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六-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第1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六-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第2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六-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第3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六-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第4页
(全国B版)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资料:专项六-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高考历史

(全国通史专用)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2018课标Ⅱ,28,4分)19世纪70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

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按照万

国公法与评直曲”。这说明当时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五年高考知识拓展

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北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

的,以中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答案

D地方官员在上奏中要求按照万国公法来评判涉外事件,说明国人具有了一定的近

代外交观念,故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故A项错误。当

时朝贡体系尚未完全解体,故B项错误。材料中地方官员只是在上奏中提供建议,并非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故C项错误。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天津文综,5,4分)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

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

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答案

A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具结承诺不再夹带鸦片并且被发现夹带鸦片甘愿接受处理,

体现出政府的禁烟态度坚决,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各国政府对禁烟政策的态度,也不能

说明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B、C两项错误;当时列强还未获得在华治外法权,D项错误。2.(2017天津文综,5,4分)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

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

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答案

C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

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至出现“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发展海

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干主旨相左。3.(2017江苏单科,6,3分)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

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

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B.莠民作乱C.民性懦弱D.吏治败坏答案

D

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从材料信息看,耆英认为,官吏因“欺压良善”,而

“自命为能员”,这是不能抵御外寇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折射出清政府吏治败坏,故选D

项。材料信息未涉及贫富不均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莠民作乱,

故B项错误;“民性懦弱”是百姓不敢“闹事”的原因而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故C

项错误。4.(2016江苏单科,6,3分)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

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

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答案

D《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其受农民起义中“均

贫富”思想的影响,提出“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土地分配原则,A项不

符合题意;《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这是受基督教平等

思想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想通过《天朝田亩制度》,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这是受“大同”思想的影响,C项

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的思想,与题干中“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

合”的信息不符,D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是否定式选择题,在近几年的江苏高考历史试题中已绝迹,2016年又再次出现,应引

起考生注意。本题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对《天朝田亩制度》内容与评价的准确理解。5.(2015安徽文综,15,4分)传教士郎怀仁等上书拿破仑三世:“现在我们能够自由地深入久闭的

中国内地,在那里可以讲道、设堂、建设慈善机构。取得这个自由应当归功于陛下的大力保

护,归功于北京的密切注视条约执行的公使。”据此判断,该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

B《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人并不能“自由地深入久闭的中国内地”,故A项错

误。拿破仑三世于1870年被俘并下台,据此可排除C、D两项。《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

约》继续有效,而《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自由到中国内地游历、经

商、传教,故B项正确。评析

本题为新材料、新情境式选择题,考查《北京条约》《天津条约》,设计比较巧妙,只要

准确记忆教材知识,此题便能迎刃而解。6.(2015江苏单科,6,3分)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

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

因是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色答案

D从材料中“天京陷落”可以判断出这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太平天国运动失

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故D项正确。评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考查学生解读历史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透过

历史现象看本质。试题难度中等。7.(2015重庆文综,6,4分)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尽泗镇,

东极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

顾?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

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A.自然灾害频仍B.社会治安混乱C.土地兼并严重D.官吏贪暴腐败答案

D“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等信息,说明曾国藩认为官吏贪暴

腐败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故选D项。A、C两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但与

题干中曾国藩所言不符,排除;“粤盗益复猖獗……几无一尺净土”说明社会治安混乱,但这是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的社会现象,B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主要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

能力。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紧扣题干材料的核心信息,理解其本质。8.(2014江苏单科,5,3分)右侧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答案

B

由清道光帝谕旨中“准其贸易”“赏借”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天朝上国的外交

观念仍有体现,故B项正确。由谕旨中通商口岸的名称及题干中“道光帝”可知,A项错误;由

谕旨内容可知,《南京条约》尚未签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由“香港仍

坚持‘赏借’”可以看出D项错误。9.(2014重庆文综,6,4分)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

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轮船未

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答案

D本题考查近代列强的侵华,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

度中等。由题干中英国的要求和李鸿章“转弯抹角地回应”可看出,李鸿章是要拖延重庆的

对外通商,D项正确。A项中“利用”的表述与李鸿章回应的内容不符;B项中“变相”、C项

中“借助”的表述在李鸿章的回应中没有体现。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5上海单科,19,2分)上海租界在历史上有许多不同的称谓,如“夷场”“冒险家的乐园”

“文明的窗口”“外人居留地”等,其中最淡化价值判断的称谓是

()A.夷场B.冒险家的乐园C.文明的窗口D.外人居留地答案

D将上海租界称为“夷场”“冒险家的乐园”“文明的窗口”分别体现了对外国的

鄙视、西方的冒险精神、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等价值判断。而将上海租界称为“外人居留

地”,是对当时现实的描述,不含有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故D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列强在中国建租界的历史影响及历史认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

辨别及论证能力。2.(2013课标Ⅱ,29,4分,0.570)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

馆。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这

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答案

C

领事馆是近代外交的产物。清政府在国外设立领事馆,反映了清政府的外交从封

建时代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转变,故选C项。仅靠设立领事馆并不能摆脱不平等条约的

束缚,排除A项;B项中的“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与史实不符;材料信息无法说明清政府的国

际地位得到提高,排除D项。3.(2013北京文综,17,4分)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

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答案

D《天津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美国根据这一条

款,完全可以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故D项正确。获得军费赔偿的只有英法,故A项错误。B、C

两项分别是《辛丑条约》和《马关条约》的规定,故可排除。4.(2013浙江文综,17,4分)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

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答案

B由题干中“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可知这是指“利益均沾”,体现了“片面

最惠国待遇”的特点,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故排除。5.(2011课标,29,4分)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

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

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

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答案

A洪秀全以拜上帝教为旗帜,组织和发动群众起义,反对孔孟儒家思想,在太平天国运

动初期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其政权趋向封建化,其统治思想随之发

生了变化,重新尊孔,实质上说明了拜上帝教难以适应太平天国后期政权的封建化,故A项符合

题意。B项与题干情境无关;C、D两项不符合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太平天国反对封建士绅,

抵抗西方侵略势力。评析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清太平天国运动发

展的阶段特点。6.(2015浙江文综,38,7分)(节选)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材料一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

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

之时矣。——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1)阅读材料一,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7分)答案(1)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解析(1)第一小问归纳材料一的中心思想即可,注意关键信息“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

约”。第二小问回顾教材知识作答即可。7.(2015天津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

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

(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

行。——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

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6分)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

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

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

举行,并躬亲入座。——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6分)答案(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以天朝上国自居。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2)屈辱的服从地位。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知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为座位次序问题;第二小问结合时

代背景可知反映了清朝官员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第三小问结合时代背景可知英国开展了

工业革命,国力强盛,因此其在与中国的外交中采取了较强硬的态度。第(2)问第一小问由“清

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

亲入座”可知中国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结合时间信息“1901年”分析即可。8.(2013重庆文综,13,20分)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

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

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

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

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材料二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

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

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

可乘”。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

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摘编自沈传经、刘泱泱《左宗棠传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疆喀什噶尔对俄国的战略价值,(4分)以及俄国对新疆侵略计划的变化,(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俄国方面分析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左宗棠提出的新疆建省的理由。(4分)(3)综合以上材料,简析清政府在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6分)答案(1)在亚洲心脏地区的销售市场;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从南疆喀什噶尔扩大到

伊犁和乌鲁木齐。农奴制度被废除,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拓展市场、领土扩张的愿望更加迫

切。(2)西北边患严重;新疆战略地位重要。(3)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加强对新疆的管辖。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沙俄企图在经济上开辟销售市场、政治上“同英国角逐中亚”等

信息回答南疆喀什噶尔对沙俄的战略价值;再由19世纪60年代中叶沙俄的计划回答沙俄侵略

计划的变化;结合19世纪60年代俄国农奴制改革等所学知识分析原因。第(2)问,由材料二左宗棠1877年上书中陈述的西北边疆的重要性及新疆在战略上的地位进行

概括。第(3)问,综合前两问,从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行政管辖及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等角度

简析新疆建省的历史意义。考点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1.(2017课标Ⅰ,28,4分)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

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

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

A从材料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每吨土煤缴税比洋煤多20余倍,后经李鸿章

奏准减少10多倍,税收的大幅减少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对

开平煤矿的管理,排除B项;减轻税收无法说明近代中国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在当时情

况下不可能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故C、D两项错误。知识拓展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变化(1)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

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2)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

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3)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

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4)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门,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

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

条件。(5)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抵制商业、放宽限制,

再到鼓励商业发展的演变。2.(2017课标Ⅱ,28,4分)1879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映了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工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

B本题以洋务企业福州船政局采取“协造”方式生产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理解

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的能力。福州船政局创办之时,所需经费完全由政府拨付,因此所造

之船完全免费派拨给各省使用。随着政府投入的减少,福州船政局的资金出现严重困难,不得

不让用船一方承担一定的费用,这才产生了“协造”这一生产方式,据此分析B项正确。当时,

军用工业仍然以官办为主,故A项错误。当时,军工产品依然是直接供应国家军队,市场化趋势

并不明显,故C项错误。当时,近代轮船制造业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等一系列困难,并没

有走出困境,故D项错误。考点归纳洋务运动的考查视角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具有较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在高考中也经常考查。对洋

务运动的考查主要体现在:面对外来事物,国人观念的变化与冲突,如2015年课标全国卷Ⅱ第28

题;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如创办企业、培养人才、创办近代海军;洋务运动的影响,如洋务运动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不但使中国产生了近代化企业,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3.(2016课标Ⅰ,28,4分)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

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

C材料表明,19世纪中期以后,西方生活日用品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中国市场,说明民众

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C项正确。中国开始丧失关税主权的标志是《南京条约》

中协定关税,A项错误;中国近代商品经济虽然有所发展,但始终未取代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B

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方法技巧紧扣关键信息解答选择题:1.抓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如本题中的“19世纪中期以

后”。2.注意备选项中的关键词,如A项中的“开始”、B项中的“基本取代”、D项中的

“被动”“主动”等。4.(2016课标Ⅰ,29,4分)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

“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答案

C材料强调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中国拥有军备优势,这与洋务运动兴办军事企

业、编练海军、举办民用工业和新式教育,多方面推进近代化并取得明显成效有关,故C项正

确。当时中国军队的西式改革主要体现在海军建设上,远未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A项错误;

B项中“集权制度”与题干材料中“军备优势”的叙述不符,排除;当时中国是西方侵略的主

要对象之一,不会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D项错误。方法技巧本题以西方人士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预估为切入点,考查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

化所作的努力,构思巧妙。解题的关键是围绕“军备优势”分析思考。5.(2015课标Ⅰ,28,4分,0.351)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

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

布。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答案

D

1852年时,尽管东南沿海自然经济逐渐解体,但在广大的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对西方

工业品仍有顽强的抵制力,这导致西方工业品很难在中国销售。由材料信息可知,英国曼彻斯

特上等棉布在中国被认为是“无用的”、被在华英国商人当作生丝包装布使用,说明英国棉

布在中国滞销,故选D项。B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A、C两项与题干材料表达的意思不

符。解题思路英国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在中国“无用”,“无用”意味着基本没有什么市场,在中

国很难销售。为什么很难销售呢?与中国的经济形态有关,小农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自给自足。

由此思考,答案自明。6.(2014课标Ⅰ,28,4分,0.712)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

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19世纪中期,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数量远远低于印度,出现

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西方工业品有顽强的抵制力,故D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与史实不符;1853

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并不低于印度,C项与史实不符。解题思路要注意印度和中国当时国情的对比。当时的印度已经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早已完

全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当时中国刚刚被打开国门,小农经济仍然根深蒂固,尚未完全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江苏单科,6,3分)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

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

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这表明,洋务

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答案

B从材料信息看,江南制造总局属于封建性质的官督商办企业,其生产技术大权被洋

人操纵,甚至出现不懂技术的洋匠招摇撞骗的情况,这表明洋务企业过度依赖西方技术。故选

B项。材料信息反映了洋务企业管理的不合理之处,过度依赖洋匠,排除A项;洋务企业并不是

外资企业,排除C项;材料信息说明个别洋匠属于外行,而非全部,排除D项。2.(2016江苏单科,7,3分)1884年刊行的直隶《玉田县志》载:“洋舶互市……我之需于彼者,至

不可胜数,饮食日用曰洋货者,殆不啻十之五。”又据光绪《雄县乡土志》:“亚谷城村,居民

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综合这些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

)A.经营洋货和新产品的店铺增多B.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C.洋货的销售在口岸遭到了抵制D.外来技术的传入促进手工业发展答案

BA项“店铺增多”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

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表明中国传统手工业遭到沉重打击,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

涉及“口岸”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3.(2015山东文综,15,4分)“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的会合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

地介入世界事务,乃至于到今天,在中国或西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这强

调的是

()A.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西方的主导性B.近代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C.中国按照西方模式向近代社会演变D.中国近代史是西学东渐的过程答案

B“结束了中国的闭关自守,使它越来越多地介入世界事务”“到今天,在中国或西

方发生的事情都会即时产生相互的影响”体现出中国和世界的碰撞与融合,故B项符合题

意。材料强调中西方相互的影响,A项错误;材料并未说明中国近代社会演进的模式,C项错误;

材料不仅仅强调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D项错误。4.(2014山东文综,17,4分)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

映出

()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答案

D根据材料信息“19世纪60年代”“番舶来银”可知,鸦片战争后,丝织品的国外市

场扩大;由“商人皆若狂”“家家置纺车”可知,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故

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B项。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均与中国19世纪60年代的史实不符,A、C两项错误。5.(2014江苏单科,7,3分)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

…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

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

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答案

D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耕”与“织”的分离、“纺”与“织”的分离,由题干

材料中“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等

信息可知,D项正确。A项只是自然经济瓦解的部分征象;解读题干信息可知B、C两项并未受

到外来势力冲击。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

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自然经济的特点及其瓦解的表现。6.(2014浙江文综,15,4分)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

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这

一言论的含义是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答案

A根据题干材料“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可知,铁路修建可

使百姓、国家从中获利,这体现了“求富”的思想;从“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可以得

出“自强”的思想。故A项正确。“师夷长技”“中体西用”这些思想主要指学习西方先进

技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C两项错误。“民生主义”属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显然不符

合题意,D项可排除。7.(2014天津文综,6,4分)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

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

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这说明当时的中国人

()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

D题干中的“测温、测热、测电”“平弧三角”“化学物质”等属于西方科技范

畴,因此D项符合题意。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开眼看世界,排除A项;

“中体西用”虽为洋务派的主张,但材料没有体现出“中体”,排除B项;C项中“普遍”的表

述不符合史实,排除。评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抓住题干中的“测温”“平弧三角”等信息。本题易错选B项,原因在于看到李鸿章就判断

为洋务派的主张——“中体西用”,而没有完整地解读材料信息。8.(2016天津文综,14,6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兴起于沿海和条约口岸。这些地方外资集中,进出口贸易繁忙,

政府又开展了自强运动,使得更多的中国商人移居那里,同时,失去生计的农民也来到城市寻找

工作。这样,越来越多的沿海和条约口岸成为中国金融、工商业和人口集中之地,如上海、南

京、广州、汉口、天津都发展成为相当规模和拥有一定财富的中心城市。——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2)依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大城市发展的原因,并指出其时代背景。(6分)答案(2)沿海和条约口岸贸易繁忙;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西方势力侵入,中国开始近代化进程。解析(2)直接提取材料信息,从沿海和条约口岸进出口贸易繁忙、政府开展自强运动等方面

回答第一小问。结合19世纪中期中国社会状况回答第二小问。9.(2014广东文综,38,15分)(节选)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

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

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

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

同?(8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

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答案

(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4分)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4分)(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4分)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注意语言要精练。第二小问属于比较题,要从两则

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加以归纳总结。第(2)问第一小问考查史学研究方法,注意运用历史唯物

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分析。第二小问要综合两则材料,围绕中国近代化的特征展开阐述。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3北京文综,18,4分)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

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

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答案

D材料反映出洋纱行销甚广,南方各省几乎没有不使用洋纱的地区,故D项分析正

确。洋纱洋布并不是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A项错误,B项完全曲解了材料,C项内容在材料中无

从体现。2.(2013重庆文综,6,4分)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导致1843—1852年英

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答案

B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842年中国已被迫开放,但1848—1852年英

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与1843—1847年相比,呈下降趋势,根源在于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

抵抗,B项正确。A、C、D三项虽然会影响到英国制造品的输华值,但不是根本原因。3.(2013广东文综,39,14分)(节选)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则何欤?——《刘光禄遗稿》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伦敦与巴黎日记》(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4分)(2)刘锡鸿与郭嵩焘都批评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

分析。(10分)答案(1)中体西用。(2分)“师夷长技以制夷”。(2分)(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派

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5分)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

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

方政治制度。(5分)【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解析第(1)问依据所学知识作答即可。第(2)问首先要明确材料体现出的二人的主张,再从材

料中提取关键信息说明二人主张的不同。4.(2013浙江文综,38,16分)(节选)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

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

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

菽粟。——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材料三

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

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马克思在这里使

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

系。……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7分)(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9分)答案(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

系发生变化。(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

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解析第(2)问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第(3)问给出答题思路——“把侵略同侵略带来

的社会变化分开来”,从危害和积极影响两方面来分析影响。考点三新思潮的萌发、实践与发展A组

统一命题·课标卷题组(2015课标Ⅱ,28,4分,0.661)奕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

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答案

A从事洋务的官员遭到蔑视和嘲讽,说明洋务派的活动还未得到认可,体现的是洋务

运动与传统观念的冲突,故A项符合题意。洋务运动奉行“中体西用”,并非崇洋媚外,B项错

误;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一种保守思想,而非主张改变制度的先进思想,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国人

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态度,D项错误。疑难突破“反映”类试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洋务派被顽固势力诋毁谩骂,

其本质反映了新旧观念的激烈冲突。B组

自主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7天津文综,4,4分)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

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

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答案

A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

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故A项正

确。B、C两项属于表面现象,均可排除。D项表述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排除。2.(2017北京文综,15,4分)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下表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谜面谜底生涯在镜中照相处海军浜成汤国旗商标为他人作寄书邮达尔文唐顺宗传位太子立宪答案

A本题考查近代中国“西学东渐”。表格中所列谜语涉及社会生活、军事、经济、

科学、制度等多方面,这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故选A项。表格中的“立

宪”属于制度层面,排除B项;猜谜语本身就属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排除C项;仅从谜语中出现的

西方词汇不能得出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的结论,排除D项。3.(2015海南单科,13,2分)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

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

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鸦片战争时期,魏源主张海防以防守为主,这一主张间接反映了清朝

海军实力较弱,故D项正确。4.(2015四川文综,4,4分)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

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

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答案

D总理衙门大臣“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色然以惊者”,本

质上说明了当时中国洋务专业人才缺乏,故选D项。自鸦片战争后,中外交涉事务越来越多,A

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反映出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B项错误;题干材料并未反映立宪思想的传

播,C项错误。5.(2015山东文综,16,4分)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

使用的考题应是

()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答案

A

洋务学堂以“中体西用”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主要关注西方科技,“蒸汽有力可用,

由何而生”探究的是西方科技,故A项符合题意。19世纪70年代尚无中国自办的银行,B项错

误;行政机关元首的产生方法属于政治制度,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对欧洲民族主义发展的影响

属于政治问题,D项错误。评析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考查学生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难度较低。解题的关键是

准确把握洋务运动的思想主张。6.(2015江苏单科,7,3分)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

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

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答案

C郭嵩焘在出使海外期间提出扩大留学范围、学习西方政治和经济的建议。这一建

议遭到国内士大夫的诋毁,郭嵩焘很快被召回国内。这说明当时中国的主流思想仍是“中

学”,而郭嵩焘的建议则远远超出了国内士大夫的思想认识水平,故C项符合题意。评析

本题考查“中体西用”思想,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理解历史本质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

的关键是准确捕捉郭嵩焘与国内士大夫的分歧。7.(2014江苏单科,22,13分)1885年早期维新志士王韬主掌上海格致书院,延请洋务大员,命题考

士,士子们应时而对,颇多新见。从主考人员、考核内容和考核结果来看,王韬课士的整个过程

体现出新旧杂糅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课士题表类别命题者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

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周馥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富以何者为先论——据王尔敏《王韬课士及其新思潮之启发》相关表格简编材料二

此编所命诸题,……巨细精粗,无乎不贯。诸生所对,皆能荦荦举其大端,集思广益,萃

众长而备一得。咸有裨于国家大计。盖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日就月将,进而益上。较之前

时,已大相径庭矣。——王韬《格致书院课艺》请答题:(1)材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什么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

里?(3分)(2)与传统性相对应的是近代性。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王韬课士的近代性”为主

题进行论证。(10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答案(1)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略。解析(1)早期维新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分析材料

一中的“试题”信息,能典型地反映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语句为“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

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主要体现在依然坚持中国传统的纲常政教。(2)该问属于开

放性设问。论证时应紧扣材料主旨,即近代性,同时深刻理解近代性的内涵:政治和思想上的民

主法制化、经济上的工业化。结合材料一,可以提炼出课士的类别有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

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材料二中“诸生讲求西学,揣摩时局”反映了向西方学习

以救亡图存的近代性。论证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史实,做到史论结合。C组

教师专用题组1.(2013天津文综,5,4分)“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而仅摭拾泰

西皮毛,……遂乃自足。”上述言论应当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C.洋务派对维新派的批评D.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答案

D从材料信息看,该言论是维新派对洋务派仅学习西方器物,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

批评,故选D项。评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

的能力,难度适中。解题时可以从材料中对“泰西”政治的认识入手,分析材料内涵解答。2.(2011全国,14,4分)徐继畬在《瀛环志略》中对华盛顿有如下评述:“呜呼!可不谓人杰矣哉!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

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这表明作者

()A.鼓吹共和制,反对君主制B.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C.已成为洋务运动的先驱D.主张仿效美国发展资本主义答案

B从徐继畬对华盛顿评价的言论可知他肯定华盛顿是因为华盛顿“不设王侯之

号”,拒绝部下推举他做国王的请求,不迷恋个人权力,由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徐继畬作为鸦

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的代表人物,仍属地主阶级,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还没有达到学习西方的

政治制度、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层面,由此排除A、D两项。《瀛环志略》对开阔中国人的

视野、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冲破封建思想樊笼,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未付诸实践,由此排除

C项。评析

本题旨在考查新思想萌发的历史作用,难度适中。学生解题的关键是要紧扣材料中的

“不设王侯之号”分析理解。3.(2013山东文综,28,8分)(节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文化教育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

下表为京师大学堂专业设置简表。科目专业备注经学科周易、论语、春秋、理学等各科预科阶段均须开设的课程:经学大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国语

体操

政法科政治、法律文学科中外史学、地理、文学等商科银行及保险、关税等格致科算学、化学、物理等农科农学、林学等工科机器、造船、电气等医科医学、药学——据1904年《奏定大学堂章程》(2)据表格,说明京师大学堂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如何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办学思想。试从经

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8分)答案(2)表现:经学大义等课程被列为预科基础课程,大学阶段设置经学科,体现了“中体”

思想;设置工科、格致等科,学习近代化学、物理、电气等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体现了“西

用”思想。影响:经济上,从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发展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政治上,从“以经学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不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具有新思

想的知识分子,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潮流。第(2)问要根据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从“中

体”和“西用”两个角度分别举例说明。其影响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分析,经济上可从

推动中国经济现代化等角度作答,政治上可选取积极和消极任一角度分析。考点四选修教师专用题组(2012课标全国,48,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鸦片烟流行内地,大为风俗人心之害。节经降旨严饬稽查,而此风未经革除。总由海口

守巡员弁(官兵)卖放偷漏,以致蔓延滋甚……且止查禁海口洋船,而于民间私熬烟斤,未经议

及。嗣后如有洋船夹带鸦片进口,并奸民私种罂粟,煎熬烟膏,开设烟馆,文职地方官及巡查委

员,如能自行拿获究办,免其议处。其有得规故纵者,仍照旧例革职。——《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鸦片)每岁易银至数百万两之多,非寻常偷漏可比,若不极力严禁,弊将何所终极。嗣后该省通

市,务当恪守定例,只准易货,毋许易银。——《上谕档(道光朝)》(1829年)同心合力,不分畛域,上紧查拿,毋得稍形松劲……即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吸食,不知悛改者,亦

著一体查拿,分别办理。——《上谕档(道光朝)》(1838年)(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答案

(1)认识:严重败坏社会风气,腐蚀官吏,白银外流危及财政。措施:禁止民间制作、贩卖鸦片;严禁走私进口;不许以银易货;惩办吸食者。(2)措施较全面,取得一定成效,虎门销烟;具有正义性;鸦片战争后具有妥协性。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

题时可将材料信息与鸦片战争的背景结合起来回答。(1)从材料中“大为风俗人心之害”、吏治败坏和鸦片走私对财政的影响角度分析“认识”;

从材料信息可知,道光帝严禁民间“私种罂粟”,严禁鸦片走私,“只准易货,毋许易银”,据此

可回答“措施”。(2)从禁烟政策的内容、影响、性质等角度入手,联系鸦片战争期间道光皇帝对禁烟的态度回

答。考点一两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1.(2018四川成都检测一,30)据史料记载,鸦片战争前的广州民夷冲突中,由夷人肇事的冲突占8

1.8%,每个冲突都有明晰的事故原因,也并未因此而发展为群体性的抗夷事件。鸦片战争后近

10年间,华人无故袭击夷人的事件占87.5%,事件升级为群体事件的比例达50%。这一变化反

映出

()A.中国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C.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D.清政府借民夷冲突维护统治三年模拟A组2016—2018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答案

A由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前的民夷冲突主要是由夷人肇事所引起的,而鸦片战争后则

以华人无故袭击夷人为主,且事件易升级为群体事件,说明鸦片战争后随着民族矛盾加深,中国

民众的传统心态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

勾结,故B项错误;近代民族观念应是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利益,材料中华人无故袭击夷人不能

体现中国民众的近代民族观念形成,故C项错误;民夷冲突发生后对清政府统治不利,D项与史

实不符。2.(2018山东日照一模,28)近代“变局”一词出现于鸦片战争后,如薛福成上书曾国藩时说:

“方今中外之势,古今之变局也。”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这反映出

(

)A.民族危机日益加深B.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C.陈腐观念逐渐淡化D.学习西方成为共识答案

C材料“出现于鸦片战争后……此后朝野上下普遍使用‘变局’一词”说明中国传

统观念发生变化,陈腐观念逐渐淡化,故C项正确。仅从“变局”无法说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故A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说明学习

西方成为共识,故D项错误。3.(2018山东青岛质检一,28)1861年,奕上书:“今捻叛燃势于北而太平于南,使我军耗资疲

怠。蛮夷趁虚而入以图制我……为势所迫交友(蛮夷)求和,实为攻防之策。”材料反映的主

旨是

()A.攘外必先安内B.两只拳头出击C.远交近攻D.和平外交答案

A根据材料“为势所迫交友(蛮夷)求和,实为攻防之策”可知,材料中所反映的外交

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故A项正确。4.(2018湖南怀化期末,16)1862年5月8日,敌视太平军的《中国邮报》写道:“断言太平军占据

的地区已是赤地千里未免有点夸大其词。他们占领了生丝的主要产区浙江湖州,长期以来运

到上海的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况。”据此

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该报是要揭穿那些敌视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B.太平天国对列强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太平军占领区的农业情况比清政府统治时期好D.当时太平天国军队占领区的经济秩序相对稳定答案

D据材料“生丝大部来自他们的占领区。绿茶产区杭州和安徽太平也有相同的情

况”可知,在太平天国占领区经济秩序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太平天国占

领区的经济秩序,而不是揭穿对太平军的夸大不实之词,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列强经济侵略,

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与清政府统治时期进行比较,故C项错误。5.(2017河北邯郸一模,28)光绪六年,中德《续修条约》规定:“德国允,中国如有与他国之益,彼

此立有如何施行专章,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这表

明清政府

()A.外交的屈辱地位明显改变B.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C.奉行互利互惠的外交政策D.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答案

D根据材料“德国既欲援他国之益,使其人民同沾,亦允于所议专章一体遵守”得出

清政府对最惠国待遇作了有条件的限定,故D项正确。清政府外交的屈辱地位并没有明显改

变,A项错误;“以条约建成完善的涉外经济制度”错在“完善”,B项错误;奉行互利互惠的外

交政策说法明显错误,C项错误。6.(2017陕西榆林一模,29)洪仁玕认为,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

皆不必说也”。并进而认为使用这些“轻污字样,是口角取胜之事,不是经纶实际,且招祸

也”。这说明了

()A.主张学习西方的新思潮萌发B.鸦片战争战败对清政府外交的冲击C.重振太平天国威风的实际需要D.傲岸自大的观念发生变化答案

D材料“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说明洪仁

玕反对天朝上国思想,表明太平天国外交观念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学习西方,A项

错误;洪仁玕的观点代表的是太平天国的外交观念,B项错误;洪仁玕只是为重振太平天国威风

创造有利的环境,C项错误。7.(2016山东济宁一模,28)1840年8月,道光帝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林则徐上年禁烟是“措置失

当”,“必当逐细查明,重治其罪”。这

()A.表明清政府转向妥协立场B.是笼络英军的缓兵之计C.是出于保护林则徐的需要D.体现出天朝上国的大度答案

A

“林则徐上年禁烟”是道光帝所派,但1840年道光帝又授命琦善“向英军表示”

要“重治其罪”,故A项正确;“向英军表示”要“重治其罪”是“缓兵之计”与史实不符,故

B项错误;“保护林则徐”与材料中“重治其罪”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道光帝的行为是迫

于军事压力而非大度,故D项错误。考点二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8.(2018广东深圳调研一,28)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

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20%,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答案

B根据“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并结合所学可知这种

腐朽落后的体制不能适应向工业社会转型的需要,故B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夕,国人对列强并

不了解,材料无法体现对列强的警惕,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关税“陋规”,与自然经济无

关,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海关关税虽然很低,但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不利于列强

商品在华畅销,故D项错误。9.(2018湖北三市质检,29)据统计,中国茶叶的出口量,1843年约为1300万斤,1855年约为5800万

斤,十二年间增加了3倍多。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种茶业得到发展,还专门设立茶厂加工制

作适合外国人口味的茶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国的茶叶深受外国人的欢迎B.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C.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完全解体D.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

D中国茶叶出口量迅速增加,说明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故D项正确。中国茶

叶受欢迎是中国茶叶出口量增多的原因之一,但不是题干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故A项错误;材

料并未反映中国成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故B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但并未完全解体,故C项错误。10.(2018山东济南一模,28)关于洋务运动的史学评价,有人认为它是腐朽没落的清王朝的自救

运动,有人则认为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开端。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史观影响史学结论B.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C.史实可以自由解释D.历史认识无客观标准答案

A对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用不同的史观来看待,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对于洋务运动,题

干第一种观点是用革命史观进行评价,第二种观点是用现代化史观进行评价,故A项正确。题

干没有提及史学研究要服务现实,故B项错误;史实不能够随意解释,故C项错误;历史认识是有

一定的标准的,故D项错误。11.(2018安徽合肥质检二,28)洋务运动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构成了“父爱式庇护”“亲戚式

庇护”和“朋友式庇护”的“伞式”关系。其中“父爱式庇护”关系

()A.顺应了市场经济的规律B.推动了近代企业的产生C.规避了政府的监督控制D.得到了较少的资源配置答案

B根据史实我们不难得知,与政府构成“父爱式庇护”关系的是官办军事工业。另

外两种企业分别是官督商办民用工业和官商合办企业。官办军事工业是中国最早的近代工

业,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洋务军事工业,排除。12.(2018河北石家庄一模,28)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

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受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他却

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

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嵩焘学习西方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答案

B刘锡鸿“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但他受权贵指使密告郭嵩焘,表明官场的

功利主义阻碍了近代化进程,故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13.(2017广东广州综测一,29)1895年,九江口的海关报告称“内地人民有尽用洋棉纱织成土布

款式,取其工省,而价值亦较土棉纱为廉,且较买市肆洋布更为便宜”。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扩大B.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民众对外国经济侵略的自觉抵制答案

B材料讲述的是洋货畅销,冲击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导致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B项正

确。材料所述为列强对华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A项错误;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

展无关,C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民众自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而仅仅是出于价格低的吸引而

用西方的洋纱织成土布款式,D项错误。14.(2016广东广州一模,28)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

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

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答案

A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大量改种经济作物,而这些经济作物主要输出国外,体现了当时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并不是为传统的手工业提供

原料,故B项错误;虽然在部分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但是自然经济仍然占据统治地位,故C项

错误;材料并不能反映出政府政策的变化,故D项错误。15.(2016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8)李鸿章主持筹议海防建设时,大理寺少卿王家璧警

告他:“以夷变夏,即可自强,此大误也。”这主要体现了

()A.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变化B.顽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