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辅导刑法_第1页
公考辅导刑法_第2页
公考辅导刑法_第3页
公考辅导刑法_第4页
公考辅导刑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考辅导·刑法1第一章刑法概述一、刑法的概念和特性刑法的概念:

规定犯罪及其法律后果(主要是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2法律特性1、规制内容的特定性:只规定犯罪与刑罚;2、权益保护的广泛性:保护权益涉及个人权益、社会权益与国家权益;3、制裁手段的严厉性:与其他法律后果相比,刑法具有最高严厉性。3二、刑法的任务:

总体任务:打击犯罪与保护人民。

直接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

根本任务:

1、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保卫社会经济基础;

3、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

4、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4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基本原则:指刑法本身所具有的,贯穿于刑法始终,对刑事立法和司法均具有指导和制约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根本性准则。

5即使世界毁灭,正义也要伸张!——英国高等法院门口铭文我国刑法三大基本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

刑法适用人人平等原则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6罪刑法定原则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规定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即“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无法无罪、无法无刑”。7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1)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2)废除司法类推制度,排除了习惯法等

(3)进一步明确了从旧兼从轻的效力原则(4)进一步明确罪名、罪状和法定刑8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立法意义(1)实行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法治精神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刑法领域的集中体现。(2)保障人权的有效措施思考:“罪刑法定”导致一些严重的刑事犯罪得不到惩罚是否值得9刑法适用人人平等原则

指对任何公民,在认定犯罪和裁量刑罚方面,都应当一律平等地适用刑事法律的规定,不允许任何人有法外特权。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定罪、量刑和行刑上的平等10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1、定义:指对于犯罪分子判处刑罚的轻重,应当与其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2、基本内容:坚持以客观行为的侵害性与主观意识的罪过性相结合的犯罪社会危害程度,以及犯罪主体本身对于社会的潜在威胁和再次犯罪的危害程度,作为量刑的尺度。11犯罪客观侵害性主观罪过性主体潜在危险性思考:如何看“严打”,“乱世用重典”?刑事责任刑罚12第三章:刑法的效力范围

概念

刑法的效力范围,也称刑法的适用范围,是指刑法适用于什么地方、什么人和什么时间,以及刑法是否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一为刑法的空间效力,二为刑法的时间效力。

13刑法空间效力

1、定义:

指刑法对地和对人的效力,所解决的是一国刑事管辖权的范围问题。

2、适用原则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普遍原则

以上原则各有其利弊,在实践中,各国的刑事管辖体制大多采用折衷原则,即以属地原则为主,兼采其它原则。14一、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国内犯)

内容:《刑法》第6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

理解:

1、“领域”;

2、“除外”特别规定;

3、关于犯罪地的标准。15领域:指我国国境线以内的全部区域。

领陆: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实质性领域领水:内水、领海及其地下层领空:领陆、水、海之上空间我国的船舶或者航空器虚拟性领域我国驻外使领馆16除外特别规定:1、不适用中国刑法的情形:第11条关于“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的规定。2、不适用中国刑法典的部分条文情形:民族自治地方的例外规定。3、不适用大陆刑法的情形: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例外规定。

17犯罪地的标准:

采用行为与结果择一说即行为与结果只要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都应当认定是在我国发生的犯罪。18三、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外国人在中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公民犯罪,且按照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使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第八条)

(1)侵犯了我国国家或公民的利益。(2)所犯之罪的刑种、刑期限定为“法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3)按犯罪地的法律规定也应受处罚。19四、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对象:

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犯罪,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

特点:

1、危害人类的共同利益的犯罪;如劫持航空器罪、“恐怖主义”爆炸犯罪等。

2、罪犯出现在我国境内;

3、我国刑法也将此行为规定为犯罪;

4、我国缔结或参加了公约,声明保留除外。20

五、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承认“凡在我国域外犯罪,依照本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虽然经过外国审判,仍然可以依照本法追究,但是在外国已经受过刑罚处罚,可以免除或减轻处罚”(第十条)21关于刑事管辖权,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甲在国外教唆陈某到中国境内实施绑架行为,中国司法机关对甲的教唆犯罪有刑事管辖权;B

隶属于中国某边境城市旅游公司的长途汽车在从中国进入E国境内后,因争抢座位,F国的汤姆一怒之下杀死了G国的杰瑞。对汤姆的杀人行为不适用中国刑法。C中国法院适用普遍管辖原则对劫持航空器的丙行使管辖权时,定罪量刑的依据是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D

外国人丁在中国域外对中国公民犯罪的,即使按照中国刑法规定,该罪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也可能不适用中国刑法。22刑法的时间效力:溯及力

概念:也称溯及既往的效力,即刑法生效后,对它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我国采用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23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的规定

(以新刑法生效时间为界限)

1、行为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刑法无溯及力。

2、行为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的,刑法有溯及力。

3、行为时法律和新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按照新刑法第4章第8节应当追诉的,按当时的法律追究,但如果新刑法处刑较轻的,适用新刑法。

24第四章

犯罪及犯罪构成概述

25犯罪概念

形式概念:犯罪是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思考:盗窃4000元是犯罪,盗窃40元是否犯罪?刑法第13条:“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26特征:

1、犯罪的本质特点——应受刑罚处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

2、犯罪的法律特征——刑事违法性。犯罪定义:

犯罪是具有应受刑罚处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的行为。27“社会危害性”

1、定义:

是指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或可能造成这样那样损害的特征。只是一定的社会利益集团对妨害自己生存秩序的行为的一种感受和评价。

2、包括:

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物质性的和非物质性的危害。思考:“思想犯罪”是否犯罪?28

3、社会危害性有大小之分,社会危害性相对较大的(达到应受刑罚处罚的程度),才构成犯罪,社会危害性小的,即“但书”—“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只是一般的违法行为。犯罪社会危害性大小一般违法行为区别标准29犯罪构成

1、概念:

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2、特点: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2)只有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具有决定意义,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才是犯罪构成的要件。(3)犯罪构成要件是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或包含的。30

3、犯罪构成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

4、犯罪构成与定罪

犯罪构成是定罪的基础和依据;定罪是对犯罪构成的具体运用。31一、犯罪客体(分类依据)

1、定义犯罪客体: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权益);

犯罪对象:犯罪行为所直接作用的客观存在的具体的人或具体的物。

2、二者联系:

犯罪对象是犯罪客体的表现,犯罪分子就是通过侵害犯罪对象来侵害犯罪客体。通过分析犯罪对象可以认识犯罪客体。32例题:我国立法上将犯罪分为10类,并通过刑法分则第一至第十章分别予以论述,这种分类的主要依据:A.主体的不同B.客体的不同C.主观要件的不同D.客观要件的不同33二、犯罪客观方面要件:

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的客观外在事实特征。1、必要要件:危害行为。

2、选择要件:危害结果、行为对象、实施危害行为的特定时间、地点和方法

3、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危害行为与结果间的因果关系虽不是内容,但是刑法理论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341、危害行为

危害行为指人在意识和意志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侵犯法益)的身体动静有体性(客观要素):身体活动(举动与静止)有意性(主观要素):刑法只调整有意识和有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为,不调整反射动作、睡梦中的动作,等;有害性(实质要素):刑法只禁止在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对于社会无害的行为并不禁止。35危害行为:作为与不作为作为:积极的行为,“不当为而为之”。

不作为:消极的行为,“当为而不为之”。

(1)作为

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上所禁止的危害行为。(2)不作为行为人能够履行而不履行某种特定义务的行为。

36不作为之危害行为的构成条件

①行为人负有实施特定积极行为的法律性质的义务。是法律性质义务而非道义上的义务;是实施积极行为的义务而非不实施一定积极行为的消极义务。②行为人有能力履行特定义务。③行为人没有切实履行特定义务,造成或可能造成危害结果。37法律明文规定的义务。

此处的“法律”是广义的,包括狭义的法律以及法令、法规等。

职务或业务上要求的义务。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主要是合同行为引起的义务。先行行为引起的义务。

指由于行为人的某种行为而使刑法所保护的合法权益处于危险状态时,行为人负有采取有效措施排除危险或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特定义务。

38案例:1、行人看见罪犯持刀杀人,但未予制止。2、警察看见罪犯持刀杀人,但未予制止。3、父亲服毒自杀,儿子在邻居一再劝说下仍未将其父亲送去抢救,后死亡。4、交通肇事后,将伤者抬上车,路途中将伤者丢在路边未送往医院抢救。39例题:刘某休假回村,一日主动携带邻居6岁小孩进入村旁野兽经常出没的树林中狩猎玩。进入森林5公里处,两人失散,刘某继续独自前行狩猎,未去寻找小孩,也未告知小孩家人,便径直返回单位。后来,树林中发现被野兽咬死的小孩尸体。刘某的行为属于()A.故意杀人B.意外事件C.过失杀人D.不构成犯罪40三、犯罪主体

(一)犯罪主体概述

定义:

指刑法规定的,实施了严重危害行为,依法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人或单位。

特征:

(1)犯罪主体必须是自然人或单位

所谓自然人,是指有生命的人类个体。所谓单位,是法律上人格化了组织,即指依法成立,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的组织。包括法人和非法人组织。

注意:

犯罪人不仅是自然人,还包括单位。41(2)犯罪主体是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单位刑事责任能力是人的意识和意志能力的表现,是一种对行为辨认、控制的能力。单位意志表现为单位负责人或领导机构的决定,它源于个人意志又高于个人意志。(3)犯罪主体是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自然人或单位

42

(二)自然人犯罪主体

指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人。

43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

1)绝对无责任年龄阶段

不满14周岁。

2)

相对负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负刑事责任

3)

完全负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6周岁。

4)

从宽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已满75周岁的人故意犯罪,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4有关问题:刑事责任年龄的认定

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刑法所规定的年龄是指实足年龄(即满周岁),不是指虚岁。刑事责任年龄计算的基准

犯罪行为成立时为基准。不以结果发生时为基准。如果行为出现了持续状态,则应当依行为状态结束之时行为人的实际年龄去予以确认。45辨认控制能力

(1)概念指行为人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控制自己行为方向和对自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辨认控制能力在影响:定罪和量刑。

(2)几种“特殊的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问题

①精神病人

注意:间歇性精神病的刑事责任的认定。46②醉酒的人

生理性醉酒,刑事责任与一般人一样。

病理性醉酒是一种由于少量饮酒即可引起的严重精神障碍。不负刑事责任。③完全不能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其他情况夜游症;羊癫风不负刑事责任。④又聋又哑的人和双目失明可以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47例题:属于我国刑法规定的限制责任能力的人有():A.

又聋又哑的人B.

盲人C.精神正常时期的间歇性精神病人D.醉酒人48例题:甲患抑郁症欲自杀,但无勇气。某晚,甲用事先准备好的刀猛刺路人乙的胸口,导致乙当场死亡。随后,甲向司法机关自首,要求司法机关判处其死刑立即执行。对于甲的责任能力认定,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抑郁症属于严重精神病,甲无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B抑郁症不是严重精神病,甲没有责任能力,不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C

甲虽然有抑郁症,但是具有责任能力,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责任;D甲具有责任能力,但患有抑郁症,应当对其从轻或减轻处罚49四、犯罪的主观要件

犯罪主体对其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罪过:故意和过失

50犯罪故意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1)认识因素: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51(2)意志因素上:

持希望或放任的态度。

“希望”:即积极追求结果的发生,结果发生是其犯罪的目的。

“放任”:行为人不积极追求希望危害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和设法防止结果的发生,对结果的发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52

故意的种类

1、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2、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53例题:甲欲杀死乙,在乙的饭碗里投放毒药,不料朋友丙分食了乙的饭菜;甲为了杀死乙,没有组织丙,结果乙与丙中毒身亡。甲对丙所持的心理态度是:A.过于自信的过失B.疏忽大意的过失C.间接故意D.直接故意54例题:黄某意图杀死张某,当其得知张某当晚值班,即防火将值班室烧毁,导致代替张某值班的李某被烧死。下列哪些判断不符合黄某对李某死亡所持的心理态度?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55例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某明知自己的摩托车制动不好使,却依仗自己过硬的技术快速行使,导致一幼儿当场死亡,王某的行为属于间接故意犯罪;B某单位犯行贿罪,应依法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判刑;C吴某被取保候审,在此期间,吴某不得行使选举权;D某公司承诺向灾区捐款,该公司可以在可以交付捐款前撤销承诺。56持直接故意心理态度的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及结果是()A.明知并放任发生B.已经预见并希望发生C.明知并希望发生D.已经预见并放任发生57犯罪过失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犯罪是在过失心理支配下实施的犯罪。

认识因素:“应当预见”或者“已经预见”。

意志因素:“疏忽大意”或者“过于轻信”。58

疏忽大意过失

指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①应当预见:行为人有预见义务和预见能力。

②没有预见。59

过于自信的过失指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②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60甲、乙二人均系木材厂的工人。某日为房主搬运木材。甲说不知道木材是否能干燃烧,乙说我去试试。说完,乙用打火机去点木材,却点燃了旁边的油桶,导致房主的房子烧毁,乙对于房子烧毁的态度是():A.疏忽大意的过失B.间接故意C.意外事件D.过于自信的过失61案例:朱某因婚外恋产生杀害妻子李某的想法。某日晨,朱某在给李某做煎饼时加入了敌敌畏。朱某为了防止其6岁的儿子吃到毒饼,将妻子送到幼儿园并嘱咐儿子等他来接。不料,李某当日提前下班并将儿子接回家,之后,与儿子一同吃饼导致母子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种说法正确。A朱某对妻子、儿子的死亡具有直接故意B朱某对儿子的死具有间接故意C朱某对儿子的死亡具有过失D朱某对儿子的死亡属于意外事件62甲、乙上山去打猎,在一茅屋旁的草丛中,见有动静,以为是兔子,于是一起开枪,不料将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在小孩身上,只有一个弹孔,甲、乙所使用的枪支、弹药型号完全一样,无法区分到底是谁所为。对于家、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A甲、乙分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乙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的共同犯罪C甲、乙构成故意杀人罪的共同犯罪D甲、乙不构成犯罪;63案例:张某与赵某在工地发生争吵,张某推了赵某一把,导致赵某倒地后后脑勺恰好碰到石头,导致颅脑损伤死亡,关于张某的行为,下面哪项正确:A构成故意杀人B

构成过失杀人C构成故意伤害D属于意外事件64

意外事件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引起的,不是犯罪。

与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行为人主观方面对结果的发生是应当预见,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而意外事件行为人是不可能预见,不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65不可抗力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的区别不可抗力是由于不能抗拒的原因引起的,而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至结果的发生。66第五章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正当防卫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不法侵害,采取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方法,制止不法侵害,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行为。

67成立条件

1、起因条件:现实的不法侵害2、对象条件: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3、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4、主观条件:防卫人主观上要有正当防卫意图5、限度条件: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68王某持匕首抢劫张某,在争斗中王某头部撞击墙角昏迷倒地,匕首掉落地上。张某见状,捡起匕首往王某心脏部位猛刺数下,导致王某死亡。对于张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意外事件,不负刑事责任C属于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D属于故意杀人,应当负刑事责任69例题: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了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逃跑。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关于甲的行为性质,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法令行为B紧急避险C正当防卫D自救行为70

对正在进行的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特殊防卫权71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721、起因条件:必须有危险发生2、时间条件:客观存在的危险正在发生3、对象条件:针对第三人的合法权益;4、主观条件:有避险意图5、限制条件:必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实施;6、限度条件:不能超过必要限度73例题:甲遭乙追杀,情急之下,夺过丙的摩托车导致丙被摔成骨折。乙开车继续追杀,甲为逃命跳下疾驰的摩托车,价值不菲的摩托车被毁。关于甲的行为的说法,以下哪项是正确的?A属于正当防卫B属于紧急避险C构成抢夺罪D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毁坏财物罪74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侵害或风险应对措施结论人的不法侵害(甲杀乙)乙反击甲正当防卫乙转嫁于丙紧急避险动物侵害甲唆使狗咬乙;甲过失使得狗咬乙乙反击甲正当防卫乙转嫁于丙紧急避险野狗自发咬乙乙反击狗或者乙转嫁乙紧急避险自然灾害防御或转嫁紧急避险75第六章故意犯罪的未完成形态

76犯罪预备

为了犯罪而开始准备工具和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施犯罪实行行为的停止形态。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

行为人尚未着手实施犯罪;因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停止下来。

刑责: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77下列有关犯罪预备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A

犯罪预备既可以为了自己实行犯罪而预备,也可以为了他人实行犯罪而预备B

实施预备行为后,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实行的,属于犯罪预备C

犯罪预备阶段既可能成立犯罪中止,也可能成立犯罪预备D对于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犯,除了使用中止犯的规定减免刑罚之外,还应同时使用预备犯的减免规定犯罪78案例: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省怨。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死甲。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的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关于乙的行为:A犯罪预备B

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C犯罪未遂D犯罪实施阶段的犯罪中止79犯罪未遂

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使得犯罪未得逞的行为状态。

1、已经着手实施犯罪;

2、犯罪未得逞;

3、停止是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刑责: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

80甲将汽车停在自家楼下,忘记拔车钥匙,被路过的乙发现。乙发动汽车刚要挂档开动,甲正好下楼,将乙抓获。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项是正确的?A构成侵占既遂B构成侵占未遂C构成盗窃既遂D构成盗窃未遂81案例:甲潜入乙的住宅,将乙的内有3万元现金的皮箱扔到院外,准备一会儿翻墙出去捡。却被偶尔经过的丙发现这只无人看管的皮箱,遂将其拿走,据为己有。15分钟后,乙来到院外,发现皮箱已然了无踪迹。对于甲、丙的行为定性,以下正确的是:A甲成立盗窃罪(既遂),丙无罪B甲成立盗窃罪(未遂),丙成立盗窃罪(既遂)C

甲成立盗窃罪(既遂),丙成立侵占罪D甲成立盗窃罪(未遂),丙成立侵占罪82犯罪中止

故意犯罪过程中,犯罪人出于自己的意志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1、时间性:犯罪过程中

2、自动性:指行为人出于本人的意愿停止犯罪。

3、客观性:预备阶段的真实与实施阶段的措施;

4、有效性:有效地防止危害结果发生。刑责: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应当减轻处罚。

83例题:甲因父仇欲重伤乙,将乙对到在地举刀便砍。乙慌忙说:“丙逼我把你家老汉推下粪池的,不信去问丁。”甲信以为真,松开乙,乙趁机逃走。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甲不成立故意伤害罪B甲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C甲的行为具有正当性D甲成立故意伤害罪未遂84以下哪些属于不构成犯罪中止:A

甲收买一名儿童打算日后出卖。次日,看到拐卖儿童犯罪分子被判刑的新闻,偷偷地将儿童送回家;B

乙使用暴力绑架被害人后,被害人反复向乙求情,乙释放了被害人;C

丙加入某恐怖组织并参与了一次恐怖活动,后经家人规劝退出该组织;D

丁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挪用公款3万元用于孩子上学,4个月后主动归还85关于犯罪中止,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A

甲欲杀乙,埋伏在路旁开枪但未打中乙,甲的枪内尚有子弹,但担心杀人后被判死刑,遂停止射击。甲成立犯罪中止。B

甲入户抢劫时,看到客厅电视正在播放庭审纪录片,意识到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于是向被害人道歉后离开。甲成立犯罪中止。C甲潜入乙家原打算盗窃巨额现金,入室后发现大量珠宝,便放弃盗窃现金的意思,仅仅盗窃了珠宝。对于盗窃现金,甲成立犯罪中止。D甲向乙的饮食投毒,乙呕吐不已,甲顿生悔意急忙送乙去医院,但是由于交通拥堵耽误了一小时,乙被送往医院时死亡。医生证明,早半小时,乙就不会死亡。甲的行为依然构成犯罪中止。86第七章共同犯罪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87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一、主体条件:二人以上。二、主观条件:共同故意三、客观条件:共同行为88关于共同犯罪,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一块石头,砸死两人。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B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匿产所和财物。甲、乙构成故意犯罪;C

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甲、乙构成共同犯罪;D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协助其逃避处罚,甲、乙构成共同犯罪;89下列哪些成立共同犯罪?A

甲与赵某共谋共同杀苏某,但赵某因病没有去,由甲一人杀死;B

乙在境外买了毒品、钱某在境外买了淫秽物品,两人共同雇佣一条船走私到国内,被海关查获;C

丙发现某商店失火,立即叫来孙:“现在是趁火打劫的好机会,我们一起去吧?”孙便和丙一起去失火商店盗窃商品后各自回家;D

医生丁未杀害仇人王某,故意将药量加大10倍;护士李某发现后请丁改正,丁说:“那个家伙太坏了,让他死了算了。”李某便没有吭声,按丁的处方用药,导致王某死亡。90甲、乙两夫妇因8岁的儿子严重残疾而非常痛苦。一日,甲向儿子要喝的牛奶里加入了“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问:“这是毒药吧?”见甲不吭气,乙叹口气走开了。毒死儿子后,两人共同将尸体埋葬。关于甲、乙的定性,下面哪项正确: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包庇罪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遗弃罪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无罪91共同犯罪人及其刑事责任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

1、犯罪集团的组织、领导者;

2、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对主犯的处罚:

1、犯罪集团首要分子:应按集团所犯全部罪行处罚;

2、其他主犯:按其所参与或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处罚。92从犯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人。1、起次要作用的实行犯或教唆犯;2、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对从犯的处罚: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93胁从犯被胁迫参加犯罪的人,即在他人的威胁下并非完全自愿地参加共同犯罪,并在共同犯罪中起较小作用的人。注意:

1、被诱骗参加犯罪的不再认定为胁从犯;

2、身体完全受到强制,彻底丧失意志自由实施的某种行为的,不应认定为胁从犯。对胁从犯的处罚: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94教唆犯

指故意地怂恿、指使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的人。

处罚:

1、定罪。一般以所教唆的犯罪定罪。

2、对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处罚。

3、教唆未成年人犯罪应从重处罚;

4、被教唆人没有实施被教唆之罪的,可以从轻处罚。(特殊的共同犯罪)95第八章刑罚概述

一、刑罚概念

定义:指刑法规定的由国家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的人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一定权益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

特点:1、内容为对受刑罚者一定权益的限制或剥夺。2、对象只能是犯罪人。3、刑罚的根据在于刑法的明文规定。4、适用主体特定。

96二、刑罚功能

概念:

指国家创制、裁量和执行刑罚对人们可能产生的积极作用。

种类:1、对犯罪人的功能

限制、消灭其再犯条件的功能;改造功能;感化功能2、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功能:安抚功能3、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功能

威慑功能;教育功能;鼓励功能

97三、刑罚目的

概念:

指国家制定、适用、执行刑罚的目的,也即国家的刑事立法采用刑罚作为对付犯罪现象的强制措施及其具体适用和执行所预期实现的效果。

内容:报应预防

1、特殊预防针对犯罪分子而言。

2、一般预防

针对其他人员。98四、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刑罚体系:指刑法规定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我国刑法中刑罚的体系:

1、分主刑和附加刑;

2、主刑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排列。注意:学习重点是每一刑种的刑期和执行特点。99主刑管制1、概念:是对罪犯不予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由公安机关执行和群众监督改造的刑罚方法。2、特点:

1)不予关押;

2)限制其一定的人身自由。3、执行机关:当地公安机关。4、期限:3月—2年;数罪并罚不超过3年。

注意:先前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100拘役1、概念:

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人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2、特点:

1)剥夺罪犯人身自由;

2)期限较短;(1月—6月,并罚不超过1年)

3)就近执行。(就近的拘役所、看守所或监狱)

4)享受一定的待遇。

注意:先前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101有期徒刑1、概念:是剥夺犯罪人一定期限的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2、特点:

1)期限较长;

2)强迫劳动改造。3、期限:

6月—15年,数罪并罚不超过20年注意:先前羁押1日折抵刑期1日。102无期徒刑1、概念:

剥夺犯罪人终身自由,实行强迫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2、特点:

1)剥夺罪犯终身自由;

2)强迫劳动改造。

3)必须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注意:先前羁押日期不能折抵刑期。103死刑1、概念:

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方法,也称极刑。2、死刑的适用原则:限制死刑的适用。

1)适用条件上:罪行极其严重。

2)适用对象上:犯罪时未满18周岁;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思考:审判时已经满18周岁的,和审判前羁押期间堕胎的妇女可否判死刑?104死缓制度: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执行。

死缓制度的执行:

1、死缓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2、死缓执行期间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以下有期徒刑;

3、死缓执行期间故意犯罪的,查证属实,核准执行死刑。105附加刑一、罚金人民法院判处犯罪分子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额金钱的刑罚方法。

注意:与罚款区别。二、剥夺政治权利三、没收财产是将犯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或者全部强制无偿地收归国有的刑罚方法。四、驱逐出境是强迫犯罪的外国人离开我国国(边)境的刑罚方法。106剥夺政治权利1、定义:剥夺政治权利指剥夺犯罪人参加管理国家和政治活动的权利的刑罚方法。2、适用方式:独立适用;应当附加适用;附加适用。3、期限:1)终身被判无期徒刑、死刑的

2)3—10年死缓减为有期徒刑的

3)1—5年:独立适用或有期、拘役附加适用的

4)与管制刑期相同:被判管制刑附加适用注意:被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从主刑执行完毕或假释之日起计算;剥夺政治权利的效力当然施用于主刑执行期间。107刑法分则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非法拘禁罪绑架罪诬告陷害罪侮辱罪诽谤罪抢劫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诈骗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挪用资金罪滥用职权罪玩忽职守罪贪污罪受贿罪108That’sall

109110第十三章刑罚裁量一、刑罚裁量概述

刑罚裁量简称量刑,指人民法院根据行为人所犯罪行及刑事责任的轻重,在定罪的基础上,依法决定犯罪分子是否判处刑罚,判处何种刑罚、刑度或所判刑罚是否立即执行的刑事审判活动。二、量刑原则

1、以犯罪事实为根据。

2、以刑法规定为准绳。刑罚个别化111三、量刑情节

1、概念指人民法院在对犯罪分子量刑时,据以决定处罚轻重或者免除处罚的主客观事实情况。

2、分类

法定量刑情节

注意:“应当”与“可以”;“从轻”与“减轻”之分

酌定量刑情节实践中有:犯罪手段,侵害对象,损害后果,犯罪时间、地点,动机,犯罪后态度,一贯表现等。112第十四章刑罚裁量制度第一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