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哲人名句 老子_第1页
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哲人名句 老子_第2页
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哲人名句 老子_第3页
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哲人名句 老子_第4页
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哲人名句 老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届高考语文作文素材之哲人名句专题1老子

作文素材:老子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

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

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

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

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

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同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

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

“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

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

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相关素材:

高论生死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

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

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

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

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

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

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

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

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

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

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

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

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思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

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

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

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

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

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

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

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

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

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

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

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孔子问礼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

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

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

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

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

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

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

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

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

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

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

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

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

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

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

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

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

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

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

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

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

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

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

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

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再授孔丘

话说孔丘与老聃相别,转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

岁,仍未学得大道。闻老聃回归宋国沛地隐居,特携弟子

拜访老子。

老子见孔丘来访,让于正房之中,问道:一别十数载,

闻说你已成北方大贤才。此次光临,有何指教?”孔丘拜

道:“弟子不才,虽精思勤习,然空游十数载,未入大道

之门。故特来求教。”老子曰:“欲观大道,须先游心于物

之初。天地之内,环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

不同。所同者,皆顺自然而生灭也,皆随自然而行止也。

知其不同,是见其表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舍不同

而观其同,则可游心于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为一,无

形无性,无异也。”孔丘问:“观其同,有何乐哉?”老子道:

“观其同,则齐万物也。齐物我也,齐是非也。故可视生

死为昼夜,祸与福同,吉与凶等,无贵无贱,无荣无辱,

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乐,何处而不乐哉?”

孔丘闻之,观己形体似无用物,察已荣名类同粪土。

想己来世之前,有何形体?有何荣名?思己去世之后,有

何肌肤?有何贵贱?于是乎求仁义、传礼仪之心顿消,如

释重负,无忧无虑,悠闲自在。”

经典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

始;有名万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

刍狗。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7.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

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1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

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

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

之道也。

12.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蜒埴以为

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

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

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

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17.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

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2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

则惑。[4]

21.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

下莫能与之争。

22.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

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28.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思想:无有的辩证,顺应自然之道(自然规律),物

我合一。

高考作文素材(19):老子一圣人遵道

同学们:

今天我们进行《先秦诸子理想人格》的第三讲,老子一一圣人遵道。

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问题,何为道德?

孔子和孟子的学说被合称为孔孟之道,老子和庄子的学说被合称为老

庄哲学。中国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天人关系,从这一角度上说,孔

孟更注重人道,老庄更注重天道。换一句话讲,孔孟重人事而轻自然,

老庄则重自然而轻人事。尽管如此,老子并不是放弃人道,他只是更强

调人道要效法天道而已。因此老子也是有人格理想的,一部《道德经》

只有五千字左右,圣人一词就被提及二十九次之多,可见老子对圣人人

格的推崇。

那么老子心中的圣人是什么样的呢?

在老子的语意环境里,圣人基本上是指得道的统治者。因此圣人有两

个特征,从阶层上看是指高级统治者,从文化层面上看,是指得道之人。

那么,什么是道?

老子的说法非常神秘,《道德经》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意

思是道要是能用语言来表达的话,那就不是常恒的道。不能用语言来表

达,还必须来表达,这就比较麻烦了,好在古人也有办法,“言不尽意,

圣人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抽象的语言无法概括,可以用具象的语

言来描述。老子对道是这样描述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

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

中有信。”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觉是,道好象似无若有,他又说,他的外

部不明亮,他的内部不晦暗,他的样子不断绝,他的名字不确定,它是

“无状之状,无物之象,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段描绘给

我们的感觉好象是道似有若无,那这个似无若有,似有若无的道到底是

什么东西呢?请看下一段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吾不

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有物混成”,这个物既不是

无机物,也不是有机物,只能说它是一种存在,请同学们记住,存在。

“先天地生”,它行于天地而存在,具有原始性,我们记住,原始。

"寂兮寥兮”,寂是没有声音,寥是没有形体,说明它是无声无形的,

记住,无声无形。

“独立不改”,它独立存在,常恒不变,记住,常恒不变。

“周行而不殆",它虽然常恒不变,但却是运动不已,而且是循环运

动。记住,循环运动。

“可以为天下母”,它促成万物,可以称得上是天下万物的母亲。

“吾不知其名”,它原本无名,记住,原本无名。

”强字之曰道",只好勉强地称它为道。

为什么称它为“道”呢?如果把道理解为道路,那就它就能够通往世

界各地。如果把道理解为通假字导致的导,那么它就能够导引万物的生

灭。

“强为之名曰大",因为它具有推动万物生成的能力,能量巨大,所

以可以称它为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

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曰逝”,从“周行不殆”的“行”字上看,它是运动的,“逝”

就是运动。

“逝日远”,从“周行不殆”的“不殆”上看,它的运动不但永不停

歇,而且向深远延伸,所以也可以叫它远。

“远曰反”,从“周行不殆”的“周”上看,它是循环运动的,所以

也可以称它为“返”。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

经验世界看,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为万物之灵长,也是大的。可是

从非经验的世界来看,天地人谁都没有道大。道再加上天地人,就构成

了域中四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果给他们建立一个时间

顺序的话,那么道首先存在,然后道推动天的形成,天形成之后,地开

始形成,地形成之后,人开始形成。天地人尽管在时间上有先有后,但

他们都是由道推动而成的,人虽然在道的推动下形成,但是道不能直接

变成人,必须通过地才能生成人,这样人就有了地的基因,所以人要效

法地。同样的道理,地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那么道应该效法谁呢?

道就应该是效法自己的样子。这里所说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而不

是大自然。“自然而然”就是自己本来就这样,也就是说“道”是自本

自根的,再说一遍,“道”是自本自根的。如此就有了“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逻辑。

我们把上述所得的关键词进行依次组合,就基本上看清了道的本质,

“道”是什么呢?我把上述关键词我重复的地方连起来,同学们看,道

是自本自根的,原本无名的,促成万物的,循环运动的,常恒不变的,

无声无形的原始存在。

庄子是最理解老子的人,可以算是老子的千古知音。他在《大宗师》

一文中一语破的,说:“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又在

《渔父》一文中说:“道者,万物之所由。”道是万物所以成为万物的

力量。我们可以用最简洁最朴素的语言概括我们的观点。道是什么?

“道”就是“自然力”。

那么这个道它有什么特点呢?作为自然力,第一,“道常无为,而无

不为。”道什么都不想做,但什么都做成了。第二是“反者道之动。”

道的运动规律是向反运动的,或者说是反向运动的。与自然力量相对待

的恐怕只有人为的力量。如果除掉人为的力量,那么自然力量就没有与

之相对待的了。道作为一种自然力就成了一种无对待的整体,那么无对

待的整体是什么呢?就是“一”,因此一也可以指称道。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

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天得到了道就清明,地得到道就

安宁,谷得到道就充盈,万物得到道就生长,侯王得到道就成为天下的

首领。

那么道是如何推动万物生成的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是一种自然力,在自然

力的推动下,生成一个浑然整体的一,这就是“道生一”,这个浑然整

体的一又在道的推动下分化成阴阳二气,这就叫“一生二”,阴阳二气

在道的冲撞摩宕下,就生成了天地人,这就是“二生三”,天地人又在

道的推动下生成了万物,这就叫做''三生万物”。万物都是背阴而面阳,

由阴阳二气激荡而成的和谐体,这就是“负阴而抱阳”。值得注意的是,

尽管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但决不是象大马生小

马,大牛生小牛一样,道直接生育出一个一,一直接生育出一个二,二

直接生育出一个三,三直接生育出万物,而是说,二从一而来,三从二

而来,万物从三而来,但是它们都是在道的储运下才生成的。

那什么是“德”呢?

老子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孔就是大,万物最大的德,必须

与道保持一致。《管子心术上》上说:“德者道之舍”,德是道的住所,

这就是说,道是无形的,它必须通过德才能得以表现。”即道为德之体,

德为道之用。”换一句话说,就是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功用。“德

者,得也,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德”可以通假为得到的“得”,

就是得到。万物之所以成为万物,就是它从道那里得到了它该得到的德。

“以无为之谓德,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看不清,摸不到,

不想作为的自然力叫做道,得到自然力的推动而成为万物就叫德,德是

道的具体化,所以道与德没有间阂。

庄子对此也有这样的解释,说:“道者,德之钦也,”道是德所钦慕

和依赖的,在推动万物的生成上,其作用是一样的,所以老子才说:“道

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由道推动,由德充实,由物质

赋形,由形象完成,”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所以万物没有不尊

崇道并且重视德的。“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尊道贵

德,这是没有任何命令而本来如此的,“故道生之,德畜(续)之,长

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所由由道来推动,由德来充实,进而

来成长,来培育,来安定,来成熟,来滋养,来照顾万物,“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推动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充实万物

而不仗恃己力,引导万物而不加以控制,这就是神奇的德。

用通俗的语言来概括我们的观点,德就是在自然力的推动下,万物所

具有的本性。大家别忘了,道的第一个特点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既然道的第一个特点叫做“无为而无不为",那么人要想做到无不为,

也得无为。问题是怎么才能做到无为呢?

一,利有用无。有和无在老子哲学里是两个非常重要的范畴,也是两

个非常难以理解的概念,为了把它们说清楚,老子特意举了个例子,“三

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在车轮上的三十根辐条都聚集在

一个辐上,有了轴心的空虚之处,才能发挥车的作用。”蜒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的中空部分,才

能发挥器皿的作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开凿门窗

建造房屋,有了房屋的中空部分,才能发军房屋的作用。“故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所以用的部分是凭借,而无的部分才是作用。在这

里,车毂也好,器皿也罢,房屋也好,只要是中空的部分,都是无形的,

却是有用的。道也如此,作为一种自然力,它是无形体的,但是它是有

作用的。所以无形体的道就是老子所说的“无”,而有作用的道就是老

子所说的“有”,有和无是道的一体两面。为了进一步阐述清楚,老子

又打了一个比方,他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最高的善就象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功,

停留在众人所不愿意去的卑下之地,所以它很接近道。

既然道很象水,那水的特点是什么呢?

水的特点就是无意为而有所为,水不想滋润万物,可是水把万物滋润

To那么,无意为的道就是老子所说的“无”,而有所为的道就是老子

所说的“有”。有和无仍然是道的一体两面。至此,道的有无就有了两

个含义:一是无形体而有作用。二是无意为而有所为。如此,老子中最

难理解的一段话就可以得到解释。“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就不是

永恒的道,可以用语言概括的名也不是永恒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无怎么是天地的开始呢?天地开始之前只有一

个无,什么是无?就是无形体的道和无意为的道。也就是说,天地之前

有个道,看上去它是个无。

“有,名万物之母。”有怎么是万物的母亲呢?万物的生成要靠一个

有,就是有作用的道,有作为的道。道一旦发挥作用,有了作为,就促

成万物。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所以要观察万物的奇妙之处,就得从道的

无形体,无意为入手。

“常有,欲以观其徼,”要观察事物的区别界线,就得从道的有作用

有所为入手。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无形体与有作用,无意为与有

所为,二者同出于一个道,都很玄妙。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种玄之又玄的道就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这样另外一句话也就得到了解释,“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下万物生于道的有所为,而这个有所为恰恰产生于道的不想为。不桀

犬吠尧就无法解释无怎么会生出一个有。

第二就是“见素抱朴”,老子说:“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

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永远是无名而且质朴的,虽然

幽微而不可见,天下没有谁能臣服它,侯王如果能守住它的话,民众将

会自行地归附他。所以老子告诉人们,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什么是

素,素就是没有染的布,什么是朴,朴就是没有加工的木。“见素抱朴”

就是保持天生的本性,不要增益人为的私欲,这就叫做“小私寡欲”。

第三,“无为而治”,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治学要使用加法,每天增加一点知识,

为道要使用减法,每天减少一点人为,把主观因素减到最少,以至于完

全不使用主观因素的时候,那就什么事都可以做成了。治理国家也是如

此,“爱国治民,能无为乎”,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推

崇所谓的贤才,就不会使老百姓争斗,“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看重奇珍贵宝,就不会使老百姓偷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不见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东西,就不会使百姓心乱。“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所以圣人处理政务,要让老百姓内心空空的,肚子

饱饱的,欲望少少的,筋骨强强的。“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

为也,”让老百姓保持无知无欲的状态,就是再聪明的人也无所作为。

“为无为,则无不治。”以无为的方式来治理政务,没有什么治理不好

的。

第四,“绝圣弃智”,既然道什么都没想做,什么都做成了,那人也

该如此啊,我们只要顺其自然就可以了,何必要使用智慧呢?当然,不

使用智慧的本身也是一种智慧。老子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

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抛弃聪明和才智,百姓就可

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道德,百姓就可以做到父慈子孝,抛弃巧

诈和谋利,盗贼就不会出现,原因很简单,“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

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社会秩序废弃了,

才提倡仁义,聪明才智出现了,才会有期诈,家庭关系不好了,才会提

倡教慈,国家秩序混乱了,才会出现忠臣。“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

以智治国,国之福。”所以用智巧的心机来治理国家,这是国家的灾难,

不用智巧的心机来治理国家,这才是国家的福份。

道的第二个特点是什么?叫“反者道之动”,换句话说就是“道动向

返”。在老子看来,道是朝着相反的方向运动的,事物的正反双方是可

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想成就正面,一定要站在反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

“居反以成正”。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委

屈的反而能保全,蛇盘起来才能保护自己,弯曲的反而能伸直,弹簧被

弄弯,自己还能伸直,低洼的反而能充满,湖泊处在低处,水量才能充

足,破旧的反而能生新,秋天叶子落了,春天又发新芽。少取反而能得

到,贪多反而会迷惑,给你一千斤黄金,你只取十斤,反而能拿走,如

果你想把所有的黄金都拿走,反而不知道怎么拿。正因如此,我们就要

居反位以待成正果。所以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

道什么是雄强,就要守住柔雌,甘愿做天下的溪谷,”为天下溪,常德

不离,复归于婴儿。”做天下的溪谷,永恒的德就不会丧失,于是就可

以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