹麦和勃兰登堡,后来的美国也加入。
e、三角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枪支布匹甜酒糖烟草甘蔗棉花奴隶后果:(1)非洲损失大量人口。杜波依斯估计至少1亿人;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讨论会,有人认为1500~3000万人之间,另一些学者主张2.1亿人。(2)非洲经济遭破坏(丧失劳动力;出口畸形)(3)黑人遭歧视(4)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繁荣二、十九世纪晚期帝国主义瓜分非洲1、英法争夺西非(1898年协定)2、列强对刚果河流域的争夺(1884年柏林国际会议、总议定书)3、英、法、德对东非的争夺
3B计划(Berlin,Byzantium,Bagdad);3C计划(Capetown,Cairo,Calcutta)4、英布战争英国与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的战争,1899-1902年三、殖民地化与反殖民地化的斗争l、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2、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3、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戈登被刺死(1885.1.26)19世纪最后30年非洲民族解放斗争的特点
1.武装斗争、武装起义是反殖民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且发展成有组织的、规模很大的、持久的武装反抗,甚至有的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卫国战争。其中以阿拉比领导的埃及反英斗争(1881—1882)等为代表。2.撒哈拉以南非洲广大农村以自发宗教运动的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熔炉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维护考核试卷
- 畜牧业智能监控系统设计与实施考核试卷
-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2025年数学五下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答案
- 江苏省无锡市长泾片2024-2025学年初三毕业班“三诊”模拟考试英语试题试卷含答案
- 绵阳市2025届四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四川省自贡市曙光中学2025届初三年级模拟考试(二)数学试题含解析
- 南昌工学院《文学创作与评论训练》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油气储运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武汉海事职业学院《园林专业英语》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城市学院《轻松学营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全国低压电工作业证(复审)考试练习题库(600题)附答案
- 2025年上海市闵行区初三中考语文二模调研试卷
- 2025年《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知识考试题(附答案)
- 2024年潍坊市技师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2025年中考道德与法治一轮复习:专题4 我与他人 和谐相处 课件79张
- 无人机飞手培训班合作合同协议范本模板
- 港口智能运维系统-全面剖析
- 康复治疗士测试题及答案
- 汉语言文学自考命题形式试题及答案
- VDA6.3-2023版培训教材课件
- 皮瓣移植护理与病例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