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简答题两份题_第1页
生理学简答题两份题_第2页
生理学简答题两份题_第3页
生理学简答题两份题_第4页
生理学简答题两份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机体的内环境稳态有何生理意义?举例说明机体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内环境的生理意义:内环境稳态是维持细胞正常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破坏,将影响细胞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肾脏:参与酸碱平衡,水平衡,电解质平衡等。肺脏:通过呼吸,维持机体的氧平衡和二氧化碳平衡。血液:运输功能,缓冲功能等。2.举例说明生理功能调节的主要方式及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迅速,精确而短暂。如瞳孔对光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反射。体液调节的特点:缓慢,持久而弥散。如甲状腺激素对代谢的调节,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幅度小,范围小。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解。3.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有哪些方式?各主要转运哪些物质?方式:单纯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经载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单纯扩散转运的物质有:O2、CO2等气体和水分子。经通道易化扩散的物质有:Na+、K+、Ca++等。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分子等。原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Na+泵、钙泵、质子泵等。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有:葡萄糖分子,氨基酸分子等。4.红细胞生成必须哪些原料?当它们不足时,可能对红细胞生成产生哪些影响?红细胞生成的必须原料:蛋白质、铁、叶酸、维生素B12、氨基酸。蛋白质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重要原料,叶酸和维生素B12是红细胞成熟所必须的物质,是合成DBA所需的重要辅酶。缺铁时会引起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时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贫血。5.生理性止血包括哪些主要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有何作用?生理性止血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液凝固三个过程。血小板主要通过发挥以下生理特性来参与生理止血:(1)黏附: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血小板即可黏附内皮下组织。(2)聚集:血小板聚集成团,参与止血栓的形成。(3)释放:血小板受刺激后,将储存在溶酶体内的物质排出,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4)收缩: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使血凝块回缩。(5)吸附:血小板表面可吸附血浆中多种凝血因子,可使局部凝血因子浓度升高,有利于血液凝固和生理性止血。6.举例说明负反馈控制系统的过程及生理意义?动脉血压压力感受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可通过反射抑制心脏和血管的活动,使心脏活动减弱,血管舒张,血压便回降,相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可通过反射加强心脏和血管的活动,血管收缩,血压回升,从而维持血压的相对稳定。生理意义:负反馈控制系统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意义,起纠正、减弱控制信息的作用。7.何谓原发性主动转运?以钠泵为例,论述主动转运的过程及生理意义?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细胞膜上的离子泵利用ATP分解释放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钠泵作用:逆浓度梯度将Na+移出细胞,同时将K+移入细胞。当细胞内出现较多的Na+和膜外出现较多的K+时钠泵活动增强,分解ATP供能,并利用能量将Na+和K+跨膜转运。一般情况下,分解一分子的ATP,可以将3个Na+移出细胞,2和K+移入细胞。生理意义:导致细胞内外Na+和K+分布不均匀,建立起一种势能储备,供细胞的其他耗能过程使用,如继发性主动转运。8.何谓继发性主动转运?以肾上皮细胞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为例,简述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过程?继发性主动转运是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来自另一物质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逆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例子:细胞基底侧膜钠泵工作,Na+被移出细胞,建立起细胞膜两侧内低外高的Na+浓度梯度,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和Na+结合经Na+葡萄糖同向转运体顺Na+的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细胞内的葡萄糖浓度升高,细胞内的葡萄糖顺其浓度梯度经载体进入组织液被吸收,而细胞内的Na+经钠泵移出细胞,维持细胞内Na+的低浓度,使继发性主动转运能继续进行。9.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主要有哪几类?简述“受体-G蛋白-AC途径”和“受体-G蛋白-PLC途径”的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三类:离子通道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联型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受体-G蛋白-AC途径:以cAMP为第二信使。信号分子与膜受体结合→膜中的G蛋白→激活腺苷酸活化酶(AC)→催化胞质中ATP生成cAMP→胞质中的cAMP浓度升高→激活蛋白激酶A→底物蛋白磷酸化→细胞功能改变。受体-G蛋白-PLC途径:以IP3(三磷酸肌醇)和DG(二酰甘油)作为第二信使。信号分子'和膜受体结合→膜中的G蛋白→激活磷脂酶C→水解二磷酸磷脂酰肌醇→IP3和DG→细胞功能改变。10.试述静息电位的现象及产生机制?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细胞内外的K+分布不均衡和安静状态下细胞膜'对K+通透,导致K+外流而形成的K+静息电位。产生机制①钠泵工作,导致细胞K+浓度内高外低,此时,K+必有一个向膜外扩散的驱动力。②细胞膜在安静状态下只对K+通透,细胞膜内的K+顺浓度差外流,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大分子不能随之外流,造成膜两侧内负外正的跨膜电位差,当外流的K+造成的外正内负的电位梯度足以对抗K+因浓度差的外流时,K+的跨膜净移动量等于零,形成静息电位。所以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K+平衡电位。11.试述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开放,Ca++进入轴突末梢→轴突末梢内Ca++浓度升高→启动囊泡内的ACh以量子式的方式释放入接头间隙→ACh扩散至终板膜→ACh与终板膜上的N2型ACh受体结合并使之激活→通道开放→Na+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通过电紧张电位刺激周围肌膜→受刺激的肌膜产生动作电位,并传播至整个肌细胞膜。ACh发生效应的同时,可被终板膜表面的胆碱酯酶迅速分解而失效。1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由什么物质形成?各有何生理作用?血浆晶体渗透压占血浆渗透压的绝大部分,由溶解在血浆中的晶体物质形成,其中80%是Na+和Cl+。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血浆中的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细胞外液中的晶体物质不易通过细胞膜,故细胞晶体渗透压对于维持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细胞的正常体积极为重要。血浆蛋白不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其所形成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中起重要作用。13.试述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心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而心率的变化会影响到每搏输出量,以180次/分为界。当心率在180次/分以下时,心输出量随心率的加快而增加;当心率超过180次/分时,心输出量随心率的加快而减少。而当输出量<40次/分时,心输出量明显减少,而出现临床症状。14.正常心脏内的兴奋传导的途径如何?有何特点和意义?窦房结产生的兴奋通过心房肌传到左右心房,同时沿着心房肌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迅速传到房室交界,再经房室束和左右束支传到浦肯野纤维网,引起心室肌兴奋。特点和意义:兴奋在心房内和心室内传导速度较快,有利于左右心房或左右心室同步兴奋和收缩,产生较大力量,利于实现心脏的泵血功能;兴奋在房室交界处的传导较慢,产生“房--室延搁”现象,避免出现房室收缩重叠,利于心室的充盈和射血。15.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形成条件:①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这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前提条件.②心脏射血,这是动脉血压形成的必要条件.③外周阻力,主要是指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这对减小动脉血压在心动周期中的波动幅度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①心脏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②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③外周阻力,影响舒张压为主.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使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减小.⑤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比值增大,收缩压和舒张压都升高,反之亦然。16.试述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意义。影响因素:心脏射血能力(负相关)、静脉回心血量(正相关)。当心脏射血功能增强时,中心静脉压降低;当静脉回心血量增多时,中心静脉压升高。中心静脉压可作为指导临床输液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中心静脉压偏低或呈下降趋势,常提示输液量不足;如果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并呈进行性升高趋势,则提示输液过快或心脏射血功能不全。17.试述组织液的生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管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如果有效滤过压为正值,表示有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如果有效滤过压为负值,表示有液体被重吸收回毛细血管。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主要有:①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增多。③静脉回流和淋巴结回流:回流受阻,组织液生成增多。④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通透性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18.简述心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主要作用及其主要机制?心交感神经的主要作用为正性作用,包括: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加快,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加强,加速心肌舒张。机制: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与心肌细胞膜上的阝1受体结合→G蛋白-AC-cAMP途径→PKA被激活,蛋白质磷酸化→激动心肌细胞膜上L型钙通道和If通道,主要导致心肌Ca2+内流增强、肌质网钙离子释放增多,细胞内Ca2+浓度升高。19.简述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主要作用及其主要机制?心迷走神经的主要作用为负性作用,包括: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房肌和心室肌收缩减弱。机制: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导致细胞内Ca2+浓度下降,K+外流增加。20.简述胃液有哪些成分?各有何生理作用?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和HCO3-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营造适合蛋白质分解的酸性环境;杀菌;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和和吸收;促进小肠内Ca2+和Fe2+的吸收;促进小肠液、胆汁、胰液的分泌。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后,促进食物中蛋白质的分解。内因子:保护维生素B12免受破坏,并在回肠促进维生素B12吸收。粘液和HCO-:形成机械屏障和碱性屏障,保护胃黏膜免受食物的机械性损伤以及盐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21.试述消化期胃液分泌各期的特点。头期:受情绪和食欲影响较大,分泌量占整个分泌期的30%,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均很高。胃期:分泌量占整个分泌期的60%,酸度高,但胃蛋白酶原含量较头期少。肠期:分泌量占整个分泌期的10%,总酸度和胃蛋白酶原含量均很低。22.正常情况下,胃是否可被自身消化?为什么?不会。原因如下:①胃内存在黏液-碳酸氢盐屏障,可以有效保护胃黏膜免受H+的直接侵蚀,同时也可防止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②细胞保护作用,胃黏膜和肌层中的前列腺素以及表皮生长因子等,可有效地抵抗强酸强碱、酒精和胃蛋白酶等有害因素所致的损伤。23.机体是如何控制胃排空的?胃排空受胃内因素和十二指肠内因素的控制。①胃内促进胃排空的因素:通过神经调节(迷走-迷走反射和壁内神经丛反射)或体液调节(胃泌素)加强胃的运动,升高胃内压,可促进胃排空。②十二指肠内因素:通过神经调节(肠-胃反射)或体液调节(促胰液素、抑胃肽等)抑制胃的运动,延缓胃排空。24.胰液有哪些主要成分?各有何生理意义?HCO3-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蛋白质水解酶脂类水解酶HCO3-: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防止其对肠黏膜的损害,为小肠内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碳水化合物水解酶:胰淀粉酶水解淀粉。蛋白质水解酶:主要有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以酶原形式存在,被激活后,可分解蛋白质。脂类水解酶:包括胰脂肪酶、胆固醇酯水解酶、磷脂酶A2,可分别水解甘油三酯、胆固醇酯和磷脂。25.胆汁中与消化和吸收有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具体有何作用?主要成分:胆盐作用: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的吸收。②促进脂肪的吸收。③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④胆汁在十二指肠可以中和胃酸。⑤通过肠-肝循环而被重吸收的胆盐,可直接刺激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胆汁。⑥胆盐是胆固醇的有效溶剂,可防止胆固醇析出而形成胆固醇结晶结石。26.人体内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何处?其对吸收有哪些有利条件?主要部位:小肠有利条件:①吸收面积大,小肠黏膜有环行皱襞、绒毛、微绒毛等结构。②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毛细淋巴管、平滑肌纤维、神经纤维等结构,有利于吸收。③营养物质在小肠内已被消化成易吸收的形式。④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较长,一般为3-8h。27.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肌肉活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环境温度。28.皮肤的散热方式有哪几种?炎热环境中机体通过哪些途径增加散热量?皮肤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传导散热、对流散热、蒸发散热。炎热环境:蒸发散热29.肾脏的泌尿功能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中有何意义?举例说明。肾脏通过尿的生成和排出,不仅排泄出机体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机体过剩的物质和异物,还对机体的电解质平衡、水平衡、酸碱平衡等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恒定中有重要意义。例:当体内水平衡发生改变时,肾脏的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发生改变,维持了体内体液量和体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30.简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除蛋白质分子外的血浆成分被滤过进入肾小囊腔而形成超滤液。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毛细血管压(正相关)、囊内压(负相关)、血液胶体渗透压(负相关)、肾血浆流量(正相关),主要通过改变滤过平衡点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滤过系数(正相关)31.分析以下两种情况,肾小球滤过的变化及其主要的原因。(1)全身平均动脉压从100mmHg升高至120mmHg时。(2)全身平均动脉压从100mmHg降至40mmHg时。答:肾血流量有自身调节的特点:当全身平均动脉压在一定范围内(80-180mmHg)变动时,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使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保持相对恒定,当全身平均动脉压超出上述范围时,肾血流量将随平均动脉压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改变。①由于其波动在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范围内,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不发生改变,故肾小球滤过率不会发生明显改变。②由于其波动超出了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范围,因此动脉血压降低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减小,肾小球滤过率减少甚至没有滤过,最终导致少尿甚至无尿。32.简述近端小管前半段重吸收Na+、水和葡萄糖的机制。(1)近端小管前半段重吸收Na+的机制为原发性主动转运:上皮细胞基底侧膜的钠泵活动,细胞内的Na+浓度低于小管液的Na+浓度,小管液中的Na+顺浓度梯度经转运蛋白转运入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内的Na+再被基底侧膜的钠泵泵入组织间隙中,最终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2)近端小管前半段重吸收水机制为渗透作用:由于Na+、葡萄糖等物质被重吸收入细胞间隙,细胞间液渗透压升高,小管液渗透压降低,在此渗透压作用下,水进入细胞间隙,最终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3)近端小管前半段重吸收葡萄糖的机制为与Na+主动转运偶联的继发性主动转运:葡萄糖与Na+结合经葡萄糖-Na+同向转运体顺Na+浓度梯度进入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内的葡萄糖再以经载体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间隙,最终进入管周毛细血管而被重吸收。34.试述肾小管H+的分泌过程以及其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作用:近端小管在分泌H+的同时,重吸收NaHCO3,起到排酸保碱的作用,对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35.试分析给一体重2kg的家兔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2ml后尿液成分和尿量的变化,并分析发生变化的机制。尿中'出现葡萄糖,尿量增多。机制:渗透性利尿当给体重2kg的家兔静脉注射25%葡萄糖溶液5ml后,导致家兔血糖浓度升高,远远超过肾糖阈,则葡萄糖不能被完全重吸收部分留在小管液中,使小管液中的溶质浓度升高,妨碍了水和NaCl的重吸收,结果尿中不仅出现葡萄糖,尿量也增多。36.试述髓袢升支粗断对NaCl的重吸收机制及意义?机制:Na+-K+-2Cl同向转运意义: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而对水不通透,其结果是小管液流经此段后渗透压逐渐降低,管外组织液的渗透压则逐渐升高,导致了肾外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并继而引起肾内髓部高渗梯度的形成,为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提供基础。37.试述尿液稀释和浓缩的基本过程。稀释:当体内水过多时,抑制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则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很低。而髓袢升支粗段主动重吸收NaCl而对水不通透,结果小管液流经此段后,渗透压逐渐降低成为低渗。造成尿液的稀释。浓缩:当体内缺水时,血管升压素增多,提高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在管周组织液高渗的作用下,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尿被浓缩,出现高渗尿。38.一成年人一次饮入1000ml清水后,尿量和尿液渗透压有何改变?分析其机制。尿量增多,尿液渗透压降低机制:渗透性利尿(大量饮入清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对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抑制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另外,循环血量增多,可刺激心肺感受器,也抑制血管升压素的释放,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从而使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多,尿液被稀释。)39.眼的折光系统有何光学特性?为视清近物,眼必须进行哪些调节?光学特性:正常成人眼在安静而不进行调节时,它的折光系统后主焦点的位置,恰好是视网膜所在的位置。因此,视远物(>6m)时,不需调节,视近物(<6m)时,必需调节。调节活动:①晶状体的调节,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增强,从而物像前移而成像于视网膜上。②瞳孔的调节,瞳孔缩小,减少入眼的光量,减小球面像差和色像差。③视轴会聚,产生单一视觉,避免复视。40.试述人眼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的组成及功能特征。视杆系统:只有视紫红质一种感光色素。视锥系统:有红、绿、蓝三种感光色素。功能特征:视杆系统对光的敏感性高,分辨能力低,无色觉功能;视锥系统对光的敏感性低,分辨能力高,有色觉功能。41.声波传入内耳有哪几条途径?其中主要是哪条?分析其增压作用机制。声波传入内耳有气传导和骨传导两条途径,正常情况下以气传导中的“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内耳”这条途径为主,因为该传导有增压作用。42.简述经典突触传递的过程。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突触前膜去极化→Ca2+进入突触小体→通过出胞作用将突触小泡内的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提高了突触后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跨突触后膜的离子移动→突触后膜膜电位变化(突触后电位)→数个突触后电位总和后,如使膜去极化达阈电位水平,突触后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如使膜发生超级化则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43.简述外周神经中胆碱能受体的主要类型,分布和效能。胆碱能受体-以ACh为配体的受体。(1)毒蕈碱受体(M受体):分布于大多数负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产生一系列自主神经节后胆碱能纤维兴奋的效应。(2)烟碱受体(N受体):可分为N1和N2两个亚型。N1受体分布于自主神经节后神经元的突触后膜上,效应为自主神经节细胞兴奋。N2受体分布于骨骼肌细胞的终板膜上,被激动后导致骨骼肌收缩。44.简述外周神经中肾上腺素能受体的主要类型、分布和效应。肾上腺素能受体大体分为a受体和阝受体,其中a受体可再分为a1受体和a2受体两个亚型,阝受体可再分为阝1受体、阝2受体、阝3受体三个亚型,其中较重要的为a1受体、阝1受体、阝2受体。下面主要讨论这三种。(1)a1受体:主要分布于多数血管平滑肌、部分内脏平滑肌上,其中较重要的有:皮肤粘膜血管、腹腔内脏血管、消化道括约肌、虹膜辐射状肌(扩瞳),为兴奋性效应(收缩)。(2)阝1受体:主要分布于心肌,产生正性的兴奋性效应(强心)。(3)阝2受体:主要分布于内脏的平滑肌和部分血管(冠状动脉、部分骨骼肌血管等)的平滑肌,被激动后产生的主要是抑制性效应(平滑肌舒张),其中较重要的有:支气管平滑肌舒张、心脏血管舒张、胃肠平滑肌舒张、膀胱逼尿肌舒张。45.突触后抑制如何产生?有何特点?突触后抑制的产生机制是由于抑制性神经元的参与(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上发生超级化的IPSP,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下降。特点:突触后抑制是一种超级化抑制,其具有中枢突触传导的一些特点,如中枢延搁,可总和,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46.简述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及产生原理。脊休克的主要表现可分为躯体运动功能方面和内脏功能方面,躯体运动功能方面的表现主要有骨骼肌肌紧张降低,腱反射减弱。内脏功能方面的表现有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但这些功能障碍都是暂时的,过一段时间后,一些反射可逐渐恢复。原理:一些反射的基本中枢位于脊髓,只要脊髓即可完成,故称为脊髓反射。正常时,脊髓反射在高位中枢的控制下进行活动,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的控制后,一段时间内脊髓的反射能力暂时丧失而出现脊休克的现象。过一段时间后,脊髓的反射能力逐渐恢复,脊髓反射也逐渐出现。47.简述交感神经系统和负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及功能特点。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从对心脏、血管、支气管、胃肠运动、消化液分泌、膀胱、瞳孔、汗腺、内分泌腺等方面的对比。功能特点:(1)紧张性支配,平时自主神经对其所支配的效应器官有一定的持续影响。(2)双重支配,全身大部分内脏器官均受交感和负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两者作用相互拮抗。(3)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4)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的意义,交感神经系统是一个应急系统,负交感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等。48.简述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点。自主神经系统是指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结构特点:(1)自主神经系统由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组成。(2)交感神经起自脊髓胸腰段灰质的侧角,而副交感神经的起源比较分散。(3)交感神经在全身分布广泛,几乎所有的内脏器官都受它支配,而副交感神经的分布较局限。49.比较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不同,两者各有何生理意义?非条件反射先天遗传,生来就有,有固定的反射弧,数量有限,所需的神经结构为大脑皮层以下中枢,神经活动级别为初级;条件反射为后天通过学习或训练形成,反射弧可变、可消退,反射形式多样而易变,数量无限,所需的神经结构一般为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级别为高级。生理意义:非条件反射:使人和动物能够初步适应环境,对个体生存和种系生存有重要意义。条件反射:人体学习的一种形式,可以提高人体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作为前馈控制中的一种形式,条件反射使人类的活动具有预见性。50.激素作用有哪些一般特性?(1)特异作用,激素选择性地作用于相应的靶细胞。(2)信使作用,激素是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使,是第一信使。(3)高效作用,激素虽小,但有极大的生理效应。(4)相互作用,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有协同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拮抗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允许作用(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氨)。52.简述输血原则,为什么输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输血原则:(1)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对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反复输血的人,还必须Rh血型相合。(2)输血前必须进行交叉配血实验。(3)条件允许时,进行成分输血。(4)输血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受血者。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的目的是确保输血安全。53.试述颈总动脉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过程、特点及生理意义?反射过程:动脉血压突然升高→血管扩张刺激颈总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传入神经(窦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延髓→传出神经(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交感缩血管神经)→导致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舒张、阻力下降,动脉血压回降。反之,当动脉血管突然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迷走紧张降低,交感紧张增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收缩,动脉血压回升。特点:为负反馈调节,且具有双向调节的特点;当动脉血压在平均动脉压水平上下波动时最敏感,纠正能力最强。生理意义:在动脉血压突然发生变动时,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使之不会发生过分的波动,以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54.试述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的作用并比较两者的特点。共同点:强心,增加心输出量,升高血压。不同点:(1)肾上腺素:可与a受体和阝受体结合,导致①对心脏,与心肌细胞膜上的阝1受体结合,产生正性变时、变力作用,心输出量增加。②对外周血管,与血管平滑肌a、阝2受体结合,部分血管收缩而部分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不大。(2)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与a受体结合,也可与阝1受体结合,但与血管平滑肌上阝2结合能力较弱,导致下列效应:①外周血管收缩,增大外周阻力,动脉血压升高。②加强心脏活动,由于血压升高又可以使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加强,其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所以心率减慢。55.胸膜腔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胸膜腔受到两种力的作用,一是使肺泡扩张的肺内压,二是使肺回缩的肺回缩压,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在吸气末和呼气末,大气压=肺内压,若以大气压为0,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压。在正常情况下,肺始终处于扩张状态而总具有肺回缩压。因此在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总是保持负值。意义:胸膜腔内压对维持肺的扩张状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意义,也有利于腔静脉和胸导管的扩张,促进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56.肺表面活性物质有何作用和生理意义?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减小肺泡的回缩力。意义: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型;减少肺组织液的形成,防止肺水肿;降低吸气阻力,减少肺泡做功。57.气道阻力与气道半径有何关系?影响气道管径的因素有哪些?气道阻力与气道半径的四次方成反比。影响因素:①跨壁压。②肺实质对气道壁的牵引。③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④化学因素的影响。58.试述气体交换的原理及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原理:气体交换的方式是扩散,气体交换的动力是两个区域的气压差。影响肺换气的因素:①呼吸膜的厚度(负相关);②呼吸膜的面积(正相关);③通气/血流比值,正常值是0.84,比值大于0.84时,意味着肺泡无效腔增大,比值小于0.84时,意味着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无论比值增大或缩小,都会妨碍肺换气。59.O2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O2与Hb结合有何特点?O2在血液中的运输有物理溶解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主要以化学结合方式为主。化学结合形式就是O2与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特点:反应快,可逆,不需酶的催化,受PO2的影响;Hb与O2的结合是氧合而非氧化,是一种较疏松的结合;一分子的Hb可结合四分子的O2;由于Hb的四个亚基在与O2结合时具有协同效应,因此氧解离曲线呈S形。60.CO2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CO2在血液中运输有物理溶液和化学结合两种方式,其中以化学结合方式为主。化学结合又分为碳酸氢盐和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61.试述吸入气CO2浓度升高时,对呼吸有何影响?在一定的范围内,吸入气CO2升高,肺泡气PCO2随之升高,动脉血PCO2也升高,因而呼吸运动将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但当CO2过多时,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呼吸中枢活动的抑制,对呼吸有抑制和麻醉效应。CO2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来实现的:(1)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动脉血PCO2升高,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传入延髓等中枢部位,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2)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途径,血液中的CO2能迅速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碳酸酐酶作用下,CO2与水结合生成H2CO3,解离出H+,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加强。两条作用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在CO2引起的通气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但当动脉血PCO2突然增高时,外周化学感受器在引起呼吸反应中可起重要作用。62.试述血H+升高时,对呼吸有何影响?血中H+升高时,呼吸运动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H+对呼吸的调节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当动脉血液H+浓度升高时,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传入延髓等中枢部位,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而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比外周化学感受器高,但由于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较慢,限制了其对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因此,血液中的H+,主要是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途径来实现。63.试述机体处于低O2状态时,对呼吸有何影响,分析其作用途径。不同程度的低O2对呼吸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轻度低O2对呼吸的影响很小,中度低O2可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加快,而重度低O2则引起呼吸抑制。低O2对呼吸运动的刺激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动脉血中的PO2降低,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冲动传入延髓等中枢部位,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而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性的。当中度低氧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对呼吸中枢的兴奋作用可对抗低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表现出呼吸加深加快。但再重度低氧时,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效应不足以抵消低氧的直接抑制作用,从而发生呼吸抑制。1.简述激素的作用方式并举例?(简答题)1.答:激素作用方式主要有三种:⑴远距分泌:激素释放后进入血液经血液运输到远距离的靶细胞发挥作用,如甲状腺素.⑵旁分泌:激素释放后经局部组织液扩散作用于邻近靶细胞,如生长抑制素等.⑶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合成的激素经轴浆运输发挥作用,如催产素等⑷自分泌:激素分泌后在局部扩散又返回作用于该内分泌细胞而发挥反馈作用.2.简述激素的分类并举例?(简答题)2.答:按激素的化学成分分几类含氮类:又分为肽类(如下丘脑调节肽),蛋白质类(如胰岛素),胺类(如肾上腺素)类固醇类:如醛固酮,性激素等脂肪类:如前列腺素3.简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简答题)3.答:(1)信息传递作用:激素是细胞与细胞间传递信息的信使,为第一信使.(2)相对特异性:各激素都选择性地作用于相应靶细胞,其特异性是相对的.(3)高效能放大作用:激素量虽然微小,但效能却很大,可使生理效应放大几百倍.(4)相互作用:激素间相互影响,有协同作用(如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均能升血糖),拮抗作用(如胰岛素可降低血糖,与胰高血糖素作用相反),允许作用(如糖皮质激素对儿茶酚胺).4.试述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论述题)4.答:含氮类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含氮类激素作为第一信使,先与靶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结合→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使ATP转变为cAMP(第二信使)→激活细胞浆内的蛋白激酶→催化磷酸化酶→调节细胞内固有的功能活动。除cAMP外,还有cGMP、IP3、DG及Ca2+等均可作为第二信使。另外,G蛋白在激素跨膜信息传递过程中,亦起着重要作用。5.试述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论述题)5.答: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分子小,呈脂溶性,能透过靶细胞膜与胞浆中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使受体蛋白发生变构,进而转至核内再与核受体结合,从而启动DNA转录,促进mRNA的形成→透出核膜进入胞浆,诱导合成某种蛋白质,通过蛋白质(酶类)实现激素的生理效应。6.试述生长素的主要生理作用。(论述题)6.答:1.促进生长:主要促进骨、软骨、肌肉以及其他组织细胞分裂增殖和蛋白质合成,从而加速骨骼和肌肉的生长发育。人幼年时缺乏GH,则患侏儒症;GH过多则患巨人症;成年后GH过多,可患肢端肥大症。2.调节代谢::①促进蛋白质合成;②加速脂肪分解;③抑制糖的利用,升高血糖;④促进无机盐代谢,增强钠、钾、钙、磷、硫等的摄取及利用。9.糖皮质激素有哪些生理作用?(论述题)9.答:(1)调节物质代谢:①糖代谢:促进糖异生,抑制糖的利用,升高血糖;②蛋白质代谢:促进肝内蛋白质合成,促进肝外蛋白质分解;③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分解,但糖皮质激素分泌过多可引起躯体脂肪的异常分布,呈现特殊的“水牛背”和“满月脸”现象。(2)调节水盐代谢:促进肾脏保钠排钾;增加滤过率及排水。(3)对血细胞的影响:使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增多,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4)对心血管系统影响:对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有允许作用。(5)参与应激反应:应激时能提高机体的抗伤害能力。(6)抗炎、抗过敏、抗中毒和抗休克。51.试述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骨的生长。(2)调节新陈代谢,包括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①增强能量代谢,增加机体组织的耗氧量和产热量;②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糖的吸收和利用,增加糖原的分解,促进脂肪分解,脂肪氧化,促进胆固醇的合成或分解,生理剂量时促进蛋白质合成,分泌过多时促进蛋白质分解。(3)影响器官系统功能。①对心血管系统,心率增快,心肌收缩力增强。②对神经系统,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③对消化系统:促进肠蠕动,增加食欲。简述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全面促进物质的合成代谢:(1)糖代谢: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2)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动员和分解;(3)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并抑制蛋白质分解。调节:(1)营养成分的调节,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2)激素的调节,生长激素、胃肠激素、皮质醇激素等促进胰岛素分泌,生长抑素等抑制胰岛素分泌;(3)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分泌。正常情况下,血中甲状腺激素的水平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1)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系统。下丘脑分泌TRH促进腺垂体分泌TSH,TSH可刺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分泌,而血中游离的甲状腺激素对TSH的分泌有负反馈的调节作用;(2)自身调节。甲状腺根据血碘水平,通过自身调节改变摄入碘与合成甲状腺激素的能力;(3)甲状腺功能的神经与免疫调节。甲状腺受交感神经和负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促进甲状腺的分泌。免疫调节如B淋巴细胞可合成TSH受体抗体,表现为类似TSH阻断或激活的反应。食物中长期缺碘时,甲状腺为什么会发生肿大?TSH可促进甲状腺滤泡细胞增长,滤泡增加,腺体增大。食物中长期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对TSH的负反馈调节减弱,TSH分泌量增加,导致腺体增生,造成甲状腺肿大。简述胰岛素的主要生理作用及分泌的调节。全面促进物质的合成代谢:(1)糖代谢: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同时促进糖原的合成和储存,抑制糖异生,降低血糖;(2)脂肪代谢:促进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动员和分解;(3)蛋白质代谢:促进蛋白质合成,并抑制蛋白质分解。调节:(1)营养成分的调节,血糖升高时,胰岛素分泌降低血糖;(2)激素的调节,生长激素、胃肠激素、皮质醇激素等促进胰岛素分泌,生长抑素等抑制胰岛素分泌;(3)神经调节,迷走神经促进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抑制胰岛素分泌。5.试述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5.答:特异投射系统指由丘脑感觉接替核、联络核投向大脑皮层特定区域(第四层)的感觉传导系。主要特点:点对点投射。功能: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神经冲动。6.试述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6.答:非特异投射系统指由丘脑髓板内核群投向大脑皮层各层广泛区域的感觉传导系。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主要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用(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主要特点:弥散投射(非点对点)。功能:维持与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7.试述主要体表感觉区的所在部位及其感觉投射规律。7.答:体表感觉主要投射至中央后回即第一感觉区。投射规律:①交叉性投射但头面部为双侧性投射;②倒置安排下肢代表在顶部而头面代表区在底部,但头面区的局部安排是正立的;③投射区域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成正变,即感觉精细的代表区较大。8.试述牵张反射的概念、类型及其意义。8.答: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牵拉时产生的反射性收缩,称为牵张反射。分两型:①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如膝反射,临床上常用测定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②肌紧张缓慢持续牵拉肌腱引起的牵张反射,是姿势反射的基础。12.试述下丘脑的功能。12.答:下丘脑为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①调节体温含体温调节中枢(PO/AH)和温度R;②调节摄食行为含摄食中枢(外侧区)和饱中枢(腹内侧核);③调节水平衡有控制摄水的中枢(外侧区)和控制排水(渗透压R,ADH)的结构;④调节腺垂体分泌有觉察细胞并能分泌下丘脑调节肽;⑤影响情绪反应参与情绪反应(防御反应区等);⑥控制生物节律。M受体激活的效应包括什么?M受体激活的效应包括心脏活动抑制,支气管平滑肌、胃肠平滑肌、膀胱逼尿肌、虹膜环行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和骨骼肌血管舒张等。糖尿病血钾为什么会升高?为什么会出现肌无力?肾衰竭导致钾代谢异常,钾排出下降。同时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容易导致高酮酸血症,酸碱失衡,细胞内外氢离子交换可导致细胞内钾离子释放至细胞外。血钾浓度升高。细胞外血钾升高,骨骼肌的静息电位减小,肌肉不易被兴奋,形成去极化阻滞,出现肌肉软弱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迟缓性麻木等症状7.简述心肌收缩的特点。答:⑴同步收缩(全或无式收缩)同步收缩效果好,力量大,有利于心脏射血。⑵不发生强直收缩心肌一次兴奋后,其有效不应期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始终保持有序的节律性活动。⑶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Ca2+是兴奋收缩偶联的媒介。但心肌细胞的肌浆网终末池很不发达,容积较小,Ca2+贮量比骨骼肌的少。因此,心肌兴奋收缩偶联,还需由细胞外液的Ca2+通过肌膜和横管膜内流来补充。因此,心肌细胞的收缩对细胞外液的Ca2+有明显的依赖性。9.简述生理性止血的过程。答: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3.简述小脑的功能。答:⑴维持身体平衡:维持身体平衡主要是原小脑的功能,因为绒球小结叶与前庭核有着密切联系。小脑调节躯体各部分肌肉的紧张性,从而保持身体平衡。⑵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主要是旧小脑,尤其是小脑前叶的功能,它接受来自肌肉、关节本体感受器的传入冲动。传出冲动分别通过延髓肉状结构和前庭核,转而调节脊髓γ运动神经元,从而达到调节肌紧张的作用。人类小脑前叶对肌紧张的加强作用占优势。⑶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是新小脑的主要功能。肾上腺素α型受体阻断剂是:酚妥拉明肾上腺素β型受体阻断剂是:普萘洛尔心肌缺血时牵涉痛部位主要在:左上肢尺侧胆结石时牵涉痛部位主要在:右肩阑尾炎时牵涉痛部位主要在:上腹部肾结石时牵涉痛部位主要在:腹股沟Ca2+通道的阻断剂是:维拉帕米K+通道的阻断剂是:四乙铵Na+通道的阻断剂是:河鲀毒素消化中枢位于:延髓饮水中枢位于:下丘脑呼吸调整中枢位于:脑桥生长素的作用?(1)促进生长:促进骨,软骨,肌肉以及其他组织的细胞增值和蛋白质的合成,促进骨骼肌和肌肉的生长发育。(2)调节物质代谢: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促进脂肪的分解,抑制糖的利用,升高血糖,促进无机盐代谢。生理学学习指导简答题答案1、生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可从几个水平研究?答案:研究方法:研究水平: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调节?答案:(1)神经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大类。在人体机能活动中,神经调节起主导作用。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精确、短暂。(2)体液调节:是指体内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通过体液途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体液调节相对缓慢、持久而弥散。(3)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自身调节的幅度和范围都较小。相互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相互配合,可使生理功能活动更趋完善。反应、反射和反馈有何区别?答案:(1)反应:由刺激引起机体内部代谢过程及外部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反馈:由受控部分将信息反馈到控制部分的过程。5、何谓内环境和稳态,有何重要生理意义?答案:人体细胞大都不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而是浸浴在细胞外液(血液、淋巴、组织液)之中。因此,细胞外液成为细胞生存的体内环境,称为机体的内环境。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需要内环境理化因素的相对恒定,使其经常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种状态称为稳态或自稳态。意义:机体的内环境及其稳态在保证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理意义。6、简述细胞膜物质转运方式有哪些?答案:被动转运、主动转运、胞吞和胞吐。7、何谓静息电位?形成的机制如何?答案: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静息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产生与细胞膜两侧的离子分部不同,以及不同状态下细胞膜对各种离子通透性的差异有关。安静时,在膜对K+有通透性条件下,细胞内K+顺浓度差向膜外移动,使膜外正内负电位达到K+平衡电位。8、何谓是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答案:动作电位是细胞受刺激时细胞膜产生的一次可逆的、并且是可传导的电位变化。产生的机制为: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的上升支是由快速大量Na+内流形成的,其峰值接近Na+平衡电位,锋电位的下降支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它们主要是K+外流形成的,正后电位时还有Na泵的作用9、试述Na+-K+泵的作用及生理意义。答案:本质:钠泵每分解一分子ATP可将3个Na+移出胞外,同时将2个k+移入胞内。作用:将细胞内多余的Na+移出膜外和将细胞外的K+移入膜内,形成和维持膜内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平衡离子分布。生理意义: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内高K+为胞质内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维持胞内渗透压和细胞容积;③建立Na+的跨膜浓度梯度,为继发性主动转运的物质提供势能储备;④由钠泵活动的跨膜离子浓度梯度也是细胞发生电活动的前提条件;⑤钠泵活动是生电性的,可直接影响膜电位,使膜内电位的负值增大。10、何谓局部兴奋?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它与动作电位有何不同?答案:阈下刺激虽不能触发动作电位,但是它能导致少量的钠离子内流,从而产生较小的去极化变化,但幅度达不到阈电位,而且只限于受刺激的局部。这种产生于膜局部,较小的激化反应称为局部兴奋。特点:(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播中有一定意义。(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不同:①局部电流是等级性的,局部电流可以总和时间和空间,动作电位则不能;②局部电位不能传导,只能电紧张性扩布,影响范围较小,而动作电位是能传导并在传导时不衰减;③局部电位没有不应期,而动作电位则有不应期11、细胞兴奋后其兴奋性发生哪些变化?答案:细胞在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将出现一系列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低常期。12、神经纤维某点发生兴奋后,其兴奋是如何传导的?13、什么是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试述其过程。答案:把肌细胞的电兴奋与肌细胞的机械收缩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并非是肌丝本身的缩短,而是由于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滑行的结果。过程: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一)肌细胞膜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二)三联体把横管的电变化转化为终末池释放Ca2+触发肌丝滑行(三)肌质网对Ca2+的回摄14、.什么是前负荷和后负荷?它们对肌肉收缩各有何影响?答案:肌肉在收缩之前所遇到的负荷称为前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之前具有一定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与收缩前肌肉的初长度成正比,超过某一限度,则又呈反变关系。后负荷是指肌肉开始收缩之后所遇到的负荷或阻力。当肌肉在有后负荷的条件下进行收缩时,肌肉先产生张力增加,然后再出现肌肉的缩短。在一定范围内,后负荷越大,产生的张力就越大,且肌肉开始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变越慢(等张收缩),且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肌肉产生的张力达到它的最大限度,此时肌肉完全不缩短,缩短速度等于零(等长收缩)。肌肉收缩时的初速度与后负荷呈反变关系。15、简述血液的生理功能。答案:血液的功能:①运输功能②免疫和防御功能③维持内环境稳态16、简述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答案:血浆渗透压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晶体渗透压,主要由NaCl形成;另一部分是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其生理意义: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维持血浆和组织间的水平衡17、简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答案: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的总称。用盐析法可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三类。血浆蛋白的功能:(一)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二)运输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及代谢废物等低分子物质;(三)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性止血功能;(四)抵抗病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的防御功能;(五)营养功能。18、试述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答案: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防御异物的侵入,如各种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1)中性粒细胞:能以变形运动穿出毛细血管,聚集于细菌侵入部位和受损组织部位而大量吞噬细菌和消除损伤死亡的各种组织细胞。(2)嗜碱性粒细胞:在致敏物质作用于机体而产生抗原抗体反应复合物的作用下,释放组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等物质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3)嗜酸性粒细胞具有如下作用:①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速发性过敏反应中的作用;②参与对蠕虫的免疫作用。(4)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是:①吞噬并消灭致病的微生物;②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免疫功能;③能识别杀伤肿瘤细胞;④能识别和清除变性的血浆蛋白、脂类等大分子物质,清除衰老的细胞碎片。(5)淋巴细胞的功能是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即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系统的形成和发挥作用。19、血小板在生理性凝血过程中起何作用?答案: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除了它能替补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和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出血不易或微小损伤及时止血外,还靠以下几方面协助止血:(一)血小板粘着、聚集于血管破损处,通过解体释放ADP、5-羟色胺等物质,收缩血管,减缓血流;(二)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松软的止血栓,堵住破口;(三)血小板释放PF3,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形成凝血块,进一步塞紧破口;(四)血小板中的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更严密有力地堵住破口而止血20、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答案:其基本过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因子Ⅱ转变为凝血酶;③因子Ⅰ转变为纤维蛋白21、血凝过程分为哪两条途径?二者主要区别何在?答案:凝血过程分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二者主要区别有:(一)启动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是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是因子Ⅲ启动;(二)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三)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数量多,且全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的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损伤释放的因子Ⅲ参与。22、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答案:简答(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可将血液分为四种ABO血型:A型、B型、AB型、O型。)具体: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的特异抗原类型。在ABO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有两种抗原:A凝集原和B凝集原。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不同,将血型分为四型:红细胞膜上仅有A凝集原者为A型;仅有B凝集原者为B型;两者均有者为AB型;两者均无者为O型。ABO血型系统中有“天然抗体”,即出生半年后,血浆中出现抗体,对抗自己所没有的抗原。A型血的血浆中有抗B抗体;B型含抗A抗体;AB型不含抗体;而O型则含有两种抗体。23、简述输血的原则。答案:简答(输血原则:输血最好采用同型输血。即使在ABO系统血型相同的人之间进行输血,输血前也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具体: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首先必须鉴定血型,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对于在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与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即使血型相同,在输血前还应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中主侧和次侧均不凝集的,适合输血;主侧不凝集而次侧凝集的,也不主张输血,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能进行少量输血,输血速度也不宜太快,并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受血者的情况,如发生输血反应,必须立即停止输注。24、简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答案:(1)去极化过程:动作电位0期,膜内电位由静息状态下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构成动作电位的升支。Na+内流(2)复极化过程:①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下降到0mV左右,0期和1期的膜电位变化速度都很快,形成锋电位。K+外流②2期(平台期):膜内电位下降速度大为减慢,基本上停滞于0mV左右,膜两侧呈等电位状态。K+外流、Ca2+内流③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内电位由0mV左右较快地下降到-90mV。K+外流(3)静息期:4期,是指膜复极完毕,膜电位恢复后的时期。Na+、Ca2+外流、K+内流。25、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有何特征?简述窦房结自律性的发生机制。26、试述正常心脏内兴奋的传导途径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答案:传导途径:正常心脏兴奋由窦房结产生后,一方面经过心房肌传导到左右心房,另一方面是经过某些部位的心房肌构成的“优势传导通路”传导,即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蒲肯野纤维→心室肌。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有(1)解剖因素:心肌细胞的直径是决定传导性的主要解剖因素,直径小的细胞电阻大,传导速度慢;反之,则传导速度快。(2)生理因素:①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0期去极速度愈快、幅度愈大,局部电流形成速度快、局部电流大,电流扩布的距离也愈大,兴奋传导快。②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邻近部位阈电位水平下移,静息电位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变小,从静息电位到达阈电位的时间缩短,邻近部位易发生兴奋,则兴奋传导快;阈电位水平上移,则兴奋传导慢27、什么是前期收缩?为什么在前期收缩后会出现代偿间歇?答案:如果在心室有效不应期之后,下一次窦房结兴奋到达之前,心室受到一次外来刺激,则可提前产生一次兴奋和收缩,称为期前收缩。由于期前收缩也有它自己的有效不应期。因此,在紧接期前收缩之后的一次兴奋传到心室时,常常正好落于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内,结果不能使心室应激兴奋与收缩,出现一次“脱失”。这样,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28、何谓心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的活动是怎样的?心律加快时,对心动周期有何影响?答案: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正常成年人心率约为75次/分,因此每个心动周期为0.8秒.当心房收缩时,心室是处于舒张状态.在心房进入舒张期后,心室即进入收缩,称为心室收缩期.随后即进入心室舒张期.在心室舒张期前一段时间,心房已处于舒张状态,故心房与心室有一段共同舒张的时间称为全心舒张期.心动周期时间的长短随心率的快慢而缩短或延长.当心事加快时,心动周期持续时间缩短,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相应缩短,但舒张期缩短的比例较大.因此,心率增快时,心肌工作的时间相对延长,休息时间缩短,这对不停地搏动的心脏和心室的充盈是不利的。29、心房收缩对心脏射血起什么作用?答案:心房收缩挤入心室的血量约占心室充盈量的1/4,因此,心房收缩对心室充盈起辅助作用。此外,心室舒张末期一定的充盈量,并使心室肌增加一定的初长度,使肌肉收缩力量加大,从而提高心室泵血功能。如果心房收缩乏力,将会导致静脉内血液蓄积,压力升高,不利于静脉回流,也可间接影响射血。由此可见,心房起初级泵作用,对心脏射血和静脉回流都有积极意义30、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是怎样产生的?各有何特点?有何意义?答案:第一心音发生于心缩初期,标志心室收缩开始,是由于心室肌收缩,房室瓣突然关闭及随后射血入动脉等引起的振动而形成。第二心音发生于心舒期开始,由于动脉瓣迅速关闭,血流冲击大动脉根部及心室内壁振动而形成。31、简述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肌收缩力、静脉回心血量(前负荷)、动脉压(后负荷)和心率32、试述动脉血压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答案:形成:①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②心脏射血和循环系统的外周阻力;③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影响因素:①心脏搏出量:收缩期动脉血压变化明显,收缩压的高低反映搏出量的多少②心率:心率增快时,脉压减小。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增强时,脉压增大。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④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动脉硬化,作用减弱,脉压增大。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循环血量减少,血管容量不变,脉压下降。33、微循环有哪些结构组成?有那几条路?各有何生理功能?答案:.微循环是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构成: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支和微静脉。它的血流通路有:①直捷通路,其作用是使一部分血液迅速通过微循环经静脉回流心脏。②迂回通路,是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③动-静脉短路,对体温调节有一定作用34、微循环是如何进行调节的?35、简述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答案: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有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肌收缩力量;③体位改变;④骨骼肌的挤压作用;⑤呼吸运动。36、试述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答:组织液是血浆滤过毛细血管壁形成的。其生成量主要取决于有效滤过压影响因素:①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压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②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EFP升高,组织液生成增多;③淋巴回流:淋巴回流减小,组织液生成增多;④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组织液的生成增多37、试述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及其机制。答案:(1)心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的轴突组成心脏神经丛。轴突末梢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β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加快,房室交界兴奋传导加快,心房和心室收缩力量加强。这些作用分别叫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力作用。(2)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乙酰胆碱,与M受体结合,导致心律减慢。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以上作用分别称为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38、试述人体动脉血压是如何保持稳定的?答案:动脉血压的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②心脏的收缩做功;⑧外周阻力;④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在相对封闭的心血管系统内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形成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这是血压形成的前提。心脏的收缩做功是形成血压的能量来源。心脏收缩所释放的能量,其中一小部分赋予血液动能以推动血液流动.而绝大部分转变为加于大动脉(弹性贮器血管)壁上的压强能。由于存在外周阻力,心脏一次射出的血量在心椎期仅约1/3流向外周,其余约2/3暂时储存于弹性贮器血管内。此时加在弹性贮器血管壁上的压强升高,血管壁扩张。血管壁的扩张变形一方面缓冲血压的升高,另一方面将这部分能量转变为势能贮存起来。在心舒期,心脏停止射血,扩张变形的弹性贮器血管壁依其弹性回缩力回位,储存于血管壁的势能释放出来,以维持心舒期的动脉血压,并推动血液继续流向外周。人体动脉血压的稳定,主要通过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实现。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人,使心交感、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降低,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升高,结果引起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当动脉血压降低时,则发生相反的效应。压力感受性反射主要对快速血压波动起调节作用。对血压的长期稳定的调节,肾脏和体液控制十分重要。当细胞外液量增多时,血量也增多,血量和循环系统容量之间相对关系发生改变,使动脉血压升高;而当动脉血压升高时,能直接导致肾排水和排Na+增加,将过多的体液排出体外,从而使血压恢复到正常水平。细胞外液量减少时,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在体液控制中,血管升压素和肾索-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有重要作用。前者通过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对水的重吸收,导致细胞外液量增加。当血量增加时,血管升压素释放减少,使肾排水增加。后者通过醛固酮使肾小管对Na+的重吸收增加,使细胞外液量和体内Na+量增加,血压升高。当血量增加时,醛固酮释放减少,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肾排水也增加。

39、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心血管作用有何异同?答案:肾上腺素能与α、β1和β2受体结合,特别是对β受体的作用远远大于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对心脏兴奋β1受体可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多。对外周血管的作用,表现在小剂量肾上腺素作用于骨骼肌、肝脏、冠状血管β2受体,使血管舒张(常以此效应为主)。作用于皮肤及内脏血管α受体,使血管收缩。肾上腺素收缩、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总外周阻力增加不明显。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α受体,对β受体作用小,故对体内大多数血管有明显收缩作用,使外周阻力增高,血压升高。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有兴奋作用,但作用弱,通常还表现心率变慢,这是由于血压升高激发压力感受器反射而致。40、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如何参与机体心血管活动调节?答案:肾素是肾近球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酶。它可将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生成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I在血浆和组织中,尤其是经过肺循环时.可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具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并能促进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和分泌醛固酮。血管紧张素Ⅱ可在血管紧张素酶A的作用下生成血管紧张素Ⅲ。血管紧张素Ⅲ具有较弱的缩血管和较强的刺激醛固酮合成与释放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对心血管活动的主要作用是:①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大:静脉收缩,回心血量增加。两者共同的作用是使动脉血压升高。②促进醛固酮合成与释放,通过醛固酮的作用,促使肾远端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有保Na+保水作用,使循环血容量增加,血压升高。③作用于交感神经末梢,促使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强交感神经的心血管效应。④作用于脑的某些部位,使交感缩血管紧张活性加强,从而使外周阻力增大,血压升高。⑤还可作用于第三脑室周围器官,使血管升压素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量增加,并引起觅水和饮水行为。

41、简述冠状循环有何特点?其血流量是如何进行调节的?答案:冠脉循环的特点有:(1)冠脉血流丰富,流速快,血液量大。(2)冠脉血流随心肌节律性舒缩呈现相应波动,冠脉血液量主要取决于主动脉舒张压的高低和心舒期的长短。冠脉血流量的调节:①心肌本身的代谢水平,最为重要。②神经调节,作用较次要。③体液调节,激素对冠脉血流量也有调节作用42、简述脑循环的特点和脑流量的调节。答案:脑循环的特点:脑位于颅腔内,使脑血管的舒缩受到限制,血流量变化较小。脑毛细血管和神经元之间隔有胶质细胞,起血-脑屏障作用;脑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脑的动、静脉之间的压力差和脑血管的血流阻力。颈动脉压升高时,脑血流量增加,颈动脉压降低时,则反之。然而平均动脉压在60~140mmHg范围内变动时,通过自身调节使脑血流量保持恒定。血液中CO2分压升高,通过H+中介,使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交感缩血管纤维和副交感舒血管纤维虽有作用,但作用很弱。43、胸内负压是如何形成的?有何生理意义?答案:胸膜腔内的压力称为胸膜腔内压。胸膜腔内压的形成与肺和胸廓的自然容积有关。从胎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开始,肺即被牵引而始终处于扩张状态。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压)生理意义:①有利于肺保持扩张状态;②有利于静脉和淋巴的回流。44、何谓肺换气?影响肺换气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答案: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一)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二)气体的分压差(三)气体分子量和溶解度(四)通气/血流比值45、简述为何深而慢的呼吸气体交换效率高于浅而快的呼吸。46、为什么通气/血流比值增大或减小都会使肺换气效率降低?答案:(1)如果VA/Q上升,就意味着通气过剩,血流相对不足,部分肺泡气体未能与血液气体充分交换;(2)如果VA/Q下降,意味着通气不足,血流相对过多,气体不能得到充分更新,使换气效率下降。47、试述氧离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答案;(1)氧解离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相当于PO2在60~100mmHg之间时Hb氧饱和度,这段时间PO2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它是反映Hb与O2结合的部分;(2)氧解离曲线中段:这段曲线较陡,相当于PO2在40~60mmHg之间Hb氧饱和度,是反映HbO2释放O2的部分;(3)氧解离曲线下段:曲线最陡,相当于PO2在15~40mmHg之间时Hb氧饱和度,该段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48、切断家兔(颈部)双侧的迷走神经,呼吸运动有何变化,为什么?答案: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动物的呼吸将变得深而慢,这是因为失去了肺扩张反射对吸气过程的抑制所致。肺扩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细支气管的平滑肌中,属于牵张感受器。当吸气时肺扩张牵拉呼吸道,使之也受牵拉而兴奋,冲动经迷走神经粗纤维传入延髓。在延髓内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为呼气。这样便加速了吸气和呼气的交替,使呼吸频率增加。所以,当切断迷走神经后,该反射消失,动物呼吸将出现吸气时间延长,幅度增大,变为深而慢的呼吸。49、吸入气CO2浓度轻度增加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并说明作用机制。答案:动脉血PCO2升高(在一定范围内轻度增加,一般低于7%),可以加强对呼吸的刺激作用,但超过一定限度则有压抑和麻醉效应。CO2刺激呼吸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血液中的CO2可以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转变提高脑脊液H+的浓度),兴奋呼吸中枢;二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使呼吸加深、加快。这两种途径中,中枢化学感受器起主要作用50、轻、中度缺O2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并分析其机制。51、胸膜腔内负压与肺通气关系如何?答案:胸膜腔内负压是由于肺弹性回缩所致,胸膜腔是一封闭腔隙,由于胸膜腔内压低于大气压,肺不会因弹性回缩而塌陷,所以肺通气能正常进行。气胸时,因肺弹性回缩塌陷,肺通气就不能正常进行。胸膜腔内负压使肺处于扩张状态52、为什么临床上易出现缺氧而不易发生二氧化碳潴留?53、试述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成分、来源、生理作用及临床意义。答案: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由肺泡II型细胞产生,为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是降低肺泡液—气界面的表面张力,减小肺泡回缩力。生理意义:①有助于维持肺泡的稳定性;②减少肺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③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54、试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答案:主要有以下指标:(1)肺活量;(2)用力呼气量;(3)最大通气量;(4)通气贮量百分比。55、何为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答案: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的平滑肌运动将食物磨碎,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并将食物不断的向消化道远端推送的过程。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过程。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一般肌肉组织的共同特性,如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但也有着其自身的特殊性:①兴奋性低、收缩迟缓;②伸展性大;③紧张性。④缓慢而不规则的自动节律性。⑤对不同性质刺激的敏感性:。56、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功能有何特点?57、试述促胃液素、促胰液素、缩胆囊素和抑胃肽的生理作用?答案:①促胰液素:食糜中的HCl可刺激小肠粘膜中的S细胞分泌促胰液素②缩胆囊素:食糜中的蛋白质消化产物以及脂肪分解产物可刺激十二指肠及上段小肠粘膜的I细胞释放缩胆囊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胰腺的腺泡细胞,使胰腺分泌含酶多的胰液58、胃液中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分别由什么细胞分泌产生?各具有哪些生理作用?答案:胃液中的主要成分:盐酸、钠和钾的氯化物等无机物;有机物有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原、粘蛋白及内因子等。各主要成分的作用为:①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提供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所需的酸性环境;促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杀灭随食物进入的细菌;与十二指肠粘膜接触后,引起促胰液素、缩胆囊素等激素的释放,以调节胃、肠、胰和肝胆的活动;进入十二指肠后有利于小肠粘膜对Fe2+和Ca2+的吸收。②胃蛋白酶及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可在胃酸的作用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此酶能水解蛋白质。③粘蛋白:是胃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