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_第1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_第2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_第3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_第4页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思维强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单元思维强化

大单元思维知识整合

一、单元学习目标整合

1.积累常见文言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反复阅读本单元的课文,总结概括气风格特点。

3.思考古人智慧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4.学习古人的立身处世之道。

二、单元学习重难点

本单元所选课文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

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

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语》十二章》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

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论

语》就是其中的一部辉煌巨著。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两千多年的封

建政治、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大学之道》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齐家。我们应在“慎独”上下功夫,严格要

求自己,修心养德,择善从之,而至“内方外圆”,才能更加出彩。以正心修其身,

以修身达齐家。不为物欲所惑,保持心灵的安静,择善人而交,择善书而读,择善言

而听,择善行而从,要融于世俗,也要心怀星辰大海。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传统儒家“人性论”以性善论为主流,认为“人皆可以为尧

舜”。它表现出一种对人的乐观、信任的态度,肯定人人可以达到的至善境地;人之

所以有不善,只是因为自己的迷误、自觉努力不够或环境的影响。重视道德教育和修

养,倡导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在现今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老子〉四章》《老子》作为一本道家的哲理书,却具有非常高的文学性,对后

世文学的影响不小。它主要阐述自然无为的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与转化的朴素

辩证观点。在形式上,此书是语录体韵文,语言精练,多排比对偶之句。修辞凝练,

音节铿锵,理虽玄远,文实多姿。

《五石之瓠》先秦诸子百家都是在探求真理,即探求世界万物的根据和原则中建立

各自的理想和学说的,但是在儒、墨、道各家及后学支脉中,庄子明显地不同于其他

诸子,甚至于不同于老子•庄子是以抽象思辨的本体论,而非具体某种政治主张来实

现他对宇宙万物的根据和原则的探求的。庄子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最重要贡献,也正

是在于他对于抽象思辨的哲学本体论的独到关注。

《兼爱》春秋战国时期,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吞小家、强凌弱、众暴寡、

谋诈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就是在

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社会活动

家、教育家、墨家学派创始人诞生了一一他就是墨子。他主张“兼爱”,希望通过提

倡兼爱来解决社会矛盾。

三、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

1.本单元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考生应注意总结和把

握。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

2.《礼记》《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墨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

经典,高考语文时有涉及。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3.墨子的“兼爱”思想要求人们互相爱护、互相尊重、爱人如己,最终形成平等友

爱、和谐融洽的环境,这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着深刻的意义。这合乎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

大单元综合试题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先秦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阴阳、名六家属第一流的大学派。汉

以后,法、阴阳、名三家,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墨家中

绝;唯有儒、道两家长期共存,互相竞争,互相吸收,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条纵贯

始终的基本发展线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成分中,儒家和道家是主要的两极,形成鲜明的对立和有效的

互补。两者由于处处相反,因而能够相辅相成,给予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影响。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内以修身,充实仁德,外以

济民,治国平天下,这便是内圣外王之道。其人生态度是积极进取的,对社会现实强

烈关切并有着历史使命感,以天下为己任,对同类和他人有不可自己的同情,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与

浊俗同流合污,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

成就自己的道德人生。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

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既反对心为形役,逐外物而不反,又不关心社会事业的奋斗成

功,只要各自顺其自然之性而不相扰,必然自为而相因,成就和谐宁静的社会。其人

生态度消极自保,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或隐于山林,

或陷于朗市,有明显的出世倾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

清修隐者。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就是道德高尚、

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俱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

凡事皆能观研深究,以求合理、合时、合情,可谓为曲践乎仁义,足以代表儒家的态

度。古者有儒风、儒士、儒雅、儒吏、儒将等称谓,皆寓道德学问有根底、风度温文

尔雅之意。道家高士的气象似可用''涵虚脱俗”四字表示,就是内敛不露、少私寡欲、

清静自守、质朴无华、超然自得、高举远蹈、留恋山水等,富于诗意,富于山林隐逸

和潇洒超脱的风味。我们也发现注重归真返璞,羡慕赤子般的天真或天机,保持人的

真性情,厌恶人世的繁文缚节、权诈智巧,是老庄的特色。古者有道人、道真、道眼、

道貌、道学等称谓,皆寓不同凡俗、领悟至道、风度超脱之意。儒家是忠良的气质与

风度,道家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摘编自车钟鉴等《道家与儒家、道教之异同》)

材料二儒、道两家主张虽多有不同,各有偏重,但在力主“和”与“和谐”这一

点上却是完全一致的。儒家讲“和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

同”。道家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儒家学说和道家

思想都是开放性的,不是封闭的思想体系,它们随着历史的前进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汉代,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起初,确曾因我国囿于“夷夏之辨”一度显得孑立。但

经过一番与儒、道的碰撞、辩驳、演变、磨合,外来的佛教渐渐中国化,到了隋唐,

就逐渐实现了儒、道与佛的融合,三教合一,共同形成了中国恢宏独特的传统文化。

这也是世界各国思想历史上未有先例的一大“典型”。①之所以能达到这一点,关键

在于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这两个中华原创文化,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坚强的“胃”,

能把域外文化,如佛教,消化吸收为中国化的佛教。所以,②史学大师陈寅恪早就指

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道家的真精神,新儒家的旧途径”。故此,我们认为“国

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作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

家所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缺了老子创立的道家思想的补充,儒家难撑国学

这台戏,儒、道两家,还要加上佛教,三足鼎立才能站稳立牢。

(摘编自韩秉方《儒道互补——国学之根基》)

材料三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今天,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

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是一条重要途径,有助于克服在

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中容易出现的形式化倾向。

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

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这为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来源,

也规定了此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走向。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

儒、道两家最具代表性,儒家致力于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构建。与儒家

讲仁爱形成对照的是,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

具化的倾向。道家身国同构、经国理身的理念,表现出其根本价值取向是向往真正符

合人性的和谐社会与美好人生。由此,儒、道两家虽然对社会和人生的理想形成了不

同的致思路向,但在拥有共同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可以相融互补。在魏晋玄学那里,通

过名教与自然之辨,二者实现了辩证的统一,为容纳和吸收外来的佛教准备了思想文

化条件。

(摘编自洪修平《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追求》)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道两家主张虽然各有偏重,多有不同,但是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

物。

B.法、阴阳、名三家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导致后来灭绝,其基本思想被儒、道吸

收。

C.儒、道在发展进程中互相竞争、吸收、共存,形成了纵贯中国传统文化始终的思想

流派。

D.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决定了后世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主要

走向。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中华原创文化缺少包容性,不能让佛教中国化,就可能没有儒、道、佛合一。

B.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C.儒家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它关注社会现实;道家则不同,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

标。

D.材料三第1段用设问提出论点,指出复兴中国梦需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追求。

3.材料一中说儒、道两家“处处相反”,以下不属于其“处处相反”依据的一项是

A.儒家崇尚仁慈亲和、从容中道,主张凡事要合理、合时、合情;道家崇尚质朴无华、

少私寡欲,主张保持人的真性情,厌恶人世的权诈智巧。

B.儒家的人生观是在生命与理想发生不可兼得的矛盾时,宁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道家的人生观是以免祸全生为最低目标,以各安其性命为最高目标。

C.儒家致力于构建以仁为核心、仁礼相辅互动的理论体系;道家更强调道法自然,认

为文明的发展要注意克服虚伪性和工具化的倾向。

D.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是忠良的气质与风度;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是院士的气质与风度。

4.材料二中画横线的两处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5.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道家的人生观,以超越世

俗人际关系网的羁绊,获得个人内心平静自在为价值取向。回顾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

沧桑历史,到处都可寻觅到这两种类型的影子,请你各举一例来证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仲尼之将丧

冯至

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

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

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

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

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

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

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

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

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

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记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

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

不知说了多少次了:

——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

寂寞无语的琴...

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

最热裒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

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

——啊,当初登上东L,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

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

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的。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

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犹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

——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苦闷,

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

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

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

日,才能了解你!

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

在沸腾……他颤着....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

——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

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

----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

----先生....

——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

----先生....

——寂寞呀....赐,你日日锚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

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

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

----先生,可是病....

——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

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

——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

——赐呀……

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

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

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

——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

----先生,是一只雄鸡。

----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

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镶馔。可怜他

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

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

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T四年——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

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

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

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

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妹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莹已经

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

——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

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光荣!怎样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

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悠

扬,怎样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

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

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

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

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

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

正是傍午的时分。

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与现在孔子的处

境形成对比。

B.泰山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与孔子的形象相通,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在抒发自

己的情感时更有依托。

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仲由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为自己没有给仲由带

来什么好处而痛心。

D.小说将回忆与现实交织,例如困于陈蔡、流人物内心世界。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心理描写写出了孔子对生命将尽的感叹,对许多未完成之事的担忧,同时

也表达了无人过问的孤独。

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几乎相同,但前者是孔子的想象,表现了他对子贡到来

的期盼;后者则是现实,有埋怨之意。

C.由“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可以看出子贡重利的

性格,与文中仲由的性格形成对比。

D.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不肯“先我死”的颜回和勇健的仲由都死了,百十

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

8.文中“古琴”意象有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

9.作者结合《史记•孔子世家》《论语》等相关记述进行再创作,使本小说达到历史

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有机融合。请你结合文本分析作者是如何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鲁阳文君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今使鲁四境之内,大都攻其小都,

大家伐其小家,杀其人民,取其牛马、狗豕、布帛、米粟、货财,则何若?”鲁阳文

君日:“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

厚罚之。”子墨子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

郑,天诛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

人三世®杀其父,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

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

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②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

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哉?”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曰:“攻其邻国,杀其民人,取其牛马、粟米、货财,则书之于竹

帛,镂之于金石,以为铭于钟鼎,传遗后世子孙,日:'莫若我多!'今贱人也,亦

攻其邻家,杀其人民,取其狗豕、食粮、衣裘,亦书之竹帛,以为铭于席豆,以遗后

世子孙,日:,英若我多!'其可乎?”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

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子墨子谓鲁阳文君日:“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

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

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

鲁阳文君语子墨子曰:“楚之南,有啖人之国者桥,其国之长子生,则鲜而食之,谓

之宜弟。美则以遗其君,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子墨子曰:“虽中国之俗,

亦犹是也。杀其父而赏其子,何以异食其子而赏其父者哉?苟不用仁义,何以非夷人

食其子也?”

(节选自《墨子•鲁问》,有删改)

【注】①三世:数代。三,言其多。②强梁:凶暴,强横。

10.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

厚罚之

B.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者W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

厚罚之

C.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者W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

厚罚之

D.鲁四境之内/皆寡人之臣也/今大都攻其小都/大家伐其小家/夺之货财/则寡人必将

厚罚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豕,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是猪。猪在古代还有“豚”

“稀”“彘”等别称。

B.“使三年不全,我将助天诛也”与“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中“全”

的含义不同。

C.钟鼎,钟和鼎。上面多铭刻记事表功的文字。曹操《陈损益表》中的“臣以区区之

质,而当钟鼎之任”一句中的“钟鼎”比喻富贵荣华.

D.豆,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脚盘,或有盖,本用来盛黍稷,后渐渐用来盛

肉酱与肉羹。从“豆”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篇各段记载了墨子与鲁阳文君的一些谈话,多处申明了其“兼爱”“非攻”的主

张,体现出墨子希望天下安宁、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B.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行为如同在其境内大家伐其小家一样,但却打着顺应天意的旗

号,表现出当时的诸侯们对扩张战争的狂热。

C.鲁阳文君对楚国南部夷人杀长子而食的丑恶习俗十分不解而且深恶痛绝,墨子也赞

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

D.窃物者“不仁”为盗贼,窃国者反而为“义”成诸侯,墨子通过形象的比喻和鲜明

的对比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通俗易懂且是非分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其不至乎?

(2)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14.墨子阻止鲁阳文君攻打郑国的理由是什么?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比喻责

任重大,道路又遥远,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2)《大学之道》中“,"写从天子到平民

百姓,都应该把修养自己的品德作为根本。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写每个

人都有怜悯别人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体恤民情,治理天下就易如反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曾点言志,似有不学无术之嫌,而孔子居然对他的话表示赞许,这就很①

了。而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甲),可见在早期的孔孟思想中已经包含了一

些道家的观念。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假设:(乙)儒中有道,道中也必有儒,儒道

互补是学术发展的必然。儒道两家在作为学术流派产生之始,甚至在产生之前,便②

带着这个假设来看老子,也就能理解他说的“爱民治国”的这些话了。而庄子虽然总

是批评儒家,但也同意“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丙)如果老庄真的

弃尘绝世,就应该如《论语》里提到的几位隐士——接舆、长沮、桀溺等——(丁)

连姓名都不屑于留,更不用谈著书立说、设帐授徒了。可见老庄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

之事,在社会责任感这一方面,老庄与孔孟一样。

同源异流是儒道互补的根本特征,只不过孔孟关注的是人的社会性和文明秩序的发展,

老庄关怀的是人类生命与心性的和谐、自在与自然。他们都重视人性和社会问题,只

是朝着不同的学术方向发展。二者的差异无论多么大,都能彼此依存,③,

两千多年来不但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基调,反而已然内化成独有的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6.依次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7.下面对语段中几处标点的说明,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处引号表示引用孟子的话。除引用外,引号还可表示特定称谓或特殊含义等。

B.乙处的冒号使用正确,此处表示引出解释,其后的内容指的是“大胆的假设”。

C.丙处引号内的内容属直接引用,“义也”后的句号放在引号的里面或外面均可。

D.丁处的破折号使用正确,两个破折号表示插入注释内容,和括号的作用类似。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都讲'合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误。根据材料二“儒家讲'和

合‘‘保合''中和''太和',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也讲‘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和则生万物等”可知,孔子讲“合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B

项,“本身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文中只提到“汉以后,法、阴阳、名三家,

其基本思想为儒、道所吸收,不再成为独立学派”,并没有提到法、阴阳、名三家是

否吸收儒、道思想。D项,“殷周之际出现的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错误。根据材料

三”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

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可知,“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

都属于“人文转向”,“人文转向”和“人道主义”之间不是并列关系。故选C项。

2.答案:B

解析:“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误。根据材料二“故

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

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答案:D

解析:“忠良的气质与风度”与“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

说是相反的,因此不属于儒道两家“处处相反”的依据。

4.答案:①比喻论证。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

的博大的包容性。②引证法。文章引用了陈寅恪的文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增强

了文章的可读性。

5.答案: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

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

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这

便是道家出世思想的印证。

6.答案:A

解析:”在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正踌躇满志、意气风发”错误,结

合原文“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春秋》绝笔的时候了”可知,在西狩获麟、《春

秋》绝笔的时候,孔子意味阑珊,情绪萧索。

7.答案:D

解析:“主要是因为……走上自己的路了”错误。孔子后悔回到故乡,主要是因为理

想的受挫,对自己及当时现实的失望,以至于希望自己死在匡人或陈蔡人手里。

8.答案:①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的见证。

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②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

慰藉。故人们不在身边,只剩下这张琴.③古琴的寂寞无语暗示孔子的孤独和理想的

受挫。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

解析:根据原文“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结上许多蜘蛛网了”可知,这

张古琴曾伴着孔子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他身边,而今却“挂在壁上”“着了许多灰

尘”“结上许多蜘蛛网了”。古琴闲挂,意味着孔子如今也是乏人问津;古琴蒙尘,

宣告着孔子为实现理想积极奔走却以失败告终。古琴是孔子人生的写照,是他追求理

想失败的见证。“伴着”“总在身边”,表明其弟子已经死的死,走的走,如今只有

这张古琴还陪着他,古琴是他理想受挫失落时的慰藉。“他每每在黄昏时节……自语,

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孔子独倚窗子看落日,聆听自然的音乐,恰恰表明他的孤独,

而这与古琴的闲置一起表明孔子的理想受挫;而苍茫的音调使他目光懒懒,让他伤感。

9.答案:①历史真实:暮年的孔子及其所经历的事和著述。艺术真实:暮年孔子的所

思所想,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②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

经历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

过回忆把经历过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见到的雄鸡想到仲由;由曾经所

见的场景,想象现在见到的情景,如孔子由曾经登临泰山,想象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

③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写生动刻画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

的情景。

解析:解答本题,要扣住“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来分析。先看历史真实。小说

开头交代孔子晚年回到家乡,写作《春秋》,整理《易经》,弟子们早已风流云散,

只剩他一个人孤独寂寞地等待生命最后时刻的到来。这些符合《史记•孔子世家》《论

语》等相关记述。属于历史真实。再看艺术真实。文中对孔子的描写是经过艺术加工

的。如对孔子心理的描写,“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

就是那张古琴……现在挂在壁上……”,这段心理描写由古琴引出了孔子对当年被困

陈蔡的回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琴……”,

以及二十年前关于追求理想和登上泰山的回忆,“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啊,

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木呀”,然后又回到现实,“现

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作者由孔子

曾经登临泰山,想象他现在登临泰山的心情。作者还运用心理描写,把人物曾经经历

的事和正在经历的事通过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用现在所见的意象引出回忆,通过回

忆把人物经历的事和现在的感想相结合。如孔子由现实中的雄鸡啼叫联想到仲由,"啊,

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假如仲由还在…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仲尼皱纹消瘦

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

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仲尼一气说尽了……再也说不下去了”“仲尼依然坐在门

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细节描

写生动地刻画了历史中的孔子理想受挫回到鲁国的情景。总之,暮年孔子的所思所想,

所见的具体场景及动作、语言、神态等画面都属于艺术加工,符合艺术真实。

10.答案:D

解析:“四境之内”为偏正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大都攻其

小都”“大家伐其小家”为对偶句式,故''小家”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C项。故

选D项。

H.答案:C

解析:“‘钟鼎'比喻富贵荣华”错误。此处比喻高官重任。

12.答案:C

解析:“墨子也赞同鲁阳文君的观点,认为夷人的独特做法是不懂仁义造成的”错误。

墨子并不赞同鲁阳文君的看法,他认为中原的风俗和夷人的风俗是一样丑恶的,鲁阳

文君如果不施仁义,就没有资格批评夷人的恶俗。

13.答案:(1)现在(您)发动军队将要用来攻打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

(2)我用您的言论观察,那么天下人所说的正确的事,就不一定正确了。

解析:【参考译文】

鲁阳文君将要攻打郑国,墨子听到了就阻止他,对鲁阳文君说:“现在让鲁国四境之

内,大城攻打小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杀害人民,掠取牛马、狗猪、布帛、米粟、

货财,像这样如何?”鲁阳文君说:“鲁国四境之内都是我的臣民。现在大城攻打小

城,大家族攻打小家族,掠夺他们的货财,那么我将重重惩罚攻打的人。”墨子说:

“上天兼有天下,也就像您拥有鲁国四境之内一样。现在(您)发动军队将要用来攻打

郑国,上天的惩罚难道就不会到来吗?”鲁阳文君说:“先生为什么阻止我进攻郑国

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