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1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2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3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4页
医学免疫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抗原遞呈細胞及其他細胞

抗原遞呈細胞(antigenpresentingcell,

APC)定義:是能攝取、加工、處理抗原並將抗原資訊提呈給淋巴細胞的細胞分類:專職抗原遞呈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B細胞等。兼職抗原遞呈細胞—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上皮細胞、間皮細胞等腫瘤細胞、病毒感染細胞等(遞呈能力弱)。專職抗原遞呈細胞樹突狀細胞單核吞噬細胞B細胞幾種主要的APC單核吞噬細胞

(mononuclearphagocyte)包括:單核細胞和巨噬細胞特點:有較強的黏附玻璃或塑膠表面的特性表面分子:MHC抗原、粘附分子、FcR、補體受體、LPS受體、CKR等功能:吞噬和殺傷作用抗原遞呈作用產生各種活性因數樹突狀細胞

(Dendriticcells,DC)細胞膜有許多樹狀突起,高表達MHC-II類抗原和多種粘附分子是一群不均一的細胞群生物學功能B細胞BCR可濃集抗原與抗原遞呈功能有關;表達豐富的MHCⅡ類分子,具有加工處理提呈抗原的功能粒細胞等炎症細胞嗜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鹼性粒細胞和肥大細胞血小板紅細胞免疫應答

(Immuneresponse,Ir)

第一節概述

一概念:是機體免疫系統受抗原刺激後,淋巴細胞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子,發生活化、增生、分化(或無能、凋亡),表現出一定生物學效應的全過程。免疫應答最基本的生物學意義是識別“自己”與“非己”,並清除“非己”的抗原性物質,以保護機體免受抗原異物的侵襲。正常免疫應答異常免疫應答正應答負應答自身耐受自身免疫超敏反應免疫耐受,腫瘤發生二、免疫應答類型抗感染抗腫瘤應答效應非己抗原正應答過強應答效應自身成分負應答正應答三、免疫應答發生的場所

淋巴結、脾臟等外周免疫器官是發生免疫應答的主要場所。四、免疫應答發生的過程:

感應階段、增生和分化階段、效應階段。五、免疫應答的特點:特異性、MHC限制性、自限性、多樣性、記憶性第二節T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

(細胞免疫,cellmediatedimmunity,CMI)一、抗原的識別與遞呈(感應階段)(一)APC對抗原的遞呈:MHC-I類途徑MHC-II類途徑M

吞噬處理入侵細菌及提呈抗原的機制(二)T細胞的雙識別與MHC限制性

T細胞識別APC細胞表面與MHC結合的抗原性多肽。

αβT細胞是參與特異性免疫應答的主要細胞群,由TCRαβ鏈可變區的CDR1和CDR2結構域識別並結合MHC分子的非多態區和抗原肽的兩端;αβ鏈的CDR3結構域識別並結合位於抗原肽中央的T細胞表位,故決定TCRαβ特異性識別能力的主要是CDR3。二、反應階段(一)T細胞活化的信號要求:T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

由TCR識別並結合抗原性多肽傳遞抗原信號;

CD4、CD8分別識別MHC-II和MHC-I分子。T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

又稱協同刺激信號,由眾多協同刺激分子與相應受/配體結合介導,主要是B7/CD28分子對間的作用。T細胞在雙信號的激發下,表達細胞因數及相應受體,進一步促進T細胞活化、增殖。若TCR特異性識別並結合抗原肽的過程中缺乏協同刺激信號,則T細胞被誘導呈不應答。活化的T細胞表達CTLA-4,其配體也是B7-1和B7-2。CTLA-4與B7結合後向T細胞發出抑制信號。(二)T細胞活化的信號傳導TCR胞外部分與抗原肽特異性結合,胞內部分太短;CD3是重要的信號轉導分子。TCR交聯抗原+TCR使TCR位置和構型發生改變,TCR發生聚集,即受體交聯。導致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道開放;活化胞內信號蛋白和酶。轉錄因數活化T細胞內基因活化(三)T細胞的增殖和分化:

CD4+Th細胞分化為:

Th1效應細胞(TDTH)Tm細胞

CD8+Tc細胞分化為:有殺傷效應的CTL(一)CD4+Th1細胞介導的炎症反應Th1細胞被啟動後可產生多種細胞因數(MAF、MCF、MIF、LT、IFN-γ等)是誘導DTH的分子基礎。三、效應階段(二)CD8+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Tc細胞的活化:

CTL-p在雙信號及CD4+TH細胞分泌的IL-2、IL-12和IFN-γ等作用下,Tc細胞活化。Tc細胞對靶細胞的殺傷過程:特異性結合階段、致死性打擊階段、靶細胞的裂解Tc細胞殺傷靶細胞的機制:穿孔素、顆粒酶、Fas-FasLTc細胞殺傷作用的特點:抗原特異性、MHC限制性、連續殺傷四、細胞免疫的生物學效應

抗感染:胞內感染的病原體抗腫瘤:免疫損傷:參與DTH、自身免疫病移植排斥反應:第三節B細胞介導的免疫應答

(體液免疫,humoralimmunity,HI)(一)B細胞對TD抗原的免疫應答B細胞對TD抗原的特異性識別:

BCR複合體是由SmIg和Igα/Igβ以非共價鍵結合而成。

BCR識別的抗原無須APC細胞進行加工處理,也無MHC限制性。B細胞活化需要的信號:B細胞活化的第一信號:

BCR識別抗原產生的信號

B細胞共受體的作用B細胞活化的第二信號:

由Th細胞與B細胞的表面分子間相互作用提供,以CD40/CD40L重要。Th細胞對B細胞應答的輔助作用Th細胞的啟動:初次免疫應答由DC或巨噬細胞負責攝取處理抗原;再次免疫應答由B細胞內吞抗原。將抗原加工處理成小肽片段,以MHC-II—抗原肽形式提呈給Th細胞。Th細胞對B細胞的輔助:

1.活化的T細胞表達CD40L與B細胞表面CD40分子結合產生第二活化信號。

2.Th細胞分泌細胞因數參與免疫應答。CD40LcytokineB細胞分化成熟與Ig產生及類別轉換:抗體親和力成熟

Ig類別轉換記憶B細胞產生抗體產生的一般規律:個體發育中Ig產生的規律

初次免疫應答和再次免疫應答的規律初次和再次免疫應答示意圖個體發育中Ig產生的規律初次免疫應答和再次免疫應答的規律:再次應答與初次應答的不同之處:①潛伏期短;②抗體增長快速到達平臺期,含量高且持續時間長;③下降期持久;④誘發再次應答所需抗原量小;⑤再次應答產生的抗體主要為IgG,親和力高。體液免疫的效應主要通過以下機制清除胞外微生物、防止胞內感染。中和作用

1.中和毒素2.中和病毒調理作用啟動補體作用抗體依賴性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ADCC)

(二)B細胞對TI抗原的應答TI抗原(某些細菌多糖、多聚蛋白及脂多糖)可直接啟動未致敏B細胞,無須T細胞輔助。TI抗原分為TI-1和TI-2抗原。TI-1抗原誘導的B細胞應答:高濃度TI-1抗原可誘導多克隆B細胞增生和分化;而低濃度只能活化相應B細胞克隆活化。TI-1抗原單獨不能誘導Ig類別轉換、抗原親和力成熟及記憶B細胞形成。+TI-2抗原誘導的B細胞應答:

TI-2抗原多屬細菌胞壁與莢膜多糖成分,具有高度重複的結構。使成熟的抗原特異性B細胞的SmIg發生廣泛交聯。生理意義:多數胞外菌含有胞壁多糖成分,能抵抗吞噬;TI-2直接誘導抗體產生,抗體與細菌結合後易於被殺滅。TI-2抗原第四節粘膜免疫應答

產生SIgA為主口服蛋白抗原易誘導免疫耐受具有定向細胞運輸系統粘膜免疫既是全身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具有獨特功能的相對獨立的免疫系統。免疫耐受

(Immunetolerance)

免疫耐受:指機體免疫系統接觸某種抗原後的特異性無應答狀態,但機體對其他抗原仍可作出正常的免疫應答。

負免疫應答:即免疫耐受。

耐受原:誘導免疫耐受形成的抗原。

免疫缺陷:由於遺傳或疾病等因素造成機體免疫系統缺陷和功能障礙,導致對多種抗原物質的不應答或應答低下。免疫抑制:由使用免疫抑制劑導致免疫系統的功能受抑制,對多種抗原物質不應答或應答低下,但停用抑制劑後,免疫功能可恢復正常。第一節免疫耐受現象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

1.自身耐受性

2.血型嵌合體

二、獲得性免疫耐受現象

第二節免疫耐受形成的條件

一、抗原

(一)性質

(二)劑量:低劑量引起者稱為低區帶耐受,僅使T細胞耐受;高劑量引起者稱為高區帶耐受,能使T、B細胞均耐受。

(三)進入機體的途徑

二、機體因素

(一)種系:不同種系動物所致免疫耐受的難易不同

(二)免疫系統狀態:胚胎期最易誘導免疫耐受,新生期次之,成年期較難。因此多採用幼齡的動物進行免疫耐受性的誘導實驗。

第三節免疫耐受的細胞學基礎及形成機制

一、免疫耐受的細胞學基礎免疫耐受的細胞學基礎是T細胞和/或B細胞對某種抗原物質產生了免疫耐受性。且只要T、B細胞兩者之一產生免疫耐受性,均可導致免疫系統對該抗原處於負應答狀態,不能產生抗體。T細胞比B細胞更易致免疫耐受。二、免疫耐受形成的機制(一)克拉隆排除(二)克隆無能三、與B細胞抗原受體有關的免疫耐受機制四、抑制性T細胞的作用五、獨特型網路的作用

第四節研究免疫耐受性的意義

一、是將促進免疫學基礎研究的發展二、臨床意義(一)防止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二)自身免疫病和超敏反應的防治(三)腫瘤及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四)控制生殖過程

免疫調節

免疫調節(immunoregulation)

是指在免疫應答過程中,各種免疫細胞與免疫分子相互促進和抑制,形成正負作用的網路結構,並在遺傳基因的控制下,完成免疫系統對抗原的識別和應答,使免疫應答維持合適的強度以保證機體內環境的穩定。主要內容免疫應答的遺傳控制抗原抗體的免疫調節免疫細胞的調節細胞因數的免疫調節免疫網路調節學說神經-內分泌系統與免疫調節第一節免疫應答的遺傳控制控制免疫應答的基因主要有兩類:

編碼直接識別抗原分子的基因如:免疫球蛋白基因、T細胞抗原受體基因

編碼調控免疫應答分子的基因即:免疫應答基因(immuneresponsegene,Irgene)

人類:HLA-Ⅱ類基因區第二節抗原抗體的免疫調節一、抗原的調節作用

抗原是免疫應答的始動因素,在一定範圍內,增加抗原濃度可增強免疫應答;隨著抗原在體內不斷分解、清除而濃度降低,可使免疫應答逐漸減弱。

低/高劑量抗原在一定條件下可誘導機體的免疫耐受狀態。兩種抗原先後進入同一機體時,先進入的抗原可抑制機體對後進入抗原的免疫應答。*抗原的性質*人工合成肽段可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抗原的調節作用

——是調節免疫應答的最關鍵因素二、抗體的回饋調節(antibodyfeedbackinhibition)可能機制:第三節

分子與信號轉導水準的免疫調節一、免疫細胞信號轉導中的回饋調節二、免疫細胞抑制受體及其臨床意義

CTLA-4:

T細胞活化後表達的分子,參與細胞活化的調控,CTLA-4也是APC表面協同刺激分子B7的受體,CTLA-4分子胞內段帶有ITAM,屬抑制受體。

活化T細胞表達CTLA-4,限制T細胞過度啟動FcγRⅡ-B:抑制性受體,胞內段帶有ITIM。KIR與CD94/NKG2A:自然殺傷細胞的抑制性受體第四節免疫細胞和細胞因數的免疫調節一、T細胞的免疫調節(一)CD4+T和CD8+T細胞相互作用

CD4+T細胞可協調B細胞分化和產生抗體

CD8+T細胞具有殺傷和抑制作用(二)TH1和TH2細胞相互作用二、B細胞的免疫調節正調節:提呈抗原,分泌IL-1、IL-12等;負調節:主要抑制體液免疫應答。三、巨噬細胞的免疫調節正調節:提呈抗原,分泌IL-1;負調節:清除抗原,分泌前列腺素E。四、NK細胞的免疫調節正調節:可分泌IL-1、IL-2等;負調節:殺傷未成熟T細胞、抑制B細胞的增殖。五、細胞因數的免疫調節作用正調節:如IL-1等;負調節:如TGF-β等。獨特型(idiotype,Id)

Id乃每一特定BCR、TCR或Ig分子V區所含與(自體、異體或異種個體)其他抗體不同的決定簇,其可誘導機體產生相應的抗獨特型抗體(anti-idiotypeAb)。第五節免疫調節學說獨特型網路

*獨特型分佈部位:

主要覆蓋CDR,部分位於CDR相鄰的骨架區。*獨特型網路的形成:抗原(表位)進入機體→產生抗體(Ab1)→Ab1的獨特型刺激機體→產生抗獨特型抗體(Ab2)↓↓抑制Ab1產生產生抗Ab2抗體(Ab3)

(抗抗獨特型抗體)獨特型免疫網路學說示意圖第六節

神經內分泌系統與免疫調節

神經遞質/內分泌激素和免疫細胞及免疫分子間形成複雜的調節網路,在整體水準對免疫應答發揮調節作用。1.神經、內分泌因數對免疫應答的影響免疫細胞表達接受激素信號的受體:

正調節:雌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素、胰島素等;負調節:皮質類固醇、雄激素等。2.抗體、細胞因數對神經/內分泌系統的影響抗神經遞質/激素受體抗體可與相應配體競爭性結合;細胞因數與神經-內分泌系統間的調節網路。外傷、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路示意圖超敏反應

超敏反應(hypersensitivity):

指機體接觸抗原(變應原)後發生異常或病理性的免疫應答,引起自身組織損傷和/或生理功能紊亂。亦稱變態反應(allergy)。概念根據發生機制和臨床特點分為:

I型超敏反應(速髮型)

II型超敏反應(細胞毒型)

III型超敏反應(免疫複合物型)

IV型超敏反應(遲髮型)

分型

第一節I型超敏反應

(typeⅠhypersensitivity)①由IgE抗體介導;②反應發生迅速,分為“即刻相”反應和“延緩相”反應;③

通常只引起機體生理功能紊亂;④

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背景。I型超敏反應的特點:(一)主要參與成分和細胞

1.變應原

1)接觸或吸入性變應原:植物花粉、真菌、蟎、異種動物蛋白質成分等;

2)食物變應原:牛奶、雞蛋、魚、蝦、防腐劑等;

3)

藥物:青黴素、磺胺等。

*IgE為親細胞性抗體,通過其Fc段與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FcεRI結合,使機體處於致敏狀態;*IgE的親細胞性具有明顯種屬特異性;*IL-4是誘導B細胞產生特異性IgE的重要細胞因數。

2.

IgE

抗體CD4+初始T細胞

IL-4等IL-4等特異性的B細胞增殖分化為漿細胞IgECD4+Th2細胞*分佈肥大細胞:血管、神經周圍及皮下嗜鹼性粒細胞:外周血*細胞生物學特徵

1)表面均表達高親和力FcεRI;

2)胞質內含嗜鹼性顆粒;

3)抗原特異性結合的IgE與FcεRI

結合,可介導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活性介質。3.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4、生物活性介質來源:活化的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分類:

預先存在的介質:組胺、激肽原酶、類胰蛋白酶、嗜酸粒細胞趨化因數

新合成的介質:白三烯、前列腺素D2、血小板活化因數、細胞因數

1.組胺: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平滑肌痙攣;腺體分泌增加;作用於神經末稍引起癢感。2.激肽酶原:促進血漿中的緩激肽和其他激肽類物質的轉換和釋放,導致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刺激痛覺神經產生疼痛。3.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數:吸引嗜酸性粒細胞向局部聚集,對反應起負調節作用。顆粒內預先存在的介質及其作用:1.白三烯(SRS-A):由細胞膜磷脂代謝產物花生四烯酸衍生而成,可使平滑肌強烈長久收縮、痙攣且不能被抗組胺藥緩解;2.前列腺素E(PGE2):也是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使平滑肌收縮、毛細血管擴張,並調節組胺的釋放(高濃度抑制、低濃度促進);3.血小板活化因數(PAF):花生四烯酸的代謝產物,可凝聚和活化血小板而使之釋放組胺、5-羥色胺等物質,使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4.細胞因數的作用:Th1-Th2,IL-4;新合成的介質:(二)發生機制1.致敏階段2.發敏階段1.致敏階段

變應原初次刺激機體→B細胞產生特異性IgE→IgEFc段與肥大細胞和嗜堿粒細胞表面FcεRI結合→機體處於致敏狀態2.發敏階段

相同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與致敏肥大細胞和嗜鹼性粒細胞表面IgEFab特異性結合(變應原-IgE-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脫顆粒→釋放生物活性介質→作用於效應組織和器官→局部或全身發生過敏反應I型超敏反應的基本過程1.過敏性休克

(1)藥物過敏性休克

(2)血清過敏性休克2.呼吸道過敏反應:支氣管哮喘、變應性鼻炎3.消化道過敏反應4.皮膚過敏反應(三)常見的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1.找出變應原,避免接觸(詢問病史、皮膚試驗)

2.特異性脫敏療法

(四)I型超敏反應防治原則3.藥物防治

(1)抑制生物活性介質合成和釋放(2)競爭靶細胞受體的藥物及生物活性介質拮抗劑(3)改善效應器官反應性

第二節II

型超敏反應

(typeIIhypersensitivity)

1.靶細胞及其表面抗原*靶細胞:正常組織細胞、改變的自身組織細胞、抗原表位結合的自身組織細胞;*抗原:同種異型抗原(ABO血型抗原、Rh和HLA抗原等)、共同抗原、改變的自身抗原、與自身組織結合的藥物半抗原等。

2.抗體:IgG、IgM

等(一)

發生機制

*啟動補體→溶解靶細胞*啟動吞噬細胞→調理吞噬*ADCC效應→殺傷靶細胞*抗細胞表面受體的自身抗體與受體結合→刺激或抑制靶細胞功能

IgG、IgM類抗體+與膜結合的抗原形成免疫複合物3.機制

抗體依賴的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

(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ADCC)

II型超敏反應的發生機理(二)臨床常見的I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1.輸血反應

2.新生兒溶血症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4.藥物過敏性血細胞減少症

5.甲狀腺功能亢進

甲狀腺濾泡垂體B細胞LATS

第三節Ⅲ

型超敏反應

(typeⅢhypersensitivity)一、發病機制抗原:*內源性抗原:變性IgG;核抗原;腫瘤抗原*外源性抗原:微生物;寄生蟲;藥物;異種血清等抗體:IgG和IgM為主;少數為IgA

免疫複合物:中等大小(一)物質基礎(二)免疫複合物的沉積及其引起

的組織損傷1、中等大小可溶性IC的形成可溶性抗原+IgG、IgM

類抗體免疫複合物

1)大分子量→吞噬清除

2)中分子量→不易清除,易沉積

3)小分子量→濾過排出2、中等大小可溶性IC的沉積

(1)血管活性胺類物質的作用

1)胺類活性物質的釋放*IC直接與血小板表面FcγR結合→釋放組胺等*補體活性片段作用於肥大細胞,嗜鹼性粒細胞,

血小板→釋放組胺等

2)組胺的效應*增加血管通透性,有利於IC沉積和嵌入

(2)局部解剖和血液動力學因素的作用*迴圈IC易沉積於靜水壓較高的毛細血管迂回處。3、IC沉積後引起的組織損傷◆

補體啟動產生的裂解小片段→組織損傷◆中性粒細胞吞噬IC→釋放蛋白酶→組織損傷◆血小板被IC活化*釋放血管活性物質→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充血、水腫;*血小板聚集→微血栓形成→缺血、壞死二、臨床常見的III型超敏反應性疾病

1.局部免疫複合物病:

■Arthus反應:用無毒馬血清皮下免疫家兔,約4次後,局部出現細胞浸潤;若再次注射,可在注射局部出現紅腫、出血和壞死等劇烈炎症反應。■類Arthus反應

ArthusreactionArthusreactionType-IIWeal&flarereactionType-I2.全身免疫複合物病:■血清病■急性免疫複合物型腎小球腎炎、感染後腎小球腎炎3.結節性多動脈炎4.免疫複合物在身體其他部位的沉積

第四節Ⅳ

型超敏反應

(typeⅣhypersensitivity)一、概述*致敏T細胞再次接觸相同抗原18-24小時後產生T細胞介導的,以單核細胞、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病理損傷,48-72小時達高峰。

*

由於免疫細胞啟動、增殖、分化及炎症細胞的聚集需較長時間,炎症反應發生較遲,持續時間較長,故稱為DTH。*通過致敏T細胞可將致敏狀態轉移給正常機體,與抗體和補體無關。二、發生機制(一)效應T細胞和記憶T細胞的形成

抗原:胞內寄生菌、某些病毒、寄生蟲和化學物質。過程:抗原肽-MHC-I分子複合物

APCCD4+Th1細胞或CD8+效應CTL細胞

活化靜止的T記憶細胞

(二)炎症反應和組織損傷*由CD4+Th1、CD8+CTL

細胞介導*CD4+Th1細胞再次與APC表面相應抗原作用→釋放趨化因數、IFN-γ、IL-2、IL-3和GM-CSF等→以單核細胞及淋巴細胞浸潤為主的免疫損傷*CD8+CTL細胞介導的細胞毒作用→釋放穿孔素和顆粒酶殺傷靶細胞→通過Fas/FasL途徑→靶細胞凋亡

臨床常見疾病

1.傳染性遲髮型超敏反應2.接觸性皮炎Ⅰ、Ⅲ、Ⅳ型超敏反應皮膚實驗

1:15分鐘出現1cm的界限清晰的風團

2:5-12小時出現超過5cm的紅腫、出血、壞死

3:24-48小時出現的1cm的紅腫、硬結四型超敏反應比較及其特徵

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病

自身免疫(autoimmunity)指機體針對自身抗原產生的免疫應答。

自身免疫病(autoimmunedisease,AID)

由於自身免疫引起自身組織損傷並表現出臨床症狀的疾病。

基本概念第一節自身免疫病的分類一、原發性AID

與遺傳密切相關,可分為器官特異性AID和非器官特異性AID。常見原發性自身免疫病的種類類別

病名

靶抗原器官特異性AID

甲狀腺功能亢進重症肌無力特發性Addison氏病

Goodpasture氏肺腎綜合症

甲狀腺細胞TSH受體乙醯膽鹼受體腎上腺細胞肺泡、腎小球基底膜

非器官特異性AID

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自身免疫溶血性貧血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細胞核、組蛋白、DNA

尚未確定紅細胞血小板二、繼發性AID

與遺傳無關,去除誘因後愈後一般良好。如:外傷引起的交感性眼炎

Ⅱ、Ⅲ、Ⅳ型超敏反應性疾病。第二節常見的AID(一)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二)類風濕性關節炎(三)重症肌無力(四)橋本氏甲狀腺炎(五)Grave氏病(甲亢)SLE患者一、系統性紅斑狼瘡(SLE)二、類風濕性關節炎自身抗體:抗自身變性IgG的IgM類抗體——類風濕因數(RA)(Rheumatoidarthritis,RA)三、重症肌無力

(Myastheniagravis,MA)

四、Graves病自身抗體:長效甲狀腺刺激因數(LATS)第三節

常見自身免疫病的免疫病理

大多由II、III、IV型超敏反應所致常見自身免疫病的臨床表現

病名

致病機理

臨床表現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貧血紅細胞的調理吞噬

貧血

自身免疫性紫癜血小板的調理吞噬

出血Goodpasture氏綜合症補體、Fc受體介導炎症腎炎、肺出血

重症肌無力乙醯膽鹼受體破壞肢體肌肉軟弱無力

甲狀腺功能亢進自身抗體刺激TSH受體甲狀腺功能過高

系統性紅斑狼瘡核抗體、其他各種自身抗體及各種自身反應性T細胞腎炎、血管炎、漿膜炎等各種器官的病變

類風濕性關節炎細胞因數引起炎症,膠原酶引起關節囊壁、韌帶、軟骨的破壞。RF-IgG複合物啟動補體關節炎及其他器官多種病變第四節自身免疫病的發生機制一、隱蔽抗原(Sequesteredantigen)的釋放

如甲狀腺球蛋白、眼晶體蛋白和葡萄膜、神經系統髓鞘磷脂鹼性蛋白、甲狀腺細胞、精子等。三、啟動誘導的細胞凋亡機制障礙

Fas/FasL

二、分子模擬(Molecularmimicry)A族溶血性鏈球菌胞壁抗原或胞漿膜抗原四、MHC-II類分子異常表達

某些自身免疫病受累器官細胞表面異常表達或高表達MHC-II類抗原。五、TH細胞旁路啟動

第五节

自身免疫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一、自身免疫病診斷的特點二、自身免疫病的治療原則

免疫缺陷病

(Immunodeficiencydisease,IDD)

免疫缺陷病(Immunodeficiencydiseade,IDD):由免疫系統中任何一個成分在發生、發育和成熟過程中的缺失或功能不全而導致免疫功能障礙所引起的疾病。

免疫缺陷病分為:先天性/原發性免疫缺陷病後天性/獲得性免疫缺陷病IDD的共同特徵:1、感染的易感性增加2、易發生惡性腫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3、臨床表現複雜多樣

第一節原發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發性B細胞缺陷二、原發性T細胞缺陷三、聯合性免疫缺陷病四、吞噬細胞功能缺陷五、補體系統缺陷

第二節繼發性免疫缺陷病

引起繼發性免疫缺陷的原因:(一)營養不良(二)感染(三)藥物(四)腫瘤

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AIDS)據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發佈的《2004年全球愛滋病流行報告》,目前全世界有3780萬人感染上愛滋病病毒。國內1985年首例AIDS病人,全國報告HIV感染2萬,估計實際達60萬。

在南非一教區醫院中,一愛滋病病人在家庭成員的陪伴下,死於腎功能衰竭.HIV病毒(一)HIV/AIDS的流行情況1.AIDS的傳染源:1>無症狀攜帶者

2>AIDS患者2.AIDS傳播方式:1>性接觸感染2>血源傳播

3>垂直傳播(二)臨床特點(三)發病機制與免疫學異常

1.CD4+T細胞

2.巨噬細胞

3.樹突狀細胞

4.B細胞(四)AIDS的預防1.控制傳染源2.切斷傳播途徑3.保護易感人群

第三節免疫缺陷病的治療原則

一、骨髓移植二、基因治療三、輸入免疫球蛋白或免疫細胞四、抗感染移植免疫

西元4世紀羅馬教堂

一、同種異基因移植排斥反應的機理二、同種異基因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和機理

三、同種異基因移植排斥反應的防治四、臨床移植舉例五、異種移植移植免疫(一)基本概念

移植:用細胞、組織或器官替代已喪失功能的細胞、組織或器官的方法稱為移植。

移植物(graft):被移植的細胞、組織或器官。

供者

(donor):提供移植物的個體。

受者(recipient):接受移植物的個體。自體移植(autologousgraft):

移植物取自受者自身。同種同基因移植(syngeneicgraft):遺傳背景完全相同的兩個個體間移植。同種異基因移植(allogeneicgraft):同種內遺傳背景不同個體間的移植。異種移植(xenogeneicgraft):不同種屬個體間的移植

(二)分類移植的類型

第一節

同種異基因移植排斥反應的機理

一、同種異基因移植排斥反應的本質

移植排斥:受者免疫系統識別移植抗原後產生免疫應答,進而破壞移植物的過程(HVGR)或者移植物中的免疫細胞被受者的組織相容性抗原啟動後,產生針對受者組織器官的免疫應答(GVHR)。其本質是免疫應答,具有區分“自己”與“非己”、記憶性、特異性等。

小鼠皮膚移植實驗

1)主要組織相容性抗原:2)次要組織相容性抗原:3)紅細胞血型抗原:4)組織特異性抗原:

二、移植抗原

三、同種異基因移植中T細胞的作用(一)T細胞對同種MHC抗原分子的超常反應性

體內約有2%的T細胞對帶有同種異基因MHC抗原分子的細胞,可直接產生增殖反應和細胞毒效應,這種超常免疫應答,可導致強烈的移植排斥反應。(二)T細胞對同種異基因的直接識別和間接識別1、受者T細胞對同種異基因抗原的直接識別受者T細胞識別供者移植物細胞表面完整的同種異型MHC抗原分子,而不需加工、處理和MHC遞呈。2、受者T細胞對MHC分子的間接識別

受者APC對供者MHC抗原進行加工、處理,以MHC分子-抗原肽複合物的形式提呈給受者T細胞,使之活化,引起排斥反應。同種異型MHC抗原的直接和間接識別的比較

被識別分子形式完整的同種異型經處理的同種

MHC分子異型MHC分子抗原肽APC供者APC受者APC被啟動的T細胞CD8+T為主CD4+T為主反應強度非常強烈較弱或未知主要的作用引起急性排斥與慢性排斥有關對CsA的敏感性敏感不敏感

直接識別間接識別直接與間接抗原提呈模式3、細胞間的相互聯繫

三細胞群:B細胞APCCD4+T細胞APCB細胞CD4+T細胞CD4+T細胞APCCD8+T細胞

第二節

同種異基因移植排斥反應的類型及機制

一、超急性排斥反應(hyperacuterejection)

移植器官與宿主血管接通,血液迴圈恢復後數分鐘或數小時(也可在24~48小時)內發生的排斥反應。由體液免疫介導,以III型超敏反應為主。

*免疫學基礎:受者體內的預存抗體(抗供者同種異型抗原的抗體)與移植物細胞表面相應抗原結合。

*組織病理學特點:早期引起毛細血管內大量中粒聚集,小動脈血栓形成,繼之出現缺血、變性、壞死。

二、急性血管性排斥反應(acuterejection)

血管豐富的臟器移植後數天或數周內發生的排斥反應。主要表現為急性血管炎的病理特徵,多見於反復輸血、多次妊娠、長期血透和再次移植。發生機理與超急性排斥反應相似。其實質是不可逆的體液排斥反應。

體內預存的抗體產生ADCC效應,以及炎症介質等啟動移植物中的APC導致細胞效應擴大。

CD4+TH1活化後釋放的多種細胞因數的擴大免疫效應是體內破壞移植物靶細胞的主要機制。病理表現以間質水腫和局部淋巴細胞浸潤為特徵。

三、急性細胞性排斥反應

四、慢性排斥反應(chronicrejection)

多發生於移植術後數月或數年的移植排斥反應。可引起移植器官不可逆的功能減退或喪失,多繼發於急性排斥反應,也可無急性排斥反應史,其病因複雜,體液免疫應答與細胞免疫應答機制均參與。導致移植物的退行性變和破壞性病變。

五、移植物抗宿主反應:

(graftversushostreaction,GVHR)。

個體接受含有大量免疫細胞的異體移植物(如骨髓)後,移植物中的免疫細胞可識別受者抗原而啟動,產生針對受者組織器官的免疫應答,導致受者組織損傷。

Graftversushostdisease第四節

同种异基因移植排斥的防治

1、ABO血型

2、HLA型別

(一)移植前組織配型(二)免疫抑制措施

1、免疫抑制劑的應用:如CsA、FK506等

2、放射線照射等(三)對移植抗原特異性耐受的誘導免疫移植物的預處理移植前輸供者血或供體骨髓T細胞疫苗免疫隔離胸腺內注射供者抗原

第四節臨床移植舉例一、腎移植二、骨髓移植移植存在的問題排斥反應移植物短缺原發疾病對移植物的損壞免疫抑制的副作用花費高昂

第五節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轉基因豬------組織和器官的最佳來源受精卵DNA

腫瘤免疫

腫瘤免疫學(tumorimmunology):

研究腫瘤及其相關分子的免疫原性、機體對腫瘤的免疫應答、機體免疫功能與腫瘤發生、發展的相互關係以及腫瘤的免疫學診斷和免疫防治的學科。“免疫監視”(immunosurveillance)學說:

免疫系統可監視腫瘤的發生並通過細胞免疫機制殺滅腫瘤,若免疫監視功能低下則可能發生腫瘤。

第一節腫瘤抗原(tumorantigen)

是細胞在癌變過程中出現的新抗原及過度表達的抗原物質的總稱。一、腫瘤特異性抗原(tumorspecificantigen,TSA)

是表達於腫瘤細胞表面而不存在於正常細胞的抗原。用移植排斥的方法證實腫瘤特異性抗原的存在(一)理化因素誘生的腫瘤特異性抗原:化學致癌劑(如:二乙基亞硝胺等)物理致癌因素(如:X射線等)(二)病毒誘生的腫瘤抗原:如:腺病毒,多瘤病毒等病毒誘生的TSA一般位於腫瘤細胞的表面,同一種病毒誘發的腫瘤,均表達相同的TSA,無種屬及組織特異性。二、腫瘤相關抗原(tumorassociatedantigen,TAA)

非腫瘤細胞所特有,在正常細胞上也有微量表達,只是在細胞發生癌變時表達明顯增加的一類抗原。如:胚胎抗原:胚胎發育期由胚胎組織產生的正常成分,出生後可能控制編碼該抗原的基因受阻遏而逐漸消失,或表達量很低。當細胞癌變時,其大量表達於腫瘤細胞表面。

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

是肝癌早期普查、診斷、判斷療效、監視復發的一項重要指標。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

如:EB病毒與B細胞淋巴瘤和鼻咽癌的發生有關;

HBV/HCV與原發性肝癌有關;三、病毒誘發的腫瘤抗原如:Ras原癌基因、P53腫瘤抑制基因

四、突變的癌基因與抑癌基因編碼的蛋白五、人黑色素瘤細胞上表達的TATASTATAS:腫瘤相關移植抗原一、體液免疫應答補體依賴的細胞毒作用(CDC)

ADCC作用抗體的調理作用,等等;二、細胞免疫應答

T細胞:αβT細胞、γδT細胞

NK細胞,巨噬細胞,DC等等;第二節機體抗腫瘤免疫的機制第三節腫瘤的免疫逃逸機制一、腫瘤細胞方面的因素:腫瘤細胞的免疫原性弱及抗原調變腫瘤細胞表面“抗原覆蓋”或被封閉腫瘤細胞MHCⅠ類分子表達低下或缺失腫瘤細胞缺乏協同刺激分子腫瘤抗原的加工、遞呈發生障礙腫瘤細胞分泌免疫抑制因數

二、宿主免疫系統方面的因素機體免疫系統的功能障礙腫瘤直接或間接抑制機體免疫功能第四節腫瘤的免疫學治療一、主動免疫療法(腫瘤疫苗)腫瘤細胞疫苗腫瘤抗原疫苗病毒疫苗抗獨特性疫苗

DNA疫苗抗原遞呈細胞疫苗

二、免疫導向療法三、過繼免疫療法四、細胞因數療法五、基因療法

免疫學檢測

第一節抗原抗體的測定一、抗原抗體反應的相關理論抗原具有抗原性(免疫反應性),可與相應的抗體在體外發生特異性結合,並在一定條件下出現可見反應現象。故可用已知的抗原(或抗體)檢測未知的抗體(或抗原)。因抗體主要存在與血清中,故又稱為血清學反應。(一)抗原抗體反應的特點1.特異性2.可逆性3.比例性和結合物的可見性4.階段性(1)特異性結合階段(2)可見反應階段

(二)抗原抗體反應的主要影響因素1.抗原、抗體反應的濃度、比例2.電解質3.溫度4.酸鹼度三、血清學反應的種類(一)凝集反應(agglutination)1.直接凝集反應(directagglutination)

是指顆粒性抗原(凝集原)與相應的抗體(凝集素)直接結合所呈現的凝集現象。如紅細胞ABO血型的測定,細菌凝集試驗。2.間接凝集反應(indirectpassiveagglutination)

是可溶性抗原或抗體吸附於與免疫無關的微球載體上,形成致敏顆粒,與相應的抗體或抗原在電解質存在的條件下進行反應,出現凝集。(二)沉澱反應(precipetation)

是指可溶性抗原與相應抗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