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45001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程序文件全套_第1页
GBT45001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程序文件全套_第2页
GBT45001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程序文件全套_第3页
GBT45001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程序文件全套_第4页
GBT45001 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程序文件全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X有限公司文件编号HH-HS-XXX版本A0类别XXX管理程序生效日期202X-07-08程序文件页次PagePAGE2ofNUMPAGES5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程序文件清单健康及安全三同时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体系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为确保公司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和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改造、运用和调试项目。投资项目实施后符合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消防安全的要求,实施源头控制,避免新投资项目形成新的危险源和事故隐患,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订本程序。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和实施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改造、运用和调试项目的管理。3.0术语与定义3.1“三同时”: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3.2投资项目:经公司正式批准的建设工程项目(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应用项目。3.3立项部门:投资项目的使用部门。3.4设计单位:特指投资项目主体工程的设计方。4.0权责4.1立项部门:负责“三同时”项目申报4.2体系部:“三同时”项目评估和验收5.0程序内容5.1“三同时”项目申报:5.1.1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和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投资项目正式批准后,立项部门必须向体系部进行申报(见附件1:《安全、卫生、消防“三同时”申报表》)。5.1.2立项部门在投资项目总额中,必须包含项目的“三同时”治理投资费用,若该项目无“三同时”投资必要的,必须在《安全、卫生、消防“三同时”申报表》中注明。5.1.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由体系部向政府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安全生产、职业卫生、消防)申报执行“三同时”程序:对员工生产过程中的健康有危害因素的投资项目必须办理职业卫生“三同时”。5.2方案评估、评价:5.2.1体系部根据项目申报资料组织对该投资项目进行“三同时”评估和评价,可采用下列方式:a.组织专业安全检查组进行内部评估、评价;b.委托具有相关评估资质的设计单位和中介机构进行评估。5.2.2组织评估、评价的单位应根据评估、评价结果,提出书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为“三同时”的设计依据。5.3方案设计:5.3.1项目设计单位根据“三同时”可行性研究报告,将“三同时”设施纳入主体项目设计方案;不具备相关专业设计资质的,可委托设计。5.3.2报政府有关职能管理部门审批的“三同时”项目,其主体工程设计方案中必须设立“三同时”专篇文本资料。5.3.3设计工作结束后,设计单位将初设方案按审批流程和权限报批后,转入施工。5.4施工5.4.1施工单位要严格按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施工,保证工程质量,确保职业安全健康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5.4.2项目单位对“三同时”设施的施工过程进行日常管理;体系部对“三同时”设施采购、安装、施工等全过程进行监控,对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解决。建立相应的原始记录,索取并保存相关的档案资料和资质证明。5.5验收:5.5.1投资项目完工后,主体工程验收的同时,验收“三同时”设施。5.5.2凡设施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视该项目未完工,财务不予结算付款。5.5.3立项部门对验收中提出的有关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改进意见,应积极安排人力、物力、财力按期解决,并将整改情况及时报体系部,体系部组织再次验收直至验收合格。5.5.4立项部门确保“三同时”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运行。5.5.5申报政府职能管理部门的“三同时”项目验收,由政府相关职能管理部门组织验收。5.5.6未经体系部审查或同意,强行投产的项目,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职业危害的,要追究批准投产者的法律责任。5.6设施范围:5.6.1劳动安全职业卫生类:.设备设施的安全防护装置;2>.尘、毒、害治理设施;3>.采光和照明;4>.安全通道和安全操作空间的布局设计;5>.安全标志、标识、标线、信号装置、安全色度;6>.通风、降噪、保暖设施;7>.物流安全设计。5.6.2消防安全类:1>.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设计;2>.消防通道、疏散出口设计;3>.报警装置、警示标志配置;4>.灭火系统:包括消防用水源、喷淋装置、消防栓、灭火器材;5>.易燃易爆物品的储存保管设;6>.电气防爆设计。5.6.3其他类:1>.防雷系统设施;2>.防洪排水功能设施。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7.1《安全、卫生、消防“三同时”申报表》作业危害评估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体系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对公司生产、经营、服务和后勤保障等活动及设备设施持续地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以及风险控制,确定重大及不可容忍的风险,采取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改进措施,把风险降低到最低或控制在可以承受的程度。2.0适用范围:公司员工进行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以及由安全评价机构进行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职责:3.1体系部:负责组织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负责制订风险评价准则,审核工作危害分析表(JHA)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编制公司重大及不可容许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及控制改进措施、组织内部设备、设施危害因素的辨识与风险评价、负责外界所提供的生产检修建设用设备、设施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负责组织检维修、技改技措、隐患治理类项目的控制改进措施的实施;参加编制重大及不可容许的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审核设备、设施类控制改进措施。“三同时”项目评估和验收。3.2各责任部门:负责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组织编制公司重大及不可容许风险控制改进措施清单及控制改进措施。3.3立项部门:负责“三同时”项目申报。4.0术语与定义:无。5.0程序内容:5.1由安全评价机构进行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按照相关法规定期进行。以下程序适应于公司员工进行的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活动。5.2基本步骤:5.2.1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策划的基本步骤包括:设立组织机构→工作活动分类→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编制风险控制措施计划(必要时)→评审措施计划的充分性。5.2.2成立评价小组:各部门成立以主管领导负责,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参加的评价小组,所有评价人员由工程部组织培训,使其有能力、有资格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5.2.3选择和确定评价范围和对象:评价小组应首先识别出本单位从事的所有活动、产品或服务范围,包括生产活动、产品生产、储运、装置、设备、设施、服务、检维修、消防、承包商的服务和设备,以及行政和后勤等的全过程。生产范围包括从规划、设计、制造、采购、建设、投产、产品销售和服务全过程。所有可能导致的危害和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非常规活动,检维修等都必须充分得到识别。在确定评价范围后,评价小组按下列方法,确定评价对象:——按生产流程的各阶段;——按地理区域、单元或场所;——按装置、设备、设施(包括外界提供的设施);——按作业活动(包括合同方人员)。对所确定的辨识和评价对象,必要时按作业活动进一步细分,以便对危害因素和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和评价。评价人员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与评价前首选要了解工作活动的相关信息,包括:——所执行的任务的期限、人员及实施任务的频率;——可能用到的机械、设备、工具;——用到或遇到的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已接受的任务培训;——作业指导书或作业程序;——发生过有关的事故经历、作业环境检测结果等。进行工作活动分类评价小组对评价对象进行分类。如按照作业活动分类;按设备或设施分类;按生产过程或服务提供过程的阶段:如委托设计,签订检修合同,供方评定等;被动性的工作,如紧急抢修等;按确定的任务分类,如产品装卸,车辆运输等。5.2.4危害因素的分类:根据危害因素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把危害因素划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类危害因素:根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意外释放是伤亡事故发生的物理本质。于是,把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为第一类危害因素。第二类危害因素:正常情况下,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受到约束或限制,不会发生意外释放,即不会发生事故。但一旦这些约束或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措施受到破坏或失效(故障),则将发生事故。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害因素。第二类危害因素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5.2.5选择危害因素辨识方法: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危害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价方法。在选择识别方法时考虑:——活动或操作性质;——工艺过程或系统的发展阶段;——危害分析的目的;——所分析的系统和危害的复杂程度及规模;——潜在风险度大小;——现有人力资源、专家成员及其他资源;——信息资料及数据的有效性;——是否是法规或合同要求。本公司主要使用以下方法: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主要用于作业或管理活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程中存在危害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识别每一步骤中的危害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危害。分析人员通过与某项工作具有经验的人的询问和交谈,发现其工作中的危害因素,初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第一类和第二类危害因素。分析步骤:(1)把正常的工作分解为几个主要步骤,即首先做什么、其次做什么等等,说明每一个步骤,只说做什么,而不说如何做。分解时应:——观察工作;——与操作者一起讨论研究;——运用自己对这一项工作的知识;——结合上述三条。(2)对于每一步骤要问可能发生什么事故,给自己提出问题,比如操作者会被什么东西打着、碰着;他会撞着、碰着什么东西;操作者会跌倒吗;有无危害暴露,如毒气、辐射、焊光、酸雾等等。(3)识别每一步骤的主要危害后果。(4)识别现有安全控制措施。(5)进行风险评价。(6)建议安全工作步骤。安全检查表法适合对作业环境、设备设施进行危害因素辨识;工作危害性分析法(JHA)适应于对日常工作活动、工艺操作等进行分析。5.2.6识别危害根源和性质:评估人员进行危害因素辨识考虑以下问题:——存在什么危害(伤害源);——谁(什么)会受到伤害;——伤害怎样发生。并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料,对所确定的评价对象,识别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危害,包括:1)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危害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全装置的缺陷;2)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不按规定的方法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制造危险状态);3)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的(噪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4)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的管理。分析人员在进行危害因素辨识时,充分考虑发生危害的根源及性质:——火灾和爆炸;——冲击与撞击;——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暴露于化学性危害因素和物理性危害因素的工作环境;——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等);——设备的腐蚀;——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漏;——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包括水、气、声、渣等污染物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和由此产生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死亡(包括割伤、挫伤、擦伤、肢体损伤等);疾病(如头痛、呼吸困难、失明、皮肤病、癌症、肢体不能正常动作等);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水、空气、土壤及噪音污染;资源枯竭。危害因素辨识应考虑由于过去或将来的活动、产品或服务可能造成职业安全健康危害及环境影响,包括以往生产遗留下来的潜在危害和影响,丢弃、废弃与处理活动等。同时也应考虑异常(包括启动、关闭、维修、停机、工程开始/结束及其他非预期运行的情况)以及事故和潜在的紧急情况(比如火灾、爆炸、泄露、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而造成的紧急疏散、人员伤亡或重大环境污染)。5.2.7评估风险和影响:评估小组对所识别的危害事故、事件加以科学评价,确定最大危害程度和可能影响的最大范围,提出有效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便把风险降低或控制在可容许的程度,5.2.8风险控制:控制改进措施的内容与顺序:a)风险控制措施的内容;①风险控制的技术措施:——消除风险的措施;——降低风险的措施;——控制风险的措施。②风险控制的管理措施:——制定、完善管理程序和操作规程;——制定、落实风险监控管理措施;——制定、落实应急预案;——加强员工的HSE教育培训;——建立检查监督和奖惩机制。b)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公司应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①可行性、可靠性;②先进性、安全性;③经济合理性;④技术保证和服务。5.2.9更新危害因素及风险信息:在下列情形下危害记录应及时更新:——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操作有变化或工艺改变;——有新项目、新的加工过程或新产品;——有因事故、事件或其他来源的新认识理解。如果没有以上所描述的变化,也应至少一年进行一次评审(每年7月份)或检查危害因素辨识结果。并且当进行基建、生产日常运行中各种操作、开停工、检维修作业、变更等活动前均进行危害因素辨识风险评价。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7.1《岗位职业危害评估》7.2《岗位危害评估》JHA机械危害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体系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本制度是为了实施特殊机械及一般机械的安全审查,确保安全及防止环境污染发生为目的。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设备一览表》中规定记载的设备。3.0术语与定义:无。4.0权责:3.1体系部:负责机械危害管理程序的制定和监督各部门执行机械安全的管理。3.2各机械使用部门:负责对《设备一览表》中规定记载的设备进行机械安全等级的综合评分。5.0程序内容:5.1机械安全等级的综合评价:5.1.1机械安全等级评价:机械安全等级评价是按各机械等危险部位为单位,对预计的事故及危害的重大性和危害的可能性进行评价,给每个危险部位评定分数。评价应对未配备安全罩、安全装置等(未实施安全对策)的状态和实施安全对策状态的两方面进行评价。参照《机械安全等级的评价方法1.机械安全等级评价分数》。机械安全等级评价分数:危害的内容危害的可能性可能性非常高可能性高有可能性几乎没有危险的种类负伤、气体中毒事故火灾、爆炸事故分类abcd危害的重大程度致命灾害特大灾害Ⅳ16分15分12分8分重大灾害重大灾害Ⅲ14分13分10分5分轻度灾害中度灾害Ⅱ11分9分6分3分轻度以下灾害轻度灾害Ⅰ7分4分2分1分危害重大程度的判断基准分类负伤、气体中毒事故火灾、爆炸事故(建筑物、楼面的面积基准为500㎡)Ⅳ死亡事故或造成重大残疾(残疾等级在8级以上)的事故、无法重返岗位整栋建筑物停止运转1小时以上的灾害Ⅲ因重伤事故造成停工的灾害建筑物的1/2停止运转1小时以上的灾害Ⅱ轻伤事故(需到医院治疗)但未造成停工灾害建筑物的1/4停止运转1小时以上的灾害Ⅰ用红药水、创可贴、湿敷治疗的灾害事故,在诊疗所治疗或自行治疗即可治愈该当部分停止运转1小时以上的灾害危险的可能性的判断基准1(从状态上判断可能性)至危险点的距离危险有害状态的发生频度~1次/小时~1次/天~1次/周1次/2周~危险有害状态进入至危险点半径10cm以内的aabc进入至危险点半径10cm~20cm以内aabc进入至危险点半径20cm~50cm以内bbcd至危险点半径50cm以外cddd危险的可能性的判断基准2(从结果推断可能性)危险状态分类状态事故发生频度a危险状态且频繁出现惊险体验~1次/小时~1次/月b经常发生惊险体验~1次/天~1次/年c偶尔发生惊险体验~1次/周~1次/5年d基本上不发生惊险体验~过去从未发生作业者的安全教育等级评价:评价使用机械等的作业者的安全教育等级,根据达到的等级对作业者的安全等级评定分数。参照《机械安全等级的评价方法2.作业者评价分数》。2>.作业者评价分数:教育及作业人员的的等级评价分数实际操作技术教育受讲人员:掌握该当机械的专业知识/技术的人员:1.包括法定危险有害业务的实际操作技术在内的特别教育受讲人员;2.各种作业技术员;3.共用工作机械的使用认定者。0分相关知识教育的受讲人员:职场人才培训计划规定的教育培训对象人员(正式员工):1.熟知相关机械的机械设备/原材料/辅助材料等的危险性/有害性及相关使用方法;2.熟知相关机械的安全装置/保护用具的性能及使用方法;3.熟知相关机械的作业标准/作业前检查/定期点检;4.熟知相关业务可能引发的疾病的预防方法;5.相关机械的安全教育受讲人员(有机溶剂、特定化学物质、危险物、冲床作业、机器人作业等)。5分一般知识教育受讲人员:仅在调动时/分配时教育的作业人员(临时支援人员):只接受相关设备的基础知识教育安全教育的作业者;2.相关机械的安全教育受讲人员(有机溶剂、特定化学物质、危险物、冲床作业、机器人作业等)。10分5.1.2机械安全等级的综合评价;5.1.2.1各部门对机械设:备的安全等级与作业才安全等级,每个季度进行一次评价。将机械安全等级评价分数与作业者安全等级评价分数相加,合计分数在14分以上的机械等禁止使用。5.1.2.2当机械设备在使用中出现安全事故时,该机械立即禁止使用。使用部门及时主导分析原因及改进对策。5.1.3改善后的再评价:对提出改进对策后进行实施运行确认,并再次对机械安全等级的再评价符合要求方可正常运行。5.1.4各部门将“机械安全等级与作业者安全等级”评价分数,记录于”机械危害评估表“。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无。电气安全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人力资源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保证公司生产活动的安全运行及职工的用电安全。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本公司生产、服务等作业活动及生活区公共部位用电的安全管理。3.0术语与定义:无。4.0权责:4.1人力资源部:负责所区照明线路和设施的安装与维修,对变、配电室、配电柜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5.0程序内容:5.1电气工作人员的资格要求:电工必须经过严格培训,具备法定资格,持证上岗;5.2变配电室的安全管理:对变配电室需检测的设备、设施建立台账,并按国家的要求组织定期检测;变配电室及配电柜的日常管理并定期清扫,并根据国家的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及规程;5.3各单位需要增装用电设备时,由使用部门提出申请,经总经理核准之后,方可实施。5.4电气运行安全:(1)、电气作业人员必须经医生检查身体,并证实确无妨碍电气工作的疾病,经过专业培训,考核合格,持有上级部门颁发的电工作业操作证,才能担任电气作业和电气作业监护人工作;(2)、电气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执行:《电力生产安全工作规定》;(3)、一切电气作业人员都必须熟悉触电急救方法;(4)、在易爆场所的电气设备和线路的运行,必须按《爆炸性环境防爆电气设备选用标准》执行;(5)、电气作业人员作业时,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绝缘手套、绝缘靴);(6)、当电气工作人员正在工作,尤其是在危险区域进行工作时,监护人员应随时提醒,注意安全,禁止大声怪叫,以免引起错觉而引发事故;(7)、做好经常性的电气安全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消除;(8)、现场要备有安全用具,防护器具和消防器材等,并定期检查;(9)、电气设备必须有可靠的接地(接零)装置,防雷和防静电设施必须完好,每年(2月份)应定期检测。5.5接地装置的规定:(1)、接地电流大的接地装置(500A以上)为5欧姆;接地电流小的接地装置(500A以下)为10欧姆;(2)、变电室露天部分的单位独立避雷针为10欧姆;(3)、装有避雷线线路上的金属及水泥电杆为10欧姆;(4)、装在架空线路引至变电所进线上管型避雷器为10欧姆;(5)、保护配电线路变压器用的避雷器为4欧姆;(6)、易爆场所、库房及车间避雷针为4欧姆。;(7)、保护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欧姆。5.2废水处理。5.6静电接地的要求:(1)、静电接地的接地电阻,每处不宜超过10欧姆;(2)、露天放置的管道(液体,气体等)每隔20-25米应设感应雷接地,每处电阻值不宜超过10欧姆;(3)、贮罐的四周应设闭合环型接地,接地电阻不超过10欧姆,罐体的接地点不应少于2处,接地点间距不得于大30米。5.7架设临时电气线路规定:(1)、各部门需要铺设临时电气线路,必须先填写“临时接线申请单”;(2)、“临时接线申请单”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填写,安装人和使用人一定要本人亲自签字;(3)、“临时接线申请单”由人力资源部门批准,使用期限为一星期,超过一星期的,要办理延期手续;(4)、使用临时线路一定要在“临时接线申请单”规定的时间内使用,不得超时;(5)、临时电气线路应由持证电工架设安装,电工凭“临时接线申请单”施工,否则有权拒绝架设;(6)、临时电气线路安装完后,要经使用人验收合格才能使用,在使用期限内,由使用人负责保管,使用保管人应经常检查,发现问题请电工解决,他人不得乱动。安装电工在使用期内每星期至少检查一次;(7)、经审批同意架设的临时线路不应架设在可燃、易燃物的上方,与水管、蒸汽管、门窗等应有0.3米以上水平垂直距离,与道路交叉处离地高度不低于6米。架设在户内离地高度不低于2.5米,户外不低于3.5米;(8)、临时电气线路到期后,由原安装人拆除,严禁使用保管人私自拆除。5.8移动电动工具安全管理规定:移动电动工具包括:电风扇、排风扇、手电钻、手提砂轮机、电焊机等,及其它类似的单相、三相流动使用的电器用具。移动电动工具要求专人负责保管、维修及检查。5.9电气安全用具有关规定:(1)、绝缘手套每6个月试验一次;(2)、高压绝缘手套的试验电压为8KV,持续时间为1分钟。低压绝缘手套的试验电压为25KV,持续时间为1分钟;(3)、绝缘靴每6个月试验一次;(4)、绝缘靴定期试验电压为15KV,持续时间为1分钟;(5)、高压验电笔每6个月试验一次。6-10KV试验电压为40KV;20-35KV试验电压为105KV,时间为5分钟。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7.1《临时接线申请单》化学品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体系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规定公司所有化学品申购、运输、装卸、接收、储存、使用、报废处理等过程的安全要求,预防火、爆炸、泄露及环境污染等灾害事故发生。2.0适用范围:适用公司范围内所有使用的化学品管理。3.0术语与定义:3.1一般化学品:稀释剂、液态硅胶原料、色浆;3.2危险化学品(易燃/轻微毒性):硫化剂LY-76A/B、异丙醇、工业酒精、硫化剂HC-14、粘合剂YB-SS-PT-50731A/B、白电油、攻牙油、防锈剂、火花机油、冷却油。4.0权责:4.1采购部:负责化学品的采购和新化学品的判定;4.2总经理:负责化学品的采购批准;4.3各部门:负责化学品的安全使用;4.4化学品仓库:负责化学品的安全储存。5.0程序内容:5.1化学品的申购:5.1.1使用部门根据生产使用实际情况以及安全库存量(满足生产使用1月的量),并按公司采购程序填写“请购(定购)单”,注明化学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等,经总经理批准后,由采购统一购买;5.1.2采购人员根据“请购(定购)单”对化学品的供应商进行选择,确定供应商具有有效的经营资质,若购买的是危险化学品、剧毒品、易制毒品等则要求供应商具有有效的“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在引入新化学品时填写《新增化学物质审批表》必须经过EHS小组和总经理批准方可采购,按《新产品导入管控程序》中实施。MSDS按《MSDS管理规定》实施。5.2化学品的运输、装卸:5.2.1采购人员要与供应商确定化学品运输工具与运输时间,及时把信息反馈给仓库人员;5.2.2.运输一般化学品时,采购因要求供应商选择有运输资质的单位进行运输,并对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环保做出承诺,要有防泄漏和防火措施。采购因不定期检查供应商的防泄露和防火措施以促进供应商对安全和环保的承诺;5.2.3若危险化学品(有毒及易燃化学品)采购后由供方负责运输及装卸,采购人员要求其应具有“危险品运输许可证;若由本公司人员负责运输及装卸则须经过化学品安全知识专门培训,取得上岗资质的人员进行;若是大批量的运输和装卸,可由采购的部门选择合格的承包方进行,并要求其按国家防范措施,严防化学品的泄漏及出现意外。5.3化学品的接收、储存:5.3.1化学品仓库人员接收化学品时,要仔细核对化学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等,并且要检查化学品外包装、标签,有效期等信息,根据化学品分类信息和化学品的兼容性确定摆放位置,化学品堆垛之间的主要通道应有安全距离,不得超量超高堆放,易燃。5.3.2仓库应根据贮存的化学品特性,符合通风、防盗、防火、避雷等要求;应设置防泄漏用的布碎、细沙、灭火器,及应急处理时的个人防护用品;库房外应设应急冲洗装置。仓库内不准进行明火作业,所有化学品应张贴相应的安全标签。5.3.3危险化学品的贮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a)危险品化学品应按《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根据其化学性质严格按照规定分区、分类储存,并且不得超量贮存;

b)禁忌类危险品必须隔开贮存:如氧化剂、还原剂、有机物等理化性质相忌的物质禁同区储存;

c)灭火方法不同的易燃易爆危险品不得在同库储存;d)对有易碎、易泄漏的危险化学品不能二层堆放;

e)对爆炸、剧毒、易制毒、放射等化学品须设置专柜储存,采取双人收发、双人记账、双人双锁、双人运输和双人使用的“五双制”。

5.3.4化学品保管人员须经过相应的化学品安全知识培训后持证上岗,配备好个人防护用品。5.3.5化学品保管人员应每月对化学品进行点检,并将结果记录在“化学品物料盘点表”上。若出现泄漏等情况,按相应的MSDS泄漏应急处理方法及时处理。

5.3.6仓库内须张贴所有危险化学品的MSDS,以便随时了解危险化学品的安全技术数据。5.4化学品的使用:5.4.1化学品仓对化学品的发放按照先进先出的原则进行,并做好详细登记;5.4.2使用部门、人员应根据现场使用量(车间只可领用当天生产量)适当地向仓库领用化学品,并保持化学品的分类存放,所有存放化学品的容器都必须有相应的安全标签;

5.4.3各部门须根据所使用化学品的工序或作业流程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5.4.4化学品使用人员在使用时应先详细阅读物质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掌握应急处理方法和自救措施,然后按照防护要求佩戴相应的防护用品(口罩、手套、眼罩、围裙、雨鞋),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5.4.5对从事危险化学品的作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禁止吸烟、进食、喝水或喝饮料,工作结束后淋浴更衣;

5.5化学品的废弃物处理参考《废弃物管理程序》;5.5.1化学品使用后的废弃物包括含危险化学品的废抹布、手套、废液以及废容器等;5.5.2化学品废弃物由化学品使用人员集中收集交危险废弃物仓库,其中废液应采取密封措施分类收集在不同容器中,防止其污染或出现意外;

5.5.3对化学品废弃的手套、抹布、容器各部门可委托当地的环卫部门上门收取,其中容器和淘汰不用的化学品也可联系供应商回收;

5.5.4对危险化学品、剧毒化学品的废液、容器、淘汰不用的化学品各部门可委托当地具有资质(“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回收单位进行回收。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无。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人力资源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为提高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相关因素的识别能力,有效控制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强度),确保其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要求,以达到控制职业病危害风险的目的,特制定本制度。2.0适用范围:本程序适用本公司生产、服务等作业活动及生活内职业危害岗位的识别和评价管理。3.0术语与定义:无。4.0权责:4.1采购部:负责委托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识别、风险评估及检测;4.2项目主导单位:职业病危害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由项目主导单位委托采购联络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预评价和控制效果评价;4.3品质部:负责牵头组织公司职业危害因素识别信息与有资质的第三方交流。5.0程序内容:5.1由采购部联系具有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的机构,并将相关信息告知品质部。5.2由品质部牵头,负责组织各个生产车间等对生产作业场所存在的噪声、高温等、化学品危害因素、危害岗位、监测点进行辨识,按照《作业危害评估管理程序》并将相关信息与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交流,确定本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及名称、接害岗位名称、岗位人员名单、检测点名称及检测内容和检测周期。5.3单位有新、改、扩建、技术改造、技术引进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和防护设施控制效果评价。由EHS根据第三方机构评价结果进行控制效果评价和组织竣工验收,并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5.4公司职业危害因素,每年(3月)检测一次,对检测结果有不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情况下,必须按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期限进行整改,直至检测合格为止。5.5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a.每三年至少进行一次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b.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的;c.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5.6用人单位应当落实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中提出的建议和措施,并将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及整改情况存入本单位职业卫生档案。5.7自收到所委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年度检测结果后5日内,将检测结果放入职业卫生检测档案并在各相应的车间对劳动者进行公示。5.8每年年初由品质部做好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计经费的预算和计划,从经费上的保障。5.9在与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委托作业现场检测时,委托时应明确具体的检测车间、工种、职业有害因素种类等信息,保证检测项目的全面。并要进行现场调查确认。5.10现场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时间应在正常生产情况下进行。5.11断调整、完善检测点,确保有毒、有害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监测数据真实、完整,严防应检未检和漏检现象的发生。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无。职业病体检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人力资源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切实保护公司员工身体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而制定本程序。2.0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内部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部门。3.0术语与定义:3.1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4.0权责:4.1品管部:负责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现场告知牌的管理和日常告知工作;4.2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对作业现场职业健康环境检测,职业病预防教育、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以及具有潜在危害岗位人员的体检;4.3各部门:管理人员确立具有潜在危害的岗位,确定相关作业人员。管理相关作业人员劳动防护用品的佩带情况,协助人力资源部进行作业现场环境检测与人员的体检;4.4采购部:负责联系确定有资质的职业病体检单位。5.0程序内容:5.1组织对作业现场职业健康环境检测,确定潜在危害因素的岗位。检测结果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应当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使其达到标准和要求;具体参考《职业病危害风险管理程序》。5.2职业健康体检应由采购联系取得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职业健康体检机构进行。5.3人力资源部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职工。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公司承担。5.4人力资源部招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员工时,签订职业危害告知卡,并且上岗前必须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体检结果合格后方可办理入职手续。5.5在岗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每年(3月份)至少进行一次在岗职业健康检查。5.6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离岗时,在离岗日期前一个月内必须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按相关法规不做离职体检的,不予办理离职手续。如距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的90日内,可视为离岗时检查。5.7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员工自离时,由人力资源部根据该员工登记的联系信息,通知其进行离岗职业病体检,或自离人员自己在有资质机构进行职业病体检将体检结果复印件快递给公司,公司负责报销体检费用,并将通知结果记录保存,如距最后一次在岗期间健康检查是在自离前的90日内,可视为离岗检查,不用通知联系自离人员进行离岗职业病体检。5.8具体操作流程图如下:招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员工(面试)招聘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员工(面试)拟录取办理入职手续告知不能从事相关岗位不合格每年一次在岗体检检办理离职手续在岗体检在离岗日期前90日内是否不做离职体检的,不予办理离职手续申请离职离职体检合格到人力资源领取离职单部门主管签字确认,离职单交回人力资源发放体检表部门经理签字确认安排岗前体检,职业危害告知卡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附东莞22家职业病体检资质机构名单。劳保用品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人力资源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同时为了加强对劳保用品领用和使用的管理,结合本公生产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制度。2.0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内所有劳保用品的发放,使用和管理。3.0术语与定义:3.1劳保用品: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为避免受到伤害或职业危害所配备的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4.0权责:4.1人力资源部:负责劳保用品的各项管理——保管、登记、发放、退库后的废弃处理;4.2采购部:负责劳保用品的购买工作。5.0程序内容:5.1劳保用品发放标准,执行“既保证员工工作需要,又不浪费”的原则;不强调平均或攀比。5.2员工在工作中必须按规定正确佩戴和使用劳保用品,禁止擅自改变劳保用品的用途或者将劳保用品挪做私用。5.3劳保用品的发放对象是公司所有需要进行安全防护的工作岗位人员,劳保用品的发放类别依具体岗位、具体防护需求而不同,具体详见《劳保用品穿戴提示牌》。5.4劳保用品领用采取以旧换新的方式,各事业部在领用劳保用品时必须交旧才能领新。5.5劳保用品管理实行登记管理制度,各使用部门领用登记台账,在发放时详细记录每位在职员工领用劳保用品的情况,员工在领取劳保用品时应签字确认。5.6以旧换新回收的劳保用品,由人力资源部负责统一分类保管。定期(按月、季度或半年)上报申请进行再利用或废损处理。5.7劳保用品若因存在自身质量问题导致不能正常使用的,各部门必须及时汇总情况,并将剩余劳保用品退回人力资源领新的劳保用品。若因员工在使用中人为损毁或丢失,则当月劳保用品由员工自行解决。5.8凡发给个人保管使用的劳保用品,个人应该妥善保管,不得随意丢失,损坏或做与生产无关的事情禁止将劳动保护用品折合现金发放给个人,发放的劳保用品不可转卖。5.9对于特殊防护用品(如防护面罩),使用前因检查有无破损,失效或影响安全,并对使用者进行必要的医学检查(如肺活量测试),如发现有异常因立即停止使用。5.10防护面罩必须专人专用,不可共用,并注明使用者姓名,对于滤毒盒应该规定时间更换,并在滤毒盒上注明更换日期。5.11对所有劳保用品是否符合防护要求,由EHS小组进行评价,并作成《劳保用品购买要求》,采购按照该要求进行采购。5.12采购劳保用品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劳保用品必须经过安检局备案,特种劳动保护用品应取得国家安全标志。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7.1《劳保用品穿戴提示牌》7.2《劳保用品购买要求》人机工程风险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体系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为优化人机工程,提高人机工效,确保员工高效健康工作,建立并实施本程序。2.0适用范围:适用于本公司各部门人机工程评估与管理。3.0术语与定义:3.1人机工程学:是应用人体测量学、人体力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人体结构特征和机能特征进行研究,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尺寸、重量、体表面积、比重、重心以及人体各部分在活动时的相互关系和可及范围等人体结构特征参数;还提供人体各部分的出力范围、以及动作时的习惯等人体机能特征参数,分析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肤觉等感觉器官的机能特性;分析人在各种劳动时的生理变化、能量消耗、疲劳机理以及人对各种劳动负荷的适应能力;探讨人在工作中影响心理状态的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等。4.0权责:4.1各部门:各部门负责策划并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和设施,使人机工效达到最优化。4.2体系部:负责对各部门人机工程管理情况进行监督。5.0程序内容:5.1各部门应每年(3月份)对各部门所在工作场所进行一次《岗位人机工效评估表》,对机电设备不符合人机工程的情况上报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部安排电工组对改善措施进行落实。5.2各部门根据《人机工效评估指标》,采取措施优化人、机和工作环境的界面。措施应符合下列要求:a.工作空间人体尺寸(GB/T13547-1992)、操纵器一般人类工效学要求(GB/T14775-1993)、工作系统设计的人类工效学原则(GB/T16261-1996)、工作座椅一般人类工效学原则(GB/T14774-1993)、体力搬运重量限值(GB12330-1990);b.操作人员操作位置与操作设备协调,包括躯体姿势,座位的舒适度,工作间的空间、工作台的高度满足要求;c.阀门、开关、测试点、控制杆、平台易于接近;d.员工身体素质与所从事工作相符,得到休息、轮换。5.3各部门根据手工搬运保证符合下列要求:a.有足够的空间,便于身体移动、就位;b.身体不扭曲;c.抓取动作、力度适当;d.负荷靠近身体,起放要缓慢平稳;e.抬起作业,作业人员高度相当、用力均衡等;f.如有可能尽量改为机械搬运。5.4各单位应记录由于人机工程原因导致的受伤、疾病的记录。5.5新采购设备时提出设备的人机工程要求。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7.1《人机工效评估指标》7.2《岗位人机工效评估表》应急准备与响应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人力资源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为了明确在地震、火灾、危险物质或废物泄漏、医疗急救等方面的紧急事件期间保护公司员工的健康与安全,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对应急准备、安全疏散和应急响应做出本程序。2.0适用范围:适用于在本公司管理范围内发生的所有紧急事件及其涉及的部门和人员。3.0术语与定义:3.1总应急协调员:是一个负责策划应急方案,组织定期的应急学习,协调应急资源,指挥应急事件的人员,在本公司同时担任EHS小组成员。3.2区域应急协调员:全面负责本区域的工作,并在事件求援阶段同其它队一起协作的人员。3.3应急救援队:经过培训的消防员和急救员。3.4集合协调员:在集合地点负责协调点名和向当班保安或应急协调员报告未被清点到的人员名单的人员,在本公司同时担任疏散员。3.5化学品应急队:负责处理小于20升危险物质或废物的泄漏的人员。3.6事件指挥中心:在真实的或仿真的紧急状况下负责相关指令的发布与指挥协调的临时性机构,它以总应急协调员为中心,由区域应急协调员和EHS成员为信息联络人员。4.0权责:4.1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应为本应急方案提供必要的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应急设施。4.2公司总经理或管理者代表负责指定一名总应急协调员,并审批应急演习计划。4.3总应急协调员负责建立应急响应组织(附件A),制定并维护应急准备与响应计划,并根据公司的实际状况定期演练以保证应急计划的有效性。4.4区域的应急协调员负责协助总应急协调员指挥、协调本区域的紧急事件包括现场疏散、集合、救援、内部联络等工作(附件D与附件E)。4.5应急救援队全面负责现场的救援工作,必要时协助区域应急协调员完成指定的其它工作(附件F)。4.6信息联络人员负责将现场信息及时准确传达给应急协调员,必要时向现场人员发布应急协调员有关指令。4.7部门管理人员负责本部门人员的疏散引导与急救、应急设施管理等工作,并积极配合集合协调员与紧急救援队的工作,必要时协助检查、清理现场。5.0程序内容:5.1非紧急状况(日常)期间的应急准备5.1.1公司应配置但不限于以下的应急设施:a)按法规要求配置足够的灭火器、消防栓、应急灯等消防设施;b)在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存放场所配置必要的灭火系统;c)为化学品泄漏现场配置所需的个人防护设施;d)为现场配置急救箱及其基本的急救药品;e)使组织的相关人员接受消防、化学品泄漏及安全、急救等方面的应急知识与技能培训。5.1.2总应急协调员应建立应急准备与响应计划,制定和实施年度应急演习计划a)该人员非紧急情况(日常)期间,应成立公司的应急组织(附件A),发展、提供并维护所有区域应急协调员、应急救援队员、化学品应急队员的姓名;b)监督各职能部门按期完成应急准备事项并审核其结果,必要时报告总经理;c)保持与消防安全机构的联系,并陪同其定期的检查;d)提供与应急响应、安全有关的法规要求的准则。5.1.3人力资源部应定期组织对公司的应急准备设施进行检查确保其设施随时处于完好有效状态,具体工作内容应包含以下方面:a)安装应急设施如灭火器、应急照明和出口及疏散路线标志;b)灭火器的定期检查、维修或充装、更换;c)消火栓、消防水系统的定期检查、维修;d)报警系统定期测试、维修;e)应急指示(图)、应急灯的维修、更新;5.1.4管理部应从以下方面培训员工或应急人员,必要时派外部专业机构培训:a)对新进员工培训基本的应急知识,让其了解公司的应急组织及他们在应急方案中的角色和职责,懂得基本的逃生技能与急救方法以及应急设施的管理规定等。b)对公司应急组织的队员应进行下表所示的专门培训:序号培训项目被培训人1急救知识培训急救员2消防及灭火器使用培训消防员3消防应急和紧急疏散培训现场所有人员4防护用品使用培训应急协调员、消防员、急救员5化学品的使用及MSDS知识培训应急协调员、消防员、急救员6常规应急响应程序现场所有人员c)配备并维持公司各部门的急救资源,并提供与外部机构(附件C)的联络方式。5.1.5各部门在日常期间应做好以下应急准备工作:a)建立并维护本部门的急救设施,确保其足够与完好;b)建立并维护部门的集合点名册;c)保证通道畅通和应急设施通道不被占用;d)及时将有问题的应急设施报管理部维修,并监督其完成;e)配合保安部门及时更新应急疏散地图和标志;f)保持部门的应急人员,并进行必须的职责分配;g)培训本部门的所有员工使其了解基本的应急知识及在紧急情况下的角色和职责。5.1.6管理部应急准备事项如下:a)负责和集团人事行政部沟通提供保安事宜;b)预先准备事件应急指挥中心;c)协调集合位置;d)在值班区域保留适当的应急救援队员;e)为应急计划和应急演习提供建议;f)预备并管理应急通讯设施、急救药品及其它资源。5.1.7应急队员的应急准备工作如下:a)了解需要清理的泄漏物;b)了解泄漏响应设备和物质的地点、目的和应用技术,并保证合适的应急供给。5.1.8其它人员应急准备内容如下:a)熟知所有的安全出口和疏散路线;b)了解各自的集合地点;c)了解自己工作区域的应急设备的位置及其使用方法如灭火器、洗眼器、清洁化学品的物质;d)了解各自操作设备的应急关闭程序。5.2应急(含应急演习)响应:5.2.1总应急协调员或区域应急协调员在应急响应、演习期间应从事以下工作:a)宣布紧急情况(附件G)并批准预防措施包括公司的停工;b)通知应急队员、区域应急协调员;c)在适当情况下通知其它区域协调员;d)宣布应急救援决定并批准恢复正常运行;e)要求化学品应急响应队员清理少量泄漏;f)通知保安与部门的管理人员及其它大楼的应急协调员或在适当的情况下邀请外面的应急救援服务机构如消防部门、救护车、泄漏救援机构;g)在必要的情况下协助建立一个事件指挥中心。5.2.2应急救援队员在应急情况下的基本工作(附件D,附件F)如下:a)如要求,协助区域应急协调员;b)为员工提供急救/心肺复苏救助,若严重请求外部医疗救护;c)张贴并核实张贴的紧急标志和禁止进入大楼和工作区域,不让未经许可人员进入大楼或离开指定的区域;d)进行小于20升泄漏的化学物质的清理;e)向事故指挥中心报告现场状况;f)确保所在区域人员快速有效地疏散;g)协助清点集合人数;h)引导外部机构如消防和救护车进入事故现场;i)发生泄漏进保护紧靠的区域防止伤害其它人员。5.2.3部门的管理组织的应急响应措施如下:a)关闭本部门的危险设施;b)如需要指导员工迅速有效的疏散;c)尽可能救助本部门的伤员;d)协助集合协调员清点本部门人数;e)引导应急队员进入现场救援;f)及时报告与现场有关的信息;g)安全时及时扑灭或阻止事故的进一步扩大。5.2.4其它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响应措施(附件B)如下:a)评估紧急情况:1>亲自处理紧急;2>尽快通知应急救援队员;3>打分机通知保安。b)报告紧急情况类型;c)说明准确的事故地点;d)给出你的名字、部门,如果你是急救人员/心肺复苏的人员也应说明;e)报告你打电话的分机号;f)如果安全,转移危险区域的人员;g)若安全扑灭火小的火灾;h)在疏散期间,当你离开时通知同事和来访者;i)无能何时都应听从应急救援队员的指挥;j)不允许在伤员或化学品泄漏外围观;k)在集合协调员宣布解散前留在指定的集合地点。5.2.5紧急情况下应急疏散响应措施如下:a)如果疏散是有指挥的,所有人员应根据张贴的路线离开,离开时要提醒其它人员;b)人们不得返回为自己的私人物品上锁/返回工作岗位/回到他们的车上/回家;c)所有人员必须到指定的集合地点;d)所有人员向应急队员代表报到,并报告医治的情况;e)如果接受过培训,为需要的同事进行急救/心肺复苏,在集合点附件获取急救药品;f)提供失踪人员位置的信息;g)所有人员必须停留在指定的区域以等待进一步的指示。5.2.6不需疏散的应急响应措施如下:任何人都可以发起一个应急响应,然而,必须立刻通知当班紧急协调员和/或应急救援队员。报告紧急情况时,寻找一个安全区域的电话拨打分机进行。a)报告紧急情况的类型;b)陈述现场的准确位置;c)提供你的姓名、部门以及是否接受急救/心肺复苏的培训;d)提供你使用的电话号码;e)如安全在电话旁等3分钟;f)派人指挥并引导保安到现场;g)如果无电话可用,寻找能发送无线电信号的应急人员。此时,员工将:1)保护现场;2)不允许围观受伤的人员争论;3)如安全,移动人员脱离面对的危险;4)如果需要疏散发出警报。如无警报,用内部电话、广播或扩音器;5)在发生紧急情况的现场合作是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做好准备听从应急救援队的指挥如有指令要求则清理区域,否则做好被提供帮助的准备。5.3公司应根据业务的状况和紧急情况的风险优先配置所需的资源,具体紧急情况的风险评估见下表:紧急情况严重性可能性频率风险分值地震或其它自然灾害201120火灾201240化学泄漏153290气体泄漏81216爆炸威胁151115犯罪活动102240根据实际影响分析进行评估风险水平:低<50中等:50—100高:100—200危险:>2005.4紧急集合地点:一般情况下公司的紧急集合地点为大楼前空旷的区域,具体见紧急疏散指示牌。5.5事故报告(附件H)与纠正预防措施:5.5.1在事故演习后,总应急协调员应组织应急组织相关人员开会总结演习效果并布置纠正预防措施;5.5.2在紧急事件发生后,应按要求提交事故调查报告;5.5.3事故中产生的环境因素应进行识别与评价,对重要环境因素进行处理,必要时请求外部专业机构进行处理。6.0相关文件:无。7.0相关表单/记录:7.1附件A:应急响应组织机构7.2附件B:一般人员紧急疏散流程图7.3附件C:外部联络机构7.4附件D:应急集合流程图7.5附件E:应急响应流程图7.6附件F:应急疏散响应指导流程图7.7附件G:通知稿7.8附件H:事故内部联络报告的要求工伤事故管理程序制定部门制定/日期审核/日期批准/日期人力资源部文件发行栏□采购部□PMC部□工程部□设计&开发部□固态成型部□液态成型部□注塑部□加工部□喷涂部□AP中心□品管部□物管部□工模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体系部□管理者代表□总经理£其他:修改履历序号章节版次制订或修改內容日期1全部A0新发行202X-01-061.0目的:建立一个有效之工伤事故处理机制,迅速开展工伤事故调查,提出事故报告和处理工作,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防止事故之扩大和减少损失。2.0适用范围:适用本公司所有工伤事故处理。3.0术语与定义:3.1失能:指人体某部位由于受损伤/损坏而丧失其原有的功能,如听力﹑感觉等的丧失。3.2伤亡事故: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之人身伤害或急性中毒。3.3损失工作日:指被伤害者失能后之损失工作时间。3.4暂时性失能伤害:指被伤害者或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之伤害。3.5器官损伤:是工伤之直接后果,但职业病不一定有器官缺损。3.6功能障碍:与工伤后功能障碍之程度或器官缺损之部位及严重程度有关,职业病所致之器官功能障碍与疾病之严重程度有关,对功能障碍之判定,应以医疗期满后医疗检查结果为依据,根据评残条件依次确定。3.7工伤: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之人身伤害和急性中毒事故或由于企业设备和设施安全性能不全﹑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不良,所引发之伤害或导致之伤亡事故以及上﹑下班途中所受到之意外交通伤害。4.0权责:4.1生产部门:4.1.1根据有关规定对劳动者实施必要之劳动保护措施,预防工伤事故的发生;4.1.2工伤发生时,应及时采取有效之措施进行急救和做好现场保护,并派人做必要之陪护;4.1.3应在事发30分钟内用各种形式报告给上级主管及人力资源部;4.1.4工伤发生后协助调查﹑分析并处理,同时采取有效之改善措施。4.2人力资源部:4.2.1负责工伤事故之调查以及原因分析和责任界定,工伤事故报告表之填写;4.2.2负责收集事故之结案资料,汇总﹑建立事故档案,并进行统计分析;4.2.3根据分析和统计之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与纠正措施,并组织工伤事故的教育训练,以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4.2.4监督与督促各相关单位按照预防与纠正措施严格执行;4.2.5在定期的管理评审中对管理控制措施进行评价,将结果报告于总经理;4.2.6负责为员工组织办理工伤社会保险以及工伤员工之工伤申请;4.2.7负责为工伤员工办理理赔及工伤评残手续,并负责统一上报当地社会保障部门。5.0程序内容:5.1职工伤亡事故按伤害特点分类:机械伤害﹑物体打击﹑車辆伤害﹑触电﹑高处坠落﹑灼烫﹑中毒﹑火灾﹑爆炸等事故(仅指造成人员伤亡之情况)。5.2职工伤亡事故按伤害程度分类5.2.1微伤事故:未构成失能之伤害;5.2.2轻伤事故:职工受伤损失工作日低于105日之失能伤害;5.2.3重伤事故:职工受伤损失工作日等于或超过105日之失能伤害;5.2.4死亡事故:职工受伤损失工作日以6000日计。5.3事故报告程序5.3.1员工发生工伤事故,最近的员工应立即实施抢救,同时报告部门主管并保护好现场(不得破坏突发事故有关之物体痕迹﹑状态等)。事故部门主管在接到报告后,应在事发30分钟内用各种形式报告给上级主管及人力资源部,急救电话:120;5.3.2部门主管必要时应利用最近的电话联系救护車到位,通知医院准备急救,并指派一名主管带急救金及陪护员工前往医院;5.3.3人力资源部接到工伤事故通知后,查明伤者保险资料,协助急救金准备,派人前往医院协助处理;5.3.4发生火灾﹑爆炸﹑中毒和初步判断为重伤以上之事故,除按事故报告程序6.3.1之要求处理外,还必须指定专人保护好现场;5.3.5工伤事故发生后,人力资源部必要时组成事故调查小组对事故展开调查,相关当事人(含伤员﹑肇事者及现场共同工作之同事)应出具《工伤、意外事故记录及改善对策表》书面材料报告事故经过;5.3.6发生重伤以上事故﹑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按国务院规定,公司应在24小时内向市企业主管部门报告,必要时逐级上报,并保护好事故现场;5.3.7重大险情事故应逐级上报。5.4事故调查分析(以下提出轻﹑重伤以上事故之调查要点,详细调查分析规则按国标GB6442-86执行);5.4.1死亡事故和重大火灾事故,由市级以上劳动部门﹑公安﹑检察院﹑保险等共同负责组织调查分析处理,由公司主管领导和工安部门及其它有关部门协助;5.4.2重伤事故人力资源部组成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召开调查分析会,查明原因,确定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見和防止事故重复发生之防范措施;5.4.3轻伤及以下事故,应按“四不放过"原则(即:事故原因不清楚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以及广大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安全措施未落实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由人事行政对其有关人员进行处理,人力资源部可提出必要的建议,如有必要,还应组织召开事故分析会。5.5事故现场处理:5.5.1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抢救受伤者并指定专人看护现场,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扩大;5.5.2为抢救伤者需移动之现场某些物体,应做好现场标记;5.5.3现场物证包括:破坏对象﹑残留物﹑致害物及其位置等;5.5.4现场收集之对象贴上标签,注明收集时间﹑地点和管理者,所有对象保持原样。5.6事故事实材料之收集包括:5.6.1事故当事人员之身体情况﹑技能状况﹑接受安全教育培训情况;5.6.2受伤害者和当事者过去之事故记录;5.6.3事故发生前设备设施之性能和运转情况,工作环境状况;5.6.4有关设计和工艺方面技朮文件﹑工作指令和规章制度方面资料及执行情况;5.6.5设备和环境之防护措施及劳动保护用品配备状况;5.6.6证人材料收集:受伤害者自述材料﹑其它被调查者证明材料;5.6.7现场摄影材料:事故现场全貌﹑事故起因物﹑事故致害物﹑各种事故痕迹等照片;5.6.8事故图:重大事故应有事故现场示意图﹑流程图﹑受害者位置图等。5.7事故分析:5.7.1按以下分析程序进行:伤害部位→伤害性质→事故起因物→事故致害物→伤害方式→不安全状态(物)→不安全行为(人);5.7.2确定事故之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直接责任者﹑间接责任者及主要责任者;5.7.2.1直接原因:从不安全状态(机械物质或环境)和不安全行为(人)两个方面的因素着手分析;5.7.2.2间接原因:5.7.2.2.1技朮和设计缺陷;5.7.2.2.2教育培训不够﹑未经培训﹑缺乏或不懂安全操作技朮知识;5.7.2.2.3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挥错误;5.7.2.2.4没有或不认真实施防范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5.7.2.2.5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或其它管理环节上之缺陷。5.7.3事故责任分析:5.7.3.1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之事实,通过对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之分析,确定事故之直接责任者和间接责任者;5.7.3.2在直接责任者和间接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之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5.7.3.3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之责任提出处理意見。5.8事故处理:按照《工伤事故处理作业流程》进行:5.8.1轻伤及以下事故由人力资源部于5个工作日内写出事故分析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見,报告部门主管,并报人力资源部备案;5.8.2重伤事故由人力资源部写出事故分析调查报告,提出处理意見,报告人资源部经理﹑总经理,并报总经办备案;5.8.3必要时应对受伤人员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