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一)(含答案)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一)(含答案)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一)(含答案)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一)(含答案)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一)(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语文教考融合模拟考试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座号、考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

色签字笔书写,绘图时,可用2B铅笔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

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

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栗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

无待,随物赋形。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

“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

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

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其三,诗性智慧。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

一个重栗方面。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

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其四,是“造气"''造势"之

内功。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所

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

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

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

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

1

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

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于此,不论是古代在

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道,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

文交流而互娱。他们一方面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

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正所谓“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

(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o正是这种“求趣”而轻“载道”、无拘无缚、自在自得的散文观

和人生态度,使得晚明小品明心见性,可近可亲,独具一格。因此,我们建构本土化的文学理论

话语体系,不能一味强调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而忽视其劳作之后可以借此休闲的功能。

(节选自吴周文、陈剑晖《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有删改)

材料二:

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格”在辞典释义中有“表

现出来的品质”的含义,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散

文自有“人格”魅力。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

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

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

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人格”与

“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一■文"为

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到合理阐释。人

与文的一体两面,换言之即“文”与“人”之间没有中介,“文”是作者一一“人”的直接呈现,

因而,“人”的个性也就在“文”中直接呈现出来。“自由”不是指散文没有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而是说作为散文直接源头的“人”是自由的,人心是包罗万象的宇宙,这颗“心”是“散”的,

也就是自由的。正是与“人”一一作者直接相通,散文的真实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个真实

不必是事实的真实,更非虚构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诗意实际上是“人”“心”

达到的最高境界及在文中的显现。

人与文的合一某种程度上显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气一体和体用不二的传统智慧。中华

文化不强分主客、本末和体用,而是强调圆融统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解模式和文化传统,

中国文论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是将人品与文品合一,强调作品风格

与作家才性气质的关系。风格作为一种“体”,文章风格与作家才性是“表里必符”的关系。中

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

2

(节选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卮言”是自由自在之言,是应对象之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中国散文“自

由无待,随物赋形”的精神。

B.作者的精神气象,也就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

的风骨底气,影响着散文的“人格”。

C.与“载道”散文相比,“言志”散文更侧重“寓教于乐”,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

受中获得陶冶和愉悦,其教化效果更好。

D.散文以一体两面的“人一文”为核心,是人与文的合一,“文”可直接呈现“人”的个性,

“人”的个性亦可从“文”中直接感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士大夫都很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

孟子就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其中“人格”是决定性因素,“人格”

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

C.散文的“真实”不是事实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也就是说,文章表现的

是作者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情感。

D.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而“知人论世”的文

论传统与“人文一体”的精神是相通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B.王充《论衡•超奇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C.刘大槌《论文偶记》:“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D.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4.朱自清曾说,现代“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重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可从“旧来的散文学里”吸纳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

5.“崇尚自然,物我合一”的散文精神,在苏轼的散文中也有体现,请以《赤壁赋》为例,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3

永别了,武器①(节选)

[美]海明威

军队这么庞大,路又这么少,撤退必然混乱。根本没人下令指挥。

“博内罗呢?"我问。

皮安尼望着我。“他走了,中尉。”他说,“他情愿当俘虏去。"我一声不响。

“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我一句话也不说。

“你看,我们对这场战争根本就没有信心,中尉。”

“他上哪儿去了?”“我不知道,中尉。他溜走了。”

我们绕着城的北面走过乌迪内,过了一会儿便走进大撤退的基本行列,整夜往塔利亚门托河

赶去。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模这么宏大。不但是军队,整个国家都在撤退。我们整夜赶着路,走

得比车辆还要快。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

路上车辆和军队很拥挤,我们在路的旁边走着。

“我走得发腻了。”“嗯,我们现在只要走就行了。用不着再操心。”

“博内罗是个傻瓜。他真是傻瓜。”

“他的事你怎么处理呢,中尉?”“我还不知道。”

“你看,要是战争继续下去,上面会给他家属找大麻烦的。

“战争不会继续下去的。”一个士兵说。

“我们正在回家。战争结束了。”

“要是战争真结束了,那就没有关系了,”皮安尼说,''但是我不相信战争已经结束。真这样

就太好啦。”

“我们不久就会知道的。"我说。

“我不相信战争结束。他们都这样想,我可不相信。”

天亮前,我们赶到了塔利亚门托河的河岸边,便沿着涨满水的河走,走近一条所有的人马要

过的桥。我们沿着河岸走,然后挤进了过桥的人群。我紧紧地夹在人群中慢慢地过桥,上面是雨,

下边隔着几尺便是河水,我从桥边探头望望河水。

没人说话。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我们快过去了。木桥的那一头,两

边站有一些军官和宪兵,打着手电简。我们走近他们时,我看见有个军官用手指指队伍中的一个

人。一名宪兵走进行列,抓住那人的胳膊,拖了出去。宪兵强迫他离开大路。他们正仔细察看着

行列中的每一个人。我们刚要走到正对面时,他们又抓去了一个人。我看见那人是个中校。他头

4

发灰白,长得又矮又胖。宪兵把他拖到那一排检查行人的军官后面。当我走到那一排军官跟前时,

我看到有一两个军官正盯着我。其中有一位指指我,对宪兵说了一声。我看见那宪兵跑过来,挤

过队伍的边沿来找我,接着我感到被他抓住了衣领。

“怎么啦?"我说。我伸手到背后去解手枪。

另一个从我身后抓住我,把我的手臂朝上扭,扭得几乎脱了臼。我跟他一起转过身,第一个

宪兵狠狠掐住了我的脖子。

“他再抵抗就开枪。”我听见有人在说。

“这是什么意思?"我想大声嚷,但是我的声音并不响亮。他们现在已把我拖到路边来了。

“他再抵抗就开枪,”一个军官说,“押他到后边去。”

“你们是什么人?”

“战场宪兵②。”另外一位军官说。

“押他到后面那些人那儿去。”第一个军官说。

他们押着我绕到这排军官的后边,走往公路下边临河的田野,那儿有一堆人。有一小组人由

宪兵看守着。审问者的旁边站着四名宪兵,人人挂着卡宾枪。我看看那个正在受审问的人。他就

是方才从撤退行列中给拖出来的那个灰头发的中校,胖胖的小个子。

“你属于哪一旅的?”他告诉了他们。

“哪一团?”他又说了。

“为什么不跟你那一团人在一起?”他把原因说了出来。

“就是你们这种人,放野蛮人进来糟蹋祖国神圣的国土。”

“对不起,我不懂你的话。”中校说。

“就是因为有像你这样的叛逆行为,我们才丧失了胜利的果实。

“你们经历过撤退没有?”中校问。

“意大利永远不撤退。”

我们站在雨中,听着这番话。

“要枪毙我的话,"中校说,''就请便吧,不必多问。这种问法是愚蠢的。”

那些军官会商了一下。其中一个在一本纸薄上写了些什么。

“擅离部队,明令枪决。”他宣读。

两个宪兵押着中校到河岸边去。我没看他们枪毙他,但是我听见了枪声。

我们站在雨中,一次提一人出去受审并枪决。到这时,凡是他们问过话的都被枪决了。

我身子往下一蹲,同时劈开左右两人,低着头往河边直跑。我在河沿上绊了一跤,哗的一声

5

掉进河里。河水很冷,我竭力躲在水下不上来,自以为再也不会上来了。我一冒出水面,便吸一

口气,连忙又躲下去。我第二次冒出水面时,看见前头有一根木头,就游过去,一手抓住它。我

把头缩在木头后边,连看都不敢往上边看。我快冒出水面时就听见枪声。那根木头顺着水流转,

我搂住它。河水很冷。我随波逐流,双手抱住那根木头,由它把我顺流漂去。现在已看不见河岸

To

【注】①小说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男孩亨利参加意大利军队抗击德国,经历了战争后,最终脱

离战争的故事。②战场宪兵:主要负责维持军队纪律,保障军队命令的执行。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描写了大撤退的场面,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战场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

B.“我”机警灵活,看到被问话的都被枪决后,不甘心束手就擒,于是找机会侥幸逃离。

C.宪兵们粗鲁蛮横,不讲道理,专门搜索从前线撤回的英勇官兵,并将其残忍杀害。

D.撤退的官兵们都在盼望着战争的结束,但又不相信真的会结束,内心纠结、绝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语言精练,句子较为短小而且结构简单,很少使用修饰语,表现力强,突出体现了海

明威“电报体”小说的语言风格。

B.小说详细写了胖胖的中校被审问、枪毙的过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且以点带面,表现

了战争的残酷无情,甚至荒谬。

C.小说结尾写“我”跳河逃生的过程,用了大量的动词,准确地描写人物的一连串动作,将

紧张的气氛渲染得扣人心弦。

D.“我”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串连起众多情节;是故事的隐蔽叙述者,在叙述中从不流露

主观感受,显得冷静而客观。

8.小说节选部分开头写“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太傻了”“是个傻瓜”。这样写有什么

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9.有人说,海明威的小说是“零度写作”。所谓零度写作是作者客观、冷静、从容地陈述,

不是不要感情,而是不让作者感情影响读者。请简要分析本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宗问公【注】曰:“朕所行事,与贞观初有异否?"对日:“贞观之初,陛下锐情思政,从

谏如流,每因事触类为善,志存俭约,无所营求。比者造作微多至于谏争时有忤色以此为有异耳。”

6

虢州统军裴师利奏:“诸山大有银矿,采之极有利益。”敕殿中少监赵元楷,令诸国府卫士及

百姓采之。公进谏日:“陛下巍巍盛德,所急在于仁义,所宝岂是珍奇?珍奇既积,仁义必损。

且劳役卫士,与下争利,人不见德,将何取焉。太宗深纳之,即令停废。

太宗问日:“义宁之初,国家虽有关中,王世充、李密各自割据。当此之时,诸君所事之主,

谁优谁劣?”公对日:“李密智计英拔而器度局小。”戴胄奏称:“王世充言议繁而寡要,为化但

为一时之利,不堪思其后图。"太宗日:''平定天下,朕虽有其事,若守之失图,功业亦复难保。

秦始皇实可为诫。公等宜念公忘私,荣名高位,可以长守。

太宗谓侍臣日:“计朕平定四方,优勤百姓,虽不及前代哲王,比炀帝故应万倍。但君臣相

须,事同鱼水。然鱼不得水则立,水无鱼则废。固知国家唯藉臣佐及百姓,共相翊戴,方得保其

尊荣。”公对日:“昔楚王召詹何为相,何日:“唯解修身,不解理国。,王又遣使重请何日:'未

有身正而国不理者。,今远方慕化,并由陛下克己自修,所以夷狄咸知效命。”

(节选自王方庆《魏郑公谏录》)

材料二:

君心不能以自正,必亲贤臣、远小人,讲明义理之归,闭塞私邪之路,然后乃可得而正也。

古先圣王所以置谏律之职,凡以先后纵臾,左右维持,惟恐此心顷刺之间或失其正而已。原其所

以然者,诚以天下之本在是,一有不正,则天下万事将无一物得其正者,故不得而不谨也。

(节选自朱熹《庚子应诏封事》)

【注】公:即魏郑公,魏征。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比者A造作B微多C至于谏争D时E有忤色F以此为G有异耳。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文中指怀有、怀着之义,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

B.何取,获取什么。“乐夫天命复奚疑”中“奚疑”表示疑惑什么,两者结构相同。

C.功业,这里指的是功勋事业,与《过秦论》中“功业相反”的“功业”意思相同。

D.原,推求,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的“原”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在贞观初年能够专注于政事,积极听取他人进谏并力求节俭、没有过度的欲求,

这与他后期的施政措施有所不同。

B.魏征认为唐太宗让诸国府卫士及百姓开采银矿的敕令,不仅是强迫士兵劳动服役,更会

7

与民争利,最终劝止了这种行为。

C.戴胄指出故主王世充言论繁琐而缺乏枢要,贪图一时之利而没有远见,引起唐太宗对秦

始皇的批评及对臣下的谆谆告诫。

D.唐太宗向侍臣追述自己平定天下、优待黎庶的功绩,虽自认远胜隋杨帝,但也清醒意识

到君臣应如鱼和水一样相互依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陛下巍巍盛德,所急在于仁义,所宝岂是珍奇?

(2)固知国家唯藉臣佐及百姓,共相翊戴,方得保其尊荣。

14.《礼记•大学之道》中提到“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魏征和朱熹对此向君主各有何建议?

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

定风波•赠杜鹃花①

辛弃疾

百紫千红过了春,杜鹃声苦不堪闻。却解啼教春小住,风雨,空山招得海棠魂。

恰似蜀宫当日女,无数,猩猩血染赭罗巾。毕竟花开谁作主?记取:大都花属惜花人。

【注】①这首词作于瓢泉(今江西省铅山县境内)。此前,词人曾被起用,但很快又因其准备整军,以恢

复中原失地的政治举措与当权者因循苟安的方略不相协调,遭到弹劾,被革职。同时,词人的住宅又遭火灾,

于是他便移居瓢泉,寄情山水,一住八年。这一时期,虽然他大声疾呼地干预时政、鼓动恢复失地的文字略

有减少,但其壮志难消,只是表现得更为委婉、更加深沉罢了。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入笔起波澜,明确了时序的变化,以此构成春天到来又归去的两个层次。

B.用“海棠魂”体现杜鹃花的精神,表现杜鹃花在风雨中盛开彰显的高洁品格。

C.词的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之上,着重描绘杜鹃花的姿色,并引出词人自己的议论。

D.词人问究竟谁能为花做主,此处“花”不仅是自然界的花,“惜花人”也另有深意。

2.本词上片第二句“杜鹃声苦不堪闻”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都写了“杜鹃”。请结合两首作品的具体内容,简要分析两首作品在抒情方面

的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暗香”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时指淡淡的花香,有时指女子散发的清香,如

8

(2)中华文明的历史告诉我们,文明的发展需要包容,",”,

唯有包容才能百川汇海,唯有包容才能不断壮大。

(3)小刚因病不能参加比赛,汪教练给他发了一条信息。写道:“人生中的机遇绝非只有一

次,古诗云:",。”我对你永远充满信心!”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那个时候,我总在计算机前面,沉浸在过去的岁月与感触中,活在四五十年前的青田街七巷

六号。我听得到父亲那双皮拖鞋踢踢踏踏走来走去的声音,还有那伴随着我整个童年与少年的打

字机的叫僻啪啪。我又见到我那一生都在失意中的姑父,他在长长的走廊上跟我擦肩而过,就像

他对别的家人一样,①,谁也不搭理谁,影儿似的疏离与飘忽,然而我忘不了他那愤怒

中空空茫茫的眼神。他不想在这里,却不得不在这里。要是我,就会②,我不会让自己

活在这样的、几近绝望的氛围里。我看到已经半夜了,姑妈还踩着缝纫机,嘎啦啦嘎啦啦……为

六个不断长大的孩子做衣裳。我也看到了这里曾经高朋满座的黄金时代,父亲爽朗的笑声在高大

的树影间回荡。我嗅得到当年一进门就扑面而来的七里花香,夜晚从花台上传来的夜来香,还有

在睡梦中缭绕的茉莉花香。当然,那一池睡莲是我永远的记忆,如今,只要见到一两朵贴水浮动

的莲花,刹那间便坠入童年,哄然的暖意,明媚的阳光,寂静的午后。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用了“踢踢踏踏”“僻僻啪啪”“嘎啦啦嘎啦啦”等拟声词,请结合文段分析其表达

效果。(4分)

20.请结合文意,从句式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n(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睡莲是一种感光植物,会因为光照时而开放时而闭合,故有“睡美人”的称号。根据《中国

植物志》记载,①,分别是白睡莲、延药睡莲、柔毛睡莲、雪白睡莲和小白子午莲。但

近年有学者调查后,在中国仅发现4个品种,未发现白睡莲。

睡莲和莲经常种植在一处,由于长期的趋同进化,其花和叶的形态乍看非常相似,导致游客

无法清楚地将其一一对应,连“内行”的植物分类学家们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也将莲放在睡莲科

中,认为睡莲和莲是“亲戚”,直到20世纪末,②,单独成立了莲科莲属。

9

睡莲和莲形态差异非常显著,③。首先是叶片,睡莲是浮水植物,叶片常漂浮在水

面上,且叶片带有“V”形缺刻,而莲属于挺水植物,叶片挺出水面,叶片也没有缺刻;其次是

花,睡莲花中央的柱头盘凹陷,且花色丰富,而莲花中央有凸起的莲蓬,花色不具有蓝/蓝紫色。

21.下列各项中的引号,和文中“亲戚”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B.回到学校时,看到校门紧闭,他“灵机一动”,翻墙而入。

C.我们的时代以知识为荣,我们是很幸运的。人类是宇宙的产物,现在暂时居住在叫作“地

球”的星球上。

D.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

“文章”。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

于物也。——《荀子•劝学》

“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创新。”“年轻一代

要继承和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像我们的父辈一样把青春热血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新时代

领路人

上述两段材料能给追求美好人生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你结合材料的含意写一篇文章,体现

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解析】“其教化效果更好”错。“载道”散文与“言志”散文,各具特色,在教化效果上无

高下之分。

2.D

【解析】A“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错误。原文“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

10

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可见是通过“寄情千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

来提升文章的“情趣”,B""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错误。原文“高的'人格”需

要高的“女格'来显现",并不是说“人格”的高低决定“文格”的高低,“人格”的高低决定的

是散文的好坏。C“不是事实的真实”错,原文是“不必是事实的真实"。

3.A

【解析】材料二的观点是“散文足人与文的合",而A句的意思足“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

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

4.①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防物赋形”“崇尚自

然。物我合-"“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②既注重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也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③以“人一文”为核心,坚守“人文一

体”,追求散文的个性、自由、直实、诗意等。

5.①“崇尚自然,物我合一”是指反对以人为中心,以平等的角度与自然界中的“物”展开

交流,以达到“物”和“我”的融合、统一。②楼写泛舟夜游赤壁,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开活

景象,开阔景象使人心胸舒畅,仿佛凌空驾风而行,飞升成仙,客观物象与人的心境相融合,起

到了衬托和借景杆情的作用。③把自己融入天地当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生,都是无穷无尽的,从人生无常、生命短车的怅

惘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6.B

【解析】A项,“官兵们惊恐不已,狼狈逃命,连战场宪兵也阻止不了他们”于文无据;C

项,“专门搜索…英勇官兵…并杀害”的说法错:D项,“绝望”于文无据。

7.D

【解析】“在叙述中从不流露主观感受”说法过于绝对,文中曾写到“我真想不到撤退的规

模这么宏大”“大家只希望快点过桥,心里就是这么个念头”,就表现了叙述者的主观感受和对人

们心理的推断。

8.①写他们认为撤退没危险,而博内罗逃走很傻;事实证明博内罗逃走是对的,没有逃走的

人才是傻瓜:前后对比,使小说情节产生波澜。②“反复说”别人傻,可以体现出撤退官兵内心

的忐忑与不安。

【解析】先找出“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傻”的原因,结合“他怕我们都会被打死”

可知,博内罗认为大撤退有危险,会被“打死”,而“我”和皮安尼认为博内罗这种想法和做法

是“傻”,“博内罗情愿去当俘虏,真傻了。其实一点危险都没有“,说明“我”和皮安尼认为大

11

撤退是没有危险的;但从后文来看,战场宪兵把撤退中的一些官兵枪杀掉,这说明撤退是有危险

的,前后构成对比,让小说情节有了波澜。“我”和皮安尼反复说博内罗的做法和想法“傻”,好

似我俩很坚信撤退没有问题,但事实上,“反复说”别人傻恰恰是他们内心不安和忐忑的表现。

9.①借作品中的“我”对其他人物进行评价,没有直接流露作者的立场。②叙述撤退情节时

客观冷静,没有渲染,没有具体的情感体现。③语言表达上多是中性的描写,很少使用带有感情

色彩的修饰性词语。

【解析】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找到小说不掺杂作者情感的具体表现,结合这些分析作答。

如小说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事件,而小说中的“我”不是作者,只是故事的亲历者,所

以“我”在文中的表述代表的是小说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如“我”对博内罗走了的评价,如“我”

与战场宪兵的对话,文中没有直接表现作者立场的内容。如文中在叙述事件的时候很少使用带有

情感色彩的修饰性词语,如写撤退的场面,只是说“我们整夜赶着路,走得比车辆还要快”,并

没有添加修饰语来体现对撤退的态度;如写审判中校场面的时候,只是用“他告诉了他们”“他

又说了”“他把原因说了出来”“中校说”“中校问”展现审判过程,并没有添加修饰语来体现中

校被审之时的情绪表现,同样也没有展现审判者的情绪,都是中性的描写。如文中在写撤退之时

遭遇的审判、枪决,“我”是把整个过程客观冷静地表述出来,并没有对整个过程的渲染,无论

是被审者和审判者,都没有具体的情感体现,这就给了读者可以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客观冷静的

叙述之中体现战争的残酷无情,表达反战的主题。

10.CDF

【解析】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11.D

【解析】两个“原”都有推求、追根溯源之义,意思相同。故选D。

12.C

【解析】“对秦始皇的批评”错误,应该是唐太宗以秦始皇为前鉴而自省反思。故选C。

13.(1)陛下您德行崇高广大,急于所求的应该是仁义,所珍爱的难道仅仅是奇珍异宝吗?

(“巍巍”“宝”“岂”)(2)(我)本就知晓国家唯有借助臣民,得到他们的辅佐拥戴,才能守护

君王的尊贵与荣耀。(“藉”“翊戴”主语省略)

14.①魏征援引古人正身理国的精当言论。劝谏唐太宗要克己自修,正心治国,才能实现四

方慕化。②朱熹探析谏铮职位设置的原因,阐明天下根本在于心正身修,劝勉君主要亲贤臣,远

小人,不失正心。

【文言文参考译文】

12

材料一:

唐太宗询问魏征:''我现在所行政事,与贞观初年有差异吗?”魏征回答道:“贞观初年,皇

上专心政事,乐于听取臣下的谏言,每每接触相类似的事物都是好的,因而心怀节俭,没有过度

的欲求。近来宫廷建造渐渐增多,对于臣子的直言规劝,皇上不时有怒色,因此所行政事与当初

不同。”

虢州统军裴师利上奏说:“诸山有大量银矿,开凿可为朝廷带来丰厚利益。”唐太宗于是敕令

殿中少监赵元楷让诸国府卫士和百姓开采辍矿。魏征进谏道:“陛下您德行崇高广大,急于所求

的应该是仁义所珍爱的难道仅仅是奇珍异宝吗?聚积奇珍异宝,必然损害仁义。况且采矿定会使

卫士服役劳苦,同时与下层争夺利益,百姓看不见您的德行,将从您这获取什么呢?”唐太宗深

以为然,采纳了谏言并当即下令停止开矿。

唐太宗询问诸臣:“义宁初年,我朝虽然占据关中,但王世充、李密各自割据一方。在这个

时候,你们所侍奉的主上,谁好谁坏”魏征回答道:“李密智谋出众但气量狭隘。”戴胄回奏道:

“王世充言议繁琐而缺乏精要,教化抚育百姓只图眼前之利,不能深谋远虑。”唐太宗说:“平定

天下,我虽然也参与其中,但如果只是安于现状而没有长远谋划,功勋事业恐怕很难长久保留,

秦始皇实在是我们的警示教训。你们应当顾念国家大事忘却私人小利,方能长期守住自己的声誉

和官位。”

唐太宗对侍臣说道:“想我统一天下,优待百姓,即使比不上前代圣主贤王,但应胜过隋炀

帝万倍。然而君主与臣子相处就如同鱼和水一样,鱼没有水就要毙命,水没有鱼也要荒废。(我)

本就知晓国家唯有借助臣民,得到他们的辅佐拥戴,才能守护君王的尊贵与荣耀。”魏征应答道:

“昔年楚王征召詹何担任相国,詹何说:‘我只知道加强自身修养,不了解如何治理国家。'楚王

又派遣使者重新请迎詹何道:'没有自身内心端正而不能治理国家的人。'现在远方诸夷仰慕我朝

教化,都是由于皇上您能严格要求自己、加强自身修养,所以四方化外民族都知道投靠效力。”

材料二:

君王之心不能自我匡正,一定要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讲清义理之学的正途,关闭阻塞偏私

的邪路,然后才可以正其心。古代先圣先王之所以设置谏铮官职,是因为一旦有奸佞小人怂恿君

王做坏事,需要身边的谏官加以规劝,惟恐自己顷刻之间就可能丧失正心。推究这其中的深层根

源,确实是天下的根本在于人的正心,一旦其心不正,那么天下万事将没有一物可以得其正,所

以君王对此不可不谨慎。

15.B

【解析】“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