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模拟卷及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模拟卷及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模拟卷及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模拟卷及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模拟卷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诊断考试语文模拟卷及答案

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试题答案请用2B铅笔和0.5mm签字笔填

涂到答题卡规定位置上,书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考试时间150分

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卜5小题。

材料一:

山水画的真正独立,似乎应在中唐前后。随着社会生活的重要变

化和宗教意识的逐渐衰淡,人世景物从神的笼罩下慢慢解放出来,日

渐获有了自己的现实性格。正如人物、牛马从宗教艺术中分化出来而

有了专门画家一样,山水、树石、花鸟也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而被抒

写赞颂。

审美趣味和美的理想由具体人事转到自然山水,当然不是一件偶

然事情。它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与中唐到北

宋进入后期封建制度的社会变异相适应,地主士大夫的心理状况和审

美趣味也在变异。经过中晚唐的沉溺声色繁华之后,士大夫们一方面

仍然延续着这种沉溺,同时又日益陶醉在另一个美的世界之中,这就

是自然风景山水花鸟的世界。自然对象特别是山水风景,作为这批人

数众多的世俗地主士大夫居住、休息、游玩、观赏的环境,处在与他

们现实生活亲切依存的社会关系之中。而他们生活的时代既不再是在

门阀士族压迫下要求奋发进取的初盛唐时代,也不同于六朝贵族的掠

1

夺开发时期。他们的现实生活反映了一种满足于既得利益,希望长久

保持和固定,从而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的心情、思绪和观

念。

门阀士族以其世袭的阶层地位为荣,世俗地主则以官爵为荣。这

两个阶级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并不完全一样。不同于少数

门阀贵族,经由考试出身的大批士大夫常常由野而朝,由农而仕,由

地方而京城,由乡村而城市。这样,丘山溪壑、野店村居倒成了他们

的荣华富贵的一种心理需要的补充和替换,一种情感上的回忆和追求,

从而对这个阶层具有某种普遍的意义。除去技术因素不计外,这也正

是山水画不成熟于庄园经济盛行的六朝,却反而成熟于城市生活相当

发达的宋代的缘故。这正如欧洲风景画不成熟于中世纪反而成熟于资

本主义阶段一样。中国山水画不是门阀贵族的艺术,而是世俗地主的

艺术。这个阶层不像门阀贵族与下层人民那样等级森严、隔绝严厉,

这种社会阶层的特征也相当清晰地折射在中国山水画上:人与自然那

种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成为它的基本音调。即使点缀着负薪的

樵夫、泛舟的渔父,这也依然只是一幅掩盖了人间各种痛苦和不幸,

懒洋洋、慢悠悠的自然经济下农村的理想图画。

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哲学思潮,则可说是形成这种审美趣味的主

观因素。禅宗从中晚唐到北宋愈益流行,其教义与中国传统的老庄哲

学对自然的态度有相近之处,它们都采取了一种准泛神论的亲近立场,

要求自身与自然合为一体,希望从自然中吮吸灵感或了悟,来摆脱人

事的羁縻,获取心灵的解放。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

2

世奢华,顺应自然胜过人工造作,丘园泉石长久于院落笙歌……它们

构成了中国山水画发展成熟的思想条件。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改)

材料二:

自我们今天能够见到的最古老的山水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开始,中国画家就没打算规规矩矩地画山。中

国画里的山,像佛塔,像蘑菇,像城堡,也像教堂。古人画山,表现

出充分的任性,所以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即使作

者为他的山水注明了地址,也几乎看不出是什么地方。

中国古人从来不以一种“客观”的精神对待山川河流、宇宙世界。

中国古人的精神世界,没有像西方那样,经历过“主”“客”二分,

世界没有分裂成“主体”和“客体”两个部分,而外部世界(自然)

也没有成为与主观世界(自我)相对(甚至对立)的概念,不是一个

独立于自我之外的“他者”,因此也不仅仅是一个“看”的对象。自

然就是自我,二者如身体发肤,分割不开,如庄子所说:“天地与我

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千世界,变化万千,一滴水、一粒沙、

一片叶、一只鸟,其实都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伸。这种“天人合一”

的观念,几乎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和艺术的核心观念。

徐复观先生在《中国艺术精神》里说“中国的风景画较西方风景

画早出现一千三四百年之久”,相信这只是一种大而化之的说法,实

际上,古代中国没有风景画——在古代中国人的心里,山水不只是风

景,山水画也不是风景画。风景是身体之外的事物,是“观看”的对

3

象,山水则是心灵奔走的现场——山重水复中,既包含了痛苦的体验,

也包含着愿望的实现。人不是外置于“风景”,而是内化于“风景”,

身体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也是身体的一部分、生命的

一部分。因此,“风景”就不再是“风景”,中国人将它命名为:

山水。山水不是山和水的简单组合,或者说,它不只是一种纯物质形

态,而且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正因如此,在千年之后,我们得以透过

古人的画卷,看见形态各异的山水,比如董源的圆转流动,范宽的静

穆高远,王希孟的青春浪漫,赵孟^的明净高古。

(摘编自祝勇《故宫的古物之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中国山水画”的表述,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唐前后,社会生活发生了重要变化,宗教意识也逐渐衰淡,山水

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被抒写赞颂,于是中国山水画诞生了。

B.中国山水画折射出当时人们的一种情绪和观念:既满足于既得利益,

希望长久保持和固定,并将整个封建农村理想化、牧歌化。

C.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从那时开始,

中国画家便表现出充分的任性,古人不受约束的画风便创始于此。

D.在中国古人的眼里,山水是心灵奔走的现场,是人类感觉器官的延

伸,是一种精神的体现,中国山水画从来不是客观的地貌图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趣味是历史行径、社会变异的间接而曲折的反映,

也与当时流行的哲学思潮相关。

4

B.审美趣味随时代而变化,中晚唐耽于声色繁华,后代的士大夫们既

延续这种沉溺,又拓展了自己的审美空间。

C.门阀士族和世俗地主都把自然山水作为普遍的心理需要和情感回

忆,但他们对自然、农村、下层人民的态度却完全不一样。

D.古人画卷中的山水形态各异,画家们所表现出的“任性”,其实是他

们独特精神气质的体现。

3.下列题画诗,与材料一画线句中的“基本音调”最契合的一项是()(3

分)

A.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

回闻。

B.寒玉萧萧风满枝,新泉细火待茶迟。自惊岁暮频临镜,只恐红颜减

旧时。

C.水影山光翠荡磨,春风波上听渔歌。垂垂烟柳笼南岸,好着轻舟一

钓蓑。

D.丑石半蹲山下虎,长松倒卧水中龙。试君眼力看多少,数到云峰第

几重。

4.材料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简要分析。(4分)

5.小明在山东省美术馆参观时,发现中国山水画与现实风景并不完全

吻合。他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5

大淖记事(节选)①

汪曾祺

十一子和巧云的事,师兄们都知道,只瞒着老锡匠一个人。他们

偷偷地给他留着门,在门窝子里倒了水(这样推门进来没有声音)。

十一子常常到天快亮的时候才回来。有一天,又是这时候才推开门。

刚刚要钻被窝,听见老锡匠说:

“你不要命啦!”

这种事情怎么瞒得住人呢?终于,传到刘号长的耳朵里。其实没

有人跟他嚼舌头,刘号长自己还不知道?巧云看见他都讨厌,她的全

身都是冷淡的。刘号长咽不下这口气。本来,他跟巧云又没有拜过堂,

完过花烛,闲花野草,断了就断了。可是一个小锡匠,夺走了他的人,

这丢了当兵的脸。太岁头上动土,这还行!这种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连保安队的弟兄也都觉得面上无光,在人前喳了一截。他是只许自己

在别人头上拉屎撒尿,不许别人在他脸上溅一星唾沫的。若是闭着眼

过去,往后,保安队的人还混不混了?

有一天,天还没亮,刘号长带了几个弟兄,踢开巧云家的门,从

被窝里拉起了小锡匠,把他捆了起来。把黄海蛟、巧云的手脚也都捆

了,怕他们去叫人。

他们把小锡匠弄到泰山庙后面的坟地里,一人一根棍子,搂头盖

脸地打他。

他们要小锡匠卷铺盖走人,回他的兴化,不许再留在大淖。

小锡匠不说话。

6

他们要小锡匠答应不再走进黄家的门,不挨巧云的身子。

小锡匠还是不说话。

他们要小锡匠告一声饶,认一■个错。

小锡匠的牙咬得紧紧的。

小锡匠的硬铮把这些向来是横着膀子走路的家伙惹怒了,“你这

样硬!打不死你!”——“打",七八根棍子风一样、雨一样打在小

锡匠的身上。

小锡匠被他们打死了。

锡匠们听说十一子被保安队的人绑走了,他们四处找,找到了泰

山庙。

老锡匠用手一探,十一子还有一丝悠悠气。老锡匠叫人赶紧去找

陈年的尿桶。他经历过这种事,打死的人,只有喝了从桶里刮出来的

尿碱,才有救。

十一子的牙关咬得很紧,灌不进去。

巧云捧了一碗尿碱汤,在十一子的耳边说:“十一子,十一子,

你喝了!”

十一子微微听见一点声音,他睁了睁眼。巧云把一碗尿碱汤灌进

了十一子的喉咙。

不知道为什么,她自己也尝了一口。

锡匠们摘了一块门板,把十一子放在门板上,往家里抬。

他们抬着十一子,到了大淖东头,还要往西走。巧云拦住了:

“不要。抬到我家里。”

7

老锡匠点点头。

巧云把屋里存着的渔网和芦席都拿到街上卖了,买了七厘散,医

治十一子身子里的瘀血。

东头的几家大娘、大婶杀了下蛋的老母鸡,给巧云送来了。

锡匠们凑了钱,买了人参,熬了参汤。

挑夫,锡匠,姑娘,媳妇,川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他们把平

时在辛苦而单调的生活中不常表现的热情和好心都拿出来了。他们觉

得十一子和巧云做的事都很应该,很对。大淖出了这样一对年轻人,

使他们觉得骄傲。大家的心喜洋洋,热乎乎的,好像在过年。

刘号长打了人,不敢再露面。他那几个弟兄也都躲在保安队的队

部里不出来。保安队的门口加了双岗。这些好汉原来都是一窝“草鸡”!

锡匠们开了会。他们向县政府递了呈子,要求保安队把姓刘的交

出来。

县政府没有答复。

锡匠们上街游行。这个游行队伍是很多人从未见过的。没有旗子,

没有标语,就是二十来个锡匠挑着二十来副锡匠担子,在全城的大街

上慢慢地走。这是个沉默的队伍,但是非常严肃。他们表现出不可侵

犯的威严和不可动摇的决心。这个带有中世纪行帮色彩的游行队伍十

分动人。

游行继续了三天。

第三天,他们举行了“顶香请愿”。二十来个锡匠,在县政府照

壁前坐着,每人头上用木盘顶着一炉炽旺的香。这是一个古老的风俗:

8

民有沉冤,官不受理,被逼急了的百姓可以用香火把县大堂烧了,据

说这不算犯法。

这条规矩不载于《六法全书》,现在不是大清国,县政府可以不

理会这种“陋习”。但是这些锡匠是横了心的,他们当真干起来,后

果是严重的。县长邀请县里的绅商商议,一致认为这件事不能再不管。

于是由商会会长出面,约请了有关的人:一个承审——作为县长代表,

保安队的副官,老锡匠和另外两个年长的锡匠,还有代表挑夫的黄海

龙,四邻见证,——卖眼镜的宝应人,卖天竺筷的杭州人,在一家大

茶馆里举行会谈,来“了”这件事。

会谈的结果是:小锡匠养伤的药钱由保安队负担(实际是商会拿

钱),刘号长驱逐出境。由刘号长画押具结。老锡匠觉得这样就给锡

匠和挑夫都挣了面子,可以见好就收了。只是要求在刘某人的甘结上

写上一条:如果他再踏进县城一步,任凭老锡匠一个人把他收拾

了!

过了两天,刘号长就由两个弟兄持枪护送,悄悄地走了。他被调

到三垛去当了税警。

十一子能进一点饮食,能说话了。巧云问他:

“他们打你,你只要说不再进我家的门,就不打你了,你就不会

吃这样大的苦了。你为什么不说?”

“你要我说么?”

“不要。”

“我知道你不要。”

9

“你值么?”

“我值。”

“十一子,你真好!我喜欢你!你快点好。”

巧云一家有了三张嘴。两个男的不能挣钱,但要吃饭。大淖东头

的人家都没有积蓄,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变卖典押。结渔网,打芦席,

都不能当时见钱。十一子的伤一时半会不会好,日子长了,怎么过呢?

巧云没有经过太多考虑,把爹用过的萝筐找出来,磕磕尘土,就去挑

担挣“活钱”去了。姑娘媳妇都很佩服她。起初她们怕她挑不惯,后

来看她脚下很快,很匀,也就放心了。从此,巧云就和邻居的姑娘媳

妇在一起,挑着紫红的季荒、碧绿的菱角、雪白的连枝藕,风摆柳似

地穿街过市,发髻的一侧插着大红花。她的眼睛还是那么亮,长睫毛

忽闪忽闪的。但是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她从一个姑娘变成了

一个很能干的小媳妇O

十一子的伤会好么?

会。

当然会!

一九八一年二月四日,旧历大年三十

【注】①《大淖记事》共六节,本文节选自小说的第六节。前五节情

节梗概:故事发生在城区和乡下交界、名为大淖的地方,小锡匠十一

子家有快瞎眼的母亲,巧云曾为挑夫的父亲黄海蛟半瘫,两家都希望

把各自子女留在家中。巧云不慎落水,十一子舍身相救,二人情愫初

10

生。水上保安队的刘号长玷辱了病重的巧云。而巧云舍不下十一子和

半瘫的父亲。这时,十一子勇敢地接受了巧云的爱。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号长得知了十一子和巧云相爱,“咽不下这口气”,带了几个兄弟

用棍子差点把小锡匠活活打死,这一情节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

B.刘号长和他的兄弟们要求小锡匠告饶服软时,“小锡匠的牙咬得紧

紧的”,表现了小锡匠对爱情的忠贞倔强和对强权的不屈服。

C.大淖的人们被十一子和巧云的勇敢感动,送来老母鸡、人参,“川

流不息地来看望十一子”,说明大淖的民风淳朴,富有正义感。

D.经历过苦难洗礼的巧云,“眼神显得更深沉,更坚定了",暗示巧云

生命的成熟和坚强,

暗含了作者对作品人物的感情倾向。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锡匠们“顶香请愿”,商会会长约请承审、保安队的副官等各方代表

通过会谈来“了”这件事,说明这样的社会环境仍有礼治的影子。

B.小说节选部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刻画等多种描写手法,

刻画了大淖中的人物群像,表现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生动鲜

活。

C.十一子能进食后和巧云的对话,使用短句,细腻地表现出二人心灵

的相通,饱含着浓浓的关切之情,颇有宝玉挨打后与黛玉对话的动人

之妙。

11

D.汪曾祺对大淖风土人情、故事结局的描写,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

的开放式结尾的描写非常相似,突出了风俗、人情、人性美。

8.对文中画线句,汪曾祺说:“这是我原来没有想到的。只是写到那

里,出于感情的需要,我迫切地要写出这一句。”请结合文本,谈谈

你对画线句的理解。(4分)

9.光明中学“萌芽”文学社征集以“乡土小说”为关键词的文学短评。请

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短评要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宓子贝戋/“'育父①,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

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贝戋

日:“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

二吏归报于君,日:“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日:“何故?”对

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

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

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

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

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

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

12

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

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

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

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

子日:“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②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

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鲁君后得之者,宓子

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

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

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

(节选自《吕氏春秋•具备》)

材料二:

宓子治亶父。齐人攻鲁,道亶父。始,父老请曰:“麦已熟矣,

今迫齐寇,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三请,宓

子弗听。俄而,麦毕还乎齐寇。季孙闻之怒,使人让宓子曰:“岂不

可哀哉!民乎,寒耕热耘,曾弗得食也。弗知犹可,闻或以告,而夫

子弗听!”宓子蹴然③日:“今年无麦,明年可树。令不耕者得获,

是乐有寇也。且一岁之麦,于鲁不加强,丧之不加弱。令民有自取之

心,其创必数年不息。”季孙闻之,惭曰:“使穴可入,吾岂忍见宓

子哉!”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有删改)

13

【注】①宓子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后文称为“宓子”,曾担任亶

父宰。亶父:单父,在今山东荷泽单县。②刑:通“型”。③蹴

然:吃惊不安的样子。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

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

巫马旗短褐A衣弊裘B而往观化C于亶父D见夜渔者E得F则舍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归,在文中是“返回”的意思,与《大道之行也》中“女有归”的“归”

的词义不一样。

B.报,在文中表示“答复,给回信”的意思,与《报任安书》中的“报”

的词义不一样。

C.钺,斧状兵器,多用于仪仗,也用于砍杀,《苏武传》“虽蒙斧钺

汤镇”即指砍杀极刑。

D.曾,在文中有“竟然”义,与《赤壁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的

“曾”词义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宓子贱通过对官吏“掣摇其肘”,意在讽劝鲁君支持自己独立进行决

断,以做对亶父有利的事情。

B.宓子贱注重施行严刑约束,百姓就算在黑夜捕鱼也不敢贪求多得,

独自做事也不会为非作歹。

14

c.鲁君虽后知后觉,但能及时醒悟自己一定多次干扰过宓子贱而及时

改正,这正是他的贤明处。

D.季孙质疑宓子贱的做法,但宓子贱认为如果百姓有随意据财为己有

的想法,一定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

(4分)

(2)民人出自刈附郭者归,可以益食,且不资寇。(4分)

14.在亶父,宓子贱为政有什么特点?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

括。(3分)

(-)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T6小题。

西塞山泊渔家

皮日休①

白纶巾下发如丝,静倚枫根坐钓矶。

中妇桑村挑叶去,小儿沙市买蓑归。

雨来苑菜流船滑,春后妒鱼坠钓肥②。

西塞山前终日客,隔波相羡尽依依。

【注】①皮日休,字袭美,号逸少,晚唐诗人、文学家。②西晋末年

时局动荡,张翰以家乡魏菜统鱼之思为由,辞官还乡。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15

A.西塞山下,垂钓者头戴纶巾,鬓发如丝,依枫树而坐,安静地在石

滩上垂钓,尽显悠闲自适之感。

B.颔联写妻子采摘桑叶挑担而去,小儿前往沙市买来蓑衣,一家人辛

勤劳作,各自忙碌,各安其所。

C.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写自己终日漂泊,只能隔江羡慕那自得其乐的

渔家生活,暗含羁旅惆怅之情。

D.诗中融描写、叙事、议论和抒情于一炉,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西塞

山下的与世无争的和乐渔耕图。

16.这首诗的颈联十分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古人常以酒寄情,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用""

来表达回归田园的闲适自得;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来化悲伤为旷达。

(2)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编写《史记》除了想要探求

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还希望做到

(3)《青玉案・元夕》中,通过视觉和嗅觉来写女子盛装出行,参加元

宵赏灯活动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18〜20题。

16

中国是茶的故乡,“何物堪留客,烹茶成雪芽”,茶已成为中国

文化的一个代表。

材料一:

有饮茶谣云:“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盅,劳动轻松;晚

茶一盅,提神去痛;一日三盅,雷打不动。”绿茶,能提神益思、消

除疲劳、杀菌消炎、解毒防病;红茶,具有暖胃的作用,适合女性或

者冬天使用;黑茶,可消食解腻、御寒、杀菌止泻;白茶,能明目、

保肝护肝、促进血糖平衡:不同类型的茶,其特点和功用也大不相同。

材料二:

惜茶与爱茶需要宽裕的时间与平和的心态。茶,汲天地之精华,

沐日月之灵性。有人认为,“和”“静”"真”可作为中国茶道的核心

内容。“和”是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

不二法门,“真”是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常言说“酒燥茶静”,茶

生静气,可入肌肤、涤心尘。人要选择与过往和解,茶,无疑可以充

任最佳的催化剂。

18.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

是()(3分)

A.有句俗语说得好: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B.接茶、煮茶、品茶和观赏茶:这些是茶道的基本流程。

C.各位游客,各位来宾:欢迎大家来到龙川黄金茶园。

D.北方人家里来了客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闷壶好茶。”

17

19.品字如品茶。阅读材料二,参照示例阐释“静”和“真”中的茶道内涵。

(4分)

示例:

“和”与“喝”谐音,同时蕴含“阴阳调和”的宇宙之道及“和而不

同”的君子之风。

20.民间歌谣是民间口耳相传的篇幅短小、抒情性强的韵文作品,常

简称为民歌。民间歌谣主要的传播方式是口头传播,表现手法多样。

请据此简要赏析材料一中的饮茶谣。(4分)

(-)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学生:王老师您好,①很抱歉打扰您了,A,是我的失

误,②请您海涵。

老师:没关系,③你已经尽绵薄之力了,下次考试一定要把握答

题时间,确保充足时间做完试卷。④这次找你是有别的事,

B?

学生:老师,⑤您的好意我只能敬谢不敏,⑥因为我有自知之明。

⑦我认真地考虑了一下,我做普通学生还可以,但和其他选手比起来,

⑧担任班长一职实在差强人意。

老师:你的班级领导能力很强,⑨我挺看好你,⑩万望勿辞!

21.请在文中画线的A、B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字语意完整连贯,

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18

22.文段中有5处表达不得体,请指出其序号并作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得体。(5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他说:

“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②《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

式,拉近观众和中华文化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杭州亚运

会开幕式上,国风少年以地为画、踏墨而舞,“一抹丹青”将时光拉

回千年前;让中华文化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

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③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习近平

上述材料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校刊打算举行“我给中华文化写

封信”征文活动,请你以“一名高三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参与活

动,体现你对中华文化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

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诊断考试语文试题

一、(一)[1〜5题答案】

19

l.D(A项,“中唐前后”错,应为“似乎应在中唐前后”,忽略了“似乎”

这一限制词;“于是中国山水画诞生了”错,应为“山水画真正独立”,

偷换概念。B项,“当时人们”错,应为“世俗地主士大夫”,概念扩大。

C项,“古人不受约束的画风便创始于此”错,于文无据。

2.C(“门阀士族和世俗地主”错,应为“世俗地主”;“完全不一样”错,

应为“并不完全一样”。)

3.C(A项,写听曲的感受,不是“人与自然”,不合要求。B项,由“临

镜”“红颜”可知,诗歌的主人公应为女子,“自惊岁暮频临镜,只恐红

颜减旧时”展现的是时不我待、红颜易逝的担心。不合要求。C项,“水

影山光”“春风波上”“垂垂烟柳”展现画面美好的景物,“听渔歌”“好着

轻舟一钓蓑”则体现了诗人对渔人寄情山水的快活、自由之情的向往。

与“基本音调”的内涵相合。D项,丑石半蹲如猛虎下山,长松倒卧如

同水中游龙,是豪放的气概,与“娱悦亲切和牧歌式的宁静”不合。)

4.材料一采用了先总后分的结构。(1分)

第一段总领全文,简述山水画得以独立与社会生活、宗教意识的变化

密切相关。(1分)

第二、三、四段分别从社会变异的影响、士大夫身份的转变、哲学思

潮的变化三个方面具体阐述。(2分)

5.①中国山水画受“天人合一”的哲学影响,画家没有“主体”与“客体”

二分的意识,在他们看来,自然就是自我,二者不可分割。

②画家认为山水不只是纯物质的,视山水为心灵奔走的现场,他们笔

下的山水体现出他

20

们的精神世界。

(每条3分,共6分)

(二)

6.A(“旨在控诉时代的黑暗”错,过度解读,拔高主题,应为“旨在揭示

刘号长人性的丑恶,侧面烘托小锡匠的倔强和不屈”)

7.D(结尾不相似。《边城》结尾是开放式的结尾,是感伤的,悲剧

式的,而本文结尾是确切的,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尾。)

8.①小锡匠被打,心有屈辱和不甘,巧云也尝一口是为了表示对小锡

匠抗争的支持。②表现巧云要与小锡匠同甘共苦,共渡难关的决心。

③暗示巧云在苦难中不断成长,为小说的结局做铺垫。

9.①内容上,小说描写的是大淖这个城区和乡下交界的地方的故事,

描绘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的风俗画(或叙写了平凡生动、深刻和谐

的风土人情)。

②主题上,塑造了富有中国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揭示了巧云、小锡

匠等人物的淳朴、

善良的人性和健康、向上、坚忍的中国传统精神。

③语言上,具有纯洁朴实的特点。如富有乡土气息,使用具有地域色

彩的词语等。

二、(一)10.BDE

11.B(报,在文中表示“禀报、告知”义,《报任安书》中的“报”

为“答复”义。)

12.B(错在“宓子贱注重施行严刑约束”。)

21

13.(1)我曾经跟他说:“自己内心赤诚,就能给别人做榜样。”宓子

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诚,赤诚,真诚;开IJ,通“型”,

榜样;必行此术于亶父,状语后置;句意通顺1分)

(2)百姓们出城自行把靠近外城的麦子收割回来,可以借此增加粮

食储备,并且不会让齐国入侵者得到粮食。(刈:收割;附郭:

靠近外城;益:增加;资寇:帮助入侵者)

14.①注重谋略,以讽劝获自决权;②强调精诚,着意于率先垂范;

③着眼长远,尤重视日常教化。

评分参考:三个要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

文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文言材料-参考译文】:

宓子贱将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国君听信那些说自己坏话的人,

就会让自己没有机会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告辞离开时,宓子贱向鲁

君请求安排国君亲近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去。到了亶父,亶父的官

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人作记录。官吏正要开始写,宓子贱从旁

边时常拉动摇晃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不好,宓子贱为此而发怒。

官吏非常担忧这件事,就告辞请求回到鲁君身边去。宓子贱说:“你

们写得很不好,你们赶快回去吧!”

两个官吏回去后向鲁君禀报说:“宓子贱这个人不能给他作记录。”

鲁君问道:“原因是什么呢?"官吏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写,却时

常拉动摇晃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大发脾气,亶父的官吏们都因

此笑话宓子贱。这就是我们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君长叹道:“宓子

22

是用这样的方式对我的不足(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导致

宓子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出现过了。假如没有你

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了!”于是就派自己喜欢的人,让他到亶

父去,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掌握,归您掌握。有对

亶父有利的事情,您自己决断去实行吧。五年以后向我报告施政的要

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有机会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

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到亶父去考察(宓子)推行

教化的情况,看到有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后扔回水里。巫马旗就这

种情形发问说:“捕鱼就是为了得到鱼。现在您得到了鱼却又把它扔

回水里,这是为什么呢?”捕鱼的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小鱼。

我扔回水里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

政达到顶点了。他让百姓在夜里独自做事时,就好像有严刑在身旁一

样(不会为非作歹)。冒昧地请教您,宓子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这种境

界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自己内心赤诚,就能给别人做榜

样。,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有机会实行这个主张,

(是因为)鲁君后来领悟到了这一点。鲁君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

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人有准备,难道就一定能领悟

吗?这就是鲁君的贤明之处啊。

三个月大的婴儿,华美的车子和礼服出现在面前,不知道羡慕;

危险的斧钺出现在身后,不知道厌恶;面对慈母的爱却能明白,(这

是因为)内心赤诚啊。所以赤诚而又赤诚才合乎真情,精微而又精微

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

23

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因此但凡劝说别人和施行政务所追求的,

没有什么能像赤诚一样(重要)。

【文言材料二参考译文】:

宓子治理亶父。齐国人攻打鲁国,将要取道亶父。起初,亶父德

高望重的老人们(向宓子)请求说:“麦子已经成熟了,现在麦田靠

近齐国入侵者(经过的地方),百姓们出城自行把靠近外城的麦子收

割回来,可以借此增加粮食储备,并且不会让齐国入侵者得到粮食。”

多次请求,宓子都没有听从。不久,麦子全都被齐国入侵者收走了。

季孙听说这件事后很生气,派人责备宓子说:“难道不是值得悲哀的

事情吗!那些百姓啊,寒天耕地,热天锄草,竟然连自己种的麦子都

吃不上。(先生)要是事先不知道,还能让人理解;听到消息后就有

人把这件事告诉您,但是先生您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